教科初中物理八上《4.7通过透镜看世界》word教案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7 通过透镜看世界
【教师寄语】一等二看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学习目标】目标明确,行为才有效!
1.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了解透镜在光学仪器中的应用。
3.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重点难点】劲往这里使!
重点是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难点是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知识回顾】防止知识遗忘,我能记得更牢!
1..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凸透镜的……………到……………中心的
距离叫做焦距,用符号……………表示。
2.在右图中画出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课堂探究】亮出我的观点,秀出我的个性,展示我的风采!
目标一凸透镜成像
规律
1.物体在2倍焦距之外:U>2f
已知物体AB,箭头表示物
体的倒立或正立,物距表示物
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用U表
示,由图可知,U>2f。
以A点
为例,它可以反射无数条光,当然也包括三条特殊光线,从A点反射的一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经过;从A点反射的一条经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变;由图可知,两条折射光光线一点,该点即为A点的像点A’。
B点在主光轴上,其像点也在主光轴上,AB垂直
主光轴,A’B’也垂直主光轴。
因此,物体AB所
成的像的特征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像的
位置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即f<V<2f。
它
的主要应用就是照相机。
2.物体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f<U<2f
根据上面的方法,利用特殊光线请同学们自己作出物体AB所成像的位置,并判断像的特征:…………………(填“正立”或“倒立”)、………………………………(填“放大”或“缩小”)、………………………………(填“实像”或“虚像”);像的位置在………………………………………………………………………………;主要应用:电影放映机或投影仪。
3.物体在1倍焦距之内:U < f
当物体在1倍焦距之内,成像又有什
么特征呢?同理,利用特殊光线自己作出
物体AB所成像的位置(提示:当折射光线
不能相交时,观察折射光线的方向延长线
能否相交),通过光路图分析并判断
像的特征:…………………(填“正立”或
“倒立”)、………………………………(填“放
大”或“缩小”)、………………………………((填
“实像”或“虚像”);像的位置在………………………………………………………………………
………;主要应用就是……………………。
目标二通过透镜看世界
(了解)
1.望远镜是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的,物镜为凸透镜,目镜为凹透镜或凸透镜两种类型,物体经过两次成像,光路图如右图。
2.显微镜是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的,物镜、目镜均为凸透镜,物体经过两次成像,光路图如右图。
【巩固提升】试试我的身手,我最行!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a、b、
c、d、e五个位置,如图所示,其中蜡烛放在____处所得到的实像
最小,放在____处所得到的实像与烛焰大小相同,放在____处所得
到的实像比烛焰大,放在_____处能看到放大的虚像。
2.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物体沿主光轴从距透镜30cm处向透镜处移动时,则下列叙述凸透镜所成像的变化情况中,正确的是()
A、像始终变大
B、像始终变小
C、像先变小后变大
D、像先变大后变小
3总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完成下表(重点)。
【学后记】记下今天的收获,累计明天的成就!
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师生反思】
在反思中成长
在反思中进步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
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
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
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
1.确定受力物体;
2.找出作用点;
3.找出受力方向 ;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
5.标出数值和单位;
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
五、力的相互作用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
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
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
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
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7.1 力
一、力的概念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相互作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