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试题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高中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哪一项是杜甫的《春望》中的诗句?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D.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答案:A2. 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下一句是什么?A. 举头望明月B. 低头思故乡C.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D. 月落乌啼霜满天答案:C二、填空题1. 请填写《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前两句。
答案: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 请填写《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下两句。
答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简答题1. 请简述《江雪》中柳宗元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江雪》中,柳宗元通过描绘一幅万籁俱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人生孤独的深刻感悟。
四、论述题1. 请结合《将进酒》的内容,分析李白的豪放情怀。
答案:《将进酒》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诗中通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豪迈的诗句,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豁达态度。
同时,“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词句,更是体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热爱自由的个性。
五、诗歌创作题1. 请以“春天”为题,创作一首四行诗。
答案示例:春归何处寻,绿意满枝头。
花开不待时,燕舞新枝柔。
结束语: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以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鉴赏诗歌,我们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更能够感悟到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哲理。
希望本次试题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
新诗歌鉴赏 测试试题含答案解析
新诗歌鉴赏测试试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登瓜步江楼徐之瑞①怒涛千叠横江,是谁截断神鳌足②?却思当日,风云叱咤,气吞巴蜀③。
江左夷吾④,风流顿尽,神州谁复?但茫茫睹此,河山如故。
悲何限、吞声哭。
正拟清游堪续,剩荒台、乱鸦残木。
伤心地、莫话,南朝旧事,春波犹绿。
鼎鼎华年,滔滔逝水,浮生何促!指三山缥缈,凌云东去,醉吹霜竹。
【注释】①徐之瑞:字兰生,浙江仁和人。
明崇祯九年举人,入清不仕。
②传说女娲断鳌足做撑天之柱。
③西晋初期,王濬率军自巴蜀顺江东下,迫使吴国投降。
④温峤认为王导有管仲(夷吾)之才,能辅助局势未稳的东晋。
(1)这首词的上片多处用典,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词的下片。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对酒①陈与义新诗满眼不能裁②,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注释】①宣和六年,诗人时任符宝郎,后因事罢职而出监陈留酒税。
②裁:写诗(1)请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品令·茶词黄庭坚凤舞团团饼。
恨分破、教孤令①。
金渠②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
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
醉乡路、成佳境。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注释】①孤令:孤零。
②金渠:茶碾,金属所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茶饼上印着团团起舞的凤凰,将茶饼分开,凤凰好像各自分飞,让人遗憾。
B. 词人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
C. 词人在松林喝茶,听着茶水的沸腾声和掠过松林的风声,心中感到十分惬意。
D. 这首词上阕主要写品茶过程,下阕着重写品茶的感受,语言清丽,情感真挚。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茶的喜爱之情的。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参考)_1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常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别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别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现在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觉,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别变的考虑;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觉差异,表明角度别同导致体验别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觉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讲,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讲,只只是是小丘陵”,因此“新险”“残山”是别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觉。
故选B。
⑵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事实上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如今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还是闲别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讲,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讲,只只是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别变的考虑;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觉差异,表明角度别同导致体验别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觉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疑是地上霜2.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城春草木深3.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春风吹又生4.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把酒问青天5.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浓睡不消残酒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不是出自王之涣的《登鹳雀楼》?A. 白日依山尽B. 黄河入海流C. 欲穷千里目D. 会当凌绝顶答案:D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出自以下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孟浩然D. 王维答案:C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哪位诗人的名句?A. 李白B. 杜甫C. 王之涣D. 王勃答案:B4.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以下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张九龄D. 王维答案:C5.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出自以下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王安石D. 苏轼答案: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简述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象及其表达的情感。
答案:此句意象宏大,以黄河之水比喻人生如流水,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及时行乐的感慨。
2.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如何表达对贫苦人民的同情?答案:诗人通过描述自己茅屋被秋风破坏的景象,以及对风雨中无家可归者的同情,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关怀。
3. 请解释王维《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意境。
答案:此句描绘了雨后山中清新宁静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4.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诗人如何通过“昨夜雨疏风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答案:诗人通过描写昨夜风雨的景象,隐喻自己的心境,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高中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高中一、诗歌鉴赏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对《登鹳雀楼》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以“白日依山尽”开篇,描绘了夕阳西下,山峦渐隐的景象。
B. “黄河入海流”一句,表现了黄河的浩荡与壮阔,气势磅礴。
C. “欲穷千里目”表达了诗人想要远眺千里,开阔视野的愿望。
D. “更上一层楼”意味着诗人已经登上了楼的最高层,准备离开。
答案:D2. 《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A. 拟人B. 比喻C. 夸张D. 排比答案:A3. 《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A. 孤独B. 欢乐C. 愤怒D. 宁静答案:A4. 《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一句,诗人通过“明月光”表达了什么?A. 对故乡的思念B. 对自然的赞美C. 对时间的感慨D. 对未来的憧憬答案:A5. 《悯农》中“春种一粒粟”一句,反映了农民的什么生活状态?A. 辛勤劳作B. 丰收喜悦C. 贫困潦倒D. 悠闲自在答案:A6. 《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A. 追求功名B. 向往自然C. 攀登高峰D. 隐居山林答案:C7. 《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A. 拟人B. 比喻C. 排比D. 夸张答案:A8. 《春望》中“国破山河在”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受?A. 国家兴盛B. 国家衰败C. 自然美景D. 个人得失答案:B9. 《登金陵凤凰台》中“凤凰台上凤凰游”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A. 拟人B. 比喻C. 排比D. 夸张答案:A10. 《饮酒》中“采菊东篱下”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A. 追求名利B. 享受自然C. 逃避现实D. 追求刺激答案:B二、诗歌鉴赏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所表达的意境。
答案:这两句诗通过描绘黄河水从天而降,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不可逆转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短暂和把握当下的深刻认识。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试题附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试题附答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试题(一)8.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1分)“客路风霜”是实写,“梦里家”和“寒窗儿女灯前泪”是想象,是虚写。
(2分)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开拓了诗歌意境,借儿女们正在为自己的不幸贬官远行而流泪哭泣的想象之景,更加深了诗人内心的悲楚和怨愤之情。
(2分)9.①为自己无辜获罪贬官远戍而怨。
首联诗人以白璧自喻,写自己没有过错却被远谪天涯。
②为远离家人、境遇孤苦而怨。
颔联借客路风霜、儿女念己、梦中思乡来表达这种情感。
③为自己对国家一片忠诚却遭误解而怨。
颈联用典,以羊叔子、贾谊白比,表明白己像古人一样忠心为国,却因莫须有的罪名而横遭迫害。
④为社会黑暗,前途未卜而怨。
尾联借悲凉可怕的环境,写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未来的担心。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得满分。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试题答案保定途中偶成郭登①白璧何从摘旧瑕,才开罗网向天涯。
寒窗儿女灯前泪,客路风霜梦里家。
岂有鸩人羊叔子②,可怜忧国贾长沙。
独醒空和骚人咏,满耳斜阳噪晚鸦。
【注】①郭登:明朝靖边大将。
曾以破瓦剌功,封定襄伯。
英宗复辟,因事谪戍甘肃。
卒赠侯,谥忠武。
②羊叔子:名祜,西晋名臣。
与吴将陆抗隔江对垒。
陆抗生病,羊祜派人送药,众人怀疑有毒,独有陆抗说“岂有鸩人羊叔子”,服之不疑。
8.本诗颔联极为精妙,请赏析其主要表现手法。
(5分)9.有人说郭登此诗充满怨愤之情,其因何而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试题(二)舟中二首(其一)陈师道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
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8.(6分)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
9.(5分)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一、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含蓄而有韵味地描写当时怎样的情景?2.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怎样的心情?二、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2.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
三、再宿武关【唐】李涉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注】李涉:唐宪宗至文宗时洛阳人。
元和年间因事被贬,流放桂粤,本诗作于迁谪途中;潺湲:溪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1.诗中的“乱”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诗人通过最后两句写溪水表现出什么感情?四、宿山寺【唐】贾岛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1.贾岛写诗擅长苦吟奇句,颔联中的“透”和“逆”二字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4分)2.这首诗写出了山寺的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4分)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五、新柳【宋】杨万里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1.诗中的“新柳”有什么特点?2.“水中柳影引他长”中的“引”字有什么妙处?参考答案:一、约客1.雨下等候客人。
2.落寞、失望、焦躁、怅惘。
二、宿建德江1.名词作动词用。
是点全诗意境之“睛”的作用。
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2.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
江水清澈,府看水中的月影,觉得明月和人更加接近。
诗人借旅途在月夜船中所见的景色,抒发了远离家乡,旅居在外时的孤独伤感之情。
三、再宿武关1.情景交融,“乱”字既写出了山的错落有致,又烘托出诗人的烦乱心绪。
2.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初中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初中一、填空题1. 请填写下列诗句中的空缺部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
2. 请写出“床前明月光”的下一句。
“床前明月光”的下一句是“疑是地上霜”,出自李白的《静夜思》。
3. 请补全“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下半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下半句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选择题1. 下列哪首诗的作者是杜甫?A. 《春夜喜雨》B. 《登鹳雀楼》C. 《春望》D. 《江雪》答案:C. 《春望》2. “停车坐爱枫林晚”的下一句是什么?A. 霜叶红于二月花B. 霜叶红于二月雪C. 霜叶红于二月霜D. 霜叶红于二月冰答案:A. 霜叶红于二月花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哪位诗人之手?A. 李白B. 杜甫C. 王之涣D. 苏轼答案:B. 杜甫三、简答题1. 请简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表达的情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即使身处天涯海角,只要心中有彼此,就如同邻居一样亲近。
2. 请解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意境。
“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春风拂过,江南的河岸又披上了一层新绿,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3. 请分析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所蕴含的哲理。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通过描绘落叶和长江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敬畏。
四、阅读理解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春夜喜雨》唐代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 这首诗描绘了哪个季节的景象?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象。
2. 诗人如何表现春雨的特点?诗人通过“好雨知时节”和“润物细无声”等词语表现春雨适时而至、润物无声的特点。
3. 诗中的“红湿处”指的是什么?“红湿处”指的是春雨过后,花朵上沾满雨水,显得更加鲜艳的地方。
高中诗歌鉴赏读试题及答案
高中诗歌鉴赏读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哪一项不是李白的作品?A.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D. 将进酒,杯莫停。
答案:C2. 以下诗句中,描述的是哪种自然现象?A.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答案:B二、填空题1.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了诗人对____的深切忧虑。
2.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了诗人对____的无限向往。
答案:1. 国家兴亡2. 理想生活三、简答题1. 请简述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境。
答案: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象。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远眺夕阳西下,黄河奔腾入海,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辽阔天地的无限感慨。
四、论述题1. 分析《静夜思》中李白如何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深沉的思乡之情。
答案:李白在《静夜思》中,仅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四句,便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看到明月时,不禁思念起远方的家乡。
诗中“明月”和“霜”的比喻,既形象又贴切,增强了思乡之情的表达。
而“举头”和“低头”的动作,更是生动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无奈。
五、诗歌创作题1. 请以“春天”为主题,创作一首现代诗。
答案示例: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小草探出头,花儿含笑。
阳光洒满大地,温暖如初,春风拂过,带走了冬日的寒。
结束语:诗歌鉴赏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更能丰富我们的情感世界。
通过本试题的练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初中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初中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选择题1. 下列关于《静夜思》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
B. 诗中描绘了诗人在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景。
C. 诗中“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是睡觉的床。
D.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答案:C2. 《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的下一句是()A. 当春乃发生B. 随风潜入夜C. 润物细无声D. 野径云俱黑答案:A二、诗歌鉴赏填空题1.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的忧虑和对_______的哀叹。
答案:国家的命运;自然景色的荒凉2. 《江雪》一诗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_______的景象。
答案:寂静、空旷三、诗歌鉴赏简答题1. 请简述《悯农》一诗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这两句诗所表达的含义。
答案:这两句诗描绘了农民在炎热的正午时分辛勤劳作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同情和对粮食来之不易的感慨。
2. 分析《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哲理。
答案: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立志攀登至高峰,从而俯瞰其他山峰的豪情壮志,蕴含了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达到人生巅峰的哲理。
四、诗歌鉴赏论述题1. 《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答案:这两句诗描绘了夕阳依傍着山峦渐渐沉落,黄河奔腾不息流向大海的壮丽景象。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登高望远,诗人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广阔天地的向往和对人生目标的追求。
2. 《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两句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人的情感。
答案:这两句诗营造了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
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旅途中的孤独感。
全诗通过对枫桥、渔火、寒山寺等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异乡夜晚的所见所感,以及对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感慨。
高考诗歌鉴赏精练100题(附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
高考诗歌鉴赏精练100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001.阅读下面这首唐宋诗,完成小题。
秋夜陆游抱病齿发非,阅世城市换。
朋侪冢累累,在者亦云散。
穷居嬾①出户,俯仰秋已半。
疏钟②到倦枕,微火耿幽幔。
平生疑著处,忽若河冰泮。
百年寓逆旅,万事真既灌③。
纷纷彼方寱④,袖手不须唤。
萝月⑤忽满窗,悠然付长叹。
【注】①嫩:同“懒”。
②疏钟:稀疏的钟声。
③既灌:谓古代对天神、祖先的大祭第一次献酒以后。
④寐(yì):呓语。
⑤萝月:藤萝间的明月。
1.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百年寓逆旅,万事真既灌”既说人生百年不过是寄寓在旅舍之中,是十分短暂的,又说诗人在酒后将万事看得真真切切。
B. “纷纷彼方寐,袖手不须唤”颇有深意,表达了对梦中人的些许怜爱,又写出诗人夜不能寐的忧思。
C. “微火耿幽幔”结住前面的抒情,又引出后面的抒情,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D. “疏钟到倦枕”明明要写诗人听到钟声,却偏偏避开“听”字,着一“到”字,化虚为实,将诗人倦怠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E. “齿发非”采用借代的手法,说明作者年老。
“俯仰秋已半”采用夸张手法说明时光过得很快。
2. 秋夜引起了诗人哪些秋思?请简要概括。
答案及解析:1. AB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AB项考核内容,C项考核诗句作用,DE项考核手法,其中A项,“酒后”曲解文意。
B项,“表达了对梦中人的些许怜爱”属于架空分析。
2. ①老病之痛;②漂泊之苦;③朋友死散之悲;④光阴易逝,壮志难酬之慨;⑤报国无门,被迫隐居的失落。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诗歌鉴赏是一种通过阅读和理解诗歌,欣赏其艺术魅力,体会诗人情感和思想的活动。
以下是一份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供学生练习和参考。
# 诗歌鉴赏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哪一项不是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素?A. 诗歌的形式B. 诗歌的节奏C. 诗歌的韵律D. 诗歌的作者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苏轼3.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一个季节?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4.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诗的主题是?A. 爱情B. 友情C. 思乡D. 人生哲理5. 下列哪一项不是诗歌鉴赏的方法?A. 朗读B. 背诵C. 翻译D. 分析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诗歌鉴赏时,我们通常从诗歌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方面入手。
7. 诗歌中的“意象”是指诗人通过______、______等手法创造出来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形象。
8. 诗歌鉴赏中,“意境”是指诗人通过______、______等手法,使读者产生一种超越现实的感觉。
9. 诗歌鉴赏时,要注意诗歌的______,即诗歌的深层含义或主题思想。
10. 诗歌鉴赏中,“韵律”是指诗歌的______和______的规律性安排。
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1. 简述诗歌鉴赏的意义和作用。
12. 举例说明如何通过诗歌鉴赏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四、分析题(每题25分,共50分)13. 阅读以下诗歌,并分析其主题、意象、意境和韵律。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4. 阅读以下诗歌,并分析其主题、意象、意境和韵律。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初中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初中一、填空题1. 李白的《静夜思》中,描述了诗人在夜晚思念家乡的诗句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2. 杜甫的《春望》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其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下一句是:感时花溅泪,()。
二、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不是出自王维的《山居秋暝》?A.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B.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出自以下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苏轼三、简答题1. 请简述《悯农》一诗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分析《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诗,诗人是如何通过自然景象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四、阅读理解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 诗人通过这首诗想要表达什么主题?五、创作题请以“春日”为题,创作一首四行诗,要求押韵,表达出春天的气息。
答案:一、填空题1. 低头思故乡2. 恨别鸟惊心二、选择题1. C2. C三、简答题1. 《悯农》一诗中,诗人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却生活艰辛的同情和怜悯之情。
2. 诗人通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诗,借助日暮时分的山景和黄河的壮阔景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感慨。
四、阅读理解题1.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江面上,万籁俱寂,只有一位老翁在孤舟上独自垂钓的宁静画面。
2. 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孤独和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
五、创作题示例:春日暖阳照,花开满园香。
燕舞柳丝轻,万物复苏忙。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测试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测试试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暑旱苦热王令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1)从本诗的尾联可以感受到诗人________的宏愿与胸襟。
(2)这首诗虚实结合的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和卢国华辛弃疾汉节东南,看驷马光华周道。
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
庭草自生心意足,榕阴不动秋光好。
问不知何处着君侯,蓬莱岛。
还自笑,人今老;空有恨,萦怀抱。
记江湖十载,厌持旌纛。
濩落我材无所用,易除殆类无根潦。
但欲搜好语谢新词,羞琼报。
【注释】卢国华:《丽水县志》:“卢彦德,字国华。
”时任福建提刑使。
《福建通志职官志》:“卢彦德,丽水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绍熙间任。
”汉代置绣衣使者,均衣绣持节,捕逐盗贼。
宋代提刑使即为其官。
(1)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塑造卢国华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2)本词表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竹石牧牛①并引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②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
戏咏。
野次③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时。
②伯时:指李公麟。
善绘人物与马,兼工山水。
③野次:野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题画诗写景抒情,不加藻饰,却涉笔成趣,余味隽永。
B. 石、竹、牧童和牛,是苏轼这幅画的主要元素,个个意态如见。
C. 本诗前半写画,富有田园气息;后半写意,表达爱石爱竹之情。
D. 后四句由看画生发感想,采用递进方式表情达意,情意殷切。
(2)引言中的“戏咏”,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简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午枕①王安石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
诗歌鉴赏汇编(2024全国各地模拟试题)(修订)(教考联接)
诗歌鉴赏汇编(2024全国各地模拟试题)(修订)考教结合课内比较阅读5练01【2024届高三第二次T8联考】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 15~16 题。
夜坐(其二)龚自珍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壮岁始参周史①席,髫年②惜堕晋贤风。
功高拜将成仙③外,才尽回肠荡气中。
万一禅关④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注】①周史:原谓周朝的史官,老子李聃即曾任周王朝的柱下史,此处诗人以贤者在下位的老子自况。
②髫(tiáo)年:幼童时期。
③拜将成仙:拜将,这里指韩信得到登坛拜将的殊荣;成仙,这里暗指张良在功成名就后,转而追求神仙修炼之术。
④禅关:喻指清王朝所施行的严苛思想统治和束缚人才的种种清规戒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一睨人材海内空”与诗人的《已亥杂诗》中“万马齐喑究可哀”异曲同工,都表现了人才不得重用的悲哀。
B.“壮岁”“髫年”两句先言壮年再言幼年,颠倒时序,强调自己之所以身居类似老子的高位,得益于早年葆有的魏晋风骨。
C.颈联巧借典故,表达自己虽有超出韩信居功拜将、张良功后“成仙”的理想抱负,此刻只能将才华寄托在诗文之中。
D.本诗抒情兼以议事,刚柔并济,兼融壮怀与哀怨;语言精练又意蕴丰富,如“惜”“外”“万一”等词就值得反复咀嚼。
16.这首诗和庄子的《庖丁解牛》都用到了“砉然”这一象声词,但在文中的作用却有很大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简要分析。
(6分)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骑,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
02【2024届新高考九省联考模拟仿真卷(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台城游①贺铸南国本潇洒,六代浸豪奢。
台城游冶,襞笺②能赋属宫娃。
云观登临清夏,璧月流连长夜,吟醉送年华。
回首飞鸳瓦③,却羡井中蛙。
访乌衣,成白社④,不容车。
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樯影落寒沙。
商女篷窗罅,犹唱《后庭花》。
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一)一.阅读下面得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宋]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 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就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红蕖, 红荷花得别名。
(1)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得特点。
(3分)(2)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得心情, 也有人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得隐逸生活.您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得下片, 说说您得理由.(4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8分)别舍弟宗一①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 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注】①柳宗元得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 柳宗元写此诗送别。
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1. 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得妙处。
(4分)2、诗中就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得?请简要分析。
(4分)三、阅读下面得宋词,完成题目、(8分)菩萨蛮·咏梅朱淑真湿云不渡溪桥冷,蛾寒初破东风影。
溪下水声长,一枝与月香.人怜花似旧, 花不知人瘦。
独自倚栏杆,夜深花正寒。
【注】朱淑真,宋代女词人, 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1)简析上阕第一句“湿云不渡溪桥冷"在词中得作用。
(4分)(2)探究本词下阕情感抒发得特点, 试作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得宋词,完成题目.(8分) 浣溪沙苏轼万顷风涛不记苏, 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 绛唇得酒烂樱珠.樽前呵手镊(niè)霜须。
【注】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 此时词人被贬黄州。
作者有序云:“十二月二日, 雨后微雪.太守徐君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
明日酒醒, 雪大作, 又作二首。
”就是篇为“又作二首”之二.(1)“但令人饱我愁无”一句与我们哪个诗人得什么诗句表达得情感一致,都抒发了什么样得情感?(2)该词下阕运用了怎样得表达技巧?请简要赏析。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测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请问下面哪位诗人被称为“诗仙”?A. 李白B. 王维C. 杜甫D. 白居易答案:A. 李白2. 以下哪首诗是王之涣所作的?A. 《登鹳雀楼》B. 《静夜思》C. 《望庐山瀑布》D. 《春晓》答案:A. 《登鹳雀楼》3. 下列哪句诗出自《诗经》?A.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C.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D.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答案:D.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二、简答题1. 简要描述一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特点。
答案: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聪明伶俐、多愁善感,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敏锐的艺术感悟力。
她身世凄凉,父母双亡,寄居在贾府中,因此性格中带有一种孤独、敏感和脆弱的气质。
她与贾宝玉的感情纠葛也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之一。
2. 请简述一下唐诗的繁荣原因。
答案:唐诗的繁荣原因有多方面,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政治上,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为文学艺术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经济上,唐朝的经济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物质基础,尤其是城市经济的繁荣,为文学艺术的交流提供了条件。
文化上,唐朝实行科举制度,吸引了大量人才,文人墨客云集,相互竞技,推动了诗歌创作的繁荣。
此外,唐朝的宗教文化多元,也丰富了诗歌的题材和表现手法。
三、论述题1. 论述《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答案:《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其中包括了劳动歌谣、祭祀诗、史诗、婚恋诗、讽刺诗等多种题材,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情感世界和思想风貌。
《诗经》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奠定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础,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创作。
在表现手法上,《诗经》开创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试题长安秋望(唐)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①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②学楚囚。
注:①鲈鱼正美:西晋张翰被执政的齐王司马冏任为大司马东曹掾,他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忽起,想念故乡的菜莼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②南冠:楚冠。
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
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失败,楚人钟仪被俘,但他依然带着南冠以示不忘家乡故国。
8.本诗颈联有两个字用得特别好,请指出其中一个并作鉴赏。
(5分)9.请问本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6分)8.(5分)【示例一:“静”(1分)它生动形象地(1分)写出了篱菊所处环境的凄冷(1分)和作者思乡而欲归隐的愁苦,(2分)示例二:“愁”(1分)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它生动形象地(1分)写出了渚莲红衣落尽的凄冷(1分)和作者思乡而欲归隐的愁苦,(1分)(答“静”用了比拟手法的说得过去,亦可给1分。
答“愁”的只要答到了以上给分点,就可以给分,最高给5分。
答“半”、“尽”的也有道理,可在3分以下酌情给分。
)】9.(6分)【本诗通过写凄凉的天云万物拂动着早晨的气流,汉家的宫殿高高耸立在秋空里,(1分)天上残星几点,雁群横斜着飞过关塞,我独自倚靠高楼横吹长笛,(1分)篱笆边黄紫艳丽的菊花静静地半开着,江渚边的莲花落下了它们红红的花瓣,显得一派忧愁的景色,(1分)营造了一种凄清孤愁的意境。
(2分)表现了作者羁旅思乡的愁苦寂寞之情。
(1分)(描摹景象时只要基本意思对就可给分;概括意境特点时可用“凄”、“冷”、“清”、“残”、“孤”、“静”、“愁”等词来自由组合成短语进行概括,但要符合语法和组词习惯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呜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分)(2)“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6分)(1)孤独忧愤(1分);高洁不群(1分)。
(2)以动衬静(1分)。
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哀鸿、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2分)。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注】①惊残:惊醒。
②故山:即家乡。
22.这首词开头“茅檐人静”等三句有什么作用?(4分)23.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3分)参考答案22.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氛围。
(2分)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2分)23.运用反衬手法,(1分)好处是以莺燕的无声反衬出杜鹃啼声的悲切,表达作者独自守着长夜到天明心中的凄凉。
(2分)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解:懂得,明白。
(1)这首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分)(2)根据你的物候知识,你觉得这首诗写的是那个季节的景象?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2分).答:运用了托物寓意。
以柳树隐喻奸臣和邪恶势力,讽刺、揭露生活中那些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人间自有正义,最终必无好下场。
形象逼真,寓意深刻,别开生面。
答案:初春(或“春季”) 咏柳未变初黄(或“犹未变初黄”) 飞花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凄婉哀丽)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
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
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抓住,送带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鉴赏提示]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禄山攻破潼关,唐玄宗入蜀,肃宗李亨即位于灵武。
春游湖徐府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 “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请简要分析。
(4分)2.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的理趣。
(4分)1.“蘸”,指桃花浸入水中又弹出的状态。
运用拟人手法,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了后贴着水面的时沾时离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明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情形,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2.春水上涨,没过桥面,阻断了前行的道路。
正当游人无法过去之际,一只小船从绿荫深处撑过来,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并让人联想揣测柳阴后还有什么景象,这就扩大了诗的意境,像“山外青山楼外楼”一样丰富了画面的层次,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产生了类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趣(1)雾气沾湿了她浓密的头发,月光给她晶莹的双臂洒上清寒。
(2)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女儿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
(3)夫妻团圆,安史之乱尽快结束,人民不再流离失所。
另:①诗中有两个字即写思念之久,又含思念之深,请在诗中找出这两个字,写在下面。
②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①湿寒②诗人身陷长安,不写自己望月思家,却写妻子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象描写中流出,两地想思,悲苦难言。
诗中情景,为月夜独有,因此前人的评价是中肯的。
晚春二首作者:韩愈 (唐)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对这首词的中心说法众说纷纭,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简析这首词的主旨。
(4分)曲江二首(其一)①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②,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③,苑边高冢卧麒麟④。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①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758)。
曲江: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
②经眼:从眼前经过。
③翡翠:翡翠鸟。
④麒麟:石麒麟墓饰。
(1)首联主要意象是什么?写的是何时之景?(2分)(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3分)(3)诗中“物理”的含义是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答案:14.(1)飞花(答出“飞花”或“飞花”和“风”给满分,只答出“花”或“风”不给分)暮春(只答“春”不给分)(共2分)(2)①以小见大,以景物写人事。
②承上启下,为下文直抒胸臆,寄寓感慨做铺垫。
③练字:巢卧④以实写虚以动写静(手法1分,解析2分,如写“对偶”最高给2分;写对一角度并赏析即可得满分)答案提示:①此联实写景,虚写时世,②以小见大。
诗人“且看欲尽花经眼”,目光随着那“风飘万点”在移动:落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却巢着翡翠──翡翠鸟筑起了窝,何等荒凉;落到苑边,就看见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不胜寂寞。
经过安史之乱,曲江往日的盛况远没有恢复;③承上启下,为下文直抒胸臆,寄寓感慨做铺垫。
(4)这里的“物理”指的是“事理”,也就是事情发展变化的规律、宇宙万物的道理。
(意思对即可。
1分)①惜春伤春之情;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③凝结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反思。
(写对两点即可得2分)梅花二首苏轼其一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其二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注】《梅花二首》写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途中。
(1)简要分析两首诗分别是如何描写梅花的。
说明两首诗中梅花分别有着怎样的特点。
(4分)答案:衬托手法。
以“草”“棘”的枯败衬梅花的夺目;以狂风暴雪之恶衬梅花的坚强。
特点:野梅超群脱俗、卓然不凡、坚强不屈。
拟人手法。
梅花如一位真挚的朋友,陪伴作者直到黄州。
特点:有情有义,高洁清雅。
见梅【宋】何应龙云绕前冈水绕村,忽惊空谷有佳人。
天寒日暮吹香去,尽是冰霜不是春。
梅花【明】宸濠翠妃锈针刺破纸糊窗,引透寒梅一线香。
蝼蚁也知春色好,倒拖花片上东墙。
1、两首诗都吟咏梅花,但描摹的手法、抒发的感情各有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都写了梅花的芳香,你认为目的是否一样?请分析。
1.第一首:正面描写了梅花的生长环境、风姿、芳香,最后借梅言志,倾述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展的情怀,流露出欲争春而不得的悲凉之情。
第二首:侧面描写,通过刺破窗纸、引透梅香、隔窗春梅、蝼蚁拖花,写出梅花盛开得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2.第一首:写梅花的芳香,目的是表现梅花不畏严寒,不屈不挠的精神,以此象征自己高尚的品德和才华。
第二首:写梅花芳香,目的是表现梅花盛开、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