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疑难问题解析
汉语专题1词汇疑难问题分析 (2)
《汉语专题1》词汇疑难问题分析一、词汇部分学习要注意哪些问题词汇部分一共由五节构成,内容不是很多,大体上是按照“词-词义-系统”这样的顺序编排的。
词汇一章的细节问题还是很多的,这些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自学解决。
从总的来看,教学中应抓住词的结构、词义的解释、词群分析这样三个大的要点,给学生把有关内容解释清楚,让学生理解理解吃透,并指导学生应用相关理论进行实践分析,能做到灵活运用,那么词汇部分的注意教学问题就解决了。
此外要注意,词汇一章与专科的现代汉语教学内容结合十分紧密,特别注重专科基础,因此,尤其是词的结构分析,必须熟练掌握专科阶段学习过的合成词的构造分析。
由于目前专升本的学生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专科是非中文专业毕业的,学习本章依然有一定难度,为此有的电大教师在教学本章时适当补充教学,这是很有必要的。
二、确定词有什么意义?如何确定词的问题词是语言中有意义的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确定词对于使用和研究语言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首先,确定词有助于阅读理解,汉字在形式上同语素对应,语素是构词材料,由于没有实行分词连写,有时候一个语素与前一个语素和后一个语素都可以组成词,这时就会发生阅读障碍,出现所谓读不断的现象,例如:这个计划分为期五年的一般课程和第六年级的深入课程。
句子中的划线部分“计划分为期”这一结构,可以组成“计划”、“划分”、“分为”、“为期”等词语,其中的“划”、“分”、“为”都可以分别和前后语素组成词语,第一次阅读一般都会读作“计划-分为-期”,直到“期”出现,发现问题,才重新组合为“计划-分-为期”。
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不能正确确定词语,这个句子的相关部分的理解就非常困难。
我们经常听到讥讽读错句子的笑话,其实很多就是因为词的界线不清造成的,例如有人把毛泽东诗词“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抽泣……”给读成“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其次,确定词有助于正确使用汉语拼音方案注音。
汉字找茬12处不合理
汉字找茬12处不合理汉字是中文的基础单位,有着丰富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然而,在汉字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这些地方可能导致理解上的困惑或者写作上的错误。
现在,我将就汉字找茬的12处不合理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汉字应用有所启发。
1. 部分字形不自洽:在一些汉字中,部分字形的设计不自洽,可能出现上下不对称的情况,破坏了整体的和谐。
这需要在字形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平衡和美感,减少不必要的不一致。
2. 部分笔画结构不合理:正常情况下,每个汉字都有一定的笔画结构,但是有些字的笔画结构不够合理,可能存在部分笔画的冗余或者缺失。
这需要在字的构造过程中精确把握各个笔画的位置和数量。
3. 部分字的意义不明确:某些汉字的意义比较模糊,容易产生歧义。
这可能是由于历史演变或者现代应用上的误读导致的。
我们应该注重对每个字的准确理解,避免出现意义模糊的情况。
4. 部分字的读音不规范:有些汉字的读音与其字形不一致,导致写作或者阅读时产生不适应。
应该通过正确的学习和使用来弥补这一问题,理解每个字的正确读音。
5. 部分汉字容易与其他字混淆:一些汉字在字形上相似度较高,容易与其他字混淆,给写作和阅读带来困扰。
要提高自己的汉字识别能力,深入理解每个字的特点和区别。
6. 部分字的偏旁部首不准确:每个汉字通常由一个或多个偏旁部首组成,但有些字的偏旁部首选择不准确,不符合其实际构造。
在学习和应用汉字时,要注意掌握每个字的正确构造和部首信息。
7. 部分字的拼音输入法不匹配:在输入法中,某些字的拼音与其字形不匹配,导致用户在输入过程中困惑或者失误。
需要开发者和使用者共同努力,优化从拼音到字形的映射关系。
8. 部分字的用法偏离本义:有些字在实际应用中常常偏离其本义,产生引申义或者俗义。
要正确使用和理解每个字的本义和引申义,避免使用不当或者错误的用法。
9. 部分汉字缺乏规范化:有些汉字在书写和印刷时缺乏规范化,导致字形不清晰或者不统一。
解析语文中的疑难问题
解析语文中的疑难问题语文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常常让学生们感到头疼。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了许多学生们的困扰。
本文将从语文学习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入手,逐一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一、词语的辨析在语文学习中,词语的辨析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例如,很多学生经常会对“同音异义词”和“多音字”感到困惑。
同音异义词是指发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词语,如“鹅”和“饿”;而多音字则是指一个字有多种不同的发音方式,如“行”既可以读“xíng”,又可以读“háng”。
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关键的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实际应用来提高自己的语感和词汇量,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词语。
二、语法知识的掌握语法知识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但也是许多学生头疼的问题之一。
比如,很多学生在使用“的、得、地”这三个词时经常会混淆,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使用哪一个。
其实,“的”用在名词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属性;“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程度或结果;而“地”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前,表示方式或范围。
只有理解了这些区别,才能正确地使用这三个词。
三、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在语文学习中,阅读理解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许多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会遇到理解障碍,无法准确把握文章的要点和中心思想。
为了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可以多进行课外阅读,积累丰富的知识和阅历;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适当做一些笔记,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通过不断地训练和积累,阅读理解能力将会得到有效提升。
四、写作技巧的培养语文学习不仅包括对词语、语法和阅读理解的学习,还包括写作技巧的培养。
许多学生在写作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构思、组织和表达文章的内容。
为了提高写作水平,学生可以多进行写作训练,积累一定的写作经验;同时,也可以多读一些范文,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只有不断地实践和总结,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总之,语文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困扰着很多学生,但只要我们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相信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现代汉语》精要部分疑难问题释要
《现代汉语》精要部分疑难问题释要一、语法分析1、分析的标准进行语法分析的标准,一般都是工能和意义相结合的标准。
功能标准是指分析出来的多部分,能够按语法规则再进行组合。
功能上不能组合的,其分析通常是不成立的。
例如:“一条木船上”只能分析成“一条木船/上”,不能分析成“一条/木船上”,这是因为数量词能同名词组合,而不能同方位短语组合。
意义标准是指语法分析不能违背意义,不能损害各个成分的意义与整体意义之间的关系。
具体说,分析出来的各部分必须有意义,必须能搭配,搭配起来必须符合愿意。
例如:“听着潺潺的水声”只能分析为“听着/潺潺的水声”,因为“听着潺潺的”没有意义。
2、分析的方法3、怎样进行复杂短语的结构分析?在方法上,可以用大到小、由整体到部分逐层分解的“阶梯形图解法”(也叫从大到小的框式图解法),也可以用由小到大地归纳的“框式图分析法”。
现按教材选用的“阶梯形图解法”示例如下:(1)矿山建设者的摇篮|定|中||定|中|主谓短语的分析,先切分主谓,后切分动宾。
若有多层定语,按以左统右的原则,把定语1/定语2/定语3……依次切分。
如:(2)牡丹是太行山的一种荒山小村|主|谓||动|宾||定|中||数|量|定|中||定|中|动宾短语的分析,先切分动宾,再切分。
若动词前面有多层状语,也按以左统右的原则,依次切分。
如:(3)在短时间内成功地堵住了决口|动|宾||壮|中||介|宾||状|中||方|位||定|中|“状语+动词+补语”的切分,先切分状语,后切分补语。
如:(4)已经搞了十年|状|中||中|补|若动词后面有宾词又有补语,则宾语在前是中补短语,先切补语;宾语在后是动宾短语,先切分宾语。
如:(5)等了他十年|中|补||动|宾|(6)学好现代汉语|动|宾||中|补|定|中|4、怎样分析单句的结构成分?(1)一分为二遇到主谓句,先一分为二,划出主语和谓语两大部分,用双竖线“||”隔开。
例如:我们的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现代汉语专题各章疑难问题解析-第一章
现代汉语专题各章疑难问题解析第一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解读第一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介绍二、颁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有什么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0年10月31日由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同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十七号主席令公布,并于200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可以说是我国近百年来尤其是近50年来汉语规范化运动的结晶,是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的必然产物,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法律,这部法律确立和规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它的制定与颁行,使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行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和保障,从而必将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进一步发展。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公布和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言是我们日常须臾也离不开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和信息载体,文字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都具有很强的社会性。
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的规范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语言,多方言,因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进程中,有必要使用全国通用的语言文字,这样才能在保证交际顺利进行和信息传递、政令畅通的基础上,促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如果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标准,势必给正常的交际造成障碍,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负面影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有56个民族,诸民族语言有70多种,现行文字有50多种,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范围,有利于促进现代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地区间、民族间的交往交流,有利于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回答和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
汉语疑难详解
汉语疑难详解-6601:锾[huán]:(名)古代重量单位;也是货币单位。
缳[huán]:1.(名)绳套。
2.(动)绞杀。
擐[huàn]:穿,贯:~甲执兵。
躬擐甲胄,擐甲挥戈擐甲执兵哕[yuě]:1.(动)〈口〉呕吐。
2.(拟)呕吐时嘴里发出的声音。
安乐泉颂(黄庭坚):甘而不哕,辛而不螫。
阍[hūn]:1.(名)宫门。
2.(动)看门。
劐[huō]:(动)用耕具划开土壤或用剪刀等划开东西。
攉[huō]:(动)把堆在一起的东西铲起掀到另一处去。
谢惠剑(牟融):感君三尺铁,挥攉鬼神惊。
丌[qí]:1.古同“其”。
2.姓。
[jī]:垫物的器具;底座。
墼[jī]:(名)坯子:土~|炭~。
蕺[jí]:〔~菜〕多年生草本植物,茎上有节,叶互生,结蒴果。
茎和叶有腥味,全草入药。
亦称“鱼腥草”。
彐[xuě]:曾作“雪”的简化字,后停用。
芰[jì]:(名)古书上指菱。
哜[zhāi]:1.〔~啀〕笑的样子。
2.(嚌)[jiē]:1.〔~~〕a.象声词,形容管弦之声;b.象声词,形容鸟鸣之声。
[jì]:1.微微尝一点,古代行礼时的仪节之一。
如“啐”与“哜”对举时,则“哜”特指吸入酒时只到牙齿而止,不吸入口,吸入口则称“啐”。
2.吃;吸。
戋[jiān]:(形)小。
【戋戋】jiān jiān(形)少,细微。
为数~。
(作谓语)趼[jiǎn]:(名)手脚因摩擦而生成的硬皮。
也作茧:老~。
楗[jiàn]:1.(名)插门用的木棍儿。
2.(名)堵塞河堤决口所用的竹土石等材料。
耩[jiǎng]:(动)用耧播种:~地。
喈[jiē]:1.(拟)声音和谐:鼓钟~~。
2.(拟)鸟叫的声音:鸣鸣~~。
卩[jiã]:古同“节”。
鲒[jiã]:蚌。
常记鲒碕狂客,邀我登楼雪霁,杖策拥羊裘。
碕[qí]:同“埼”。
(名)弯曲的岸。
骱[jiâ]:方言,骨节间相衔。
学习内容疑难问题解析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 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 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 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 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 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 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 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 “走大路。”
一道填空题
这是一只( )的乌鸦。
学生回答:聪明
爱想办法 独立思考 可爱 活泼 讨人喜欢 ……
流浪 ?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的理论核心是——走向读者。 它着意于文学的接受研究、读者研 究、影响研究。就是说不再强调作者试 图在文本中写出什么,而是强调读者实 际从文本里读出了什么。 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 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1.人生如一场梦,缥缈不一定! 2.生活中有些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3.欲速则不达。 4.在茫茫人生中,确定一个目标之 后,只有努力地去寻找,才能 5.要超脱世俗,远离黑暗的官场。 追求更高的境界,要做真隐士。 6.作者借找不到隐者,讽刺了唐朝 的黑暗,怀才不遇者甚多。
延伸读,提供开阔的阅读视野
• 把一些作家对朱自清的评价给学生 • 请学生思考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片 段 • 说出关于时间的诗文和名言警句 • 普希金的《一朵小花》 • 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 师:文中说,“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 不会回来了。”这句话看似简单,但真要透彻地领 悟它却不是那么容易。你有过这种感触吗?就拿我 们自己来说吧,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 • 生:不一样。 • 师:你的什么变了? • 生:年龄变了。 • 师:你长大了一岁,更加懂事了。 • 生:思想变了,我原来很开心,很快活,很单纯, 可是现在我很多事情都想不开,再也找不到以前快 乐的感觉了,现在我很茫然,很难过! • 师:这是成长必然经过的痛。她成熟了,应该祝贺 她才对。
一些疑难字的字理分析探讨
一些疑难字的字理分析探讨这是大兵同志提及的一些疑难字的字理分析(蓝色部分),我以解答的形式罗列在下面。
但在解答之前,我提两个观点,以便抛砖引玉。
首先,汉字的发展史是周氏整理甲骨文体系而成金文体系,春秋战国时期各自为政,金文体系多样化(或许汉字有断代的情况),籀文开始出现,其后,秦氏将其进化成小篆(秦为了推行曾经焚书毁字),小篆失其形,但在结构上一体化。
这里有一个疑问,小篆真的是春秋战国后期的主流文字吗?抑或偏于一方的文字体系?它是不是最大限度地继承了金文体系?其次,一般的文字研究是逆推的,即从繁体→篆文→金文→甲骨文逆推而上,众多人企图以繁体、篆书解释字理,再去厘定甲骨文,这种的研究方法是有问题的。
现在的甲骨文,众口一词,认为是占卜之辞,但忽略了一个事实,大量的甲骨出土,记载了大量的日常皇室生活起居,真的片片为占卜而设?其中有学者认为,这是宫廷记事,由史官掌管——或许“史”的字形也可佐证,手拿契刀刻一块东西的形状。
我提出上两点,意思是文字训诂不能囿于《说文解字》,较好的方法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再以当时的社会事实、发展情况及大籀、小篆这个文字体系去佐证。
听(聽)甲骨文本为从口从耳,口说耳听,后来耳讹为斤,可查徐中舒的《甲骨文字典》。
“聽”或许在秦以前还不是官方的正体字,“听”才是正体呢。
声(聲,从声从殳从耳,以手击磬耳听为声)声是悬挂的石罄象形,简化后,悬挂的石罄也可作声音的表示。
(聲是手持敲棒敲击石罄,耳朵听到声波)对(對手持杵状?)有甲骨学者认为是持树木于土上,以标示分界,古代国家常植树于边界作标志,类似后代的柳条边。
表示划定的边界有据可查,正确无误。
若从教字来说,简单地说两手凑在一起为一对,或两手击掌称好,表示正确。
尽(盡,从聿从皿手持物扫干净皿,又皿中食物已尽后以手刷盘子)。
其实,盡和儘都简化为尽。
儘的字义为力求达到最大限度,如尽量、尽管。
“尽”来源于草书,唐代敦煌佛经就有这种写法。
“尽”或许在甲骨片中就存在,所从的尺,是器皿的倒置,下面有许多点屑,整个字义就是倒空、清理干净器皿。
社戏文本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社戏文本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1.文字表述的多义性:社交游戏中常常会用到一些词语或短语,其含义可能因语境而异,需要读者根据上下文来进行理解。
2. 文本与图像之间的关系:社交游戏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图像,它们与文字之间的关系可能是补充、解释或者转换关系,需要读者理解并运用。
3. 异文同义词的使用:社交游戏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文字表述,但它们的含义是一样的,需要读者具备较强的词汇理解能力。
4. 隐喻与比喻的应用:社交游戏中有时会使用比喻或隐喻来描述某些事情,需要读者理解其真实含义并作出正确的反应。
5. 礼仪和文化差异的考虑:社交游戏可能涉及到不同国家、地区和文化背景的玩家,需要读者在理解文本的同时,注意遵守礼仪和尊重文化差异。
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关键在于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实际的游戏过程中多加练习和思考。
- 1 -。
汉语疑难详解-6401
酎[zhòu]:1.〔~金〕古代诸侯向皇帝交纳的贡金,作祭祀用。2.醇酒,经过两次或多次重(chǒng )酿的酒。
橥[zhū]:(名)拴牲口的小木桩。
丶[zhǔ]:1.古人读书时断句的符号。2.古同“主”。
缒[zhuì]:(动)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城而出|~东西。酬南洛阳早春见赠(白居易):物华春意尚迟回,赖有东风昼夜催。寒缒柳腰收未得,暖熏花口噤初开。
勹[bāo]:古同“包”,裹。
邶[bèi]:(名)古国名;在今河南汤阳南。和孔周翰二绝 再观邸园留题(苏轼):小园香雾晓蒙笼,醉手狂词未必工。鲁叟录诗应有取,曲收彤管邶鄘风。
鐾[bèi]:(动)把刀在布、皮、石头等物上面反复磨擦几下;使锋利:~刀|~刀布。
舭[bǐ]:(名)船底和船侧间的弯曲部分。
镡[tán]:(名)姓。送李镡游新安(杜荀鹤):邯郸李镡才峥嵘,酒狂诗逸难干名。[xín]:1.(名)古代剑柄的顶端的部分。2.(名)古代兵器;似剑而小。
躔[chán]:1.(名)足迹;行迹。 2.(动)日月星辰运行。看梦得题答李侍郎诗诗中有文星之句因戏和之(白居易):看题锦绣报琼瑰,俱是人天第一才。好遣文星守躔次,亦须防有客星来。
蛘[yáng]:(名)生在米里的一种小黑甲虫。
鳐[yáo]:(名)鱼名;身体扁平;略呈圆形或菱形;有的种类有一对能发电的器官;生活在海中。
崾[yǎo]:山名。
舣[yǐ]:(动)停船靠岸。水龙吟(晁补之):去年暑雨钩盘,夜阑睡起同征辔。今年芳草,齐河古岸,扁舟同舣。
媵yìng]:1.〈书〉(动)陪送出嫁。(名)随嫁的人。2.〈书〉(动)陪送出嫁。(名)妾。
昃[zè]:1.(动)本义:太阳西斜。成语:昃食宵衣(旧时称颂帝王勤于政事的套话,太阳偏西时才吃饭,天未亮就穿衣)。旰昃(天晚,喻勤于政事) 成语:日昃旰食 太阳偏西天色晚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事。。2.(动)倾斜。清·方朝诗:仰观参星横,俯怯崖石昃。
课文疑难点解析
课文疑难点解析在学习课文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或解释的疑难点。
本文将对课文中的疑难点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一、疑难点一在第一段中,作者提到了一个重要概念:“XXXX”。
这个概念在课文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它的含义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XXXX的定义和作用。
根据课文所述,XXXX是指XXXX的概念,它在XXXX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说,XXXX可以帮助我们XXXX,促进XXXX的发展。
进一步地,XXXX的含义可以解读为XXXX。
在这个语境下,它代表了XXXX的理念和信念。
通过XXXX,我们能够XXXX,并在XXXX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二、疑难点二第二段中出现了一个关键的名词:“XXXX”。
在这个句子中,它是作为主语还是宾语出现的?我们如何确定它的语法角色?首先,我们需要找到这个名词在句子中的位置。
根据课文所述,它位于句子的XXXX。
由此可见,它是作为主语出现的。
其次,在句子的其他部分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关键的线索来确定它的语法角色。
比如XXXX、XXXX等。
这些信息都表明了它的作用是XXXX。
综上所述,XXXX在这个句子中作为主语出现,其语法角色为XXXX。
三、疑难点三在第三段的最后一句中,作者用了一个比喻的手法:“XXXX如同XXXX”。
这个比喻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作者选择使用这个比喻来进行描述?通过对这个比喻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到作者的深意。
比如XXXX,它可以被解读为XXXX。
而XXXX,则代表了XXXX。
通过这个比喻,作者试图向读者传递一个重要的信息:XXXX。
通过将XXXX与XXXX进行比较,作者希望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XXXX的特点和XXXX。
此外,作者之所以选择使用这个比喻,可能是因为它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比喻通常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使得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四、疑难点四在第四段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XXXX?”。
我们应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XXXX。
小学语文疑难题的解析与应对方法
小学语文疑难题的解析与应对方法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小学语文学科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疑难问题,使得学生感到困惑。
本文将解析一些常见的小学语文疑难题,并探讨相应的应对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一、生字词的理解问题小学语文教材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生字词,对于学生来说,这些生字词可能会导致理解障碍。
在面对这类问题时,学生可采取以下应对方法:1. 联想法:通过将生字词与已知词汇进行联想,来推断生字词的意思。
例如,对于新出现的生字词“湖泊”,可以通过联想“湖”与“水泊横空”中的“泊”字,推断“湖泊”是指“水域聚集之处”。
2. 上下文理解法:在阅读时,仔细阅读上下文所提供的信息,来推断生字词的意思。
例如,对于一个生词“慌张”,如果在上下文中提到某人“心跳加速,眼神飘忽”,我们可以推断“慌张”是指人的情绪紧张不安。
二、理解故事情节的困难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故事情节往往是复杂的,涉及到人物关系、事件发展等多方面内容。
学生在阅读故事时,可能会出现理解困难。
为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可采取以下应对方法:1. 分析角色关系:通过分析故事中每个角色的特点和行为,理清角色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学生可以绘制角色之间的关系图进行分析。
2. 总结归纳:在阅读完故事后,学生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将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进行归纳,有助于理清故事的逻辑。
三、阅读理解题的应对策略在小学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题是一道常见的题型。
学生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但由于题目多样化,导致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容易出现困惑。
以下是一些应对策略:1. 先读题后读文:在阅读文章时,学生可以先粗略浏览问题,了解何种信息需要关注。
然后再仔细阅读文章,有针对性地寻找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2. 引用定位:当学生遇到理解困难的问题时,可以回归到文章中,查找与问题相关的具体句子或段落,通过引用定位的方式来解答问题。
语文教学实践中疑难解析(3篇)
第1篇一、引言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解析。
二、疑难问题解析1. 学生阅读能力差(1)问题表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常出现理解困难、词汇量不足、缺乏阅读兴趣等现象。
(2)原因分析:首先,家庭环境的影响。
部分家庭缺乏阅读氛围,家长对阅读重视不够,导致学生阅读兴趣不高。
其次,学校教育的问题。
部分教师过分强调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再次,学生自身的原因。
部分学生缺乏阅读习惯,阅读方法不当,导致阅读效果不佳。
(3)解决策略:首先,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学校和家庭应共同营造阅读氛围,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其次,加强阅读指导。
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再次,开展阅读活动。
通过举办读书分享会、读书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学生写作能力差(1)问题表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常出现内容空洞、结构混乱、语言表达不流畅等现象。
(2)原因分析:首先,学生缺乏写作素材。
部分学生平时不注重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导致写作时无话可说。
其次,教师指导不到位。
部分教师对写作教学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写作指导。
再次,学生自身的原因。
部分学生缺乏写作兴趣,写作时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3)解决策略:首先,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其次,加强写作指导。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写作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再次,开展写作训练。
通过举办写作比赛、写作讲座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差(1)问题表现:学生在口语表达过程中,常常出现语速过快、词汇量不足、表达不流畅等现象。
(2)原因分析:首先,学生缺乏口语训练。
部分学生平时很少进行口语练习,导致口语表达能力较差。
文言文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解析
文言文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解析在学习文言文阅读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我们对古文的理解和解读,也影响了我们对整个古代文化的理解。
本文将从词语理解、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对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疑难问题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言文。
一、词语理解1. 生僻词的理解在文言文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生僻、不常见的词语,这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对于这类词语,我们可以通过查找字典或专业词典,来了解其具体含义和用法。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断、对比分析等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生僻词的意思。
2. 词义的转换在文言文中,很多词语的词义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这也是理解阅读文言文时的一个难点。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要注意通过语境来把握词语的具体含义。
同时,可以借助于注释、翻译等辅助工具,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具体意义。
二、句子结构1. 长句的理解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长句,这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对于长句,我们可以将其拆分为几个短句,逐个进行理解。
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于标点符号,如逗号、分号等,来把握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2. 排比句的理解文言文中经常使用排比句,这些句子的结构复杂,词语繁多,给我们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对于排比句,我们可以先理解其中的主干句,然后逐个理解排比成分,最后将各个成分进行整合,来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三、修辞手法1. 比喻的理解比喻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将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来达到形象化、生动化的效果。
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要注意在理解比喻时,将其与实际意义进行对比,从而找到比喻的真实含义。
2. 复句结构的理解文言文中的复句结构复杂多样,对于复句的理解是一大难点。
在理解复句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主从句之间的关系、列举各个分句之间的具体内容等方法,来把握整个复句的结构和意义。
结语通过对文言文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言文,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解读能力和古代文化素养。
汉语专题词汇疑难问题分析
汉语专题词汇疑难问题分析————————————————————————————————作者:————————————————————————————————日期:《汉语专题1》词汇疑难问题分析一、词汇部分学习要注意哪些问题词汇部分一共由五节构成,内容不是很多,大体上是按照“词-词义-系统”这样的顺序编排的。
词汇一章的细节问题还是很多的,这些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自学解决。
从总的来看,教学中应抓住词的结构、词义的解释、词群分析这样三个大的要点,给学生把有关内容解释清楚,让学生理解理解吃透,并指导学生应用相关理论进行实践分析,能做到灵活运用,那么词汇部分的注意教学问题就解决了。
此外要注意,词汇一章与专科的现代汉语教学内容结合十分紧密,特别注重专科基础,因此,尤其是词的结构分析,必须熟练掌握专科阶段学习过的合成词的构造分析。
由于目前专升本的学生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专科是非中文专业毕业的,学习本章依然有一定难度,为此有的电大教师在教学本章时适当补充教学,这是很有必要的。
二、确定词有什么意义?如何确定词的问题词是语言中有意义的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确定词对于使用和研究语言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首先,确定词有助于阅读理解,汉字在形式上同语素对应,语素是构词材料,由于没有实行分词连写,有时候一个语素与前一个语素和后一个语素都可以组成词,这时就会发生阅读障碍,出现所谓读不断的现象,例如:这个计划分为期五年的一般课程和第六年级的深入课程。
句子中的划线部分“计划分为期”这一结构,可以组成“计划”、“划分”、“分为”、“为期”等词语,其中的“划”、“分”、“为”都可以分别和前后语素组成词语,第一次阅读一般都会读作“计划-分为-期”,直到“期”出现,发现问题,才重新组合为“计划-分-为期”。
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不能正确确定词语,这个句子的相关部分的理解就非常困难。
我们经常听到讥讽读错句子的笑话,其实很多就是因为词的界线不清造成的,例如有人把毛泽东诗词“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抽泣……”给读成“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其次,确定词有助于正确使用汉语拼音方案注音。
小学语文中的疑难解析
小学语文中的疑难解析小学语文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疑难的语言表达、词语、句子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些小学语文中的疑难问题。
一、疑难词语的解析1. “那”和“哪”这两个词,在听说时很容易混淆。
那表示远离说话人的事物,哪表示近处或不确定的事物。
例如:那个花园里有很多美丽的花;小明的书包哪儿去了?2. “着”和“了”也是小学语文中的一个疑难点。
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中,了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例如:他拿着笔在写作业;我刚刚完成了作业。
3. “很”和“非常”这两个词都表示程度副词,但是在使用上却有些差别。
很表示程度较强,非常更加强烈。
例如:这个问题很困难;我非常喜欢读书。
二、疑难句子的解析1. “一把抓住了芭蕉扇,轻轻地关上了,拍了拍包裹的扇子。
”这个句子中的“了”到底表示什么?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具体结合语境进行理解。
在这个句子中,“了”表示完成的动作,芭蕉风扇已经被抓住,并轻轻关上。
2.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这个句子中的“过”是什么意思?这里的“过”是表示经过或发生的意思。
意思是当雁群飞过时,残余的声音依然能够听到;人经过时,留下自己的名字来证明自己曾经在这里。
三、疑难语言表达的解析1. “五洲四海”这个词组中的“洲”和“海”具体表示什么?“洲”表示陆地,如欧洲、亚洲等;“海”表示水域,如太平洋、大西洋等。
这个词组表示全世界。
2. “饥不择食”和“孤掌难鸣”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饥不择食”表示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惜吃下一切;“孤掌难鸣”是表示一个人很难发出响亮的声音,需要其他人的帮助才能让声音更加响亮。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中的疑难问题很多,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提问;同时,也需要老师给予及时的解答和引导。
只有在学生和老师共同努力下,才能够让小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疑难问题解析如何正确理解难点文本和深层含义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疑难问题解析如何正确理解难点文本和深层含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理解一直是引起学生困惑的一个问题。
尤其是对于一些难点文本和深层含义,学生们经常感到迷茫。
作为资深教育家,我将在本文中为大家分析一些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一、审题仔细,抓住文本脉络在阅读理解中,一定要仔细审题。
只有通过理解题目要求,才能帮助我们抓住文本的脉络,从而更好地解读难点文本和深层含义。
在阅读题目时,我们可以先看关键词,了解题目的主旨。
然后再根据题干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阅读文章,重点关注与题目相关的信息。
二、全面理解词汇和句子的意义要正确理解难点文本和深层含义,我们首先需要全面理解词汇和句子的意义。
对于生僻词汇,我们可以通过词典查找其含义,对于常见词汇也要注意探究其多种意义和用法。
另外,在理解句子时,要注意分析上下文,尤其是一些修饰性语句,要理解其与主题的关联。
三、培养逻辑思维,整体把握文章结构阅读理解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解读难点文本和深层含义时,我们应该注重整体把握,关注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我们可以通过将段落与段落之间进行联系、总结段落的主题等方式,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四、运用推断和揣测技巧,理解作者意图有些文本中的难点和深层含义并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需要通过推断和揣测来理解。
学生在阅读时,可以通过推断事物的发展趋势、通过作者的描述和情感暗示等方式,理解难点文本和深层含义。
同时,在面对难点时,还可以借助作者的语气、态度等要素来推测作者的意图。
五、多角度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阅读理解不仅仅需要理解表面意义,更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
学生在解读难点文本和深层含义时,可以提出自己的质疑和疑问,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问题。
通过提出问题、与同学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六、注重综合训练,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和训练,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好的故事文本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好的故事文本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好的故事文本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为什么故事中最重要的部分常常是结尾?
故事的结尾往往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可以为读者带来情感上的震撼和启示。
在故事中,结尾也可能会揭示出关键信息或者推动故事的发展,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情节。
一个好的故事结尾可以起到总结、升华和启示的作用,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故事的精髓。
2. 如何理解故事中的隐喻和象征?
隐喻和象征是故事中常见的手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情感。
隐喻是一种比喻,通常用来描述一种抽象的概念或者情感。
而象征则是一种用具体的事物来代表一种抽象概念或者情感的手法。
理解故事中的隐喻和象征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同时也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联想和推理能力。
3. 如何理解故事中的逻辑和结构?
好的故事需要有良好的逻辑和结构,这样才能使故事更加连贯和有说服力。
故事中的逻辑和结构可以通过情节的发展、角色的行为和对话等方式来体现。
读者需要仔细阅读故事,分析其中的逻辑和结构,以便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情感。
4. 为什么故事的开头很重要?
故事的开头可以为读者带来好奇心和兴趣,从而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
一个好的故事开头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想要继
续阅读下去。
故事的开头也需要与故事的主题和情感相呼应,以便更好地展现故事的内涵和魅力。
以上是一些好的故事文本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读者可以通过仔细阅读故事,分析其中的情节和逻辑,以便更好地理解故事的精髓。
复杂的文字问题解决
复杂的文字问题解决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各种复杂的文字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包括文稿撰写、邮件沟通,甚至是数据分析中的表述。
然而,面对这些复杂情况时,许多人常常感到无从下手。
接下来,咱们将深入探讨如何有效应对这些文字问题,使工作和生活更加顺畅。
确定目标与受众解决任何文字问题的第一步是明确目标和受众。
确保在写作之前,清楚你想要表达的信息,以及谁将阅读这段文字。
根据你的目标受众调整语言的专业程度、复杂性和语气。
例如,如果你在给技术团队撰写报告,可采用行业术语;而给非专业观众时,就需要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述。
在确定受众后,还可以考虑他们的背景知识与兴趣点。
为他们定制内容,能让信息传达更为有效,同时也能保持读者的兴趣。
信息结构的梳理信息的构造和组织是处理文字问题的关键。
一个清晰、逻辑顺畅的结构能使读者更易于理解你的观点。
为了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划分段落:每个段落应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避免信息过于杂乱。
段落之间的过渡可以通过自然切换的次序来保持逻辑流畅性。
使用清晰的标题和小节:在较长的文稿中,使用标题和小节可以帮助读者快速定位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这不仅方便阅读,也提高了信息的吸收率。
逻辑连接:在不同段落和小节之间使用合理的逻辑连接,能够使读者顺畅地跟随思路。
例如,采用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等方法,在内容之间建立神经链条。
反复修改与校对文字的优劣往往在于细节。
撰写初稿后,反复校对是十分必要的。
这个过程不仅让你发现错字和语法错误,更能从整体上把控文本的流畅度和逻辑性。
在校对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点:放下初稿一段时间:完成初稿后,如果能够放下几天再进行校对,可以从新鲜的视角筛选出文本中的问题。
声读文本:用声音读出文字,可以帮助你发现那些在静默状态下容易忽视的到位不妥之处。
听自身的表达效果,能够更好地感知语句的流畅度。
借助他人之眼:让其他人审阅你的文字,尤其是他们对主题有一定了解时,能提供新的视角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字疑难问题解析一、怎样认识文字的性质?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书面上代表语言的符号,世界上有多种多样的文字,可是从本质上看,从功能上看,其实都是一样的,即都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工具。
文字是在有声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因此,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字。
语言是文字符号所代表的具体内容,如果没有语言,文字也就不可能存在。
世界上任何一种符号,都是由一定的形式和一定的意义构成的统一体,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也不例外,也是由形式和内容两个部分组成的。
世界上有许多民族,至今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但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是只有文字没有语言的,语言并不依赖于文字而存在。
可见,语言的确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记录语言,离不开语言。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文字体系,虽然记录语言的方式不同,结构上千差万别,但依附于一定的语言而存在的道理是一样的。
因此,从本质上看,文字实际上就是一种符号系统,只不过这种符号是代表语言的,而且必须通过语言才能发挥作用。
语言是一种符号,由形式和意义构成;文字也是一种符号,其构成也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
虽然都是形式和意义构成,但它们的内涵是不一样的,语言的形式是语音,文字的形式是书写单位(笔画或字母)构成的;语言的意义是一定的语音形式表示的内容,如普通话音节“shu”表示的意义是“成本的著作”,文字的意义是所记录的语言,具体地说是语言中的词或语素,包括语音和意义两个方面,例如汉字“书”这个书写符号所代表的,不单是语音“shu”,也不单是“成本的著作”这个意义,而是语音和意义两个方面。
语言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在任何体系的文字中都是统一于一体的。
世界上所有的文字,拼音文字也好,非拼音文字也好,记录语言都是既要记录语音,也要记录意义,不存在只记录语音或只记录意义的文字体系。
语言是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统一体,文字既然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当然要两个方面都记录下来,不可能剥离二者,那样文字是不可能完成记录语言的任务的,也不可能成为书面上代表语言的符号了。
二、文字有哪些类型?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文字体系,按其记录语言的方式的不同,一般可分为拼音文字和非拼音文字两大类。
拼音文字用一定的构字符号表示语言中的各个语音单位,符号的排列组合顺序同所记录的语言单位的实际读音一致,所以能比较容易拼读出来。
非拼音文字的构字符号同语音联系不紧密,从字形结构上看不出同所记录的词语的语音的联系,只能一个一个死记,不能拼读。
文字类别是按文字单位与语言单位的联系情况来划分的。
文字基本单位的划分,不同的文字体系是不一样的,例如英文、法文、俄文等是字母,日文是假名,汉字是单字。
语言的单位可分为语音层和符号层,在语音层可分音位(音素)和音节,在符号层可分语素、词和句子三级。
把文字的基本单位和语言的基本单位相互对应起来看,根据所记录的语言单位的不同,一般把文字分为音位文字、音节文字和语素文字三大类。
我们教材只是把文字泛泛分为拼音文字和非拼音文字两大类,汉字属于后者。
为了加深认识,这里我们适当补充介绍。
音位文字是用字母记录音位,即在记录语言的时候,要把音节分析出辅音和元音音素,分别用相应的字母表示,阅读时再把元音和辅音拼合为音节,是比较完备理想的拼音制度。
音位文字的系统比较简单,因为一般一种语言的音位,分析成元音和辅音只有几十个,所以用几十个字母就可以把语言记录下来,音位文字适用于记录音节结构类型多的语言,英语的音节结构就比较复杂,类型很多,据资料载,日本有关方面统计英语的音节不会少于8万个,所以只能用音位文字记录。
现今世界上大部分文字都属于音位文字。
音节文字用一定的字母记录语言中的音节,符号和音节之间有固定的联系,适合记录音节类型比较少的语言,日文中的假名是音节文字的典型代表。
汉字的突出特点是在语音上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为什么汉字不是音节文字呢?这是因为汉字并非是专门记录音节的记音符号。
在汉字系统中,每个汉字不限于和一个音节挂钩,有10%左右的汉字与多个音节发生联系,比如“好、还、的、朝”都是多音字。
从音节角度看,一个音节也不是固定用一个汉字表示,汉语普通话只有四百余个声韵构成的基本音节,加上声调也只有一千三百多个音节,因此一个音节往往有数个甚至数十个汉字,例如shi音节有“事实逝世是时市使师示式始势”等汉字,音节yi有“意义议亿易以一医衣移”等汉字。
可见,汉字和日文的假名有着本质的不同。
语素文字以单字记录语言中的语素,字与语素基本上相互对应,语素文字最大的特点是字符多,由于要相互区别,又使得结构非常复杂,汉字就是典型的语素文字。
由于语素文字着重于字形同语素意义的对应,不要求找共同的标准音点,因此特别适合记录方言复杂,方言间语音差异大而语法规则一致、语素意义一致的语言。
三种文字和所记录的基本单位对应如下:音位文字――音位音节文字――音节语素文字――语素汉字的基本单位是字,而每个汉字对应的语言单位,大体上是一个语素,所以,从文字单位同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看,汉字是语素文字。
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
例如汉语的“祖国”是由“祖”和“国”两个语素构成的。
每个语素都有音和义:“祖”的音是zǔ,意思是先代;“国”的音是ɡuó,意思是跟“国家”相对。
汉字的一个个的单字记录的是汉语里的一个个语素,因此汉字是语素文字。
汉语语素有同音的,也有不同音的。
不同音的语素一般用不同的汉字来表示。
例如汉语里的“人”和“民”是两个不同音的语素,书写时就用“人”和“民”这两个不同的汉字。
而同音语素也常常用不同的汉字来表示。
例如“一、依、衣、医、伊、铱、漪”这七个语素都读yī,而书写时用七个不同的汉字,从而在形体上把不同的语素区别开来。
形态各异的汉字可以有效地区别同音字。
每个汉字除了有形体和读音外,还有意义。
这和英文字母、日文假名很不相同。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有意义内容的,因此,汉字记录语素,它的音和义来自它所记录的语素的音和义。
例如我们用“书”这个字表示汉语里“书”这个语素,因为语素“书”读shū,意思是“成本的著作”,于是汉字“书”就读shū,意思就是“成本的著作”。
汉字的形和它所表示的语素的音和义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形音义的统一体。
汉语语素大多数是单音的,但也有一些是多音的。
多音语素有的是连绵词和叠音词,例如“蜘蛛、琵琶、秋千、茫茫、渐渐”等;有的是是译音词,例如“吉它、巧克力”。
记录多音语素的每个汉字,只有形体和读音,而没有意义,必须几个字合起来才有意义,因而不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这样的汉字数量不多,不反映汉字的本质特点,不影响汉字是语素文字的论断。
三、从哪些方面看出来汉字和汉语基本适应?汉字和汉语相适应,主要是汉字的单音节形式和汉语的语素的单音节形式比较一致,用汉字记录汉语语素往往有一种对应的关系。
汉字和汉语基本上相适应,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领会:第一,一个汉字代表音节,一个语素基本上也是一个音节,因此汉字和语素是相对应的,用汉字记录汉语语素非常合适。
不过,汉字同语素对应,并不是说汉字与语素相等,仔细分析一下,其实汉字和语素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复杂的,毕竟汉字是文字单位,而语素是语言单位。
汉字和语素间的复杂关系表现在,一个汉字可能表示几个不同的语素,如“米”表示大米的米和表示长度单位的米,“站”表示“站立”或“车站”的意义;也可能是几个汉字表示一个语素,像外来词“沙发、吉它、马来西亚”等是受外来词读音的影响用汉字转写,其中的汉字没有独立的意义,这样的词语可以不考虑,汉语传统中还有一些联绵字,都是几个汉字记录一个语素的,如“窈窕、秋千、琵琶、蜘蛛、犹豫、踌躇”等。
当然,大部分汉字是一个汉字表示一个语素的,如“山、河、灯、人、看”等。
第二,汉语是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语法意义、语法关系主要通过词序和虚词表示,而不像印欧语那样要用音素表示形态变化,所以汉语的特点决定了它用汉字记录是合适的。
比如英语的动词do(打)有doing、did、done等形态变化,一个词(尤其是动词)的词形在不同的句子中是不一样的,其音素要发生变化,这样的语言用音素文字记录比较合适,而动词类似的含义,汉语是用一个个独立的语素(词)“正在、曾经、已经”等表示的,这种变化用写法固定的汉字记录就比较合适。
又如英语的复数要在名词后加词尾s表示,这个语素也是在词内部增加音素(即内部屈折)显示出来的,而汉语,复数是增加一个语素“们”表示,非表人名词主要在前面加数量词体现,不是在词内部发生变化,这种情况用一个独立的汉字表示就非常方便,而把汉字用来表示类似英语那样的形态变化,就会困难重重。
汉字与汉语相适用,我们可以通过汉字借用来记录朝鲜语、日语的情况反证。
日本、朝鲜曾经先后借用汉字记录自己的语言,但是由于这两种语言与汉语在语法规则上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汉字只能记录它们中的固定的部分,而对于有形态变化的部分,写法固定,不能分解的汉字简直一筹莫展,所以日语、朝鲜语用汉字记录不完全合适,需要用字母表示形态变化的部分,正因为如此,朝鲜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谚文,日本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假名。
而且历史上,汉字曾经被周边的少数民族借用,但是并没有被直接借用来记录本民族语言,而是在其基础上加以改造,使之适合自己民族语言的需要,例如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等。
第三,汉字记录汉语可以非常有效地区别同音词。
汉语音节结构简单,声韵母配合只有400来个音节,声韵调配合只有1200多个音节,加之词形简短,以双音节词为主,单音节词依然十分活跃,可以说是汉语语汇的基础,这样同音语素和同音词就非常多,很容易混同,而形态各异的汉字就起到了分化同音词的作用,所以汉语同音词虽然很多,但用汉字记录,在书面上就把同音词巧妙地区别开了,这是拼音文字所做不到的,例如“公式-公事-攻势-宫室-工事”、“形式-形势-行事”、“国是-国事-国势”、“期中-期终”等同音词,口头上说出来,语音完全一样,很容易混同,可是书面上用汉字记录下来,形体各异的汉字很自然就把它们区别开来,根本就没有混同的可能了。
下面我们看几组读音完全相同而字形各异的汉字,对汉字的这种区分同音词的作用就一目了然了:ju(阴平):居、鞠、拘、狙、疽、驹、苴、掬、琚、趄shi(去声):是、市、式、事、示、视、世、势、适、试、室、蚀、誓、逝、柿li(去声):力、立、沥、呖、例、利、里、粒、励、笠、历、莉、荔、栗、丽、隶yi(去声):意、义、艺、易、翼、异、奕、翳、亿、抑、屹、役、逸、肄、臆、谊上面4组汉字,每组声韵调完全相同,可是汉字字形差别非常大,这样就非常方便地把不同的语素区别开来了。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曾经利用汉字的这个区别功能,用声韵完全相同的汉字编写了一个《施氏食狮史》的故事,抄录在这里供大家欣赏: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