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审美感受与审美意识
第三章美的本质
梅花的形象不等于梅花。美是客观
的观点,其错误是把“象”和“物” 混淆
起来了。“物”是实在的世界,“象” 是
知觉的世界。形象——这种非实在 的形式是不能离开人的意识的,包 含有人的创造。借郑板桥的话,物 的形象不是机械反映的“眼中之竹”, 而是主动、创造性看后形成的“胸中 之竹”。 •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 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 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 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
• 心和物不是两个东西。马祖道一说:“凡所见色,皆是 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世界
•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 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 。意象是美的本体,意象 也是艺术的本体 。
• 中国美学在意象的一个最一般的规定就是情景交融。王 夫之说“情景名为二”,好像是两个东西,“而实不可 离” 。
•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 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 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来看此花时,此花 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 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王阳明《传习录》)
(二)主观论
主观论认为,美在心,即美是主 体心灵的产物。
高尔泰认为是美感决定美: “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要有
人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 人感到,它就不存在。” “人的心灵,是自然美之源泉, 也是艺术美之源泉” “美与美感虽然体现在人物双方, 但是绝不可能把它们割裂开来。”
• “我们凝望着星星。星星是无言的,冷漠的,按照大 自然的律令运动着,然而我们觉得星星美丽,因为 它纯洁,冷静,深远。实际上,纯洁,冷静,深 远,……等等,和星星无关,因为这是人的概念。 星星自身原始地存在着,无所谓冷静,纯洁,深远。 它们是无情的,因为它们没有意识,它们是自然。”
人的审美意识
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审美意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它的根源与本质也只能从生产活动这一人类基本实践中探求。
审美感受离不开主观的感性的愉快,各人都有理由保持自己主观的爱好、趣味。从表面看来,这些心理特征似乎是没有什么客观标准的;我感觉到这朵花美,并不能象科学证明那样说服别人,使别人同样从它得到审美的愉快。由于这种现象,西方流传着“趣味无争辩”的谚语。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更加夸大和歪曲这一点,制造了许多否定审美意识的客观标作为艺术地掌握现实的一种方式,即认识和反映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具有一般认识功能,能够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思维是审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但象再现性强的艺术经常需要经过一定的概念(如绘画、电影)进行审美欣赏,就是一些再现性较弱而表现性较强的艺术(例如建筑、音乐、图案画),如果要获得真正的审美效果,仍需思维活动在其中起作用。这包括人们过去的认识成果和文化修养(例如对音乐的知识)在起作用,只是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种作用罢了。正是思维在审美中规范知觉、想象的趋向,前者渗透溶化于后者之中,人们才能不只是看到对象的感性形态自身,而且通过它获得了对生活的广阔的理解、认识,达到对对象的深刻把握;艺术家才能把许多个别的特殊的感觉材料集中、综合,概括为典型形象,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这样,审美感受才不是一种低级的感性知觉,或一堆空幻的主观想象,而是富于深刻认识内容的对生活的能动反映。形式派美学家,象贝尔、洛絮·佛莱等人完全排斥概念的因素,强调对线条作纯粹形式的反应,认为只有这种反应才是真正的美感,说“对再现的任何贡献都是艺术的损失”等等,实质上便把审美中丰富的现实内容剥夺掉,把审美的不可分割的各种因素抽象出来加以排除,把审美感受与人们的其他活动、特别是人们长期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和认识功能隔绝开,把审美感受空洞化和神秘化了。
第3章美感第一节概说
法国 罗莎· 博纳尔 《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 (1822-1899), 《尼维 尔内的田间劳动》
《有母牛和骆驼的风景》 1914年 [德国]奥古斯特·马 克
三、美感的特征
• 1、个人直觉性(呈现形式) • 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指审美过程 始终要求审美个体在形象的、具体 的、直接的感受中进行。 • 其次还指人们在美的欣赏中,无 须借助抽象思考,便可不假思索地 判断对象是美还是不美
• • • • • • •
①超越了分别意识(万物一体) 超越时代、阶级;理智、意志、情感 ②彻底的自由 精神自由 ③是全真、至善、大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老 子》)
• • • • • • •
例子: 《绝句·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 • • •
1、感官层次的美感 ①审美客体起很重要的作用 ②主体往往是不由自主地去接受 ③主要是具体事物所引起的人感官 上的快适(短暂性、变异性)
2、心意层次的美感
• ①是完全超越 生理、实用关 系的陶然自得 • ②是主体领悟 到审美对象所 蕴含的意义、 情感后产生的 欣喜
荷 花 影
齐 白 石
• ①审美过程始终充满着情感活动 • ②是一种精神愉快 • a美感不等于一般的生理快感,但必 须以感官的生理快适为基础 • b美感的愉快中往往渗入了伦理上或 理性上的满足,而快感没有 • c美感有分享性,快感则具有独占性
四、美感的层次性
• 南北朝宗炳提出“应目”、“会心”、 “畅神”三层次,当代李泽厚提出 “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 神悦志“说。 • 美感可分三个层次 • 感官层次的美感 • 心意层次的美感
劳拉· 克劳福特
审美意识及美感
三、审美想象
• 1.什么是审美想象 • 审美中,对已感知的事物形象进展加工改造而形
成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即对表象的重新组合。 • 想象与联想的联系和区别:联想是想象的根底,
但联想指向过去,有保守性;想象指向未来,有 创造性。 • 想象的显著特征就是创造性,其意义在于创造审 美意象。美感实际上是在创造了审美意象之后才 真正强化和丰富化的。
• 2.审美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要表现形式
• 〔1〕情景交融: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与主 体当时的情感体验交织在一起的物我同一的状态。
• 〔2〕触景生情:审美主体由于当前特定景物的刺激引导 而引起自己生活中某种情感体验的重现而产生某种情思的 心理现象。崔护 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 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4.审美中的情感错觉
• 指的是由情感作用造成审美对象映入人脑 时的变形现象,也即审美主体对对象的不 切合实际的审美知觉。如情人眼里出西施 。 情感错觉在审美中具有某种积极意义。
审美意识与美感
审美意识 美感
• 美感问题,是近代以来美学研究的重心。 • 美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美感,相当于审
美意识,包括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 审美感受等。 • 狭义的美感,指审美感受。本章主要讲狭义的美 感。美的本质研究主要从哲学角度答复美是什么 的问题,所以也称为哲学美学; • 而美感研究主要从心理角度探索人们对美的心理 反响奥秘的问题,所以也称为心理学美学。
美感的根本特征
• 一、愉悦性 • 愉悦性是美感最根本的特征。不能引起人
们的愉快感受〔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的就不能称之为美,而美必然引起人的愉 快感受。美感的这一特征首先是由美表达 着人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和具有生动的形象 性、娱乐性特征所决定的。
审美意识名词解释
审美意识名词解释审美意识(Aesthetic consciousness),是指对美的感觉、判断和评价之能力和活动,以及对美的要素、规律、价值、功能等重大问题的了解、把握和反思的认识。
审美意识是人类因为感知和判断美的能力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
它在人的感性认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审美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个体感官活动和文化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过程,既受个体直接感知所约束,也受到社会文化背景和个体审美经验的影响。
从感知到判断再到评价,是审美意识发展的基本路径。
审美意识包括对美的感觉、判断和评价。
感觉是审美意识的基础,通过感觉人们可以感受到物体的色彩、形状、音乐的旋律、节奏等。
判断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于美的特征、表现方式、内涵进行了辨别和界定。
评价是对于美的价值和意义进行的主观评定和表达。
这三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了审美意识的核心。
审美意识的形成与人的感官体验和文化社会的影响密切相关。
人们通过各种感官接受外界的刺激,对于不同的感官刺激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
同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了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文化符号等,从而开阔了审美意识的视野。
受到文化社会因素的影响,人们会形成一定的审美偏好和审美标准,进而对美进行评价和选择。
审美意识还包括对美的要素、规律、价值和功能等问题的认识。
审美要素指的是构成美的元素,如色彩、形状、音乐、诗歌等。
审美规律指的是美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如比例、和谐、对称等。
审美价值指的是美对于人的精神和情感的满足和提升。
审美功能指的是美对于个体和社会的作用和效果。
总之,审美意识是人们对于美的感觉、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和活动,涉及了美的感觉、判断、评价、要素、规律、价值和功能等重要问题。
它是人类感性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社会因素与个体感官活动的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
《美学》课程复习大纲
《美学》课程复习纲要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为什么称鲍姆嘉通为“美学之父”?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于1750年所著《美学》一书中提出,被称为“美学之父”2、怎样理解美学的学科性质?从理论上说,美学是以一定的哲学理论或某种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对审美关系和审美经验做出分析和阐释的理论。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以及审美关系的价值表现——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经验是指人在现实和艺术活动中的审美感受,是审美研究的基本内容。
广义的审美关系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
人与社会之间形成的一整套制度,习惯和情感表达模式。
狭义的审美关系是指个体和对象,人与环境之间因审美态度和具体语境而形成的感知——愉悦关系3、中国现当代美学有哪三次美学热?(填空,选择)第一次“美学热”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次“美学热”中,王国维是始作俑者,他起了重要的开创作用。
王国维学习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并运用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
继王国维之后,中国学术界出现了一位被誉为“学界泰斗”的大教育家,他就是蔡元培。
蔡元培在北大首次开设并主讲美学课程,提出了“美育代宗教”的口号。
第二次“美学热”发生在五六十年代,即以批判朱光潜美学为导火线引起的一场美学大讨论。
在这次讨论中,逐渐形成了四派观点,即人们常说的中国美学的四大流派: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吕荧、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社会派。
这次美学热的特点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文艺美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所谓“实践美学”。
第三次“美学热”发生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
这次“美学热”的一个特点是形形色色的西方美学思潮涌入中国,我们现在熟知的各种主义、各种学术,例如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结构主义,最初都是以美学的名义介绍到中国的。
这次“美学热”的另一个特点是,它是思想界从“文革”的禁锢中苏醒的标志,思想界通过美学这个窗口反思被扭曲、被异化的人性,颂扬人性的解放——从理性的解放到感性的解放。
5审美意识
审美理想随着社会生产活动的发展而发 展。
审美理想无论对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 家还是普通人,始终是人们创造美的蓝图,构成美的心理 动力。
审美观念
审美观念简称审美观。 审美观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感受、审美体 验的基础上,培养出审美趣味,掌握好 审美标准,确定了审美理想后,建立起 系统化理论化的高层次的审美思想和观 点。 它是审美意识系统中最高表现形式。
审美标准既是 主观的,又是客观 的;既有相对性, 也有绝对性,是辨 证的统一。
凡是在历史上真正能够获得社会普遍 认同的美的事物都有这样的特点:
它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蕴含着“真”; 它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具 有普遍而广泛的社会功利性,暗含着“善”; 它有利于人们通过感性形象直接观照到自身的 本质力量,即具有鲜明独特的形式并和谐统一 地体现它的内容。 所有这些,都成了审美评价最基本的标准。
美感是否仅止于直觉?
马克思几乎每年总要重读一边古希腊悲 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的原文作品。 列宁曾在一个夏天把《怎么办?》读了 五遍,“每一次都在这个作品里发现一 些新的令人激动的思想”。 毛泽东对古典诗词烂熟于胸,《红楼梦》 至少读了五遍。
一部艺术作品不是一下就能被人领 会,而是逐步被人领会的;人们越是把 它多读,它就越是变得容易懂,越是给 人带来快感,随着时间越增其美。
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是审美主体对审美体验的所得进行审 美的分析和鉴赏时形成的。 审美趣味又称审美情趣,是审美主体对各种审 美对象相对稳定的主观审美兴味、爱好、态度 和鉴赏力,是主体的思想、情感、性格、气质、 能力在审美上的体现。 它反映了人在审美中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需 要,是人在美的欣赏和判断时,对现实生活中 各种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和现象,表现出一种 富有情感的,具有个性的主观偏爱和兴趣。
《护理美学》教学大纲-18学时
护理美学教学大纲前言护理美学及护士礼仪课程是护理专业的特色课程,这门课程是护理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交叉的体现,是向学生传授美的知识和健康审美意识,是将美学基本理论应用于护理实践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通过教学,使学生加强对护理美学的研究,促进护理审美思想和行为的发展,有助于探讨各项护理工作中的审美实施,提高护理人员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修养。
通过对护理美学的研究,促使广大护理学生加强护理审美思想的修养,帮助他们探讨各项护理工作中的审美实施,培养自身审美意识和审美评价,提高感受美、理解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现代护理模式也由单纯的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为以人为中心,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整体护理模式。
本大纲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姜小鹰主编的高等医药卫生部规划教材《护理美学》配套适用,适用于护理学专业的教学。
大纲所列教学内容可通过课堂讲授、自学、讨论、计算机多媒体等方式进行教学。
总学时为18学时。
本课程为考查课,学生理论课课终考核采用开卷笔答的方式进行,占总成绩的80%,平时作业采用提问,分组讨论等方式考核,占15%,出勤占5%。
第一章绪论一、目的要求1、掌握美育的功能;美育的特点与任务。
2、熟悉美的本质与特征;美育的概念及意义。
3、了解美的起源与产生,美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教学内容1.美的起源与产生(美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美的产生),美的本质与特征(形象性、感染性和社会功利性)。
2.美育的功能与任务:美育的概念;意义;美育的功能(导善、启真、健身);美育的特点(以情动人,理寓情中;形象生动,意寓象中;自由欣赏,教寓乐中;潜移默化,效果寓于体验;美育的任务(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审美的敏感;培养美的创造能力)。
三、教学时数1学时第二章形式美与美的基本范畴一、目的要求1、掌握形式美的审美特征;形式美的基本构成要素;形式美的基本组成规律;优美的含义。
2、熟悉形式美的概念;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的本质与特征。
护理美学
名解:1、审美感受:是人们在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它是欣赏者对美的事物的一种情感体验。
广义的美感是指审美感受,是指个体在审美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刺激感觉器官而引起的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协调运动而产生的愉悦体验,也称美感经验,它构成审美意识的基础的核心。
即审美意识,狭义的美感专指审美感受。
2、审美意识:是周围客观存在的各种审美对象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它包括主体审美的各个方面和各种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审美意识乃社会意识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3、护理美学:护理美学是研究护理领域中美的现象和审美规律的一门新兴的学科。
它以美学基本原理为指导,借鉴人文、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从人、环境、健康、护理的角度出发,探究护理美的现象,护理美的发生、发展及一般规律。
4、护士审美修养:是指护士通过美学理论的学习,在护理实践活动中自觉地进行自我锻炼、自我培养、自我陶冶所取得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品质的过程。
5、审美评价:是指以一定的审美标准为尺度,对审美对象所做的鉴赏、阐释和评价。
它是审美主体的人在审美判断的基础上对事物所持的审美态度的体现,是理性参与下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
6、优美:是一种优雅的、柔性的偏于静态的美。
特点是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根本特点是和谐。
它是美的一种最常见的形式。
7、慎独: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仍能够一丝不苟地工作,忠于职守。
是诚实品格在职业道德中的体现。
8、护理专业形象:是护士群体或个人在护理实践中的外表、思想、语言、行为、知识等外在体现,包括有形的外在形象和无形的内在形象。
9、形式美: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比例、节奏、韵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属性,它是一种具有相对狭义性的审美对象,具有抽象性和时代性。
第二讲建筑审美感知与审美意识
2、嗅觉
留园“闻木樨香” 在建筑 物附近种植多株桂花,待到 秋高气爽桂花盛开,阵阵飘 香使游人留连忘返。
拙政园中部设荷花池,池南 筑远香堂,夏季荷花盛开时, 阵阵清香随微风飘拂到厅堂 内外,沁人肺腑……。
3、触觉
4、动觉
5、温度和气流
6、和谐之美
•五感(或多感)的审美感知中最重要的审美意识在于:和谐的美
(3)感知的主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
a感受器:眼、耳、鼻、舌等
b感觉阈限 c刺激物:对比强度、状态、
新异性
•主观因素: a注意度:注意的广度、个人
特征
b知觉定势
刺激物的对比强度
绿叶中的红花比绿草中的青蛙 更引人注意
刺激物的状态
运动和变化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引人注意
刺激的新异性
新异事物比常规事物更引人注意
白
灰 黑
洁净、明朗、清晰、透明、纯真、虚无、简洁
沉着、平易、暧昧、内向、消极、失望、抑郁 深沉、庄重、成熟、稳定、坚定、压抑、悲感
色彩联觉 ——温度感 ——距离感 ——轻重感 ——面积感 ——动静感
二、审美感知与审美意识
1、听觉
声音产生环境并影响环境
音响风景(soundcape,又名音景) 加拿大音乐家M•谢弗阐述了声音对生态的作用。
(3)联觉:一种感觉引发另一种感觉
色 彩 红 橙 黄 绿 蓝 紫 抽 象 联 想 兴奋、热烈、激情、喜庆、高贵、紧张、奋进 愉快、激情、活跃、热情、精神、活泼、甜美 光明、希望、愉悦、阳和、明朗、动感、欢快 舒适、和平、新鲜、青春、希望、安宁、温和 清爽、开朗、理智、沉静、深远、伤感、寂静 高贵、神秘、豪华、思念、悲哀、温柔、女性
逻辑性的
直觉性的
美学基础——第三章审美心理与审美意识第一节审美心理(人卫版)
3、实现阶段——获得审美感受 ①实现阶段又称展开阶段
②实现阶段由审美知觉和审美领悟共同完成
4、审美效应——体验审美成果
作业 1、名词解释 ①审美心理 ②审美感知 ③审美理解 2、简答题 ①审美心理的构成要素有哪些?这些要素之间关系如何? ②审美心理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简述这几个阶段的内容?
心理愉快
5、是一种理解心理
二、审美心理的构成要素
1、审美感知
定义:审美感知是审美心理活动的起点,是审美感受 的基本心理形式,包括感觉和知觉。是审美经验的门户。
情感性 特点 整体性
选择性 2、审美想象 ①在审美知觉的基础上延伸开来。 ②比审美感知高级性
第三章 第一节 审美心理
闽侯职专(闽侯五中) 程峰清 E—mail: cfq41@
教材:《美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 朱红 编
一、概念
1、审美心理是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操、审美 理解的总称。
2、是美学、美育的中心和主体。
3、是一种特殊心理,不计个人得失的超功利心理。 生理愉快
4、是一种愉快心理
④形式
融合性 初级形式——简单联想
高级形式——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3、审美情感
①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的一定主观态度 及体验
②特征
精神愉悦性——审美情感是审美得以实现的 动力。
社会功利性——高峰体验(马洛斯)
讲究力度适中性——防止审美的极端化
4、审美理解 ①、审美理解是审美中的理性能力,也是审美经验中 的认识因素。
非概念性,不是通过概念的判断、推理去进 行抽象的理解。 ②、特点 意无穷性,审美理解往往朦胧多义,一时难 以用概念详尽表述。
《护理美学与礼仪》(理论课大纲)
《护理美学与礼仪》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护理学前言课程简介:护理美学与礼仪重点介绍美学及礼仪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以及美学和礼仪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礼仪修养,是护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
本课程为考查课,总学时36学时,其中20学时为理论授课,16学时为实训室授课。
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自授式教学和实验室教学等教学方法。
课程负责人及授课团队:姓名电子邮箱职称担任角色刘诗盈syliu@ 讲师课程负责人马晓璐xlma@ 讲师主讲教师考评方式:1、实训室考核:40分(40%)2、理论考核:30分(30%)3、形成性评价作业:30分(30%)使用教材及其他建议参考书:教材:史瑞芬、史宝欣主编. 护士人文修养(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参考书:姜小鹰主编,程红缨副主编.护理美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课程目标:《护理美学与礼仪》是把美学与护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应用美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研究在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一系列护理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护理审美现象以及护理审美规律的一门学科。
课程开设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出外形美观、举止优雅、训练有素、礼仪规范的护理美感,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对护理人才人文素质能力的要求。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章授课内容学时数第一章美学绪论与概述 2第二章形式美与美的基本范畴 2第三章审美感受与审美意识 2第四章自然美和社会美 2第五章艺术美和科学美 2 第六章护士审美素质 2 第七章护理工作中的美学应用 4 第八章护士仪容礼仪 2 第九章护士体态礼仪 2第一章美学绪论与概述【教学目标及要求】本章的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识记:1.能准确说出美育、礼仪的相关概念2.能正确叙述美育的功能3.能正确叙述礼仪的基本功能理解:1.能理解美育的本质与特征2.能理解美育的特点3.能理解礼仪的基本原则与表现形式运用:1.能结合人类社会的发展,阐述美及礼仪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教学内容】第一节美一. 美的起源与产生二. 美的本质与特征第二节美学的形成与发展一. 西方美学史概述二. 中国美学史概述第三节美育的功能与任务一. 美育的概念、意义二. 美育的功能三. 美育的特点与任务第二章形式美与美的基本范畴【教学目标及要求】本章的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识记:1.能简述形式美的基本构成要素2.能正确列出形式美的基本组合规律理解:1.理解形式美的实质2.理解美的基本范畴3.理解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的特征与本质运用:1.能结合教材和相关的文献资料,评述美的范畴如何揭示美和审美的本质【教学内容】第一节形式美一. 形式美的实质1.形式美的概念2.形式美的产生3.形式美的民族性4.形式美的审美特征二. 形式美的基本构成要素1.点2.线3.体4.色彩5.声音三. 形式美的基本组合规律1.齐一与参差2.对称与均衡3.调和与对比4.比例与尺度5.节奏与韵律6.多样与统一第二节美的基本范畴一. 优美二. 崇高三. 悲剧四. 喜剧第三章审美感受与审美意识【教学目标及要求】本章的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识记:1.能准确陈述美感、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及审美标准的含义2.能准确说出美感的心理因素3.能准确复述审美意识的结构要素4.能准确说出审美标准的基本属性理解:1.能理解美感的实质2.能理解美感的特征3.能理解审美意识的特点4.能理解审美标准的内涵运用:1.结合学习的实际情况,简述培养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教学内容】第一节美感的本质与特征一. 美感的产生与实质1.美感的含义2.美感的起源与产生条件3.美感的实质二. 美感的特征1.形象直觉性2.情感体验性3.精神愉悦性三. 美感的心理因素1.感知与表象2.理想与想象3.情感与移情4.思维与理解5.意志与灵感6.心理距离第二节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一. 审美意识的结构要素1.审美观念2.审美趣味3.审美理想二. 审美意识的特点1.客观性2.差异性三. 审美标准1.审美标准的含义2.审美标准的基本属性3.审美标准的内涵——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四. 审美能力的形成第四章自然美和社会美【教学目标及要求】本章的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识记:1.能准确复述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本质2.能正确叙述自然美的分类3.能描述社会美的表现形式理解:1.能阐述自然美的核心2.能阐述社会美的核心运用:1.能结合实践,分享提高自然美和社会美鉴赏能力的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自然美一. 自然美的本质与分类1.自然美的本质2.自然美的分类二. 自然美的特征1.丰富性与天然性2.变异性与多面性3.喻意和象征性4.重在形式美三. 自然美的审美价值与欣赏1.自然美的形式特点与欣赏2.自然美的领略与升华3.自然美的人性陶冶功能4.人与自然的和谐化四. 组织过程第二节社会美一. 社会美的内容与特征1.社会美的内容2.社会美的特征二. 社会美的核心是人的美1.人的外在美2.人的内在美三. 人的审美价值与欣赏1.人种之美2.人体之美第五章艺术美和科学美【教学目标及要求】本章的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识记:1.能准确复述艺术美和科学美的本质2.能正确叙述艺术美的特征3.能描述科学美的表现形式理解:1.能阐述艺术美的审美价值运用:1.能结合实践,分享提高艺术美和科学美鉴赏能力的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艺术美一. 艺术美的本质与特征1.艺术美的含义与本质2.艺术美的特征二. 艺术美的审美价值与欣赏1.艺术美的审美价值2.艺术美的欣赏三. 各类艺术审美特征与欣赏1.语言艺术及欣赏2.听觉艺术及欣赏3.视觉艺术及欣赏4.表演艺术及欣赏第二节科学美一. 科学美的本质与特征1.科学与美2.科学美的基本特征二. 科学美的表现形式1.科学的层次美2.科学的结构美3.科学的模型美三. 科学美的鉴赏1.科学鉴赏力的形成2.科学美赏析第六章护士审美素质【教学目标及要求】本章的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识记:1.准确复述修养、审美修养、护士审美修养、审美评价、审美价值的定义2. 能准确说出审美评价过程的要素3.准确描述护士审美修养的原则理解:1.比较护士审美修养的方式2.举例说明护士审美修养贵在自觉的要求3能理解护理道德、形象、环境、行为审美评价标准运用:1.根据护理管理实践的特点,试述护士审美修养的前提条件2.能结合护理审美评价的标准,对护理活动进行审美评价【教学内容】第一节护士审美修养的含义一. 修养和审美修养1.修养二. 护理审美修养及意义1.护士审美修养2.护士审美修养的意义三. 护士审美修养的原则1.以道德修养为前提2.以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为条件3.以人的健康美、长寿美为目标第二节护士审美修养实践一. 护士审美修养的前提1.身心需求的满足2.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3.相应的美学基础理论4.丰富的生活经验二. 护士审美修养的方式1.审美观照活动2.审美实践活动三. 护士审美修养贵在自觉四. 护士审美修养的目标1.创造能力2.超越境界第三节护理审美评价的作用一. 护理审美评价的作用1.沟通同能2.调节功能3.激励功能4.导向功能二. 护理审美评价的标准1.真——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2.善——表现社会功利性3.美——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第四节护理审美评价的方式和实施一. 护理审美评价的方式1.审美注意3.审美品位4.审美评判二. 护理审美评价的实施1.护理道德审美评价2.护理形象审美评价3.护理环境审美评价4.护理行为审美评价第七章护理工作中的美学应用【教学目标及要求】本章的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识记:1.描述护理科学美的原则2.描述护理环境美的原则3.描述护理技术美的原则4.陈述塑造护理专业形象的意义理解:1.理解护理专业形象的内涵运用:1.结合临床实践,分析护理工作中的审美创造与审美感受【教学内容】第一节护理工作中的美学原则、实施与创造一. 护理工作中的美学原则1.护理科学美的原则2.护理环境美的原则3.护理技术美的原则二. 护理工作中的审美创造与审美感受1.护理理论中的审美创造与审美感受2.临床护理中的审美创造与审美感受3.预防保健中的审美创造与审美感受4.护理管理中的审美创造与审美感受5.护理教育中的审美创造与审美感受第二节护理专业形象的内涵与意义一. 护理专业形象的内涵二. 塑造护理专业形象的意义1.社会发展的需要2.人类健康及医学模式发展的需要3.护理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第八章护士仪容礼仪【教学目标及要求】本章的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识记:1.能准确复述仪容的内涵2.能正确阐述仪容礼仪的基本原则3.能正确描述护士面部仪容修饰的要求4.能准确说出护士化妆的注意事项5.能列出面部表情的种类理解:1.理解并阐述目光表情的主要规则2.理解并阐述面容表情的禁忌运用:1.运用仪容礼仪的正确方法,结合护理工作特点创造适合的护士仪容【教学内容】第一节护士仪容礼仪的基本原则一. 仪容的内涵二. 仪容礼仪的基本原则1.适度性原则2.协调性原则3.表现个性原则4.仪容与素质统一原则第二节护士的仪容修饰一. 护士面部修饰1.基本要求2.面部局部修饰二. 护士化妆1.简易化妆方法2.脸型结构及修饰要点3.化妆礼仪中的注意问题三. 护士发部修饰1.头发的清洁与保养2.发型的选择3.护士工作发式四. 护士肢体修饰1.手臂的修饰2.下肢的修饰第三节护士工作中的目光表情一. 主要规则1.表现恭谦2.表现友好3.表现真诚4.表现适时二. 目光表达1.目光的作用与眼神构成2.学会运用目光三. 面部表情1.面容表情的种类2.护士的微笑3.面容表情禁忌第九章护士体态礼仪【教学目标及要求】本章的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识记:1.正确描述运用手势的基本原则2.正确陈述手势、站姿、坐姿、行姿、蹲姿的基本运用方法3.正确陈述手势、站姿、坐姿、行姿、蹲姿的注意事项4.正确描述护理工作中体态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1.阐述护理工作中常见的体态礼仪运用:1.结合临床工作实际,在临床见习及生产实习中正确运用护士体态礼仪【教学内容】第一节护士的基本体态1.运用手势的基本原则2.基本手势3.禁忌手势4.常见手势二. 站姿1.基本站姿2.禁忌站姿3.站姿的训练三. 坐姿1.基本坐姿2.就坐的要点3.坐定的姿势4.常见的坐姿5.应该避免的坐姿6.离座的要求7.坐姿的训练四. 行姿1.基本行姿2.禁忌行姿3.行姿训练五. 蹲姿1.基本蹲姿2.禁忌蹲姿第二节护理工作中的体态礼仪一. 基本要求1.举手有礼2.站有站相3.落座有姿4.行走有态二. 护理工作中常见的体态礼仪1.持病历夹2.端治疗盘3.推治疗车5.拾拣物品6.陪同引导7.上下楼梯8.进出电梯9.出入房门10.搀扶帮助11.通过走廊12.下蹲姿势的使用。
第三章-审美感受与审美意识PPT课件
(五)意志与灵感 意志是指人脑自觉地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
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活动。
“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海,放安神思,心 偶照境,率然而生”
——王昌龄在《诗格》
(六)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是指人在主观态度上与现实生活保持
一定的间隔距离,对客观对象采取非实用、超功 利的态度。
.
第二节 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
三、美感的心理因素 (一)感知与表象 1.审美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
别属性的反映
.
2.审美知觉
审美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 性的反映,是多种感觉 力的综合。
(1)整体性: 审美知觉是对事物面貌的
整体把握。
蒙娜丽莎
.
(2)选择性: 审美知觉具有敏 锐的选择性
《少女与巫婆》
.
(3)理解性: 审美知觉不是对事物属 性的被动机械的反映, 而是融入了审美主体 的情感、趣味、知识、 个性因素的心理活动, 包含着对事物所具有 的某种情意的把握 。
审美意识 是周围客观存在的各种审美对象在人脑 中的能动反映 。
一、审美意识的结构要素
(一)审美观念 :泛指人在审美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美 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等问题所持有的一些基本看法和观点, 简称审美观。
(二)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 是指审美主体的人从一定 审美需要出发对各种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主观情趣、态度、 风尚和追求,又称 “ 审美情趣 ” 。
民国时代:旗袍曲线的妖娆 代表人物: 宋氏三姐妹
.
文革时代:素面飒爽的英姿
代表人物: 江水英
开放时代:……
.
3.多维性
审美标准的多维性是由于审美对象的丰富 多彩和审美者的千差万别决定的。
4.实践性
审美体验课件
• 想象说大致有以下要点:
1、想象是有意识有生命的人(主体)对 “固定的和死的”无生命的物(客体) 加以重新组合和再创造的,使之主客为 一,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2、想象是一种作用于主体、想象的全过程都至少是理性和情感共同 参与的。
4、在审美体验中,想象具有使主体 心灵超越时空,澄怀专一的力量。 5、西方的想象说认为,想象的获得 是属天才论的,后天的学习无济于事。
• 一般地说,审美体验的意义较宽泛,大 体可包括一切过去和当下的审美感受的 全部经验的总和。
• 区别:审美经验有积淀性、被动性和接 受性特点,更重历史积淀性,更多普遍 认同性,是相对静态的、一般的。
• 审美体验是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导 向活动的,更显出审美主体的能动性和 鲜明个性特征,是审美动态过程论。审 美体验是主体审美的张力场,随着情感、 想象、理解、灵感等多种心理因素交融、 重叠、震荡、回流而出现各个不同形态。
• 审美主体并不是空白着大脑去接触现实 生活的,相反,他一直在消化着生活, 消化着历史,随时可以调动自己多层次 经验:情感情绪经验、理性层次经验、 乃至沉潜入生命底层的原始意象和集体 无意识等深层经验。
• 个人审美心理结构(其中重要的是审美 经验和审美能力)是审美主体发生审美
体验的重要条件。
• 审美客体,是审美主体的审美对象。只 有当审美对象具有审美特征和审美信息 刺激丛,富于美的魅力的美感兴发感动 力量,从而能投合人们的审美需要、激 发人们的审美情感,它才能成为人们审 美活动聚精会神的中心,引起主体的审 美体验。
• 审美体验的本质在于对自身局限的不断 超越。审美体验,是超出常规的直觉、 心灵的味觉、内在的眼睛。 它也许暂时失落了常态,失落了日常的 平衡心理,找不到安置激情玄想的秩序 和归宿,但正是在这表面的失落中获得 本质的升华,诞生了审美意象,建构了 美的世界和美的人生。
新护理美学第三讲(审美感受与审美意识) (2)
人体摄影
2.民族差异
审美意识的民族差异是指在一定民族的社会物质生活条 件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 审美理想具有各自不同的特殊性。民族的生活、语言、 文化传统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殊性反映在各民族的审 美活动中,就形成各民族在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 要求上的差异。
审美标准的多维性
4.实践性
审美标准的实践性,是指审美标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着实 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人类最早的审美标准是与实用标 准融合在一起的,后来随着艺术生产从物质生产中逐渐分 离.相对独立的审美标准逐渐形成,并极大地促进了艺术创 作与艺术欣赏的发展。
(三)审美标准的内涵――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影响和指导下形成的,是个体进行审美判断时所遵循的基本 准则,也是衡量事物审美价值的尺码。 (二)审美标准的基本属性 1.客观性 :如同美的存在是客观的一样,人们对美的鉴赏标准 也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随意的。 2.社会性 :不同社会由于其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及风俗习 惯等特点,审美标准也具有不同的尺度。 3.多维性 :由于审美主体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文化素质、 个性特征等方面的不同,所以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 方位、不同侧面去欣赏千姿百态的美,必然造成了审美标准 的多维性。
2.审美知觉(aesthetic perception) 审美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多种感觉力的综合。 (1)整体性 (2)选择性 (3)理解性
《少女与巫婆》 《春》
3.审美表象 (aesthetic presentation) 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 中储存下来的形象化的印象。审美 欣赏者头脑中储存的表象越丰富, 就越能获取深刻的审美体验,越能 激发新的审美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感知与表象
1.审美感觉(aesthetic sense)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当我们感觉到某种声音或色彩而产生愉快时, 这种感觉的经验已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 渐沉积了各种观念内容,而具有了一定的社会 理性含义 。
香山红叶
2.审美知觉 (aesthetic perception) (1)整体性:审美知 觉是对事物面貌的整体 把握。
(五)意志与灵感
意志是指人脑自觉地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 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活动。
“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 智海,放安神思,心偶照境, 率然而生”。 ——王昌龄
(六)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是指人在主观态度上与现实生活保持 一定的间隔距离,对客观对象采取非实用、超 功利的态度。 距离,是事物成为审美对象的内在原因,事物 离现实功利越远,就越容易引起审美知觉。
美人鱼 狮身人面像
猫和老鼠
匹诺曹
九头鸟
千手千眼佛
阿Q
孔乙己
抽象设计一
抽象设计二
(三)情感与移情
1.情感 情感是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特殊的心理 活动形式,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 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的态度体验。 情感按其发生的强度、速度、持续时间可 分为激情、心境和热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迅速爆发而短暂的情感, 对崇高美的创造与欣赏有重要作用 。
(三)审美理想
是审美观念的高级层次,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美 的最好最高的境界,它有经验性的形象特征, 又有“物质化”的外壳,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强 大精神动力。 审美理想是相对的,具有可变性。它在社会实 践的基础上形成,与一定的世界观、社会制度 和实践要求密切相关,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 展变化。
二、 审美意识的特点
3.审美表象 (aesthetic presentation)
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 事物在人脑中储存下来 的形象化的印象。 表象是一个审美经验与 知识的信息库,人们总 会自觉不自觉地调动记 忆表象参与到新的审美 活动中去。 审美欣赏者头脑中储存 的表象越丰富,就越能 获取深刻的审美体验, 越能激发新的审美活动。
天然芭蕾
明代王绂的 《墨竹图》
(二)情感体验性
情感体验是对客观对象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 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 在审美过程中,情感体验与形象水乳交融在一 起,使情感具有了形象化的特征 。
书法猴寿
审美的情感体验性不是单一的心理快感,
而是混融了因求知而获得的理智感和因 符合道德原则而获得的道德感于一体的 复合情感,因而这种情感体验具有整体 性特征。 审美情感体验表现了一定的个性化特征
第三章 审美感受与审美意识
审美感受是人们在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 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它是欣 赏者对美的事物的一种情感体验。 审美意识乃社会意识中的一种特殊形态, 是人对现实审美对象的一种能动反映, 审美意识影响和制约着审美活动的开展 与深入。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 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童年的记忆
(二)联想与想象
联想与想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发生的 一种自由自觉的富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 1.联想 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 活动,其形式多样,心理学上一般将其 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 关系联想等。
象鼻山
神女峰
2.想象
想象是指人脑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 的心理过程。 从形式上看,审美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 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色彩、线条等符号的描 绘在头脑中重新组合与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性想象是无需借助他人描述,而将自己记 忆中储存的表象进行创造性的综合,从而形成 新颖、独特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性想象中常用的方法与手段有: ①粘合②夸张 ③变形 ④浓缩 ⑤抽象
美感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亚里士多德谈到悲剧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时认 为,怜悯中含有“爱或同情”和“惋惜”两种 成分,前者“在感情基调上总是悦人的”,后 者是混合情感,除了痛感之外,却也伴随着安 全感和自我优越感而带来的“一点点快乐”。 雪莱谈到悲剧时认为:“悲剧提供了苦痛中一 个快乐的影子,使人感到愉快。……悲愁中的 快感,比那从快乐本身所获得的快感更加甜 蜜” 。
(三)精神愉悦性
美感的精神愉悦性是指在审美活动中,
当人们被审美对象深深感染的时候,产 生的一种不含物质的、功利的、实用的、 目的性的主观的愉悦感情色彩。 它是美感区别于其他意识形式的最主要、 最突出的特征。 美感中隐藏着潜在的功利性
“美的愉快的根底里倘不伏着功用,那事 物也就不见得美了。” ——鲁迅
(一)形象直觉性
美感是一种直觉经验,是审美主体对美的事物 的一种不假思索的、在瞬间达成的领悟与把握。 美感的直觉性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指审美感受的直接性、直观性,即整个 审美感受自始至终都是在形象的、具体的、直 接的感觉中进行的。 第二,指在美的欣赏中,个体无须借助抽象的 思考,便能不假思索地判断审美对象的美或不 美。
移情的几种方式: 1.给无生命的静止对象注入生命 2.拟人化 3.心情外射
(四)思维与理解
1.思维 思维是以分析与综合 的形式达到对客观对 象全面、深刻把握的 心理活动。 根据思维活动的形式 可将其分为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
2.理解 理解是指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认识新事物的心理活 动,是渗透在审美活动中的理性能力。 审美理解与感知、想象、情感等协调活动,达到对 审美对象的内容、形式、相互关系的审美特性及其 规律的领悟和把握。 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和“意无穷性”的特点。 非概念性是指审美是通过表象而不是通过概念来表 达某种情感性的东西,其中有理解、认识的成分, 而又找不到它们的痕迹和实体。 “意无穷性”是指审美理解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意味, 非任何确定性的概念所能表达和穷尽,需要去咀嚼、 玩味、反复体验。
三、美感的心理因素
人们的审美活动是一个由感知、想象、理解、 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交错融合而形成的复杂过 程,其中每一个心理要素都有不可取代的功能, 各心理要素之间彼此依赖,相互渗透。 审美过程中,由于审美主体的各种心理因素相 互作用,以及审美主体本身的生活经验、世界 观、个性等影响和制约,便形成了个体丰富的、 独特的审美体验。
蒙娜丽莎
(2)选择性:审美知觉具有敏锐的选择性,这 种选择性与个体的社会背景、信仰、个性、知 识、职业经验以及审美活动发生时的心境有关。
《少女与巫婆》
(3)理解性:审美知觉不是对事物属性的被 动机械的反映,而是融入了审美主体的情感、 趣味、知识、个性因素的心理活动,包含着对 事物所具有的某种情意的把握。
(一) 客观性 审美意识并非人的头 脑中所固有,而是人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 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客观的美决定着审美 意识的内容,因而审 美意识也具有客观性。
(二)差异性
审美意识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不同时代、民族、 阶层的人具有不同的审美理想与审美趣味,而 同一时代、同一民族、同一阶层的不同个体, 其审美观念、趣味和审美理想也有着很大的差 异。 1.时代差异
人类的美感受到生产实践水平的决定性制 约。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对象从最 初的与劳动有关的土地、河流、庄稼等, 扩展到了与社会生活没有直接联系的花鸟、 树木、山水等自然物。 美感的产生与发展是建立在人类生产劳动 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社会实践是美感 的根本来源。
2.美感的产生条件 ①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这是指审美的客 体。 ②具有审美能力的人,这是指审美的主体。 ③社会实践活动,这是联系审美主体与审 美客体的纽带。
过程
综而述之,审美活动是一个由多种心理要素共 同组成的活动系统,每一种心理要素在美感形 成中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敏锐的感知力和丰富的表象积累是美感形成的 基础;活跃的想象力是美感达到独创性的根本 保证;情感参与使美感获得了巨大的内在动力; 移情使美感充满生命情趣;而审美思维、审美 理解和心理距离为美感的形成注入了理性的色 彩;意志使美感走向完善。
审美客体:枪 审美主体:士兵 社会实践:战斗
(三)美感的实质
美感是人们在对美的感受、体验、欣赏和 评价中产生的内心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 福感,是事物的外在形式契合了人们内心 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是一种暂时超越物 质束缚后而获得的精神上的自由感,是人 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1.美感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美感是审美活动发生时所产生的一种独 特的心醉神迷的瞬间经验状态 是一种外物与心灵的交融状态
学习目标
1、掌握美感的本质与特征 2、掌握概念:审美观念、审美标准、心 理距离 3、掌握审美意识的特点和审美标准的基 本属性 4、熟悉美感的心理因素 5、了解美感的起源与产生、审美能力的 形成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美感的本质与特征 第二节 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第一节 美感的本质与特征
一、美感的产生与实质 (一)美感的含义 一是广义的美感,广义的美感即审美意识。 它包括主体审美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 态,如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 审美感受等。
“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 的能力却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更锐敏的嗅觉, 但是它却不能辨别在人看来是各种东西的特定 标志的气味的万分之一”。—恩格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美感的发展与原始艺术不可分割。 原始人在劳动中直观到自己的力量和生活,体 验到萌芽状态的审美愉快。这种愉快一经产生, 就成为一种社会需要.并要求创造特殊的对象 来满足它,于是就出现了模仿劳动的原始舞蹈、 原始音乐、原始艺术品,美感也随着原始艺术 的产生和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
二是狭义的美感,专指审美感受。指个体在审 美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刺激感觉器官而引起 的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协 调运动而产生的愉悦体验,也称为美感经验 (aesthetic experience) ,它构成审美意识的基 础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