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提问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效课堂提问策略

一、什么是有效课堂提问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有效课堂提问”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 并日益为大家所关注,但目前仍处于研究的发展阶段。有效课堂提问更加关注师生主体的彰显、学生思维的张扬、教学对话的开展和三维目标的实现。对有效课堂提问的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和反思,对于提升教师课堂提问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

关于有效课堂提问的内涵,研究者使用的定义各有所指,尚未形成统一、完整的“有效课堂提问”概念。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人这样定义, 有效课堂提问指教师在精心预设问题的基础上,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生成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对话,全面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对提问及时进行反思与实践的过程。从广义上看,有效课堂提问包括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课堂提问的有效实施和课堂提问的有效反思等环节。

二、有效课堂提问的实施策赂

(一)问题设计策略

问题设计策略指提问阶段教师选择恰当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有效提问要求教师有针对地将要进行的课堂提问提前做好充分准备,设计好问题,确定提问的目的,选择提问的内容,尽量使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内容丰富,尽可能避免所有的提问只需一个字就可以回答。

在问题设计阶段,教师常用的策略有:

1、简化。教师提问应运用学生所熟悉的词汇,语言简单、清楚,容易理解。

2、调节。提与学生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相符的问题。

3、提挑战性问题。问题应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知识水平都有一定的难度,从而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这类挑战性问题的正确回答,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提继续性问题。当学生的回答不得当、不完整时,教师应继续提问,通过暗示等手段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答复;当学生的回答正确时,教师也应在其回答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问,使问题步步深入,激发学生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交互的过程中。这样,学生不但能从老师那儿得到更多的输出,也能加大自己的输出量,从而更有助于语言的学习。

5、提问内容的设计要有梯度。问题不能过于直接、浅显,太简单的问题就如一碗清水,无滋无味,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学生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就行,这样会极大地抑制学生的思维。问题过难,学生无所适从,无处下手,长此下去,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要环环相扣,逐层递进,要遵循从易到难、自简至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一步一个台阶把问题引向深入。教师设计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设计问题时,教师不仅要考虑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使每一个问题既能为活跃学生的思维服务,又能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问题的设计可以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分析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等方面入手,使提问具有较好的启发性、清晰的层次性和丰富的挑战性。

(二)问题控制策略

控制策略是指在提问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整提问方式的策略。

1、排序。提问的问题应按由易到难,由事实性问题到推理性、开放性问题,由封闭性问题到开放性问题,由聚合性问题到发散性问题,由浅层问题到深层问题的顺序排列,体现出层次性。

2、问后提名。提名的方式应是先问问题,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提名,不能先提名,再问问题,因为这样,没提到名的同学有可能不再积极思考。课堂上能主动自愿回答问题的学生为少数,教师随意点名回答问题得到了一半以上同学的认可,他们表示随意点名能使他们集中注意力。但这种随便点名并不是学生眼中的随意,而是让学生在无法防备中而要有所准备,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特点、现场表现、机会分配概率有的放矢,恰当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使每一个同学都能有机会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提问不主动的学生。有的学生比较腼腆,有的学生容易走神,有的则可能做小动作。有针对性地提问可给腼腆的同学机会,唤回走神的同学的注意力,制止扰乱课堂的同学,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应有的参与是学习的前提,只有当学生参与“表达性”活动中,学习才能提高,所以提问不主动的学生,是促进学生参与的一种方法。

4、诱导。当被提问者不能回答出问题时,大部分同学希望教师能够给一点启发,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而不是希望教师马上将机会转给其他同学。因此,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自己的问题,将他们难以回答的问题分成几个具有一定梯度的小问题,并给予提示,帮助被提问者找到问题的答案。但是经过教师的反复提示、诱导,学生还是不能回答,可将问题转向下一个学生。

5、增加等待时间。一般教师发问后,应给学生留适当的时间,组织自己的答案。学生最不满意的就是停留1—3秒后就开始点名,而这正是大多数教师的一贯做法。然而,从实际效果看,学生在被要求立即回答时,由于紧张、准备不充分的缘故,通常会答不出或答错。这样更多的时间可能会浪费在给学生的提示或纠错上。7—9秒的等待时间最受学生欢迎,学生有了一定的时间思考后,他们答对的概率将大大提高,答案也会显得比较完整。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给予过多的解释与引导,而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要学会等待,学会让热闹的课堂沉寂下来。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卖关子”,让学生自己进行深入思考,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课堂提问后应环顾全班,利用学生思考的时间,注意一些非语言的暗示,就可知道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当学生准备回答时,便会身体稍微前倾,微张嘴; 而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没有听清楚问题或无法回答这一问题。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就可根据这些表现,选择合适的对象,把握适当的时机,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问。从提问、点名到回答,间隔时间是很难把握的。等待时间要视问题的类型和学生的反应而定:如果所设计的问题都是有关知识记忆型的,等待时间可稍短些;如果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并能够创造性地回答问题,那么等待的时间就应稍长一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