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有趣的心理实验和5个有趣的心理规律
有趣的心理学研究
1.冷漠造成孤独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美国心理学家为从动物实验中获得有关爱的人类行为线索,为幼猴设计了五种人造母猴,观察“母亲”的拒绝会在幼猴的身上引起怎样的反应。
第一种“母亲”会偶尔用压缩空气吹幼猴。
第二种“母亲”会猛烈晃动,致使幼猴无法爬到母亲身上。
第三种“母亲”装有弹簧,能将幼猴弹开。
第四种“母亲”的身上居然布满了铁钉。
但这四种“母亲”都未能将幼猴从它的“母亲”身边赶开,惟独第五种“母亲”体内灌有冰水的母猴使幼猴躲在墙角,并永久地拒绝了母亲。
很多人认为是自己的优秀拉开了同他人的距离,其实冷漠才是造成自己孤独的原因。
2. 趣味女性心理解析:童年父爱缺失的女人一定“好色”?一部分女人有缺少父爱的原因,基本上有三种,一是儿时父母离婚一直跟母亲生活,单亲母性家庭的孩子,从小就缺少父爱这是绝对的事实;二是父亲工作在外不长在家里,父亲也许对于他们更多的是一个“名词”而已,这种缺少父爱的孩子长大以后比单亲家庭孩子更愿意接近男人;三是那种父亲虽然在身边,但是却不会行使父爱,表情严厉故作严肃的父亲,这种“近在身边又远在天涯”的父亲,相对来说比前两种更可怕。
这些缺少父爱的女孩子在她们成长过程中,基本会出现如下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一旦非常明显,就会被周围的人视为“好色”之徒,甚至会用一些不堪入耳的话来谩骂和嘲笑她们,久而久之也许会让她们产生“破罐破摔”的结果,最终走向被人们称为“坏女人”的道路。
一缺乏父爱的女人,“好色”一般在幼儿的时候就能表现出来。
这样的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就明显地表现出来愿意和男孩子在一起玩,其实她们并不是对男孩子玩的项目感兴趣,而是觉得和男孩子在一起玩,自己是女孩,男孩子大多数会让她们几分,如果有和自己玩的很好的男孩在身边,一旦女孩自己受欺负了,男孩子就站起来帮助自己。
这样的女孩就是典型的缺乏父爱的表现,她们从小就感觉到家里没有男人来保护她,所以她们在寻觅着能保护自己的男人。
这样的孩子一般被家长视为不正常的孩子,有的因为喜欢和男孩子在一起玩,会遭到大人的谴责或者惩罚,甚至有的大人会谩骂女孩从小就“不要脸”。
心理实验案例
心理实验案例1. 斯坦福监狱实验: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泽姆巴多斯(Philip Zimbardo)领导的这项经典实验,旨在研究人类的团体行为以及在特定环境下的权力滥用。
实验由24名正常人随机分成了囚犯和狱卒两组,结果狱卒们开始变得残忍和暴力,囚犯则许多人出现情绪问题。
2. 鲸鱼之歌实验:这个实验是由苏联神经科学家伊万·帕夫洛夫(Ivan Pavlov)的研究团队在20世纪初进行的,他们通过训练鲸鱼,让它们在不同的声音下展现出指定行为。
实验结果显示,鲸鱼能够学会辨别不同的声音,并且能够表现出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
3. 米尔格拉姆实验: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实验,其目的是探究正常人在受权威人士影响下的服从性。
实验结果发现,受试者会继续进行电击过程,即使被试验者显然受到了痛苦和抗议。
4. 斯洛伐克监狱实验:这个实验是在1971年由斯洛伐克一所大学的心理学家团队进行的。
实验对象是21个普通的大学生,他们被分成了狱卒和囚犯两组。
结果发现,狱卒们表现出残忍行为,而囚犯则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实验因违反伦理准则而引起了轩然大波。
5. 维京生产厂实验:这项实验是在1950年代由梅尔文·莱恩(Melvin Lerner)进行的,旨在研究人是否会对受到不平等待遇的人施加额外的压力。
实验结果发现,受试者在看到一个人被批评或者受到待遇不平等时,会对其进行攻击性的评价和处罚。
6. 斯普林菲尔德犯罪实验:这个实验是由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学家克拉伦斯·希尔丹(Clarence Darrow)提出的。
实验参与者在高度压迫的环境下被迫学习、工作和生活,结果表明,这些条件下的人会开始互相攻击、谎言满天飞等,从而导致瘫痪状态和心理问题的增加。
简单的心理学实验
简单的心理学实验1. 斯特鲁普效应实验:通过展示不同颜色的文字来测试人们的注意力和反应速度。
会展示一些单词,这些单词的颜色和实际描述的颜色不同。
例如,单词“蓝色”可能以红色呈现。
参与者需要尽快回答描述单词颜色的词汇,而不是阅读文本本身。
2. 镜像自我意识实验:将一面镜子放在参与者前面,然后让他们观察自己的形象。
当他们专注于自己的外貌时,研究人员可以询问他们对自己的感受以及周围环境的感受。
3. 潜意识联想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让参与者关注显示的黄牛,并提供与黄牛有关的单词。
然后,测试他们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以查看他们与黄牛相关单词的反应强度。
4. 音调实验:播放一首包含高音和低音的音乐。
研究人员可以询问参与者他们认为音乐表达的情绪,并了解高音和低音在情绪讯息中的作用。
5. 社交认知实验:展示一系列面孔,让参与者记住。
随后,将一些新的面孔混合到其中,让他们判断哪些面孔之前出现过。
这样可以测试他们对面部特征和社交情境的记忆和认知。
以下是几个简单的心理学实验:1. 立体图形实验:让被试者观察两幅图形,一幅是立体的,一幅是平面的,然后询问被试者哪幅图形更有深度感。
结果发现,大多数人都倾向于选择立体图形,即使两幅图形实际上是相同的。
2. 名字效应实验:让被试者进行一个关于某个主题的闯关游戏,在游戏之前告诉被试者的名字是“聪明的人”或“笨的人”。
结果发现,被告知自己是聪明人的人更容易通过游戏,因为他们的自我期望更高。
3. 语言框架实验:给被试者讲述两个故事,一个描述一个人善良,另一个描述一个人自私。
然后,让被试者回忆被述及的事件。
结果发现,被试者更容易回忆与善良和正面有关的事件,而忽略那些与自私和负面有关的事件。
4. 颜色意义实验:让被试者查看一个单词表,其中包括红色、绿色、蓝色等不同颜色的单词,然后让他们说出颜色而不是读出单词本身。
结果发现,当颜色与单词的意义发生冲突时,被试者通常会犯错,这表明我们的大脑更容易处理文本的意义,而不是它们的图像特征。
在课堂上可以做的心理实验
在课堂上可以做的心理实验在课堂上,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心理实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的概念和原理。
以下是一些在课堂上可以进行的心理实验的示例:1. 注意力实验,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注意力的分配和集中。
例如,通过给学生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然后要求他们在其中找出特定的目标物体或信息。
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时间和准确性,可以讨论注意力的注意力的可塑性和注意力的分配策略。
2. 记忆实验,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记忆的过程和效果。
例如,可以给学生展示一系列的单词或图片,然后要求他们在一段时间后回忆出尽可能多的内容。
通过观察学生的记忆能力和遗忘曲线,可以讨论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检索过程。
3. 权威性实验,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权威性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例如,可以给学生分发一份看似权威的调查问卷,其中包含一些不合理的问题或指令。
通过观察学生的回答和遵从程度,可以讨论权威性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和从众效应。
4. 社会认知实验,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例如,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情境描述或短片,然后要求他们推断人物之间的关系、情感和意图。
通过观察学生的推断和解释,可以讨论社会认知的形成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5. 情绪实验,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情绪的产生和调节。
例如,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不同情绪的音乐或视频片段,然后观察他们的情绪反应和情绪调节策略。
通过讨论学生的情绪体验和应对方式,可以探讨情绪的产生机制和情绪调节的重要性。
这些实验只是一些示例,具体的实验设计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年龄和能力水平进行调整。
在进行实验时,需要确保学生的参与是自愿的,并且遵循伦理原则。
同时,教师应该对实验的目的和过程进行充分的解释和讨论,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实验的意义和结果。
三个有趣的心理实验和5个心理规律
1、“感觉剥夺”实验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
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
这个实验表明: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之上的。
只有通过社会化的接触,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拥有力量,更好地发展。
2、“迟延满足”实验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
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
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
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
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
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3、情绪实验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
有趣的心理学实验
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而心理学实验则是研究这些问题的重要方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心理学家们进行了许多有趣的实验,这些实验不仅揭示了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而且还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自己。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希望能够为您带来一些启示和乐趣。
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一项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的实验,旨在研究人类在权力和控制下的行为。
在实验中,一些志愿者被分配到角色扮演的监狱守卫和囚犯中。
结果,守卫们开始虐待囚犯,而囚犯们也开始表现出不正常的行为。
这个实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但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人类的行为模式。
2. 猴子和黄瓜实验这个实验是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旨在研究猴子的社会行为。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给一组猴子提供了一个黄瓜片,但另一组猴子却得到了一个葡萄。
结果,那些得到黄瓜的猴子表现出了明显的不满和愤怒,这表明了动物之间的不平等感。
3. 玫瑰花实验这个实验是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旨在研究社会认知。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给一些小学生看一张照片,上面是一束玫瑰花和一个男孩。
然后,他们问孩子们这个男孩是否喜欢玫瑰花。
结果,大多数女孩认为男孩喜欢花,而大多数男孩则认为男孩不喜欢花。
这个实验表明了性别角色和社会认知的重要性。
4. 阿斯奇实验这个实验是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旨在研究人类对于权威的顺从程度。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让一些志愿者给另一位志愿者电击,但实际上并没有电流通过。
结果,大多数志愿者都服从了指令,并给了最高电压的电击。
这个实验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人类对于权威的顺从和服从。
5. 米尔格拉姆实验这个实验是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旨在研究人类对于权威的顺从程度。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让一些志愿者给另一位志愿者电击,但实际上并没有电流通过。
结果,大多数志愿者都服从了指令,并给了最高电压的电击。
这个实验表明了人类对于权威的顺从程度。
6. 雪球实验这个实验是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旨在研究人类的社会网络。
生活中的趣味心理学
生活中的趣味心理学没有那么多人注意你——探照灯效应实验心理实验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请一名学生穿上一件T恤,胸前印着过气歌星的头像,坐在另5名新来的学生中间。
然后,研究人员问这位穿T恤的学生,觉得多少人注意到他身上这件令人难堪的T恤?同时询问另外6名学生,是否注意到那名学生穿着什么样的T恤?结果显示,穿着T恤的学生自己认为,有50%的人注意到了他的T恤。
而对另外5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0%-20%的人看清了他的T恤。
心理规律这个心理学实验体现的是心理学上的“探照灯效应”,即人们容易高估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和外表的关注程度。
生活中许多人都会高估他人对自己的关注度,有人甚至认为,别人注意到了他今天的发型不好看,他说话有些不适当等,从而在别人面前感到紧张和不自然。
实际上,别人并没有他们所认为的那样,注意到他们的表现和变化。
生活启示在生活中,你是否有过下面的想法:“我在公共场合很不自然,行为举止很紧张,好像没有什么动作是自己自然做出的。
因为我总担心有人在看自己,怕自己出丑。
特别是在异性在场的情况下,更担心自己会给对方留下差劲的印象。
”如果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你受到了“探照灯效应”的影响。
高估他人对自己的注意度,会使我们感到紧张、难以放松,还导致我们为了确保“一丝不苟”躲在化妆间迟迟不肯出来。
那么我们为什么容易夸大自己被注意到的程度呢?探照灯效应与我们害怕被群体拒绝的恐惧感有关。
但是,那盏“社会探照灯”照到我们的概率,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没人会整天关注你,纠缠你的一点点瑕疵。
那么别人每天都在做什么呢?如心理学家所说,他们跟你一样,也在担心自己,他们没有多少多余的心思来挑你的毛病。
而且即使我们真的犯了一些尴尬的小错误,别人也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对我们做出严厉的评价。
因为他们自己也曾有类似的经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他们常常可以理解你的尴尬感受,宽容你的小过失。
可见,我们不需要对自己的外表和表现提心吊胆,过于担忧。
趣味心理学实验
趣味心理学实验一、心理学实验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的一种科学方法。
而趣味心理学实验则是结合了趣味性和科学性,旨在通过有趣的实验方式来探索人类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
本文将介绍一些趣味心理学实验,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人类的心理世界吧!二、杯子实验杯子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它通过观察人们对杯子的感知和认知过程,揭示了人类的心理倾向和偏见。
在这个实验中,被试需要观察两个杯子,一个杯子上有一个笑脸,另一个杯子上没有。
然后,被试被要求回答一系列问题,以评估他们对笑脸杯子的认知和评价。
结果显示,大多数被试会将笑脸杯子视为更友好、更有吸引力和更有趣。
三、颜色实验颜色实验是另一种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它探讨了颜色对人类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在这个实验中,被试被要求观察不同颜色的图片,并记录他们对每种颜色的情绪和感觉。
研究表明,红色通常会使人感到兴奋和紧张,蓝色则是平静和放松的象征,黄色则能够带来快乐和活力。
四、选择实验选择实验是一种旨在了解决策行为的心理学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被试需要面对一系列选择,并基于各种信息和情境,做出决策。
这些选择可能涉及到食物、休闲活动或购物等方面。
通过分析被试的选择模式和决策过程,研究人员可以揭示人类在不同情境下的决策倾向和偏见。
五、幽默实验幽默实验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它旨在研究人类对幽默和笑声的反应。
在这个实验中,被试被要求阅读一系列幽默的笑话或观看滑稽的视频,并记录他们的笑声和情绪反应。
研究发现,幽默和笑声对人类的心理健康和社交互动具有积极的影响,能够减轻压力、改善情绪和促进人际关系。
六、趣味心理学实验是一种有趣而又科学的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
通过杯子实验、颜色实验、选择实验和幽默实验,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人类的心理世界。
希望本文能够带给读者一些启发和娱乐,同时也促使大家更加关注和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
有趣的心理学实验案例
有趣的心理学实验案例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71年进行。
实验在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模拟了一个监狱环境,招募了24名正常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其中有一半扮演狱警,另一半扮演囚犯。
实验原计划为两周,但由于出现了严重的行为问题而提前结束,仅持续了6天。
实验揭示了环境对个体行为产生的巨大影响,狱警表现出了虐待和残忍行为,而囚犯则表现出了抑郁和恐惧等负面情绪。
2. 达顿实验达顿实验由心理学家温斯顿·达顿(Winston Dutton)于1884年进行。
实验通过让参与者走过一座高悬在悬崖边的吊桥,然后由一名年轻女性进行问卷调查,观察参与者在高度恐惧和情绪激动的状态下的心理反应。
实验结果显示,参与者在高度恐惧的情况下,对于女性调查员有更高的吸引力评价,并表现出更愿意与其建立联系的倾向。
3. 斯普里格曼的无助感实验斯普里格曼的无助感实验由心理学家马丁·斯普里格曼(Martin Seligman)于1967年进行。
实验中,研究者给狗固定在一个可以逃脱电击的区域,但电击的开关被设计成无法由狗操作。
随后,狗被放置在一个可以逃脱电击的区域,但狗不知道如何逃脱。
实验结果显示,经历了无法逃脱电击的狗表现出了无助感,后续实验还发现,这种无助感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到狗的学习和行为。
4. 空椅子实验空椅子实验由心理学家伊莱斯·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于1966年进行。
实验中,研究者告诉教师,某些学生在智力测试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实际上这些学生是随机选择的,与其他学生没有任何区别。
结果显示,被教师认为有进步的学生在后续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更好的学习成绩,这说明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影响到学生的表现。
5. 麦克法登实验麦克法登实验由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麦克法登(Elliot Aronson)于1973年进行。
有趣的心理效应
蝴蝶效应,青蛙现象,鳄鱼法则,鲇鱼效应,羊群效应,...1、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2、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
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3、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
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
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4、鲇鱼效应: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
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
这是何故呢?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
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5、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有趣的心理学实验报告
有趣的心理学实验报告有趣的心理学实验报告心理学实验一直以来都是研究者们深入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的重要工具。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有趣的心理学实验被设计出来,以揭示人类心理的奥秘。
本文将介绍其中几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并探讨它们对我们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理解所带来的启示。
实验一: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波兹曼于1971年设计的。
实验模拟了一个监狱环境,将参与者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实验在短短几天内演变成了一场残酷的权力游戏,狱警们虐待囚犯,而囚犯们则变得顺从和恐惧。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类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会受到强大的社会角色和权力的影响。
它引起了人们对道德和伦理的思考,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权力面前要保持谦逊和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
实验二:斯兰特博士的幸福实验斯兰特博士的幸福实验是一项关于感恩和幸福感的研究。
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每天写下三个他们感激的事情,并解释为什么。
研究发现,这个简单的练习可以显著提高参与者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感恩的态度和意识可以改变我们对生活的看法。
通过积极地关注我们所拥有的,而不是专注于我们所没有的,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加积极和满足的心态。
实验三:米尔格拉姆的顺从实验米尔格拉姆的顺从实验是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一项实验。
实验中,被试者被告知他们参与了一项学习记忆的实验,但实际上他们是在测试对权威的顺从程度。
被试者被要求给予错误回答的“学习者”电击,而这些“学习者”实际上只是一个演员。
令人震惊的是,大多数被试者在被告知他们必须继续给予电击时,会无条件地服从。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类对权威的顺从和道德责任的争议,引发了对个人责任和道德选择的深入思考。
实验四:多尔曼的社会认同实验多尔曼的社会认同实验是一项关于归属感和群体认同的研究。
实验中,参与者被分配到两个群体中,然后被要求在一个游戏中选择加入哪个群体。
结果显示,参与者往往更愿意选择与自己群体相同的群体,即使他们知道这个选择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三个有趣的心理实验和5个有趣的心理规律
3、情绪实验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罗森塔尔效应
有一位名叫罗森塔尔(RobertRosenthal)的人,在1966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研究变态心理学的人,可能为研究者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把研究结果“污染”了。他设计了一些实验,试图证明实验者的偏见会影响研究结果。其中有一项实验是这样按排的:他让大学生用两组大白鼠做实验,主持实验的人告诉大学生们说,这两种大白鼠品种不一样,一组是十分聪明的,另一组特别笨。事实上这两组大白鼠没有什麽差别,而大学生们都相信,实验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学生们让这两组大白鼠学习走迷宫,看看哪一组学得快。结果他们发现,“聪明”的那一组大白鼠比“笨”的那一组学得快。
超限效应
小众 儿童心理实验
小众儿童心理实验一、儿童心理实验之镜像神经元实验1. 这个实验超有趣的呢。
想象一下,小朋友们坐在一个小房间里,前面有个大屏幕。
实验人员会在屏幕上播放一些动作,像有人伸手去拿东西或者是脸上做出各种表情,比如笑啊哭啊之类的。
小朋友们就看着这些画面,然后实验人员就会观察小朋友们的反应。
其实这个实验是在探究小朋友们的镜像神经元是怎么起作用的。
镜像神经元就是那种能让我们看到别人做某个动作或者有某种表情的时候,我们自己大脑里也会有类似反应的神奇东西。
比如说看到别人笑,我们可能也会不自觉地嘴角上扬。
对于小朋友来说,这个实验能让我们知道他们多早就能对别人的动作和表情有反应,是不是很神奇呀?2. 还有一个实验是关于小朋友对不同颜色的情绪反应。
实验者把房间布置成不同的颜色区域,有红色区、蓝色区、绿色区等等。
然后让小朋友们自由地在这些区域里玩耍,同时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
比如在红色区域的时候,小朋友可能会更兴奋,跑来跑去的。
而在蓝色区域可能就会相对安静一些。
这个实验就可以了解到小朋友们对颜色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说不定以后我们给小朋友布置房间或者设计幼儿园的时候,就能根据这个来选择颜色啦,让小朋友们更开心舒适呢。
3. 另外一个比较小众的实验是关于小朋友的记忆与故事。
实验人员会给小朋友讲一个故事,然后过一会儿再问他们关于这个故事的细节。
有的小朋友可能记得特别清楚,连一些小细节都能说出来,而有的小朋友可能就只能记住大概的情节。
这个实验可以探究小朋友们的记忆发展规律,而且也能知道什么样的故事结构或者元素是小朋友们更容易记住的。
这样的话,我们以后给小朋友讲故事或者做儿童教育的时候,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啦。
二、儿童社交心理实验1. 有一个实验是关于小朋友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实验者会把小朋友分成小组,然后给他们一些任务,有的任务是需要大家合作才能完成的,比如一起搭积木搭成一个大房子。
而有的任务是带有竞争性质的,像是看谁先把小拼图拼好。
在这个过程中,实验人员就会观察小朋友们的表现。
好玩又有趣的心理学
5.将快乐传递
英国医学杂志发表的一篇研究显示:快乐 情绪的影响;可远达三层外的人际关系&认 识快乐的人;会让你变快乐的几率增加 15.3%;认识有快乐朋友的朋友;增加9.8%&
心理学上的奇 特图片展示
1.这是一张静止的图片;你的心 理பைடு நூலகம்力越大;图片转动越快;而儿 童看这幅图片一般是静止的;测 试一下您心理的压力&
• 感悟:说服别人支持你;不一定要证明比别人都 优秀;而是要让别人觉得;因为有你;他们才变得更 优秀、更有成就感
故事五:
• 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荒野中&两只老 虎都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不好;互相羡慕对方&它 们决定交换身份;开始时;十分快乐&但不久;两只老 虎都死了:一只饥饿而死;一只忧郁而死&
2.下图里的横线都是平行的涉世越深的人;受社会侵蚀越严重;看到的直线越变形&你还是单 纯的你吗?你能看出几条笔直的横线?
3.你能看到多少个人 头?0-4张:弱智; 5-8张:一般人;911张:特别感性; 11-13张:精神分裂
&
好玩又有趣的心理小故事
故事一:
• 老鼠掉进了半满的米缸;意外让 它喜不自禁&确定没有危险后;它 便开始了在米缸里吃了睡、睡了 吃的生活&很快;米缸就要见底了; 可它终究还是摆脱不了大米的诱 惑;继续留在缸里&最后;米吃完了; 它才发现;跳出去只是梦想;一切 都无能为力了&
好玩又有趣的心理学
目录
认识心理学
神奇的心理学;5个有趣的小 知识
2.逆反心理
• 心理学家费尼·贝克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男洗手间里挂上禁止涂鸦的 牌子&其中一块警告:“严禁胡乱涂写”&另一块以相对柔和的语气声 明:“请不要胡乱涂写”&然后调查挂牌子的洗手间里被涂写的数量& 结果挂“严禁胡乱涂写”牌子的洗手间;被涂写的情况更加严重&
心理学趣味实验
心理学趣味实验1. 我是个心理学老师,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些超有趣的心理学小实验。
这些实验简单又好玩,在家就能做,保证让你大开眼界!2. 来看看"橡皮手实验",这个可有意思了。
找个假手套,和自己的手放在桌子上,让朋友同时轻拍两只手。
小明试过后惊呼:"天呐!我真觉得那个假手是我的手诶!"这就是大脑的错觉呢。
3. "镜子画画实验"也特别好玩。
对着镜子画画,但只能看镜子里的画面。
小红试了试说:"哇,我怎么连直线都画不好了,手完全不听使唤。
"这说明我们的大脑和眼睛配合也需要练习呢。
4. "糖果实验"特别适合测试自制力。
把一颗糖放在小朋友面前,说:"如果十分钟不吃,就再给一颗。
"有个小朋友可逗了:"我要捂住眼睛,这样就看不见糖果了!"5. "热水冷水实验"很神奇。
准备三盆水:热水、常温水、冷水。
先把左手放热水,右手放冷水,然后同时放入常温水。
小李说:"太神奇了,同一盆水我左手觉得冷,右手觉得热!"6. "倒立文字实验"考验大脑适应能力。
戴上能把视野倒过来的眼镜,试着生活。
老张戴了三天后说:"我的天,现在看什么都正常了,摘下来反而不适应!"7. "记忆链条实验"很有意思。
说一串毫无关系的词,让人复述。
小王玩得可起劲了:"我把这些词编成故事,就记住啦!"这就是记忆术的妙用。
8. "色彩情绪实验"也很神奇。
给人看不同颜色的卡片,记录心情变化。
小美说:"看到红色就觉得激动,蓝色就特别平静。
"原来颜色真能影响心情呢。
9. "声音联想实验"特别有趣。
播放一些声音,让人猜是什么。
有人听到沙沙声说:"下雨了!"其实是纸张摩擦声,这就是大脑自动脑补的结果。
十个最有用的行为心理规律
十个最有用的行为心理规律行为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 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行为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美国着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行为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
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
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心理教育十大实验案例(3篇)
第1篇一、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1971年进行的,旨在研究人在特定情境下如何转变为暴力者。
实验中,志愿者们被随机分配为监狱警卫和囚犯,结果在短短六天时间里,警卫们开始表现出虐待行为,而囚犯们则逐渐适应了囚犯的角色,表现出顺从和恐惧。
这个实验揭示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以及权力和权威如何改变人的心理状态。
二、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是由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1968年进行的实验。
实验中,他将一张纸条随机放入了学生的作业本中,告诉学生这张纸条是聪明的标志。
结果,几个月后,这些学生确实表现出了更高的智力水平。
这个实验表明,教师的期望和鼓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米尔格拉姆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是由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1961年进行的,旨在研究人们在权威压力下的服从程度。
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按照实验者的指示对另一个参与者进行电击,尽管他们知道电击可能对受试者造成伤害。
结果显示,大部分参与者都在权威压力下继续执行实验,即使在面对受试者的痛苦和拒绝时。
这个实验揭示了权威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以及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的局限性。
四、自我暗示实验自我暗示实验是由心理学家埃米尔·库埃在19世纪末进行的。
他让参与者每天对自己说:“我能够做到。
”经过一段时间,参与者发现自己的确变得更自信、更有能力。
这个实验证明了自我暗示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五、三只青蛙实验三只青蛙实验是一个关于适应性和危机意识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有三只青蛙,一只被放入热水锅中,一只被放入冷水中逐渐加热,另一只则被放在常温水中。
结果,第一只青蛙在热水锅中立即跳出来,第二只青蛙在热水煮死,第三只青蛙则在温水煮死。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面对危机和变化,我们要有警觉性和适应能力。
六、猴子实验猴子实验是由心理学家约翰·卡尔霍恩在1962年进行的。
实验中,他将一只猴子放入一个装有香蕉的房间,房间内有一个按钮,猴子按下按钮后,香蕉就会掉下来。
一组搞笑的社会心理学试验
一组搞笑的社会心理学试验
1. 群体缩小
在一次实验中,研究人员在一个房间里放置了一个小台子,在台子上放了一把吉他。
当只有一个人在房间里的时候,他们很少有人会去弹奏吉他。
但是,当有两个人在房间里时,尽管第二个人没有表现出任何兴趣,第一个人很快就会开始弹奏吉他。
这说明了群体
缩小现象。
当人们在群体中时,他们倾向于遵循群体的行为模式,而不是他们自己的想
法。
2. 共同恐惧
在另一个实验中,一群人被要求在一个被认为是鬼屋的地方待一段时间。
即使是在没
有任何可怕的事情发生的情况下,当人们在一起时,他们很容易就会为一些虚假的事情感
到害怕。
这个实验说明了“共同恐惧”的现象,它使得人们往往更容易相信和接受与他们
信任的人群心理。
3. 权威性和步态
4. 社交压力
在一次实验中,参与者被分为两组。
一组人被告知他们的回答将被他们同龄人和公众
生态环境所审视和评价。
而另一组人被告知他们的回答只会被研究人员所知晓。
结果表明,面对社会压力,那些受到公众压力的人表现出明显的不安和紧张,他们更可能紧张、害羞
或无法正确回答问题。
以上四个实验展现了社会心理学中一些有趣的现象,人们并不总是像他们所说的那样做,而是受到很多内在和外在的因素影响。
了解这些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
行为,以及他们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几个经典有趣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实验
几个经典有趣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实验一、把狗教成神经症: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过程中,首次发现了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为了计量狗在实验期间分泌唾液的量,他为每一只实验的狗做了一个小手术,即改变了一条唾腺导管的路线,唾液通常是通过一条唾腺经过导管流入狗的口腔的,巴甫洛夫改变了这条导管的线路,使它通到体外。
这样,就可以接取和计量由导管滴出的唾液。
待狗的手术口愈合后,巴甫洛夫便开始实验,他每次给狗吃肉的时候,狗即流口水,而且看到肉就流口水,这说明狗是健康的,具有流涎反应。
但不久后巴甫洛夫发现,当狗听到助手送食接近它时,即使没有看到肉,没有吃到肉也会流口水。
此后,巴甫洛夫每次给狗吃肉之前总是按蜂鸣器。
于是,这声音就如同让狗看到肉一样,也会使他们流下口水,即使蜂鸣器响过后没有食物,亦如此。
说明狗形成了条件反射(杯弓蛇影惊弓之鸟望梅止渴一提到过节送礼就会想到脑白金)。
后来,巴甫洛夫用圆形的图片代替铃声,让经由条件化后的狗看到纸上所画的正圆形的图画而会流口水,但看到椭圆形图形不留口水。
假如实验者故意把圆形图片逐渐改变趋向于椭圆形,结果变成又不像正圆也不是明确的椭圆形,处于两者之中,模棱两可,难以判断狗就会变得焦虑而乱吠,乱流口水,简单的实验都无法完成。
虽然给予休息一段时间,仍不能轻易恢复,犹如患了焦虑症一样。
二、吊胆的羊:假如让一只羊的前肢触电,但每次在通电之前给予事先的警告信号,如铃声,这只羊就会养成一个习惯,听到铃声就会提高警觉,赶快把前肢举起,免得被触电,而没有听到铃声时,就认为不会触电,继续随意运动。
可是假如对于这样一只已经被(条件化)训练好的羊,突然改变一个方式,即不管什么时候都不给予铃声警告,而是突然给予触电,结果这只羊就不得不随时提心吊胆,把前肢一直弯曲,以便能及时躲避被触电。
如此一来长期处在战战兢兢状态下的羊,就出现一些慢性焦虑症的症状。
提示:不能预先知道危险来临的时间,比预先知道危险的来临而造成的伤害更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个有趣的心理实验和5个有趣的心理规律
1、“感觉剥夺”实验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
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
这个实验表明: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之上的。
只有通过社会化的接触,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拥有力量,更好地发展。
2、“迟延满足”实验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
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
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
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
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
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3、情绪实验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
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
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
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
罗森塔尔效应
有一位名叫罗森塔尔(RobertRosenthal)的人,在1966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研究变态心理学的人,可能为研究者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把研究结果“污染”了。
他设计了一些实验,试图证明实验者的偏见会影响研究结果。
其中有一项实验是这样按排的:他让大学生用两组大白鼠做实验,主持实验的人告诉大学生们说,这两种大白鼠品种不一样,一组是十分聪明的,另一组特别笨。
事实上这两组大白鼠没有什麽差别,而大学生们都相信,实验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学生们让这两组大白鼠学习走迷宫,看看哪一组学得快。
结果他们发现,“聪明”的那一组大白鼠比“笨”的那一组学得快。
罗森塔尔对这种果怎样解释呢?他推测说,这有能是由于实验者对“聪明”的动物和蔼友好,对待“笨”的动物粗暴而造成的。
在另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中,罗森塔尔及其同事,要求教师们对他们所教的小学生进行智力测验。
他们告诉教师们说,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lateblooming)者,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老师听。
罗森塔尔认为,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望得到改善。
自从罗森塔尔宣布大器晚成者的名单之后,罗森塔尔就再也没有和这些学生接触过,老师们也再没有提起过这件事。
事实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单,是从一个班级的学生中随机挑选出来的,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著不同。
可是当学期之末,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他们的成绩显著优于第一次测得的结果。
这种结局是怎样造成的呢?罗森塔尔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老师们认为这些晚器大成的学生,开始崭露头角,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以致使他们的成绩得以改善。
上述情况为什么会发生呢?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因为人们的头脑中事先就存在着一种定势,定势又作何解释呢?这需要从头说起。
定势也可以说是一种心向,是指在对某一刺激发生反应以前,就已经存在的某种意向。
比如你听别人说过,张某近来对你很不满意,那么你在遇到他时,即使他没有说一句对你不满的话,你也会体验到一种不自然的感觉。
如果你听别人说这个人专会挑别人说话的毛病,那么你在同他讲话时,就不如平时讲话那样流利。
这就是因为事先你的脑子里存在着一种趋势,由于这种趋势的存在,使你的反应同平时大不一样。
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
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
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
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
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
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3对1规律
说服别人或提出令人为难的要求时,最好的办法是由几个人同时给对方施加压力。
那么为了引发对方的求同行为,至少需要几个人才能奏效呢?前面的实验结果表明,能够引发同步行为的人数至少为3~4名。
当两个人统一口径诱使某人采取求同行为时,几乎没有人会作出错误选择。
如果人数增加到3人,求同率就迅速上升。
效果最好的是5个人中有4人意见一致。
人数增至8名或15名,求同率也几乎保持不变。
但是,这种劝说方法受环境的制约较大,在一对一的谈判中或对方人多时就很难发挥作用。
当对方是一个人时,你可以事先请两个支持者参加谈判,并在谈判桌上以分别交换意见的方式诱使对方作出求同行为。
在纸牌游戏中,经常能看到这种现象。
纸牌游戏一般由4个人参加,在游戏过程中如果时机成熟,有人会建议提高赌金或导入新规则,同时也会有人提出异议,这时如果能拉拢其他两人,三个人合力对付一个人,那么剩下的那个人会因寡不敌众而改变自己的主张,被多数的力量说服。
克莱乌杰比茨的手下败将拿破仑也曾说过:“胜利在于兵力充足。
”由此看来,“以多胜少”的道理应该是在克莱乌杰比茨之前就有的一个规律。
贝勃规律
第一次刺激能缓解第二次的小刺激──“贝勃规律”
有一个关于“诱敌深入法”的有趣实验。
人们对报纸售价涨了50元或汽车票由200元涨到250元会十分敏感,但如果房价涨了100甚至200万元,人们都不会觉得涨幅很大。
人们一开始受到的刺激越强,对以后的刺激也就越迟钝。
下面的例子说明了这种“贝勃规律”。
一个人右手举着300克重的法码,这时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法码,他并不会觉得有多少差别,直到左手法码的重量加至306克时才会觉得有些重。
如果右手举着600克,这时左手上的重量要达到612克才能感受到差异。
即比前一种情况要多给一倍以上的刺激才会有所反应。
所以要想辨别出刺激间的差异,刺激总量越大,其差额也必须越大。
“贝勃规律”经常应用于经营中的人事变动或机构改组等。
一家公司要想赶走被视为眼中钉的人,应该先对与这些人无关的部门进行大规模的人事变动或裁员,使其他职员习惯于这种冲击。
然后在第三或第四次的人事变动和裁员时再把矛头指向原定目标。
很多人受到第一次冲击后,对后来的冲击已经麻木了。
从一开始就提出令人难以拒绝的优厚条件,等谈判基本结束后再指出一些不好的细节并使对方接受的“诱敌深入法”基本上也是以“贝勃规律”为基础的。
对方被一开始的优厚条件所诱惑,对后来才知道的不好的部分也就会较轻易地接受了。
皮革马利翁效应
传说古希腊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年轻的王子,名叫皮革马利翁,他酷爱艺术,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雕塑了一尊女神像。
对于自己的得意之作,他爱不释手,整天含情脉脉的注视着他。
天长日久,女神终于神奇般地复活了,并乐意做他的妻子。
这个故事蕴含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理:期待是一种力量,这种期待的力量就被心理学家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