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一热力环流资料

合集下载

3.3大气热力环流+课件++湘教版(2019)必修一+地理+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

3.3大气热力环流+课件++湘教版(2019)必修一+地理+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

B
C
假设某一理想区域,地表性质均一,且受热均匀。
近地面A空气膨 胀上升,使上空 空气密度增大, 形成高气压。
高压 D
热力环流示意图
B地空气冷却收 缩下沉,使上空 空气密度减小, 形成低气压。
C 低压
近地面空气上升
受 热
后,使近地面空

气密度减小,形

成低气压。
低压 热 A
地面
冷 却 下 沉
上空空气收缩下 沉,使近地面空 气密度增大,形
3000
2000 ①
② ④
1000
A
B
(1)图中①至⑤点,气压最高的是_④___,气压 等压面 最低的是___⑤__。 等高面 (2)A、B两地受热的是___B_地,空气__上__升;冷
却的是__A___地,空气___下__沉。
(3)A、B、C、D四处气压值由高到低排序:
A>B>C>D
(4)用“→”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
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课程标准 1.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目标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认识自然界中的几种常见的
热力环流 2.能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活、生产中的相关问题。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背景知识
700百帕 800百帕 900百帕 1000百帕
成高气压。
B 冷 高压
小结
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
地面 冷热 不均
空气 垂直 运动
热力环流
同一水平 面上的气 压差异
大气 水平 运动
✓ 垂直方向: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 受冷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课件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课件

(2)洋流
洋流和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相同,都是地表不同区域受 热不均,因此理解热力环流有助于理解洋流的形成。但是 必须注意的是,地表受热不均在洋流中的表现有以下三种: 风海流、密度流和重力流。这三种表现形式虽然根本原因 相同,但是具体情况仍需具体分析。
(3)降水
• 降水的三大条件:水汽、温度、凝结核。 • 降雨的四种类型: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对流雨。 • 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降水的三大条件和热力环流有着木
4


A
B
地面
把1至4点按气压由高到低排序_1>_3_=_4_>2___
二、热力环流的常见表现形式
探究1:海陆风
冷 高压
热 低压
海风
陆风你轻轻地吹, 海浪你轻轻地摇。
热 低压
陆风
冷 高压
探究2: 城市风---热岛效应
绿化带和工业区该建在什么地方?
甲 郊区B
郊区

市区 A市区

郊B区 甲
郊区
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四种降水成因都与热力环流有着直接 或间接的关系。
(4)气候
• 气候的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因子、下垫面因子、大气环流 因子和人类活动因子。
• 太阳辐射因子是气候的根本动力来源。这类因子有:纬度 因素等,即三圈环流在气候演变中的影响和作用。
• 下垫面因子对气候的形成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类因子 有:洋流、地面植被、地形地质等。
热力环流
气压:是指单位面积垂直方向上空气柱的总重量 。
大气上界
B
A
地面
等压面 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低 1000(百帕)

2.2 第二课时 热力环流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2.2 第二课时 热力环流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值越小
1060hpa 1100hpa
P2
高空
1000m
P1 500m
A 地面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大气热力环流Atmospheric thermal circulation
○高压、低压: 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 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能量来源 根本原因



太 阳 辐 射
地 区 间 冷
热 差 异
空 气 的 垂 直 运 动
水 平
面 的 气 压
差 异
气 的 水
平 运 动
热力环流过程小结
等压面的判读技巧




上升气流上容升易形成雨降水,下沉气流往往下晴沉④朗 晴
气压值:① > ( ②=③=④) > ⑤
等压面上弯说明该处是高压,下弯则是低压 地面气压状况与高空相反【地面与高空等压面相反】

• ②白天,湖泊升温慢,气温低,形成高压,

• 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③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压,
风由陆地吹向湖泊
• 影响湖陆风的因素:
• 答:湖泊面积。湖泊面积越大,湖陆热力差异越明显;

天气。晴天湖陆风更显著。
• 湖,陆风转换时间的季节差异:

• 湖风转陆风,日出后一段时间;

• 陆风转湖风,日落后一段时间;
第二课时 热力环流
探讨问题 1.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产生的天气现象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
+
地转偏向力
+
摩擦力
风向与等压线 成一夹角
与风向相反
既影响风向, 又影响风速。
1、城市与郊区之间也存 在着热力环流——城市 风,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了解城市风的出现有何 重要意义?
B
B
日常生活中的事例:
海陆风: 海洋与陆地之间形成的小型热力环流
城市风:
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的小型热力环流 城市风:
山坡与山谷之间形成的小型热力环流
小结: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热力环流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结论是:接触面(下垫面)的冷热不 均引起烟雾的环流。
一、热力环流
气压:指作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
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 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气压的国际 制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影响因素: 1、海拔高度
2、地面冷热情况。
一、热力环流
在热力环流中谈到的高压与低压都是指同 一水平(同海拔)面上不同的地方相比较
地 垂直于风向

偏 只改变风向 向 ,不改变大 力小
3、近地面风的形成:
(hPa) 1002
1004
1006
1008
1010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风向
1000 1002 1004 1006 1008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摩擦力
水平地转偏向力
1010 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北半球 )
摩擦力
气压梯度力
低压
高压
高压
低压
一、热力环流
(4)分析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 么调节作用?
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海 滨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来自 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海滨地区能 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同作用的 结果是使海滨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PPT课件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PPT课件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
第21页/共32页
1020(hpa) 1040 1060 1080 1100
A
1000
B
1005
1010
A、B 两点哪个风速较大? A点风速较B点大
等压线2页
近地面风向: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地
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 最终三力平衡,风向与等 压线斜交
水平气压梯度力 摩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第23页/共32页
1020(hpa) 1040 1060 1080 1100
(北半球)
3、近地面的风 ✓ 摩擦力:地面与空气,或不同运动状态的空 气层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阻力 ✓ 方向:始终与运动方向相反 ✓ 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高空摩擦力为0)
第24页/共32页

(4)A、B、C、D四处气压由高到低排列是 B > C > D > A。
第31页/共32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32页/共32页
山谷风
第15页/共32页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热力环流
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16页/共32页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第17页/共32页
(1)等压线:同一时刻气 压值相等的点连线
第18页/共32页
(2)气压梯度:单位距离的 气压差
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C
B

D
A

第3页/共32页
C、等压面: 大气中气压值相等的点所构成的面
1060hpa
2
1100hpa
1

3.3大气热力环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3.3大气热力环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请结合“热力环流”知识,推测火烧上方谷失败的原因。
引燃谷内干柴后,气温开始升高,近地面的空气迅速受热膨胀上升, 上层及周围冷空气则收缩下沉,形成强烈对流,当谷底大量热气流 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空气中的水汽又因气温降低而凝结形成降水, 浇灭山谷中的大火。
城市 热岛效应
城市风
乡下的风 城里的雨
城市风的形成过程。
大气热力环流
年 级:高一
学 科:地 理(湘教版)
目录
1 热力环流的 形成过程
2 大自然界中的 热力环流
01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大气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
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
气压指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
空气柱的重量,故空气越多,气压越高。单位:百帕(hpa)
低压
高压
低压
冷高压
热低压
冷高压
热——低压——阴雨天气;冷——高压——晴朗天气
02 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019年暑假期间,长治市的小明同学到海南 岛旅游,他发现当地风向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 今年,由于疫情原因,小明同学选择了当地的 太行大峡谷一日游。在大峡谷内,小明听导游 解释说当地在某些月份,风向也有明显的昼夜 变化。小明同学顿时很困惑,山谷内的风向和 海边的风向,为什么都有明显的昼夜之分?
空气在市区上升,在郊区下沉, 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区
A
B
C
城市风的形成原因。
产热多: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 升温快:城市发展使城市绿地和水体减少,地表含水量少, 导致空气升温快; 散热慢:城市高楼林立,不宜散热
身边有哪些地方存在热力环流现象呢? 如何绘制其示意图?

2.12热力环流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2.12热力环流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夜 晚: 山 风
三、热力环流表现形式——城市风 城市风——城郊间的热力环流
低压
郊区
市区
郊区
思考:
由于城市风的出现,城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随上升气流而上升, 笼罩在城市上空,并从高空流向郊区,到达郊区后下沉。下沉气流 又从近地面流回市中心,并将郊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也带回了城市, 致使城市的空气污染更加严重。

C
B
高 500m ,


地面
D
A

二、热力环流原理
低压
高压
低压
高压
B 遇冷
低压
A 受热
高压
C 遇冷
二、热力环流原理
二、热力环流原理
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 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




线

受热
冷却
热力环流的形成——“一个关键、四个步骤”
地进行植树造林。
四、小结:
1气压、气压面 、高压、低压概念以及 规律 2.热力环流原理 3.运用示意图分析绘制:海陆风、城市风、 山谷风等
课后作业
思考:为什么巴 山多夜雨?
P2
高空
1060hpa
1000m
1100hpa
P1
500m
A
地面
一、气压、等压线、等压面概念及规律
等压面:大气中气压值相等的点所构成的面
高空
高空
地面
地面
一、气压、等压线、等压面概念及规律
高压、低压:
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 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凸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热力环流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热力环流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热力环流1. 引言在地理学中,大气热力环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它涉及到地球大气层的运动规律,对于我们理解气候、天气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大气热力环流,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概念。

2. 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大气热力环流是指地球上大气层中,由于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加热,导致大气层发生热量再分配的过程。

在地球旋转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各种不同规律的大气环流。

这种环流主要包括垂直环流和水平环流两种类型,通过这两种环流的作用,地球上形成了复杂的气候和天气现象。

3. 大气热力环流的影响因素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和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太阳辐射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加热使得地球不同地区的温度不同,也引起了大气层中的热能转移。

地球自转、地表的地形、水体的分布等也对大气环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 大气热力环流的主要环流带根据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地形等因素,大气热力环流形成了一些主要的环流带。

其中,赤道地区的热带低压带、中纬度地区的西风带、极地地区的极地高压带等是最为显著的环流带。

这些环流带对全球气候和天气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5. 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天气的关系大气热力环流对地球的气候和天气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大气环流带会导致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例如赤道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极地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大气环流对天气的变化也有直接的影响,例如西风带引起了我国东部地区常年的多风雨天气。

6. 个人观点与总结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对大气热力环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个人认为,大气热力环流是地球气候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我们的生活、农业生产、自然灾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深入理解大气热力环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和适应自然环境。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知识。

结语本文对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大气热力环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共享了个人观点与理解。

高一热力环流知识点

高一热力环流知识点

高一热力环流知识点高一学生在学习地理课程时,会接触到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热力环流是指地球上热量的传递和分布,对地球气候和天气起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高一学生所需了解的热力环流知识点。

1. 太阳辐射和热带低气压带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产生热力环流的主要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后,一部分被大气层吸收,另一部分被地表吸收。

被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使得海洋和大陆地表温暖,从而产生热力环流。

其中,热带低气压带就是在太阳辐射影响下形成的一个重要热力环流带。

2. 热带低气压带与高压带由于太阳辐射造成的温度差异,热带地区的空气会上升形成低气压带,而寒冷的极地地区则形成高气压带。

由于气压差异的存在,空气会从高压带向低压带流动,形成热力环流。

热带低气压带和高压带之间的热力环流被称为气候环流。

3. 热带季风和西风带在热带低气压带附近,由于太阳辐射和海陆差异的影响,形成了热带季风。

热带季风是一种周期性的气候现象,夏季时,热带低气压带向北移动,携带湿润的暖湿气流,形成了较强的季风。

冬季时,热带低气压带向南移动,气流较弱,形成了较弱的季风。

另外,除了热带季风,西风带是另一种重要的热力环流形式。

西风带位于中纬度地区,是一种从西向东吹送的气流。

它的形成与地球自转和高原地形有关,对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天气和气候起着重要的作用。

4. 水平热力环流和垂直热力环流根据热力环流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将其分为水平热力环流和垂直热力环流两种形式。

水平热力环流主要是指地球表面上的热力环流,如热带低气压带和高压带之间的气候环流。

垂直热力环流则是指在大气层中由于温度差异引起的上升和下沉运动。

垂直热力环流会影响大气中的湿度和云的形成,对天气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5. 热带风暴和气候变化热力环流对地球的气候和天气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热带地区的季风和飓风等天气现象是热力环流带来的结果。

此外,全球气候变化也与热力环流密切相关。

因为热力环流带来的温度和湿度分布影响了全球的气候格局,而全球气候变化又反过来影响了热力环流的形成和运动方式。

2.1.2大气运动(热力环流)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

2.1.2大气运动(热力环流)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
B
冷却
D
C
受热
1.热力环流 地面冷热不均
高空
800hpa
900hpa
1000hpa
地面
F
A
受热
E
B
冷却
D
C
受热
1.热力环流 地面冷热不均
高高低低原则,高压凸向高处,低压凸向低处
高空
800hpa
F
E
900hpa
1000hpa
地面
A
受热
B
冷却
D
C
受热
1.热力环流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的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一种最简 单的形成
城市风 低压
高压
高压 郊区
低压 市区
低压
①城市中心区建筑密集,地 面多硬化,吸收太阳辐射多 向大气传送的热量也多 ②此外,城市中心区人口密 集,产业发达,汽车数量多, 人们生活、生产向大气释放 的废热较多
高压
郊区
2.热力环流的应用
城市风
应用:一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 厂布局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
A
C
1.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基础知识
②高压、低压:在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大的为高压,气压值小为低压; ③水平方向: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
高空
高压 C
低压 B
1000m
地面
D
A
1.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基础知识
④等压面与等压线:压力值相等的面称为等压面,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
点连成的线为等压线。
考点一 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
知识点2 常见热力环流(重点)

热力环流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热力环流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展示交流
1、山谷风
宜州古龙
山谷与其附近大气之间的温度差异引起的热力环流
15
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 气流上升,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 上升,形成谷风



增温快 (热源)
增温快 (热源)
风 增温慢 (冷源)
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 气流下沉,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 下沉,形成山风



课程导入
《 火 烧 上 方 谷 》
1
“谋事在人,成事 在天,不可强也!

是真的吗?
热力环流
作者:
4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热力环流的原理和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山谷风、海陆风和城市风 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意识。
⑤⑥ ⑦⑧
根据热力环流原 理,讨论海陆风 形成过程。
根据热力环流原理, 讨论城市风形成过 程,思考并回答有 关问题。
13
趁热打铁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c
b
d
a
1、a、d两点中,____a__点受热,_____b_点受冷;
2、a、b、c、d四处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
是_____d__>_a_>_b__>_c_______。
25
巩固练习
26
课后探究
下图为某城市工业区、商业区、文化区、住宅区分 布示意图,工业区内24小时连续生产钢铁、化肥等 产品。住宅区的居民发现一天中某个时间段大气污 染比较严重,你认为是哪个阶段?为什么?
27
28
降温快 (冷源)
降温快 (冷源)
风 降温慢 (热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气压 相等的各 点所组成 的面。
1000(百帕) 低
1005
1010
地面

假设地面质地均匀、受热情况相同,在同一高 度空气密度相同吗?气压呢?
热力环流
气压 降低
C’
气压 升高
A’
气压 降低
B’
冷却
受热
冷却
C
A
B
热力环流
气压 降低
C’
气压 升高
A’
气压 降低
B’
气压 升高
冷却
C
气压 降低
受热
A
课后 作 业
1、画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总结热力环流的规律 3、画出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气压
所谓某地的气压, 就是指该地单位面 积垂直向上延伸到 大气层顶的空气柱 的总重量。
思考: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1、海拔
B A
气压随着 海拔高度的 增加而降低
2、空气运动
上升——溢出——气压降低
下沉——流入——气压升 高
膨 胀 上 升
气压降低
地面

收 缩 下 沉
气压升高
地面

三、等压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练一练
下列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模式图中,正确的是( AC )
规律:
1.高压、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的,不同的高度.海拔越高,气 压越小
2、同一水平面,高压大于低压。 3、近地面热的地方气压低,冷的地方气压高 4、同一地点近地面和高空的高低压是刚好相反的。近地面的气
压比高空的要大。 5.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直 接
大气的
原 因
水平运动

热力环流练习题
1、若甲、乙为相距不 远的陆地,a、c为水平 气流,b、d为垂直气流, 则甲、乙、丙、丁四处 气压的关系为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乙>甲>丁>丙 D.甲>乙>丁>丙
考一考?
在海边拍照时,要怎么站位才 能拍出更好的效果?
海洋
海洋
陆地
白天:海风
陆地
夜晚:陆风
(3)在图a上,画出白天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使之构成一 个环流圈;在图b上,画出夜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使之构 成一个环流圈。
白天
陆地:增温快
陆地
a
海洋:增温慢
海洋
夜晚
陆地:降温快
陆地
海洋:降温慢
海洋
b
(4)分析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
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海滨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 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海滨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 同作用的结果是使海滨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注:巴山泛指四川、重庆地区
三、山谷风
山谷或盆地地区 多夜雨
下列现象能证明热力环流存在的是( )
A、拔出水池排水孔的塞子,池中的水向下流出 B、燃烧纸片时,纸片及灰烬从火堆向上升,自
空中向四周下沉。 C、冬天,人能看见自己呼出的雾气。 D、点燃蚊香时,烟雾慢慢的上升。
BD
.
1
3000m
...
2
3
为了减轻城市的空气污染,在城市规划中,一定要研 究城市上空的风到郊区下沉的距离。一方面将污染严重的 工厂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 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另一方面,应将卫星城建在城 市风环流之外,避免相互污染。
南充为什么多夜雨?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郊区
气 流 上 升

市区
郊区
城市风对城市有何影响?
问题研究
A
B
C
1、对空气有污染的工厂应建设在A、B、C中的 C 地 ; 2、要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最好在 B 地进行植树造林。
由于城市风的出现,城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随上升气流 而上升,笼罩在城市上空,并从高空流向郊区,到达郊区 后下沉。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流回市中心,并将郊区工厂 排出的污染物也带回了城市,致使城市的空气污染更加严 重。
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 (大气的受热)

阳 辐
射向宇宙空 间 射向宇宙空 间

大气上界
地 大气吸收 面 吸 收
大大
气 气 大气
辐 射
增 吸收 温
射向地面
地面增温
地面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热力环流
现象观察
1、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 ? 2、空气运动原因? 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环流
4
等压面
.
5
等高面
.
练一练
A
. 地面
B
⑴ 1、2、3、4、5四点中气压值相等的是: 1、2、4 ; 海拔高度相等的是: 2、3、4、5 。
⑵ 3、5两点, 5 点气压高, 3 点气压低 ⑶ A、B两点, B 点气流上升, A 点气流下沉 ⑷ 用“ → ”画出图中A、B、3、5四点热力环流。 ⑸ A、B两点, B 点受热, A 点冷却
气压 升高
冷却
B
特热别力注环意:流同一地点,近
地面气压与上空气压相比, 近地面气压较大。
等压面弯曲规律: 高压上凸、低压下凹
气压

气风压
降低
升高
C’
A’
气压 降低
B’
气压 升高

气风压
气压
降低
升高
冷却
受热
冷却
C
A
B
太 阳 辐 射
造 地面冷
根 本
大气的

成 热不均
原 因
垂直运 动

同一水 平面气 压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