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发表时间:2009-09-09T17:06:58.310Z 来源:《科学之友》2009年7月第21期供稿作者:余斌华(宜春市第三中学,江西宜春 336000)[导读] 本文以地理教学的创新教育为核心,论述了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本文以地理教学的创新教育为核心,论述了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已成为地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地理;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1-0151-02
Innovative Ways in Geograph Teaching
Yu Binhua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 on the innovation and emphasize we should develop the ability to innovate.
Key words: geography;innovation;teaching
现代教学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辩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独家经营”的垄断式教学,应当在教师的“宏观调控”下,吸引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地理活动一改传统的地理知识获得方式,使地理教学与实践有效结合,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地理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高中地理新教材的课后练习多以活动方式设计的目的也在于此。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开展地理活动呢?本人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地理活动题
目前,地理课程的课堂教学仍然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主阵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最终还需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开展地理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地理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的关键是把活动的思想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地理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1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
地理活动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所以地理活动中的“问题”也应该在活动中产生并得到解决,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结论。该种活动方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开展可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能,其主要环节是:首先,教师为学生的探索发现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如教具、学生分组学习的资料等,然后向学生说明探究发现的目的和要求,提出探讨的问题;第二,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和要求,通过阅读、思考等活动方式,主动寻找发现问题的方法;第三,学生采用讨论的活动方式相互交流初探所得的结论,并对一些有疑问的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第四,学生根据交流所得结论进行归纳、整理;最后,学生把所得结论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际中去,从而巩固所获知识。
1.2 层层设疑,深化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以往的地理教学偏重于对概念、规律、理论的讲解,忽视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缺少对现象的深层次设疑。而现今的教学理念是:把理论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为此,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层层设疑,使学生多思,由浅至深渐入探讨的佳境,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情景。如“新兴工业区”教学中,教材是以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为案例,在学生整体了解了意大利和美国发展新兴工业的优越条件,以及新兴工业区的特点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洛杉矶能成为美国的“硅谷”?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捷,国家政府扶持。教师进一步引入,思考:我国哪个新兴工业区与其相似?学生讨论得出:北京中关村。教师进一步提问:美国的“硅谷”和北京的中关村有什么异同?学生们积极讨论,认为两者的地理位置都较优越,交通便捷等,不同之处在于中关村的发展要略落后于美国“硅谷”。再做进一步深入,根据美国“硅谷”的发展,哪些是值得北京中关村学习的?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由浅入深解决问题的活动方式,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方法、探究方法,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1.3 在教学内容中设计启发学生思辩的内容
在现今信息化的社会中,学会对科学信息的思辩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讨论课、课堂辩论等活动形式来启发学生的思辩能力。如“海洋资源(二)”后面的活动题,要求学生以“澳门的填海造陆”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教师可适当改变题意,将其改为“填海造陆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要求学生在课后查找有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举行一次小辩论,这种活动方式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对填海造陆有进一步的了解;最后教师经引导后对海洋资源进行具体的分析,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思辩能力,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2 地理教学中穿插地理课外活动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知识的获得和运用一般不能直接接触客观实际,所接触的是经过抽象加工整理而成的文字、图像、表格等“书面材料”,缺少直接经验和真正的体验。因此,地理教学中要创设多种实践活动,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让认知过程成为真正的体验活动。通过这种学习,学生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各项技能和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2.1 从地理教学中选取活动内容
地理教学中的某些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对人类而言是已知的,但是学生对这一结论的得出可能并不是很理解,为此可选取一些教材中的活动题作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内容。
2.2 从生活中选择与地理知识有关的内容
课外活动的其中一个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地理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地理知识有关的问题,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并试图结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比如,现实生活中,居民常为住宅区的采光条件不好而烦恼。教师可以“余姚城区住宅楼房采光效果调查”作为活动题,要求学生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知识来分析居民区的采光条件是否达到标准。在这一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变化规律以及计算公式;其次,要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算出余姚的最小正午太阳高度大约为36.5°;第三,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走访有关部门,对各个居民区两幢楼房的间距以及楼房的高度进行调查、测量;最后,学生根据所得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