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数学家李善兰

近代数学家李善兰
近代数学家李善兰

近代数学家李善兰

近代科学技术及其科学思想是从西方传入的。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国门被打开,统治阶级中逐渐出现了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等十分重视介绍和学习西方数学。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在上海、广州、福州、天津等地也设立了专门学堂,学习外语和西方科学知识。上海江南制造总局也翻译了一批科技书籍。19世纪后半期,中国涌现出一批科学家。他们为发展中国近代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李善兰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同文馆算学总教习

李善兰(1813~1884),字壬叔,号秋纫,浙江海宁硖石人,是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浙江海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李善兰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就读于私塾,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9岁时,李善兰发现父亲的书架上有一本中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这本书约成书于东汉前期,由246个算术命题和解法汇编而成,是世界著名的数学著作之一,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的完整体系的形成。李善兰读了这本书,感到十

分新奇有趣,从此迷上了数学。李善兰14岁时,靠自学读懂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前六卷。李善兰读的《几何原本》是明末大科学家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翻译的。李善兰在《九章算术》的基础上,又吸取了《几何原本》的新思想,数学造诣日趋精深。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外国列强入侵中国的行径激发了李善兰科学救国的思想。他说:“呜呼!今欧罗巴各国日益强盛,为中国边患。推原其故,制器精也,推原制器之精,算学明也。”“异日(中国)人人习算,制器日精,以威海外各国,令震慑,奉朝贡。”李善兰生性落拓不羁。年轻时,他曾去杭州参加过一次乡试,因八股文做得不好,落第而归,但他毫不介意。自云:“于辞章训诂之学,虽皆涉猎,然好之总不及算学,故于算学用心极深。”

1867年,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添设了算学、化学、天文、物理等课程,广东巡抚郭嵩焘上疏举荐李善兰为算学总教习(1868年),从此他完全转向数学教育和研究工作,直至去世。其间所教授的学生“先后约百余人,口讲指画,十余年如一日。诸生以学有成效,或官外省,或使重洋。”这些人在传播近代科学特别是数学知识方面都起过重要作用。

李善兰到同文馆后,次年即被“钦赐中书科中书”(从七品),1882年授三品卿衔户部正郎、广东司行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他在去世前几个月,“犹手着《级数勾股》二卷。

老而勤学如此”。

近代中国的伟大数学家

作为近代中国伟大的数学家,李善兰不仅创造了著名的“李善兰恒等式”,著有我国第一部精密科学意义上的弹导学著作《火器真诀》,而且在级数、对数、数论和微积分等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创造。他同时还翻译西方科学著作,十分贴切地创译了一大批科学名词,如代数学、系数、根、指数、多项式、方程式、函数、微分、积分、级数、切线、法线、渐近线、抛物线、双曲线等,为介绍和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推动我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861年秋,洋务派首领、两江总督曾国藩筹建安庆军械所,著名化学家徐寿、数学家华蘅芳等应邀入幕。李善兰也于次年被“聘入戎幄,兼主书局”,积极参与洋务新政中有关科学技术方面的活动。1864年夏,曾国藩攻陷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李善兰也跟着到了那里。其间因曾国藩的支持和资助,金陵刊本《几何原本》十五卷和《则古昔斋算学》二十四卷得以问世。李善兰对此特别感激,言自己“故于算学用心极深,其精到处自谓不让西人,今得中丞力,付之梨枣,或遂可不朽也。”

《则古昔斋算学》全集收录李善兰20多年来的各种天算著作,有《方圆阐幽》一卷、《弧矢启秘》二卷、《对数探源》二卷、《垛积比类》四卷、《四元解》二卷、《麟德术解》三

卷、《椭圆正术解》二卷、《椭圆新术》一卷、《椭圆拾遗》三卷、《火器真诀》一卷、《尖锥变法解》一卷、《级数回求》一卷,以及《天算或问》一卷,共十三种。

19世纪40年代,李善兰在嘉兴陆费设馆授徒,与江浙一带的数学家顾观光、张文虎等人经常在一起讨论数学问题。李善兰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在中国传统数学垛积术和极限方

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尖锥术、求积术等方面颇有研究,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积分公式,创立了二次平方根的幂级数展开式。这既是李善兰也是19世纪中国数学界最重大的成就。

在近代中国科技史上,李善兰学贯中西。他一生除在数学方面的成就与贡献外,还翻译西方科技书籍甚多,将近代科学最主要的几门知识,包括天文学、植物细胞学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引入中国。比如与英国人伟烈亚力一起翻译《几何原本》后9卷,使该书有完整的中译本;还与伟烈亚力等合作翻译了《代数学》、《代微积拾级》,使西方近代的符号代数学、解析几何和微积分第一次传进中国。李善兰还翻译过《谈天》,

正确地介绍了哥白尼的学说。

爱国士子的大隐情怀

李善兰的诗文也颇具特色,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和科学精神。

李善兰自云“十三学吟诗”,15岁时已有“膝下依依十五秋,光阴瞬息去难留,嗟余马齿徒加长,爆竹惊心岁已周”和

“数声爆竹岁朝天,渐愧平与会讲年,一岁功程今日始,急须早着祖生鞭”的佳句。他年轻时写的《夏日田园杂兴》和《田家》等诗,如“提筐去采陌头桑,闭户看蚕日夜忙,得到丝成空费力,一身仍是布衣裳”,颇为体贴劳动人民的辛苦。

在故乡,李善兰曾与蒋仁荣、崔德华等好友组织“鸳湖吟社”,常游东山别墅,分韵唱和。那时他还利用相似勾股形对应边成比例的原理测算过东山的高度,还在新婚之夜探头于

阁楼窗外观测星宿。

鸦片战争爆发后,1842年5月,英军攻陷江浙海防重镇乍浦。乍浦离李善兰的家乡硖石只有几十里的路程。他耳闻目睹侵略者烧杀淫掠的血腥罪行,满怀悲愤,奋笔疾作《乍浦行》一诗:

壬寅四月夷船来,

海塘不守城门开。

官兵畏死作鼠窜,

百姓号哭声如雷。

夷人好杀攻用火,

飞炮轰击千家灰。

饱掠十日扬帆去,

满城尸骨如山堆。

是诗表达了他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也反映出他对清政府临敌不战的强烈不满和他对敌主战

的鲜明态度。

李善兰毕生潜心科学,淡于利禄。曾国藩很赏识他,“屡欲列之荐牍,皆力辞”。他曾自署联“小学略通书数,大隐不在山林”张贴门上,以示情怀。《述怀》一诗最能看出其人生态度:

襟怀淡定自逍遥,

垒块何须浊酒浇。

千仞未能随鬻蔫,

一枝聊以寄鹪鹩。

左图右史探今古,

吮墨合毫度暮朝。

傲骨数茎难挫折,

敢云志气欲凌霄。

李善兰遗诗200余首,多数汇集于《听雪轩诗存》(汲修斋校本)中。他的文章,则见于汲修斋丛书所辑《则古昔斋文抄》,亦散见于《中西闻见录》等集子中,计有序跋、书信、传记、杂文等数十篇。

链接

李善兰带病教学

李善兰五十七岁那年,经著名洋务派官员郭嵩焘推荐,进

入北京担任同文馆天文算学总教习。同文馆是当时中国最高的学馆。从此,他十三年如一日,一心扑在教学上。李善兰可

以说是近代第一个数学教授,他培养了很多弟子,有许多人后

来成为有成就的专家。

李善兰晚年,身体过于发胖,心力日衰,常常步履艰难,需

要有人搀扶。可他不顾病痛,仍然坚持上课,撰写著作。有一天,李善兰在熊方伯等三名同学的搀扶下走上讲台,用嘶哑的

声音讲课。当他想站起来,转过身去画图时,腿脚已经不听使

唤了,跌倒在讲台上。

事后,李善兰想,必须想一个办法,解决自己不能画图的问题。他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好办法,那就是用几张大纸,把讲

课时需要画的图全部事先画好,讲课前叫同学挂上。同学们见了,深受感动。

临去世前,李善兰的身体很弱,已经不能上课了,他就在家

里写书。1882年夏天,几个学生去家里看望他。他正坐在床上,一边擦汗,一边写《级数勾股》。同学们劝他:“李老师,天这么热,你就休息休息吧,不要苦干了。”李善兰说:“我的时间不多了,必须抢时间,要在短时间内把我已经想好的东西写完。不然,装在脑瓜里的东西被埋到地下,怪可惜的。”

同学们听他这么说,都哭了。“你们不要难过,人的生死是自然规律。我早想好了,临死前,把想干的事都干完,这样就能

无牵挂地离去了。”

1882年12 月9 日,李善兰去世了。他在数学上取得的非凡成就,使他成为公认的近代最杰出的数学家。这些成就包括:独创了“尖锥术”,建立了“对数论”,提出了有名的“李善兰恒等式”等。

中国最著名的五大数学家介绍

中国最著名的五大数学家 第一位:华罗庚 自学成材的天才数学家,中国近代 数学的开创人!在众多数学家里华罗 庚无疑是天分最为突出的一位! 华罗 庚通过自学而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 他是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 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 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数学领域 的中都做出卓越贡献。在这些数学领域他或是创始人或是开拓者! 华罗庚的重大贡献,有许多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如华引理、华不等式、华算子与华方法。另外华罗庚还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 “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简称“华杯赛”)就是为了纪念和学习我国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

现代微分几何的开拓者,曾获数学界 终身成就奖----沃尔夫奖!他对整体微分几 何的卓越贡献,影响着半个多世纪的数学 发展。他创办主持的三大数学研究所,造 就了一批承前启后的数学家。 在微分几何领域有诸多贡献,如以他命名 的“陈空间”,“陈示性类”,“陈纤维从”。 一位数学家说“陈省身就是现代微分几何。”这是对他的最好评价!

世界著名微分几何学家,射影微分几何学派的开拓者,40、50年代开始研究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60年代又研究高维空间共轭网理论,70年代以来在中国开创了新的研究方向——计算几何!为中国数学走向现代化做出巨大贡献! 第四位:陈景润 华罗庚的学生!数论学家,歌德巴赫猜想专家!离解决歌德巴赫猜想即“1+1”问题,最近的人,证明了“1+2”陈景润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人,那就是歌德巴赫猜想,他也一直只专注于这个领域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迄今为止,歌德巴赫猜想依然是世界级难题!众多数学家认为用现有数学理论系统无法解决这一问题,除非出现新的数学观念,新的数学理论系统!

浙江近现代名人录

浙江近现代名人录 有人说浙江文人占据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的半壁江山,这一点也不夸张,近现代“浙江出文人”,已成为众人的共识。我想大家和我一样,也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亦如为什么德国人出哲学家,而法国人多思想家。丹那在《艺术哲学》中说:“法兰德斯人的气质的确是在富足的生活与饱和水汽的自然界中养成的,例如冷静的性格,有规律的习惯,心情脾气温和安定,稳健的人生观,永远知足,喜欢过安乐的生活,讲究清洁和舒服——主要特征后果深远,连城市的面貌都受到影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不是浙江特有的地理环境、人文氛围和时事风云造就了这种奇怪的现状呢。从浙江名文人的分布来看,除艾青、余秋雨等人外,绝大多数集中在浙北(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平原上。鲁迅、周作人、戴望舒、俞平伯、夏沔尊、郁达夫、徐迟、柯灵等大家等都生于此地,单说本人的家乡嘉兴一地(辖海宁、桐乡等),就荟萃了茅盾、徐志摩、王国维、丰子恺、吴世昌、朱生豪、金庸、穆旦等名家。 先分析浙北的地理环境。气候适宜、平川广野、河流湖泊构成了浙北最大的地理特征。相对于西南峻嶙、塞外流沙、北疆飞雪等,这里真可算是天堂了,由于世代生活的安逸,于是便有了“江南是女人的江南”的说法。的确,浙北确实是消磨人意志的地方,从北宋南迁苟安杭州不思进取,“西湖歌舞几时休,只把杭州作汴州”可知。浙北绝对是富庶的地方,在衣食无忧的前提下,才会有感物伤事,以文消遣的闲情意志。造化钟神秀,浙北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江南女子的柔美、江南男子的秀气和文人气质。 再看浙北的历史文化氛围。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浙北属于吴方言区和吴越文化圈,这里浓缩了吴越古文化的积淀,吴越争霸的恩怨,西施入吴、卧薪尝胆、子胥弄潮的传说,至今仍沉淀在当地人的思维中。杭嘉湖地区在四千多年前就已发展蚕桑业,经多代的经营,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为吴越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发展。而两宋之交的黄河文化的南移,为吴越文化上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崇尚文化和文人的心理。这从历代出于浙北的进士和状元人数就可得到印证。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时世造英雄”。近代以来,浙江一方面是民主思想的自然和缓慢演进,一方面是西学东渐和列强入侵的洗礼,一方面太平军的建设性和破坏性的双重效应。尤其是在20年代,各种矛盾更加激化,不少浙江人深深为民族的命运担忧,用手中的笔为民族的复兴呐喊。不少人还纷纷留洋寻找真理,秋瑾、鲁迅、周作人、沈泽民、丰子恺、徐志摩等均有过留洋经历。在浙江绍兴名人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在北大国学院汇集了浙江的许多名人。随着时局的不断变化和个人经历的不同,浙江文人的文笔、文风也日益呈现多元化的特质。 下面我还想就其他几个小问题简单说一下。有同学对我说,鲁迅出在浙江绝对是不正常的。言下之意,他认为浙江文人的气质应该是徐志摩型的。我自不苟同。我认为现代浙江文人的三个主要特质是闭和开、情和理、静和动。 1.闭和开。浙北处在苏南浙北水乡文化圈,与南京相比,有相对的封闭性,虽然南京在地理意义上亦可算是江南,由于历史上多次北方王朝南迁,作为都城的时间也较长,因而,南来北往客,北语与吴语的长时的交融,语言已明显脱离吴语,风俗习惯也是南北皆有,如北方人嫌南京菜太甜,而南方人嫌南京菜太辣等。而浙北东濒大海,北靠太湖和苏州,西有浙西大峡谷,交往相对只在吴越文化圈,除南宋一代有北人南迁外,少有大规模移民(移出或移入)情况,因而这个文化圈的相对独立性较强,这与浙北的富庶和安逸是分不开,文人不用为了生计而奔走他乡,也缺乏离家的勇气。浙江文人对浙江的归属感极强,其作品大多数以家乡为背景的,如鲁迅、茅盾的小说,又如金庸的故乡情节。而开放性一方面是内部的

原创:数学兴趣课教案《丢番图的年龄》

数学兴趣课教案 ——丢番图的年龄 辽宁省海城市西柳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教师赵长林 2019年5月14日 一、教学目的: 1、加强审题指导,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体会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的思维方法,使优等生步入更高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2、加强学法指导,提倡算法多样性,发散思维,培养质疑意识,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品质,通过合作学习,协作探索,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探究品质。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热爱数学的品质。 二、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1、由武则天无字墓碑引出丢番图的墓碑故事。 2、讲述丢番图的墓碑故事。出示丢番图的年龄ppt。

说起丢番图,不得不提及关于他的墓志铭。很多平常的墓志铭总是规规矩矩的写上生活年代和时间、姓名、概括一生的话,而丢番图的墓志铭却标新立异。他用自己的代数问题写了一个经典的墓志铭。 “过路的人!这儿埋葬着丢番图。请计算,便可知他一生经过了多少寒暑。他一生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十二分之一是无忧无虑的少年。再过去七分之一的年程,他建立了幸福的家庭。五年后儿子出生,不料儿子竟先其父四年而终,只活到父亲岁数的一半。晚年丧子老人真可怜,悲痛之中度过了风烛残年。请你算一算,丢番图活到多大,才和死神见面?” 4、审题: 1)读题题。演示读题法(一边读一边演示时间的变化),找多个同学运用演示读题法,感知等量关系。 师:这是一道分数应用题怎样根据分数应用题的特征审题呢? 1)整体“1”,2)理解题意弄清部分和整体的关系,3)画线段图找已知质量对应的分率,4)方程思维解题。 (培养学生审题意识,掌握审题方法——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回归到整体) 5、整体感知培养数感。

刘徽的数学贡献

刘徽的数学贡献 1.极限观念与割圆术极限意识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实际加以应用的是刘徽。刘徽已领悟到数列极限的要谛,故能有重要创获。刘徽的杰出贡献首推他在《九章算术注》中创立的割圆术,其所用方法包含初步的极限概念和直线曲线转化的思想。在一千五百年前能运用这种思想,是难能可贵的。 有了割圆术,也就有了计算圆周率的理论和方法。圆周率是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简称π值。π值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天文历法、度量衡、水利工程和土木建筑等方面的应用,所以精确计算π值,是数学上的一个重要任务。 2.关于体积计算的刘徽定理一般地说,柱体或多面体的体积计算较比容易解决,而圆锥、圆台之类的体积就难以求得。刘徽经过苦心思索,终于找到了一条途径,他分别做圆锥的外切正方锥和圆台的外切正方台,结果发现:“求圆亭(圆台)之积,亦犹方幂中求圆幂,圆面积与其外切正方形的面积之比为π∶4,由此他推得:圆台(锥)的体积与其外切正方台(锥)的体积之比,也是π∶4。很显然,如果知道了正方台(锥)的体积,即可求得圆台(锥)的体积。刘徽这个成果,看似简单,实际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故有的现代数学家称之为“刘徽定理”。在古代没有微积分的时候,这条定理起着微积分的作用,在现代数学中仍有共价值。刘宋时祖冲之、祖暅父子继承刘徽定理而得出更为进步的祖氏原理。在西方,直到1635年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利才有了与祖氏父子类似的思想,比祖氏父子已晚了一千一百多年,比刘徽更迟了一千三百多年。 3.十进小数的应用在数学计算或实际应用中总不免出现奇零小数,在刘徽以前,一般是用分数或命名制来表示,如“一升又五分升之三”,即升。或七分八厘九毫五忽”等,在位数较少时,尚可凑合,当小数位数太多时,便很不方便,因之刘徽建立了十进分数制。他以忽为最小单位,不足忽的数,统称之为微数,开平方不尽时,根是无限小数,这又是无限现象。他说:“微数无名者以为分子,其一退以十为分母,再退以百为母,退之弥下,其分弥细,则朱幂(已经

中国著名当代数学家介绍 (2)

中国著名当代数学家介绍 1.国际著名数学大师,沃尔夫数学奖得主,陈省身 1931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34军获硕士学位.1934年去汉堡大学从Blaschke 学习.1937年回国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3年到1945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研究员.1949年初赴美,旋任芝加哥大学教授.1960年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授,1979年退休成为名誉教授,仍继续任教到1984年.1981年到1984年任新建的伯克利数学研究所所长,其后任名誉所长。陈省身的主要工作领域是微分几何学及其相关分支.还在积分几何,射影微分几何,极小子流形,网几何学,全曲率与各种浸入理论,外微分形式与偏微分方程等诸多领域有开拓性的贡献.陈省身本有极多荣誉,包括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1)及国家科学奖章(1975),伦敦皇家学会国外会员(1985),法国科学院国外院士’(1989),中国科学院国外院士等。荣获1983/1984年度Wolf 奖,及1983年度美国科学会Steele奖中的终身成就奖. 2.享有国际盛誉的大数学家,新中国数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奠基人华罗庚 华罗庚是一位人生经历传奇的数学家,早年辍学,1930年因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熊庆来的重视,被邀到清华大学学习和工作,在杨武之指引下,开始了数论的研究。1936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邀请任研究员,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1948年开始,他为伊利诺伊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数理化学部委员和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主席团委员等职。还担任过多届中国数学会理事长。此外,华罗庚还是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华罗庚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家,他的名字在美国施密斯松尼博物馆与芝加哥科技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中,与少数经典数学家列在一起。他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又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荣誉博士。华罗庚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数学领域中都作出卓越贡献。由于华罗庚的重大贡献,有许多用他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引理、不等式、算子与方法。他共发表专著与学术论文近三百篇。华罗庚还根据中国实情与国际潮流,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研制。他身体力行,亲自去二十七个省市普及应用数学方法长达二十年之久,为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3.仅次于哥德尔的逻辑数学大师,王浩 1943年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毕业。1945年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哲学部毕业。194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0~1951年在瑞士联邦工学院数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51~1953年任哈佛大学助理教授。1954~1961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作第二套洛克讲座讲演,又任逻辑及数理哲学高级教职。1961~1967 年任哈佛大学教授。1967年后任美国洛克斐勒大学教授,主持逻辑研究室工作。1985年兼任中国北京大学名誉教授。1986年兼任中国清华大学名誉教授。50年代初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后又被选为不列颠科学院外国院士,美籍华

清代数学家李善兰的突出贡献

清代数学家李善兰的突出贡献 数学091班:王磊指导教师:王社宽 (陕西科技大学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21) 摘要:晚清近代数学在中国的出现、发展,李善兰为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具体表现为:把传统数学独立研究到新的水平,已经接近达到西方高等数学的程度;翻译介绍西方高等数学及其它自然科学书籍;执教于学校,培养数学人才。 关键字:近代,传统数学,高等数学 Qing Mathematician Li Shanl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Abstract: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athematics in China, Li Shanlan has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Manifestation as: independent study traditional mathematics to new levels already closer to Western advanced mathematics degree; translation introduced Western and other advanced mathematics science books; taught in schools cultivating the talents. Keywords: modern, traditional, higher mathematics 1 引言 晚清近代数学在中国的出现、发展,李善兰为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具体表现为:把传统数学独立研究到新的水平,已经接近达到西方高等数学的程度;翻译介绍西方高等数学及其它自然科学书籍;执教于学校,培养数学人才。李善兰对数学从小就非常喜好。还在9岁孩提之时,一日偶然发现父亲书架放有中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翻来觉得有趣,竟从此与数学结下不解之缘。及至14岁,他完全凭自学读通明末传入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6卷的汉译本。中西数学,特点、风格不同,前者偏重实用解法和计算技巧,后者重逻辑推理。显然,李善兰走入数学殿堂之初,就同时受到中西数学的双重影响,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青年时,他曾以州县生员身份赴省城杭州参加乡试,但因八股文章不遂考官之意而未能榜上有名。然他仍矢志不移,于数学兴趣不减。他购读李治《测圆海镜》及戴震《勾股割圆记》。曾拜吴兆圻为老师,学习数学。他在家乡经常独自或携友测山高,观星象,以至于至今故里仍流传关于他新婚之夜尚不忘依阁楼之窗观测星宿的美谈佳话。李善兰的研究表明,即便没有后来西方微积分的传入,中国数学家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特殊途径来创立微积分。 2 主要成就 李善兰的主要数学成就为尖锥术、垛积术、素数论三方面。 尖锥术是在西方近代数学传入中国之前,李善兰深入钻研,大胆求索所发明、创造的。在这项成就中,体现了解析几何的启蒙思想,推得一些重要的积分公式,创立二次平方根的幂级数展开式,以及各种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对数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尖锥术不愧是晚清中国数学界最大的成就。正是这一成就,使李善兰成为中国传统数学最后一个杰出代表。

中国古代著名数学家及其主要贡献

国古代著名数学家及其主要贡献 张丘建--<张丘建算经> 《张丘建算经》三卷,据钱宝琮考,约成书于公元466~485年间.张丘建,北魏时清河(今山东临清一带)人,生平不详。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等差数列各元素互求以及“百鸡术”等是其主要成就。“百鸡术”是世界著名的不定方程问题。13世纪意大利斐波那契《算经》、15世纪阿拉伯阿尔·卡西<<算术之钥》等著作中均出现有相同的问题。 朱世杰:《四元玉鉴》 朱世杰(1300前后),字汉卿,号松庭,寓居燕山(今北京附近),“以数学名家周游湖海二十余年”,“踵门而学者云集”。朱世杰数学代表作有《算学启蒙》(129 9)和《四元玉鉴》(1303)。《算学启蒙》是一部通俗数学名著,曾流传海外,影响了朝鲜、日本数学的发展。《四元玉鉴》则是中国宋元数学高峰的又一个标志,其中最杰出的数学创作有“四元术”(多元高次方程列式与消元解法)、“垛积法”(高阶等差数列求和)与“招差术”(高次内插法) 贾宪:〈〈黄帝九章算经细草〉〉 中国古典数学家在宋元时期达到了高峰,这一发展的序幕是“贾宪三角”(二项展开系数表)的发现及与之密切相关的高次开方法(“增乘开方法”)的创立。贾宪,北宋人,约于1050年左右完成〈〈黄帝九章算经细草〉〉,原书佚失,但其主要内容被杨辉(约13世纪中)著作所抄录,因能传世。杨辉〈〈详解九章算法〉〉(1261)载有“开方作法本源”图,注明“贾宪用此术”。这就是著名的“贾宪三角”,或称“杨辉三角”。〈〈详解九章算法〉〉同时录有贾宪进行高次幂开方的“增乘开方法”。 贾宪三角在西方文献中称“帕斯卡三角”,1654年为法国数学家B·帕斯卡重新发现。 秦九韶:〈〈数书九章〉〉 秦九韶(约1202~1261),字道吉,四川安岳人,先后在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做官,1261年左右被贬至梅州(今广东梅县),不久死于任所。秦九韶与李冶、杨辉、朱世杰并称宋元数学四大家。他早年在杭州“访习于太史,又尝从隐君子受数学”,1247年写成著名的〈〈数书九章〉〉。〈〈数书九章〉〉全书共18卷,81题,分九大类(大衍、天时、田域、测望、赋役、钱谷、营建、军旅、市易)。其最重要的数学成就——“大衍总数术”(一次同余组解法)与“正负开方术”(高次方程数值解法),使这部宋代算经在中世纪世界数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李冶:《测圆海镜》——开元术 随着高次方程数值求解技术的发展,列方程的方法也相应产生,这就是所谓“开元术”。在传世的宋元数学著作中,首先系统阐述开元术的是李冶的《测圆海镜》。 李冶(1192~1279)原名李治,号敬斋,金代真定栾城人,曾任钧州(今河南禹县)知事,1232年钧州被蒙古军所破,遂隐居治学,被元世祖忽必烈聘为翰林学

数学史——刘徽对数学的贡献

刘徽对数学的贡献 三国以前,我国数学要籍,首推《九章算术》。刘徽在数学上的贡献,主要在其《九章算术注》一书。《隋书》卷16《律历上》载:“魏陈留王景元四年刘徽注《九章》”。是知《九章算术注》完成于景元四年(263年)。《隋书》卷34《经籍志三》有《九章算术》十卷、《九章重差图》一卷,均注明系刘徽撰。后《九章重差图》失传,唐人将《九章算术注》内有关数学用于测量的《重差》一卷取出,独成一书,因其中第一个问题系测量海岛,故改名为《海岛算经》。刘徽这两个著作是我国数学史上宝贵的文献,即在世界数学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今述其主要贡献如下: 1.极限观念与割圆术极限意识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实际加以应用的是刘徽。刘徽已领悟到数列极限的要谛,故能有重要创获。刘徽的杰出贡献首推他在《九章算术注》中创立的割圆术,其所用方法包含初步的极限概念和直线曲线转化的思想。在一千五百年前能运用这种思想,是难能可贵的。 有了割圆术,也就有了计算圆周率的理论和方法。圆周率是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简称π值。π值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天文历法、度量衡、水利工程和土木建筑等方面的应用,所以精确计算π值,是数学上的一个重要任务。 在刘徽以前,已有许多人计算过π值。最早的π值是3,后来又发展到3.1547或√10。但如何求得,从未有人加以科学的阐明。刘徽建立的割圆术,是在圆内接正六边形,然后使边数逐倍增多,他说:“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是因为,圆内接正多边形无限多时,其周长极限即为圆周长,面积即为圆面积。他算到正192边形时,求得圆周率为3.14的近似值。他又用几何方法把它化为。后人即将3.14或叫作“徽率”。刘徽以为还可继续求,唯他不曾再求。以上圆周率是当时世界上的最佳数据。公元前三世纪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得曾提出圆周长于内接圆内多边形而小于圆外切多边形周长,算出了3<π<3的数值。但阿基米得是用的归谬法,他避开了无穷小和极限,而刘徽应用了极限的概念,且只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计算,而省去了计算圆外切正多边形的面积,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中国数学家在历史上的主要成就

摘要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丰富多采、为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中国数学的发展和成就,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世界数学的宝库里,中国古代数学是影响深远、风格独特的体系。在古代四大文明中,中国数学持续繁荣时期最为长久。从公元前后至公元14世纪,中国古典数学先后经历了三次发展高潮,即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并在宋元时期达到顶峰。而在近代,中国数学虽然有些衰落,但还是在向前发展。 中国数学家的伟大成就,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财富,而且还是世界科学的瑰宝。

中国数学家在历史上的主要成就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数学经过了几次大转移。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巴比伦最先进入文明社会,他们的数学知识自然超前其他民族。巴比伦数学以计算为主。公元前6世纪,数学中心转移到了古希腊,以研究空间形式为主,形成了严密的公理化体系,十分发达。公元前2世纪前后,古希腊数学走向衰替,以探讨数量关系为主的中国数学后来居上,在文艺复兴(15、16世纪)之前,中国数学(到14世纪初),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印度、阿拉伯数学占据了世界数学舞台的中心。文艺复兴之后,世界数学中心转移到了欧美。从公元前2、3世纪至公元14世纪初,长达一千六、七百年,中国传统数学虽有高潮、低潮,却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一、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一项非常出色的创造。十进,就是以十为基数,逢十进一位。位值这个数学概念的要点,在于使同一数字符号因其位置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数值。例如同样是2,在十位就是20,在百位就是200;又如4676这个数,同一个6在右数第一位表示的是个位的6,在右数第三位则表示600。 我国自有文字记载开始,记数法就遵循十进制了。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钟鼎文,都是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字的合文来记10万以内的自然数。这种记数法已含有明显的位值制意义,只要把千、百、十和又的字样取消,便和位值制记数法基本一样了。 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给计算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对我国古代计算技术的高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比世界上其他一些文明发生较早的地区,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和古希腊所用的计算方法要优越得多。印度则一直到公元6世纪还用特殊的记号表示二十、三十、四十……等十的倍数,7世纪时才有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明显证据。 二、周文王(公元前1152年―公元前1056年)—《周易》 周文王演《周易》,其中的八卦法,早于第二发明者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公元1646~1716)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二进制运用与现代电子计算机中二进制的运用是一致的。从《周易》上可以看到二进制的起源。我国上古的伏羲时代就有了《周易》,《周易》是研究日月之间变化的一门科学,通过卦爻来说明天地之间、日月系统以内人生与事物变化的大法则。究其研究方法,就是借助于二进制手段来实现的。 三、商高(约公元前11世纪)—《周髀算经》 据《周髀算经》记载:“故折矩以为句广三,股四,径隅五。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环而共盘,得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将矩的两直角边加以折算成一定的比例,短直角边长(句)3,长直角边长(股)4,弦就等于5,得成3、4、5。句(即勾)、股平方之和为25,这称为积矩。大禹所用的治水的方法,就是从这些数学知识发展出来的。在世界数学史上,一般把勾股定理归功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发现它的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因为他提出了定理的一般形式的叙述和证明,我国则稍晚。但实际上,商高关于勾股定理的认识,要比毕达哥拉斯

近代数学家李善兰

近代数学家李善兰 近代科学技术及其科学思想是从西方传入的。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国门被打开,统治阶级中逐渐出现了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等十分重视介绍和学习西方数学。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在上海、广州、福州、天津等地也设立了专门学堂,学习外语和西方科学知识。上海江南制造总局也翻译了一批科技书籍。19世纪后半期,中国涌现出一批科学家。他们为发展中国近代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李善兰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同文馆算学总教习 李善兰(1813~1884),字壬叔,号秋纫,浙江海宁硖石人,是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浙江海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李善兰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就读于私塾,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9岁时,李善兰发现父亲的书架上有一本中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这本书约成书于东汉前期,由246个算术命题和解法汇编而成,是世界著名的数学著作之一,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的完整体系的形成。李善兰读了这本书,感到十

分新奇有趣,从此迷上了数学。李善兰14岁时,靠自学读懂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前六卷。李善兰读的《几何原本》是明末大科学家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翻译的。李善兰在《九章算术》的基础上,又吸取了《几何原本》的新思想,数学造诣日趋精深。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外国列强入侵中国的行径激发了李善兰科学救国的思想。他说:“呜呼!今欧罗巴各国日益强盛,为中国边患。推原其故,制器精也,推原制器之精,算学明也。”“异日(中国)人人习算,制器日精,以威海外各国,令震慑,奉朝贡。”李善兰生性落拓不羁。年轻时,他曾去杭州参加过一次乡试,因八股文做得不好,落第而归,但他毫不介意。自云:“于辞章训诂之学,虽皆涉猎,然好之总不及算学,故于算学用心极深。” 1867年,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添设了算学、化学、天文、物理等课程,广东巡抚郭嵩焘上疏举荐李善兰为算学总教习(1868年),从此他完全转向数学教育和研究工作,直至去世。其间所教授的学生“先后约百余人,口讲指画,十余年如一日。诸生以学有成效,或官外省,或使重洋。”这些人在传播近代科学特别是数学知识方面都起过重要作用。 李善兰到同文馆后,次年即被“钦赐中书科中书”(从七品),1882年授三品卿衔户部正郎、广东司行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他在去世前几个月,“犹手着《级数勾股》二卷。

中国著名数学家生平事迹及卓著贡献

中国著名数学家生平事迹及卓著贡献 陈景润 个人履历 1953年~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齿不清,被拒绝上讲台授课,只可批改作业,后被“停职回乡养病”,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论,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研究。 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1980年当选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院士)。 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安德烈·韦伊(André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贵阳民族学院、河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 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季刊》主编等职。 发表研究论文70 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 著作 《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 《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哥德巴赫猜想》 荣誉 陈景润在解析数论的研究领域取得多项重大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 任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人物生平 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 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 195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 1965年称自己已经证明(1+2),由师兄王元审查后于1966年6月在科学通报上发表。 1974年被重病在身的周总理亲自推荐为四届人大代表,并被选为人大常委。 1979年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 1979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之邀前往讲学与访问,受到外国同行的广泛关注。 1981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1984年4月27日在横过马路时,被一辆急驶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诱发帕金森氏综合症。 1996年3月19日因病住院,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62岁。 家庭:妻:由昆(1951- ) 子:陈由伟( 1981年12月生) 华罗庚(中科院院士、数学家) 人物简介

中国近现代数学家

中国现代数学家 1. 华罗庚 自学成材的天才数学家,中国近代数学的开创人!!在众多数学家里华罗庚无疑是 天分最为突岀的一位!! 华罗庚通过自学而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他是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 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数学领域的 中都作岀卓越贡献。在这些数学领域他或是创始人或是开拓者!从某种意义上他也 是位传奇数学家,一生最高文凭是初中,早年在美国取 得巨大成就后,闻知新中国成立后,发出"粱园随好,非久居之处”呼吁在国外的科 学家学成回去报效祖国,跟他同时代在闻讯回国的科学家,许多都 为中国做岀了巨大贡献,其中最著名的有: 导弹之父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导弹做岀贡献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中国创立了原子 弹,氢弹等; 回国后华罗庚开创了中国的近代数学,并建立了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培养了大批数学家如陈景润,王元等号称华学派,后来致力于应用数学,将数学应用于工业生产,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 由于华罗庚的重大贡献,有许多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如华引理、华不等式、华算子与华方法。 另外华罗庚还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 中国最著名的五大数学家。 他的经典名言是: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2. 陈省身—微分几何之父 陈省身,汉族,美籍华人,国际数学大师、著名教育家、中国科 学院外籍院士,“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创始人,20世纪世界级 的几何学家。少年时代即显露数学才华,在其数学生涯中,几经抉择,努力 攀登,终成辉煌。他在整体微分几何上的卓越贡献,影响了整个数学的发 展,被杨振宁誉为继欧几里德、高斯、黎曼、 嘉当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曾先后主持、创办了三大数学研究所,造就 了一批世界知名的数学家。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1年), 第三世界科学院创始成员(1983年), 英国皇家学会国外会员(1985年), 意大利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8年), 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89年)。 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他是现代微分几何的开拓者,曾获数学界终身成就奖----沃尔夫奖

最新中国古代数学家成就及其贡献

中国古代著名数学家及其主要贡献 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 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三国后期魏国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也是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其生卒年月、生平事迹,史书上很少记载。据有限史料推测,他是魏晋时代山东邹平人。终生未做官。他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杰出的地位.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我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 《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之初,共有246个问题的解法.在许多方面:如解联立方程,分数四则运算,正负数运算,几何图形的体积面积计算等,都属于世界先进之列,但因解法比较原始,缺乏必要的证明,而刘徽则对此均作了补充证明.在这些证明中,显示了他在多方面的创造性的贡献.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十进小数概念的人,并用十进小数来表示无理数的立方根.在代数方面,他正确地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其加减运算的法则;改进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在几何方面,提出了"割圆术",即将圆周用内接或外切正多边形穷竭的一种求圆面积和圆周长的方法.他利用割圆术科学地求出了圆周率π=3.14的结果.刘徽在割圆术中提出的"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可视为中国古代极限观念的佳作. 《海岛算经》一书中,刘徽精心选编了九个测量问题,这些题目的创造性、复杂性和富有代表性,都在当时为西方所瞩目. 刘徽思想敏捷,方法灵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张直观.他是我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 刘徽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的一生.他虽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钓誉的庸人,而是学而不厌的伟人,他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祖冲之(公元429年─公元500年) 祖冲之(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南北朝时期人,汉族人,字文远。生于未文帝元嘉六年,卒于齐昏侯永元二年。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在数学方面,他写了《缀术》一书,被收入著名的《算经十书》中,作为唐代国子监算学课本,可惜后来失传了。祖冲之还和儿子祖暅一起圆满地利用「牟合方盖」解决了球体积的计算问题,得到正确的球体积公式。在机械学方面,他设计制造过水碓磨、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千里船、定时器等等。此外,对音乐也研究。他是历史上少有的博学多才的人物。

部分中外数学家及其伟大的贡献

部 分 中 外 伟 大 的 数 学 家 及重 其大 贡祝玉婷 献

部分中外伟大的数学家及其重大贡献 祝玉婷 摘要:本文中,简要的列举了一些中国以及国外的一些伟大的数学家故事,包 括他们的生平介绍,有趣的故事以及他们的重大贡献,让我们对数学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使我们既能有用他们的眼光去解决日常生活、相关学科和工作中的问题又能独立去探索去发现问题让我们能理性地思考问题,合理地作出判断,能充满自信地面对生活和社会。而对数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教会我们如何观察、尝试、收集信息、合情推理、建立猜想、验证与证明。这种研究方法的熏陶,将使我们终生收益。 中国的数学家们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民族,在灿烂的文化瑰宝中数学在世界也同样具有许多耀眼的光环。中国古代算术的许多研究成果里面就早已孕育了后来西方数学才涉及的思想方法,也有不少世界领先的数学研究成果就是以华人数学家命名的。下面首选我想谈谈我国数学家在数学方面的贡献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一.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 三国后期魏国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也是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其生卒年月、生平事迹,史书上很少记载。据有限史料推测,他是魏晋时代山东邹平人。终生未做官。他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杰出的地位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我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 《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之初,共有246个问题的解法。在许多方面:如解联立方程,分数四则运算,正负数运算,几何图形的体积面积计算等,都属于世界先进之列,但因解法比较原始,缺乏必要的证明,而刘徽则对此均作了补充证明。在这些证明中,显示了他在多方面的创造性的贡献。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十进小数概念的人,并用十进小数来表示无理数的立方根。在代数方面,他正确地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其加减运算的法则改进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在几何方面,提出了"割圆术",即将圆周用内接或外切正多边形穷竭的一种求圆面积和圆周长的方法。他利用割圆术科学地求出了圆周率π=3.14 的结果。刘徽在割圆术中提出的"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可视为中国古代极限观念的佳作。 《海岛算经》一书中,刘徽精心选编了九个测量问题,这些题目的创造性、复杂性和富有代表性,都在当时为西方所瞩目。 刘徽思想敏捷,方法灵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张直观.他是我国最早明确主

中国数学家

中国数学家(20世纪前)编辑本段回目录 6世纪前中国数学家 6~16世纪中国数学家 16世纪中国数学家 17世纪中国数学家 18世纪中国数学家 19世纪中国数学家 伏羲:约五千年前 何承天:公元370~447年 赵斐:不详 墨子:公元前468~376年 张邱建:约公元5世纪 郑玄:汉代 张苍:约公元前152年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 辛研:春秋时代 耿寿昌:约公元前50年 祖日桓:公元5~6世纪 惠施:战国 刘歆:公元前50~后20年 甄鸾:约公元535~566年 王莽:约公元~世纪 乘马延平:公元前30年 张钻:公元540年 王粲:公元177~217 张衡:公元78~139年 刘焯:公元544~610年 高允:公元390~487年 徐岳:公元168~188年 李淳风:公元604~672年 信都芳:南北朝后齐 刘徽:约公元3世纪 僧一行:公元683~727年 元延明:公元约6世纪 刘洪:约公元206年 王孝通:公元7世纪初 刘宴:约第八世纪 陈炽:公元220年 孙子:年代不详 丁谓:北宋

赵爽:约公元220年 商高:约周朝 许商:西汉 王蕃:公元228~266年 夏侯阳:约后魏时甄鸾:约公元535~566年 郭守敬:公元1231~1316年 李之藻:公元1565~1630年 刘焯:公元544~610年 王恂:公元1235~1281 周公: (约公元前11世纪) 王孝通:公元六世纪 杨辉:约公元13世纪中至后半 韩延:约八世纪 李淳风:公元604~672年 朱世杰:13世纪后期的20~30年 和14世纪开头的10~20年间 徐昂:约9世纪 僧一行:公元683~727年 陶宗仪:公元1366年 元裕:公元约12~13世纪 边冈:出生:文献尚无记载 王文素:1463年~? 沙克什:公元1278~1351 贾宪:约公元1023~1050年 吴敬:约14世纪末 赵友钦:约公元1279~1368 李冶:公元1192~1279年 程大位:公元1533~1606年 刘仅:约十四世纪 秦九韶:约公元1202~1261年 朱载堉 1536~1611 沈括:公元1031~1095年 刘益:约公元12世纪 徐光启:公元1562~1633年程大位: 1533~1606 郑高升明代 朱元浚明代 朱载堉 1536~1611

数学家的趣闻轶事(一)

数学家的趣闻轶事(一) 伊萨克?巴罗(1630-1677年)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曾任剑桥大学数学教授,对几何 学颇有建树。他还是位名教士,著有大量久负盛名的布道文。他为人谦和可亲,然而却与当 时的国王查理二世的宠臣罗切斯特伯爵结下了难解之仇,只要遇到一起,终免不了舌战。 据说,罗切斯特曾将巴罗教士讥为“一座发霉的神学院”。 某日,巴罗为国王作祈祷后与罗切斯特狭路相逢。 罗切斯特向巴罗深深地鞠了一躬后,语带讥讽地说:“博士,请您帮我系上鞋带。” 巴罗答道:“我请您躺到地上去,爵爷。” “博士,我请您到地狱的中心去。” “爵爷,我请您站在我对面。” “博士,我请您到地狱的最深层去。” “不敢,爵爷,这样高雅的宫殿应留给您这样有身分的人啊!”说完,巴罗耸耸肩走开了。 古希腊亚历山大里亚的著名数学家丢番图,人们只知道他是公元3世纪的人,其年龄和生平史籍上都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在他的墓碑上可以得知一二,而且它告诉人们,他终 年是84岁。 丢番图的墓碑是这样的:

丢番图长眠于此,倘若你懂得碑文的奥秘,它会告诉你丢番图的寿命。诸神赐予他的生命的 1/6是童年,再过了生命的1/12,他长出了胡须,其后丢番图结了婚,不过还不曾有孩子, 这样又度过了一生的1/7,再过5年,他获得了头生子,然而他的爱子竟然早逝,只活了丢 番图寿命的一半,丧子以后,他在数学研究中寻求慰藉,又度过了4年,终于也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密的遗嘱,当时他的妻子正怀着他们的第一胎小孩。“如果我亲爱 的妻子帮我生个儿子,我的儿子将继承三分之二的遗产,我的妻子将得三分之一;如果是生 女的,我的妻子将继承三分之二的遗产,我的女儿将得三分之一。”。 而不幸的是,在孩子出生前,这位数学家就去世了。之后,发生的事更困扰大家,他的 妻子帮他生了一对龙凤胎,而问题就发生在他的遗嘱内容。 1 如何遵照数学家的遗嘱,将遗产分给他的妻子、儿子、女儿呢? 德国女数学家爱米?诺德,虽已获得博士学位,但无开课“资格”,因为她需要另写论 文后,教授才会讨论是否授予她讲师资格。 当时,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十分欣赏爱米的才能,他到处奔走,要求批准她为哥廷根大学的 第一名女讲师,但在教授会上还是出现了争论。

近代科学家李善兰

近代科学家李善兰 李善兰(1811—1882),原名心兰,字竟芳,号秋纫,别号壬叔①。浙江海宁县人。中国微积分学的先驱,近代科学的先行者。 ①《张季子九录·诗录》。 第一节雅志说算术,心志穷专一 浙江省海宁县,位于钱塘江口,杭州湾北岸。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物产丰富,是一个山清水秀的鱼米之乡。县境内东北部的硖石镇,沿河两岸有审山、紫微山之胜,俗呼东山、西山,灵秀所钟,代有传人。山下有一李姓读书世家,溯其先祖,乃南宋末年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人李伯翼,他一生读书谈道,不乐仕进。元初,因其子李衎举贤良方正,授朝请大夫嘉兴路总管府同知,迎养来浙,旋即定居硖石。五百年来,传至十七世孙,名曰李祖烈,号虚谷先生,乃经学名儒。李祖烈初娶望海县知县许季溪的孙女为妻,不幸许氏早逝;继娶妻妹填房,又病故。后续弦崔氏,系名儒崔景远之女,知书达理,性情贤淑。婚后二人感情甚笃,相敬如宾。1811 年1 月2 日凌晨子时,崔氏生下一子。斯时,李祖烈已年逾40,中年得子,欣喜若狂。他捋着唇边不多的几根胡须,一眼瞥见案头平素最心爱的一盆兰花,正早早地开出了几朵淡红色的花星星儿,竞吐芬芳,于是给刚刚呱呱下地的胖儿子取名叫心兰,字竟芳。这个孩子,就是日后成为我国近代科学先驱者的李善兰。 心兰自幼就读于私塾,改取庠名善兰。他资禀颖异,勤奋好学,于所读之诗书,过目即能成诵。 9 岁那年,有一天他从父亲的书架上取下来一本古书,一看封面,“九章算术”四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他平时接触的都是四书五经,还从来没有见过数学书呢。打开书本一看,没有“子曰”,没有“之乎者也”,却有什么“方田”、“粟米”、“方程”、“勾股”之类的词儿,令他感到十分新奇有趣。从此他便迷上了数学。 到他14 岁的时候,又靠自学读懂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6 卷。这是明末徐光启(1562—1633)和利玛窦(M.Ricci,1552—1610)合作翻译的古希腊数学名著。书中欧氏几何学严密的逻辑体系、清晰的演绎推理,与偏重实用解法和计算技巧的中国古代传统数学异其旨趣,自有它的特色与长处。李善兰在《九章算术》的基础上,又吸取了《几何原本》的新鲜血液和养料,这使它的数学造诣日趋精深。 又过了几年,作为州县的生员,李善兰到省城杭州参加乡试,结果因做不好八股文章,未曾中举。虽落第而归,但却在杭州的书坊摊头买到了金元数学家李冶关于“天元术”的名著《测圆海镜》以及清初学者戴震的《勾股割圆记》,带回家来,仔细研读,数学水平有了更大的提高。 海盐人吴兆圻《读畴人书有感示李壬叔》诗中说:“众流汇一壑,雅志说算术。中西有派别,圆径穷密率。”“三统探汉法,余者难具悉。余方好兹学,心志穷专一。”①李善兰很重视从实践中学习数学和天文知识,他的经学老师陈奂说他“熟习九数之术,常立表线,用长短式依节候以测日景,便于稽考”①。 ①《海宁州志稿》、《清史稿》、《畴人传》及其后诸书均误作“李善兰,字壬叔,号秋纫”,今据原始资料《苞溪李氏家乘》(祠堂藏版,1890)卷六改。 ①《硖川诗续钞》卷五。 有一次,李善兰与学友们同游东山。有人问他东山有多高?他立即从地上拾起一根草芥,平伸手臂,眯着眼睛,沿着草芥顶端对准东山一瞄,随即脱口而出:“二十六丈!”同行者无不惊讶。原来他是用相似勾股形对应边成比例的原理目测心算算出了东山的高度。 李善兰结婚那天的晚上,要拜堂了,却不见了新郎,大家都很着急。他的二弟心梅和小弟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