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鲁科版最新高中化学必修一笔记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知识摘要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是一门基础化学课程,旨在介绍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方法。
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1、化学基础知识:包括化学符号、化学反应、化学键、化学能等基础概念及其相关计算。
2、化学实验方法:包括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设计、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等。
3、元素周期表:介绍了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周期律和各周期元素的基本性质。
4、分子结构:详细介绍了分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如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等。
5、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阐述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化学平衡的原理及其应用。
6、酸碱盐反应:讲解了酸碱反应、中和反应和盐类水解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7、氧化还原反应: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和重要反应类型。
8、有机化学:简要介绍了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分类和重要反应类型。
二、知识框架1、化学基础知识1、化学符号2、化学反应3、化学键4、化学能2、化学实验方法1、化学实验基本操作2、实验设计3、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3、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的构成2、周期律3、各周期元素的基本性质4、分子结构1、分子结构的基本概念2、共价键3、离子键4、金属键5、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2、影响因素3、化学平衡的原理及其应用6、酸碱盐反应1、酸碱反应2、中和反应3、盐类水解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7、氧化还原反应1、基本概念2、影响因素3、重要反应类型8、有机化学1、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2、分类3、重要反应类型三、学习策略为了更好地掌握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的知识点,建议采用以下学习策略:1、扎实基础:重点关注化学基础知识,如化学符号、化学反应、化学键和化学能等,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实验贯穿:通过实验巩固和拓展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和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方法。
3、横向对比:学习元素周期表、分子结构等内容时,可横向对比不同概念之间的异同点,加深理解。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整理版)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整理版)高中化学必修1一、动力学:1、动力学概念:动力学是研究物质过程发展及变化的过程,是物质的运动规律的研究。
2、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压力、物质浓度、反应原子种类等。
3、反应物浓度: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反应物浓度越小,反应速率越慢。
5、微观反应的表示:物质的反应可以由微观的碰撞理论和反应区模型来表示。
二、物质的组成和结构:1、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原子和分子组成,原子又由核心和电子构成,核心由核子和中子组成。
2、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化合物是由多种原子组成。
3、分子结构:分子具有各种结构,在结构上可分为共价键和非共价键。
4、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一种物质与另一种物质经历的改变的反应,其中的原子的结构或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
三、电化学:1、电化学概念:电化学是指电解质在外加电场作用下经由电荷转移与电荷形成化学反应及产物分离的过程。
2、离子电势:离子电势是指分子容量之间电势差,是促使离子在电解质溶液中运动的力量。
3、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质可在电解液中解离出正、负离子,而非电解质不具有电解能力。
4、电极反应:电极反应是指电极上发生的化学反应,其本质是由电荷的转移所引起的化学反应。
1、化学平衡概念:对于某一反应来说,已经达到压力、温度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反应的反方向和正方向的反应速率一定,则反应处于一种特殊的平衡状态,这种状态成为化学平衡状态。
2、化学反应类型:化学反应可分为两种,单向反应和双向反应。
3、平衡常数:平衡常数是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比值,表示平衡反应方向。
4、因数变化:当改变一种反应条件时,可以影响平衡反应的进行方向,即可通过改变压强、温度或反应物的浓度,调节反应的方向。
新版鲁科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 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第一节认识化学科学知识点1化学科学的形成与发展1.古代化学东方:烧制陶器、冶金、酿酒及炼丹术西方:炼金术2.近代化学1661年,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1777年,拉瓦锡提出氧化学说。
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论为近代化学淡定基础。
1811年,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学说,系统解决了在物质组成和原子量测定方面的混乱问题。
1811年,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把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
3.现代化学人们对化学物质世界的认识,由宏观到微观,由定性到定量,由静态到动态不断认识,发现了放射性元素,建立量子化学等分支学科。
带动生物等其他学科的发展,1965年我国科学家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知识点2化学科学的主要特征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以符号形式表征物质、在不同层面上创造物质。
青蒿素提取过程:提取有效成分获得晶体确定组成测定结构合成修饰广泛应用知识点3化学科学的探索空间现在化学家已经能在微观层面操纵分子和原子了,组装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等。
分子齿轮,石墨烯修饰等。
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知识点1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常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可以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观察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
1.钠的物理银白色固体,质软,能用小刀切割,密度小于水大于煤油,常保存在煤油中。
2.钠的化学性质①钠与空气中氧气反应4Na+O2=2Na2O2Na+O2点燃Na2O2②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钠与水反应的现象:浮、熔、游、嘶、红)③钠与氯气、硫等非金属反应Cl2 +2Na 点燃2NaCl(火焰呈黄色,白烟)2Na+S=Na2S(研磨或加热)④钠与盐溶液的反应钠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再与盐溶液发生反应。
3.钠的氧化物知识点2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1.氯气的物理性质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毒,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形成液氯(黄绿色液体),可溶于水(1:2),在工业上用于制造盐酸、有机溶剂和杀菌消毒剂。
鲁教版高一化学必背知识点
鲁教版高一化学必背知识点一、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1.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所固有的特性和表现形式。
包括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组成和结构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
1.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如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2.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
2.1 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物理条件下,如温度、压力、光照等条件改变时,物质本身发生性质的改变,但其组成和结构不发生变化。
如冰的融化、水的沸腾等。
2.2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原有的物质消失,生成新的物质,并 begintextbegintext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如金属锈蚀、木材燃烧等。
二、原子与化学键1. 原子结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1.1 原子核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质量数为1;中子无电荷,质量数为1。
1.2 电子电子绕着原子核的轨道运动,带负电,质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 元素和化合物2.1 元素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是化学反应中最基本的单位。
元素的性质取决于其原子核中的质子数量。
2.2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按照一定的化学组合比例结合而成的纯净物质。
化合物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固定的化学性质。
3.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相互结合的力,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三种。
3.1 离子键离子键是由正、负电荷吸引而形成的,通常是金属与非金属元素之间的结合。
3.2 共价键共价键是由原子之间共享外层电子而形成的,通常是非金属元素之间的结合。
3.3 金属键金属键是金属元素中的自由电子与金属离子间的相互吸引力形成的。
三、化学平衡及反应速率1.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笔记整理
第1章认识化学学科第1节认识化学科学一、化学的含义和特征1、化学的含义: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2、特征: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3、物质的变化分为两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化学的形成和发展1661年,英国,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诞生。
1771年,法国,拉瓦锡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
1803年,英国,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
1869年,俄国,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
三、元素与物质的关系1、元素的存在状态:物质都是有元素组成的,元素在物质中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式存在,在这两种状态下,分别形成单质和化合物。
2、研究物质的顺序:金属非金属→氢化物↓↓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碱含氧酸↓↓盐盐3、氧化物的酸碱性:第1章认识化学学科第2节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一、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
(一)Na 的性质1、物理性质:钠是一种银白色金属,熔点为97.8℃,沸点为882.9℃,密度为0.97g/cm 3。
2、化学性质: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Na +(稳定结构),还原性极强。
(1)与非金属反应:①4Na+O 2====2Na 2O ②2Na+O 2====Na 2O 2 ③2Na+Cl 2====2NaCl④2Na+S==== Na 2S(2)与水反应:2Na+2H 2O====2NaOH+H 2↑现象:浮:Na 浮在水面上;熔:融化成一个小球;游:四处游动;响:发出咝咝响声;红:试液变红。
(3)与酸反应:2Na+2HCl====2NaCl+H 2↑(4)与盐反应:①2Na+2H 2O+CuSO 4====Cu(OH)2↓+Na 2SO 4+H 2↑ ②6Na+6H 2O+2FeCl 3====2Fe(OH)3↓+6NaCl+3H 2↑ ③4Na+TiCl 4(熔融状)高温Ti+4NaCl(5)Na 在空气中的一系列变化:Na −→−2O Na 2O −−→−O H 2NaOH −−−→−O H CO 22,Na 2CO 3·10H 2O −−→−风化Na 2CO 3 4Na+O 2====2Na 2O → Na 2O+H 2O====2NaOH →2NaOH+9H 2O+CO 2====Na 2CO 3·10H 2O → Na 2CO 3·10H 2O 风化Na 2CO 3+10H 2O ↑3、Na 的保存:钠通常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
鲁科版化学必修1知识总结
鲁科版化学必修1知识总结一、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1. 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2. 基本程序:第一步:观察物质的外观;第二步:预测物质的性质; 第三步:观察和实验;第四步:解释和结论。
二、 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钠Na1.钠与空气反应①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 2==2Na 2O 现象:银白色金属表面迅速变暗②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 2=====△Na 2O 2现象: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
2.钠与水反应2Na+2H 2O=2NaOH+H 2↑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 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过氧化钠Na 2O 21.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 2O 2+2H 2O=4NaOH+O 2↑2.2.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 碳酸钠Na 2CO 3和碳酸氢钠NaHCO 31.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Na 2CO 3+ HCl = NaCl+NaHCO 3 (开始无明显现象)NaHCO 3+ HCl = NaCl+H 2O+CO 2↑(后产生大量气体 较快) 在盐酸中加入碳酸钠溶液:Na 2CO 3+ 2HCl = 2NaCl+H 2O+CO 2↑(产生大量气体 较慢) 2.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 2CO 3+CO 2+H 2O=2NaHCO 33.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 3=====△Na 2CO 3+H 2O+CO 2↑4.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 3=Na 2CO 3+H 2O三、 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氯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氯气Cl 21.与金属单质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 2=====点燃2FeCl 3 (剧烈燃烧 红棕色烟) 铜丝在氯气中燃烧:Cu+Cl 2=====点燃CuCl 2(剧烈燃烧 棕黄色烟) 2.与非金属单质氢气在氯气中燃烧:H 2+Cl 2=====点燃2HCl (苍白色火焰 产生白雾) 3.氯气与水的反应 Cl 2+H 2O=HClO+HCl4.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 2+2NaOH=NaCl+NaClO+H 2O (氯气的尾气处理)5.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 2+2Ca(OH)2=CaCl 2+Ca (ClO )2+2H 2O ; CaCl 2和Ca (ClO )2叫漂白粉 漂白粉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 2+H 2O=CaCO 3↓+2HClO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 2+H 2O=NaHCO 3+HClO 四、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及溶液配制 ①物质的量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 符号n 单位 摩尔 符号 mol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
2020年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整理(24页)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常见物质的别离、提纯和鉴别1.常用的物理方法- -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别离.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别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别离NaCl和KNO3混合物.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别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别离,叫分馏.操作时要注意: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 ,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iii、分液和萃取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别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以下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 ,塞好塞子进行振荡.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③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iv、升华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吸热后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升华的特性,将这种物质和其它受热不升华的物质别离开来,例如加热使碘升华,来别离I2和SiO2的混合物.2、化学方法别离和提纯物质对物质的别离可一般先用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处理,然后再根据混合物的特点用恰当的别离方法(见化学根本操作)进行别离.用化学方法别离和提纯物质时要注意:①最||好不引入新的杂质;②不能损耗或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③实验操作要简便,不能繁杂.用化学方法除去溶液中的杂质时,要使被别离的物质或离子尽可能除净,需要参加过量的别离试剂,在多步别离过程中,后加的试剂应能够把前面所参加的无关物质或离子除去 .对于无机物溶液常用以下方法进行别离和提纯:(1 )生成沉淀法(2 )生成气体法(3 )氧化复原法(4 )正盐和与酸式盐相互转化法(5 )利用物质的两性除去杂质(6 )离子交换法3物质的检验通常有鉴定、鉴别和推断三类,它们的共同点是:依据物质的特殊性质和特征反响,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准确观察反响中的明显现象,如颜色的变化、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气体的产生和气味、火焰的颜色等,进行判断、推理.②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l )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2 )Na+、K+用焰色反响来检验时,它们的火焰分别呈黄色、浅紫色(通过钴玻片) .(3 )Ba2 +能使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4 )Mg2 +能与NaOH溶液反响生成白色Mg(OH)2沉淀,该沉淀能溶于NH4Cl溶液.(5 )Al3 +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响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6 )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响,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HNO3 ,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7 )NH4 +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响,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8 )Fe2 +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响,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参加KSCN溶液,不显红色,参加少量新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2Fe2 ++Cl2=2Fe3 ++2Cl-(9 ) Fe3 +能与KSCN溶液反响,变成血红色Fe(SCN)3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响,生成红褐色Fe(OH)3沉淀.(10 )Cu2 +蓝色水溶液(浓的CuCl2溶液显绿色) ,能与NaOH溶液反响,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加热后可转变为黑色的CuO沉淀.含Cu2 +溶液能与Fe、Zn片等反响,在金属片上有红色的铜生成.③几种重要的阴离子的检验(1 )OH-能使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橙色的甲基橙等指示剂分别变为红色、蓝色、黄色.(2 )Cl-能与硝酸银反响,生成白色的AgCl沉淀,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能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3 )Br-能与硝酸银反响,生成淡黄色AgBr沉淀,不溶于稀硝酸.(4 )I-能与硝酸银反响,生成黄色AgI沉淀,不溶于稀硝酸;也能与氯水反响,生成I2 ,使淀粉溶液变蓝.(5 )SO42-能与含Ba2 +溶液反响,生成白色BaSO4沉淀,不溶于硝酸.(6 )SO32-浓溶液能与强酸反响,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该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能与BaCl2溶液反响,生成白色BaSO3沉淀,该沉淀溶于盐酸,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7 )S2-能与Pb(NO3)2溶液反响,生成黑色的PbS沉淀.(8 )CO32-能与BaCl2溶液反响,生成白色的BaCO3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或盐酸) ,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气体.(9 )HCO3-取含HCO3-盐溶液煮沸,放出无色无味CO2气体,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向HCO3-盐酸溶液里参加稀MgSO4溶液,无现象,加热煮沸,有白色沉淀MgCO3生成,同时放出CO2气体.(10 )PO43-含磷酸根的中性溶液,能与AgNO3反响,生成黄色Ag3PO4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11 )NO3-浓溶液或晶体中参加铜片、浓硫酸加热,放出红棕色气体.二、常见事故的处理三、化学计量①物质的量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符号 mol23微粒与物质的量N公式:n =NA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质量与物质的量m公式:n =M③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微粒的数目一定固体液体主要决定②微粒的大小气体主要决定③微粒间的距离体积与物质的量V公式:n =Vm标准状况下 ,1mol任何气体④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 ,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⑤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 .符号CB 单位:mol/l公式:C B=n B/V n B =C B×V V =n B/C B溶液稀释规律 C (浓 )×V (浓 ) =C (稀 )×V (稀 )⑥溶液的配置(l )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算出所需溶质和水的质量.把水的质量换算成体积.如溶质是液体时,要算出液体的体积.称量:用天平称取固体溶质的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水的体积.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里,参加所需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溶质完全溶解.(2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计算:算出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液体溶质的体积.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溶质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中,参加适量的蒸馏水(约为所配溶液体积的1/6 ) ,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冷却到室温后,将溶液引流注入容量瓶里.洗涤(转移):用适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定容:继续往容量瓶中小心地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2-3m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 .把容量瓶盖紧,再振荡摇匀.5、过滤过滤是除去溶液里混有不溶于溶剂的杂质的方法.过滤时应注意:①一贴: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参加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③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夹嘴应与玻璃棒接触;玻璃棒的底端应和过滤器有三层滤纸处轻轻接触;漏斗颈的末端应与接受器的内壁相接触,例如用过滤法除去粗食盐中少量的泥沙.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物质的分类金属:Na、Mg、Al单质非金属:S、O、N酸性氧化物:SO3、SO2、P2O5等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氧化物:Al2O3等纯盐氧化物:CO、NO等净含氧酸:HNO3、H2SO4等物按酸根分无氧酸:HCl强酸:HNO3、H2SO4、HCl酸按强弱分弱酸:H2CO3、HClO、CH3COOH化一元酸:HCl、HNO3合按电离出的H+数分二元酸:H2SO4、H2SO3物多元酸:H3PO4强碱:NaOH、Ba(OH)2 物按强弱分质弱碱:NH3·H2O、Fe(OH)3碱一元碱:NaOH、按电离出的HO-数分二元碱:Ba(OH)2多元碱:Fe(OH)3正盐:Na2CO3盐酸式盐:NaHCO3碱式盐:Cu2(OH)2CO3溶液:NaCl溶液、稀H2SO4等混悬浊液:泥水混合物等合乳浊液:油水混合物物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二、分散系相关概念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乳浊液悬浊液浊液胶气溶胶;液溶胶;固溶粒子胶体:分子胶体胶体溶液分散系分散剂分散质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分散系 溶 液 胶 体 浊 液 分散质的直径 <1nm (粒子直径小于10-9m ) 1nm -100nm (粒子直径在10 -9 ~ 10-7m ) >100nm (粒子直径大于10-7m ) 分散质粒子 单个小分子或离子 许多小分子集合体或高分子 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合体 实例溶液酒精、氯化钠等淀粉胶体、氢氧化铁胶体等石灰乳、油水等 性质 外观 均一、透明 均一、透明 不均一、不透明稳定性 稳定 较稳定 不稳定 能否透过滤纸 能 能 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 能 不能 不能 鉴别无丁达尔效应有丁达尔效应静置分层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 三、胶体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 -9~10-7m 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①.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如:3)(OH Fe 胶体胶粒是由许多3)(OH Fe 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 ,其直径在1nm ~100nm 之间 ,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 ,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 ~100nm 范围之内 ,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 ②. 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 ,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 溶胶、3)(OH Fe 溶胶、3)(OH Al 溶胶 ,其分散剂为水 ,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 ,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3、胶体的制备 A . 物理方法① 机械法:利用机械磨碎法将固体颗粒直接磨成胶粒的大小 ② 溶解法:利用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适宜的溶剂中形成胶体 ,如蛋白质溶于水 ,淀粉溶于水、聚乙烯熔于某有机溶剂等 . B. 化学方法① 水解促进法:FeCl 3 +3H 2O (沸 ) = 3)(OH Fe (胶体 ) +3HCl② 复分解反响法:KI +AgNO 3 =AgI (胶体 ) +KNO 3 Na 2SiO 3 +2HCl =H 2SiO 3 (胶体 ) +2NaCl思考:假设上述两种反响物的量均为大量 ,那么可观察到什么现象 ?如何表达对应的两个反响方程式 ?提示:KI +AgNO 3 =AgI↓ +KNO 3 (黄色↓ ) Na 2SiO 3 +2HCl =H 2SiO 3↓ +2NaCl (白色↓ ) 4、胶体的性质:① 丁达尔效应 - -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 ,是一种物理现象 .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 ,是因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 ,当光照射胶粒上时 ,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部反射 ,胶粒即成一小光源 (这一现象叫光的散射 ) ,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 "通路〞 .当光照在比较大或小的颗粒或微粒上那么无此现象 ,只发生反射或将光全部吸收的现象 ,而以溶液和浊液无丁达尔现象 ,所以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 .② 布朗运动 - -在胶体中 ,由于胶粒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那么的运动 ,称为布朗运动 .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 .③ 电泳 - -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 ,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 (或阳极 )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胶体具有稳定性的重要原因是同一种胶粒带有同种电荷 ,相互排斥 ,另外 ,胶粒在分散力作用下作不停的无规那么运动 ,使其受重力的影响有较大减弱 ,两者都使其不易聚集 ,从而使胶体较稳定 .说明:A 、电泳现象说明胶粒带电荷 ,但胶体都是电中性的 .胶粒带电的原因:胶体中单个胶粒的体积小 ,因而胶体中胶粒的外表积大 ,因而具备吸附能力 .有的胶体中的胶粒吸附溶液中的阳离子而带正电;有的那么吸附阴离子而带负电胶体的提纯 ,可采用渗析法来提纯胶体 .使分子或离子通过半透膜从胶体里别离出去的操作方法叫渗析法 .其原理是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 ,而分子和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 .但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 ,故不能用滤纸提纯胶体 .B 、在此要熟悉常见胶体的胶粒所带电性 ,便于判断和分析一些实际问题 . 带正电的胶粒胶体:金属氢氧化物如3)(OH Al 、3)(OH Fe 胶体、金属氧化物 . 带负电的胶粒胶体: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As 2S 3胶体、硅酸胶体、土壤胶体 特殊:AgI 胶粒随着AgNO 3和KI 相对量不同 ,而可带正电或负电 .假设KI 过量 ,那么AgI胶粒吸附较多I -而带负电;假设AgNO 3过量 ,那么因吸附较多Ag +而带正电 .当然 ,胶体中胶粒带电的电荷种类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 .C 、同种胶体的胶粒带相同的电荷 .D 、固溶胶不发生电泳现象 .但凡胶粒带电荷的液溶胶 ,通常都可发生电泳现象 .气溶胶在高压电的条件也能发生电泳现象 .胶体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可分为粒子胶体 (如3)(OH Fe 胶体 ,AgI 胶体等 )和分子胶体[如淀粉溶液 ,蛋白质溶液 (习惯仍称其溶液 ,其实分散质微粒直径已达胶体范围 ) ,只有粒子胶体的胶粒带电荷 ,故可产生电泳现象 .整个胶体仍呈电中性 ,所以在外电场作用下作定向移动的是胶粒而非胶体 .④聚沉 - -胶体分散系中 ,分散系微粒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 .能促使溶胶聚沉的外因有加电解质 (酸、碱及盐 )、加热、溶胶浓度增大、加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等 .有时胶体在凝聚时 ,会连同分散剂一道凝结成冻状物质 ,这种冻状物质叫凝胶 . 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 (1 )胶粒小 ,可被溶剂分子冲击不停地运动 ,不易下沉或上浮 (2 )胶粒带同性电荷 ,同性排斥 ,不易聚大 ,因而不下沉或上浮胶体凝聚的方法:(1 )参加电解质:电解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与胶粒所带的电荷发生电性中和 ,使胶粒间的排斥力下降 ,胶粒相互结合 ,导致颗粒直径>10-7m ,从而沉降 .能力:离子电荷数 ,离子半径阳离子使带负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A l 3 +>Fe 3 +>H +>Mg 2 +>Na +阴离子使带正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SO 42->NO 3->C l -(2 )参加带异性电荷胶粒的胶体: (3 )加热、光照或射线等:加热可加快胶粒运动速率 ,增大胶粒之间的碰撞时机 .如蛋白质溶液加热 ,较长时间光照都可使其凝聚甚至||变性 . 5、胶体的应用胶体的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研等方面有着重要用途 ,如常见的有: ① 盐卤点豆腐:将盐卤 (O H MgCl 222⋅ )或石膏 (O H CaSO 242⋅ )溶液参加豆浆中 ,使豆腐中的蛋白质和水等物质一起凝聚形成凝胶 .② 肥皂的制取别离 ③ 明矾、342)(SO Fe 溶液净水④ FeCl 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⑤ 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⑥ 水泥硬化 ⑦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⑧ 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 ,保肥作用⑨ 硅胶的制备:NaCl SiO H HCl SiO Na 223232+=+ CSiO H ︒∆====30032减压↑+O H SiO 22 含水4%的2SiO 叫硅胶⑩ 用同一钢笔灌不同牌号墨水易发生堵塞6、胶体的提纯洁化利用渗析的方法 ,将胶体中的杂质离子或小分子除去 . ① 实验步骤(1 )把10mL淀粉胶体和5mLNaCl溶液的混合液体,参加用半透膜制成的袋内,将此袋浸入蒸馏水中(如图) (半透膜可用鸡蛋壳膜、牛皮纸、胶棉薄膜、玻璃纸等制成,它有非常细小的孔,只能允许较小的离子、分子透过) .(2 )2min后,用两支试管各取烧杯中的液体5mL ,向其中一支试管里滴加少量AgNO3溶液,向另一支试管里滴加少量碘水,观察现象.②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在参加AgNO3溶液的试管里出现了白色沉淀;在参加碘水的试管里并没有发生变化.③实验结论:Cl-能透过半透膜,从半透膜袋中扩散到了蒸馏水中,淀粉不能透过半透膜,没有扩散到蒸馏水中.胶体分散质的粒子比溶液分散质的粒子大.④本卷须知:半透膜袋要经检验未破损,否那么,淀粉粒子也会进入蒸馏水.不能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否那么,实验结论不可靠.一般要在2min以后再作Cl-的检验,否那么,Cl-出来的太少,现象不明显.四、离子反响1、电离( ionization )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他们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不仅如此,酸、碱、盐等在熔融状态下也能电离而导电,于是我们依据这个性质把能够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统称为电解质.2、电离方程式H2SO4 = 2H+ + SO42 - HCl = H+ + Cl-HNO3= H++ NO3-硫酸在水中电离生成了两个氢离子和一个硫酸根离子.盐酸,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氯离子.硝酸那么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硝酸根离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之为酸.从电离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酸的本质有一个新的认识.那碱还有盐又应怎么来定义呢?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电离时生成的金属阳离子(或NH4+ )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书写以下物质的电离方程式:KCl、Na2SO4、AgNO3、BaCl2、NaHSO4、NaHCO3 KCl = = K++ Cl―Na2SO4= = 2 Na++SO42―AgNO3= =Ag++ NO3―BaCl2= = Ba2++ 2Cl―NaHSO4= = Na++ H++SO42―NaHCO3= = Na++ HCO3―这里大家要特别注意,碳酸是一种弱酸,弱酸的酸式盐如碳酸氢钠在水溶液中主要是电离出钠离子还有碳酸氢根离子;而硫酸是强酸,其酸式盐就在水中那么完全电离出钠离子,氢离子还有硫酸根离子.[小结]注意:1、HCO3-、OH-、SO42 -等原子团不能拆开2、HSO4―在水溶液中拆开写,在熔融状态下不拆开写.3、电解质与非电解质①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②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小结(1 )、能够导电的物质不一定全是电解质.(2 )、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才能有自由移动的离子.(3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也不是非电解质.(4 )、溶于水或熔化状态;注意:"或〞字(5 )、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两各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响;(6 )、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4、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的区别:电解质是纯洁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无论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的导电都是指本身,而不是说只要在水溶液或者是熔化能导电就是电解质.本卷须知: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对化合物的分类,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电解质应是化合物(属于纯洁物) .而Cu那么是单质(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或金属) ,K2SO4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②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有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但溶液中离子不是它本身电离出来的,而是与水反响后生成的,因此也不是电解质.例如CO2能导电是因CO2与H2O反响生成了H2CO3 ,H2CO3能够电离而非CO2本身电离.所以CO2不是电解质,是非电解质(如氨气、二氧化硫、三氧化硫) .H2CO3 H2SO3NH3. H2O 是电解质③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为非电解质.④BaSO4AgCl 难溶于水,导电性差,但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太小,测不出(或难测)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局部是完全电离的,所以他们是电解质⑤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受热熔化时本身能否发生电离是区别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理论依据,能否导电那么是实验依据.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如NaCl晶体.⑥电解质包括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是水溶液还是熔融状态下均可导电,如盐和强碱.共价化合物是只有在水溶液中能导电的物质,如HCl .{补充:①溶液导电能力强弱与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的多少和离子所带电荷数有关;②在溶液的体积、浓度以及溶液中阴(或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③HCl、NaOH、NaCl在水溶液里的电离程度比CH3COOH、NH3·H2O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大.据此可得出结论:电解质应有强弱之分.5、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6、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局局部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强、弱电解质比照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物质结构离子化合物,某些共价化合物某些共价化合物电离程度完全局部溶液时微粒水合离子分子、水合离子导电性强弱物质类别实例大多数盐类、强酸、强碱弱酸、弱碱、水7、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注意点①电解质的强弱与其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有关,与其溶解度的大小无关.例如:难溶的BaS04、CaS03等和微溶的Ca(OH)2等在水中溶解的局部是完全电离的,故是强电解质.而易溶于水的CH3COOH、H3P04等在水中只有局部电离,故归为弱电解质.②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的强弱只与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有关,而与电解质的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例如:一定浓度的弱酸溶液的导电能力也可能比较稀的强酸溶液强.③强电解质包括:强酸(如HCl、HN03、H2S04)、强碱(如NaOH、KOH、Ba(OH)2)和大多数盐(如NaCl、MgCl2、K2S04、NH4C1)及所有的离子化合物和少数的共价化合物.④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如CH3COOH)、弱碱(如NH3·H20)、中强酸(如H3PO4 ) ,注意:水也是弱电解质.⑤共价化合物在水中才能电离,熔融状态下不电离举例:KHSO4在水中的电离式和熔融状态下电离式是不同的 .}8、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第|一步:写(根底)•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例如:CuSO4+BaCl2=BaSO4↓+CuCl2第二步:拆(关键)把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难溶、难电离的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Cu2++SO42-+Ba2++2Cl-=BaSO4↓+Cu2++2Cl-第三步:删(途径)删去两边不参加反响的离子Ba2 ++ SO42-= BaSO4↓第四步:查(保证)检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Ba2 ++ SO42-= BaSO4↓质量守恒:左- -Ba , S 4 O 右- -Ba , S 4 O电荷守恒:左 2 + ( -2 ) =0 右0※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本卷须知:1.非电解质、弱电解质、难溶于水的物质,气体在反响物、生成物中出现,均写成化学式或分式.•HAc+OH-=Ac-+H2O• 2.固体间的反响,即使是电解质,也写成化学式或分子式.•2NH4Cl (固)+Ca(OH)2 (固) =CaCl2+2H2O+2NH3↑• 3.氧化物在反响物中、生成物中均写成化学式或分子式.•SO3+Ba2 ++2OH-=BaSO4↓+H2O•CuO+2H+=Cu2 ++H2O4.浓H2SO4作为反响物和固体反响时,浓H2SO4写成化学式.PO4中强酸,在写离子方程式时按弱酸处理,写成化学式.36.金属、非金属单质,无论在反响物、生成物中均写成化学式.如:Zn +2H+=Zn2 ++H2↑7. 微溶物作为反响物时,处于澄清溶液中时写成离子形式;处于浊液或固体时写成化学式.微溶物作为生成物的一律写化学式如条件是澄清石灰水,那么应拆成离子;假设给的是石灰乳或浑浊石灰水那么不能拆,写成化学式.另加:盐酸硫酸硝酸为强酸醋酸碳酸为弱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是强碱酸- - - -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所谓强酸、弱酸是。
(完整版),鲁科版_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整理版),推荐文档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氯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氯气Cl 21.与金属单质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 22FeCl 3 (剧烈燃烧=====点燃 铜丝在氯气中燃烧:Cu+Cl 2CuCl 2(剧烈燃烧=====点燃 2.与非金属单质1.物质的量n 单位-摩尔(mol )①n= N/N AN :微粒个数N A :阿伏加德罗常数 N A =6.02×1023 mol -1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2.胶体性质:①丁达尔现象②聚沉3.胶体提纯:渗析五、电解质和非电解质1.电解质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
2.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金属氧化物;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①写:写出化学方程式②拆:将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其它以化学式形式出现。
下列情况不拆:难溶物质、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等)、氧化物、③删:将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离子符号删去。
六、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的两条线:还原剂(所含某元素)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产物为氧化产物氧化剂(所含某元素)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产物为还原产物3.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1.Fe2+及Fe3+离子的检验:① Fe2+的检验:(浅绿色溶液)a) 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Fe(OH)2,继而变灰绿色,最后变红褐色b) 加KSCN溶液,不显红色,再滴加氯水,溶液显血红色。
② Fe3+的检验:(黄色溶液)a) 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Fe(OH)3。
b) 加KSCN溶液,溶液显血红色。
2.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转化关系1.“雷雨发庄稼”涉及反应原理: ① N 2+O 2放电2NO ② 2NO+O 2=2NO 2 ③ 3NO 2+H 2O=2HNO 3+NO =====放电2.氨的工业制法:N 2+3H 22NH 33.氨的实验室制法:① 原理:2NH 4Cl+Ca(OH)22NH 3↑+CaCl 2+2H 2O=====△② 装置:与制O 2相同 ③ 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 ④ 检验方法:a)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试验,会变蓝色。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复习
Vm:气体摩尔体积,单位: L/mol n:物质的量 单位:mol
◆5、标准状况(101KPa.0°C)下,1摩尔任何气体体积都约为
22.4L。即Vm=22.4L/mol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用到的仪器
胶头滴管
烧杯 玻璃棒
容量瓶
天平
量筒
配制0.1L 含0.04mol NaCl的溶液的步骤: (8) 定容 (1)计算 (2)称量(如果是液体量取) (9) 摇匀
C V C V
1 1 2
2
〖协作探究〗
1.探讨溶液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 的换算关系
已知: 溶液的ρ(g/cm3),溶质质量分数ω(B)及溶质的摩尔质量 M(g/mol) ,求溶液物质的量浓度CB
CB=
1000× ρg/cm3×ω(B)
MB g· -1 mol
1000 w
C
B
点燃
苍白色火焰
氯水滴入紫色石蕊溶液中,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现象: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原因:
Cl2 + H2O = HCl + HClO
使紫色石蕊
具有漂白性 使溶液褪色
溶液变红
HClO(次氯酸)的性质介绍:
1、弱酸性 HCl > H2CO3 > HClO
HClO + NaOH ==== NaClO + H2O NaClO +HCl ==== HClO + NaCl 2、不稳定性 光照 2HClO ==== 2HCl +O2↑
比较Na的两种氧化物
过氧化钠 化学式 颜色 状态 氧元素化 合价 与水反应 与CO2反 应 Na2O2 淡黄色固体粉末 -1 2Na2O2+2H2O=4NaOH+O2 2Na2O2+2CO2=2Na2CO3+O2 氧化钠 Na2O 白色固体粉末 -2 Na2O+H2O=2NaOH Na2O+CO2= Na2CO3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进入高中,化学的知识点比较零碎、繁琐。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必修一的化学知识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难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必修一必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归纳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 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
高一化学必修一重点知识化学中的“一定”与“不一定”1、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完整版)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总结及练习,推荐文档
高中必修一知识点全面总结及其练习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1. 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2. 基本程序: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 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2. 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 点燃====Na2O23. 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5.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6.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7. 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8. 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小练习1. 下列关于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后剩余的钠粒可放回原试剂瓶中B.用一般的化学还原法不能制取金属钠C.自然界中无游离态的钠存在D.钠在自然界中燃烧生成氧化钠2. 取一小块钠放在燃烧匙里加热,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①钠先熔化②燃烧放出黄色火花③燃烧后得到白色固体④燃烧时火焰为黄色⑤燃烧后得到浅黄色固体A.①②B.①②③C.①④⑤ D.①③④3. 将一块钠投入到盛有煤油和水的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可能是()A.钠在水层中反应并四处游动B.钠停留在煤油层中不发生反应C.钠在煤油中的液面上反应并四处游动D.钠在煤油与水的界面处反应并可能上下跳动4. 下图A、B、C、D、E、F 六种物质中除D 为单质外其余均是常见的化合物,E 和F 的水溶液均呈碱性,它们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1) A、B、D 的化学式A,B,D。
(2) E 和F 可相互转化,图中己标明F 向E 转化的关系,请写出E 转化为F 的化学方程式:。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版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鲁科版〕鲁科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钠 Na1.钠与空气反响①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 2 ==2Na 2O△②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Na 2O22.钠与水反响2Na+2HO=2NaOH+H ↑〔反响物系数为2〕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3.钠与酸溶液反响:先与酸反响;钠与盐溶液反响:先与水反响。
过氧化钠 Na 2O 21. 过氧化钠与水反响:2Na 2O2+2H 2 O=4NaOH+O 2↑〔反响物系数为2〕2.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响:2Na 2O 2+2CO=2Na 2 CO 3+O 2〔反响物系数为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NaHCO 3和 Na 2CO 31. 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Na CO+ HCl = NaCl+NaHCO 〔先无明显现象〕2 3 3NaHCO + HCl = NaCl+H O+CO ↑〔后产生大量气体较快〕3 2 2在盐酸中参加碳酸钠溶液:Na CO+ 2HCl = 2NaCl+H O+CO ↑〔产生大量气体较慢〕2 3 2 22. 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3.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 3 =====Na 2CO 3+H 2 O+CO 2↑4. 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响:NaOH+NaHCO 3=Na 2 CO 3+H 2O二、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第1页共8页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鲁科版〕氯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氯气 Cl 21. 与金属单质点燃铁丝在氯气中燃烧: 2Fe+3Cl 2=====2FeCl3〔剧烈燃烧红棕色烟〕点燃铜丝在氯气中燃烧: Cu+Cl =====CuCl 2 〔剧烈燃烧 棕黄色烟〕22. 与非金属单质点燃氢气在氯气中燃烧:H 2+Cl 2=====2HCl〔苍白色火焰瓶口产生白雾〕3. 氯气与水的反响 Cl 2 +H 2 O=HClO+HCl4. 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响Cl 2 +2NaOH=NaCl+NaClO+H〔氯气的尾气处理,制84 消毒液〕5. 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 2+2Ca(OH) 2=CaCl 2+Ca 〔ClO 〕 2 +2H 2O 〔 CaCl 2 和 Ca 〔 ClO 〕 2 的混合物叫漂白粉〕漂白粉在空气中变质:Ca(ClO) 2+CO +H O=CaCO ↓+2HClO2 23 2HClO====2HCl+O2三、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1. 物质的量 n 单位 - 摩尔〔 mol 〕① n= N/ N A N :微粒个数A 23 -1 N A:阿伏加德罗常数×10 mol2. 摩尔质量 M② n= m/M m :物质质量M:摩尔质量,单位g?mol-1时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分子〕质量。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模块I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2.基本程序: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2HClO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1.物质的量n(mol)= N/N(A)2.物质的量n(mol)= m/M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 V/V(m)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五、胶体: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①丁达尔现象②聚沉③电泳④布朗运动3.胶体提纯:渗析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1.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鲁科版化学必修一一、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钠与空气反应①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②钠在空气中冷却:2na+o2=====na2o22.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反应物系数为2)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诱发嗞嗞响声;⑤几滴存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过氧化钠na2o21.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反应物系数为2)2.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反应物系数为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nahco3和na2co31.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na2co3+hcl=nacl+nahco3(先无明显现象)nahco3+hcl=nacl+h2o+co2↑(后产生大量气体较慢)在盐酸中加入碳酸钠溶液:na2co3+2hcl=2nacl+h2o+co2↑(产生大量气体较慢)2.在碳酸钠溶液中灌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3.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4.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二、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氯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变关系1.与金属单质铁丝在氯气中冷却:2fe+3cl2=====2fecl3(频繁冷却红棕色烟)铜丝在氯气中燃烧:cu+cl2=====cucl2(剧烈燃烧棕黄色烟)2.与非金属单质氢气在氯气中燃烧:h2+cl2=====2hcl(苍白色火焰产生白雾)3.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4.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氯气的尾气处理)5.制备漂白粉(氯气能够灌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cacl2和ca(clo)2叫漂白粉漂白粉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三、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1.物理量-物质的量单位-摩尔(mol)①n=n/nan代表微粒个数na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2×10mol2.物质的摩尔质量m②n=m/mm代表物质质量m为摩尔质量,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单位g•mol3.气体的摩尔体积vm③n=v/vm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一知识点总结(鲁科版)v为气体体积,单位是升(l)vm是气体摩尔体积,标准状况下,1mol气体为22.4lvm温度、应力一定时为定值,vm单位为l•mol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c为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为mol•l四、胶体:-1-1v为溶液体积,单位是升(l)1.定义:集中质粒子直径介乎1-100nm之间的集中系则。
高一鲁教版化学必背知识点
高一鲁教版化学必背知识点1.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合而成的物质。
- 元素的符号由一个或两个字母组成,如氢的符号是H,氧的符号是O。
- 元素在化学方程式中用符号表示,如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H2。
- 元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 原子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 质子位于原子核内,带正电荷,质量约为1。
- 中子位于原子核内,不带电荷,质量约为1。
- 电子绕原子核外运动,带负电荷,质量极小。
- 原子的质子数等于其电子数时,其电荷呈中性。
3.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按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的周期性排列。
- 横行称为周期,竖列称为族。
- 一周期元素的化学性质有相似之处,周期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大。
- 一族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族数越大,元素的电子层次越多。
- 元素周期表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分区,如过渡元素区、稀土元素区等。
4. 化学键与分子化学键是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是由共用、捐赠、接受电子而形成的稳定结构。
- 阴离子由原子得到电子而形成,带负电荷。
- 阳离子由原子失去电子而形成,带正电荷。
- 分子由非金属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
- 共价键的电子云越靠近某一原子,该原子的电子云占主导地位。
5.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和物质变化。
- 反应物位于反应物这一侧,产物位于产物这一侧。
- 化学方程式必须满足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
- 平衡态指的是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 反应物和产物中的化学式须写出相应的物质的状态。
6.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时产生水和盐。
- 酸是能够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如盐酸。
- 碱是能够产生氢氧离子(OH-)的物质,如氢氧化钠。
- 酸碱中和时,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离子结合,生成水和盐。
7.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的电子转移过程。
-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元素的存在状态:物质都是有元素组成的,元素在物质中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式存在,
在这两种状态下,分别形成单质和化合物。
2、研究物质的顺序:金属
非金属→氢化物
↓
↓
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
↓
碱
含氧酸
↓
↓
盐
盐
3、氧化物的酸碱性:
1
-2
-
第 1 章 认识化学学科
第 2 节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H 2O,
氯水呈黄绿色
新制氯水中的微粒
离子:
H
,
Cl ,
HClO (弱酸) 氯水有漂白性 ClO , (OH )
呈酸性 生成AgCl沉淀
(4)与碱反应:①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2Cl2+2H2O====2HCL+2HClO
2HCl+Ca(OH)2====CaCl2+2H2O
乳浊液 (油水混合物 )
胶体 [ Fe (OH )3 胶体,淀粉溶液,烟雾
,有色玻璃 ]
四、物质的分散体系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称为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成为分散剂)中形成分散系。 2、分类:
3、公式:n
=
m M
三、摩尔体积(Vm)
1、定义: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的摩尔体积。
2、单位:L· mol-1(L/mol)或 m3· mol-1(m3/mol)
3、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 22.4 L· mol-1。(标准状况:指温度为 0℃、压强为 101kPa 的
固、液体体积大小
的主要因素
2、粒子(半径)大小
的主要因素
3、粒子间的平均距离
【阿伏伽德罗定律: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pV =n RT
气体常数
热力学温度
四、物质的量浓度(cB)
1、定义: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2、单位:mol· L-1(mol/L)或 mol· m-3(mol/m-3)。
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
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SO 2 , SO 3 , P2O5 ) ( Na 2 O, CaO , Fe 2O3
-1
-
第 1 章 认识化学学科
第 1 节 认识化学科学
一、化学的含义和特征
1、化学的含义: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 科学。
2、特征: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3、物质的变化分为两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化学的形成和发展
1661 年,英国,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诞生。 1771 年,法国,拉瓦锡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 1803 年,英国,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 1869 年,俄国,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
第 1 章 认识化学学科
第 3 节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n)
1、定义:它是一个描述宏观物质中所含有的微粒数目的多少的一个物理量。
2、单位:摩尔,简称摩,符号是 mol。
3、阿伏伽德罗常数(NA):0.012kg 12C 所含的碳原子数目叫做阿伏伽德罗常数。
4、公式:n
=
N NA
1mol 任何微粒所含的微粒数均为 NA 个。
NA =6.02×1023 mol-1
N:微粒数。
二、摩尔质量(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
1mol 的任何物质的质量,以 g 为单位时,它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分子质量。
2、单位:g· mol-1(g/mol)或 kg· mol-1(kg/mol)。
④2Na+S=点=燃== Na2S (2)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现象:浮:Na 浮在水面上;熔:融化成一个小球;
游:四处游动;响:发出咝咝响声;红:试液变红。 (3)与酸反应:2Na+2HCl====2NaCl+H2↑ (4)与盐反应:①2Na+2H2O+CuSO4====Cu(OH)2↓+Na2SO4+H2↑
1、物理性质:淡黄色固体。 2、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放出大量的热) (2)与非金属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放出大量的热) (3)与酸反应:2Na2O2+4HCl====4NaCl+2H2O+O2↑ 3、Na2O2 的用途:作供氧剂、漂白剂、强氧化剂
③溶解(冷却至室温 20℃)
④转移
⑤洗涤:2-3 次。
⑥摇匀
⑦定容:加水至刻度线下 1-2cm 处,在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
⑧摇匀
⑨装瓶贴标签
五、化学中的一些定量关系
1、化学方程式中的定量关系
H2
+ Cl2
1
:1
==== 2HCl
:
2
(分子数之比)
2g : 71g
:
73g
(质量之比)
1mol : 1mol :
3、公式:n B=c B×V
4、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
(1)主要仪器:容量瓶、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托盘天平(砝码)、药匙、量筒。
容量瓶:①常用于配置一定体积的、浓度准确的溶液。
②规格:100mL、250mL、500mL、1000mL
瓶上通常标注有温度、容量、刻度线。
(2)配置步骤:①计算
②称量(量取)
盐
按按阳酸离根子离分子:分铜:盐碳、酸铁盐 根据酸与碱是否完全被
,硫酸盐,氯化物等 盐、铵盐等 中和 正酸盐式盐( N(aN2CaHOC2 O) 3 , NaHSO 4 )
碱式盐 [Cu 2 (OH ) 2 CO 3 ]
溶液
混合物
浊液
悬浊液
(泥水混合物
)
3
-4
(二)HClO 的性质
1、不稳定性:2HClO 光照 2HCl+O2↑ 2、强氧化性:漂白粉和消毒剂的主要成分:Ca(ClO)2+H2O+CO2====CaCO3↓+2HClO
Ca(ClO)2+2HCl====CaCl2+2HClO 2NaClO+H2O+CO2====Na2CO3+2HClO 【制漂白剂: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3、弱酸性:HClO 的酸性比 H2CO3 还弱。 【工业上电解 NaCl 溶液制取 Cl2、NaOH、H2:2NaCl+2H2O 通电 2NaOH+H2↑+Cl2↑】 【实验室制氯气:MnO2+4HCl(浓) 加热 MnCl2+Cl2↑+2H2O】
1、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毒,能溶于水,易液化,密度大与空气。
2、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
①与钠反应:2Na+Cl2点燃 2NaCl
剧烈燃烧,黄色火焰、生成白烟。
②与铁反应:2Fe+3Cl2点燃 2FeCl3
剧烈燃烧,生成棕褐色/红褐色烟。
③与铜反应:Cu+Cl2点燃 CuCl2
第 1 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状态
1、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2、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二、研究物质的顺序
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 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含氧酸→盐
氢化物
三、物质的分类
6
-7
-
金属单质
单质
非金属单质
物质
纯净物
②6Na+6H2O+2FeCl3====2Fe(OH)3↓+6NaCl+3H2↑ ③4Na+TiCl4(熔融状)高温 Ti+4NaCl (5)Na 在空气中的一系列变化:
Na O2 Na2O H2O NaOH CO2,H2O Na2CO3·10H2O 风化 Na2CO3
4Na+O2====2Na2O → Na2O+H2O====2NaOH → 2NaOH+9H2O+CO2====Na2CO3·10H2O → Na2CO3·10H2O 风化Na2CO3+10H2O↑ 3、Na 的保存:钠通常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 4、Na 的用途:钠和钾的合金可用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高压钠灯;金属冶炼。
2HClO+Ca(OH)2====Ca(ClO)2+2H2O ②Cl2+2NaOH====NaCl+NaClO+H2O
Cl2+H2O====HCl+HClO HCl+NaOH====NaCl+H2O HClO+NaOH====NaClO+H2O (5)与盐反应:Cl2+2KI====2KCl+I2 Cl2+2NaBr====NaCl+Br2 3、氯气的用途:用来制造盐酸、有机溶解剂和杀菌消毒剂。
(二)Na2O 的性质
1、物理性质:白色固体,不可燃。 2、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Na2O+H2O====2NaOH (2)与酸反应:Na2O+2HCl====2NaCl+H2O (3)与非金属反应:Na2O+CO2====Na2CO3 3、Na2O 的用途:制 NaOH,Na2C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