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狭窄的检测和诊断
颈动脉狭窄分度及诊断标准
颈动脉狭窄分度及诊断标准
颈动脉狭窄是指颈部动脉内膜下斑块形成或狭窄导致动脉腔狭窄。
根据狭窄程度的不同,可以分成以下四个分度:
1. 第一分度:颈动脉腔直径狭窄小于30%。
2. 第二分度:颈动脉腔直径狭窄30%~50%。
3. 第三分度:颈动脉腔直径狭窄50%~70%。
4. 第四分度:颈动脉腔直径狭窄大于70%。
诊断颈动脉狭窄需要进行以下检查:
1.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手段,能够直接观察到颈动脉内膜下斑块和狭窄的程度。
2. CT或MRI:CT或MRI检查可以进一步了解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及其对脑部供血状态的影响。
3. 血流动力学检查:可通过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血流成像等检查方法,对颈动脉狭窄前后的血流速度、阻力等参数进行测量,以评估其对脑部供血的影响。
总之,对于可能存在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应及时进行综合检查以明确病情,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颈动脉狭窄诊断标准
颈动脉狭窄诊断标准颈动脉狭窄是指颈部主动脉内腔狭窄,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多数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对于及早干预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一、临床症状。
颈动脉狭窄患者可出现头晕、眩晕、视物模糊、耳鸣、头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卒中。
此外,颈动脉狭窄还可引起上肢活动性或静息性血流不足,出现上肢无力、麻木等表现。
二、影像学检查。
1. 颈动脉超声检查,可发现颈动脉内腔狭窄情况,包括狭窄程度、斑块形态、斑块质地等。
2. 颈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能够清晰显示颈动脉内腔情况,对于狭窄程度、斑块形态等有较好的显示。
3. 颈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能够准确显示颈动脉内腔狭窄情况,对于血管狭窄程度、斑块形态、斑块位置等有较好的显示。
三、血管内压力测定。
通过颈动脉内压力测定,可以了解颈动脉内腔压力情况,对于判断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和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帮助。
四、其他辅助检查。
1. 血液检查,包括血脂、血糖、凝血功能等指标,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为治疗提供参考。
2. 心电图(ECG),对于了解患者的心脏情况有一定帮助,排除心脏疾病对颈动脉狭窄的影响。
3. 脑电图(EEG),对于了解患者的脑电活动情况有一定帮助,排除脑部疾病对颈动脉狭窄的影响。
以上即是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通过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血管内压力测定和其他辅助检查的综合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患者是否患有颈动脉狭窄,为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提供科学依据。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熟练掌握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对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颈动脉狭窄得诊断与治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悦一、颈动脉狭窄得病因动脉粥样硬化就是颈动脉狭窄得最常见病因;其她多个病因可导致颈动脉狭窄,但自然病史与临床过程迥异,这些病因包括:纤维肌发育不良、颈动脉夹层、动脉炎、放疗后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
(一)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就是累及全身动脉得系统性、退行性疾病。
其特征就是不断增大得斑块最终导致管腔狭窄、前向血流减少,动脉粥样硬化亦可波及颈动脉,增加了相关患者得卒中风险。
(二)纤维肌发育不良纤维肌营养不良 (FMD) 就是一种非动脉粥样硬化性退行性病变,可以累及中等直径动脉,比如:肾动脉、颈动脉,一般病变得长度较长,它得表现主要就是分为无症状得,还有就是短暂得脑缺血发作或者卒中、在女性患者中更为常见,颈动脉纤维肌发育不良典型表现就是多发得向心性得狭窄成“串珠征”。
(三)颈动脉夹层颈内动脉夹层就是由于钝性损伤或颈部突然伸展所致,少数情况可以自发出现,夹层引起得内膜撕裂可以导致管腔变窄或者继发血栓形成。
(四)血管炎虽然少见但也可以累及颈动脉或者颅内动脉。
(五)放疗后颈动脉狭窄放疗可以导致动脉得损伤,放疗后数年颈动脉可能发展成为狭窄甚至闭塞。
(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2年发生得再狭窄大多与内膜增生有关,发生率大约为5%,动脉粥样硬化复发也可以导致再狭窄,一般在内膜剥脱术后数年出现。
二、颈动脉狭窄得影响动脉颈动脉狭窄得影响可能与一些心脑血管疾患相关,包括:脑卒中、冠心病、周围动脉疾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病。
(一)卒中与心脏病颈动脉狭窄就是缺血性卒中得主要危险因素,在发达国家,卒中就是第三大死亡原因与第一大致残原因,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缺血性心脏病与周围动脉疾病得发病率较一般人群高,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卒中风险较正常人高 3—4 倍。
(二)心肌梗死有卒中或者 TIA病史者有更高得心肌梗死或非卒中血管性死亡得风险。
(三)高血压高血压也就是卒中得重要得危险因素,降低舒张压5-6 mmHg 、降低收缩压10—12 mmHg 可以使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 33-50%,既往有脑血管事件者通过控制血压可以临床获益。
判断颈动脉狭窄的常规血流动力学指标
判断颈动脉狭窄的常规血流动力学指标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通常会导致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在临床上,医生会通过一些常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来判断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和对患者健康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评估和诊断:1. **收缩压和舒张压**:收缩压和舒张压是血压的两个重要参数,可以反映心脏对动脉内血液推动的力量。
在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中,由于动脉狭窄导致血液流速减慢,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来推动血液通过狭窄处,因此收缩压和舒张压可能会升高。
2. **心脏指数**:心脏指数是血液流经心脏的总量,通常以每分钟升的形式表示。
在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中,心脏指数可能会降低,因为心脏需要更大的负荷来克服颈动脉狭窄带来的阻力,从而导致心脏的工作量增加。
3. **周围血管阻力**:周围血管阻力是指血液流经动脉和静脉时所遇到的阻力。
在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中,由于颈动脉狭窄导致血流受阻,周围血管阻力可能会增加,这会使心脏需要更多的工作来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4. **心排血量**:心排血量是心脏每分钟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循环系统的量。
在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中,心排血量可能会减少,因为心脏需要更多的努力来克服颈动脉狭窄带来的阻力,从而降低了心脏的泵血效率。
5. **心脏负荷**:心脏负荷是指心脏在单位时间内所承受的负荷大小。
在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中,心脏负荷可能会增加,因为心脏需要更多的工作来推动血液通过狭窄处,从而增加了心脏的负荷。
通过以上几个常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医生可以初步判断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和对患者健康的影响,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护理。
希望通过以上内容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颈动脉狭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诊断方法。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颈动脉狭窄是指颈动脉内膜下层发生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动脉管腔狭窄,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因之一。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对于及早干预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这一疾病。
一、临床表现。
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头晕、眩晕、视物模糊、听力下降、言语不清等。
部分患者可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者脑卒中。
另外,颈动脉狭窄还可表现为颈部血管杂音,这是临床上诊断的重要体征之一。
二、影像学检查。
1. 超声多普勒(Doppler ultrasound),超声多普勒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首选检查方法,可以直观地观察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和形态,同时还可以检测颈动脉内膜下层斑块的形成情况。
2. 磁共振血管成像(MR angiography),MR血管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颈动脉的解剖结构和血流情况,对于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
3. 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血管造影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血管影像,对于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和评估也非常有帮助。
三、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血脂水平和凝血功能,进一步评估患者的脑血管疾病风险。
常规检查项目包括血脂、凝血功能、血糖等。
四、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常规检查外,有时还需要进行其他辅助检查,如心电图(ECG)、脑电图(EEG)、颈动脉压力测定等,以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脑血管状况。
综上所述,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
临床医生在诊断颈动脉狭窄时,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检查手段,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及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超声颈动脉狭窄分度及诊断标准
超声颈动脉狭窄分度及诊断标准超声颈动脉狭窄是指颈动脉内腔狭窄超过50%以上,通过超声检查可以对其进行分度和诊断。
超声颈动脉狭窄的分度和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光滑度:超声颈动脉狭窄的光滑度是指动脉壁表面是否平滑。
正常情况下,动脉壁表面应该是平滑的,如果出现不规则或斑点状的光滑度降低,可能是狭窄的征象。
2.血管内膜粗糙度:超声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膜粗糙度是指动脉内膜表面是否平整。
正常情况下,动脉内膜表面应该是平整的,如果出现不规则或不平整的血管内膜粗糙度增加,可能是狭窄的征象。
3.斑块形态:超声颈动脉狭窄的斑块形态是指动脉斑块的形状。
正常情况下,动脉斑块应该是规则的,如果出现不规则或不规则的斑块形态,可能是狭窄的征象。
4.斑块质地:超声颈动脉狭窄的斑块质地是指动脉斑块的密度和组织结构。
正常情况下,动脉斑块应该是均匀的,如果出现不均匀或混杂的斑块质地,可能是狭窄的征象。
5.斑块面积:超声颈动脉狭窄的斑块面积是指动脉内斑块的面积。
一般来说,斑块面积越大,狭窄程度越严重。
超声颈动脉狭窄的分度可根据斑块内径和斑块面积来判断:一般通过测量斑块内径和斑块面积来确定狭窄程度。
根据狭窄程度的不同,可以将超声颈动脉狭窄分为四个等级:1.轻度狭窄:斑块内径小于30%和斑块面积小于20mm²,狭窄程度较轻。
2.中度狭窄:斑块内径30%~49%和斑块面积20mm²~49mm²,狭窄程度中等。
3.重度狭窄:斑块内径50%~69%和斑块面积50mm²~69mm²,狭窄程度较重。
4.极重度狭窄:斑块内径大于70%和斑块面积大于70mm²,狭窄程度非常严重。
超声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临床症状:超声颈动脉狭窄的诊断首先需要结合临床症状,比如颈部不适、头痛、头晕、视力模糊、恶心等症状。
2.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显示动脉内腔狭窄的程度,包括斑块内径、斑块面积等。
颈动脉狭窄测量超声标准及诊断标准共识
颈动脉狭窄测量超声标准及诊断标准共识颈动脉狭窄测量超声标准颈动脉狭窄的双功超声标准,最初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通过超声的频谱形态比较动脉造影而建立的,结果导致多普勒狭窄分类比较宽,诊断50%—99%的颈内动脉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90%~95%之间。
华盛顿大学制定分类标准,该标准检测颈动脉疾病敏感性为99%,识别正常动脉特异性为84%。
华盛顿大学标准中颈动脉狭窄的分类早在CEA试验之前确定,方法是比较狭窄点颈内动脉残余内径,和正常颈内动脉球部管径的估值。
球部管径大于ICA远端,两种血管造影狭窄的测量方法,不能给出相同病变的的相同狭窄百分比。
以ICA远端作为参考血管造影狭窄程度比以球部作为参考部位的更低,这种影响中等狭窄病变尤为明显。
标准选择正常:PSVICA<125cm/s,EDV<40cm/s,PSVICA/PSVCCA<2.0,无可视斑块或者内膜增厚。
狭窄<50%:PSVICA<125cm/s,EDV<40cm/s,PSVICA/PSVCCA<2.0,有斑块或者内膜增厚。
狭窄50%-69%:PSVICA 125-230cm/s,EDV 40-100cm/s,PSVICA/PSVCCA 2.0-4.0,有斑块。
狭窄70%-99%但不到接近闭塞:PSVICA>230cm/s,EDV>100cm/s,PSVICA/PSVCCA>4.0,有斑块,灰阶图和彩色图可见管腔变窄。
PSV越高,病变狭窄越严重。
接近闭塞:速度参数可能不适用。
“闭塞前”病变可能伴随流速高、低或者无法检测,诊断接近闭塞主要靠彩色多普勒显示狭窄的管腔,在一些接近闭塞病变,彩色或能量多普勒可以通过显示一缕血流穿过病变,来区分接近闭塞和闭塞。
闭塞:灰阶图无明显的管腔显示,脉冲多普勒和彩色多普勒无血流。
只使用灰阶超声和脉冲多普勒时,接近闭塞病变会被误诊为闭塞。
诊断标准是适用于颈内动脉ICA,在于病变多发生在球部,对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评估,并不完全适用,但可以参考。
超声颈动脉狭窄分度及诊断标准
超声颈动脉狭窄分度及诊断标准
超声颈动脉狭窄分度及诊断标准根据不同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分度:
1. 无狭窄:颈动脉血流速度正常,没有任何狭窄表现。
2. 轻度狭窄:颈动脉内膜直径减小,但血流速度未达到狭窄的临界值。
一般认为,颈动脉内膜直径缩小30%-49%。
3. 中度狭窄:颈动脉内膜直径进一步减小,血流速度增加,出现湍流现象。
一般认为,颈动脉内膜直径缩小50%-69%。
4. 重度狭窄:颈动脉内膜直径明显减小,血流速度显著增加,湍流现象明显。
一般认为,颈动脉内膜直径缩小70%-99%。
5. 完全闭塞:颈动脉内膜完全闭塞,没有通过血流。
在超声检查中,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标准主要有两个:颈动脉内膜直径缩小和颈动脉血流速度升高。
根据颈动脉内膜直径的缩小程度和血流速度的改变,可以确定狭窄的程度。
超声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常根据狭窄比例、血流速度及溃疡斑等来确定。
比如,根据美国血管医学学会(SVS)和美国超声学会(AIUM)的标准,颈动脉内膜直径缩小≥50%、颈动脉血流速度增加≥125%或颈动脉估计狭窄流量≤40 ml/min都可以诊断为颈动脉狭窄。
其他专业组织和研究中也可能存在不同的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超声颈动脉狭窄诊断只是初步判断,最终的诊断还需要结合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方法来综合评估。
颈动脉直径狭窄超声诊断标准
颈动脉直径狭窄超声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颈动脉直径狭窄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通常会引起头痛、眩晕、噁心、思维迟钝等症状,严重的话还可能导致中风等危险情况。
超声检查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手段,可以准确地评估颈动脉直径狭窄的程度和位置。
本文将介绍一份关于颈动脉直径狭窄超声诊断标准的详细内容。
颈动脉超声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通过超声波的技术可以清晰地观察颈动脉的情况。
在颈动脉直径狭窄的诊断中,主要通过测量颈动脉的直径来评估狭窄的程度。
下面是一份关于颈动脉直径狭窄超声诊断标准的详细内容:1. 颈动脉直径测量位置:在超声检查中,应该选取颈动脉近段和远段作为测量的位置。
通常测量位置分别为颈动脉开口处和锁骨下段。
2. 颈动脉直径测量方法:在进行颈动脉直径测量时,应该选择在B模式下测量横断面的直径。
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测量,也可以手动进行测量,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3. 颈动脉直径正常范围:颈动脉直径的正常范围一般为2-4mm,具体数值根据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测量位置可能会有所差异。
4. 颈动脉直径狭窄的诊断标准:一般情况下,颈动脉直径狭窄的诊断标准是颈动脉直径小于正常范围的50%。
即如果颈动脉的直径小于2mm,则可以诊断为颈动脉直径狭窄。
5. 颈动脉直径狭窄程度的评估:根据颈动脉直径狭窄的程度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狭窄。
一般情况下,颈动脉直径小于正常范围的50%但大于30%为轻度狭窄,小于正常范围的30%但大于20%为中度狭窄,小于正常范围的20%为重度狭窄。
6. 颈动脉直径狭窄的位置和范围:在进行诊断时,还需要评估颈动脉直径狭窄的位置和范围。
在超声图像中可以清晰地显示颈动脉的狭窄位置和程度,这对于治疗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非常重要。
颈动脉直径狭窄超声诊断标准是通过测量颈动脉的直径来评估狭窄的程度和位置。
通过严格的测量方法和标准化的诊断标准,可以准确地判断颈动脉直径狭窄的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判断颈动脉狭窄的常规血流动力学指标
判断颈动脉狭窄的常规血流动力学指标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主要表现为颈部血管内膜增厚和斑块形成,导致血管腔狭窄,从而影响到大脑的供血。
因此,判断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和危险程度对于预防中风等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常规血流动力学指标在判断颈动脉狭窄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超声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方法之一。
通过超声波探头在颈部皮肤上扫描,可以观察到颈动脉内径、血流速度和流量等参数,并根据这些参数来评估颈动脉是否存在狭窄。
其中,最常用的指标是速度比(velocity ratio),即测量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与远端正常段峰值流速之比。
一般认为,速度比大于2.0表示没有明显的狭窄;速度比在1.5-2.0之间表示轻度狭窄;速度比在1.0-1.5之间表示中度狭窄;速度比小于1.0表示重度狭窄或闭塞。
二、颈动脉血流量测定颈动脉血流量测定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和危险程度。
该方法需要使用多普勒超声仪,通过对颈动脉内径和血流速度的测量,计算出颈动脉的血流量。
一般认为,颈动脉血流量在50-70ml/min之间为正常范围,低于50ml/min表示轻度到中度狭窄,低于30ml/min则表示重度狭窄或闭塞。
三、颈动脉硬化指数颈动脉硬化指数(atherosclerosis index)是评估颈动脉硬化程度的一个指标。
它是由多普勒超声仪自动生成的一个计算公式,包括了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峰值流速和平均流速等参数。
一般认为,颈动脉硬化指数越高,则表明颈动脉内壁越厚,斑块越多,狭窄程度越严重。
四、颈动脉弹性指数颈动脉弹性指数(carotid artery elasticity index)是评估颈动脉弹性的一个指标。
它是由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动脉内径和收缩期峰值流速的变化率得出的。
一般认为,颈动脉弹性指数越低,则表明颈动脉硬度越高,狭窄程度越严重。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医学课件
术后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且存在一定的再狭窄风险。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手术过程
通过切开颈动脉,将狭窄部位的斑块和内膜剥离 ,然后缝合血管。
优点
可以彻底去除狭窄的内膜和斑块,降低再狭窄风 险。
缺点
创伤较大,恢复较慢,对于高龄或身体状况较差 的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
04
颈动脉狭窄的预防和护理
健康饮食
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 糖尿病、高血脂等高危因 素。
体格检查
检查颈部是否有杂音、震 颤或搏动,以及是否有神 经系统异常体征。
症状评估
评估患者是否有脑供血不 足、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 血发作等症状。
超声检查
超声波扫描
使用高频超声波扫描颈部血管, 以检测颈动脉狭窄的位置和程度
。
彩色多普勒超声
通过彩色多普勒技术显示血流速度 和方向,有助于判断狭窄程度和血 流动力学改变。
病症
颈动脉狭窄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 ,出现头晕、头痛、黑蒙、晕厥 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脑梗塞。
颈动脉狭窄的严重性
01
02
03
脑供血不足
颈动脉狭窄可能导致脑供 血不足,影响大脑的正常 功能。
脑梗塞风险
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脑梗 塞的风险较高。
致残风险
颈动脉狭窄可能导致偏瘫 、失语等严重后遗症。
颈动脉狭窄的分类
05
颈动脉狭窄病例分享
病例一:药物治疗的成功案例
患者情况
一位65岁男性,因头晕、头痛就医,经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狭窄
诊断过程
医生根据患者症状和超声检查结果,确定为颈动脉狭窄,并制定了 药物治疗方案
治疗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超声复查显 示颈动脉狭窄程度减轻
颈动脉狭窄的鉴别诊断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
颈动脉狭窄的鉴别诊断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
1.年龄大于60岁以上的男性,有长期吸烟史、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人群。
2.体检时发现颈动脉血管杂音。
3.通过无创性辅助检查的结果综合分析多可做出诊断。
颈动脉狭窄的鉴别诊断
1.颈动脉狭窄高危因素和高危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疾病,年龄(>60 岁)、性别(男性)、长期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同样适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颈动脉狭窄的筛选。
高危人群包括TIA 和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冠心病(尤其是需要做冠状动脉搭桥或介入治疗)患者以及体检中发现颈动脉血管杂音者。
2.诊断依据通过临床表现和无创辅助检查多可诊断颈动脉狭窄,但DSA仍是不可缺少的确诊和制订方案的依据。
3.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颈动脉狭窄患者临床评价包括以下内容:
①危险因素的评价;
②心脏检查;
③周围血管检查;
④脑功能评价,应包括系统的神经系统体检和颅脑CT 或MRI 的影像学检查。
神经系统体检包括:意识状态、脑神经、运动、感觉和协调性试验等方面。
判断颈动脉狭窄的常规血流动力学指标
判断颈动脉狭窄的常规血流动力学指标概述颈动脉狭窄是指颈动脉内膜厚度增加,导致血流通道狭窄,血流受阻。
常规血流动力学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和对患者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判断颈动脉狭窄的常规血流动力学指标。
颈动脉狭窄的定义与分类颈动脉狭窄是指颈动脉内膜厚度增加,导致血流通道狭窄,血流受阻。
根据狭窄的程度,颈动脉狭窄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狭窄一般指内膜厚度增加30%至49%,中度狭窄指内膜厚度增加50%至69%,重度狭窄指内膜厚度增加70%以上。
颈动脉狭窄的常规血流动力学指标判断颈动脉狭窄的常规血流动力学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流速度颈动脉狭窄会导致血流速度增加。
通过超声多普勒检查可以测量颈动脉血流速度,其中最常用的指标是峰值收缩期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
PSV 的增加可以反映狭窄的程度,一般认为PSV超过125 cm/s可以诊断轻度狭窄,超过230 cm/s可以诊断中度狭窄,超过350 cm/s可以诊断重度狭窄。
2. 血流量颈动脉狭窄会导致血流量减少。
通过超声多普勒检查可以测量颈动脉血流量,其中最常用的指标是峰值收缩期血流量(Peak Systolic Flow,PSF)。
PSF的减少可以反映狭窄的程度,一般认为PSF低于200 ml/min可以诊断轻度狭窄,低于100 ml/min可以诊断中度狭窄,低于50 ml/min可以诊断重度狭窄。
3. 阻力指数颈动脉狭窄会导致血流阻力增加。
通过超声多普勒检查可以测量颈动脉阻力指数,其中最常用的指标是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
RI的增加可以反映狭窄的程度,一般认为RI超过0.7可以诊断轻度狭窄,超过0.9可以诊断中度狭窄,超过1.0可以诊断重度狭窄。
4. 峰值舒张期血流速度颈动脉狭窄会导致血流速度增加。
通过超声多普勒检查可以测量颈动脉血流速度,其中另一个常用的指标是峰值舒张期血流速度(Peak Diastolic Velocity,PDV)。
颈动脉狭窄超声标准
颈动脉狭窄超声标准
颈动脉狭窄是指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导致管腔狭窄,血流受阻的一种
疾病。
超声检查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标准化操作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超声检查前,应对患者进行详细询问,了解其病史、症状和病情变化。
在检查
过程中,应选择高频线性探头,患者取仰卧位,头稍向一侧转动,以便于探头的贴近。
首先进行B超检查,观察颈动脉内膜是否光滑,管腔是否对称,有无异常回声、斑块形成等。
接着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血流速度、方向和形态,以及是否有血流湍流现象。
最后进行超声造影检查,以获取更加清晰的血管影像,对狭窄部位进行定量测量。
颈动脉狭窄的超声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颈动脉内膜增厚的判断,正常情况下颈动脉内膜应光滑,无明显增厚及异常回声。
其次是管腔狭窄程度的评估,通常采用颈动脉内膜厚度和管腔直径的比值来表示,>1.5为狭窄。
再者是血
流速度和形态的观察,正常情况下颈动脉血流速度均匀,方向一致,无湍流现象。
最后是斑块的特征,包括斑块的形态、内部结构、回声等特点。
在进行超声检查时,医师应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保证检查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
同时,对于检查结果的解读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总之,颈动脉狭窄超声标准的制定和严格执行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规范化的操作和准确的判断,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希望医务人员能够加强对超声检查标准的学习和实践,提高专业水平,为患者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cta颈动脉重度狭窄诊断标准
CTA(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血管成像技术,用于检查血管狭窄或堵塞等异常情况。
对于颈动脉重度狭窄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CTA图像上的具体表现来综合判断。
以下是一些参考的CTA诊断标准,用于判断颈动脉重度狭窄:
1. 血管直径减少:根据北美放射学会的标准,当血管直径减少到小于或等于50%时,可认为是重度狭窄。
2. 血流速度增加:通过测量收缩期和舒张期的血流速度,可以评估血管狭窄的程度。
通常,当收缩期血流速度超过230cm/s,舒张期血流速度超过100cm/s 时,可能表明血管狭窄较为严重。
3. 斑块形态和血管壁变化:斑块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以及血管壁的光滑程度和厚度,都可以提供关于狭窄严重程度的信息。
4. 侧枝循环的形成:在重度狭窄的情况下,可能会形成侧枝循环以补偿主要的血流不足。
5. 血管重建:有时,狭窄可能导致血管内部的重建,如斑块移位或血管壁的增厚。
6. 对比剂充盈:在CTA图像上,对比剂的充盈情况可以反映血管的通畅程度。
重度狭窄的血管可能表现为对比剂充盈不均或减少。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标准并不是绝对的,必须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
例如,即使血管狭窄程度未达到50%,但如果患者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眩晕、视力模糊等,也可能被诊断为重度狭窄。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会根据专业经验和所在地区的研究共识来解读CTA图像,并做出诊断。
颈动脉超声狭窄诊断标准
颈动脉超声狭窄诊断标准
颈动脉超声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用于评估颈动脉内膜
厚度、斑块形成、狭窄程度等,对于诊断颈动脉狭窄具有重要意义。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颈动脉内膜厚度,正常情况下,颈动脉内膜-介质复合物厚
度应小于1.0mm。
超过1.0mm可能提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存在。
2. 斑块形态,颈动脉超声可以显示颈动脉斑块的形态、质地和
稳定性,包括斑块的大小、形状、边界清晰度等。
不同类型的斑块
对狭窄的诊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 狭窄程度,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测量颈动脉狭窄的程度,通常
采用颈动脉内膜-介质最窄处的内径与近端正常血管内径的比值(即
狭窄率)来进行评估。
一般认为,狭窄率大于50%即可诊断为颈动
脉狭窄。
4. 血流速度,超声检查还可以测量颈动脉内的血流速度,对于
评估狭窄部位的血流情况和狭窄程度有一定帮助。
总的来说,颈动脉超声狭窄的诊断标准是综合考虑颈动脉内膜厚度、斑块形态、狭窄程度和血流速度等因素,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颈动脉是否存在狭窄。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标准仅供参考,具体诊断仍需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超声颈动脉狭窄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超声颈动脉狭窄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超声颈动脉狭窄是指颈动脉内膜斑块引起的血管腔狭窄,是造成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超声技术的进步,超声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非侵入性地观察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和位置,了解血管壁的状况,帮助医生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决策。
本文旨在介绍超声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包括定义、临床表现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诊断标准将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颈动脉狭窄,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文章将从概述、正文和结论三个方面进行叙述,以全面而系统地呈现关于超声颈动脉狭窄诊断标准的相关内容。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先介绍超声颈动脉狭窄的定义和临床表现,包括该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以及常见症状。
随后,我们将详细讨论超声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这些标准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变的程度和定位,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治疗指导。
最后,我们将对这些超声颈动脉狭窄诊断标准的意义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超声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并了解其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希望本文对广大医生和研究者在超声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参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文章的整体结构以及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文章的结构设计旨在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全文的脉络和主要内容,同时使整篇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得以体现。
本文的结构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概述部分简要介绍了超声颈动脉狭窄诊断标准的背景和作用,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文章结构部分则在本文中起到引领读者的作用,通过给出文章目录的形式,列举了关于超声颈动脉狭窄诊断标准的各个章节和主要内容,使读者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而目的部分则明确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即通过分析和总结超声颈动脉狭窄诊断标准的相关信息,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动脉夹层
动脉夹层分离有时因动脉狭窄或闭塞 引起血流动力学损害而引起脑缺血, 更常见的是血栓造成的远端栓塞,偶 见同侧脑神经麻痹,其中最常见的是 舌下神经麻痹。 动脉血管造影可见动脉不规则狭窄、 “波纹状带”现象、严重时呈“线样 征”
二、动脉夹层
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征性MR征象是 偏心性狭窄的管腔和相邻的半月 状高信号(新月征),表明血管壁内 有外渗的血液
FMD
ⅡB型狭窄伴瘤样扩张
Ⅲ型半圆周损害呈皮纹样
四、Moyamoya Disease
四、Moyamoya Disease
五、Takayasu大动脉炎
一种慢性多发性非特异性大血管动脉炎, 常见于年轻女性 原因未明,一种大动脉的自体免疫性疾病 好发于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其次是颈总动 脉及其分支,常累及多根动脉
颈动脉狭窄的 筛选和诊断
第二军医大学 上海长海医院神经内科 丁素菊
前
言
颈动脉狭窄与卒中有着密切 的关系
西方报道缺血性卒中30%是由颈动脉病 变引起 既往认为亚洲人卒中以颅内病变为主, 但近年来少量报道认为亚洲人颈动脉 颅外段病变有增多的趋势
颈动脉狭窄的原因不同
超声检查、DSA、MRA、CTA和有关生化 因子的测定,进行筛选 判断颈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以及 动脉内皮的溃疡、附壁斑块的情况
病理学表现为动脉全层炎症反应,动脉广 泛不规则纤维化,动脉管腔不规则狭窄, 内膜纤维性增厚,表面粗糙,易导致继发 性血栓形成
五、多发性大动脉炎
AJNR 2002
•支架植入2年后随访
六、其 他
放疗:
如鼻咽癌和其他头颈部肿瘤放疗后
以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最为常见,其次为
颈外动脉和椎动脉 患病率约60% ,其中38% 的狭窄超过50%
颈动脉狭窄的好发部位
75%的脑缺血病 人有颅外动脉病 变 其中40 %的病变 单独在颅外段颈 动脉膨大部及分 叉处
颈动脉狭窄的发病机制
由于颈动脉球的独特解剖,其分流作 用、血流停滞作用、颈动脉分叉处血 液流动缓慢、管径急速伸展,血液分 流而产生涡流,脂质滞留时间增加, 使脂质易于沉积且会使血管壁受到损 害,有利于斑块和附壁血栓形成,并 由于动脉壁振动或侧壁压力的局部增 加会使动脉粥样硬化损伤得到加重
影像学检查
卒中性质及缺血的组织学
变化 狭窄是否导致脑缺血 狭窄本身影像
影像学检查脑缺血后组织改变
CT
MRI Flair 弥散MR
FLAIR MR
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recovery MR image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结合水较多的病灶信号
抑制游离水信号背景,突出显示含
团注顺磁性对比剂后动态测量MR信号 改变分析血流灌注 定量分析
CBF, CBV, MTT, TTP
缺血 MTT CBF CBV 侧支循环 MTT CBF CBV 再灌注 MTT CBF CBV
定性分析
半暗带
PW-MR
AJNR Am J Neuroradiol 1998; 1747-1752
双功能超声检查通常能提供因动 脉夹层造成远端的狭窄或闭塞 B型超声有时能直接发现内膜瓣
三、肌纤维发育不良
一种常见的特发性全身血管病
以中小动脉非动脉硬化性平滑肌和
弹性组织异常为特征 患病率为3.7% ,女性多见 发病年龄为2~83岁,通常在40~ 60岁时确诊
三、肌纤维发育不良
原理:CO2蓄积导致血管自动扩张,而 已经缺血区域的脑血管已经极度扩张 (脑血管贮备消耗殆尽),采用药物升 高CO2, 缺血区血管不扩张,而正常供 血区血管扩张,造成盗血。 药物:乙酰唑胺 acetazolamide 脑灌注或血流监测:Xe-CT, TCD等 意义:脑血管贮备耗尽更易发生卒中
1周后DWI信号为等、杂或囊性信号, 结合T2WI可以区分新旧梗死
DWI
M70 右侧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后,无症状
DWI区分脑梗死类型 Stroke. 2001;32:1323-1329
A
B
C
D
影像学检查-脑血流灌注
Xenon-CT
SPECT
灌注CT 灌注MR
PET
PWI
左侧颈内动脉90%以上狭窄支架成形前后
DW-MR, 增强Flair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01; 22:1590
左侧颈内动脉闭塞后27分钟出现症状
Perfusion CT
静脉团注造影剂后通过动态分析脑组织 密度增强值间接得出脑组织的血流灌注 定量分析脑血流灌注 4个主要血液动力学参数
干扰伪影多
增强MRA
对严重颈动脉狭窄评估准确率达98% ~100% ,轻度狭窄准确率为60% ~80%
DSA
有创 1% Golden Standard 了解溃疡差 血流动力学-侧支循环 DSA是目前血管检查的 金标准,能显示颈动脉 和椎基底动脉的颈部和 颅内血管,能准确检出 动脉狭窄的程度和范围
区别梗死及半暗带
梗死 CBF及CBV均下降 半暗带CBF降低,CBV正常
Perfusion CT
左侧偏瘫后40min 左侧偏瘫后40min
灌注CT及氙CT对比
Moyamoya Disease
Perfusion CT
XnCT
SPECT
静脉注射放射性同位素
Tc-99m-
HMPAO 定量分析脑血流及灌注
动脉狭窄程度的计算
狭窄程度
=(1-A/B) ×100%B
1级 2级 3级 4级 ≤25% >25% ~≤50% >50% ~≤75% >75%
A
一、动脉粥样硬化性
国外的研究数据表明,约9O% 的颈动脉狭 窄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内皮的反复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 重要环节,许多因素,如湍流、高血压、 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和感染等可导致 内膜慢性损伤。 动脉壁大小不等,黄白色粥样斑块
CTA
无创 良好的3-D影像 钙化显示好
钙化可能掩盖狭 窄观察 颅底骨质影响
CTA
原片更重要 钙化 溃疡
钙化严重及骨化, 发生卒中的比率 低
Jennifer L. Stroke 2002;33:1214
MRA
无创
了解颅内血管
夸张狭窄程度
显示钙化较差
二、动脉夹层
颈内动脉颈段是最常发生头颈部动脉夹层 的部位 动脉夹层分离是已确定的卒中原因之一 20%的青年卒中是动脉夹层分离所致 研究表明 约占首次脑梗死病因的2.5% 主要见于35~50岁的中年人 平均年龄为44岁
二、动脉夹层
动脉夹层分离与轻度颈扭曲或创伤, 如各种体育活动、剧烈咳嗽、性生活 和推拿按摩等有明显的相关性 研究发现 28%的病例伴有肌纤维发育不良,有 时还伴有其他动脉疾病,包括Marfan 综合征、alpha-l-抗胰蛋白酶缺乏、系 统性红斑狼疮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偏头痛和口服避孕药是动脉夹层分离 的独立危险因素
FLAIR MR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weighted Image
当水的弥散受限制时,DWI显示为高 信号,缺血时水的弥散受限制,DW可 以超早期发现脑梗塞(2h) CBF 35-40 mL/100g/min就可以造成 DW信号异常
(CBF<10, 数分钟梗死,10-22, 可能逆转,22-40 缺血)
Asymptomafic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study committee:JAMA,l995,273:l42l~ 1428
*
一、动脉粥样硬化性
内皮反复损伤后,循 环血浆中的脂质,特 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进 入受损部位,被单核 细胞摄取形成泡沫细 胞,并刺激平滑肌细 胞增生。 增生的平滑肌细胞、 单核细胞和泡沫细胞 一起移到内膜下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SPECT
右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
TCD
了解颅内血管的血流动力
动脉狭窄时可能表现为血流速度增
快(中度狭窄),减慢(>95%狭窄), 血流紊乱,血流杂音 手术中监测微栓子 作为手术前后对照
TCD
MES:
microembolic signals 微栓子信号 和斑块的性状有关
Neurology. 1994;44:615 Stroke 2002;33:2014
和斑块的性状无关
TCD诊断颈动脉狭窄
狭窄段血流速度加快,狭窄越严重流 速越快,但狭窄<25%流速可无变化 狭窄远端血液流速降低 侧支循环的血流变化 频谱图形异常
血管杂音颈内动脉收缩期血液流速峰 值(IPSV)是检测颈动脉狭窄最有价值 的参数
脑血管贮备
CVR-cerebrovascular reserve
CBV血容量 CBF血流量 MTT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 TTP对比剂峰值时间
Perfusion CT
定量分析脑组织缺血程度 分析半暗带
Klotz 1999 Eu J Radiol rCBF (relative CBF) <0.20 均为梗死 rCBF 0.20-35中,肝素治疗后25%为半暗带,而 动脉溶栓后61%为半暗带
狭窄段动脉壁不规则提示斑块表面有溃疡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