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4 储层渗透率评价
油田开发方案设计-第4章-储量计算及储量评价
F
G
非工业 价值
资 源 量 远景资源量(Speculative、Undiscovered) 是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统计或类比估算的随地质认识程 尚未发现的资源量。它可推测今后油(气)田被发现的可能 度增加,储量逐渐落实 性和规模的大小,要求概率曲线上反映出的估算值具有一定 合理范围。
11
储量丰度,104t/km2 油藏埋深,m 原油密度,g/cm3 原油粘度,mPa·s 原油凝固点,℃
储量综合评价评价指标集的确定
储层 物性 渗透率 孔隙度 含油饱和度 储层 分布 储量丰度 油藏埋深 有效厚度 流体 性质 油藏 形状 地层原油粘度 地层原油密度 油藏长宽边比 油藏形状因子 反映储层渗流能力的大小 反映储层岩石的储集空间大小 反映原油在含油层系中的富集程度 储量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反映储层的开发潜力 决定储层能否产生工业油气流的重要指标 反映储层丰度的重要计算指标 原油在地层流动时受到的内部摩擦力,反映原油流动能力大小 地层条件下单位体积原油的质量 油藏所在最小矩形框架内的短边与长边的长度比值 油藏形状系数与油藏形状配合度的乘积,反映井网的完善程度 (油藏形状系数--反映油藏形状的常数;油藏形状配合度--反映实际油 藏形状与规则几何图形的吻合程度) 反映油藏单井产能大小 反映油藏单井产能、单位厚度、单位压差下的产能大小
41油藏地质储量的分级分类单位面积储量10tkm埋深千米产量tkmd油层每米产量2001002530低于国内现行油价1002006010015252030低于国内油价10050356010151525低于国际油价10050153504101520高于国际油价技术可行50150415高于国际油价技术很难难开发储量可供开发储量34原油储量的难动用储量评价标准41油藏地质储量的分级根据原油储量的采油成本产能采收率丰度等划分评价指标天然能量注水开发蒸汽吞吐蒸汽吞吐蒸汽驱1400153233348475270007911817823614000560610741022700029031038050单井经济极限产量经济极限产油量10t经济极限采收率500天然能量注水开发蒸汽吞吐蒸汽驱10001500200025003000原油价格元吨1015500天然能量注水开发蒸汽吞吐蒸汽驱10001500200025003000原油价格元吨不同开发方式下的经济极限采收率单井产油量与原油价格关系6年内收支平衡时表外地质储量64892待核销地质储量3634210待落实地质储量3765611已落实地质储量268897773641油藏地质储量的分级三我国存在的各种特殊油气资源矿种我国已探明难动用储量的分布情况总349108t可采66108t原始可采储量已发现资源量原始地质储量非可采体积量已探明可采储量未发现资源量未来原始地质储量未探明可采储量探明已开发可采储量探明未开发可采储量概算可采储量可能可采储量累积产量剩余可采储量正建设待投产管后储量次商业性正生产关闭我国油气资源与储量的分类分级框图油气总资源量38油藏地质储量的分级油藏储量的测算方法油藏地质储量计算油藏可采储量评价第四章储量计算及可采储量评价重点内容3942油藏储量的测算方法一储量计算方法分类
油气层产能保护第4章储层损害的评价方法
第四章储层损害的评价方法代表性岩样的选取(1)速敏概念和实验目的(1)速敏概念和实验目的(2)原理及作法(2)原理及作法C、注意事项a、在实验过程中必须保持连续流动。
如果中途停止流动,会使运动着的微粒在孔道处沉积,破坏微粒分布状态,即使间断后再流动也不能恢复到停止前的状态,此时表现出压力波动很大,实验资料发生矛盾或混乱的现象。
b、对于采油井,要用煤油作实验流体,并要将煤油先经过干燥,再用白土除取其中的极性物质,然后用G5砂心漏斗过滤。
对于注水井,应使用经过过滤处理的地层水(或模拟地层水、标准盐水)作为实验流体。
(4)影响速敏性的因素A、主要受岩石本身性质的影响B、流体矿化度、离子组分、pH值等流体性质的影响随注入流体矿化度的降低而降低,或者随pH值的升高而降低。
Vc如果储层具有较强的速敏性损害,应在工程中选用粘土稳定剂,控制注入或产出流体速度等预防措施。
(1)水敏概念和实验目的(1)水敏概念和实验目的(2)原理及评价指标(2)原理及评价指标(1)盐敏概念和实验目的(1)盐敏概念和实验目的(2)原理及评价指标(2)原理及评价指标(1)碱敏性的概念和实验目的(1)碱敏性的概念和实验目的(2)原理及评价指标(2)原理及评价指标(1)酸敏性的概念和实验目的(1)酸敏性的概念和实验目的(2)原理及评价指标(2)原理及评价指标1、实验条件(1)该实验可用气体、中性煤油或标准盐水(质量分数8%)作为实验流体。
(2)使用特制的可分别控制或测量轴向和径向应力的驱替装置。
(3)用气体做实验流体时,按SY/T6385执行。
2、净围压的应力敏感性评价实验(1)实验步骤a、损害前液体渗透率的测定。
b、保持进口压力值不变,缓慢增加围压,使净围压依次为2.5MPa,3.5MPa,5.0MPa,7.0MPa,9.0MPa,11MPa,15MPa,20MPa。
c、每一压力点持续30min后,测定岩样渗透率。
d、缓慢减小围压,使净围压依次为15MPa,11MPa,9.0MPa,7.0MPa,5.0MPa,3.5MPa,2.5MPa。
第4章 储层损害的评价方法
K1' K1r Dk 3 100% ' K1 式中:
Dk3—应力回复至第一个应力点后产生的渗透率损害率; K’1—第一个应力点对应的岩样渗透率,10-3μm2; K1r—应力回复至第一个应力点后的岩样渗透率,10-3μm2。
应力敏感性评价指标:
项目
在保护油气层技术方面的应用 1、 确定其它几种敏感性实验(水敏、盐敏、碱敏、酸敏)的实验流速。
NaCl 75
KCl 25
CaCl2 25
实验仪器:岩心流动实验仪。
第一节 敏感性评价实验
包括速敏、水敏、碱敏、酸敏和应力敏感性六敏实验
CMS-300: 岩芯的孔、渗、饱、孔-渗交汇 图与应力敏感性
全尺寸岩芯测试: 裂缝-孔隙双重介 质
裂缝分析:开度、导 流能力、应力敏感性 、渗透率贡献
裂缝分析:开度、导 流能力、应力敏感性 、渗透率贡献
K2,计算K2/K1的比值来评价酸敏程度,
K2/K1 酸敏程度 <0.3 强 0.3~0.7 中等 >0.7 弱
六、应力敏感性评价
影响应力敏感损害的因素是:压差、油气层自身的能量和油气藏的类型。
0.15
¨10 -3Ím 2) ÍÍÍÍ
0.13 0.11 0.09 0.07 0.05 0.03 0.01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移并堵塞喉道造成油气层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目的: (1)找出临界流速,以及由速度敏感引起的油气层损害程
度;
(2)为以下的敏感性评价实验及其它的各种损害评价实验 确定合理的实验流速提供依据。一般定为0.8倍临界流速;
(3)为确定合理的注采速度提供科学依据。
(2)原理及作法 测定不同流量Qi对应的渗透率Ki-1值。从注入速度与渗透率的变化关系
第4章4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讲解
5.4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
储集层物性相互之间的关系:
储集层的孔隙度与渗透率是密切相关的,但又不是简单的关系,它受颗粒 大小、分选程度、胶结程度等因素的制约。一般中粗颗粒的砂岩孔隙度大,渗 透率也大,而微细颗粒砂岩孔隙度低,渗透率也小。在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图上,资料点的分布与粒度大小有关,粒度中值Md≤0.2mm,资料点分布在左 下方,也就是孔隙度低,渗透率也小;MD≥0.4mm的资料点分布在右上方,也 就是孔隙度大渗透率也高;0.2<Md<0.4mm的资料点基本上分布在上述两者之间。
5.4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
自然伽马确定泥质含量
在沉积岩石中,除钾盐层外,其放射性的强弱与岩石中含泥 质的多少有密切的关系。岩石含泥质越多,自然放射性就越强。 这是因为构成泥质的粘土颗粒较细,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在沉 积过程中能够吸附较多的溶液中放射性元素的离子。另外,泥 质颗粒沉积时间较长(特别是深海沉积),有充分的时间同放 射性元素接触和离子交换,所以,泥质岩石就具有较强的自然 放射性。这就是我们利用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定量计算地层泥质 含量的地质依据。
三种不同的角度上提供了地层的孔隙度信息。 经验表明,如果形成三孔隙度的测井系列,无论对于高-中
-低孔隙度的地层剖面,以及不同的储层类型,一般都具有较强 的求解能力,并能较好地提供满足于地质分析要求的地层孔隙 度数据。
5.4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残余油气特别是气层对声波、 密度以及中子测井计算的孔隙度影响是不同的。
1
Shr
Nhr Nmf
油气田勘探与资源评价-第四章评价勘探及滚动勘探开发
油气田勘探与资源评价-第四章评价勘探及滚动勘探开发在油气田勘探与资源评价的过程中,评价勘探和滚动勘探开发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评价勘探是指在油气田勘探中,对已经探明的油气资源进行进一步评价,确定勘探井的位置、探测层位和勘探方法,提高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效果。
滚动勘探开发则是指在评价勘探的基础上,逐步进行油气开发,实现油气田的可持续产出。
评价勘探是在初步探明油气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其目的是通过对油气田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工程技术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确定油气藏的规模、性质和分布,评估勘探风险,为后续的滚动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在评价勘探中,需要确定合适的评价指标,对储层进行描述和评价,确定最佳的勘探井位置。
同时,还需要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模型的建立,对油气田进行预测和模拟,评估油气资源的储量和产能,确定开发方案和开发效益。
滚动勘探开发是评价勘探的延伸和深化。
在评价勘探的基础上,逐步进行油气开发,实现油气田的可持续产出。
滚动勘探开发包括井网布设、生产测试、工艺流程优化、提高采收率等一系列过程。
通过滚动勘探开发,可以进一步验证评价勘探的预测结果,调整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减少勘探风险,实现油气田的经济开发。
在评价勘探和滚动勘探开发中,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工程技术和经济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例如,地质地球物理学的方法可以用来对油气田的储量、储能、储集层和圈闭进行评价;地球化学的方法可以用来对油气藏的流体性质、成藏和保存条件进行评价;工程技术的方法可以用来对油气开发的设备、工艺和流程进行评价;经济学的方法可以用来评估油气开发的投资、效益和可行性。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对油气资源进行全面评价,指导勘探开发工作的实施。
评价勘探和滚动勘探开发是油气田勘探与资源评价的重要环节,对于油气田的发现、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可以提高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的成功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油气田的可持续发展。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第4章储层孔隙结构新进展
51
52
二、毛管压力曲线常规定量分析
(四)孔隙-喉道分选性
75% 总饱和度下的压力 PTS 25% 总饱和度下的压力
(五)储层级别(Reservoir grade)
18
二、次生孔隙(secondary porosity)
2、破裂孔隙-裂缝(fracture)
19
二、次生孔隙(secondary porosity)
2、破裂孔隙-裂缝(fracture)
20
二、次生孔隙 (secondary porosity)
3、晶间孔隙 ---重结晶作用晶间孔为主
21
二、次生孔隙(secondary porosity)
2 碳酸盐岩基块的喉道类型:管状喉道 孔隙缩颈喉道 片状喉道
五、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结构
1 孔隙空间由孔隙及相当孤立的近乎狭窄的连通喉道组成。 2 孔隙空间的缩小部分为连通喉道,喉道变宽即成孔隙。 3 孔隙由细粒孔隙性连通带所连通,镜下可见连通支脉。 4 孔隙系统在白云岩的主体或胶结物的颗粒之间发育,孔隙大 部分反映了颗粒外形。 5 孔隙主要由裂缝沟通。 6 由两种以上基本孔隙结构构成。
孔喉分选性则是指孔喉大小分 布的均一程度
50
第四节
压汞数据的孔隙结构参数研究进展
二、毛管压力曲线常规定量分析
(一)排驱压力(displacement pressure) Wardlaw和Taylor(1976) :取饱和度为20%时对应的压力为排驱压力。
Schowalter(1979):把汞饱和度在10%的压力定义为排驱压力。 在毛管压力曲线上, 沿着曲线的平坦部分作切线与纵轴相交的压力 值就是排驱压力(Pd)。
《油藏工程》课后习题答案
油藏工程教材习题第一章:1. 一个油田的正规开发一般要经受那几个阶段?答:一个油田的正规开发一般要经受以下三个阶段:(1)开发前的预备阶段:包括详探、开发试验等。
(2)开发设计和投产:包括油层讨论和评价,全面部署开发井、制定射孔方案、注采方案和实施。
(3)开发方案的调整和完善。
2.合理的油田开发步骤通常包括那几个方面?答:合理的油田开发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井网的布署。
2.确定生产井网和射孔方案。
3.编制注采方案。
3.油田开发方案的编制一般可分为那几个大的步骤?答:油田开发方案的编制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大的步骤:1、油气臧描述2、油气藏工程讨论3、采油工程讨论4、油田地面工程讨论5、油田开发方案的经济评价6、油田开发方案的综合评价与优选。
4.论述油气田开发设计的特别性。
答:一切工程实施之前,都有前期工程,要求有周密的设计。
有些工程在正式设计前还应有可行性讨论。
对于油气田开发来说,也不例外,但又有其不同的特点。
(1)油藏的熟悉不是短时间一次完成的,需经受长期的由粗到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熟悉过程。
(2)油气田是流体的矿藏,凡是有联系的油藏矿体,必需视作统一的整体来开发,不能像固体矿藏那样,可以简洁地分隔,独立地开发,而不影响相邻固体矿藏的隐藏条件及邻近地段的含矿比。
(3)必需充分重视和发挥每口井的双重作用一一生产与信息的效能,这是开发工作者时刻应当讨论及考虑的着眼点。
(4)油田开发工程是学问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工业。
油气田地域宽阔,地面地下条件简单、多样;各种井网、管网、集输系统星罗棋布;加之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使得油田开发工程必定是个学问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工业,是个综合运用多学科的巨大系统工程。
5.简述油藏开发设计的原则。
答:油藏开发设计的原则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规定采油速度和稳产期限(二)规定开采方式和注水方式(三)确定开发层系(四)确定开发步骤6.油田开发设计的主要步骤。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参考标准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班级:石工02-2姓名:学号:基础数据资料1 •油区:胜利油田XX区块2 -油藏几何参数及各小层物性班级:2学号:23表一、油层物性数据地层压力梯度:0.1MPa/10m,地温梯度:3.7 C/100m 3 -流体物性地面条件下油水密度:0,9g/cm3 w10g/cm33o地层条件下油水粘度:o (10 学号/20) mPa s =10+30/20 =11.5 mPa s .w (0.5 班号/20) mPa s=0.5+2/20=0.6mPa s-地层泡点压力:Pb20 MPa原油体积系数:B°1.12水的体积系数:Bw1.04-油水相渗关系表二、相对渗透率数据表5 井眼半径:0.1 m6 •油水井操作条件注采压差:3MPa排状注水的排距与井距之比为2:1要求油田的初期采油速度达到5%油水井正常生产时间为300天/年7・常用经济指标钻井成本:100。
元/米注水单价:6元/米3输油单价:60元/吨生产维护费:150元/吨作业费用:20000元/ (井•年)地面工程建设费用为钻井费用的0.5倍原油的商品率:95%原油价格:1200元/吨贷款利率:5.86% 存款利率:2.25%第一章油田概况1.油藏地质描述本油区是胜利油田XX区块,含油面积6.5 km2。
具有十个小层,油层顶深从2195米到2257米不连续,平均深度2224.4米;每个小层厚度不均,最小2.61米,最大4.38米,平均厚度3.555米;孔隙度分布也不均衡,最小0.23296,最大0.24864,平均孔隙度(按厚度加权平均)为0.237928 ;渗透率也不均衡,最小85.05md,最大280.896md,平均渗透率(按厚度加权平均)为186.0067md。
束缚水饱和度为0.32,残余油饱和度为0.2。
地层压力梯度为0.1MPa/10m,地温梯度为3.7 C/100m,泡点压力为20Mpa,地层条件下油水粘度分别为10.7 mPa s和0.6 mPa- s,地面条件下油水密度为0.83g / cm3和1.0g /cm3 o2.油藏纵向非均质性评价表油层非均质性数据表油层纵向非均质性评价1.储层渗透率突进系数:层内最大渗透率与平均渗透率的比值,也称非均质系数。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储集岩2、储层3、储层地质学第二章储层的基本特征一、名词解释1、孔隙度2、有效孔隙度3、流动孔隙度4、绝对渗透率5、相渗透率6、相对渗透率7、原始含油饱和度8、残余油饱和度9、达西定律二、简答题1、简述孔隙度的影响因素。
2、简述渗透率的影响因素。
3、简述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第三章储层的分布特征一、简答题1、简述储层的岩性分类?2、简述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3、简述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类型?4、简述火山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5、风化壳储层的结构6、泥质岩储层的形成条件二、论述题1、简述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湖盆中的主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
(要点:重点针对河流相、三角洲、扇三角洲、滩坝、浊积岩等砂体分析其平面及剖面展布特征)第四章储层孔隙成岩演化及其模型一、名词解释1、成岩作用2、同生成岩阶段3、表生成岩阶段二、简答题1、次生孔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2、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有哪些?3、如何识别次次生孔隙。
三、论述题1、简述成岩阶段划分依据及各成岩阶段标志2、论述碎屑岩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3、论述影响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
第五章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一、名词解释1、孔隙结构2、原生孔隙3、次生孔隙4、喉道5、排驱压力二、简答题1、简述砂岩碎屑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
2、简述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
三、论述题试述毛管压力曲线的作用?并分析下列毛管压力曲线所代表的含义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一、名词解释1、储层非均质性2、层内非均质性3、层间非均质性4、平面非均质性二、简答题1、请指出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
2、如何表征层内非均质性?三、论述题1、论述裘怿楠(1992)关于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2、论述宏观非均质性对油气采收率的影响(要点:分析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性对油气采收率的影响)第七章储层敏感性一、名词解释1、储层敏感性2、水敏性3、酸敏性4、速敏性二、简答题1、储层损害的原因?2、储层敏感性类型?《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储集岩:具有孔隙空间并能储渗流体的岩石。
孔隙度及渗透率测量方法
4.1.1储层的概念
在自然界中,并非所有的岩石均能储存油、气。在石油地质学中, 把能够储存油气并能使油气在一定压差条件下流动的岩石称为储层。
根据上述定义可知,储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孔隙性和渗透性。
二者作为储层的充分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如页岩就很难作为储层。
油气注入
岩性 孔隙性
骨架性质 油气储集能力
3)微毛细管孔隙:孔隙直径小于0.0002mm,裂缝宽度小于0.0001mm者。在 此类孔隙中,流体与周围介质分子之间的引力往往很大,要使流体移动需要 非常高的压力梯度,这在油层条件下一般是达不到的。因此,实际上液体是 不能沿微毛细管孔隙移动的。泥页岩中的孔隙一般属于此类型。
4.2.3有效孔隙度
因此,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只有那些彼此连通的超毛细管 孔隙和毛细管孔隙才是有效的油气储集空间,即有效孔隙。因 为它们不仅能储存油气,而且可以允许油气渗滤;而那些孤立 的互不连通的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即使其中储存有油和气, 在现代工艺条件下,也不能开采出来,所以这些孔隙是没有什 么实际意义的。为了研究孔隙对油、气储存的有效性,在生产 实践中,人们又提出有效孔隙度(率)的概念。
Φt=VP/VT×100%
VG
VT
VT=VP+VG
VP
岩石
岩石体积模型
总孔隙度的概念模型
孔隙度反映储集层储集流体的能力。储集岩的总孔隙度越大,说明
岩石中孔隙空间越多,但是它不能说明流体是否能在其中流动。岩石中 不同大小的孔隙对流体的储存和所起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4.2.2按孔隙大小(孔径或裂缝的宽度)的孔隙分类 根据岩石中孔隙大小及其对流体作用的不同,可将孔隙划分为
m1 VT
注意:岩样密度测量方法采用封蜡排液法。
2017第4章油气层损害的评价实验
水敏性强度
<0.3
强
0.3-0.7
中等
>0.7
弱
(三) 盐敏评价实验
1、盐敏
高于地层水矿化度的工作液滤液进入油气层后 ,
可能引起粘土的收缩、失稳、脱落;低于地层水矿化度 的工作液滤液进入油气层后, 则可能引起粘土的膨胀和 分散, 引起渗透率的下降的现象。 2、实验目的
找出盐敏发生的条件, 以及由盐敏引起的油气层伤
K1 K 2 Dk 100% K1
式中:Dk—渗透率损害率;
K1—第一个应力点对应的岩样渗透率,μm2;
K2—达到临界应力后岩样渗透率的最小值, μm2;
表3-20
Dk 应力 敏感 性程 度 ≤5 5~30
应力敏感性程度的划分标准
30~50 中等偏 弱 50~70 中等偏 强 70~90 >90 极强
(一) 速敏性评价实验
1、实验目的
(1)了解流体流速的变化引起岩石颗粒运
移时对油气层渗透率的影响,测定临界流速,
并把它作为评估油气层速敏性程度的指标。
(2)为其它实验提供合理的实验流速提供
依据。
流体流动开始阶段,参与运动的微 粒小而少,且是一些未被胶结的微粒, 对岩心渗透率没有什么影响;
随着流速逐渐增大,参与运动的微粒逐 渐增多。当流速增大到某一数值时,微粒在 孔喉处形成较稳定的“桥堵”,使岩心渗透 率明显下降。
1 、弄清楚油气层潜在的损害因素(例如: 分析岩石中敏感性矿物的类型、产状、含量 及分布特点) 。
2 、弄清楚外来条件 ( 如流体、压力、温度等 ) 对油气层损害的影响。 3 、弄清在油气层潜在的损害因素和外来条件 的影响下,油气层损害类型及损害程度 。 4、筛选合理的防治措施。
储层地质学总结
C 储层厚度与有效厚度答:储层厚度为单纯的储集层的厚度,其内可储集油气,也可储集水;而有效厚度为油气层的纯厚度,具有可动油,并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开采出来C 储层静态模型与预测模型答:储层静态模型为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
预测模型为比静态模型精度更高的储层地质模型(给出井间数十米甚至数米的预测值)C储层静态模型与概念模型答:储层静态模型为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储层概念模型为针对某一种沉积类型或成因类型的储层,把它有代表性的特征抽象出来,加以典型化和概念化,建立一种对这类储层在研究地区内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储层地质模型。
C储层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答:储层确定性建模对井间未知区给出确定性的预测结果,而随机建模则应用随机模拟方法,对井间未知区给出多种等可能的预测结果。
C储层和储层非均质答案:储层:能够储集流体并能使其在一定压差下渗流的岩石(层)。
储层非均质:储层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在三维空间上的不均一变化。
D地质储量与可采储量答:地质储量是指在地层原始条件下,具有产油(气)能力的储集层中石油和天然气的总量。
可采储量是指在现代工艺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采出的那一部分油(气)量。
D地层对比标志层与沉积旋回答:地层剖面上岩性特征突出、容易识别、分布稳定且厚度变化不大的岩层,为某一特定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特殊沉积。
沉积旋回是指纵向剖面上一套地层按一定顺序有规律的交替重复。
在沉积剖面上岩性有规律的变化(颜色、岩性、结构、构造等)称沉积旋回D地层孔隙流体压力与异常地层压力答案:地层孔隙流体压力:指作用于岩层孔隙内流体上的压力,又称地层压力。
异常地层压力: 偏离静水柱压力的地层孔隙流体压力。
F分层系数与砂岩密度答:分层系数为研究层内的砂层层数;砂岩密度为砂岩与总底层厚度的比值G隔层与夹层答:隔层为具有一定厚度、横向上连续较稳定的非渗透层,垂向上隔离上下两个砂体;而夹层为砂体内部的、横向上不稳定分布的、较薄的非渗透层。
《石油地质》第四章圈闭和油气藏
①断层的性质 压性封闭性好;张性封闭性差
②断层的产状 倾角小封闭性好; 倾角大封闭性差
二、断层圈闭和断层油气藏
③断层断穿地层的岩性
泥岩发育封闭性好,砂岩发育封闭性差 断层泥
④断层带其他封堵物的形成
被沥青、矿物充填的封闭性好
⑤两盘地层的对接情况
砂-泥对接封闭性好
砂-砂对接封闭性差
背斜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
挤压背斜圈闭和挤压背斜油气藏 基底隆升背斜圈闭和基底隆升背斜油气藏 底辟拱升背斜圈闭和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披覆背斜圈闭和披覆背斜油气藏 逆牵引(滚动)背斜圈闭和逆牵引(滚动)背斜油气藏
1.挤压背斜圈闭和 挤压背斜油气藏
(1)圈闭形成机理:由侧向 挤压作用形成
(2)基本特点:
“单一圈闭” : 单一要素控制、 单一的储集层、
统一的压力系统、 统一的油气水界面
2.油气藏中油气水分布
(1)油气藏: 气在上,油居中,水在下 油-气界面、油-水界面
(2)油藏: 油在上,水在下 油-水界面
(3)气藏: 气在上,水在下 气-水界面
3.油气藏的度量
(1)含油边界与含油面积 ①外含油边界:油水界面 与储层顶面的交线 ②内含油边界:油水界面与 储层底面的交线
第三节 构造圈闭和构造油气藏
构造圈闭:由于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变形或 变位而形成的圈闭
构造油气藏:构造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构造圈闭
构造油气藏
背斜圈闭 断层圈闭
岩体刺穿圈闭
背斜油气藏 断层油气藏 裂缝性油气藏 岩体刺穿油气藏
一、背斜圈闭和背斜油气藏
背斜圈闭:由背斜作为遮挡条件而形成的圈闭 背斜油气藏:背斜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续表
第024章:储层敏感性及其评价
储层敏感性
油气储层与外来流体发生各种物理或 化学作用而使储层孔隙结构和渗透性 发生变化的性质
(一) 储层损害的原因和类型
外来颗粒的侵入和堵塞 外来固相颗粒的侵入和堵塞 外来微粒的侵入和堵塞 外来流体与岩石的相互作用 粘土矿物的水化膨胀 地层内部微粒迁移 酸化过程中的化学沉淀 外来流体与储层流体的不配伍性 乳化堵塞 无机结垢 有机结垢 铁锈与腐蚀产物的堵塞 微生物作用 细菌堵塞
(二) 储层敏感性机理
储层的水敏性 储层速敏性 储层酸敏性
1、储层水敏性
(1) 概念 当与地层不配伍的外来流体进入地层 后,引起粘土矿物的水化、膨胀、分散、 迁移,从而导致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2) 粘土矿物的膨胀性 水敏性矿物:蒙脱石、伊蒙混层 (3) 外来流体性质与临界盐度
2、储层速敏性
(1)概念 储层因外来流体流动速度的变化引 起地层内部微粒迁移,堵塞喉道,造成 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2)水敏性流动实验与评价
水敏指数: Iw = (KL- K*w)/ KL
(3)盐敏性流动实验与评价
(4)酸敏性实验与评价
酸敏指数: Ia = (Kw - Kwa)/ Kw
(5) 正反向流动试验
运移敏感指数:
Im = (Kmax - Kmin)/ K反
(6) 体积流量评价试验
(胶结物的稳定性)
(2)速敏矿物与地层微粒
储层中的速敏矿物:高岭石、毛发状伊利石 膨胀后的水敏矿物:蒙脱石、伊蒙混层 胶结不坚固的碎屑微粒 油层酸化处理后释放的碎屑微粒
(3)流体性质对速敏性的影响
低盐度:水敏矿物膨胀 高PH值:使地层微粒增加 分散剂:释放地层微粒
3、储层酸敏性
酸化液进入地层后,与地层中的 酸敏矿物发生反应,产生沉淀或释放 微粒,使地层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酸敏矿物:
油藏地质学第4章油藏描述资料
㈤岩心录井资料应用
1. 考察古生物特征; 2. 确定地层时代,进行地层对比; 3. 研究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的关系,以及与电性的关系 4. 掌握生油特征及其他地化特征; 5. 观察岩性、沉积结构与构造、判断沉积环境; 6. 了解构造和断裂情况,如地层倾角、接触关系、断层位置等; 7. 检查开发效果,了解开发中所必须的资料数据。
四、油藏描述资料
基础前提:各种资料齐全准确 1.直接资料:岩心、岩屑录井资料、分析鉴定数据 2.间接资料:物探、测井、试油、试采 归纳起来包括:钻井地质资料
物探资料 测井资料 试油试采资料 动态资料
§1 钻井地质资料
地质录井的主要项目有:岩心录井、岩屑录井、钻时录井、钻 井液录井、气测录井。 一、岩屑录井资料
气测录井方式有两种:随钻气测与循环气测 应用:记录钻井液中可燃气体含量,
及时发现油气, 预报井喷。
§2 物探资料
一 地震勘探原理与方法
㈠概念
地震勘探(Seismic Exploration):就是人工手段激发地震 波,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情况,以查明地下地质 构造,寻找油气藏的技术方法。
㈣ 油气水分布及性质 1. 油气水分布 2. 油气水界面与过渡带 3. 流体分布的控制因素 4. 流体性质
㈤ 地层压力、温度系统
㈥ 渗滤物理特征
1. 润湿性 2. 相对渗透率 3.毛细管力 4. 水驱油效率 5. 敏感性研究
㈦ 驱动能量和驱动类型
1.天然水头能量 2. 边、底水能量 3.弹性能量 4.气顶能量 5.溶解气能量 6. 重力能量
第4章 凝析气藏开发
凝析气藏
pf p C pf p m axs C
p m axs
Tmaxs Tmaxs psep psep Tf T Tf T psep Tf T Tmaxs
近临界态凝析气藏
挥发性油藏
黑油油藏
4.1.3 烃类类型的判别方法
1、相图判别法
1)干气藏 不含常温常压条件下液态烃 (C5以 上)组分,或者很少(0.0001—0.3% ),甲烷以上气体同属物(C2—C4) <5%(摩尔)。 相图很窄 开采过程中地下储层内和地面分离器 中均无凝析油产出,通常甲烷含量大于 95%,气体相对密度小于0.65。
表中的平均分子量由加和原则求得,即
M = ∑ M i Zi
i =1 n
4.1.3 烃类类型的判别方法
3、地层流体密度和平均分子量判别法
地层条件下的流体密度ρ由取样测得,若无实测资料,可用经验公式计 算: 当 M<20时:
ρ =( M − 16) /13.3
当20< M <250时:
ρ=(lg M -0.74)/1.842
4.1.3 烃类类型的判别方法
1、相图判别法 3) 凝析气藏
与油藏的差别是: 1)在原始地层条件下,烃类体系所处的相平衡状态不一样。烃类体系处 于液相状态,若地层压力高于饱和压力,气体全部溶解于油中。而在凝析 气藏中,当地层压力高于初始凝析压力时,油、气处于单相气相态,C5以 上组分(凝析油)也处于气相。 2)油藏原始气油比一般不超过600—700m3/t,凝析气藏的气油比大,且 在衰竭式开发过程中变得更大。 与纯气田的差别是: 1)从凝析气井中同时产出凝析油和天然气。 2)当地层压力降到初始凝析压力以下时,出现反凝析,当地层压力处于初 始凝析压力和最大凝析压力之间时,凝析油会从气相中析出,部分残留在储层 中,造成凝析油的损失。
石油行业油气田开发方案
石油行业油气田开发方案第1章绪论 (4)1.1 油气田概况 (4)1.2 开发目的与意义 (4)1.3 开发原则与依据 (5)第2章油气田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 (5)2.1 地质特征 (5)2.1.1 地层结构 (5)2.1.2 构造特征 (5)2.1.3 岩石特征 (5)2.2 地球物理特征 (5)2.2.1 重力异常 (5)2.2.2 磁异常 (6)2.2.3 地震反射特征 (6)2.3 油气藏类型及评价 (6)2.3.1 油气藏类型 (6)2.3.2 油气藏评价 (6)2.3.3 油气藏潜力分析 (6)第3章油气田开发地质研究 (6)3.1 油气藏描述 (6)3.2 储层参数研究 (6)3.2.1 孔隙度研究 (7)3.2.2 渗透率研究 (7)3.2.3 饱和度研究 (7)3.3 油气水分布规律 (7)3.3.1 油气水分布特征 (7)3.3.2 油气水分布影响因素 (7)3.4 油气藏动态分析 (7)3.4.1 流体流动特性分析 (7)3.4.2 压力变化分析 (7)3.4.3 生产动态分析 (7)第4章油气田开发设计 (8)4.1 开发目标与策略 (8)4.2 开发方式与工艺技术 (8)4.3 开发参数优化 (8)4.4 油气田开发评价 (9)第5章钻井与完井工程 (9)5.1 钻井工程设计 (9)5.1.1 设计依据 (9)5.1.2 钻井工程概述 (9)5.1.3 钻井液选择与设计 (9)5.1.4 钻井工艺技术 (9)5.2 完井工程设计 (9)5.2.1 设计依据 (9)5.2.2 完井工程概述 (10)5.2.3 完井液选择与设计 (10)5.2.4 完井工艺技术 (10)5.2.5 完井工程设计要点 (10)5.3 钻井液与完井液 (10)5.3.1 钻井液功能要求 (10)5.3.2 完井液功能要求 (10)5.3.3 钻井液与完井液监测 (10)5.4 钻完井质量控制与安全 (10)5.4.1 质量控制措施 (10)5.4.2 安全措施 (10)5.4.3 应急预案 (10)第6章油气田采油工程 (10)6.1 采油方式与工艺 (10)6.1.1 采油方式选择 (11)6.1.2 采油工艺流程 (11)6.2 采油参数优化 (11)6.2.1 采油参数分析 (11)6.2.2 参数优化方法 (11)6.3 采油设备与设施 (11)6.3.1 采油设备选型 (11)6.3.2 设施布局与建设 (11)6.4 采油生产管理 (11)6.4.1 生产调度 (11)6.4.2 设备维护与管理 (11)6.4.3 质量管理与安全环保 (12)6.4.4 人员培训与技能提升 (12)第7章油气田注水工程 (12)7.1 注水方案设计 (12)7.1.1 注水方式选择 (12)7.1.2 注水井网优化 (12)7.1.3 注入水源及处理 (12)7.1.4 注水量及压力确定 (12)7.2 注水井设计与施工 (12)7.2.1 注水井选址 (12)7.2.2 注水井钻井设计 (12)7.2.3 注水井完井设计 (13)7.2.4 注水井施工及验收 (13)7.3 注水效果评价与调整 (13)7.3.1 注水效果评价 (13)7.3.2 注水参数优化 (13)7.4 注水管理与环境保护 (13)7.4.1 注水管理制度 (13)7.4.2 注水设备维护与保养 (13)7.4.3 环境保护措施 (13)7.4.4 应急预案 (13)第8章油气田开发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 (13)8.1 环境保护措施 (13)8.1.1 优化开发方案:在油气田开发初期,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要求,优化开发方案,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储层泥质含量和束缚水饱和度的确定
用测井资料计算泥质含量的方法很多: GR法/ SGR法/ CNL法/ SP法/ 电阻率法 孔隙度测井(声波、中子、密度)交会法等 根据本地区地质条件选择适当的方法,原则: (1) 保证Vsh比较准确 (2) 减小油气、放射性及环境条件的影响 (3) 确定方法后,岩心等第一性资料的对比 一般说来,各种方法计算的Vsh都是实际的上限值, 用多种方法时,要选用其中最小值
一、碎屑岩储层岩性成份及其测井响应特征
长石砂岩(河流相沉积中可遇到)主要矿物 组成: 石英 长石(含量大于25%, 有的高达60%) 基质(含量小于15%) 长石有不同类型,常见的有钾长石、微斜长 石及钠长石等,也常遇到云母及锆石。
GaoJ-4-4 5
一、碎屑岩储层岩性成份及其测井响应特征 杂砂岩(快速沉积形成)主要矿物组成: 石英 长石 基质(含量大于15%) 特点:储集性能差,其孔隙度中-低,渗透率低-极低。 与长石共生的其它常见矿物:角闪石、辉石 其碎屑颗粒被包裹在由粘土矿物、碳酸盐岩、黄 铁矿、含炭基质内,造成储集性能变差。
1) V 2) V 3) V 4) V 5) V 6) V
sh
GR GR min GR max GR min
sh
sh
1 2c 1 ' x V sh
2
V
' sh
c
GR
sh
A B
sh
b
GR
max
B
0 0
对地层密度b 和泥质密度sh 进行校正, B0 是纯地层自然伽马本底读数 考虑了泥质的粉砂成分的统计方法, SI 是泥质的粉砂指数,A、B、C 为系数
GaoJ-4-4 7
一、碎屑岩储层岩性成份及其测井响应特征 一般定量分析模型的选择: 石英砂岩:石英、粘土(胶结物) 长石砂岩:石英、长石(钾长石或斜长石)、云母和 粘土矿物 杂砂岩:石英、长石、云母、粘土矿物(伊利石、绿 泥石)、碳酸盐岩等 砾岩: 由砾岩成分及胶结物而定 粉砂岩:石英、云母、长石、重矿物及粘土矿物
sh
GR
B
sh
自 然 伽马能 谱总计数率
7) V 8) V
sh
b GR A B SI C 1 SI CTS CTS CTS max CTS
min min
近似线性关系 右端 Vsh’按方程 7)计算, 老地层 c=2, 第 三纪地层 c=3.7
sh
自 然 伽马能 谱钾含量
常见的储层岩石中主要矿物成份及其测井响应值
矿物 名称 白云母 黑云母 岩 盐 ρ ma 3 g/cm 2.97 3.1 2.04 2.98 4.09* 2.87
*
Pe b/e 2.40 6.27 4.65 5.05 266.82 ~3.4 ~2.85 ~3.4 ~2.78 2.7
GR K API 140 102
铀含量 U ppm
钍含量 Th ppm 0.01
6.7-8.3
硬石膏 重晶石 玄武岩 安山岩 辉长岩 花岗石 辉 石
~61
*
~10.06 ~8.52
110.9
0.6-1.7
1-1.7
2-6.8
2.72* 2.97* 2.67
*
20-25
~23
~44 ~44 * 50-46 78
*
90.1 104.3 ~8.64
二、根据测井资料确定储集层类型
如,在钻井泥浆没有重晶石,GR曲线低、自然伽马 能谱显示低钾K的情况下 当Pe曲线值接近2 时,储层的岩性应为石英砂岩; 当Pe曲线值在3.14 左右,储层的岩性为白云石 接近5 时,储层的岩性为方解石 Pe值在3.14- 5 时,为两种矿物的混合或有胶结物。
当GR显示强放射性(钾大于1.5%)的情况下 当Pe为2-3 b/e时,一般岩性为长石砂岩或杂砂岩,或 是流纹岩为主的火山碎屑岩;
《油气地球物理测井工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研究生课程
油气地球物理测井工程
— 测井地层评价(4)
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测井系 2011.10
Gao J & Fu JW
第4章 测井地层评价
(Formation Evaluation Based on Well Logs)
第1节 测井地层评价基础 第2节 岩性和孔隙度评价 第3节 储层含油性评价 第4节 储层渗透率测井评价
GR K API
SNP p.u -1 3 4 -1 0 2 5
CNL p.u -2 7 8 -3 -1 1 12 -3 -2 -2 37 30 44
Δt ma us/ft 55.5
U ma 3 b/cm 4.79 47.8 *
Δts us/ft 88
钾含量 K(%)
铀含 量 U ppm
钍含 量 Th ppm
GaoJ-4-4 6
Gao J & Fu JW
3
《油气地球物理测井工程》
一、碎屑岩储层岩性成份及其测井响应特征 砾岩:25%以上直径大于2mm的颗粒组成的碎屑 沉积物。 砾岩可细分:单成分砾岩 复成分砾岩(几种类型岩石组成) 砾岩的矿物组成取决于砾岩和基质的成分。 粉砂岩:由直径1/16mm---1/256mm的碎屑颗粒组成。 粉砂岩的矿物组成变化相当大 含有不同百分比的粘土矿物
SNP p.u 12 11 -2 -1 -1
CNL p.u 20 21 -3 -2 -2 ~7
Δt ma us/ft 39.5 40 70 52
Uma 3 b/cm 7.33 19.8 12.4 14.93 1091*
Δts us/ft 149 224.1 120
钾含量 K(%) 7.8-9.8 6.2-10
GaoJ-4-4
2
Gao J & Fu JW
1
《油气地球物理测井工程》
第4节 储层渗透率井评价
一、碎屑岩储层的岩性成份及其测井响应特征 二、根据测井资料确定储集层类型 三、储层泥质含量的确定 四、储层孔隙度的确定 五、储层渗透率的计算
GaoJ-4-4
3
一、碎屑岩储层岩性成份及其测井响应特征 测井对于储层定量物性分析选择模型 清楚储层的类型(主要矿物成分)
88.4 72
0-7
200
-2 -1 -1
71 51 48
7.5 4.5 8.8 6.17 11.05 7.46 0-0.5 3.51-8.31 0-1.5 4.4-7 8.7-124 4.3-7.7 85
0.01
6 69 3
34 20 10
6-19 0-20 14-24
9
一、碎屑岩储层岩性成份及其测井响应特征
GaoJ-4-4 12
Gao J & Fu JW
6
《油气地球物理测井工程》
二、根据测井资料确定储集层类型
在未知情况下,对于较复杂矿物组合的储层, 其岩性的确定应建立在交会图基础上。 ①岩性密度(Pe)与钾含量(K)交会图 ②Pe与Th/K交会图 ③M-N交会图 ④三孔隙度测井资料的骨架岩性识别图 ⑤岩性密度测井的骨架岩性识别交会图(MID)等 另外,还有以三孔隙度曲线重叠识别岩性的方法 及双孔隙度交会确定岩性和孔隙度的方法。
9) V
sh
1 2c 1 K 40 K 40 K 40 max K
sh
2
V
' sh
c
min 40 min
近似线性关系
10) V
自 然 伽马能 谱钍含量
2
V
' sh
c
2
c
1 1
右端 Vsh’按方程 9)计算, 老地层 c=2, 第 三纪地层 c=3.7 近似线性关系
碎屑岩储层常见的岩石: 石英砂岩、长石砂岩、杂砂岩、砾岩、粉砂岩等。 石英砂岩的矿物成份: 石英 长石(含量小于25%) 基质(含量小于15%) 特点:孔隙和渗透性都比较发育 常见的胶结物:粘土、次生二氧化硅、方解石或者白 云石等。
GaoJ-4-4 4
Gao J & Fu JW
2
《油气地球物理测井工程》
石榴 石 角闪 石 锆 石
41.5
19.5 311
*
81.5
方解 石 白云 石 菱铁 矿 正长 石 钠长 石 钙长 石 高岭 土 伊利 石 蒙脱 石
GaoJ-4-4
2.71 2.88 3.89 * 2.52 2.59 2.74 2.93 2.90 2.88
46.5 41.5
13.77 9.00 57.14 *
GaoJ-4-4 16
Gao J & Fu JW
8
《油气地球物理测井工程》
三、储层泥质含量和束缚水饱和度的确定
确定泥质含量的方法
测井方法 自然伽马 计算泥质含量所用方程 说明 近似线性关系 右端 Vsh’按方程 1)计算, 老地层 c=2, 第 三纪地层 c=3.7 Vs h’按方程 1)计算, x 为局部地区校正系 数 A、B 是按地质区域确定的系数 近似线性关系
11) V
sh
TH TH min TH max TH min
12) V
sh
2
V
' sh
c
GaoJ-4-4
25种
2
c
1 1
右端 Vsh’按方程 11)计算,老地层 c=2, 第三纪地层 c=3.7
17
三、储层泥质含量和束缚水饱和度的确定 束缚水饱和度的确定
人们对束缚水饱和度在储集层评价中的重要作用早有 认识,但一直没有一种能独立评价束缚水饱和度的测 井解释方法。 束缚水饱和度与渗透率密切相关,无法回避束缚水饱 和度的确定;目前用测井资料确定地层束缚饱和度方 法主要建立在岩心与测井资料统计分析基础上的。 要用测井资料确定束缚水饱和度或渗透率,必须研究 影响这些参数的主要地质因素和最能反映这些因素的 测井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