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实验要求

合集下载

《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指导

《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指导

《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指导实习专业:土地资源管理时间:2011年11月实习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一、目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现状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全县土地资源的利用状态、特点,以及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为合理确定土地利用规划的战略目标和规划任务提供科学的依据。

通过本实习使同学们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报告的编写。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一)土地利用的数量、质量、结构及分布状态的分析这一部分分析要以二级地类为基础,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确定各类用地的数量、质量、结构及分布状态;比较详细地论述各类用地的基本情况、利用特点以及形成目前利用状态的主要原因。

在报告中要分别对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进行论述。

(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收集10多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的统计资料,从动态变化中分析土地利用的合理方面与不合理方面,找出存在的问题。

主要内容包括:因自然灾害或人为不合理的利用造成的耕地减少,森林、草原退化,非农业建设用地超占等等问题,最后得出具体的分析结论。

(三)土地资源潜力分析通过内业的资料分析,结合外业勘察,初步确定规划地区土地后备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及今后进行整治、改造的主攻方向。

(四)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主要是分乡镇分别计算下列指标,阐明全县土地开发利用的类型、数量及分布,开发利用程度以及产业布局状态。

1.土地垦殖率:即耕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反映土地开发利用和种植业发展程度。

2.土地利用率:即巳利用的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反映全县土地利用的程度。

3.农业利用率:是指大农业(农、林、牧、渔)用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反映大农业的发展程度。

农业利用率=(大农业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4.耕地复种指数:是指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其所占耕地面积之比。

土地利用规划实验指导

土地利用规划实验指导

土地利用规划实验指导实验一、规划期人口预测与耕地需求量预测一、实验目的1.了解规划期人口预测和耕地需求量预测的必要性和意义;2.掌握不同的人口预测方法和耕地需求量预测方法,明确不同方法的适用性;3.能够熟练使用不同的预测方法二、实验原理预测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了解和协调时期和区域土地利用供给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的重要内容。

土地需求量和供给量受一定时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质量和区位条件等的影响。

人口预测和耕地需求量预测是土地利用规划预测中最基本的内容。

三、方法步骤1.确定预测目的2.制定预测计划主要包括确定预测期限、收集资料的途径等。

3.收集基础资料,并进行检验根据不同的预测目的,收集所需要的资料,人口资料包括历年人口数量、性别比例、城乡比例、人口迁入迁出情况等。

耕地需求量预测需要收集的资料包括人均食物消费水平,预测区域粮食生产情况,人口数量等等。

4.实施预测过程4.1人口预测方法4.1.1总人口预测4.1.1.1在人口变动比较稳定的地区,可按以下公式计算+±1(=)PP n∆KP式中:P-规划期总人口(人);P-规划基期年人口(人);K-规划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n-规划年限∆-规划期间人口机械增长数(人)P人口自然增长率应根据计划生育指标,分析人口年龄与性别构成状况予以确定。

人口机械增长,宜按平均增长法计算,依公安部门统计的多年人口净迁入(出)量计算平均值,并分析影响机械增长的因素予以确定。

4.1.1.2在人口变动不稳定的地区,应分析影响人口变动的因素,采用不同方法计算。

(1)、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较大的,应分析影响人口自然增长趋势,按上述公式分段或逐年确定K 值计算。

(2)、建设重大项目引起人口变动的,可按带眷系数法计算人口机械增长,此法是根据平均每个职工所带眷属规划城市人口规模的方法。

这种方法多用于推算新建小城镇的人口规模。

它根据规划期内所确定的厂矿企业、对外交通运输等建设项目及其预定规模,确定物质生产部门职工人数,再从整个城镇着眼,根据生产与生活配套的要求与规定,确定物质生产部门职工与非物质生产部门职工的比例,推算规划期末职工总数,然后再根据单身职工,带眷职工与带眷系数,推算出城市总人口。

土地利用规划实验指导及手册

土地利用规划实验指导及手册

土地利用规划实验及报告书姓名:学号:玉溪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土地管理专业刘文旭编写基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图实验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规划评价一、实验目的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知道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目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内容及土地利用规划后评价过程与方法。

能够利用excel进行图表制作,掌握条图,柱状图,饼图,散点图。

二、实验内容1.土地利用用地的现状分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和法规为依据,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方针,从巢湖市整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正确处理土地资源利用中保护与发展、规划控制与市场调节、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大、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等重大关系,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表1 土地利用现状表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情况,说明分区情况(二)建设用地现状填写(三)未利用地2.建立土地利用结构(按照上课教学要求说明此市的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变化情况)表2 土地利用区位分析利用区位熵指数对本市下辖行政地区的建设用地区位指数,耕地,城市用地的区位指数建行计算并分析:区位熵指数:iidsQ DS由表2和表3、表4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分析如下:据2005年西双版纳州土地变更调查显示,版纳州土地总面积为18994.51平方公里。

2005年末耕地面积为180572.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51%。

3.前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自依法实施到2005年已经实施8年了。

这些年来,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按规划办事的意识明显增强;实施规划的机制和管理制度初步形成;规划的实施,在引导和规范城乡用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强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新06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指导书汇总

最新06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指导书汇总

201406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指导书《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指导书第一部分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大纲一、本课程实习的时间与地点1.实习时间:外业3天,内业7天;2.实习地点:长沙市宁乡县。

二、本课程实习的目的与任务1.练习地类调查的基本方法与一般技术;2.练习土地利用结构综合平衡表的填写方法及其运用;3.练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说明书的撰写;4.练习区域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与未利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5.练习区域主要用地类型(耕地、城市及居民点用地、工矿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三、本课程实习的基本要求1.要求认真进行,并独立完成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报告,不得抄袭,但可参考借鉴别人资料;字数不少于4000,要求有血有肉,不说空话、套话;报告内容作为评定实习成绩的重要依据。

2.在外业收集资料可以分组进行,各小组内部应进行适当的分工与合作,且各组之间必须相互配合。

3.内业时以小组为单位,但提交的实习报告必须是个人的。

4.外业进行之前,各小组必须制定详细的外业工作计划交指导老师审查通过,否则外业不能进行。

5.严格内、外业考勤制度,要求各小组组长认真填写实习日志。

四、本课程实习内容及安排(一)实习内容依据《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21010-2007)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本次实习要求分别开展农村土地调查与城镇土地地类调查。

(1)农村土地调查只进行地类调查,即实地调查县城以外13个乡镇的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等利用状况,查清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村庄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2)城镇土地调查即城镇地籍调查,是对宁乡县城内部每宗土地的调查,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宗地的权属、界址线、面积、用途和位置等情况。

(二)实习任务:1.运用GIS软件进行成果处理,生成土地利用现状图,统计各类土地类型的面积。

2.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三个实习模块内容,撰写并提交实习报告:(1)宁乡县县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2)宁乡县县城土地利用供需预测报告;(3)宁乡县县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与说明书。

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报告

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规划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加深对土地利用规划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我在某城市规划局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

二、实习单位及内容实习单位:某城市规划局实习内容:1. 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2. 学习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评价及分析;3. 掌握土地资源管理、土地市场分析等相关知识;4. 参与土地整理、复垦及开发项目;5. 了解土地利用规划审批流程。

三、实习过程1. 实习初期,我主要跟随导师学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了解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流程、原则和内容。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掌握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基本方法,如现状分析、目标预测、方案设计等。

2. 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评价及分析工作。

通过实地考察、收集数据、分析研究,我对所在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还学习了土地利用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体系,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3. 在学习土地资源管理、土地市场分析等相关知识时,我参加了规划局举办的培训课程,了解了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政策法规和操作流程。

此外,我还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同事,对土地市场分析的方法和技巧有了初步的认识。

4. 在参与土地整理、复垦及开发项目过程中,我了解了项目的前期调研、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环节。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土地整理、复垦及开发项目的实施流程,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5. 最后,我了解了土地利用规划审批流程。

在导师的带领下,我学习了土地利用规划审批的相关政策法规、审查标准和审批流程,为今后从事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打下了基础。

四、实习收获1. 提高了实践能力:通过实习,我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2. 深化了对土地利用规划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实习过程中,我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深化了对土地利用规划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内容及要点-河南农业大学

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内容及要点-河南农业大学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实习指导书(土地管理专业用)曲晨晓等编写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系《土地利用规划》教学实习指导书1实习目的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在于了解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要领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了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知识,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题本教学实习,要求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和进一步深化《土地利用规划》某些基本理论与内容。

利用土地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成果和管理经验来验证和阐明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能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和常规手段,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设计的室内外工作。

在参加土地规划、土地管理等工作中,能担当起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制图工作。

2 实习动员2.1 制定工作计划根据实习任务和调查的技术规程,初步拟定总的实习计划。

其内容一般包括:调查的项目、内容、工作阶段的划分和时间安排等。

实习分外业调查与内业处理两个阶段,外业调查为3天,内业处理为2天。

2.2 学生实习动员为了保证调查实习质量,要进行实习动员,让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内业外业工作、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方法、土地利用规划和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国土资源管理的实际工作情况,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

3准备工作土地利用规划实习的准备工作主要是收集材料、分析材料、与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联系、做好编图与外业工作的物质准备。

准备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下步工作的进行,甚至影响到土地利用规划实习的质量。

3.1 资料的准备资料准备的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分析所需要的规划区域的基础图件和各种专业图件、数字、文字资料、工作底图(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分幅现状图等)。

3.2 用品准备手持式GPS、1:1万的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尺子(三角尺、直尺、丁字尺)、绘图笔、绘图墨水、透明胶带纸、晒图纸、硫酸纸、放大镜、橡皮、小刀、圆规、分规、求积仪、A0绘图仪、A3激光打印机、计算机及应用软件、劳动保护用品等。

土地规划学人口预测

土地规划学人口预测

《土地利用规划学》实验报告人口预测学院:班级:学号:姓名:年月日一、实验目的本次上机以计算机为基本手段,根据已知年份人口现状和估计的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流动趋向等,对十年后人口进行预测,掌握人口预测的方法与过程及掌握一些软件的应用等。

二、实验方法采用的主要方法为自然增长模型、综合分析法和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三、实验过程方法一:自然增长模型当规划区内的人口增长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时,就可用自然增长模型来进行人口预测。

这种模型是以现有总人口为基数,通过预测期内人口的自然增长确定预测期末的总人口数。

其模型为:P N=P o(1+K)n+(C-D)式中,P N为预测期末的人口总数(人);P o为预测起始年的人口总数(人);K为人口自然增长率(%);N为预测年限;C为预测期内迁入的人口数; D为预测期内迁出的人口数;选取2005年为基期年,预测的是十年后人口总数,即2015年人数。

通过网上查找得知:衡东县最近十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8‰,基期年总人口66.85万人,预测期内迁入的人口数为五千,迁出总人口为一千。

根据模型得:P2015=66.85×(1+5.28‰)10+(0.5-0.1)=70.86(万人)方法二:综合增长分析法依据自然增长、机械增长、流动增长三种途径之和确定预测期末人口。

其基本模型为:P t 为规划年人口数;P 0为基本人口数;α为人口自然增长率;β为人口机械增长率;P ’为常住流动人口。

通过查找的:衡东县最近十年的自然增长率为5.28‰,机械率为5.14‰。

由于常住流动人口较少,故忽略不计。

选用2005年为基期年,基期年总人口66.85万人。

根据模型得:P 2015=66.85×(1+5.28‰+5.14‰)10+0=73.85(万人) 方法三: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历史的人口时间序列数据, 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以此预测一定时期内的人口规模。

具体步骤是:(1)将历年人口数按时间序列(年代)做散点图 散点病大致呈直线排列,可以认为人口和年代关系大致符合线性方程。

商州区土地利用规划实验实习

商州区土地利用规划实验实习

商州区土地利用规划实验实习一、课程实验实习目的通过课程实验实习,使学生运用课堂上和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计方法,以利系统地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土地利用规划设计主要完成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准备工作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规划目标的确定3.土地供需预测4.土地利用布局与结构调整5.土地利用分区6.待选总体规划方案的拟定及方案评述7.规划成果的编制课程实习的编制要求在掌握了规划对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规划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经济优势,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系统的思想对整个规划地区做出设计方案,进行方案评述,选取最佳方案。

课程设计要求上交以下成果: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书另外,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附上: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后备资源开发等专题报告。

以下作业内容,可以根据设计对象情况不同,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

一、准备工作内容和要求一、目的和要求通过准备工作要准备好设计所需的资料(图纸资料和文字资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检查、取舍,明确设计对象土地利用上存在的问题,提出规划的任务。

二、作业内容和方法(一)收集商州区资料。

一般如下:1.规划区域的基础材料(1)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貌、土壤、水文、自然灾害等。

(2)资源条件:包括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景观资源等。

(3)人口资料:包括历年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非农业人口、暂住人口等。

(4)经济发展资料:包括历年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等。

(5)城乡建设及基础设施状况。

(6)主要产业发展情况。

(7)生态环境状况。

(8)规划区域的历史材料。

2.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资料(1)土地利用现状资料:包括数据、图件和报告。

(2)土地利用变更资料:包括数据、图件和报告。

(3)历年土地统计年报。

(201406)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指导书

(201406)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指导书

《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指导书第一部分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大纲一、本课程实习的时间与地点1.实习时间:外业3天,内业7天;2.实习地点:长沙市宁乡县。

二、本课程实习的目的与任务1.练习地类调查的基本方法与一般技术;2.练习土地利用结构综合平衡表的填写方法及其运用;3.练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说明书的撰写;4.练习区域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与未利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5.练习区域主要用地类型(耕地、城市及居民点用地、工矿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三、本课程实习的基本要求1.要求认真进行,并独立完成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报告,不得抄袭,但可参考借鉴别人资料;字数不少于4000,要求有血有肉,不说空话、套话;报告内容作为评定实习成绩的重要依据。

2.在外业收集资料可以分组进行,各小组内部应进行适当的分工与合作,且各组之间必须相互配合。

3.内业时以小组为单位,但提交的实习报告必须是个人的。

4.外业进行之前,各小组必须制定详细的外业工作计划交指导老师审查通过,否则外业不能进行。

5.严格内、外业考勤制度,要求各小组组长认真填写实习日志。

四、本课程实习内容及安排(一)实习内容依据《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21010-2007)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本次实习要求分别开展农村土地调查与城镇土地地类调查。

(1)农村土地调查只进行地类调查,即实地调查县城以外13个乡镇的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等利用状况,查清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村庄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2)城镇土地调查即城镇地籍调查,是对宁乡县城内部每宗土地的调查,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宗地的权属、界址线、面积、用途和位置等情况。

(二)实习任务:1.运用GIS软件进行成果处理,生成土地利用现状图,统计各类土地类型的面积。

2.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三个实习模块内容,撰写并提交实习报告:(1)宁乡县县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2)宁乡县县城土地利用供需预测报告;(3)宁乡县县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与说明书。

实验指导书 土地利用与规划

实验指导书  土地利用与规划

《土地利用与规划学》实验指导书2011年9月6日实验一土地利用与规划编制中基础数据的调查、收集1土地利用与规划编制中基础数据的实地调查与测量实地调查与测量一般来说主要针对小区域小范围的土地利用与规划问题而进行的,我们以全站仪与GPS仪器的简单调查与测量为例进行简单的测量,获取部分实测数据。

全站仪与GPS仪器的简单操作前面的课程我们也都已经学过,我们只做简单的温习。

测量数据整理。

2土地利用与规划编制中基础数据的收集(包括电子版数据与纸质数据等)土地利用与规划编制中基础数据的收集主要包括电子版数据与纸质数据等,电子版数据包括已经完善好了的规划与利用图件,还有一些未进行过编辑处理的遥感影像,航片等等;纸质数据主要包括一些计算资料,一些印刷图纸等等,这些数据我们要对其进行扫描或输入,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遥感影像和航片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这里主要讲用ENVI软件进行遥感影像的处理。

1) Open Image File (打开图像文件)Open Image File 是一个普通的文件打开程序。

使用该项打开ENVI 图像文件(flat binary files。

ENVI 自动地识别和读取下列类型的文件:TIFF、GeoTIFF、GIF、JPEG、BMP、SRF、HDF、PDS、MAS-50、NLAPS、RADARSAT 和A VHRR 。

数据仍保留它原有格式,必要的信息从数据文件头中读取。

1. 选择File > Open Image File.2. 当出现Enter Data Filename 对话框,点击文件名,再点击“OK” 或“O pen” 以打开选择的文件。

·要选择一组连续显示的文件,在该组的第一个文件上点击,然后按住它的同时,点击该组的最后一个文件。

或者,用鼠标左键点击和拖曳来选择所需要的组。

·要选择非连续显示的多个文件,按住“Ctrl”键,在每个所需要的文件上点击。

·要改变目录来查找你的文件,在“File Name” 文本框输入路径名(“Path” for UNIX)。

土地利用规划实验报告

土地利用规划实验报告

土地利用规划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土地利用规划过程,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步骤:1.收集相关数据:收集区域的地形、气候、土壤等数据,了解土地资源状况。

2.制定土地利用目标:根据区域的发展需求和土地资源特点,确定土地利用目标,如农业、工业、居民区等。

3.进行土地分类:根据土地的适宜用途,将土地进行分类划分,如耕地、林地、水域等。

4.进行土地评价:根据土地的生产能力、水土保持能力等指标,对土地进行评价,排序确定优劣等级。

5.制定土地利用方案:根据土地利用目标和评价结果,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案,包括土地的具体用途和规模。

6.进行可行性评价:对土地利用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价,考虑各种因素如经济、环境、社会等,并进行综合权衡。

7.优化调整:根据可行性评价的结果,对土地利用方案进行优化调整,使其更加符合各种因素的要求。

8.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根据优化调整的结果,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明确土地的具体用途、规模和时限。

9.实施和监督: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进行实施,并进行监督和评估。

实验结果: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得到了一份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该方案根据区域的发展需求和土地资源状况,合理分配了各类土地的用途和规模,并考虑了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因素。

通过可行性评价和优化调整,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土地利用方案,使其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最后,我们将规划方案编制成一份详细的土地利用规划报告,以供相关部门参考和实施。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了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

实践中,我们发现土地利用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多种因素,如发展需求、土地资源特点、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因素,需要进行综合权衡和多方协调。

实验过程中,我们培养了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了如何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案,为区域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中的组织和合作也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总之,本次实验让我们受益匪浅,对土地利用规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报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编制

实验报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编制

土地利用规划




实验名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编制任课教师:
姓名:
班级:
学号:
实验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编制实验报告
实验过程:
1.新建一个字段,作为规划后的地类的属性,利用ArcGIS中属性表“按属性选择”的功能,选择旱地和水田等价值较高的地类中面积较大的地块作为基本农田,并在新字段中统一输入属性“基本农田”,并统计基本基本农田总面积,保证不少于4000公顷。

可以适当将基本农田中的地部分面积较小的“坑塘水面”也划入基本农田。

2.确定规划建设用地,通过“编辑器”中的“分割”功能分割部分图斑,将分割后的图斑新属性命名为“新增XXX”,使用属性表“按属性选择”功能选中这些新增建设用地,统计新增的建设用地面积,保证在200公顷以内。

3.确定完所有需要变更的地类后,将所有没有变更的地类原属性都转入新建的字段。

4.底图表示“规划现状分类”字段,用无色的纹理表示。

5.规划变更图显示规划后的属性字段,其中没有发生变化的用带纹理的颜色表示,地类发生变化的(新增建设用地、基本农田)用纯色无纹理表示。

6.给地图添加地图要素(标题、指北针、图例、比例尺等)。

(比例尺有误,没有加入最终生成的地图中,不符合现实状况,可能是因为图层缺少地理坐标信息所致)。

7.最终生成的地图。

土地利用规划实验指导书

土地利用规划实验指导书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实验指导书环境与地理科学系2009 年 9 月 10 日实验一土地需求量预测一、实验目的1.了解土地需求量预测的必要性和意义;2.掌握不同的土地需求量预测方法,明确不同方法的实用性;3.能够借助传统手工方式或计算机计算方式熟练使用不同的预测方法。

二、实验原理预测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了解和协调时期和区域土地利用供给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的重要内容。

土地需求量受一定时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质量和区位条件等的影响。

耕地需求量预测是土地利用规划预测中最基本的内容。

三、实验过程1.确定预测目的;2.检验土地需求量预测案例提供的资料;3.利用传统手工方式或者计算机软件实施预测过程:分别采用趋势预测法和回归分析法对案例(见附件1)进行预测。

其中,手工计算方式严格按照预测方法的原理进行逐步计算;计算机计算可以采用EXCEL数据分析工具或者SPSS软件等;4.比较传统手工和计算机两种计算方式的优缺点;5.分析预测误差。

四、注意事项数据输入时要仔细,分析过程中做到谨慎认真。

五、上交资料提交实验报告,内容书写要规范。

附件1:例1. 根据某县市1970-1999年30年耕地面积资料(表-1),采用趋势预测法计算出预测方程并绘制趋势线,同时计算出2000年的耕地面积,最后对预测误差进行分析。

表-1 ××县1970-1999年耕地面积例2.未来耕地面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人口、单产、总产、基建投资等,并随着上述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下表提供了某县市1970-1999年30年人口、粮食总产量和耕地面积的资料(表-2),由此采用回归分析法预测2000年的耕地面积,并列出回归分析方程,最后分析预测误差。

表-2 ××县1970-1999年人口、粮食总产量和耕地面积实验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编制一、实验目的1.掌握借助计算机工具编制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流程、内容及表示方法;2.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绘制;3.熟练掌握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图上内容的计算与分析;二、实验原理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土地空间上合理组织土地的一项综合性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验报告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验报告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堂实验报告(2016-2017第2学期)姓名:金新强学号:311417020113专业班级:城规14-1班指导老师:林华一基本情况实验项目名称:庞村镇土地供给和需求预测研究实验项目地点:土木楼3022试验日期:2017.5.5二实验目的1.了解土地需求量预测的必要性和意义;2.掌握土地需求量预测方法;3.能够借助计算机计算方式熟练使用预测方法。

三实验准备1、查询国家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文件要求;2、查找土地需求量预测案例资料;3、准备庞村镇土地的相关资料;4、安装好土地利用规划用到的Excel、Word等软件。

四实验内容明确各类土地规划期的供给量,土地供给的空间分布。

规划区内的人口数量,耕地需求量,建设用地需求量及其空间分布; 附:规划年土地利用供给表和土地需求表五实验结果与心得土地供给和需求预测研究1、已知庞村2004年人口数为1584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假设城镇化率为50%,则Pt(规划年人口数)=pt0(1+K)(t-t0)=15843*(1+7‰)(2020-2004)≈17714人所以,规划期城镇人口=规划年人口数*城镇化率=17714人*50%=8857人规划期农村人口=规划年人口数*(1-城镇化率)=17714人*(1-50%)=8857人2、居民点用地需求量预测(1).城镇用地需求量预测U=P*A/10000U规划期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公顷)P规划期城镇人口A规划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现有城市和县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

说明: ①现有城市和县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同时符合表1中指标级别和允许调整幅度双因子的限制要求.调整幅度是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比现状人均建设用地增加或减少的幅度. ②人均耕地面积小于1亩的地区,在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水平允许采用的规划指标等级中只能采用最低一级. ③新建城市和县城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宜在第3级内确定;人均耕地小于1亩的地区应在第2级内确定. ④首都和经济特区城市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宜在第4级内确定;经济特区城市人均耕地小于1亩的可在第3 级内确定. ⑤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地多人少的城市和县城,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但不得大于150.0平方米/人.已知城镇居民点现状建设用地为1028400平方米,现状城镇人口7288人,城镇化率为46%,则城镇居民点现状人均建设用地=城镇居民点现状建设用地/城镇居民点现状人口数=1028400平方米/7288人≈141.1(平方米/人)已知耕地面积为14896900平方米,人口数为15843,则人均耕地面积=耕地面积/人口数为=14896900平方米/15843人≈940.28平方米/人=1.41亩>1亩所以,设定规划年人均建设用地达到120平方米/人U=P*A/10000=8857人*120平方米/人/10000=106.3公顷(2)村镇用地需求量预测村镇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与城镇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相同。

土地规划 试验2

土地规划 试验2

实验一土地利用规划软件学习
班别:09农村区域发展1班姓名:曾遇学号:222009326032024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完成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整饰工作,并理解土地利用现状图要表达的各项内容。

正确的按照实验标准图进行操作。

二、实验材料
相应区域的矢量图件
三、实验内容
(1)对现状图斑的区属性进行修改
关闭所有项目,打开“现状图斑”,进入“检查”,点击“检查工作区属性内容”。

在属性结构中选择“地类名称”,对不同的“地类名称”按照要求进行“地类属性”的修改。

选择晕线项目,点击晕线边界,进行“区参数”的修改。

对各种参数进行标准修改。

(3)图框面的修改
点击位置地理图,进行位置属性的修改
(4)修改“图框注记”,点击“文本修改”
进行“点属性”的修改
修改文本后,对“点属性”进行调整
(5)“现状零物”的修改
(6)“一般地类界”的设定
(7)进行“指南针”添加
点击输入“点图形”,选择输入类型“子图”进行选择
(8)
“图例注记”设置
“村社注记”设置
工程输出步骤
四、作业和思考
在本次试验中,我深刻体验到学习一种新软件需要很大的耐心。

并且需要不断的尝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

很感谢老师的耐心指导。

《土地规划学实验》教学大纲

《土地规划学实验》教学大纲

《土地规划学实验》教学大纲Experiment of Land Planning一、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本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实验课。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学习土地规划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课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重点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规划图的编制等的实践知识。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土地利用规划理论知识完成各类专题研究的能力,具备阅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的技能。

(三)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勤奋好学、善于思考、细心踏实的职业精神。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各个实验的目的、内容,根据理论课教师布置实验任务,提前完成调查、收集资料。

(二)理解各个实验的原理,对规划区域实地调查、资料收集成果进行整理,理解各个专题实验的具体步骤。

(三)掌握土地利用规划专题研究数据分析方法和报告的编写方法。

四、实验项目设置情况五、各实验项目教学内容实验项目一:土地需求量预测2学时(一)实验目的要求土地需求量预测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环节。

通过实验掌握利用软件进行土地需求量的方法和流程。

要求学生熟练使用SPSS软件,熟悉回归分析的流程,了解各类预测对实验数据的要求。

(二)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SPSS软件平台、各类预测基础数据、计算机、打印机。

(三)实验内容(1)耕地需求量预测(2)建设占用耕地需求量预测(3)耕地面积二元回归预测实验项目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4学时(一)实验目的要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专题之一,是根据实地调查和收集的资料,通过现状分析与评价,找出当地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问题,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实验目的是结合课堂理论知识,利用实际数据,进行模拟分析,从而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方法和手段。

要求充分利用MAPGIS和EXCEL软件进行数据转换、导入导出、分析处理;理解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注意一级地类和二级地类间的关系,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全面。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大纲

上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土地利用规划学总学时(学分): 63 ,其中讲授45学时,实验18学时,课程实习—天面向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项多部门,多学科,多时序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法学以及农业、畜牧、农机、水利、城镇建设等部门和土壤、气象、植物、水文、水文地质、地貌等学科,同时还涉及遥感、航测、工程测量、地图编制、计算机应用等技术。

因此,它既有属于软科学的一面,又有属于工程技术的一面,既包含社会科学的内容,又包含自然科学的内容,属于应用性综合边缘学科。

本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概念、基本理论、编制方法,使之具有应用现代技术和方法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能力。

课程重点是土地利用规划总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题研究,难点是与其它学科的联系、确定规划方案和实施,在内容深度上,侧重于规划编制方法、原理和程序上。

与相关课程如《国土规划》、《土地管理》、《土地资源学》、《地籍管理》等课程在课程体系上加以区别,明晰了土地利用规划的主体内容。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涉及的基本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和编制方法。

2、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紧缺的国情,使学生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节约土地、充分利用土地、使规划符合实际,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增强。

3、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管理龙头”如何在市场经济、土地资源与资产并重、土地用途管制、耕地动态平衡等新形势要求情况下,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是目前土地利用规划着重应该研究的问题。

4、同时,使学生应用现代新技术(如计算机、GIS和RS等),编制土地利用规划。

(三)教学内容1、理论讲授(1)课时分配及说明各章学时分配表本课程共分三篇,内容分别为土地利用规划总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题研究、土地利用内部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堂实验要求
实习一: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准备工作
(一)实习内容
1、土地利用规划任务书的编写
2、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编写
(二)实习方法
1、文献查阅方法
2、实地踏查的方法
(三)实习成果
1、土地利用规划任务书
2、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实习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实习内容
1、土地利用数量、质量、结构分析;
2、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3、土地后备资源及其潜力分析;
4、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5、土地利用宏观经济效益分析;
6、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
7、上轮土地利用规划指标执行情况
8、规划实施的主要成效及问题
(二)实习方法
1、发展过程纵向对比法;
2、发展过程纵向相关分析法;
3、发展过程地域对比法;
4、同类地域横向对比法;
5、不同地域横向对比法;
6、不同级别地域对比法等。

7、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数学模型方法
(三)实习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规划实施报告
实习三: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预测(一)实习内容
1、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判断与功能定位
2、人口预测
3、国内生产总值预测
4、工农业总产值预测
5、产业结构预测
6、粮食消费量预测
7、粮食单产量预测
(二)实习方法
1、人口自然增长率法
2、人口统计学法
3、相关分析法
4、灰色系统模型方法
(三)实习成果
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预测报告
实习四: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
(一)实习内容
1、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15周)
①耕地需求量预测
②园地需求量预测
③林地需求量预测
④牧草地需求量预测
2、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16周)
①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②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③农村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④独立工矿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⑤交通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⑥水利设施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二)实习方法
1、部门规划方法
2、常规预测方法
3、数学模型方法(三)实习成果
土地需求量预测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