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统计学》(第7版)教学大纲

《统计学》(第7版)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授课对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社会学专业、档案学专业、新闻学专业等开课学期:第3、4、5、6 学期学分:3~4 学分主讲教师:⋯⋯等指定教材: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编著,《统计学》(第7 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年教学目的:《统计学》是为非统计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总课时约54 学时。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关统计知识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应达到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各种统计方法,并理解各种统计方法中所包含的统计思想。

使学生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不同特点、应用条件及适用场合。

使学生能使用SPSS或Excel 等软件分析数据。

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 1 章导论课时:1 周,共3 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统计及其应用领域一、什么是统计学统计学的概念。

描述统计。

推断统计。

二、统计的应用领域统计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

统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第二节统计数据的类型一、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分类数据。

顺序数据。

数值型数据。

二、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观测数据。

实验数据。

三、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截面数据。

时间序列数据。

第三节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一、总体和样本总体。

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样本。

样本量。

二、参数和统计量参数。

统计量。

三、变量变量。

变量的类型。

第 2 章数据的收集课时:1 周,共3 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数据来源一、数据的间接来源二手数据。

二、数据的直接来源调查数据。

实验数据。

第二节调查方法一、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概率抽样方法。

非概率抽样方法。

二、搜集数据的基本方法自填式。

面访式。

电话式。

数据搜集方法的选择。

第三节实验方法一、实验组和对照组二、实验中的若干问题三、实验中的统计第三节数据的误差一、抽样误差二、非抽样误差三、误差的控制第 3 章数据的图表展示课时:1 周,共3 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数据的预处理一、数据审核原始数据的审核。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重新修订)一、课程名称(中英文)中文名称:统计学英文名称:Statistics二、课程代码及性质课程编码:0700092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大类)基础课,统计学学科(大类)基础课.经济、管理、统计等大类专业必修课三、学时与学分总学时:56(理论学时:48学时;实践学时:8学时)学分:3四、先修课程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五、授课对象本课程面向经济、管理、统计等大类专业学生开设六、课程教学目的(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贡献和作用)(一)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统计知识,了解统计学科的发展,掌握统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二)需要学生了解统计的作用,能够正确地使用统计方法,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数量分析。

(三)为学习其他经济、管理课程和从事经济研究工作提供数量分析的方法。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课程重点:统计描述与统计抽样课程难点:描述统计与抽样统计八、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重点加强统计理论与方法的学习,深化理论与方法的合理运用。

教学手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统计学实践(统计学实验)为辅。

九、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一)统计的对象和方法(教师课堂教学学时(4小时)+ 学生课后学习学时(1小时))教学内容:统计与统计学,统计的分科分类,统计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统计学的方法,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课后文献阅读:统计的历史,统计的作用课后作业和讨论:统计与统计学,统计的分科分类,统计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二)统计数据与统计调查(教师课堂教学学时(4小时)+ 学生课后学习学时(1小时))教学内容:统计现象与统计数据,统计数据的来源,调查方案设计,统计数据的误差。

课后文献阅读:统计数据的作用课后作业和讨论:统计现象与统计数据,数据的来源与搜集,数据的误差(三)数据的整理与描述(教师课堂教学学时(4小时)+ 学生课后学习学时(1小时))教学内容:数据的预处理,品质数据的整理与描述,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描述,统计分组(类),统计整理的应用—洛伦茨曲线的编制。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定义:《统计学》是一门通过搜索、整理、分析数据等手段,以达到推断所测对象的本质,甚至预测对象未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其中用到了大量的数学及其它学科的专业知识,它的使用范围几乎覆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是经济学专业本科的必修课程之一。

(二)编写依据:根据XXXXX学院XXXX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8年7月修订)修订培养目标而制定的。

(三)目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了解统计学对认识社会的作用;能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能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有关情况,学会各种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

(四)学时数与学分数:本课程理论36学时,实践/实验18学时,共54学时,3学分。

(五)适用对象:经济学专业, 2018-2021年级学生。

(六)课程编号:KY1811B06二、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知识点:统计的起源、统计学的发展历史第二节统计学的性质与特点知识点:统计的含义、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与特点、统计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三节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工作过程知识点: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统计工作的过程第四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知识点:总体和总体单位、标志与指标、变异与变量、统计指标与指标体系、流量与存量第五节统计指标的形成及表现形式知识点:统计指标的形式、统计指标的表现形式第二章数据的搜集第一节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知识点:统计调查的意义、要求和种类、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第二节搜集资料的方式和方法知识点:搜集资料的方式、搜集资料的方法第三章数据的图表展示第一节数据的预处理知识点:数据审核、筛选、排序第二节品质数据的整理与展示知识点:分类数据的整理与图示、频数及其分布表、条形图、饼图、顺序数据的整理与图示、累积频数及其分布表第三节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展示知识点:分组数据、组中值、组距、直方图、雷达图、线图第四节合理使用图表知识点:SPSS基本操作实践第四章数据的概括性度量第一节集中趋势的度量知识点:集中趋势、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第二节离散程度的度量知识点:异众比、四分位差、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第三节偏态与峰态的度量知识点:偏态及其测度、峰态及其测度第四节SPSS实践操作知识点:描述性统计上机实践第五章概率与概率分布、统计量及其抽样分布第一节概率与概率分布知识点:概率的基本概念、概率的统计定义、离散型和连续性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第二节统计量及其抽样分布知识点:统计量的概念、常用的统计量、抽样分布、卡方分布、t分布、F分布第三节样本均值的分布与中心极限定理知识点:样本均值的分布、中心极限定理第六章参数估计第一节参数估计的基本原理知识点:估计量与估计值、点估计与区间估计、评价估计量的标准第二节一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知识点:一个总体均值、比例、方差的区间估计第三节两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知识点:两个总体均值之差、比例之差、方差比的区间估计第四节样本量的确定知识点:估计总体均值的样本量的确定、估计总体比利时样本量的确定第五节 SPSS实践操作知识点:推断统计的上机实践第七章假设检验第一节假设检验的基本问题知识点:假设问题的提出、假设的表达式、两类错误、假设检验的流程、利用P值进行决策、单侧检验第二节一个总体参数的检验知识点:检验统计量的确定、总体均值的检验、总体比例的检验、总体方差的检验第三节两个总体参数的检验知识点:检验统计量的确定、两个总体比例之差的检验、两个总体方差比的检验、检验中的匹配样本第四节检验问题的进一步说明知识点:关于检验结果的解释、单侧检验中假设的建立第五节SPSS实践操作知识点:推断统计的上机实践第八章分类数据分析第一节分类数据与卡方统计量知识点:分类数据、卡方统计量第二节拟合优度检验知识点:案例分析第三节列联分析:独立性检验知识点:案例分析第四节列联表中的相关测量知识点:相关系数的定义、公式及应用第五节SPSS实践操作知识点:推断统计的上机实践第九章方差分析第一节方差分析引论知识点:方差分析及其有关术语、基本思想和原理、基本假定第二节单因素方差分析知识点:数据结构、分析步骤、关系强度的测量、多重比较第三节双因素方差分析知识点:双因素方差分析机器类型、无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第四节 SPSS实践操作知识点:推断统计的上机实践第十章指数第一节基本问题知识点:指数的概念、分类、编制问题第二节简单指数与加权指数的应用知识点:简单指数案例分析、拉氏与帕氏指数的案例分析第三节典型指数介绍知识点: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概念、计算及其作用四、实践/实验教学(一)项目名称:学生团队统计报告(二)目的要求:为促进学生掌握并运用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规定由学生团队(原则上要求3-6人)自行选择统计对象,合力完成统计报告并于学期第十八周上交电子版。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任务与目的(一)统计学课程是经教育部批准的经济学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方法科学。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各种统计方法,并理解各种统计方法中所包含的统计思想;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不同特点,应用条件及适用场合;能够熟练应用Excel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

二、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一)一些基本概念掌握统计学的含义,理解统计学与统计数据的关系;熟悉统计学的分科;了解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具体内容为:1、统计是什么?2、现实中的随机性和规律性,概率和机会3、变量和数据4、变量之间的关系5、统计、计算机与统计软件(二)数据的收集掌握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内容,统计数据的分组方法;熟悉数据的计量与类型,数据的搜集方法。

具体内容为:1、数据是怎样得到的?2、个体、总体和样本3、收集数据时的误差4、抽样调查和一些常用的方法5、计算机中常用的数据形式(三)数据的描述掌握均值的计算方法,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离散系数的适用场合;熟悉众数、中位数、几何平均数的特点及计算;了解极差的含义及特点,偏态、峰度的测度方法,统计表的编制等,能够编制频数分布表;了解频数分布的图示方法和类型。

具体内容为:1、如何用图来表示数据?2、如何用少量数字来概括数据?(四)机会的度量:概率和分布掌握概率的运算,确定变量分布的基本方法;掌握抽抽样分布及中心极限定理;熟悉如何运用小概率定理对事件进行判断。

内容包括:1、得到概率的几种途径2、概率的运算3、变量的分布4、抽样分布、中心极限定理5、用小概率事件进行判断(五)简单统计推断:总体参数的估计掌握用估计量估计总体参数的方法,熟练运用点估计及区间估计的方法,并且可以独立运算,说明估计结构;掌握估计结构的评判标准。

1、用估计量估计总体参数2、点估计3、区间估计4、关于置信区间的注意点(六)简单统计推断: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掌握总体均值,比例和方差的假设检验;熟悉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检验中的两类错误;了解假设检验中的其他问题。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统计学课程编码:0702033210适用专业及层次:数学教育专业(三年制专科生)课程总学时:36课程总学分:36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等。

1、课程的性质:《统计学》是实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它是用统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来研究国社会经济活动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

它主要是使学生能对社会经济中的数量进行分析,能透过数字看现象本质。

2、课程目的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统计数据的参数估计、假设检验、一元回归分析,并能够用Excel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推断性统计分析;掌握数据的搜集、数据的图标展示、数据的概括性度量和时间序列分析;了解统计数据的列联分析、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3、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是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重难点第一章总论(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统计;第二节总体和样本;第三节统计学的应用领域;【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从统计学的含义及产生与发展,了解什么是统计,以及统计总体与样本的概念与关系,统计学的应用领域。

【教学重难点】:统计学的含义,统计的总体性和数量性,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样本与总体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调查与整理(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统计数据调查及其种类;第二节统计数据的搜集;第三节统计数据的整理。

【教学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统计数据的意义以及统计数据的形成过程。

明确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这两个阶段在整个统计工作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正确认识统计调查各种组织方式的特点及适用范围,能编制变量数列。

熟悉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分类,掌握三种数值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应用条件上的区别,理解变异指标的作用并掌握标准差、离散系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三种数值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应用条件上的区别。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统计学Statistics二、课程编码:三、学时与学分:40+8/3四、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概论与上机操作五、课程教学目标1.掌握统计学的基本范畴;2.了解数据资料的搜集方法,应用国际先进的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整理、概括和表征大量的统计数据;3.掌握各种基本统计分析的计算方法,结合工商企业经济管理方面的各类实际问题,使用SPSS作相应的定量分析,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适用学科专业主要适用于社会经济领域的各类专业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总论(3学时)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统计研究方法统计学的基本范畴●统计数据的搜集(课外阅读)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统计数据的搜集方法●统计数据的整理(7学时)统计数据整理概述频数分布统计表●统计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6学时)统计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的描述统计数据分布离散趋势的描述统计数据分布的形态特征●抽样与抽样分布(2学时)简单随机抽样的SPSS实现抽样分布抽样组织形式及样本分布特征●统计推断(6学时)参数估计的SPSS实现不同抽样组织形式中的参数估计参数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6学时)变量间的统计相关关系一元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多元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曲线回归(课外阅读)●动态数列(6学时)动态数列分析基础动态数列的分析指标动态数列的分解分析●统计指数(课外阅读)统计指数的概念和分类总指数的编制方法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聚类分析(4学时)聚类分析的理论基础分层聚类分析快速聚类分析判别分析(课外阅读)●上机实践(8学时)八、教材及参考书侯华玲,石林芬.现代社会经济统计学-SPSS应用.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12月.余建英,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4月.九、考核方式书面考试+讨论、作业+上机实践十、其他说明可根据学生的基础及课时和上机时间的增减,适当调整SPSS应用的内容。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理解并记忆统计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和范畴;掌握并能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进行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一定的统计分析,使学生掌握并应用该工具为自己所学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二、课程设置说明《统计学》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与管理类各专业必修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

本课程既介绍具有通用方法论性质的一般统计理论与方法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运用,又介绍社会经济领域所特有的一些统计理论与方法,同时,还应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国民经济统计知识。

因此,本课程的开设在为学习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后继课程和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提供数量分析方法的同时,也为日后非统计专业部分学生走向社会经济统计岗位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三、课程性质统计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也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技能课。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一)教学内容一、统计概述(3学时)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2、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3、我国的社会经济统计工作二、统计数据采集(3学时)1、统计数据采集的意义和种类2、统计调查方案3、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4、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控制三、统计数据整理和显示(6学时)1、统计数据整理概述2、统计分组3、分配数列四、综合指标分析(10学时)1、总量指标分析2、相对指标分析3、平均指标分析4、变异指标分析五、抽样推断(8学时)1、抽样推断概述2、抽样推断的基本原理3、参数估计的估计方法4、综合评价分析概述六、相关与回归分析(8学时)1、相关分析概述2、线性相关分析3、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七、动态分析(6学时)1、动态分析概述2、时间数列的水平分析3、时间数列的速度分析4、时间数列的趋势与分析八、指数分析(6学时)1、指数分析概述2、综合指数3、平均数指数4、指数体系和因素分析习题讲解及答疑:2学时;课堂测验:2学时。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大纲课程代码:04144005课程学分:3课程总学时:48适用专业:16经济学转本1和2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统计学课程具体讲授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一门应用方法论科学。

统计学基础是为经济与管理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课,也是文哲类专业的学生选修课,属于学科基础课。

随着社会科学日益向精确化、定量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统计分析研究的方法已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统计学知识也成为现代各类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

它以《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数学》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计量经济学》、《统计软件应用》等课程的基础。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1、课程内容的编排和组织是以企业需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置的一门课程。

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作了根本性改革,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经过数据库行业专家深入、细致、系统的分析,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据与统计软件、数据的描述性分析、统计推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类别数据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时间序列预测等内容。

每周教学时间为3课时,以课堂讲授和课后练习为主。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收集、处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项目设计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来进行。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一、课程代码4140222二、课程名称1、中文名:统计学2、英文名:Statistics三、课程管理院(系)及教研室统计与统计学院统计系四、关于本教学大纲的说明1、适用专业(层次):大学本科2、总学时与总学分:56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16学时3、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统计学》课程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工商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的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在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对各类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和公司、企业的经营及决策,还是科学研究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方法已经成为理、工、农、医、人文、社会、管理、军事等所有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门课程的目的和任务:(1)为经济管理统计提供统计调查、资料整理汇总和统计分析的一般原则和方法;(2)为进一步学习有关统计的专门知识,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3)为学习其它经济、管理课程和从事经济研究工作提供数量分析的方法。

(4)学生能运用有关软件对理论教学环节中涉及到的部分方法进行实现,同时完成上机实验题目。

4、先行、后续课程:(1)、先行课程:高等数学、政治经济学(2)、后续课程:第一类: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课,包括企业经济统计、国民经济统计学、金融统计学等。

第二类:是统计方法的深化提高课,包括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方法专题等。

5、考核方式与成绩构成比例:(1)、考试方式:理论部分通过教考分离进行闭卷考试(120分钟),实验部分通过上机考试或学生以小组形式撰写调查分析报告(2)、成绩构成比例:平时成绩︰卷面成绩=30︰70。

五、纲目(理论部分)第一章总论[教学目的]:1、能够正确理解“统计”的意义、研究对象、方法、特点。

2、了解统计发展的简史及主要学派。

3、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教学重点与难点]: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总述
二、教学时数分配
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
第一章数据与统计学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明确统计学的性质和特点,掌握数据的基本类型,正确地理解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术语,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应用范围,从大的方面、从体系和主线上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这是学习《统计学》的起点。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特征;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的区分;统计
学的基本概念。

难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研究方法
内容设置:
统计学的性质及其种类
统计的应用领域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统计研究方法
第二章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显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数据搜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掌握各种方法的特性。

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数据调查方式和方法,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为以后各章学习统计分析方法打下基础。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调查方法;统计调查体系;统计分组;频数分布与变量数列
的编制;全距、组距与组数的关系
难点:统计分组;频数分布数列的编制方法与技巧
内容设置:
数据的采集
数据的整理
频数分布
数据的显示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描述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数据分布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测度,重点掌握分组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的计算,并能加以灵活运用,了解数据分布形状(即偏度与峰度)及其测度。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集中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离散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离散程度测度指标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
内容设置:
集中趋势的测度
离散趋势的测度
偏度和峰度的测度(自学)
相对位置的测度及异常值的检测
第四章时间序列分析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时间数列的定义、种类,掌握计算时间序列的水
平指标分析法与速度指标分析法,了解时间序列的各项构成因素,掌握时间
序列的趋势分析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分析法、速度指标分析法,时间序列的趋势
分析方法。

难点:时期数列与时点数列的区分,平均发展水平、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时间序列的构成因素分析,长期趋势、季节变动的测定和分析内容设置:
时间序列概述
时间序列的传统分析
时间序列的构成因素分析
时间序列的趋势变动分析
时间序列的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分析(循环变动、不规则
变动分析自学)
第五章相对指标和指数
教学目的:
了解常用的一些相对指标,正确理解指数的概念、性质、种类和作用,
掌握综合指数、平均数指数、平均指标指数的编制理论和计算方法。

能够就
指数体系展开两因素分析。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指数的概念与种类;综合指数、平均数指数的编制;平均指标指数;指数因素分析法。

难点:数量指数与质量指数的区分;综合指数与平均数指数的联系;平均数指数与平均指标指数的区分。

内容设置:
相对指标概述
指数的概念与种类
指数的编制及计算
指数的分析与应用
几种常用的经济指数
综合评价指数(自学)
第六章抽样和抽样分布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简单随机抽样、类型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和多阶段抽样等基本的抽样组织形式,深入理解大数法则和中心极限定理,掌握样本统计量的分布类型。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简单随机抽样及其他抽样组织形式;常见的概率分布;大数法则与中心极限定理;样本均值及样本比率的抽样分布。

难点:中心极限定理的正确理解;样本均值及样本比例的抽样分布类型。

内容设置:
抽样方法概述
概率分布(自学)
常见的概率分布(自学)
大数法则与中心极限定理
第七章总体参数估计
教学目的:
在掌握抽样分布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要求掌握抽样误差的计算形式,并能对不同类型的样本,建立总体参数的置信区间。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抽样极限误差的计算;单个总体均值及比率的区间估计;样本容
难点:抽样极限误差的计算;区间估计的原理;抽样精确度与置信度之间的关系。

内容设置:
参数估计的基本问题
单个总体均值和比率的区间估计
样本容量的确定
两个总体均值和比例差异的区间估计(自学)
其它抽样组织形式的总体参数区间估计(自学)
第八章假设检验
教学目的
假设检验是抽样推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推断统计中起重要作用。

学习本章要求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学会对单一总体参数进行假设检验。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两类错误;单一总体各种参数的假设检验。

难点: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假设形式的构造;单一总体的各种参数的假设检验。

内容设置:
假设检验概述
单一总体
两个总体(自学)
第九章相关与回归分析
教学目的:
相关与回归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相关关系的概念、种类,掌握相关程度的测定方法,能够灵活运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相关关系的概念、种类;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区别;线性相关下相关程度的测定及判断;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估计标准误差的计算及说明。

难点:相关系数、回归系数、判定系数和估计标准误差等统计分析指标
内容设置: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概述
一元线性相关和一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自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