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3 练习八|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3 练习八|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3 练习八|苏教版教案概述本教案是根据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第6章第3节“将一个数字分解成若干个数的和”中的练习八所编写的。

此教案旨在通过练习八的学习,让三年级学生掌握将一个数字分解成若干个数的和的方法,并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掌握将一个数字分解成若干个数的和的方法。

2.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孩子们的数学计算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1.将一个数字分解成若干个数的和的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将一个数字分解成若干个数的和的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个人练习、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将数字9分解成若干个数的和?”请学生来回答。

学生们可以尝试将数字9分解成2+2+2+2+1的形式。

老师可以进一步与学生们讨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个方法。

2. 学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八,要求学生按要求将数字分解成两个、三个或四个数的和,并记录自己的思路。

3. 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分别汇总讨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答案,相互比较。

4. 讲解老师请几组学生将他们的解题思路和答案发表出来,并与同学们分享。

5. 巩固老师布置练习八的拓展练习,要求学生将数字分解成五个、六个或七个数的和。

6. 作业布置完成拓展练习。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提出问题、自主思考、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了将一个数字分解成若干个数的和的方法。

在教学中注意学生自主思考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多加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六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案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2)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六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案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2)

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及换算教材第70、第71页的内容。

1.知道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并会运用进率进行换算。

2.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1.知道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会用进率进行换算。

2.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及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老师提问: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都有哪些?(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分米)出示练习:学生口答。

(1)长方形的长是10cm,宽是8cm,面积是( )。

(2)长方形的长是10cm,宽比长短4cm,面积是( )。

(3)长方形的宽是4cm,长是宽的2倍,面积是( )。

(4)长方形的面积是48dm2,长是8dm,宽是( )。

(5)正方形的边长是10dm,面积是( ),周长是( )。

(6)正方形的面积是36m2,边长是( )。

1. 教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老师出示边长1分米的一个正方形。

老师提问:请学生估算它的面积。

(老师引导学生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正方形的边长,边长1分米,面积1平方分米;边长是10厘米,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老师提问:同样是一个正方形,它的面积怎么得出了两个答案?哪个是正确的呢?学生讨论;老师巡视。

学生甲: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学生乙:正方形的边长是10厘米,10×10=100(平方厘米),它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老师提问: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老师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dm2=100cm22. 教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老师提问:你能用同样的道理说明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学生:边长1米的正方形就是边长为10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也就是100平方分米。

老师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m2=100dm23.归纳小结。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完整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完整版)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第二单元千米和吨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四单元混合运算第五单元年、月、日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第八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第十单元期末复习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课题: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两位数乘整十数(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估算方法。

2.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探究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口算练习。

出示口算卡片:1×10= 3×32= 5×11=2×20= 30×3= 6×20=学生计算,汇报交流。

(选择几题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口算的)2.导入新课:刚才我们计算的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同学们都算得很棒,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探究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1页例1。

引导: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让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上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探究算法。

提问:如何算出10盒有多少个?把算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全班交流。

(结合情境图中右下角的菜椒摆放特点来说)①先算9盒,再加1盒。

12×9=108(个) 108+12=120(个)②横看,先算2盒,再算5个这么多。

12×2=24(个) 24×5=120(个)③竖看,先算5盒,再算2个这么多。

12×5=60(个) 60×2=120(个)④把算式看成12个十,十个十是一百,二个十是二十,合起来是120。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整理与练习》优质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整理与练习》优质教案

课题复习(一)主备人课时9-8教学目标1.掌握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懂得单位间的换算方法,能正确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和面积计算。

2.对所学的有关面积计算、周长计算中常见的数量关系进行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基本结构内容和过程学生活动(五学)教师活动(五探)个人复备引学质疑一、知识系统整理1.提问:谁能说说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举例说说什么时候用长度单位,什么时候用面积单位?让学生完成教材第73页“复习”第2题。

学生独立阅读例题图的信息教师随着谈话相机出示例题信息。

互学探疑2.完成教材第73页“复习”第1题。

提问:我们的课桌面的面积是什么?什么是它的周长?让学生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

3.揭题: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系统地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的相关知识。

二、查漏补缺训练1.完成教材第73页“复习”第3题。

让学生读题目,然后独立思考,并计算出每个图形的面积,最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用数方格和割补法)学生讨论并交流,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学生说明自己的算法。

教师适时引导。

教师展现学生的算法,引导优化。

共学 2.完成教材第73页“复习”第4题。

小组里交流算解疑出示图形,让学生计算,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3.完成教材第73、74页“复习”第5、6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计算。

4.完成教材第74页“复习”第8题。

出示表格,提问:说说你看懂了什么?让学生计算,指名说说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

法。

在班内交流,得出最佳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方法。

助学释疑5.完成教材第74页“复习”第9题。

让学生先读题,再集体交流,理解“四周围上篱笆”指的是求苗圃的周长。

三、综合运用提升1.完成教材第74页“复习”第10题。

让学生读题,理解“多长的木条”指的是长方形的周长,“多大的玻璃”指的是长方形的面积。

201505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06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01505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06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主备人:审核人:教者:第周第课时单元第课时课题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认识面积教学内容教材第58~60页,例1、例2,“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难点: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法、学法: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

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教师事先在黑板上画两个长方形,一个长4dm,宽3dm;另一个长10dm,宽1dm。

谈话:这是两块菜地,狮子大王要把这两块菜地分给山羊和狐狸,忠厚的山羊让狐狸先挑选,狐狸急急忙忙挑了这一块(后一块长方形),狐狸这次占到便宜了没有呢?(学生发表意见)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

(1)看一看,感知面的大小①出示情境图,问:这是什么地方的情境?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②观察黑板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观察课桌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③指出:通过观察发现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呢的面积。

(2)说一说,表述面的大小。

个性化意见①谈话:现在谁来说一说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的什么?课本的封面呢?②你们会比一比黑板面的面积和课本封面的面积的大小吗?(在小组里先说一说再集体交流)(3)摸一摸,比较面的大小。

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桌面和椅子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摸一摸练习本的封面,学具盒盖的面和三角尺的面,摸了以后你认为哪个面的面积最大,哪个面的面积最小。

(4)找一找,生活中的其他物体你能比较它们表面的面积大小吗?讲述:通过观察和摸物体的面等活动,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六单元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六单元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千米和吨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2、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使学生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查找资料,学会与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课时:5课时认识千米教学内容:P44~46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在课前课后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互动对话——生成“千米”的概念1、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厘米、1分米、1米。

2、填空: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橡皮长4()学校跑道一圈长250()贵阳到北京的铁路长()问:为什么贵阳到北京的铁路长度要用千米做单位?3、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

介绍千米的符号学习千米的读法。

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出示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的含义吗?二、实践体验——建构“1千米”的概念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⑴猜测: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广泛,那么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猜一猜。

⑵观察:请大家仔细观察测量公路长度的过程,吧你看到的记下来。

⑶问:通过观看你知道了什么?(1千米=1000米,1千米里面有10个100米)⑷小结:1千米=1000米,指导学生读出这个算式时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单元《1.面积的含义》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单元《1.面积的含义》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单元《1.面积的含义》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单元《1.面积的含义》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面积的概念,认识面积单位,以及会运用面积单位来度量物体的面积。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面积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他们对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面积的概念和面积单位的认识还是陌生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直观的教具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和理解面积的概念,逐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理解面积的概念,认识面积单位,以及会运用面积单位来度量物体的面积。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面积的概念和面积单位的认识。

2.如何运用面积单位来度量物体的面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面积的概念。

2.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和动画展示,让学生直观地认识面积单位。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度量物体的面积。

4.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面积板、面积单位卡、实物道具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份面积板、面积单位卡、实物道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幅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可以用面积来表示。

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面积。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面积板,让学生直观地认识面积。

然后,教师通过实际操作,展示如何用面积单位卡来度量物体的面积。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面积单位卡的形状和大小,认识面积单位。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学具,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

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运用面积单位卡来度量实物道具的面积。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整单元)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整单元)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整单元)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包括分数的比较、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本单元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比较和加减法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分数的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基本概念和加减法运算,对数学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分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需要时间去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学习分数时,可能会有以下困难:1. 理解分数的含义;2. 分数的比较;3. 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这些困难,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含义,掌握分数的比较和加减法运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分数的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的比较和加减法运算。

2.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含义,分数的比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分数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

4.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和掌握分数。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分数卡片、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橡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分蛋糕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来表示蛋糕的一部分。

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引入分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分数卡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分数的含义。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表格式)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表格式)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表格式)第六单元课时教学备课第1课时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内容认识面积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教学目标平面图形的大小。

2.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面积的含义,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课件课型新授程序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设计一、谈话引入教师事先在黑板上画两个长方形,一个长4dm,宽3dm;另一个长10dm,宽1dm。

谈话:这是两块菜地,狮子大王要把这两块菜地分给山羊和狐狸,忠厚的山羊让狐狸先挑选,狐狸急急忙忙挑了这一块(后一块长方形),狐狸这次占到便宜了没有呢?(学生发表意见)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

(1)看一看,感知面的大小①出示情境图,问:这是什么地方的情境?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②观察黑板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观察课桌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③指出:通过观察发现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呢的面积。

(2)说一说,表述面的大小。

①谈话:现在谁来说一说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的什么?课本的封面呢?②你们会比一比黑板面的面积和课本封面的面积的大小吗?(在小组里先说一说再集体交流)(3)摸一摸,比较面的大小。

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桌面和椅子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摸一摸练习本的封面,学具盒盖的面和三角尺的面,摸了以后你认为哪个面的面积最大,哪个面的面积最小。

(4)找一找,生活中的其他物体你能比较它们表面的面积大小吗?讲述:通过观察和摸物体的面等活动,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5)出示第58页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问:这是两个什么图形?请你们拿出两张这样的纸片,有什么办法能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6)分小组讨论。

常州某学校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的含义》教案(市级公开课)

常州某学校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的含义》教案(市级公开课)

什么是面积?教学课题: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面积的含义》。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比较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并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

例1主要让学生掌握面积的概念,1、比较黑板面和课本封面的大小,引出生活中物体面积的含义;2、尝试用观察的方法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3、掌握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例2主要教学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比较。

掌握用观察、重叠和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大小,体会用相同的单位面积直接计量这种计量面积最为基本的方法。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操作和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和理解面积的两重含义;2、过程与方法方面:经历用不同方法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不同的比较策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小组合作的价值,激发学生探索的乐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掌握生活中物体面积和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设计思路和理念:课前我充分研读课标,审慎思考:1、“面积”的概念如何渗透给学生?2、生活中哪些实物可以帮助学生感受“面积”的大小?3、“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着重点应该放在哪里?是方法策略的多样性还是体会用单位面积度量面积大小?在多次的磨课和试讲中,我理清思路,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第一部分,用手掌画来解开“面积”的面纱,感受面积的大小;第二部分分为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在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和比一比中体会物体表面和地图表面的大小;第二板块,在辨析中掌握图形的面积大小;第三板块,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中感受用面积的度量,体会比较面积大小的不同方法(观察法、重叠法和数方格法);第三部分,练习中层层递进,先利用判断不同图形的面积大小,接着画出面积是10的图形,之后利用已有的度量经验估计面积大小,最后引入面积单位,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同步教案-第6单元-1 认识面积(1课时)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同步教案-第6单元-1 认识面积(1课时)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单元学习目标总览单元内容简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

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最基本的平面几何图形,它们的形状比较简单,特征比较明显,应用也十分广泛。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其他平面几何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所以这一部分的教学十分重要。

新教材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并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认识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感受这些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对这些面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正确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表示面积的大小。

2.使学生能用自选的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使学生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4.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分配1认识面积1课时2认识面积单位1课时3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1课时4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课时教学建议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增加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掌握相关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机械的学习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单元精品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单元精品教案】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1. 认识面积总第()课时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58-59页例1、例2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使学生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在比较中完善和强化对面积含义的认识。

3.使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能主动探索多样的方法,锻炼数学思考能力。

重点难点1.识面积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及平面图形的大小。

2.理解面积的含义,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教学准备课件教学预设修改或随笔一、情境导入。

让我们一起来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

1把你的手掌面和同桌的手掌面合在一起比一比,看谁的手掌面大一些?来和老师比比?我们俩的手掌面,谁的大?二、认识物体表面面积的含义。

1.认识“面”。

出示情境图:我们周围许多的物体都有面。

这是数学书的封面,你能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吗?(师注意纠正学生错误的摸法)指出:数学书封面的大小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初次感受面积的含义。

谈话:我们人的掌面有大有小,生活中各种物体的面也是有大有小的。

看看黑板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说哪一个面比较大,哪一个面比较小。

(学生观察后回答)指出: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它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大。

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面积的含义。

(板书课题)用手摸一摸课桌面和椅子面,比一比大小。

你能举例说说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吗?小结:在数学上,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三、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21.师: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吗?比比看,这两个图形中,哪个图形大一些?师:看来平面图形也是有大有小的。

平面图形的大小就叫作平面图形的面积。

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出示两个长方形,大小相近,你能看出谁的面积最大吗?、(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尺量、重叠还可以用同一张纸去量)。

师:数方格也是一种比较面积大小的好方法。

B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七单元教案

B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七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总第28课时课题认识面积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难点: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谈话引入教师事先在黑板上画两个长方形,一个长4dm,宽3dm;另一个长10dm,宽1dm。

谈话:这是两块菜地,狮子大王要把这两块菜地分给山羊和狐狸,忠厚的山羊让狐狸先挑选,狐狸急急忙忙挑了这一块(后一块长方形),狐狸这次占到便宜了没有呢?(学生发表意见)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

(1)看一看,感知面的大小①出示情境图,问:这是什么地方的情境?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②观察黑板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观察课桌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③指出:通过观察发现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呢的面积。

(2)说一说,表述面的大小。

①谈话:现在谁来说一说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的什么?课本的封面呢?②你们会比一比黑板面的面积和课本封面的面积的大小吗?(在小组里先说一说再集体交流)(3)摸一摸,比较面的大小。

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桌面和椅子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摸一摸练习本的封面,学具盒盖的面和三角尺的面,摸了以后你认为哪个面的面积最大,哪个面的面积最小。

(4)找一找,生活中的其他物体你能比较它们表面的面积大小吗?讲述:通过观察和摸物体的面等活动,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5)出示第58页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问:这是两个什么图形?请你们拿出两张这样的纸片,有什么办法能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6)分小组讨论。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第二单元千米和吨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四单元混合运算第五单元年、月、日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第八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第十单元期末复习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课题: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第 1 课时1.经历探究两位数乘整十数(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估算方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探究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口算练习。

出示口算卡片:1×10= 3×32= 5×11=2×20= 30×3= 6×20=学生计算,汇报交流。

(选择几题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口算的)2.导入新课:刚才我们计算的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同学们都算得很棒,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探究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1页例1。

引导: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让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上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探究算法。

提问:如何算出10盒有多少个把算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全班交流。

(结合情境图中右下角的菜椒摆放特点来说)①先算9盒,再加1盒。

—12×9=108(个)108+12=120(个)②横看,先算2盒,再算5个这么多。

12×2=24(个)24×5=120(个)③竖看,先算5盒,再算2个这么多。

12×5=60(个)60×2=120(个)④把算式看成12个十,十个十是一百,二个十是二十,合起来是120。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2.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难点
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9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
教师事先在黑板上画两个长方形,一个长4dm,宽3dm;另一个长10dm,宽1dm。
2.教学例2。
(1)出示两个长方形。
问:你们能想办法比出这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吗?
(2)分组讨论,集体交流。
(3)谈话:请每个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一比这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9页“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这是从一幅中国地图上描下来的四个省的图形,你能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最大,哪个省的面积最小吗?
作业设计
课外练习:补充习题
学生找一找我们学校的平面图,比一比相关建筑占地面积
板书设计
认识面积
物体表面(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课后记
本单元的概念非常重要,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教材充分地展现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在以前的教材中,认识面积是和认识面积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的,如果让学生充分体会面积的含义势必造成学生在认识面积单位上的时间不足,所以现行教学将这两部分分开教学,就使本节课的知识点相对简单了。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教材从比较封面的大小和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入手,通过多种比较活动,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面积的概念。在这单元的教材安排中,很强调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在做中学,利用学生丰富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的摄取效果。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教案与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教案与反思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一、教学内容:本单元在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安排的。

教学内容主要是: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这些知识是平面图形面积的起步知识,在以后教学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全单元安排七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例1、例2:认识面积例3:认识面积单位例4、例5、例6: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例7: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二、教学目标: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能选用适宜的面积单位估计、测量、表达图形的面积。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计算或估计有关的面积。

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教学重点难点:认识面积的含义,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时间:9课时五、教具准备:课件和配套光盘【素材积累】1、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旧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旧笑出成长的性格。

倘若你想达成目标,便得摘心中描绘出目标达成后的景象;那么,梦想必会成真。

求人不如求己;贫穷志不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

桂冠上的飘带,不是用天才纤维捻制而成的,而是用痛苦,磨难的丝缕纺织出来的。

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醉大的资产。

2、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旧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旧笑出成长的性格。

倘若你想达成目标,便得摘心中描绘出目标达成后的景象;那么,梦想必会成真。

求人不如求己;贫穷志不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

桂冠上的飘带,不是用天才纤维捻制而成的,而是用痛苦,磨难的丝缕纺织出来的。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表格式)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表格式)

课题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精品文档第六单元课时教学备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1课时认识面积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程序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认识面积的含义,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谈话引入教师事先在黑板上画两个长方形,一个长4dm,宽3dm;另一个长10dm,宽1dm。

谈话:这是两块菜地,狮子大王要把这两块菜地分给山羊和狐狸,忠厚的山羊让狐狸先挑选,狐狸急急忙忙挑了这一块(后一块长方形),狐狸这次占到便宜了没有呢?(学生发表意见)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 1。

(1)看一看,感知面的大小①出示情境图,问:这是什么地方的情境?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②观察黑板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观察课桌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③指出:通过观察发现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呢的面积。

(2)说一说,表述面的大小。

①谈话:现在谁来说一说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的什么?课本的封面呢?②你们会比一比黑板面的面积和课本封面的面积的大小吗?(在小组里先说一说再集体交流)(3)摸一摸,比较面的大小。

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桌面和椅子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摸一摸练习本的封面,学具盒盖的面和三角尺的面,摸了以后你课型新授调整设计精品文档认为哪个面的面积最大,哪个面的面积最小。

(4)找一找,生活中的其他物体你能比较它们表面的面积大小吗?讲述:通过观察和摸物体的面等活动,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5)出示第 58 页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问:这是两个什么图形?请你们拿出两张这样的纸片,有什么办法能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6)分小组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课题:认识面积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难点: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教师事先在黑板上画两个长方形,一个长4dm,宽3dm;另一个长10dm,宽1dm。

谈话:这是两块菜地,狮子大王要把这两块菜地分给山羊和狐狸,忠厚的山羊让狐狸先挑选,狐狸急急忙忙挑了这一块(后一块长方形),狐狸这次占到便宜了没有呢?(学生发表意见)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

(1)看一看,感知面的大小①出示情境图,问:这是什么地方的情境?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②观察黑板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观察课桌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③指出:通过观察发现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呢的面积。

(2)说一说,表述面的大小。

①谈话:现在谁来说一说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的什么?课本的封面呢?②你们会比一比黑板面的面积和课本封面的面积的大小吗?(在小组里先说一说再集体交流)(3)摸一摸,比较面的大小。

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桌面和椅子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摸一摸练习本的封面,学具盒盖的面和三角尺的面,摸了以后你认为哪个面的面积最大,哪个面的面积最小。

(4)找一找,生活中的其他物体你能比较它们表面的面积大小吗?讲述:通过观察和摸物体的面等活动,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5)出示第58页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问:这是两个什么图形?请你们拿出两张这样的纸片,有什么办法能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6)分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讲述:你们用重叠和测量的方法比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这是两种很好的比较方法。

从比较结果我们看出,在这两个图形中,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这也说明了平面图形的面积也有大有小。

2.教学例2。

(1)出示两个长方形。

问:你们能想办法比出这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吗?(2)分组讨论,集体交流。

(3)谈话:请每个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一比这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59页“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这是从一幅中国地图上描下来的四个省的图形,你能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最大,哪个省的面积最小吗?指名回答,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在课后从中国地图上再找出一些省份来比较。

2.完成教材第60页“想想做做”第4题。

课件出示第4题的图形,提问:下面的图形哪个面积最大?为什么?用什么办法比较四个图形的面积?(数方格)学生各自在教材上数方格,并比较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教师提示:碰到半格的,可以将两个半格看成1格。

3.完成教材第60页“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中的平面图,提问:这是美丽的校园平面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你能比较平面图中各个区域面积的大小吗?先让学生互相交流,再指名汇报,全班订正。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课题:面积单位第 2 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举例等活动,初步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学难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出示操场平面图,谈话:从图上可以看出,操场大约有6个篮球场那么大,你能仿照这种说法说一句话吗?2.谈话:刚才我们实际是用体育器材室的地面做单位估计了一下操场有多大,篮球场有多大,下面,请你们利用桌上的材料(书本、文具盒、练习本、正方形纸等)估计或测量你的课桌面有多大。

分小组活动,交流操作结果。

二、交流共享1.拿出两个正方形(边长分别是1厘米、1分米),测量它们的边长。

问:通过测量,你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回答,讲述:边长是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平方厘米用符号cm 表示。

摸一摸,1平方厘米有多大?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你手上的哪一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画一画(徒手):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估一估:一张普通的邮票的面积大约是多大?橡皮上面的面积有多大?2.让学生拿出边长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讲述: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平方分米用符号dm表示。

比一比: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有多大?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3.谈话:请大胆猜测教室里黑板的面积有多大?你觉得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做单位去测量怎样?那么较大的面积单位应该是什么呢?怎样规定它的大小呢?根据学生回答,揭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出示1平方米的纸,初步感知大小。

问: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接近1平方米?估计:在1平方米的范围里能站多少个同学?验证,实地站一站。

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63页“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先独立估一估,再在图形中摆满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同桌交流,交流后进行全班反馈。

对于估得较准确的学生,可以问问他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第63页“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哪个图形表示1厘米,哪个图形表示1平方厘米?学生在教材上填写,完成后指名说说两者有什么不同。

3.完成教材第63页“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旧报纸拼出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

并用拼成的正方形量出黑板或门窗的面积。

学生进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2四、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课题:练习八第 3 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加深对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的理解,能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加深对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的理解。

教学难点: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回顾: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揭题: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相关知识。

二、基本练习1.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1题。

让学生独立在教材上涂色。

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比较:图形的周长与它们的面积之间的区别。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明确:周长表述的是线的长短,面积表述的是面的大小。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2题。

让学生用准备好的边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分别拼成面积是9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完成后展示学生的拼法,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3题。

先估计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4.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4题。

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四个图形中,哪个面积最大?哪个面积最小?学生反馈后,教师指出:因为1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有几个小方格就有多少平方厘米。

5.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提示学生:将超过半格的看成1格,不满半格的忽略不计。

交流时,让学生体会到用割补法把不完整的图形割补成完整的小正方形的数学思想。

三、综合练习1.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6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算一算: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周长呢?集体反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2.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7题。

让学生读题,弄清题目要求:画两个面积都是10平方厘米的图形。

展示学生作品并交流,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形状。

得出结论:面积相同,形状不同。

3.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8题。

提出问题:比较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数学书的封面,估计数学书的封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

让学生根据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估计一张报纸的面积。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第 4 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两个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学习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符号感。

3.进一步激发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出示两组长方形,第一组等宽不等长,第二组等长不等宽。

2.问:每组中两个长方形哪个面积比较大,你是怎么看出来的?3.谈话:通过我们对两组长方形的观察,发现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宽比较大的面积比较大;宽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长比较大的面积比较大,这说明了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

那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同时也研究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4。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卡片,四人小组合作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

然后一起看一看摆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再分别填写在表格里。

学生小组合作摆长方形,互相交流,各自填表。

展示部分小组填写的表格。

问:每个长方形中正方形卡片的个数你们是数出来的,还是算出来的,说给大家听听。

表中长方形的面积的平方厘米数与所用卡片的个数有什么关系?2.教学例5。

(1)出示例5左图,谈话:要求你们量出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再量出它的面积,想一想,量长和宽用什么工具?量面积用什么量?怎样量?学生动手测量例5左图。

谈话:你测量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在小组内交流。

(2)出示例5右图,谈话:这幅图你打算怎样测量它的面积?每人各自在书上测量,如果面积单位不够用,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无法解决可与同学商量。

问: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样量面积的?(可以沿着长摆一行,共5个面积单位;沿着宽摆一列,共用4个面积单位,说明每行5个面积单位,可以摆4行,一共20个面积单位,面积是20平方厘米。

3.教学例6。

出示题目。

谈话:这个长方形已经量出了它的长和宽,你能利用刚才量长方形面积的经验,想象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样量并说出它的面积吗?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并汇报。

4.归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谈话:通过刚才的一系列操作活动,你们是不是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

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在小组内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