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职教发展及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瑞士职教发展及启示
作者:刘山勋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1年第04期
以“双元制”为主体的“三元制”趋向的职教模式
瑞士在职教体系中采取了“双元制”的教育模式。
众所周知,“双元制”是指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一边在校进行职业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一边去企业进行实践操作能力的练习。
这是一种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系,合作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方式。
学校与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两个主体,即双元。
在瑞士,职业学校的学生一周中有1~2天在校学习理论知识,有3~4天去企业锻炼操作技能。
即使在学校的理论课中,教师也比较重视围绕实践问题、工作场景来展开教学。
可见,瑞士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并以“企业培训”为重心,以学校学习为辅助。
瑞士这种“双元制”的培养模式实行免费制,并且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练习也有一定的酬劳,学生毕业后基本能进企业工作。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吸引了不少学生乐于选择职业教育,同时,也减少了企业对新员工的上岗培训环节,为企业节省了成本。
可谓“一举两得”。
随着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各国的产业竞争力趋于激烈。
为了适应这种不断更新的产业结构对从业人员的再培训要求,一种按职业群而建立的行业组织脱颖而出,并渗入到职业教育体系中,形成了学校、企业、培训中心(行业组织)三位一体的职教模式。
培训中心,是一种既独立于政府之外,也不隶属于学校的行业组织,通常负责社会急需人员的短期培训、岗位培训及特殊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同时,也为在校生提供实践的场所。
这种“三元制”的培训模式成为瑞士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向。
课程设置与教学考试
瑞士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比较重视课程内容要顺应经济发展、与时俱进且紧跟产业调整步伐而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反映了时代进步对产业、对从业人员素养的要求。
瑞士把课程体系分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部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服务于实践的教育方式,突出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这样的课程设置也使得瑞士职业教育工作者分为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
理论教师由于课程内容的更新,要经常去企业了解最新的生产工艺、流程及质量标准等,以便不与实训教师的教学内容脱节。
这也保证了瑞士职业教育能及时跟进社会发展。
瑞士具有完备的考试制度及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学生可以通过考试以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或得到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作为上岗工作的凭证。
这种完备的考试制度保障了瑞士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得以良好地运作。
通过完备的考试制度使职业教育完善,也使学生能得到岗位的资格凭证。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考试来选择进入高等职业学校,使更多学生完成职业精英化培养成为可能,也使职业教育高学历成为职教发展的新趋向。
经费来源
瑞士的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联邦政府、州政府及行业组织。
高等职业培训和职业定向高级培训由企业和私人承担大部分的经费。
而各州的公共职业教育经费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承担。
从资金来源及其来源比例来看,不难发现,除了政府下拨的教育专款之外,企业对职业学校的赞助资金占了相当一部分。
这就是瑞士所采取的“双元制”“三元制”教学模式的良性循环,学生在企业的实践并成为企业一员的衔接过程及磨合期几乎为零,为企业省了一笔不小的新手上岗培训费。
另据2007年一份资产收益调查显示,企业投入职业教育的净花费为47亿瑞士法郎,学徒的生产产值则达到了52亿瑞士法郎,企业净赚5亿瑞士法郎。
关乎经济利益,瑞士企业何乐而不为?
职业教育理念
瑞士学生完成初中学业后进行分流,有近70%的学生选择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
这样的一种学业道路在中国或许是无法理解的,但在瑞士,很多人都支持这样的选择。
例如,大学教授会支持并鼓励他的儿子选择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专业技能。
这是因为在瑞士,接受职业教育被认为是接受适合于某个人的教育,而不是次等生的教育,这种教育理念帮助学生走向成功,而非淘汰。
正是由于这样的职业教育观,才有更多的学生乐于选择就读中等职业学校。
瑞士逐渐加强普通教育体系与职教体系的通融性、互补性,使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更多升迁的机会。
正是这种教育理念,使瑞士的职业教育走出了自己的成功之路,这也是国家竞争力的强大后盾。
瑞士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正是以“双元制”为主、向“三元制”过渡的职教模式,正是其科学的课程设置和考试机制,正是其多元的经费来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促成了瑞士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进而助瑞士获得了全球第二竞争力国家的桂冠。
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应积极向瑞士学习,扬长避短,取之精华,并结合我国的职业教育背景,改革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机制。
首先,要转变办学理念,转变对职教的冷漠、轻视的观念,这是本源性问题。
脱离此基础,即便再好的教学模式、教学经验搬进来,也是无果之举。
因此,要统一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事实上,认识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时至今日,仍有少数领导对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推动我市“三化”进程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分认识,因而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存在着重普教、轻职教的现象。
前几年,职高招生比例一直在30%左右徘徊,2003年也只达到40%左右,有的县只有20%,特别是一部分区县(市)还出现了普通教育挤占职业教育有限资源,示范性职业学校普、职兼招的现象。
因此,首先必须解决认识问题。
其次,要构建职业教育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
各级财政要根据财力增长情况和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不断加大投入。
市、县财政要按照“市县为主”管理体制的要求,切实履行
投入责任;省级财政要增加职教专款额度,支持全省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点环节和重点项目。
各级财政部门要与教育、劳动等有关部门紧密配合,探索职业教育投资多元化的途径,拓宽投入渠道。
积极鼓励和支持公办学校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
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职业教育领域,举办职业教育机构或参与公办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和后勤服务。
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
凡通过政府部门或非营利性组织对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一律享受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可在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部扣除。
当然还要突出投入重点,深化投入方式改革,强化经费管理。
要综合运用直接投入、定额补助、以奖代补和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并充分调动学校自身加快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再次,要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互融机制,承认两种教育证书的等值性。
各地应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预测,做好适合当地的规划,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衔接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和服务体系,促进其合理发展。
改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贯通性和文凭等值性,确保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流通,确保有职业教育文凭的人能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最终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类教育之间建立一种相互衔接、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综合教育体系。
以此来吸引学生无顾虑地选择接受职业教育,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来拓宽职教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