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上海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套路【非常重要】

合集下载

上海市2019年中考[语文]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上海市2019年中考[语文]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上海市2019年中考·语文·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一、文言文(一)默写(15分)1.会当凌绝顶,。

(杜甫《望岳》》2.草枯鹰眼疾,。

(王维《观猎》)3.狼不敢前,。

(蒲松龄《狼》)4. ,竭其庐之入……(柳宗元《捕蛇者说》5.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6-7题(4分)送友人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黄鹤楼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两首诗都写到愁情:《送友人》写送别友人的愁情,《黄鹤楼》写的愁情。

(2分)7.以下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万里”“千载”都有悠远之意。

B.“故人”“昔人”都指曾经的老朋友。

C.“青山”“晴川”都写了山色秀美之景。

D.“浮云”“白云”都暗示诗人漂泊的身世。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8.本文作者是(人名)。

(2分)9.用现代汉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稍稍宾客其父10.本文记叙了仲永从五岁就能作诗到最终“”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2019上海市年中考语文试题分析和2019年中考语文备考指导

2019上海市年中考语文试题分析和2019年中考语文备考指导

2019年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上海卷)试卷分析语文——稳定为主注重能力考查一、试卷综述1、总体评价2019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命题基于《课程标准》、《考试手册》、教学实际.表现出“稳定为主”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七个“不变”:试卷结构、基本题型、题量和分值、核心考点、选文体裁、作文类型及命题特色保持不变。

试卷中文言文阅读部分注重考查识记和理解能力.现代文阅读重点考查整体把握能力.作文重点考查“我手写我心”的写作能力。

诗词赏析选取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形式有变但题目平实。

既复习巩固了已学过的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有利于拓宽考生的思维空间。

现代文阅读选用了规范的议论文.论点鲜明.结构清楚.试题“随文而考”.整体感强.其中一题选用华盛顿的事例在命题设计上颇有新意.学以致用地考查了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掌握及“材料证明观点”的分析能力。

《与老妈过招》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记叙文.情节生动.内容富有生活气息.语言亦庄亦谐.堪称佳作。

文章立意深邃、引人深思.启迪我们要理解老人的心理需求。

作文试题“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内容宽泛.选择角度多样.表达方式灵活。

“今天”可视为任何一天.“说说”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人.只要是发自内心的话语均可视为“心里话”。

试题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贴近考生生活实际与思想实际.让考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真实反映自己的思想、学习、心理的诉求;二是具有积极向上、充分显示当今社会正能量的思想导向.对处在人生“转型期”的考生有着健康、阳光的启示作用;三是考生可以大胆说真话、说心里话.表达内心深处萌发的种种情感、期盼、理想、追求或是曾遇到过的心理纠结、迷茫、困惑……给自己一个心理释放的机会.让心里话自然流淌。

2、试题结构(1)试卷结构内容分值题量一、文言文(42分)(一)默写18分 6 (二)诗词赏析4分 2 (三)文言文阅读(一)8分 3 (四)文言文阅读(二)12分 4二、现代文(48分)(一)现代文阅读(一)21分 5 (二)现代文阅读(二)27分 6三、写作作文60分 1 合计150分27(2)基本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写作题。

上海语文中考阅读部分高频考点答题格式(整理版)

上海语文中考阅读部分高频考点答题格式(整理版)

上海语文中考阅读部分高频考点答题格式(整理版)上海中考语文阅读部分高频考点在阅读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高频考点和答题格式,以便更好地完成试题。

其中,修辞手法是常见的考点之一,比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等,它们可以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本体的特征、状态、过程,并表达出情感。

在回答修辞手法的题目时,需要从句意、情感、主旨和结构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注意区分表达效果和表达作用。

另外,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也是常见的考点。

在环境描写方面,我们需要注意其对人物、情节和主旨的作用,同时通过描写实现照应和构成线索。

在人物描写方面,我们需要分析其动作、肖像、语言和心理等特点,同时结合情感、性格、品质和主旨进行分析。

除此之外,词语的含义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我们需要从词性和词语本义出发,联系上下文理解其语境义,同时注意区分问法,理解词语的含义。

最后,我们需要掌握句段作用和含义的分析方法。

在分析句段作用时,可以结合其位置和特殊性来判断,同时通过抓关键词、双关、情感句和主旨句等方法来完成分析。

在分析句段含义时,需要从内容作用和结构作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同时注意分层次和插叙的内容分析。

需要在答题时具体指明浅层和深层的含义。

浅层指文章表面意思,深层指文章背后的隐含意思或主旨。

在回答时需要联系上下文,梳理相关情节,体会人物内心情感,明确文章的艺术效果。

标题的作用是引导读者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容。

在回答时需要理解标题的含义和作用,记忆口诀“心悬一线索,情感情节双关”,并且与文章内容相呼应。

在分析情感类原因时,需要回答出事情的情感和使用情感词。

格式可以是“因……而……”或“对……感到……”。

在写作时需要注意句段的作用,开头可以引出下文、点题、总领全文、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中间可以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照应、对比、铺垫,结尾可以总结全文、深化主旨、运用省略号(问号)发人深思、首尾呼应、与标题相呼应。

同时需要注意用词、句式、表达方式、修辞和描写等方面的表现力。

2019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2019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2019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2019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首先、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每一段、每一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是行之有效的。

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

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其次、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

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再次、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

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

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认真书写。

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

最后一点、长远角度考虑,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

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多关注最新信息,多阅读名家名著,开阔视野,增加实践,培养对语言的品评、赏析、感悟的能力,培养学习语文、陶冶性情的兴趣,在多读深思中进入学习语文的崭新境界。

来源:百家号。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答题思路整理(尤其适合上海中考!精心整理绝对有用!)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答题思路整理(尤其适合上海中考!精心整理绝对有用!)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答题思路整理(尤其适合上海中考!精心整理绝对有用!)(四)句段作用1.句子或段落在结构方面的作用有:(1)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此类句子在文章(段落)的第一句话或前面。

(2)为下文作铺垫。

此类句子在文章的前面或中间。

(3)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类句子在文章的中间。

(4)总结上文。

此类句子在文章或段落的后面。

(5)照应。

此类句子允许在文章的任何位置。

2.句子或段落在内容方面作用有:开篇点题、点明中心、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深化主题等。

(五)标题的含义和作用1、标题的含义(1)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2)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2、标题的作用(六)人物及环境描写的作用1、人物描写的作用(肖像、语言、动作、心理)1)揭示人物内心情感;2)烘托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

注意:补写人物心理活动,要求符合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结合相关环境、扣住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背景等。

(一般是放在文章的开头的位置)2)渲染气氛(氛围)。

(一般放在开头或中间的位置)3)烘托人物心情(像兴奋喜悦,忧愁感伤,沮丧,绝望等等)。

(随时出现,位置不固定)4)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一般放在中间的位置)5)形成对比,突出主旨。

(随时出现,位置不固定)6)引出下文。

(一般是放在文章的开头位置)(七)概括与归纳1、段落的划分1)按时间先后和情节发展变化划分;2)按叙述的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划分;3)按所叙事情的性质划分;5)按人物活动划分(写一个人的几个活动片段及写几个人物的文章,可用这种方法)。

2、概括、归纳的方法1)摘句法:即摘录这一段(层)中最能表现中心的语句(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

2)缩句法:将能表现段意(层意)的长句压缩成短句。

3)联合(结合)法:把重要意思连接起来,概括出联合段意。

4)择要法:在若干层意思中,可选择主要层意为段意。

2019年中考阅读理解解题思路与技巧

2019年中考阅读理解解题思路与技巧

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Little Mike’s grandma died weeks ago. He missed her very m uch. One afternoon Mike went to the city park where his grandma used to go. There he saw an old lady. She looked very kind. She was sitting there, watching pigeons(鸽子). Little Mike went up and sat next to her. He took out his food and drinks and gave some to her. She smiled at him. Her smile was so sweet that Mike wanted to see it again. She seemed to understand him, so once again she smiled. Mike was very glad.They sat there all the afternoon, eating and talking. As it grew dark,Mike got up to leave. Before he left, he hugged(拥抱) the old lady and she gave him her sweetest smile.When Mike got home, his mother was surprised by the look of joy on his face. “I met a granny in the park. Her smile was like the kind of smile I had seen on Grandma’s face.”The old lady also returned to her home happily. She told her son that she had food and drinks with a little boy. “He was as lovely as Brittany.” she said. Her son was surprised, because he had never seen her so happy since Brittany, her grandson, died weeks ago.56. Little Mike went to the park and .A. played with pigeonsB.fed pigeonsC. met an old ladyD. saw a friend of his grandma’s57. The old lady’s smile showed that .A. she had hoped to meet the boyB. she wanted to get some drinksC. she missed her grandsonD. she liked the little boy58. Mike felt very glad because .A. he gave the granny food and drinksB. the old lady was as kind as his grandmaC. he had seen his grandmaD. she liked the little boy59. Mike and the old lady .A. were good to each otherB. knew each other wellC. often met in the parkD. did nothing that afternoon60.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story?A. When one feels unhappy, he must go to a park.B. Old people are always kind and happy.C. Children and old people should get on well with each other.D. When people are kind to each other, they will feel happy.56. 【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理解文中具体信息。

2019-中考语文答题技巧(现代文阅读理解)word版本 (1页)

2019-中考语文答题技巧(现代文阅读理解)word版本 (1页)

2019-中考语文答题技巧(现代文阅读理解)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现代文阅读理解)
本文推荐的是中考语文答题技巧现代文阅读理解,希望同学们抽出时间学习一下。

1、第一步就是要全面正确地理解题目,然后再按照题目的要求去解答。

其实题目非常重要,它是直接给你答题指明方向的路标,因此分析好题目的指向,把
握好题目的要求,答题时就会少走许多弯路,从而提高答题的准确性与正确率。

2、审题时一般可先浏览一下出了哪些问题,再反复读懂题干要求,并能够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出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和出题人考查的方向,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3、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题干中的一些提示性词语,例如:“第四段”“本文开头”“本文结尾”等字眼,这些提示往往也就指明了答题的指向,抓住了这些,就能一下子切入答题内容,从而能有效地避免答题的盲目性。

本文推荐的是中考语文答题技巧现代文阅读理解,预祝同学们考试顺利。

2019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上海卷)语文【含答案及解析】

2019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上海卷)语文【含答案及解析】

2019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上海卷)语文【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名句名篇1. 默写1.蜂蝶纷纷过墙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雨晴》)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出其里。

(《观沧海》)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人生自古谁无死,。

(《过零丁洋》)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落英缤纷……(《桃花源记》)二、诗歌鉴赏2.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题目卖炭翁(节选)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 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三、文言文阅读捕蛇者说(节选)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1. 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019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型技巧_0

2019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型技巧_0

2019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型技巧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一、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1、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2、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3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4立意: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二、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表现该人物××的精神。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A 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

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

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三、问在文中某一具体情境下你的感受、体验、做法。

A指出这一具体情境下蕴含着的思想意义,道理;
B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谈你的感受、体验、做法,并说明理由。

C总结你的观点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2019年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2019年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2019 年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1)文章开头的作用1、惹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记述文)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对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文章结尾的作用1、深入中心,升华感情2、篇末点题,提出中心或中心论点3、总结上文,提出提议,发出呼吁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1、构造上的作用是:总起全文、惹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前启后(过渡)、前后照顾、首尾响应、总结全文、点题、推进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衬着氛围、衬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露要旨)、突出主题(深入中心)。

①、充任事实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从而证明中心论点;②充任道理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从而证明中心论点;③说了然前(后)一话(说明事物的特点)常有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象、象征、比较、对照、衬托、衬托、反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怀、借景抒怀、情形交融、借物抒怀、借古今、运用典故、直接抒怀、静合、虚合、正面描绘、面描绘等。

“ ”、“它”等指代什么1、一般是往前,不会高出前三句;2、到以后,将到的内容放在指代所在句中一,看能否合适。

句特点价用正确、密、生、形象、深入浅出、平常易懂、言、了然、言意、富裕感染力、奏感、委宛委宛、意味深、人深醒、寓意深刻、引趣、理透、有服力限字的解答1、依照目要求作完好正确的表述(此不要多地考字数的多少);2、照字数要求行:①去除没关要的修,②多音改音,③用称(特别是地名)。

3、将切合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起来一遍,能否有病,有,必改正。

要做到句子明、完好、通、明确。

句作用、含剖析、句析1、句顶用了关“ 然⋯⋯可是⋯⋯”,关表折关系;用了关“不只⋯⋯并且⋯⋯”之,关表关系,二者意图都在于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常常是前置(即到前方)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了“汝之不惠”的水平是“甚矣”。

2019年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全)

2019年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全)

2019年中考阅读题答题技巧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7.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

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上海语文中考阅读部分高频考点答题格式(整理版)

上海语文中考阅读部分高频考点答题格式(整理版)
说明对象及特征
1、从标题入手把握。
2、把握文章的关键语句。除了过渡句,还有文首的总起句,文末的总结句,文中的设问句和各段落的中心句。
3、从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务的哪一方面特征,然而归纳小结。
1、准确把握说明对象
①典型事物与典型实例的混淆。
②事物和事理类说明文的混淆。在说明某个事物的时候,不能根据事物自身的特点需要来把握说明侧重点的不同。
3、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引出下文对XXX的说明。
1、特殊情况:A、开头如果是设问句,设置悬念,引人思考,引出说明对象XX或内容,激发兴趣;B、引用古诗文:增强文学性描述性、抒情性语言常用修辞(无论怎样考察大家,都要灵活运用。)
关联词语的考查
转折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
选择关系、因果关系、承接关系、条件关系
③与所放置的那一段的观点“xxx”一致,或从正面/反面/古今中外论证了那段的观点“xxx”
④而另一个论据写的是xxx事例,不能论证本段的“xxx”观点,所以不适合。
1、段落之间能否调换【解题思路】
①表态:不能
②内容上:分别概括所给段落的内容,论述了xxx
③确定段落之间的关系:或层层递进,或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或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3、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论点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4、这些不是论点:短语或词组;疑问句、反问句;不能概括整篇文章的句子。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引用论证:(如果是讲道理)论证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如果是引用)使用了引证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019年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2019年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2019年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导读:本文2019年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文章开头的作用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对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文章结尾的作用1、深化中心,升华感情2、篇末点题,提出中心或中心论点3、总结上文,提出倡议,发出号召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1、结构上的作用是: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①、充当事实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②充当道理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③说明了前(后)一话(说明事物的特征)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象、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运用典故、直接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这”、“它们”等指代什么1、一般是往前找,不会超出前三句;2、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限字题的解答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是否有语病,有,必须修改。

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语句赏析题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019-2020年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思路及表达术语

2019-2020年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思路及表达术语

部编版2019-2020年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思路及表达术语读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

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线索),阐明的哲理(感悟),语言特点;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说明语言;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和作用;是记叙文,则先弄清记叙的六要六素,记叙的顺序,记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

方法: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三懂中心内容。

现代文阅读解题原则:“以文解题”;看分值答题(如果多分值最好标出1、2,怕丢分不妨n+1,但有字数限制的概括题除外);尽量用原句,不能用原句的,答题线索一定在附近;审题要细,别看错,别遗漏.散文(以托物言志类为例)阅读部分一托物寓意类散文阅读技巧阅读散文时,要善于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理清托物言志散文的“要件”,是阅读,理解,剖析,品味的前提,其“要件”有四:1.托的是何物?2.为何要在“所托之物”上倾注饱满的笔墨与情感?3.“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4.言的是何志?这四个“要件“,理解,剖析,品味得正确与否,全面与否,透彻与否,直接影响着阅读的质量,影响着对该散文的理解程度。

其一,是何物,是第一层次的理解;是何种情景之中(既要参照作者的协作背景又要盘点文中的具体景况)与何种情态之中的物,是第二层次与第三层次的理解。

只有把握了这三个层面的“所托之物”,方可以说对这个问题有了较全面、细致、深刻的理解。

对于“所托之物”理解、认识得愈全面,愈透彻,就愈有利于以下几个“要件”的理解与把握。

其二,这是一个与表达意图紧密关联的写作技巧问题。

在托物言志类散文中,从篇幅上不难发现,对“所托之物”进行细致刻画,生动描写的文字比例都很大,并且又都饱含着作者的爱憎与激情,弄清作者这样处理的初衷,对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及主旨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作者“所言之志”必须通过“所托之物”来表达,即“物”是“载体”,“志”是“信息”。

2019年中考语文现代文答题技巧

2019年中考语文现代文答题技巧

2019年中考语文现代文答题技巧
一、考生要对文章整体有所感知
如阅读记叙文要了解作品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阅读议论文要找到中心论点、分论点和论据;阅读说明文要掌握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鉴赏文学作品时要明确作品中描写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感。

二、深入理解文章,根据文体结构正确划分结构
如记叙文分为时间顺序(写人记事的文章较多采用)、空间顺序(写景的文章较多)和感情发展顺序(抒情性文章较多采用);议论文则按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来安排文章结构,复杂的议论文较多采用总分式(总—分—总、总—分、分—总)这种结构形式;说明文也往往采用总—分、并列、层进的形式;散文则是以一定的线索来结构全文;小说关注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仔细揣摩细节部分
学会在阅读中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体会词语表达的感情色彩;尽量体会修辞的表达效果,运用概念化的词语,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表达。

如叙述是为了交代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前因后果;描写是为了生动表现人物或交代背景和衬托人物心情;抒情是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议论则能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

第1 页共1 页。

人教版2019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人教版2019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②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 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 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④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 做某些交代
三、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 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五、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 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 后扬、以小见大
六、好处、效果类问答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 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 用)
七、人称问题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 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②末段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 头,或兼而有之。
③中间段
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 ,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九、关于鉴赏人物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 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 , 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 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 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2、内容和主题上:点明主旨,深化 主题。
四、语言赏析。
A、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排比、 拟人等。(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 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 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 强语气;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 明而强烈的印象;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 启发思考…)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 不矛盾,有的以平实见长, 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比较)互换后就会使文章思路不清; 5.(总结)(原文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所以不能调换。
1.(表态)段落位置( 看清题干要求:段落前、段落后、段落间 );
2. (概括)材料和相关段落的内容; 3. (分析)
(1)说明关系:材料补充说明了第几段的…… / 和第几段说明的……相一致) ;
1
(2)照应关系:关注 过渡句 、 总起句 、 总结句 ; A. 材料 直接照应 原文某句(多在放回段附近) ;
A. 顺序类:第一,第二,第三 / 首先,其次,最后 / 出现涉及论题的短语或句子; B. 总结类:故 / 因此 / 所以 / 可见 / 显而易见 / 由此可见 / 总之 / 总而言之 / 综上所述;
C. 主观类:我认为 / 我觉得 / 我确定 / 我确信 / 我相信;
(4)理清段落关系:总分、并列、层进、对比(确定论点位置和表述角度);
A 词能否替换 为 B词
C.限制数量:很多、许多、几个、很少、有余; D.限制频率: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 E.限制时间: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
(3)表来源:据调查、据统计、据推算、据资料显示。
语言的生动性
1. (解释)词语的意思; 2. (分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A. 材料 直接照应 原文某句(多在放回段附近) ;
B. 材料和原文相邻段落 共同照应 原文某句;
a. 先梳理材料和原文相邻段落的内在联系(递进关系 / 时间先后) ;
b. 再在这几段范围外找总起句、总结句。
1. (结构上)引出论题…… / 论点……(具体写出什么论题或论点) ;
2. (内容上) (1)作为……论据,具体有力地证明……论点(可作为论据时)

(2)写了…… / 强调了……(不能作为论据时,概括即可) ;
3. (表达上)引用名人趣事、故事、寓言、俗语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 (结构上)总结全文; 2. (内容上)
A. (论点开头已提出)重申论点,强调论点的重要性,发出号召;
B. (论点在结尾提出)水到渠成得出论点;
C.(结尾补充论证)深化文章内容,对论证进行了必要的补充;
判断口诀——先时空,后逻辑,找标记,再判断。有些文章不只用一种说明顺序!
1.(表态)不能;
2.(概括)内容上:分别概括两段大意(某段可能和其他段共同说明一个内容)

3.(分析)结构上:寻找两段的关系; (1)两段的 内在联系 (时间、空间、 逻辑 );
(2)两段中的某段与其他段的 外在联系 ;
(3)两段的顺序与文本某具体语句( 过渡句 、 总起句 、 总结句 )的 照应关系 ;
3. 层进式 ——不仅…而且; 进一步来说…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各部分层层深入) ;
4. 对照式 ——反之;另一方面(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分论点或摆出正反两方面的论据)

注: 看清是全文的论证结构还是部分段落的论证结构

1.(表态)不能;
2.(概括)内容上:分别概括两段论据(某段可能和其他段共同论证一个分论点)

3.(分析)结构上:寻找两段的关系;
(1)两段的 内在联系 (递进关系 / 时间先后) ;
(2)两段中的某段与其他段的 外在联系 ; (3)两段的顺序与文本某具体语句( 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 )的照应关系;
4.(比较)互换后易产生误解、出现漏洞、使文章论述不严密;
5. (总结)故不能换。
1.(表态)段落位置( 看清题干要求:段落前、段落后、段落间 );
4. (总结)……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4
记叙文知识点精粹

★★
答题思路
整个故事情节
谁(人物找全)+(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结果怎么样。
按照示例
内 补充相关情节


人物 A 的

N 个事件
人物 A 某特征 的 N 个表现
1. 确定范围:先根据 题干要求 和已给示例 ,确定概括范围; 2. 划分层次:根据横线数量提示分层, 概括内容不能交叉; (1)按时间推进划分(时间词语为标志) (2)按空间变换划分(地点词语为标志) (3)按感情变化划分(情感词句为标志) 3. 研究示例: 观察示例是否有统一的句式规律, 尤其关注示例中 重复出现的具有线索 性质的词语 ,尽可能一致。 4. 有序概括: 按顺序 逐层概括填充。

2.(解释)字面义:A 词的字面意思或用法 /A 词和 B 词的字面意思区别;
品味 A 词作用 3.(代入)语境义: A 词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a.近义词替代;
b.从……(推测、程度、范围、时间等)方面加以限制,强调了……
4.(比较)删去 / 替换 A 词后意思 具体的改变 , 太过绝对,与事实不符,故不能删去 ;
3. 化用诗句,增强了文学性。
1.举 例子: 举了 …(概括例子) , 具体准确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例如、
比如、再如、如、拿……来说)

2. 列 数字: 具体准确 地说明了 ______(事物)的大小 / 长短 / 多少 / 效率高低 / 速度快慢

说明方法的判定
等特点。(各种数词)
D. 引用名言稍加分析提出论点;
(3)摆出对方错误观点,分析否定后再提出中心论点;
(4)结尾提出中心论点。
(5)作者没有用明确的语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2. 论点的确定
(1)关注标题:借助论题在文中寻找作者对此的见解; (2)关注开头结尾:发现作者的观点;
(3)捕捉段落中心句:常在段首尾,多为分论点,助于理清文章脉络;
的格式来概括要点( 概括完整是前提 )
1. 定位:原文定位,找出指代词;
2. 搜索:在指代词前或后的句子中(多在本段范围内指代词的前面)搜寻词性相同或
词义相近的词或短语;
3. 检验: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代入原文,加以检验。
1.明确每个选项锁定的范围;
2.仔细比较选项和文本的区别,尤其关注 “所有、全部、都、肯定、从不” 等副词 (切
1. 开头和文题相照应;
开头的作用
★ 特殊情况: A. 设问句:设置悬念,引人思考,引出说明对象……,激发阅读兴趣; B. 其他修辞:运用了……修辞,生动形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标题的作用
C. 谜语、诗句等:引用谜语 / 诗句,增强文学性、趣味性; 1. 点明了说明对象…… / 概括了文章的说明内容……; 2. 运用了……修辞,生动形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勿“自以为是” ,答案一定出自文本! !!); 3.仔细比较各选项,结合使用排除法,选择 最不恰当 / 最恰当 的。
1. 时间顺序 (介绍人物生平、记录科学观察、说明事物的制作过程、说明事物
或事理的发展变化)
标记:时间词 类别: 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顺序、早晚顺序、先后顺序
2. 空间顺序 (介绍建筑物或实体的形状和构造特征)
2019 届中考语文复习汇编 · 现代文阅读答题套路
说明文知识点精粹

★★
说明对象的判定
整 体 把
说明对象的特征 握
词 语
词语的指代 理 解 内 容
细节把握 理 解
说明顺序的判定
思 路 结
段序能否调整 构
段落放回原文
答题思路
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多为标题。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4)文章中主要人物的语言(尤其是对话中涉及到某种情感或感悟的句子)

1. 梳理内容间的关系: (1)分别概括; (2)分析联系;
2. 点出表现手法 (如: 衬托、 对比、 侧面描写、 欲扬先抑、 贬义词褒用、 褒义词贬用、 大词小用等);
3. 提炼文章主旨( 题目的最终指向 ):
(1)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 (2)表达作者的情感倾向。
标记:方位词
类别: 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远及近
3. 逻 辑 顺序 (阐述事物、事理间的各种内在联系或介绍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
标记:关联词
类别: 事物内在联系:因果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层递关系、并列关系 认识事物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概括到具体,由
具体到抽象、由一般到特殊、由特点到用途等
注: 论证方法的作用是先为分论点服务,再为中心论点服务,切勿舍近求远。
1. (表态)不能;
2. (解释)
(1)A词的意思是……(字面义) ,在文中强调了……(语境义) ,有力地证明了……观
点;
(2)这是表……关系的关联词,在文中强调了……,有力地证明了……观点;
3. (比较)删去后是……意思; (适情况取舍)
(5)提炼中心论点,注意验证( 是全文论述中心和提炼完整 )。
3. 论点的表达形式:
(1) 完整 的陈述句( 注意补充主语 );
(2)明确的判断句( 表明观点 ,肯定或否定); (3)不运用修辞和疑问词( 注意修辞的还原 )。
事实 论据:现实材料、历史事实、统计数字、图表等。
理论 论据:自然科学的原理、定义、规律、法则和社会科学的经典论述、名言、警句、
主 整旨 体理 把解 握
主旨确定
文章前后表述 是否矛盾?
句子照应常见形式 标题的含义
主旨 =事件概括+ 作者 看法+作者 情感
1. 分析 标题 ( 了解主要观点、主要内容、主要事件、主要材料、主要线索 ) ;
2.分析文中关键句:
(1)开头 / 结尾句;
(2)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句子;
(3)反复出现的词语或者句子;
1. 清晰的层次: (1)明确说明对象;
(2)找标志句:中心句、 过渡句 、总领句、总结句;
(3)找连接词 :“此外”、“还有”、“首先”、“其次”、“再次”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