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上海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套路【非常重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分析)结构上:寻找两段的关系;
(1)两段的 内在联系 (递进关系 / 时间先后) ;
(2)两段中的某段与其他段的 外在联系 ; (3)两段的顺序与文本某具体语句( 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 )的照应关系;
4.(比较)互换后易产生误解、出现漏洞、使文章论述不严密;
5. (总结)故不能换。
1.(表态)段落位置( 看清题干要求:段落前、段落后、段落间 );
4.(比较)互换后就会使文章思路不清; 5.(总结)(原文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所以不能调换。
1.(表态)段落位置( 看清题干要求:段落前、段落后、段落间 );
2. (概括)材料和相关段落的内容; 3. (分析)
(1)说明关系:材料补充说明了第几段的…… / 和第几段说明的……相一致) ;
1
(2)照应关系:关注 过渡句 、 总起句 、 总结句 ; A. 材料 直接照应 原文某句(多在放回段附近) ;
3. 层进式 ——不仅…而且; 进一步来说…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各部分层层深入) ;
4. 对照式 ——反之;另一方面(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分论点或摆出正反两方面的论据)
。
注: 看清是全文的论证结构还是部分段落的论证结构
。
1.(表态)不能;
2.(概括)内容上:分别概括两段论据(某段可能和其他段共同论证一个分论点)
3. (总结)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2
★
★★
论
点
中心论点的确定
论据类型 论 据
论据的选择
论证结构的判定
论
证
段序能否调整
结
构
段落放回原文
议论文知识点精粹
答题思路
1. 论点的呈现方式;
(1)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2)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A. 开门见山亮出论点;
B. 通过故事引出论点; C. 例举现象稍加分析提出论点;
;
2.(解释)字面义:A 词的字面意思或用法 /A 词和 B 词的字面意思区别;
品味 A 词作用 3.(代入)语境义: A 词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a.近义词替代;
b.从……(推测、程度、范围、时间等)方面加以限制,强调了……
4.(比较)删去 / 替换 A 词后意思 具体的改变 , 太过绝对,与事实不符,故不能删去 ;
主 整旨 体理 把解 握
主旨确定
文章前后表述 是否矛盾?
句子照应常见形式 标题的含义
主旨 =事件概括+ 作者 看法+作者 情感
1. 分析 标题 ( 了解主要观点、主要内容、主要事件、主要材料、主要线索 ) ;
2.分析文中关键句:
(1)开头 / 结尾句;
(2)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句子;
(3)反复出现的词语或者句子;
1. 清晰的层次: (1)明确说明对象;
(2)找标志句:中心句、 过渡句 、总领句、总结句;
(3)找连接词 :“此外”、“还有”、“首先”、“其次”、“再次”等。
2. 准确的概括:
(1)“提取公因式、合并同类项” ,逐层提取、分析、综合(关注段首尾句) ;
(2)题目如已提供“例子” ,先确定剩余空格应概括的 范围和顺序 ,再模仿“例子”
判断口诀——先时空,后逻辑,找标记,再判断。有些文章不只用一种说明顺序!
1.(表态)不能;
2.(概括)内容上:分别概括两段大意(某段可能和其他段共同说明一个内容)
;
3.(分析)结构上:寻找两段的关系; (1)两段的 内在联系 (时间、空间、 逻辑 );
(2)两段中的某段与其他段的 外在联系 ;
(3)两段的顺序与文本某具体语句( 过渡句 、 总起句 、 总结句 )的 照应关系 ;
格言、谚语、歇后语等。
1. (选择)
2. (分析)分别概括所给材料内容,分析材料与论点的一致性。
(1)A写了……,可以作为……(事实 / 理论)论据,具体有力地论证……的观点; (2)B写了……,与论证观点无关。
1. 总分式 ——总之;可见;综上所述(总分,分总,总分总) ;
2. 并列式 ——首先、其次、最后(各层次平行并重) ;
A. 顺序类:第一,第二,第三 / 首先,其次,最后 / 出现涉及论题的短语或句子; B. 总结类:故 / 因此 / 所以 / 可见 / 显而易见 / 由此可见 / 总之 / 总而言之 / 综上所述;
C. 主观类:我认为 / 我觉得 / 我确定 / 我确信 / 我相信;
(4)理清段落关系:总分、并列、层进、对比(确定论点位置和表述角度);
语
a.反义词替代; b.就不能强调……
言
5.(总结) A 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必不可少)
的
说
A 词能否删去 ☆常考词语: 多为副词。
准
明
(1)表推测:大约、大概、可能、也许、左右、上下;
确 语
(2)表限制:
性 言
A.限制范围:全、都、所有、总共、有的、只有、大部分、多数、少数;
B.限制程度:仅、最、很、非常、尤其、几乎、比较、格外、稍微、更加;
A 词能否替换 为 B词
C.限制数量:很多、许多、几个、很少、有余; D.限制频率: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 E.限制时间: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
(3)表来源:据调查、据统计、据推算、据资料显示。
语言的生动性
1. (解释)词语的意思; 2. (分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3. (表达上)使论证更严密深入,更有说服力。
1. 举例论证 :举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分论点 / 中心论点) 。
2. 引用论证 :(引用了……的名言) ,具体有力地证明了 ……( 分论点 / 中心论点) 。
3. 对比论证 :将 A 和 B 的 某方面 比较,突出有力地证明了……(分论点 / 中心论点) 。
勿“自以为是” ,答案一定出自文本! !Baidu Nhomakorabea); 3.仔细比较各选项,结合使用排除法,选择 最不恰当 / 最恰当 的。
1. 时间顺序 (介绍人物生平、记录科学观察、说明事物的制作过程、说明事物
或事理的发展变化)
标记:时间词 类别: 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顺序、早晚顺序、先后顺序
2. 空间顺序 (介绍建筑物或实体的形状和构造特征)
A. 材料 直接照应 原文某句(多在放回段附近) ;
B. 材料和原文相邻段落 共同照应 原文某句;
a. 先梳理材料和原文相邻段落的内在联系(递进关系 / 时间先后) ;
b. 再在这几段范围外找总起句、总结句。
1. (结构上)引出论题…… / 论点……(具体写出什么论题或论点) ;
2. (内容上) (1)作为……论据,具体有力地证明……论点(可作为论据时)
(4)文章中主要人物的语言(尤其是对话中涉及到某种情感或感悟的句子)
。
1. 梳理内容间的关系: (1)分别概括; (2)分析联系;
2. 点出表现手法 (如: 衬托、 对比、 侧面描写、 欲扬先抑、 贬义词褒用、 褒义词贬用、 大词小用等);
3. 提炼文章主旨( 题目的最终指向 ):
(1)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 (2)表达作者的情感倾向。
标记:方位词
类别: 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远及近
3. 逻 辑 顺序 (阐述事物、事理间的各种内在联系或介绍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
标记:关联词
类别: 事物内在联系:因果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层递关系、并列关系 认识事物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概括到具体,由
具体到抽象、由一般到特殊、由特点到用途等
的格式来概括要点( 概括完整是前提 )
1. 定位:原文定位,找出指代词;
2. 搜索:在指代词前或后的句子中(多在本段范围内指代词的前面)搜寻词性相同或
词义相近的词或短语;
3. 检验: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代入原文,加以检验。
1.明确每个选项锁定的范围;
2.仔细比较选项和文本的区别,尤其关注 “所有、全部、都、肯定、从不” 等副词 (切
3. 化用诗句,增强了文学性。
1.举 例子: 举了 …(概括例子) , 具体准确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例如、
比如、再如、如、拿……来说)
说
2. 列 数字: 具体准确 地说明了 ______(事物)的大小 / 长短 / 多少 / 效率高低 / 速度快慢
明
说明方法的判定
等特点。(各种数词)
方
及作用
3. 作 比较: 拿 A 和 B 作比较,强调突出地 说明了 A/B___________的特点。 (而、相当
法
于、与……相比、比较……)
4. 列 图表: 直观简洁 地说明了 ______(事物) ___________的特点。 (图片、表格)
1.(表态)不能删掉 / 不能换成……(为第一种题型时,此环节省略)
B. 材料和原文相邻段落 共同照应 原文某句;
a. 先梳理材料和原文相邻段落的内在联系; b. 再在这几段范围外找总起句、总结句。 1. (内容上)(概括内容……) / 引出说明对象……, (并说明其……特征) ;
2. (结构上)引出下文对……的说明(多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
;
3. (表达上):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 (总结)……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4
记叙文知识点精粹
★
★★
答题思路
整个故事情节
谁(人物找全)+(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结果怎么样。
按照示例
内 补充相关情节
容
概
人物 A 的
括
N 个事件
人物 A 某特征 的 N 个表现
1. 确定范围:先根据 题干要求 和已给示例 ,确定概括范围; 2. 划分层次:根据横线数量提示分层, 概括内容不能交叉; (1)按时间推进划分(时间词语为标志) (2)按空间变换划分(地点词语为标志) (3)按感情变化划分(情感词句为标志) 3. 研究示例: 观察示例是否有统一的句式规律, 尤其关注示例中 重复出现的具有线索 性质的词语 ,尽可能一致。 4. 有序概括: 按顺序 逐层概括填充。
;
(2)写了…… / 强调了……(不能作为论据时,概括即可) ;
3. (表达上)引用名人趣事、故事、寓言、俗语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 (结构上)总结全文; 2. (内容上)
A. (论点开头已提出)重申论点,强调论点的重要性,发出号召;
B. (论点在结尾提出)水到渠成得出论点;
C.(结尾补充论证)深化文章内容,对论证进行了必要的补充;
开头的作用
★ 特殊情况: A. 设问句:设置悬念,引人思考,引出说明对象……,激发阅读兴趣; B. 其他修辞:运用了……修辞,生动形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标题的作用
C. 谜语、诗句等:引用谜语 / 诗句,增强文学性、趣味性; 1. 点明了说明对象…… / 概括了文章的说明内容……; 2. 运用了……修辞,生动形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 开头和文题相照应;
注: 论证方法的作用是先为分论点服务,再为中心论点服务,切勿舍近求远。
1. (表态)不能;
2. (解释)
(1)A词的意思是……(字面义) ,在文中强调了……(语境义) ,有力地证明了……观
点;
(2)这是表……关系的关联词,在文中强调了……,有力地证明了……观点;
3. (比较)删去后是……意思; (适情况取舍)
2.(概括)故事类材料:概括大意 / 名言类材料:解释含义;
3
开头的作用
结尾的作用
论
证
论证方法的判定
方
及作用
法
语 论言 证的 语严 言密
性
A词 能否删
关联词 能否删
3.(分析)
(1)论证关系:可作为 事实论据 / 理论论据具体有力地 证明了第几段的 ……观点 ;
(2)照应关系:关注 过渡句 、 总起句 、 总结句 ;
D. 引用名言稍加分析提出论点;
(3)摆出对方错误观点,分析否定后再提出中心论点;
(4)结尾提出中心论点。
(5)作者没有用明确的语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2. 论点的确定
(1)关注标题:借助论题在文中寻找作者对此的见解; (2)关注开头结尾:发现作者的观点;
(3)捕捉段落中心句:常在段首尾,多为分论点,助于理清文章脉络;
2019 届中考语文复习汇编 · 现代文阅读答题套路
说明文知识点精粹
★
★★
说明对象的判定
整 体 把
说明对象的特征 握
词 语
词语的指代 理 解 内 容
细节把握 理 解
说明顺序的判定
思 路 结
段序能否调整 构
段落放回原文
答题思路
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多为标题。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5)提炼中心论点,注意验证( 是全文论述中心和提炼完整 )。
3. 论点的表达形式:
(1) 完整 的陈述句( 注意补充主语 );
(2)明确的判断句( 表明观点 ,肯定或否定); (3)不运用修辞和疑问词( 注意修辞的还原 )。
事实 论据:现实材料、历史事实、统计数字、图表等。
理论 论据:自然科学的原理、定义、规律、法则和社会科学的经典论述、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