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传播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民族文化传播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民族文化传播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民族文化传播研究》教学大纲课程代码:适用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总学时数:18 学分:1理论学时:18 实践学时:0编制单位(或执笔者):中文系新闻采编与制作教研室字东玉编制时间:2014年9月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

课程地位:本课程是中文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理论基础课。

课程任务:本课程是一门研究性课程,涉及研究方法、研究角度、研究范围等多方面的问题。

民族文化传播是一门边缘学科,也是一门跨学科研究性课程,就课程本身的性质而言,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以专题性课堂教学为主,主要任务是结合大量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尤其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的兴趣。

二、总体教学目标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民族文化传播研究》是一门重要专业限选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和实验训练,使学生掌握民族文化的基本概念,熟悉民族文化传播的基本理念,了解民族文化传播的介质,掌握民族文化传播的基本手段和方法,通过理论结合案例分析的方法,能够对民族文化传播,尤其是云南民族文化传播一定了解,掌握一定的民族文化传播研究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进行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的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具备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概论、摄影与摄像、电视节目策划与编导、广告策划与文案写作等基础知识和能力。

四、各课程教学时间分配参考各课程教学时间分配表2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五、教学内容及其目的、要求、任务绪论民族文化传播概述(2学时)(一)教学目的目的:传播作为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信息交往,实质上是一种传递文化信息的符号互动过程,因此,文化对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文化与传播是相互作用和交叠的。

本次课程的目的就在于对民族文化传播的概念做一个梳理,使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传播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传播形式。

传播学教学大纲(一)2024

传播学教学大纲(一)2024

传播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传播学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它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和意识的传播现象。

本教学大纲旨在介绍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为学生建立起系统的传播学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传播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正文:一、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1. 传播学的起源和背景2. 传播学的学科定位和研究对象3. 国内外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历程4. 传播学在社会文化变革中的地位与作用5. 当前传播学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二、传播过程中的要素与理论1.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信息源、媒介、受众2. 传播效果理论:以言说人理论、两步流理论为例3. 传播行为理论:犯罪媒体效应理论、媒介多元化理论4. 传播伦理与道德:公共关系伦理、媒体伦理5. 传播策略与战略:宣传理论、公关理论三、媒介与传播内容1. 媒介与传播技术:印刷媒介、广播电视媒介、网络新媒体2. 媒介产业与政策:传媒经济、传媒监管3. 媒介素养与传播职业:媒介写作、摄影摄像技巧、编辑设计基础4. 传媒创新与传播趋势: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与传播四、传播研究方法与应用1. 传播研究方法概述:问卷调查、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等2. 媒介内容分析方法:纵向研究与横向比较、文本分析与语境分析3. 传播效果评估方法:实验设计、调查问卷与统计分析4. 传播策略与传播评价:媒介计划、广告效果测评5. 传播实践:公关策划与执行、媒体管理与运营五、现代传播学与社会发展1. 传播学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2.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学挑战与机遇3. 传播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4. 传播学与跨文化交流5. 传播学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总结:传播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本教学大纲对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过程的要素与理论、媒介与传播内容、传播研究方法与应用以及传播学与社会发展等五个主要方面进行了阐述。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为未来在传播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中国文化概论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四年制)总学时数:36学分数:3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中国文化概论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这门课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今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明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为:1. 系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神,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深刻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认识我国的国情。

2. 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 以这门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进一步拓展学生文化素质教学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课件、资料片观摩、课堂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简论(1学时)【目的要求】概括了解文化和中国文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1. 文化的含义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2. 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可概括为: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3. 中国文化的内容。

第二章地理状况(2学时)【目的要求】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地理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地理情况。

【教学内容】1.黄河、长江与中国文明。

2.中国的历代疆域。

中国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

秦奠定了我国现有版图的基础,以后有所发展。

3.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第三章历史纵横(3学时)【目的要求】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历史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历史情况。

【教学内容】1. 中国文化的源头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文化,被称为彩陶文化。

龙山文化被称为黑陶文化。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的观点。

四大区域说。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几个代表。

传播学教学大纲(二)2024

传播学教学大纲(二)2024

传播学教学大纲(二)引言概述:本文旨在介绍传播学教学的大纲,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了解传播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大纲以五个主要部分为基础,涵盖了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和实践知识。

每个主要部分又以五至九个小点展开,详细讨论了各个知识点的重要性和教学内容。

正文:一、传播理论:1. 信息传播模型:介绍传统线性模型、交际模型和媒体效果模型的概念和特点。

2. 传播的效果:探讨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和行为改变。

3. 社会认知理论:分析观众对媒体信息的理解和解读方式。

4. 社会网络理论:研究社交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5. 文化研究理论:理解媒体对文化传播和文化认同的作用。

二、大众传媒:1. 新闻报道原则:传达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客观性。

2. 媒体伦理:探讨新闻报道和媒体操纵行为中的道德问题。

3. 媒体政治经济学:分析媒体所有权和政治经济背景对新闻内容的影响。

4. 社会舆论:评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塑造和引导作用。

5. 社交媒体:研究社交媒体在舆论传播和个人互动中的重要性。

三、广告与公关:1. 广告传播理论:介绍广告的构建、营销和影响因素。

2. 广告策略和创意:探讨广告设计和创意表现的重要性。

3. 公关原理和实践:解析公关活动的策划、执行和评估过程。

4. 品牌管理:研究建立和维护品牌形象的策略和方法。

5. 数字营销:讨论数字媒体在广告和公关中的应用和效果。

四、传播研究方法:1. 调查研究:介绍问卷设计、样本选择和数据分析技术。

2. 实验研究:探讨实验设计、因果推断和实施过程。

3. 访谈和观察:分析访谈和观察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4. 内容分析:研究文本和图像在传播中的语境和意义。

5. 数量和质性研究:比较数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五、国际传播研究:1. 全球传播流动:探讨跨国媒体和全球化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2. 跨文化传播: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接收和解读差异。

3. 发展传媒:研究发展中国家媒体的现状和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00002312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全校所有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2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本门课程是普通高校的人文类选修课程之一,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全面准确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培养起他们的现代人文精神,弘扬中华文化。

这门课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1.注意对有关文化基础知识和相关历史知识的介绍,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基本特征有初步的了解。

2.教学过程中紧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影响力和富于包容性,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强调人格,主张为国尽忠、自强不息这条主线展开讲述,增进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努力提升自己,做一个品格高尚、勇于进取、为国贡献的人。

3.注意与西方文明进行比较,在相互比较中突显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从而有助于青年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之精要。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神,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更深刻的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认识我国的国情。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将系统讲授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将中国传统文化划分为若干知识块,并与相应的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希望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大致了解,从而喜欢中国文化,并有能力从文化的角度分析问题。

了解文化差异,可以对社会流行的各种文化现象有起码的鉴赏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习的文化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大专班).pdf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大专班).pdf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英文名称: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课程编号:一、课程的性质、任务1.课程的性质、任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开设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本课程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进一步陶冶身心,培养在生活中用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3. 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课程适用于茅台学院生物工程、白酒酿造工程、酿造工程自动化、企业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各专业。

总学时48,3学分。

其中理论课40学时,社会考察8学时。

4.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多看、多读传统文化著作,配合文化网站等现代化信息的输入,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悉数穷尽,建议将一些适合讨论和交流的知识单元集中于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师生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基本内容与要求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环境与条件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基本精神和产生条件;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从文化的视野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学院《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课程编码:3281103612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二、学时及学分总学时数:36 学分:2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开设学期:第5学期四、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思想政治专业的素质拓展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达到以下目标: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成就有一个宏观的、明确的把握,从而引发他们关心和思考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问题以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五、课程的基本要求在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华先民创造出的历史悠久、成就灿烂的文化,以补充学生知识链条的缺失,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正确理解和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文明的渊源,提高自身文化创新的信心和本领;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大势,领悟中国文化主体精神。

在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认识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具备从文化角度分析问题和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学生能够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进行比较,具备全人类文化的眼光来看待各种文化现象的能力。

六、课程教学内容导言(共2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文化的涵义和特征,掌握中国文化的概念、涉及范围、功能作用,以及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充分认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而端正学习的态度,为以后该课程内容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文化的涵义2. 文化的分类3. 文化的特征4.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5.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 文化的基本概念2. 文化的基本特征难点:1. 大学生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第一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经济基础与社会政治结构(共4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树立一种文化与环境交互影响的观念,使其了解地理环境与文化的辨证关系。

文化传播学教学大纲

文化传播学教学大纲

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传播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50303027)一、课程说明文化传播学的总学时36,开课学期为1,周学时2,学分为2。

(一)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二)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文化学和传播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文化传播活动,使学生通过比较系统的理论学习掌握文化传播的基本原理、发展历史和规律,了解和研究文还传播的重大现实课题,对文化传播的趋势和人类文化前景有一深刻、清醒的认识,为社会主义文化传播作出应有贡献。

(三)教材与参考书目1.教材吴格言《文化传播学》,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年版2.参考书目邵培仁《传播学》,高教出版社2004年版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谭家健《中国文化史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文化传播的主体和内容,文化传播的功能,大众传播教学难点:文化传播的原理,文化传播的模式(五)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教材为主,采取“四结合”的教学方法:学习基本原理与掌握实践知识相结合;课堂专业教学与开展专题讲座相结合;教师讲授指导与教学双边互动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侧重于重点、难点的讲授,简易章节让学生自学。

重要内容可用作业方式完成。

尽可能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编一些与教学配合的录像片。

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每学期宜选择较合适的问题,组织学生有准备地进行一、二次课堂讨论。

(六)考核方法与要求考核分考试与考查两种,具体按教学计划执行。

考试学期,按本课程的考核大纲执行,考试采用闭卷方法,用百分制计分,试题以试卷库或试题库为准。

考查采用5级计分,方式多样,如以课程论文等作业为主则适当增加平时作业量或作业难度。

平时成绩由两部分组成,课堂作业:重点抽查学生通过学习对本课程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课外作业:全面检查学生学习情况,适当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文化传播研究》教学大纲课程代码:适用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总学时数:18 学分:1理论学时:18 实践学时:0编制单位(或执笔者):中文系新闻采编与制作教研室字东玉编制时间:2014年9 月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

课程地位:本课程是中文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理论基础课。

课程任务:本课程是一门研究性课程,涉及研究方法、研究角度、研究范围等多方面的问题。

民族文化传播是一门边缘学科,也是一门跨学科研究性课程,就课程本身的性质而言,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以专题性课堂教学为主,主要任务是结合大量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尤其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的兴趣。

二、总体教学目标《民族文化传播研究》是一门重要专业限选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和实验训练,使学生掌握民族文化的基本概念,熟悉民族文化传播的基本理念,了解民族文化传播的介质,掌握民族文化传播的基本手段和方法,通过理论结合案例分析的方法,能够对民族文化传播,尤其是云南民族文化传播一定了解,掌握一定的民族文化传播研究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进行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的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具备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概论、摄影与摄像、电视节目策划与编导、广告策划与文案写作等基础知识和能力。

四、各课程教学时间分配参考各课程教学时间分配表五、教学内容及其目的、要求、任务绪论民族文化传播概述2学时)(一)教学目的目的:传播作为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信息交往,实质上是一种传递文化信息的符号互动过程,因此,文化对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文化与传播是相互作用和交叠的。

本次课程的目的就在于对民族文化传播的概念做一个梳理,使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传播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传播形式。

(二)教学内容1、人类文化传播理论(1)文化及其基本理论①文化构成要素②文化交流及其特点③文化交流与信息④文化交流与语言⑤文化交流与语言符号⑥文化交流与群体、组织(2)文化传播理论及其功能① 文化传播理论的不同观点② 传播的功能2、民族文化传播原理(1)传播与文化信息交往(2)民族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3、民族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1)沟通功能(2)社会化功能(3)整合功能(4)文明进化的功能(三)教学要求1、基本要求(1)了解文化传播的概念(2)理解传播与文化的信息交往(3)掌握民族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2、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民族文化传播的原理,理解传播与文化信息的交往难点:掌握民族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四)教学建议(五)作业、实践环节设计1、谈谈你对民族文化传播的理解。

2、你认为民族文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进行传播?3、现代媒介对民族文化传播的影响有哪些?第一章原始传播——远古话语(2 学时)(一)教学目的目的:民族文化传播是一个漫长久远的过程,因此,本章的目的是追朔人类发展的源头,从石器、贮贝器、青铜器入手,了解他们与民族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云南古道的认识,进一步探究云南民族文化的传播。

(二)教学内容1、走出尘埃的诉说(1)来自远古的文化遗存(2)青铜器与社会文明2、高原古道通东西(1)古道与传播(2)古道与商业(3)古道的民族性特征(三)教学要求1、基本要求(1)了解云南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的历史及意义(2)理解青铜器、贮贝器等对民族文化传播的影响(3)掌握古道与民族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2、重点、难点重点:青铜器的发展与社会文明之间的关系难点:古道对于地方民族性的体现(四)教学建议(五)作业、实践环节设计1、查阅资料,了解《牛虎铜案》的来源和历史价值。

2、谈谈贮贝器的作用和意义。

3、谈谈云南茶马古道对云南民族文化传播的影响。

第二章口头传播——言语的力量(2学时)(一)教学目的目的:语言的产生也就意味着人类口头传播的开始,接着,口头传播几乎贯穿于整个人类传播的历程,口头传播的力量不容忽视,因此,本次课的目的就在于了解口头传播的具体内容,掌握口头传播对民族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1、歌谣(1)同战争有关的歌谣(2)同性爱有关的歌谣(3)同原始宗教有关的歌谣(4)同风俗有关的歌谣2、传说3、谚语4、咒语(三)教学要求1、基本要求(1)了解口头传播在传播中的意义(2)理解口头传播的具体内容(3)掌握口头传播对民族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2、重点、难点重点:口头传播包括哪些具体内容难点:口头传播怎样推动民族文化传播(四)教学建议教师讲授为主,结合实际的大量的案例进行分析引导。

(五)作业、实践环节设计1、说说你所知道的或者听说的流传于你家乡的传说谚语歌谣。

2、你认为这些传说谚语歌谣中包涵了哪些民族文化。

3、谈谈你对口头传播推动民族文化传播的看法(结合实际案例)。

第三章习俗传习(2 学时)(一)教学目的目的:民族文化的传播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的传承,最重要的也许是家庭,一个人对于文化的接受,最早是从家庭开始的,而且是以一种生活习俗的方式进行的。

因此,本章的目的是了解生活习俗的传习,在这些习俗中怎样体现民族文化的传播。

(二)教学内容1、出生与仪式2、命名3、婚嫁4、丧葬礼仪5、宗教教育(1)图腾崇拜(2)祭司教育(3)学校教育(4)教育与民族文化心理(5)教育与文化交流(三)教学要求1、基本要求(1)了解生活习俗传习的重要性(2)理解生活习俗对民族文化传播的影响(3)掌握几种重要的生活习俗2、重点、难点重点:对几种重要的习俗传习的理解和记忆难点:习俗对于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四)教学建议教师讲授为主,结合实际的大量的案例进行分析引导。

(五)作业、实践环节设计1、与同学交流你家乡的一些特殊的民族习俗。

2、谈谈本名族婚嫁习俗中的民族文化。

第四章民族文化传播介质(4 学时)(一)教学目的目的:信息的传播的传播和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播媒介,人类历史的发展就其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发展看,既是人类使用传播媒介的历史,也是媒介从简单到复杂的历史。

因此,本章节的目的就在于认识民族文化传播的多种介质,通过对民族文化传播介质的了解,更好的掌握民族文化传播。

(二)教学内容1、云南民族文化存储器(1)贝叶文化(2)毕摩文化(3)东巴文化(4)文化传习(5)典礼与仪式2、云南民族文化原传介质(1)体态传播(2)声讯传播(3)石介质传播(4)民间艺术介质传播(5)民族节日传播(三)教学要求1、基本要求(1)了解民族文化传播介质包涵的类型(2)理解云南民族文化存储器与原传介质所包涵的主要内容(3)掌握民族文化传播介质在民族文化传播中的作用2、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云南民族文化存储器与原传介质所包涵的主要内容难点:掌握民族文化传播介质在民族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四)教学建议教师讲授为主,结合实际的大量的案例进行分析引导。

(五)作业、实践环节设计1、传播媒介的发展2、搜集有关东巴文化的知识3、结合一个具体的流行音乐,谈谈民间艺术对一些流行音乐的影响4、描述一个具体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第五章音乐图像与民族文化传播(4 学时)(一)教学目的目的:在人类学的研究中,非常强调个案的意义。

民族文化传播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本章选取了其中机具代表性的音乐这种传播形式做具体的分析,目的在于将一个大的民族的文化传播的概念细小化,让同学们能够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掌握民族文化传播的具体内容。

(二)教学内容1、音乐图像的象征文化内涵(1)巫与舞(2)云南独有民族的歌与舞(3)巫术、宗教舞乐(4)原始歌舞的审美分析(5)原始月舞的现代遗存2、云南洞泾音乐的文化意义(1)洞泾音乐进云南(2)纳西古乐与洞泾音乐(3)神韵——纳西古乐的灵魂(4)图像与纳西古乐(三)教学要求1、基本要求(1)了解音乐图像包括哪些具体内容(2)理解音乐图像的象征文化内涵(3)掌握云南洞泾音乐的文化意义2、重点、难点重点:了解音乐图像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和文化意义难点:云南洞泾音乐的文化意义(四)教学建议教师讲授为主,结合实际的大量的案例进行分析引导。

(五)作业、实践环节设计1、说说你说知道的音乐图像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意义。

2、谈谈民族音乐对民族文化传播的意义。

3、试分析云南彝族踏歌对民族文化传播的影响。

第六章民族文化传播艺术作品欣赏(2 学时)(一)教学目的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民族文化传播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民族文化传播已经不仅仅是原始意义上的传播,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变化发展,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观看《云南印象》,体验这种民族文化传播的形式及其意义。

(二)教学内容观看杨丽萍的《云南印象》歌舞剧(三)教学要求1、基本要求(1)了解《云南印象》的基本内容(2)理解《云南印象》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意义(3)掌握多种形式的民族文化传播方法2、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云南印象》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意义难点:体会《云南映象》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四)教学建议观看欣赏为主(5(作业、实践环节设计1、交流心得体会2、写一篇观后感六、考核方式考查:论文各教学环节占总分的比例:实验、考勤、作业及平时测验:50%,期末考试:50%。

七、教材与教学参考书1、林耀华著•庄孔韶,林宗成译•《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2庄孔韶著•《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和文化变迁》[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 .3、安学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云南巍山彝族打歌为例[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4费孝通著.江村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郭建斌、韩有峰主编.鄂伦春族一一黑龙江黑河市新生村调查[M].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6 [美]韦尔伯施拉姆着.金燕宁等译.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21.7、《民族文化传播理论描述》,云南大学出版社,郝朴宁、李丽芳、杨南欧、郝乐编,2007年第1 版八、教学大纲编制说明课程教学大纲执行审批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