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萧氏宗祠之探微
萧氏郡望 兰陵世家——追寻兰陵萧氏的辉煌与梦想

兰陵文化大讲坛萧氏郡望兰陵世家——追寻兰陵萧氏的辉煌与梦想主讲:穆振昂各位萧氏宗亲、各位兰陵老乡,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山东兰陵县的各位同仁,很高兴这里与各位共聚一堂,追寻兰陵萧氏的历史印记,探讨兰陵世家的氏族文化。
当历史的时钟走入2014年门槛的时候,兰陵这个古老的历史县治,重新在它的故土上恢复了原名。
兰陵是一块人文宝地,曾经的过去培育了一大批儒家先贤、治世良将,引领了那个时代的历史潮头。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我们今天重温兰陵文化的历史,就是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地方文化遗产,占领区域文化高地,提升兰陵文化的软实力,向世界宣传推介兰陵,让更多的兰陵老乡、外地宗亲、伙计们、朋友们了解兰陵,认识兰陵,走进兰陵,拜谒儒家圣贤,观光现代农业,体验人文风雅,品味菜香酒美。
2014年5月上旬,走进兰陵寻根问祖的,是世界各地的兰陵萧氏宗亲代表,他们在萧氏文化园举行祭祀盛典,鸣响浑厚的古号,以庄严隆重的礼节,顿首恭拜血脉相连的皇天后土;以挚爱虔诚的赤子之心,回望游览祖先生息的沧桑故园。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慎终追远的民族,挚爱列祖列宗繁衍生息的这方热土,为辉煌灿烂的历史文明和优秀思想文化而自豪;回望三千年家国梦想,重塑未来百年的中国梦。
您是否知道?人类从茹毛饮血进化到文明社会,特别是进入以父系传承为主的封建世袭制社会后,天、地、君、亲、师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
而民族是由无数个家族来维系,数典忘祖者历来为我们这个民族所不齿。
每个家族的世系宗亲是一条血缘的纽带,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在古代历史的每一个朝代,都有一些显赫的家族,通过文治武功,建立自己家国一统的天下,实现王朝更替的梦想。
中华民族通称炎黄子孙,在这个大家庭里,每个姓氏家族都是炎黄血脉的流派,在中华文化的史册上,塑造着各自血脉的人生传奇,这就是我们每个家族宗亲尊崇的姓氏文化。
萧氏家族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作出贡献的一个荣耀家族,他们从远古的中原走来,在兰陵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又在历史的转折点上衣冠南渡,书写了两代封建帝国的辉煌与惊梦。
潮阳萧氏祠堂的前世今生

潮阳萧氏祠堂的前世今生潮阳棉城萧氏四序堂创立八百多年,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萧氏宗亲总会与祠堂管理机构充分发挥祠堂文化作用,他们精心保护文物,弘扬先贤业绩以激励后人;团结发扬造福梓里、抚贫恤孤美德,捐资建设家乡和慰问贫困;传承民间艺术并予以发扬光大,这些对社会文明建设起着积极作用,值得众多祠堂借鉴。
萧氏始祖萧洵,原是漳州人,他的祖父萧国梁是状元、漳州太守。
他的父亲萧煜进士出身,授吏部郎中。
萧洵本人在宋庆元元年(1195)中以明经任潮阳县令,清慎亷洁,礼士恤民,历四任12年,多惠政。
宋开禧三年(1207)秩满,潮人攀辕挽留,因而定居于县治之南桥,创乡校培养人才遂为潮萧氏始祖。
祠堂风采萧氏四序堂,始建于南宋嘉泰四年(1204),既是肇基祖萧洵的生祠,也是萧洵创办的乡校。
坐东向西,主体采用中轴线布局,三壁联,三进厅,配龙虎天井二个,前天井一个,左右包厢各具厅房,通连穿堂,系宫殿式结构。
三山门上匾额书“萧氏始祖祠”,背书“兰陵世胄”。
四序堂历代作为乡校学堂,是潮阳唯一现存的宋代乡校旧址,明、清几经修葺扩建。
2002年因旧城改造,整座祠堂采取保护性措施进行全面修缮。
堂内梁架威仪大气,柱石、地砖、陶垂壶、木雀替等均采用原部件或复制件。
厅门、龛几均配有潮汕独特工艺的金漆木雕,屋脊泥塑走兽,壁肚石刻,工艺精湛,釉彩庄重,地方特色十分鲜朋,呈现潮汕祠堂特有风格。
四序堂原是乡校学堂,历来进学堂者必先拜孔子,现在祠堂右包厢后厅专祀孔子像,使人从直观上感受宋代乡校特色与尊儒传统。
崇先敬本祠堂是本宗族崇先敬本处所, 自萧洵之后近八百年来,人才辈出,最著名的有宋代巡海宪佥萧禦疾,明代的行人司、江西道御史、山西副使萧銮,南京户科给事中萧龙,父子翰林即翰林院修撰萧与成与翰林院庶吉士、山東道监察御史、江西及贵州巡按萧端蒙,清代的定襄县令萧重光……他们或勤政爱民、清正为官,或忠义报国,或退休回乡为梓里办好事实事,敦亲睦里。
四序堂管理机构通过各种途径将宗族美德予以弘扬。
萧氏源流

[转载]湖南萧姓渊源(2012-04-26 19:19:35)转载▼原文地址:湖南萧姓渊源作者:比尔汉湖南氏族流源——萧姓长沙萧氏长沙学士桥、石江塘萧氏始迁祖庆二公,明洪武22年(1389)由江西庐陵白马庙始迁长沙北门及明道河西临湘都一带,再迁居长沙东乡石江塘、学士桥两处。
至1949年,已传23代,男女丁口7069人,族人多居东乡学士桥、石江塘及长沙东乡麻林桥、荡头冲及浏阳西乡金江塅等地。
该族宗祠有二:思孝祠,建于学士桥;崇孝祠,建于石江塘。
清乾隆56年(1891)始修族谱,道光24年(1844)、光绪9年(1883)、1918年、1998年续修。
十九世萧荣爵,光绪21年(1895)进士。
派系:庆应言德,人臣汝鸣,羽宗本世,玉诏立光,楚恩延先,泽宏业广,孝友维式,景运昌明,清源正本,大启家声。
长沙萧氏始迁祖霁公,先家长沙,后卜居江西吉水县之螺陂,五代时登吴进士,为洪州武宁令兼知镇事,卒于官,吏民怀德为立祠祀。
基祖金公,元至元年间避兵由螺陂徙居永新之虹桥。
裔孙耀公,清嘉庆中年迁居善邑,诰赠中宪大夫。
长沙西乡沱市萧氏始迁祖定恭公,明永乐8年(1410)由江西庐陵县迁长沙西乡沱市。
子五:致宣、致用、致善、致德、致谦,以启五房。
1926年致用房纂有族谱。
浏阳杨丁萧氏一世太心公,六十七世继祖,明初由江西庐陵迁湖南浏阳,支分东乡大光、南乡萧家冲、西乡萧家坪等处。
长子进良,讳本心,号德善,卜居浏北杨丁,为该族一代祖。
清乾隆52年(1787)创建宗祠,嘉庆4年(1799)始修族谱,咸丰9年(1859)二修,其时人口2330余人。
1944年三修,其时人口4900余人。
该族名人萧平波,国民革命军少将。
派行:本厚根深,孝友敦行,健顺崇启,朝廷承盛,仁让教家,诗书光宗,克绍前烈,万世兴隆。
浏阳托塘萧氏始迁祖崇富公兄弟三人,明洪武间由江西吉安来湖南,二弟崇贵居长沙学士桥;季弟崇盛居善化河西;崇富公始居浏北落家滩,继徙托塘下石子湾,今称拾柴湾。
「姓氏溯源」萧姓

「姓氏溯源」萧姓萧姓,最早起源可追溯于夏朝,南齐、南梁、西梁三朝的国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在2013年中国四百名义大姓排名第30位,人口约936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9%。
1977年12月20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将“萧”简化成“肖”,但未注明“姓氏不在简化之列”。
因此大量的萧氏族人被改姓为“肖”。
姓氏溯源•出自嬴姓•史载贤士伯益善用火,夏禹时掌管火种,他带族人焚烧荆棘,使禽兽逃匿,开辟农田,疏通河道,为人造福。
因其功绩,孙都得到了封赏,其中一个叫孟亏的分封至萧地(今安徽萧县西北),建立了萧国,并以国为氏,其后代都姓萧•出自子姓•周代宋国微子启后裔大心(讳叔,字正义)诛南宫长万有功,被分封于萧,并升萧邑为附庸国,大心为萧国君主。
宣公十二年,萧为楚所灭,大心子孙复国未得,遂以国为氏,称萧姓。
•外姓改入•宋朝有一将军名钟达,为奸臣所害,抄斩九族,他有七个儿子,其中三个死里逃生,为避害而分别改姓萧、叶;宋元时期,在中国北方流播的太一教中,因创教人姓萧,一些非萧姓嗣教者被改为萧姓。
•外族汉化改姓或赐姓汉朝时就有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
北宋末年,辽国契丹族的拔里氏族、回鹘族的述律氏族等5个氏族改为汉姓萧。
少数民族中满族、佤族、傣族、普米族等也有受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的影响而流改为汉姓萧氏。
迁徙分布先秦时期,萧姓族人由于国家被灭而居鲁、宋、楚之间,后世子孙多居丰沛。
秦汉时期,社会动荡,迫使萧姓外迁,进入第一个发展迁徙时期。
汉时随着萧何拜相封侯,其子孙也多有列侯为官者,分封各地,陕西、河南、河北和山西等地也逐渐有萧氏迁入。
西晋初,已有萧氏因任官南迁,最远到了今广东等地。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士族大举渡江南迁。
萧氏在此次迁徙中,主要定居于江苏和湖北。
其中,萧彪后裔萧整举家定居在丹阳附近的南兰陵县。
从此兰陵即为萧氏主要聚居地和重要郡望。
南北朝时期,萧整后人萧道成和萧衍分别建立了南齐和南梁两朝。
寻根问祖——百家姓之“萧”姓

寻根问祖——百家姓之“萧”姓萧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三十三位大姓,长江中上游地区是其主要聚集地。
当今萧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56%,总人口大约在739万。
萧的名义萧,又名荻,或名萧艾、荻蒿、牛尾蒿、艾蒿、香蒿。
似白蒿,白叶茎粗科生,多者数十茎,有香气,古文香与芗通,也名芗蒿。
萧可以供祭祀,也可以作点明之物。
在商朝,商王的儿子被封在萧,其名曰子萧,就是因为那个地方到处生长着萧,后来在此建立了萧国。
古萧国古址在今安徽萧县。
至今萧县仍产大萧艾,每逢端午节,家家门首皆插萧艾,有香气。
萧艾也可以灸疡疮、消肿,是一种药材。
萧人是以萧艾为氏族原始图腾,因为萧在祭祀中的用途,而祭祀在古代是氏族活动中最肃穆而隆重的,所以古人创造这种草的图形时,就用甲骨文中的肃,上加草头组成,形成了氏族的名和族徽,萧人定居的地方称萧,建成的城堡称萧邑,最后建立了国家和产生了姓。
萧姓起源萧氏始祖——萧大心萧姓的起源与演变主要有二:一、出自赢姓远祖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五帝”时代的金天氏少昊。
少昊氏族是以凤凰为图腾的东夷族的一支,其后裔皋陶在尧舜时掌管刑法和司法。
皋陶之子伯益掌管火种和驯养兽鸟,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而得姓嬴。
伯益的后裔孟夸的后代被封在萧,亲商的嬴姓萧国在今安徽萧县西北。
西周初,少昊氏族的后裔徐、奄十七国联合武庚及三监叛乱,周成王命周公旦东征讨伐,嬴姓萧国灭亡,子孙以国为氏。
周公旦把萧国遗民封给其子伯禽,伯禽是鲁国始祖。
外逃的萧国子孙被迫南迁于今江西樟树市西的萧水,一支向西迁移到湖南湘江上游的潇水,一支向东迁移到浙江萧山,嬴姓萧氏的历史至少有3000年。
二、出自子姓周成王时,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把古宋国之地封与微子启,史称宋公,以奉商祀。
微子启为商朝末帝纣王之兄,在平定武庚叛乱中立有大功。
春秋初宋国由河北赵县南迁到商汤故地商丘,即今河南商丘。
传到宋湣公时,公元前682年宋国猛将南宫万杀湣公叛乱,公子御说逃奔萧,宋戴公之裔乐大心平定叛乱,公子御说继位为宋桓公,乐大心因功被封于萧,史称萧叔大心,子爵萧国为宋国附庸。
湖北汉阳萧氏家族的根源

1.萧华人遍布世界各地,有资料载:全世界各个国家共有三、四千万华人。
近几十年来,不少国外华人、华侨回国寻根问祖,什么皇帝灵、炎帝灵,有几多不是传说。
然传说并非宣扬,听说这些同胞参加了上述活动回到了他们所在的地方后,倍感欣慰地向周围同胞反复介绍所见所闻,也是人生一大乐趣。
不就是找了下“根”吗?在国内,人们相逢,茶余饭后拉家常时也有寻问老家何处之习,掌握这类小知识多一点,谈话内容自然充裕,也容易拉近感情。
为了供后辈参考前辈何来,我这姓萧的得从萧字谈起。
俗话说萧无二姓,就是全国只有一个萧姓。
如陈姓有程、成等姓,张姓有章、张,周姓有周、邹等。
问张姓需问明是“弓长”还是“立早”,问周姓得问“门吉”还是“狗头”。
没有人问萧是草肃还是小月的。
南方语言方言里王、黄同音,南方人问“王”姓比较啰嗦,如:“贵姓”答;“王”。
又问:“是三横王还是草头黄?”答:“三横王非草头黄。
”完全不同的两姓,在方言一音的情况下,也成了“同姓。
”在普通话里,王的声母是W,黄的声母是h,同音的二个字,不能说王有二姓。
萧既无二姓,现在却出现了萧、肖两字均为姓,而且全国户口、身份证、报刊杂志在人名上多用肖少用萧,要弄清这事还是请师傅回答。
辞海:萧,姓也。
1958年国务院颁布的文字改革方案,萧字依据删繁就简的原则,将草字头下的肅字减了五划为肃,而肖因偏旁月、月〈肉〉合并为月〈肉〉部,老字典肖在肉部。
正楷书写时,月的第一笔是竖撇,月则直竖。
上下结构的字如:肖、胃、背等字,下面的月第一笔为竖,如写成竖撇就不规范了。
四角号码字典肖字条:“肖为萧的俗写体”。
因此,我们姓萧的还是应以草肃为好,那么全国为何多用肖而少用萧呢?大概是俗写惯了或叫“约定俗成”吧。
我的名字是以萧为基础起的,校长解放前是汉口有名的书法家杨树谋,杨校长为我起好名后给我解释:萧系多音字,是姓,也是一种植物,在阳光照耀下其萌很浓厚,像征身体强壮,朝气蓬勃……我连谢数声,后我查辞典(萧……艾嵩也,……香蒿也)。
百家姓肖姓寻根溯源

百家姓肖姓寻根溯源肖姓为稀有姓氏,完全不见于香港台湾或海外华人地区。
这可以间接证明如今中国大陆绝大多数肖姓实际上是由于二简字简化的“萧”姓。
接下来店铺给大家介绍百家姓肖姓寻根溯源,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肖姓寻根溯源1、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子姓,以国为氏,为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
2、据有关资料所载,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领伯益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其后代延袭姓萧。
3、据《续通志•氏族略》、《姓氏词典》、《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被赐姓,得姓萧。
汉朝时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两晋南北朝时契丹巴哩、伊苏济勒、部噜三氏改姓萧。
肖姓得姓始祖——大心说法一:萧姓原出于子姓,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名将名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战败被俘,被囚于后宫,几个月后才回到宋国,宋闵公为此曾多次取笑他,长万因被触痛处而恼羞成怒,一次乘酒兴杀死了闵公,并从此公开叛乱,另立公子游为君。
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省萧县西北)。
后来宋国微子之后大心率王族弟子及随从组建的军队,诛杀了南宫长万,平息了这次叛乱,扶闵公之弟御说继位,是为宋桓公。
宋桓公因大心平叛有功,就把大心封于萧地,以为附庸,建立了萧国,称大心为萧君,人称萧叔大心。
公元前五九七年萧被楚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萧姓。
大心也就被后人尊为萧姓的得姓始祖。
对于说法一,有这样生动地描述:春秋时,宋国有一员猛将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被俘,鲁庄公把他囚禁在后宫中,几个月后才把他放回宋国。
公元前682年秋的一天,宋闵公同南宫长万在后宫博戏(古代的一种赌局),闵公的宠姬也在旁边观看。
长万看着她们说:还是鲁宫的美女漂亮,天下诸侯没有比做鲁君更快活的了!闵公一向以这几个姬妾的姿色自矜,听了这话很不高兴,就嘲笑长万说:像你这种当俘虏的人怎么懂得美不美呢?这一下触到了南宫长万的痛处,他顿时恼羞成怒,一拳就把闵公打死了。
尊萧何为祖的巨人家族:兰陵萧氏

尊萧何为祖的巨⼈家族:兰陵萧⽒在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奴⾪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共有24次朝代更迭,其中存在时间最长的周王朝也只有800余年,⽽有⼀个家族却历经千年风⾬⽽不倒,始终屹⽴在上流阶级中看这世间浮沉。
真可谓是流⽔的王朝,铁打的世家,这个家族便是兰陵萧⽒,从有史料记载的西汉初期⼀直到五代⼗国结束,兰陵萧⽒的⾝影⼀直活跃在中国封建时代有千年之久。
兰陵萧⽒居于两汉时期版图的东海郡兰陵县(今⼭东省临沂市兰陵县),是古代中国的最顶级门阀之⼀,这个巨⼈⼀般的家族如何如胡杨树般历经千年⽽不倒,让我们敲开历史的⼤门探寻其秘密。
⼀、崛起的巨⼈1. 名相之后底蕴深厚兰陵萧⽒追根溯源,应是名相萧何之后,据《南齐书》记载萧齐王朝开国皇帝萧道成系'汉相国萧何⼆⼗四世孙也',⽽萧道成是兰陵萧⽒的后世⼦孙,且《南齐书》中同样记载到'萧何居沛,侍中彪免官居东海兰陵县中都中都⾥',意思是萧何的幼孙萧彪在罢官后迁居于东海兰陵郡,故由此可推断出兰陵萧⽒系汉相萧何之后。
迁居于兰陵郡的萧彪亦或政治上的失意,直到西汉宣帝之前,兰陵萧⽒也只是偏居⼀隅,过着普通⽒族的⽣活,直到萧何七世孙萧望之担任汉宣帝的太⼦太傅时,兰陵萧⽒才开始兴起,开始了向古代中国顶级门阀的进阶之路。
汉相萧何(图⼀萧何画像)2. ⼈才辈出家族兴旺萧望之在⼊朝为官后,迁居于西汉国都,萧望之膝下⼋⼦中三⼈与其同朝为官,'⼀公三卿'在当时传为⼀时佳话。
直到萧望之的孙⼦御史中丞萧绍⼀⽀迁回兰陵,其他分⽀仍留在西安,⾄此,萧⽒⼀族在两地开枝散叶,得益于在朝堂之上的呼风唤⾬,兰陵萧⽒成为⼭东望族,为其踏⼊顶级门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科举制之前,官员的晋升之路多被世家⼤族所把持,三公九卿制与举荐制的共同作⽤下,名门望族的⼦弟注定拥有更多的为官和晋升机会。
萧⽒在重回兰陵后以儒学传家⽴家,在儒学占据统治地位下的封建社会中,这⽆疑使得兰陵萧⽒为统治者所重视。
湖南省永州萧氏11 第一篇 第四章 第一节 宗族概述 143

第四章宗族概述第一节家族组成家族,古人云:“族”是凑、聚的意思,同姓子孙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时常聚合,所以叫族。
家族是一种以家庭为基础,同一个男性祖先的子孙,尽管已经分居、异财、各灶,但世代相聚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成的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
家族又称宗族、户族、房头,古书中常称之为族、宗。
一个家族内九族称呼顺序排列为:1、自下而上:父、祖、曾祖、高祖、烈祖、天祖、远祖、鼻祖、始祖;2、自上而下:儿、孙、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
一、宗法式家族原始社会,中国母系氏族制度转变为父系氏族制度后,氏族的分裂主要是分裂出以父亲为家长的个体家庭。
开始分裂出来的个体家庭,都是一支按父系来算包括数代子孙在内的父系大家庭,大家庭分裂的结果都是众多独立的小家庭。
无论大家庭还是小家庭,都是由父亲或最长辈担任家长,所以称之为父家长制家族。
这就是中国第一个家族制度的皱型。
从父家长制家族的奴隶制家族的转变中,出现了大量有姓氏的家族。
见之于史册记载的最早的萧氏家族代表,是因助禹治水有功而被夏王封土于“萧”,开始以国名为氏的萧孟虧。
到公元前21世纪,夏家族转变为国家政权,正式建立了夏王朝,中国从原始社会转入奴隶社会。
在夏王朝的统治区域内,夏家族的东面(今豫东、鲁西一带)活动着一个历史同样悠久的古老家族,即商家族,它后来发展强大起来,灭亡了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
在商王朝的统治区域内,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家族,其中有称“殷民六族”的條氏、徐氏、萧氏、孛氏、长勺氏、尾勺氏。
在商代众多的家族中,表现最活跃、人口最多、力量最大的当时是子姓家族。
同姓家族中,已经划分成大宗和小宗(大宗是直系祖先,小宗是旁系祖先)、嫡和庶,出现记载祖先宗子各讳的世系表。
其中子姓商族是萧氏的创姓始祖。
到西周时,中国奴隶社会的宗式家族制已经发展到十分完备的程度。
周王室和各大小家族之间的关系是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
周王室是姬姓的总家族,周王是总族长。
肖氏的起源

肖氏的起源一直以来,萧和肖是两个字,不能通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确实引起用字的混乱,后来废除了.但现在仍有人在做速记的时候会使用,比如"数"是"左由右文",现在的年轻人就不懂这些.“数”还有更简化的写法.所以作为姓氏是应该改回来的。
萧姓寻根溯祖一、大禹贤士伯益后裔,起源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
据史籍记载,伯益是个很能干的人,舜时曾负责掌火,“烈山泽而焚之”,使禽兽逃匿,开辟了许多农田;又跟随禹跋山涉水疏通河道,救万民于水火。
伯益的巨大功绩使他的子孙得到封赏,其中一个叫孟亏的,被分封至萧地(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建立了萧国,并以国为氏。
萧孟亏是萧姓第一人。
二、出自商汤,为春秋时宋国萧氏之后。
《通志·氏族略》:“萧氏,古之萧国也,其地即徐州萧县,后为宋所并,微子之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宣十二年楚灭之,子孙因以为氏。
”《元和姓綦》也持此说。
由于宋微子是殷商后裔,而萧国是由微子之孙大心所建,故萧姓源流可追溯到上古圣君商汤。
后世萧姓大多认可此一说法。
三、辽代契丹各族萧姓辽代契丹各族的萧姓是中华民族萧姓的又一重要来源。
据《辽史·列传·后妃》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
”辽后族以兰陵为郡望,并自称其先祖是兰陵人,把自己附会为西汉宰相萧何的后裔。
据《续资治通鉴》记载,有辽一朝“姓氏止分为二,耶律与萧而已。
”可见契丹各族中萧姓群体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
四、外姓改入据台北萧氏宗亲会印行的《兰陵世家·萧、钟、叶三姓本是一家》记载,宋朝有一将军名钟达,为奸臣所害,抄斩九族,他有七个儿子,其中三个死里逃生,为避害而分别改姓萧、叶。
但此说多有破绽,存疑。
此外,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流播的太一教中,因创教人姓萧,一些非萧姓嗣教者被改为萧姓。
More..迁徙流播自萧叔大心因功得封萧国至秦末,萧姓族人一直居住在故土萧邑。
浅论萧江氏族徽

浅论萧江氏族徽安徽黄山市江鸿雁曾记得幼时,每逢新年佳节,父亲带我去祖居地歙东石门萧江惇叙堂祭祖,见宗祠前进正上方挂一幅“红鲤鱼跳龙门图”。
此画栩栩如生,异常动人。
父亲带我至画前上香,三跪九叩,奉若神明。
叩拜已毕,父亲训谕,这幅画代表吾萧江祖先,此鱼是不可杀食冒犯的。
从前,我亦不知其理。
今编篡《萧江通鉴》,追本溯源,查阅多家文献,才知此画奥秘。
得从萧氏起源之图腾述起。
萧氏起源《左传》上载有“殷民六族,以萧为氏。
”由此可追溯至商殷时代,直至文字的起源。
中华民族,每个姓氏早年都有“图腾”,后世称为“族徽”。
萧氏的图腾似古篆之“萧”字,上从草头,为象形,蒿草茂盛貌,喻萧族旺盛;下从肃字,为义,取肃,君臣相见之礼,而加肃敬焉。
意为恭敬肃立,庄重严正貌,指族人之品质,上下合而为“萧”。
严复在《社会学通诠》中,以“按语”解释:“图腾者,蛮夷之徽帜,用以自别其众于众也。
”《辞海》“图腾崇拜”条曰:“原始社会的一种宗教信仰,约发生于氏族公社时期。
图腾,印第安语,意为‘属彼亲族。
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有着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
”作为氏族图腾,为该氏族的神圣标志,“禁杀禁食,且举行崇拜仪式,以促进其繁衍。
”图腾起源于氏族之始,图腾神话极为神秘,往往不为一般人所理解。
萧江氏自萧祯易萧为江后,立为族徽,是封建社会的一大文明进步,需从萧祯封为“护军兵马使”谈起:公元880年唐末黄巢大乱,祯父宰相萧遘随僖宗入蜀避难,祯先封为“护军兵马使”,奉旨平巢,随征保驾。
皇上亲授斧鉞,赐旌旗,徽帜大书“萧”字,军营容貌有崇,威仪有则,雄壮威武,连战告捷。
翌年有一次,战巢军返回途中,于岷江边上,不料被巢军围攻,无法渡岸回营,临有灭顶之灾,军兵偃旗息鼓。
故羊岭怀德堂续修《兰陵萧江宗谱序》载:“祯公伐巢反,困江边,故疾之曰:‘有能解我之危者,愿同姓字。
’”此刻,江面上出现一巨红鲤,兴风作浪,状若金龙,升天而去;天公突变,雹雨大作,巢军无心恋战,四散奔逃;幸好江上飘来一龙舟,船上一老妇人高喊:“红孩儿快上船来,往南方去。
2023祠堂落成庆典上的讲话稿

2023祠堂落成庆典上的讲话稿2023祠堂落成庆典上的讲话稿1各位宗亲:大家好!很荣幸参加今天上洋萧氏宗祠修缮落成典礼,这是上洋村萧氏子孙后代共怀祖德、敬宗睦族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县萧氏子孙后代光宗耀族、振兴发展的一大盛事。
在此,我谨代表尤溪萧氏宗亲联谊会对上洋萧氏宗祠的落成表示热烈的祝贺!追寻历史,萧氏源远流长;寻根溯源,萧氏血脉高贵。
泱泱中华,文明四海,我族风德,誉满全球。
一直以来,我们上洋的萧氏宗亲继承了兰陵世家的优良传统,历代宗亲谨尊祖训,以忠孝仁义为本,耕读传家,用勤劳的双手、聪慧的脑瓜,建设自己的家园。
在外打拼的宗亲,有领导干部、有专家学者、有商界名流,还有更多的宗亲在默默地为各地经济社会建设积极奉献;在家的宗亲,精诚团结,和睦共处,勤俭持家,尤其是我们上洋的萧氏妇女,样样农活都能拿得起放得下,里里外外都是一把手,给我们大家都留下深刻的印象,相信有你们这样美好的家风、优良的传统,一定会给我们广大萧氏家族带出好的榜样,也相信会给我们宗族事业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上洋萧氏大宗祠有着悠久的历史,几百年来,从这里走出来的可谓能人辈出,人才济济,前几年,我们来这里开展90岁以上宗亲慰问,看到宗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大家都倍感痛惜。
今天上洋萧氏宗亲,在萧宜星等宗长的带领下,以响应族众的意愿,组织族人翻修宗祠并在国庆节节举行祭祖大典。
这项工作一定会增强上洋萧氏宗亲的凝聚力、向心力;今天的祭祀活动又是我族一次敦宗睦族,创建和谐社会的动员。
同时,在举国同庆的国庆日举行这样的盛典,这也是人类文明不断推陈出新进步的标志,使这一古老的缅怀先人的礼仪,符合时代的气息,适应历史的进步。
在这喜逢盛世,国家强盛的大好环境下,我们萧氏宗亲要作到族内团结,邻里和睦,牢记“孝双亲、爱同胞、睦夫妇、亲宗族、广交友、勤学习、守法纪、重修身、善持家、讲公德”的萧氏家训,把我们这个宗族溶入到中华民族和谐的大家庭中,富国兴邦,再展宏图。
萧氏起源与发展、凤翼萧氏、福建福州萧氏、莆田岱石、泉州萧氏

萧氏起源与发展、凤翼萧氏、福建福州萧氏、莆田岱石、泉州萧氏我在福建家谱中,抄的最多的是萧氏,遍及台湾、广东,大部分的村落族谱我都抄到了,大概有一百多种。
奇怪的是,很少能有自己的见解,只能人云亦云。
自然是学问不精。
唐人(中古时代)自叙的谱系,都是不可信的,萧氏自然也是如此。
萧何、萧望之这样的堆砌名人,已被嘲笑千年了。
而且将春秋人乐大心跟萧大心混淆了。
萧大心见诸《左传》,但仔细推敲文义,他并非萧国的第一代,所谓平南宫万(?-前682)之乱受封,想当然尔。
(把可知第一人当做始祖)萧国是子姓应该是没错。
左传记载分给鲁国的殷遗民六族,就有萧氏。
(还有一份记载分给卫国的殷遗民7族,这是2份最宝贵的商代文献,可是后人很少关注过。
只看到《史记》而无视《左传》也)左传:分鲁公以大路、大旗,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
”这些诸侯都是在鲁国附近,其中最出名的是徐氏(徐国),徐氏是嬴姓,与商同宗同盟(佟氏跟爱新觉罗氏的关系),尾勺我猜测是微(子)国、春秋时代的尾生(微生)氏。
萧国即此也。
条氏不详,按此6国有4国有大后代,而条氏居第一,也应该有后,待考。
(中国目前有大量向上不可考的姓氏,如林氏,此为大量(三代)向下不可考的姓氏之一,将来把二者贯通会是一个大成就)只不过萧国具体是子姓的哪一分支,何时分封,不可考了。
----------在南朝萧氏建立之前,萧氏还只是个小姓,今日发掘的材料中的普通人很少有。
无疑2代皇室的功勋卓著,其中后梁系统最出名,直到唐末。
实际上,通过墓志铭,还知道了很多唐代的其他皇室后裔。
现在南方萧氏很多,他们自称齐梁之后,就无话可说了。
(但是南方李氏自称李唐之后,则要细细考究了)齐梁很多宗室都封于福建,就是从此开始慢慢迁徙到闽地。
至少唐代就遍布全闽了。
最有趣的一件萧氏闹剧在唐中期,反应当时福建萧氏已经很多了。
唐穆宗立萧氏为皇后,其子李昂即位为文宗。
关于萧姓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

关于萧姓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咱们中国的姓氏那可真是五花八门,今天我就来跟您唠唠“萧”姓的那些事儿。
要说这萧姓啊,那可是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
据我了解,萧姓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
大禹治水有功,他的后裔当中有一个叫伯益的,因为辅佐大禹治水也立下了大功。
后来伯益的子孙当中有一支被封在了萧地,这就是萧姓的源头啦。
在历史的长河中,萧姓也是人才辈出。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那得是南北朝时期的南齐和南梁的皇室,他们都姓萧。
南齐的开国皇帝萧道成,那可是个有勇有谋的人物。
他在乱世之中崛起,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一步步登上了皇位。
南梁的开国皇帝萧衍,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在位期间,国家还算安定,文化也有所发展。
不过,要说萧姓里最有名的,可能还得数萧何。
萧何是西汉初期的重要政治家,他和刘邦一起打天下。
刘邦能最终夺得天下,萧何可是功不可没啊!当初刘邦和项羽争天下的时候,萧何就在后方为刘邦管理后勤,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而且,萧何还慧眼识才,把韩信推荐给了刘邦,这才有了后来刘邦的胜利。
除了这些历史名人,萧姓在民间也有着广泛的分布。
我曾经去过一个古老的村落,在那里就遇到了不少姓萧的人家。
那个村子有着悠久的历史,房屋错落有致,青石板路蜿蜒曲折。
我走进一家姓萧的人家,和他们聊起了天。
这家人的房子虽然有些老旧,但收拾得干净整洁。
院子里种着几棵桂花树,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家里的老人坐在门口的竹椅上,晒着太阳,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
我和老人攀谈起来,他给我讲起了他们家族的故事。
原来,他们家的祖先是在明朝的时候迁到这个村子的。
当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他们的祖先带着家人,在这里开垦农田,辛勤劳作,才慢慢有了如今的规模。
老人说,他们家族一直重视教育,虽然生活在农村,但也出了不少有文化的人。
他们家族还有一个传统,就是每年春节的时候,都会聚在一起,祭奠祖先,然后一起吃团圆饭。
在饭桌上,大家会交流这一年的经历,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
我在村子里还看到了萧家的祠堂。
萧江宗祠萧江氏族源远流长

旃坑 村距 江 湾 不 过 2 公 里 , 往 大 畈 方 向行 至 中平 右 转 , 顺
道 走 即 可 到 达 , 从 江 湾 镇 打 摩 的 1 元 可 到 。 自驾 : 江 湾 位 于
婺 源 县城 东 3 0 公 里 , 婺 源 县城 一 秋 口 一 江 湾 。 白助 : 可 从
县城坐 至 中村 、 溪 头 的牟 , 中途在江 湾下 就行 , 从 早上 7 : 0 (]
从此有
萧 “
江”
氏族 的说 法 。
墨江疆垩亚珏亚
团目固固匮
萧 江 大宗祠分前院、 前堂 、 中堂、 后堂四
进 。 前 院 为 宽敞 花 园 , 设 有半 月 形 莲 花 池 , 内养
红 鱼 、 草 鱼 等 多种 鱼 类 ; 前 堂 为 五 凤 楼 、 九 脊顶 、
午朝 门 、 月楼 : 中堂粗梁 大柱 , 鼓式石 础 ; 后
吲 /E 晓健
婺 源 江 湾是江 姓 的聚居地 。 这 里 的江 姓原本姓
萧 , 系西汉 丞 相萧何后裔 。 唐朝 亡后 , 萧姓 后人
为避 战乱 , 南下渡江 于 此 , 易姓 为江 。 此 后子孙
繁衍 , 代有人 才。 从宋至清 , 一 个江湾 古镇 , 先
后 出过进 士 4 6 人 。 江 姓 为不忘始祖 , 将这 里 的江
据 《萧 江 氏 大 宗 统 谱 》 记 载 , 最 早 的 名 人 是 政 界
名流萧何 ( 听说 过 “ 萧何 月下 追韩信 ” 的故事吗 ? 萧何
为刘邦追 回 了开 国大将 ,
他 也成为汉 朝 的开 国丞 相 )
。
唐
朝 萧 蒿 等 八 人 先 后 出任 高 官 , 有 “ 八 叶 宰 相 ” 的 荣 耀 。 这
湖北萧氏源流概述

湖北萧氏源流概述统者,统揖群元,整目合纲,理清头绪,使之归一而统世次也。
谱者,普也。
以史为经,普及于众,使大家都能知其源、明其流。
不至于慕荣耀而弃其祖,唯其如此,方能正本清源,详其本末,知其传承。
萧氏人物,国之正史所载甚多,为此,我们撷取为专辑《萧氏国史人物卷》。
这些人物对于群体萧氏而言,仍只是极少一部分,以斑窥豹,终非得全。
故于总体表征而言,必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遂使系统性的分门别类,溯其源而分其流乃必须之为。
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大陆萧氏人口7387,255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64%。
排序第33位。
萧氏人口六个相对多的省份是湖南、四川、江西、湖北、广东、河南。
占全国汉族萧姓人口的69%,湖北全境有萧氏人口650,148人,占全国萧氏人口的8.8%。
排名第四。
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士家族等。
其分布之广,来源之多,很难一言以概之。
这次收集的资料的面,可能不足以反映全部,若要求全责备则永无止境。
依照预计时间,我们不可能慢慢的等待下去,为了对热情参与者有个交待,我们不得不就此汇编成册。
本着尊祖睦族、联通有据、正本清源、各负其责的原则,与参修宗支进行具体协商,尊重当事人的意见,虽然难免导致遗憾之处,但也只能如此。
所以在行文中,微言大义,谨以“按某地族谱”等语,以示笔者愚见也,为有识者深入研讨作以提示,使之更臻完善。
根据参修宗支条理情况,主要有若干大宗支:齐房和帝支、豫章王支;梁房分别有宣武王支、昭明太子支、元帝支、武陵王支。
一菊公支系,其中因宗支大小非一,在叙述时,将依具体情况进行分述,如昭明太子宗支,几乎占有七成以上,故分别以后梁孝明帝八相之倣相世系、俭公世系、偡公世系和吴王岑后裔觉公世系等等。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在编制中采取溯源上寻、不枝不蔓的方法,将其后嗣乏人而无关大局的相关分支没有列入,这并不是说所列宗支传承就是单生独苗。
在文字表述中,我们将采用“几传”至“某”或者用“子→孙→曾孙→玄孙→来孙→晜孙→礽孙→云孙→耳孙”的传递关系表达。
关于肖氏家族的来历与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肖氏家族的来历与现状的研究报告肖姓是萧姓的俗称。
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
寻根溯源1、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子姓,以国为氏,为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
2、据有关资料所载,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领伯益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其后代延袭姓萧。
3、据《续通志•氏族略》、《姓氏词典》、《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被赐姓,得姓萧。
汉朝时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两晋南北朝时契丹巴哩、伊苏济勒、部噜三氏改姓萧。
得姓始祖——大心说法一:萧姓原出于子姓,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名将名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战败被俘,被囚于后宫,几个月后才回到宋国,宋闵公为此曾多次取笑他,长万因被触痛处而恼羞成怒,一次乘酒兴杀死了闵公,并从此公开叛乱,另立公子游为君。
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省萧县西北)。
后来宋国微子之后大心率王族弟子及随从组建的军队,诛杀了南宫长万,平息了这次叛乱,扶闵公之弟御说继位,是为宋桓公。
宋桓公因大心平叛有功,就把大心封于萧地,以为附庸,建立了萧国,称大心为萧君,人称萧叔大心。
公元前五九七年萧被楚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萧姓。
大心也就被后人尊为萧姓的得姓始祖。
对于说法一,有这样生动地描述:春秋时,宋国有一员猛将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被俘,鲁庄公把他囚禁在后宫中,几个月后才把他放回宋国。
公元前682年秋的一天,宋闵公同南宫长万在后宫博戏(古代的一种赌局),闵公的宠姬也在旁边观看。
长万看着她们说:"还是鲁宫的美女漂亮,天下诸侯没有比做鲁君更快活的了!"闵公一向以这几个姬妾的姿色自矜,听了这话很不高兴,就嘲笑长万说:"像你这种当俘虏的人怎么懂得美不美呢?"这一下触到了南宫长万的痛处,他顿时恼羞成怒,一拳就把闵公打死了。
江南第一祠——萧江宗祠,萧家人快来看看吧!

江南第一祠——萧江宗祠,萧家人快来看看吧!祠堂简介萧江宗祠,又名永思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六年,后毁于太平天国战火。
一九二四年重建,文化大革命期间又被拆毁。
萧江宗祠曾被誉为江南七十座著名宗祠中'最好的一座宗祠'为婺源古代四大古建之首。
二00三年九月,第三次重建。
萧江宗祠以其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广,雕刻精美,建筑材料考究,为国内所罕见。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有避难的萧氏一族迁到云湾,'念先世从北渡江而来,遂易萧姓以为江氏。
结果,从萧姓改江姓的'萧江'子孙繁衍成云湾的巨族,于是乎干脆把村名改成江湾。
而此地萧氏的始祖便是西汉鼎鼎大名的宰相萧何。
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的曾祖父正是江湾村的萧江后裔。
附,江湾,以姓为村名,村中乡民江姓居多。
据说,江湾江姓系汉初萧何、南齐和南梁皇帝之后人。
唐末,江南节度使萧祯避乱南渡,易姓为江,始有'萧江'。
萧江宗祠,座落在婺源县江湾镇旃(占)坑村,距县城32公里,江湾约2公里。
'萧江宗祠'是萧江氏族发源地江湾旃坑族建的一座祠堂。
为婺源乃至江南最大的宗祠。
不仅规模庞大(占地面积有2400平方米)、建筑宏伟、雕刻精细,而且人文丰富、历史悠久,不愧为'江南第一祠'。
清康熙甲午年(公元1714年)又有志者大兴土木,集资择地重建大祠。
该祠尽显王室气派,占地面积达2400平方米,分前院、前堂、中堂、后堂四进。
前院为宽敞花园,设有青石护栏半月形莲花池,内养红鲤鱼、草鱼、军鱼等多种鱼类;前堂为五凤楼、九脊顶、午朝门、月楼,梁材檐椽巧饰雕琢、画面生动、形态逼真;中堂粗梁大柱,鼓式石础,石阶、石栏、月台各具特色,匾额楹联措词秀丽、授意深长;后堂高于前堂,有楼阁安放灵牌。
祠堂乃宗族祭奠祖先场所,更是宗法制度的核心所在。
凭借祖宗的名义,族人的力量得到凝聚、并以宗族的规矩,约束着族人道德和行为。
祠堂正厅号永思堂,两壁供奉萧江祖先画像:汉朝丞相萧何、南梁武帝萧衍、南梁昭明太子萧统唐代状元萧遘;南唐上将军江瑾、萧江始祖江董、明代户部侍郎江一麟等。
萧氏祠堂

萧氏祠堂走进砖桥乡马迹学校的校园,一眼便可看到有一独具特色的建筑——萧氏祠堂。
这个座落在砖桥乡马迹学校的萧氏祠堂是我们砖桥乡非常著名的历史建筑。
其古老的建筑风格在百年古树的掩映下与校园内的现代建筑交相辉映,相映成趣。
每当游客至此,都不由被它神秘的面孔深深吸引,禁不住细细游览一番。
据祠堂现存的碑文记载,萧氏祠堂始建于清代乾隆元年(即公元1735年),落成于乾隆四年(即公元1739年)。
于嘉庆九年(即公元1804年)再次扩建,增其廊台。
至道光二十年(即公元1839年)又进行了大规模修缮。
建国后,因祠堂改建为学校,祠堂内部设施遭到破坏,仅祠堂主体幸存下来,并较好的保持了原有的风貌。
现存萧氏祠堂虽规模不大,却颇具气势。
其主墙是用青砖砌成,表面用灰浆抹平,高高的两出墙垛都用青瓦覆盖,黛瓦飞檐,气势恢宏。
在祠堂的大厅立有8根大柱,其中有两根是红色的圆形大木柱,其余六根是麻石大方柱,在正中间的两根方柱上写有“敦叙孝弟忠信,本务修齐治平”这是萧氏祖训,亦是留给子孙后代的精神财富。
这8根大柱支撑着祠堂的整个屋架,祠堂的屋架全为木质结构,多为巨大的红色整原木构架。
靠近祠堂的外檐,装有两道红色木质屏照,上面雕刻着的精美图案,独具匠心,映衬得祠堂更加庄严肃穆。
在祠堂的后方,有数棵成荫的百年古树。
这些参天大树形态各异,有的高大挺拔,有的遒劲有力,有的婀娜多姿,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据村里的老人说,这些古树自祠堂修缮之始就已栽下,据此算来已有一百多岁了。
最大的古树要三四人合抱才能抱住,小的也得两个成年人合抱才能抱拢。
每棵古树差不多有五六层楼高,那粗壮的枝干,像有力的臂膀,横伸在天空。
密密层层的绿叶铺天盖地,郁郁葱葱,像是一个天然的大帐蓬。
每到这时,这里便成为孩子们玩耍休憩的乐园,即便下雨,也不用担心会淋湿。
这些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古树早已被株洲县林业部门载入名木录,成为株洲县的“名人”了!古树掩映着祠堂,祠堂映照着古树,它们共同见证着岁月,共同积淀着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名
尋根溯源──蕭氏宗祠之探微
作者
謝孟學。
文興高中。
三年仁班
李涵微。
文興高中。
三年仁班
本論作者們目前就讀文興高中三年級,平日便對坐落於文興高中附近古樸的蕭氏宗祠十分好奇。
在指導老師的鼓勵下,我們嘗試以「鐵馬」代步,披著陽光和汗水,展開這次有趣的田野調查。
本論的問題核心為「卓乃潭1內蕭氏血緣聚落之形成與發展」,探討的重點將集中在血緣聚落的形成過程與宗族延續間的相互關係,以及聚落的血緣性對各種傳統社會組織的影響。
透過蕭氏宗祠的探訪,將使我們逐一釐清早期來台先民的家族發展史,進一步理解前人胼手胝足的辛勞。
本論主要資料來自蕭氏宗祠管理人蕭家茂先生等人的訪談記錄,除了實地訪查當地耆老外,我們還收集了蕭氏族譜與各方相關文獻資料,並對當地作了初步的地理實察。
具體的研究步驟如下:
1中潭里、頂潭里、龍潭里合稱為清代的卓乃潭庄。
一、蕭家基本資料:
蕭氏祖先傳說源於皇帝軒轅氏,以西漢蕭何為共祖,稱其為蕭何大帝。
2其祖先於明末清初鄭成功驅逐荷蘭之後來台3,時間大概在距今將近三百多年前,多分布於彰化縣社頭鄉、田中鎮一帶,其多屬於「書山派」下,光派下來台肇基的始祖就有一一六人,4其始祖皆來自福建省漳州南靖縣。
訪視中奢老很自然的道出其祖籍為「福建漳州」,經過調查應是:「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永豐里」;堂號「書山祠」即取「南靖縣書洋山下村」而命名。
(圖片出處:《台灣書山蕭氏文獻》,頁95。
)
2蕭何,漢開國名相,以功第一封酇侯,輔佐劉邦定天下。
詳細蕭家先人資料可參見蕭氏族譜委員會編修:《蘭陵蕭氏族譜》,(台北:蕭氏族譜修譜委員會,1977年)。
3參見書山祠管理委員會編:《台灣書山蕭氏文獻》,〈社頭:深坵祠宗祠管理委員會,2001年〉,頁3。
4彰化縣蕭氏概分三派,分為書山、斗山、深坵、龍山、文山。
以書山為大宗。
詳見《台灣書
山蕭氏文獻》,頁9-12。
二、蕭家古厝:
古厝即蕭家祠堂,本是同族人祭祀祖宗及先賢的廟堂,蕭氏宗祠一如傳統宗祠建築,其洽選址恰在村落的中心位置。
宗祠在廳堂裡供奉著歷代祖先的牌位。
在傳統信奉祖先的封建社會中,宗祠象徵著祖先先靈的居處,在村人心目中是一個神聖的存在,在鄉里向心力的凝聚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在宗祠中除常舉行一些相關家族例行事務外,另有調節矛盾、懲治罪行等功用,而在現代宗祠中,協調與裁判的功能已逐漸被法律、政府取代,宗祠的活動已變得像家族團圓的聚會,蕭家亦有每年三節的團聚。
傳統宗祠的規模多按其人口、地位、財力和歷時的長久而有異,由蕭祠的堂皇,亦可見其家族的繁榮與富庶。
而廳堂內除了傳統宗祠必備的古樸的匾額外,在書山祠內殿上懸掛的進士燈與宗祠門柱上的楹聯,皆可以反映出家族重視功名、血緣與地緣的特點,兩旁的聯句多是請地方文人雅士或當代顯宦構擬的,此是蕭家古厝的特色。
三、 祭祖:
祭典禮儀是用來與祖先「溝通」的一種形式,後代子孫皆是以一種敬畏的心情來執行與傳承。
書山祠於每年農歷正月十三為祭祖日。
按興建宗祠當時出資之股份,分成六股輪流主辦。
在祭祖儀式中,祭祀品是後人用來孝敬祖先的重要象徵,整個祭祀的重心在盡心奉獻上,而儀式結束後的飲福儀式,則代表眾族人共同分享祖先的賜福。
每逢祭祖之日,均殺豬宰羊敬拜祖先。
每次必行三獻禮,排場隆重。
5
(圖片出處:《台灣書山蕭氏文獻》,頁45。
)
5
關於三獻禮的儀式,可參見《台灣書山蕭氏文獻》,頁51-53。
書山祠春季大典供奉祭品種類及項目皆賦予不凡的涵義,每年輪值的主辦單位負責備辦祭典禮品,包含豬、羊各乙付,牲禮〈三牲及五牲〉、四菓、食用飯碗〈72碗〉……等,其中準備供奉祖先的祭祀品有豬腳筋、海蔘、香腸、燕窩、鹿肉、烏魚子,由右而左按照順序擺放,乃取其諧音代表「今晨饗宴祿餘」之意,而香蕉、李子、鳳梨、橘子、吉利果則代表「招你來結果」,另外貢桌兩邊各擺放薑與鹽,表示供奉「山珍海味」,而準備供奉神靈的祭祀品有瓜子、蛋、糕仔、生仁,象徵「指日高陞」,也代表著宗祠命脈的延續。
6
(圖片出處:《台灣書山蕭氏文獻》,頁55。
)
6詳細儀式,可參見《台灣書山蕭氏文獻》,頁54-55。
四、管理模式:
書山祠於民國19年,由十六世昌桓公與諸房房長研商並集資建立。
祠崇建立後各房房長推舉昌桓公為管理首事。
至民國48年昌桓公逝世後,由次子如謙擔任,如謙公在民國50年逝世。
後由昌桓公五子如金擔任,如金公於民國87年逝世後尤如金公次子家雄擔任。
此為現任理事,歷屆管理首事,均為無給職,長期為書山祠服務。
五、 水源地的關係
基址選擇和原鄉自然環境經驗有關,尹章義先生在《臺灣開發史研究》中認為:「初至的拓墾者必先尋求水源。
」7水的問題,在早期土木工程技術不發達的時代,的確顯得重要。
一般說來,沖積平原因土壤肥沃,容易得到水,使多數農業聚落在這種土地上發展,但這種地區在水量過多的洪水期,也易發生水災,故在自給性生產為主的時代,地勢較高的丘陵台地,反而成為理想的聚落位置。
這種地區,沒有洪水問題,且容易取得清澈的水。
一般認為當時蕭家祖先選擇八卦台地發展的原因有二:一是當時卓乃潭為古河階地形。
直到後期,因八堡圳氾濫帶來了大量的肥沃土壤藉其力量,形成了良田8;二是當時坪頂台地上,有自然湧泉,可提供民生用水,故成為祖先選擇發展的基址。
由此也可看出聚落基址選擇與水源地關係密切。
這樣的水源分布,對於聚落居民的生存而言是很有幫助的。
六、蕭氏的發展與沒落
蕭氏為集居於田中鎮卓乃潭及社頭之主要部落,在血緣、親族關係、慎終追遠、敬宗尊祖等精神、觀念,表現得既濃厚又團結,更保有台灣人傳統的民族意識及固有文化;因地利便,蕭氏以祖產田地多而富有,才有財力建立各派、各房之宗祠,並能成立祭祀公業專司管理祖產,用以承辦春秋兩季舉行盛大之祭祖大典等,其延續兩百多年的基業,足以證明宗族血緣凝聚人心的社會力量。
日據時代昭和初期(民國二十年左右)日本政府為防止台灣人之團結力量,竟以分化手段消滅民族意識,或以皇民化等政策來防範抗日活動。
以惡劣手段控制台灣人以削弱地方團結勢力,更試圖消滅宗族的民族意識及血緣關係;日人對地方派系、社團、祭祀公業,以製造事端藉以施壓,策動解散,從中製造糾紛、破壞團結,蕭氏一族之中,無端捲入此不幸事件的族人不計其數,直至台灣光復後,宗祠才回復蕭家祭祀公業之管理,但祖產已殘餘有限,此是大族沒落的開端。
蕭氏雖擁有如此龐大的祖產,後代子孫卻因此而被害嚴重,其產權紛爭,尤以宗親之間為最,族人間為爭產奪財竟不顧手足深情,屢屢興起訴訟;而又因爭產興訴結果,使得
7詳見尹章義著:〈閩粵移民的協和與對立--客屬潮州人開發與新莊三山國王廟的興衰史〉,《臺灣開發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
8其為蕭家茂先生口述。
本已殘餘不多的祖產、田地又遭受放領之命運,蕭家家道中落,其所有僅餘目前的保留地而已,昔時之繁華與顯赫,亦隨之消逝去,今可見者,尚不及當時十之一二,慶幸的是宗族與血緣的凝聚,還因為祠堂與祭禮的象徵而留存,此維繫人心的力量,值得我們深思。
参●結論
由這次的報告中可知蕭氏家族於卓乃潭的聚落形成與發展,從這段榮辱興衰的歷史中,我們也知道蕭氏在田中、社頭一帶具有相當的社會引響力。
從蕭氏書山祠的田調訪查,我們看到了此家族歷史的發展正伴隨著田中、社頭一帶的風華前進,蕭家雖已無昔日的光采,但宗祠的雄偉莊嚴似隱隱道出昔日的風光氣派。
人無法離群索居,無論家庭單位,或同姓共祖的親屬團體;其成員的凝聚,蘊含著不同的歷史與文化背景的影響。
傳統的臺灣人聚落在發展的過程中,宗族血緣是結合人群、經營社會團體的重要力量。
本論描述上由從蕭氏的血緣聚落的形成與發展著眼,概述各種與宗族有關的發展與限制;蕭家本因水源與血親而聯繫、發展、繁榮,田中、社頭一帶的蕭氏族人雖隨著時代的改變,逐漸外移,但其宗族的聯合祭祀、祭祖的集會,仍展現了無窮而令人感動的凝聚力,這股血濃於水的情感,讓子子孫孫永遠記得飲水思源、薪火相傳。
蕭氏宗祠的象徵、代代相傳的族譜、聯合聚會的祭祀活動等,不僅能為地方上帶來祥和的力量,更凝聚了宗族間的情感,也為社會立下慎終追遠的美德。
蕭氏一族的瓜瓞綿綿展現了傳統臺灣血緣聚落的本質和特性,更讓臺灣社會發展的軌跡與意義更能重現。
茲引蕭氏〈祭祖詩〉以作結:
以姓為榮為傲 古代姓氏有別
端正男女關係 產生微妙聯繫
重視家世觀念 族譜推定血統
漢族大都單姓 夷狄改甲漢姓
應知其所以然 中華文明所在
一則感人故事 擴而為民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