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想北平》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掌握并运用相关的文学鉴赏技巧。
(3)能够理解老舍先生的创作背景及其对北平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将文本内容与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相结合,全面理解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老舍先生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体会老舍先生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想北平》的主题和结构。
(2)掌握文学鉴赏技巧。
(3)了解老舍先生的创作背景及其对北平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文本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2)联系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全面理解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如《茶馆》、《骆驼祥子》等,了解老舍先生的文学地位。
(2)提问:请大家谈谈对老舍先生的印象和他的作品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想北平》,理解文章大意。
(2)布置思考题:请大家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挑选一位代表分享自己的见解。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想北平》的读后感,要求结合文本分析和自己的体会。
2. 调查老舍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他与其他文学家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否有所提高,教学方法是否合适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老舍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深入剖析《想北平》的主题和结构。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想北平》教学教案
《想北平》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对《想北平》的阅读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想北平》的作者老舍及其文学地位。
简介《想北平》的主题和内容。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1.4 教学步骤引入课程,介绍老舍及其文学地位。
简要介绍《想北平》的主题和内容。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想北平》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章: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2.1 教学目标了解《想北平》的作者老舍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理解《想北平》创作的背景和历史情境。
2.2 教学内容老舍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想北平》创作的历史背景。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
介绍老舍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讲解《想北平》创作的历史背景。
第三章:文本解读3.1 教学目标理解《想北平》的主题和情节。
分析《想北平》的文学特色和表达手法。
3.2 教学内容《想北平》的主题和情节。
《想北平》的文学特色和表达手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文本。
3.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分析《想北平》的主题和情节。
引导学生分析《想北平》的文学特色和表达手法。
第四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理解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祖国的热爱。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家乡、国家之间的关系。
4.2 教学内容《想北平》中表达的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祖国的热爱。
个人与家乡、国家之间的关系。
采用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的情感。
4.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的情感,理解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祖国的热爱。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家乡、国家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想北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激发学生对老舍其他作品的阅读兴趣。
5.2 教学内容总结《想北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老舍其他作品的推荐。
5.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总结和思考。
5.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总结《想北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老舍教学目标:1.了解衬托手法,体会细节描写,学习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2.借文章解读老舍的闲雅品性和平民意识。
3.体验思乡之情,热爱家乡,热爱平凡生活。
教学重点:体验作者的情感,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难点:如何把握文中的主观色彩、平民色彩。
教学方法:研读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一位著名服装设计师曾说过一个有趣的观点,他说他最喜欢为那些身材稍有不足的女子设计服装,他的设计如果让她们显得完美,他就特别有成就感,而本身完美的女子就不同了,设计时生怕显不出她们的完美与个性。
古都北京城,很多名人都对它有番品读,从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到郁达夫的《古都的秋》,老北京人老舍怎样话老北京的完美与个性的呢?下面一起来品读他的《想北平》。
二、作家简介老舍(l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
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
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
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
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
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
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
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
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
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
他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席,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不堪躏辱投湖自尽。
三、题解《想北平》是作者身处异地,在战乱的岁月中,思念他挚爱的北平。
课文《想北平》书面教案
课文《想北平》书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课文《想北平》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老舍的写作风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通过模仿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领会作品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特点。
3. 领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体会作品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
2. 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3. 将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
3. 采用讨论交流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4. 运用写作训练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想北平》的主题。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感知作品风格。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特点。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体会作品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6. 模仿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总结收获。
8.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想北平》教学教案
《想北平》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想北平》,让学生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小说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想北平》是老舍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对北平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热爱。
2.2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情感表达。
2.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老舍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想北平》的创作背景。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体会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3.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5 课堂练习学生结合自己的家乡,尝试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评价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
4.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学习成果,给出建议和意见。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学生结合课文学习,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想北平》的内容,与家长交流对家乡的情感。
5.2 课外阅读学生课外阅读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老舍先生的文学风格,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以“热爱家乡”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的情感。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想北平》原文及相关评论文章。
6.2 网络资源关于老舍先生的生平介绍、相关研究文章、老舍作品集等。
6.3 视频资源关于老舍先生的纪录片、采访视频等。
《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教案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想北平》教案,欢迎阅读。
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想北平》教案(一)】《想北平》是一篇短小的散文作品,要想用有限的篇幅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城市的面貌,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北平这样的大城市,就更为不易了。
老舍写“我的北平”,采用对比手法,集中地表现了北平最主要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时,老舍在文中表现出了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其情缱绻,足以深深打动读者,因此,把分析北平主要特点及作者感情设计为教学重点之一。
另外,本文前半部分写自己对北平难以言传的热爱与思念,以抒发感情为主,学生不易深入体会;后半部分通过对比的方法写出北平的特点,以此表达对北平的热爱,学生易于领会,因此,授课时决定由后半部分入手,调整授课顺序,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本。
《想北平》属于“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恒久的烙印”板块,在此篇之前学过了“古典的乡愁”“漂泊的旅人”等板块,本文要着眼于让学生领会故乡施予每个人的深刻的烙印。
教法上着重文本研习,沿用“评点”之路,编者设计了对话栏,留给学生去写些他们阅读的感受、理解、评价,不妨充分利用对话栏,让学生课前预习中进行评点,教师选择合适的问题,全班研习。
教学目标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2.掌握本文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3、继续采用点评法,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对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的理解与远离故乡的游子的乡愁的体会。
2、评点方法的采用以及在研习本文过程中实际效果的检查。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带着“古典的乡愁”的“漂泊的旅人”,一路走来,总也忘不了故乡给人生留下的“恒久的烙印”。
故乡,那是人和环境的统一,故乡融在一个人的身体、骨肉、血液之中,使人总也忍不住回头眺望,作家老舍先生的故乡情结是怎样的呢?一篇《想北平》足以让我们体味良多。
《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反复研读,与文本、作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2)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深厚情感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品味、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关注。
(2)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对北平的独特情感,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2)学习作者选取平凡事物表现大主题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语言的朴素、自然与真挚。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语言的韵味。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家乡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永远的牵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先生的《想北平》,看看他是如何表达对家乡北平的思念之情的。
(二)作者简介老舍(1899 年 2 月 3 日—1966 年 8 月 24 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
因为老舍生于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北京人艺编剧,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想北平?2、学生朗读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作者身处异地,对北平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北平是作者的家乡,那里有他熟悉的一切,有他的亲人、朋友和美好的回忆。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想北平》的重要段落。
(2)能够分析并欣赏老舍先生的文学风格和艺术手法。
(3)能够理解老舍笔下的北平形象,感受其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从语言、形象、情节等方面分析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老舍先生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体会老舍先生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善良品质。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想北平》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分析老舍先生的文学手法,如对比、讽刺、抒情等。
3. 感受老舍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老舍先生复杂的文学手法和丰富的精神内涵。
2. 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人生哲理,提高人生感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学手法,阐述主题思想。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问题,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深入剖析课文内容。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想北平》相关文本。
2. 课件:教学PPT,包含课文内容、作者简介、文学手法等。
3. 辅助材料:相关文章、视频、图片等。
4.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老舍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想北平”,激发学生对北平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勾画出印象最深刻的段落,并做好批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探讨老舍先生的写作目的。
《想北平》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想北平》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分析作品的背景和主题,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
掌握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理解家乡对于个人成长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对文学和艺术的兴趣爱好。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北平的历史和文化特点。
2. 作品主题分析:探讨作者对北平的情感态度和思考。
分析作品中的家乡情怀和民族认同。
3. 文学手法鉴赏:描写手法: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
修辞技巧: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鉴赏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的家乡情怀和民族认同。
探讨作者对北平的思考和表达对现实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老舍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作品,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情感,鉴赏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现实的意义,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的情况。
2. 阅读理解:学生对作品内容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3. 文学鉴赏能力: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的鉴赏能力。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想北平》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一篇散文,通过描绘北平的自然景色、人文景观和市井生活,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这篇课文,感受老舍先生的家国情怀。
1.2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北平的眷恋之情。
2. 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家国情怀。
1.3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眷恋之情。
2.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1.4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深沉的家国情怀。
2.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写作。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概述《想北平》是老舍先生在1949年离开北平后,对故乡的思念之作。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回忆了作者在北平的生活点滴,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2.2 课文内容解析2.2.1 第一段作者从自己的出生地北京说起,描述了儿时的生活环境,展示了北平的自然景色。
2.2.2 第二段作者回忆了在北平的成长历程,通过描写北平的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
2.2.3 第三段作者描述了北平的市井生活,展现了北平人民的朴实风貌。
2.2.4 第四段作者表达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家国命运的关切。
2.3 教学活动2.3.1 学生自读课文,感受作者的眷恋之情。
2.3.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2.3.3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家国情怀。
第三章:写作技巧分析3.1 描写手法3.1.1 景物描写课文通过丰富的景物描写,展现了北平的自然美景。
如:“春花秋月,夏日冬雪,昼夜循环,各有各的景色。
”3.1.2 人物描写课文通过细腻的人物描写,展现了北平人民的性格特点。
如:“孩子们在街上嬉戏,老年人坐在墙根下晒太阳,妇女们在井边洗衣服。
”3.1.3 对比描写课文运用对比手法,突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
如:“离开了北平,才体会到它的美好。
”3.2 情感表达课文通过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想北平》 教学教案
《想北平》教学教案第一章:简介《想北平》1.1 背景介绍老舍生平简介北平的历史背景1.2 作品概述作品主题创作时期1.3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背景把握作品主题和情感第二章:文本分析(第一部分)2.1 文本内容概述描述北平的自然景色描绘北平的生活场景2.2 语言特点分析作品的语言风格探讨作者如何运用语言表达情感2.3 教学活动学生朗读文本教师引导讨论,分析文本内容第三章:文本分析(第二部分)3.1 文本内容概述描述北平的人文环境描绘北平的人民生活3.2 情感分析分析作者对北平的情感态度探讨作品中的人物情感3.3 教学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教师引导讨论,分析文本内容第四章:文本分析(第三部分)4.1 文本内容概述描述北平的社会变迁描绘北平的未来展望4.2 主题探讨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作品对北平的怀念和留恋4.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总结,分析文本主题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总结回顾本章的学习内容总结学生们的学习成果5.2 拓展活动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创作成果第六章:对比分析——《想北平》与其他作品比较6.1 作品对比选择其他描述北平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不同作者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6.2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对比阅读教师引导讨论,比较不同作品的异同第七章:情感分析与批评思维7.1 情感表达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探讨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7.2 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7.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第八章:文学背景与文化影响8.1 文学背景了解《想北平》的文学背景探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8.2 文化影响分析作品中的文化元素探讨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8.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研究教师引导讨论,分析文学背景和文化影响第九章:创意写作与表达9.1 创意写作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鼓励学生表达对北平的感受和思考9.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的写作成果第十章:综合总结与反思10.1 教学总结回顾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收获10.2 学生反思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提高10.3 教学展望对未来的学习进行展望鼓励学生继续热爱文学,拓展阅读面第十一章:多元化视角下的《想北平》11.1 跨文化视角探讨《想北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与解读分析作品如何跨越文化差异,引发共鸣11.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跨文化比较阅读教师引导讨论,分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阅读体验第十二章:现代解读与启示12.1 作品与现代社会分析《想北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探讨作品对现代人的启示和影响12.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思考,探讨作品在现代社会的相关性第十三章:课堂互动与讨论13.1 课堂提问与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分享阅读感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激发思考13.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课堂提问和分享教师组织互动讨论,促进课堂氛围第十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14.1 学生作品评估评估学生的写作、分析和讨论成果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鼓励改进和提高14.2 教学反思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思考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第十五章:课程延伸与推荐阅读15.1 延伸阅读推荐推荐与《想北平》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深入理解作品背景和主题15.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延伸阅读教师组织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解析了《想北平》的教学教案,涵盖了文本分析、作者背景、情感表达、文化影响、创意写作等多个方面。
《想北平》教案(精选12篇)
《想北平》教案(精选12篇)《想北平》教案篇13.1想北平课文精解假如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可怕,由于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
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方法。
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始终到廿七岁才离开。
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a)而我的北平也许等于牛的一毛。
(b)层解:交代自己对北平了解甚少,却有着深厚的感情。
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每天更新!" type="#_x0000_t13">爱北平知道甚少可是,我真爱北平。
(c)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我的母亲。
怎样爱?我说不出。
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爱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
(d)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简单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e)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始终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大事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f)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a)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久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b)这不但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由于我的最初的学问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很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由于我心中有个北平。
(c)可是我说不出来!(d)层解:第2、3 段正面描写对北平特别的爱。
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每天更新!" type="#_x0000_t87" adj=",10454">心灵黏合爱母亲爱北平融入血液段解:以上为第一部分,写自己对北平有说不出的喜爱和思念。
《想北平》教学教案
《想北平》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小说《想北平》的主题和情节。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内容。
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启发学生思考个人与故乡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艺术特色。
3. 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人物形象和情节,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小说,感知文本,理解情节。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分享阅读心得。
3.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自主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小说《想北平》,感知文本,理解情节。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分享阅读心得。
4.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六、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1.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初步感知小说《想北平》的主题和情节。
第二课时:分析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第三课时:探讨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艺术特色。
第四课时: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课时:启发学生思考个人与故乡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想北平教学教案设计
《想北平》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老舍的思想感情。
(2)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
(3)培养朗读、感悟、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北平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鼓励积极面对生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老舍的思想感情。
2. 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深入理解作者对故乡北平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情感,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故乡的认识和感受。
(2)教师简要介绍老舍及其作品《想北平》。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查找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修辞手法,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故乡北平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并引导。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结合自己的故乡,写一篇类似《想北平》的散文,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3. 搜集有关老舍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情感体验环节的参与程度、表现欲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关注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互评和自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想北平》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想北平》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对比分析,从语言、人物、情节等方面探讨小说的特点。
(3)运用想象力,体验作品中的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学会珍惜亲情、友情,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分析。
3. 对比分析小说的语言、人物、情节等特点。
4. 体验作品中的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2. 教学难点:(1)象征手法的运用和理解。
(2)如何体验作品中的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介绍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想北平》。
(2)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基础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对比分析:(1)对比分析小说的语言、人物、情节等特点。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体验作品中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感受,提升审美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整理笔记。
《想北平》教学设计(通用13篇)
《想北平》教学设计(通用13篇)《想北平》教学设计篇1想北平一、结构及说明本说课稿由八部分构成:(一)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重点、难点等);(二)学情分析(包括同学现有的基础和学习爱好等);目标定位;(四)教学设想(包括课时支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五)学法指导和习惯培育;(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八)理论支持。
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深同学,教材分析透了,学情了解清晰了,目标定位才能精确,而教学目标的完成有赖于教学法方法、教学手段的选用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引导同学学,培育同学的良好学习习惯,正所谓“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板书设计是课文教学过程的高度浓缩,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是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的现实运用。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想北平》是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
它本身的作用是让同学利用课内所学的学问、方法到课外去自学,体现的是学问和力量的迁移。
另一作用是扩展同学的学问面,巩固课内教材所学学问,积累语文的素养。
在高一同学已接触到散文,是以写景抒情散文为主。
在高二再次遇到散文,同学对散文的鉴赏已把握了肯定的方法,有了肯定学问的积累。
所以在巩固从前所学散文鉴赏方法的同时,要连续巩固鉴赏的方法和加深鉴赏的深度,让同学做到学以致用。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舒庆春)写的一篇散文,是一篇典型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的核心愿义分析是教学活动的规律起点和归宿,核心愿义须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作品的内涵是以审美意义的存在为依据和前提。
“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想北平》这个例子既担当落实延长课内教学重点任务,又担当对同学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2.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由于散文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主要是语言的含义及情感)。
在高一同学已接触到散文单元,对散文鉴赏的一些基本方法已初步把握,再加上这是高二第三册的读本课文,其目的是结合第三册散文单元来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和课内教学目标。
《想北平》 教学教案
《想北平》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想北平》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老舍。
2. 引导学生关注北平的特点以及作者对北平的情感。
教学内容:1. 介绍老舍的生平和作品特点。
2. 分析文章“想北平”的含义。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老舍的生平和作品特点,让学生对作者有一定了解。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想北平”的含义,激发学生对北平的兴趣。
3. 让学生预习文章,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第二章:文章主题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即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
2. 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具体内容中提炼出主题。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中作者对北平的描述和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具体内容中提炼出主题。
教学步骤: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作者对北平的描述和情感表达。
2. 让学生分组讨论,从文章的具体内容中提炼出主题。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总结出文章的主题。
第三章:文章结构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即总分总结构。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层次和逻辑关系。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的总分总结构。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层次和逻辑关系。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总分总结构,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层次和逻辑关系。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层次和逻辑关系。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总结出文章的结构特点。
第四章:重点词句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 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内容:1. 解析文章中的重点词句。
2. 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步骤:1. 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并解释其含义。
2. 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感受作者的情感。
3.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对《想北平》这篇文章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所表达的作者对北平的情感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八年级语文教案 八上想北平优秀9篇
八年级语文教案八上想北平优秀9篇八上想北平优秀 1《想北平》教案教学目标: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难点 :文本的主观性和读者的个人体验结合点的把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关于北京城,北京人和北京的文化,是一个极有魅力的、永远的话题。
对于上年纪的北京人来说,老北京是一个年代久远的梦;对于五十岁以下的北京人来说,老北京是难猜难解的谜,对于漂泊海外的北京人来说,老北京是魂牵梦绕的家;对于我们来说,老北京也许只是一片空白。
”对老舍来说,老北京又是什么呢?二、课文赏析(15分钟):1、昨天我们布置了同学预习老舍的《想北平》,并试着根据前面板块的学习来做个评点。
那我们先来看看他笔下的北平又是如何的呢?快速浏览课文并回答:文中哪几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学生回答:4、5、6段。
学生可能会答到第7段,这是一个总结性的抒情段落,可暂时不作解释。
2、好,请男生齐读第4、5段,女生思考:在这两段中作者写出了北平的哪些特点呢?男生齐读,女生思考并回答。
(可用文中词句回答:动中有静,安静而温和;在人为中显出自然)3、这些特点在文中又是如何具体表现的呢?一是比较(衬托),设置情景(比喻);二是具体展开。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点评情况回答,“摇篮”的比喻、“温和的香片茶”)4、(过渡)刚才我们男生读得怎么样?有什么问题没有?明确:朗读声音的感情不是装出来的,读的时候要有画面感。
毕竟北平是生他养他的地方,积水潭也是老舍在北京最喜欢的一个地方,那里的一石一水,一枝一叶都深含着他的情感。
特别是后面小节里那些裹挟着最真挚的市民情感的田园都市物象,一些实实在在的生活细节,都蕴含着老舍深情。
下面就请女生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第6小节,男生思考并回答:在这一段中作者又写出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呢?女生齐读,男生概括回答。
2023最新-《想北平》精品教学设计优秀5篇
《想北平》精品教学设计优秀5篇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以下是勤劳的为大伙儿找到的《想北平》精品教学设计优秀5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想北平》精品教学设计篇一【一】预习目标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二】预习内容1、资料链接背景: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
2、作者简介老舍是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
原名舒庆春,笔名有“舍予”、“老舍”。
1926年7月,老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17卷第7号上连载时,署名为“舒庆春”。
但自第8号起连载上的署名改为“老舍”,直一小说全部载完。
一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作品大多取自城市下层市民生活,善于运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行文幽默风趣,用语机智俏皮。
三、【提出疑惑】文章的标题是“想北平”,能不能换成“写北平”?为什么?课内探究学案【教学目标】1.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二】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资料链接背景: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
2、作者简介老舍是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北平教案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想北平》教案眉山中学罗旭艳一、学情分析:1、学习这篇散文的主体,是刚刚进入高二的学生。
他们对散文的一般特点已初步掌握,对散文也有了初步的鉴赏能力。
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散文作品,但要他们具体说一篇散文美在何处却很难。
因此,散文的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2、这篇散文的作者老舍对于学生来说很熟悉。
但许多学生对老舍都是只闻其名而很少见其作品,老舍的散文平时学生接触就更少了。
可以通过本文引导学生阅读老舍等作家的文章,从中感悟人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3、本文内容与老北京有关。
因为北京是祖国的首都,学生对北京的风土人情都有一些了解,理解起来隔阂并不大。
4、但是作为高中生,较少有远离家乡在外求学的,对于老舍对北平的感情也许很难深入理解,这是一个需要引导的地方。
二、文本定位:1、《想北平》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上的一篇散文,是老舍先生所作,配套教材第三单元教读课文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读本编排把这篇散文放在“故都深情”这一版块中,散文内容是关于老北京生活的。
在教学时,既要落实延伸课内教学重点任务,又应侧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
扣住“家乡”和“深情”,通过体会老舍对故乡的感情来引导学生爱家乡和祖国。
三、文本解读:1、《想北平》是作家老舍羁旅青岛时写的一篇文章。
他抒写的是北平最寻常的山水、草木、街景、院落,表达了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念。
在他的笔下,对北平的想念自然而然化做对母亲的本能的爱,老舍正是像写自己熟悉而深爱的母亲一样写出北京这座人们心目中的帝王之城最“平民”的一面,让人在平实的文字里理解、分享了他对北平的热爱。
2、文章运用对比衬托、类比、反复、比喻等手法,以小见大,处处不说爱,但处处都在表达对北平的爱,情感深厚却表露得朴实自然。
语言“京味儿”浓郁,纯朴简洁却内蕴丰厚,极富感染力。
四、目标确立: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并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与学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⑴理解文意,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思念、眷恋之情。
⑵学习对比衬托、类比的手法,以及“以小见大”的写法;⑶品味带有京味儿的通俗隽永的。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找关键语句和领悟现代散文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五、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线索;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
2:教学难点:揣摩语言的特色;分析理解关键语句的情感和含义。
六、教法选择:1、诵读法:通过诵读,更直接地体会作者的感情2、导问法:通过设置疑问让学生回答的方式,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讨论法:用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内讨论。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主动解决问题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比较法:与课内散文《故都的秋》作情感上和手法上的比较分析,既巩固了已学到的知识,又训练了学生运用已学到的方法鉴赏抒情散文。
七、课时安排:二课时八、流程安排:【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我们都学过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故乡两个字,轻轻念来,胜却了人间无数。
我们所熟悉的家乡,山不巍峨却是翠绿的,水不秀丽却是清澈的,每一处墙角,每一块砖瓦,都留存着我们的印记。
故乡,就像一首温柔的歌,在每个人的心中反复吟唱,一直唱到,我们都白发苍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老舍先生心中那首故乡的歌。
二、介绍老舍(强调其在北平生活多年)老舍先生的故乡是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
先生生在北平,长在北平,从1899年出生到1966年去世,一生中有四十二年是在北平度过的。
三、研读课文<一>解决“想什么”的问题(4-7段)1、学生自读。
要求:一边标出段落的序号,一边找出“想”到了北平的哪些方面,将重要的句子用笔勾画出来。
2、明确段落:4-7段3、请学生回答,每段想了北平的什么方面(用原文回答)明确: 4段: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动中有静5段:布置匀调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6段:花多菜多果子多7段:更接近了自然(一边明确一边对每一点进行适当讲解,并指导学生朗读个别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4、深入分析4—7段⑴老舍想的是北平,为什么又总是提到巴黎、伦敦和罗马呢明确:对比,衬托巴黎太热闹或未免太旷——北平既复杂而又有边际、动中有静巴黎的布置比上北平来还差点事儿偏爱北平美国的橘子——北平带白霜的玉李伦敦的成天冒烟的工厂——北平接近自然⑵老舍为什么会把笔伸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寻常的花草蔬菜来写呢(学生讨论后回答)明确:以小见大。
“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和描写,表现了老舍和北平的亲密关系,他真正融入了北平的生活。
因为他是一个平民,一个普通的老北平人,他的生活就在这些院落里、墙根边。
他写的是最寻常的最平淡的事物:摸着老城墙;坐看小蝌蚪和嫩蜻蜓;品味温和的香片茶;不挤不偏,处处有空的街景;种满花儿的院落。
这就是老舍眼中独一无二的北平。
他用这些舒缓而平淡的文字,表达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优雅而热烈的情怀。
<二>解决“怎么想”的问题1、用一个词来概括老舍对北平的感情(学生一起口头填空)“我()我的北平”明确:爱2、除了描绘出自己心目中北平的模样,这份浓烈的爱还表现在哪里呢教师朗读1-3段(配乐《思乡曲》)要求:将你觉得最能体现“爱”的句子勾画出来,谈谈你的感受(学生回答,一般会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在学生回答后分别明确)⑴爱北平和爱母亲明确:老舍先生爱自己的母亲,但这种发自内心的爱却无法言传,只能付诸行动,用“微笑或落泪”才足以表达内心,足见先生对母亲爱得深沉。
作者拿爱母亲类比爱北平,可见这种爱朴素而真挚。
将个人的、抽象的情感转化为人人熟悉的、具像的对母亲的爱,其爱的程度不言自明。
⑵杜鹃啼唱明确:诗人的情感表达热情奔放,激情澎湃,“浸”字写出了爱之刻骨铭心,“啼”字写出爱之酣畅淋漓。
用典故“望帝啼鹃”更写出了对北平泪尽继之以血、矢志不渝、魂牵梦绕的深情。
⑶ 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明确:我的点点滴滴中有个北平,北平的点点滴滴中有个我。
我与北平,血肉相连,永不可分离。
⑷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这只有说不出而已可是我说不出来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明确:这不是没有爱或爱太少,而是这种爱太浓厚太强烈,以至于反而不知说从何说起。
犹如《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也如舒婷在《思念》一诗中写到(投影《思念》):“(纵使我心中)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老舍对于他日思夜想的北平,也达到了这种程度。
爱虽然不能大声喊出,溢美之词也想不出几个,但朴实的老舍还是娓娓道出了北平的种种他所认为的好处,于细微处吐心声,于平淡中见真情。
3、老舍在文章的最后说“好,不要再说了;要落泪了”,为什么(投影这句话)(提示背景:1926年,当时老舍羁旅青岛,身在异乡。
军阀混战)(学生讨论,回答)明确:(投影老舍的《乡思》,解说背景)北平已经失去它原有的情调和“健康”,而中国,也像一座破烂的大屋一样,在风雨中摇摇欲倒,国将不国,何以为家!想到这里,老舍感受到一种摧肝裂肺的伤痛,含着热泪写道:“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然后几乎是带着哭腔嘶哑地说:“真想念北平呀!”结尾虽仅16字,但字字含泪,句句带血。
老舍先生为之哭泣的,不光是无法归去的家园,还有那千疮百孔的中华!正如爱国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写道(投影《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一段)为什么老舍先生的眼中含着泪水,正因为他对北平“爱得深沉”!四、总结和老舍先生一样,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份深深的、浓浓的、扯不断的情感,因着这种情感,便含着笑或含着泪纵容了自己那份偏爱,即使那情感不仅说不出,连最美丽的文字也无法表达出万分之一。
许多的美好,并不是我们看不见,并不是我们不想赞美,只因它们藏在内心最深处而未激起涟漪。
但是,当有一天,你背上行囊,离开家乡,甚至离开祖国,你就会想起,校园里幽幽的花香,课间同学传来的字条,母亲熬的粥,还有屋旁的那条水沟……这一切即便将来远去,在他乡也能满心骄傲地被怀念,而一首叫故乡的歌也就在回忆中悄然唱响了。
五、拓展:作业写作练习:“念__________”现在,大家再想想自己的家乡,想想有没有让你动情的一草一木,你是否想大声地呼喊出您的爱,或者更想将这份爱诉诸笔端请大家拿出纸笔,写下你对家乡,或对亲人、朋友的眷念之情。
【板书】【第二课时】一、导入,评讲作业上节课,我们一起聆听了老舍先生心中那首故乡的歌,深深地体会到了他对北平的爱和眷念。
同学们课后也抒写了对故乡、对亲人、对朋友的想念。
这里,我们就挑选几位同学的文章来一起欣赏。
(读学生的文章,点评)二、品味语言老舍一生的创作几乎都围绕着“北京”。
正像他自己所说的,“我们所熟悉的地方,特别是自幼生长在那里的地方,就不止于给我们一些印象了,而是它的一切都深印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们对于它能像对于自己分析得那么详细,连那里空气中所含的一点特别味道都能一闭眼就想象地闻到”。
正是北平这座古城融化在了老舍的血脉中,成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北平的老舍”。
从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到话剧《茶馆》《龙须沟》,无不以浓郁的“京味”贯穿着其中。
而那平淡质朴的语言,“就如同听到他的茶余酒后的谈话那样地亲切而简单”。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
1、解说什么是语言中的“京味”⑴“京味”是指用北京话特别是北京口语写的文字中表现出来的韵味,儿化韵是一个主要标志。
老舍开创了用北京话、包括它的口语来表现北京人生活的先河,大大展现了这种地域语言的表现力和魅力。
⑵举例分析(投影):(让学生读一读,体会“京味” )①“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有窝头,就知足了。
大腌萝卜,就不错。
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
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
虾米皮熬白菜,嘿!(《胡同文化》)”明确:一个“嘿”字,表现了北京市民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满足感。
②“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胡同文化》)”明确:北京人的“忍”,生动而鲜明地跃然纸上。
③ “敢情人家女子愿意‘大家’在后面追随着。
(老舍《黑白李》) ”“可是这个娘们敢情知道先干什么,她先奔了夏大嫂去。
”(老舍《柳屯的》)”“太太本想叫大家早起,为是显着精神,敢情有的人越早越不精神。
”(老舍《牛天赐传》)明确:“敢情”是北京话特有的一个口语词汇,在普通话里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词,因而尤其能反映北京话的特点和北京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