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术语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文学理论作为研究文学的重要学科领域,涵盖了众多的概念和术语。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文学理论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
一、代表性投射理论代表性投射理论是英国文学批评家T.S.艾略特提出的一种文学表达理论。
该理论认为,诗歌中的形象和语言通过投射,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传达给读者。
艾略特认为,诗歌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言语的表达来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而这种表达是通过投射来实现的。
在这一理论中,艾略特强调了诗歌的独特之处,即通过言辞的艺术性和形象的表达实现作者情感的传达。
二、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20世纪20-60年代盛行的一种文学理论流派。
该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结构和组织形式,这种结构和组织形式决定了文学作品的意义。
在结构主义理论中,结构被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核心,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感受都在结构的制约下发挥作用。
结构主义讲究对文本中的符号、符号系统和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揭示文学作品中的含义和意义。
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和理论观点。
该理论对传统文学理论提出了质疑,认为现代主义的理论观点不再适应当代文学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强调文学作品的多样性,拒绝传统的线性叙事和单一的真理观念。
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跳跃式的叙述和碎片化的结构,以及不同的声音和视角。
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更加注重语言的游戏性和相对性,追求反传统、反权威和反(或超越)历史的表达方式。
四、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关注女性文学、女性创作和女性主题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
该理论认为,在传统文学中,女性经历和观点常常被边缘化或忽视。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致力于揭示和分析文学作品中性别角色的问题,探讨女性的创作和被创作对象的经验。
通过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女性作家的作品,为女性经验提供更多的认同和讨论空间。
五、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一种对文学作品进行解构和研究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大全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文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文学理论知识点整理文学理论是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理论解析和批评,揭示其内涵与艺术特点。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文学理论知识点整理,供参考。
1.结构主义理论:结构主义关注文本的内部结构和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文学作品是由符号系统构成的。
代表人物有塞米奥特、巴赫金、巴特等。
2.生成派理论:生成派理论强调作品创作过程中的非意识的因素对作品的影响,认为作品的创作是一个潜意识的生成过程。
代表人物有福柯、昆德拉、德里达等。
3.传统批评理论:传统批评主要关注作品的形式美和内容,强调对古典作品的传承和保护。
代表人物有约翰逊、托马斯、列维斯托克等。
4.阐释学理论:阐释学强调读者的主观阐释和解读过程,认为作品的意义是由读者构建的。
代表人物有里卡尔、布鲁克斯、费希特等。
5.后现代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否定了一切宏大的叙事和定义,关注语言的多样性和后现代社会的碎片化特征。
代表人物有巴特、福柯、德里达等。
6.社会历史主义理论:社会历史主义理论认为文学作品是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关注文本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代表人物有威廉·髙明、格拉姆斯基、詹姆斯恩斯特等。
7.叙事理论:叙事理论关注作品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方式,研究叙述者与叙述之间的关系。
代表人物有杰拉尔德·格诺斯、克里斯多夫·布雷特、托尔斯泰等。
8.意象主义理论:意象主义强调通过感知和意象表达作家内心的情感和思绪。
代表人物有波德莫、福楼拜、莫泊桑等。
9.形式主义理论:形式主义关注作品的形式和结构,强调艺术的独立性和自足性。
代表人物有修正主义、达尔、修兹基等。
10.象征主义理论:象征主义认为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象征、暗示的方式表达情感和主题。
代表人物有马拉美、曼德尔斯坦等。
以上仅为部分文学理论知识点的简要介绍,每个理论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对于文学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来说,了解和掌握不同的文学理论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深化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文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名词术语。
以下是对几个常见文学理论名词的解释。
1. 传统文学:传统文学是指以传统为基础的文学作品,它包括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的文学作品。
传统文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智慧和文化传承。
2. 恐怖主义:恐怖主义是一种文学创作风格,以探索人类心灵的恐惧与邪恶为主题。
这种文学作品通常通过描述恐怖和可怕的场景,展示人类内心的黑暗面,引发读者的恐慌和恐惧。
3.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一种批评理论,旨在揭示文本的内部矛盾、不稳定和多义性。
它强调语言的不确定性和无法确定的意义,通过对文本进行分析和反思,揭示隐含的权力关系和主导意识形态。
4. 启示文学:启示文学是指通过对神秘、超自然和灵感的探索,提供人类教诲和指导的文学作品。
这种文学作品通常涉及到宗教、神话和奇迹等元素,以展现人类灵魂的拯救和超越。
5.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回应和批判,它强调多样性、相对性和破碎性。
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通常采用碎片化的叙事结构、模拟和拼贴等技巧,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混乱和无序。
6. 关联主义:关联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强调文本中的意象、象征和隐喻。
通过将不同的意象相互联系,关联主义试图传递出文学作品深层次的主题和情感。
7. 同情文学:同情文学是一种以表达同情和共鸣情感为目的的文学作品。
它通常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遭遇和苦难,通过展示人性的善良和人道主义的情感,呼吁读者关注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8. 文化研究:文化研究是对文化现象和文化表达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它关注文化的产生、传播和演变,并探讨文化与权力、性别、种族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文化研究旨在揭示文化的意义和社会的文化动态。
以上是对几个常见文学理论名词的简要解释,每个名词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研究领域。
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并提高对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以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文学消费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的总称。
其一,它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元素构成。
其二,它在意向上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从创作到作品到欣赏接受的过程,这是一个精神过程。
二是从文学生产到产品形成再到交换买卖的过程,这是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
3.文学理论: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4.文学批评: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进行阐释和评价的科学。
5.文学史:叙述和研究文学发展过程、分析评价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的学科。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它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发展了的文学理论。
它有五大基石,分别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生产论、文学交往论。
2.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而文学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文学创造和文学欣赏展现出来。
3.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一切文学作品的客观材料和主观情思,都只能来源于社会生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文学领域的运用。
4.艺术生产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现代社会,艺术成为商品,因而艺术是生产,为资本创造价值,并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制约。
5.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即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中以审美为目的和归宿的特殊部门,所以是审美的意识形态。
6.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把文学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它以作品为中心符号,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现实生活)、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理想世界)的交往对话关系。
文学理论基本术语
文学理论基本术语1. 文学四要素。
这是由美国批评家艾布拉姆斯(M.H. Abrams)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提出的观点,认为文学活动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要素组成。
2. 模仿说。
这是古希腊有关文艺起源的学说,认为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的模仿。
它内部存在两种对立观念,一种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否定性模仿说,认为艺术仅仅模仿世界的“影子的影子”,因而没有真理价值;另一种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肯定性模仿说,与柏拉图的主张相反,认为艺术模仿世界同样能达到真理境界,这一主张后来成为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圭臬。
3. 观物取象说。
这是中国古代有关文艺起源的学说,认为文艺的起源与人“观”天地鸟兽的运动变化并加以模仿的行为有关。
4. 表现说。
这是西方18世纪以来随浪漫主义思潮而形成的学说,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或情感的表现。
5. 言志说。
这是中国先秦产生的学说,认为诗歌是作者情感和志向的表现。
6. 文学本体论。
这是美国批评家兰塞姆(J. C. Ransom)提出的观点,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作品的内容或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的形式。
7. 劳动说。
有关文学起源于劳动的学说,认为文学活动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劳动。
第一,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第二,劳动摧发了文学活动的需要,提供了文学的主要内容。
第三,在文学的早期形式上也体现了劳动的痕迹。
8. 不平衡说。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有关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关系的学说,认为艺术活动的发展与人类生产劳动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或快或慢,有时甚至呈反方向发展。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范性表现:一种是某些文艺类型如神话和史诗只能兴盛于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另一种则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在艺术上反而领先。
9. 循环说。
这是加拿大批评家弗莱(N. Frye)提出的有关文学发展动因的学说,认为文学的变化与自然节律相似,呈现出有规律的更替与循环过程,黎明和春天与喜剧对应,日午和夏天与传奇对应,日落和秋天与悲剧对应,黑暗和冬天与讽刺文学对应。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对象,具体地说,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
2.文学: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这是文学的一班文化含义。
3.文学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这是文学的审美含义。
4.话语诗特定社会预警中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集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华人之间在特定社会环境中通过文本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华人,文本,沟通,语境等。
5.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穿做冬季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想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6.艺术真实: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景中,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诗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无意,这是一种特殊的真实,诗主题把自己的‘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而创造出来的审美化真实。
它既不想生活真是那样与生活本身诗同一的,也不想科学真是那样能够验证和还原。
7.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诗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美丽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8.意境:诗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想空间。
它同文学典型一样,夜市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9.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语言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10.文学消费:诗近代出现的指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应用的条件下,在文学称为一种特别的商品以来,人们对他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11.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主题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集成的思维之象与观念结构。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艺术本质、规律和价值的理论体系。
它囊括了诸多重要的概念和名词,这些名词对于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对一些常见的文学理论名词进行解释。
1. 传统现实主义(Traditional Realism):传统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和艺术风格,它致力于真实、客观地再现日常生活。
传统现实主义笔下的人物形象常常是普通人,作品内容通常涉及社会问题,注重社会生活的真实细节。
2. 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意识流是一种通过文字再现人类思维过程和意识流动的文学技巧。
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思想、感受和记忆,作者可以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将读者带入人物的意识世界。
3.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延续,强调对话性、多元性和相对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以碎片化、拼贴化的形式呈现,打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追求对真理的怀疑和对现实的反思。
4.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结构主义是一种关注文本结构和语言结构的文学理论方法。
结构主义认为文本中的意义是通过结构和符号系统来构建的,强调在文本中寻找潜在的隐喻和规律。
5. 敘事者(Narrator):敘事者是文学作品中负责讲述故事的人或人物。
敘事者可以是第一人称敘事者,以自己的视角来讲述故事,也可以是第三人称敘事者,通过旁观者的角度来讲述故事。
6. 拟人化(Personification):拟人化是一种修辞手法,将非人物化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
通过拟人化,作家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或非生物的物体具备生命力,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7. 象征主义(Symbolism):象征主义是一种将事物转化为象征或符号来表示深层含义的文学运动。
在象征主义作品中,一些具体的形象或物体可以代表更深层的意义或情感。
8. 批评学(Criticism):批评学是研究文学作品的理论和方法。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文学理论名词解释1.意象:就是表意之象、表情之象,它是融合情感意蕴与直观形象的“合金”。
2.灵感:所谓灵感,就是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突如其来而又稍纵即逝的顿悟状态。
3.艺术传达:作家在构思活动和灵感爆发的基础上,通过语言文字的媒介将头脑中的作品的雏形明确起来、固定下来,将意象转化为物象,这就是艺术传达。
4.形象思维:就是不脱离形象的思维,它也要对社会生活加以概括,但它并不抛弃事物的感性现象,并不粉碎事物的具体性和个别性,而是与具体形象同起伏、共始终,最终创作出从个别中见一般、从现象中显本质的艺术形象。
5.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就是从事物大量的感性现象出发,通过分析、归纳和综合,扬弃其中的具体性和个别性,而得出一般性的概念,再通过判断、推理、演绎,概括出其中的内在本质和普遍规律,最后得出科学性的结论。
6.想象:想象就是人脑对于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进而创造新表象的过程。
7.联想:联想就是不同的表象根据某种内在联系由此及彼的联结。
根据这种内在联系的不同情况,联想又分成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等等。
8.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大脑中再创出相应的心形象的过程。
9.创造想象:所谓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作出新形象的过程。
10.文学风格:从本质上说,是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相互交融的有机融合体,它是作家在主观方面的个人独特性在创造过程及其物化的成果--作品中的体现,它不但在作品的形式上,而且也在作品的内容上表象出来。
11.“风格即人”:是18世纪法国学者布封在《论风格》的演说中提出来的命题,即风格必须一人为本,以人的主观精神修养为根底,包括人的道德、品格、情感等。
是作家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是作家的创造个性与具体话语情景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12.文学流派:就是一批在思想倾向、美学观念、文学主张等方面相互趋同或接近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派别,他们在实际创作中往往表现出艺术特色和风格追求的一致性。
文学理论基本名词解释汇总(文概)
文学理论基本名词解释汇总【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文学理论的任务】①文学本质论: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②文学创作论:作家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③作品构成论: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④文学接受论: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①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②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有机组成部分——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美学——人类文学理论史的革命性转换;理性根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①对象化论;②艺术生产论;③特殊的意识形态论;④能动的反映论;⑤文学起源论;⑥现实主义的创作论;⑦文学历史发展论;⑧文学批评论。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①理论方式——理论性、认识性的精神活动;②宗教方式——宗教性、幻象性的精神活动;③实践—精神方式——伦理性、意志性的精神活动;④艺术方式——审美性,情感性的精神活动。
【审美的文学观念(狭义文学)】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
【惯例的文学观念(折中义文学)】介乎前二者之间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
【文学的含义】显现在生活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从事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话语】文学是一种话语。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文本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文学名词解释
文学名词解释文学名词是用来描述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或文学理论的专门术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学名词的解释:1. 小说:一种长篇故事性的文学作品,通常包含人物、情节和背景设置。
2. 诗歌:一种利用韵脚、节奏和意象等修辞手法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形式。
3. 戏剧:一种通过角色的对话和行动来表达情节、观点和主题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指演出的艺术形式。
4. 散文:一种不使用诗歌形式的散文作品,以叙事、描写和议论为特点。
5. 史诗:一种叙述英雄传奇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诗歌形式。
6. 寓言:一种通过虚构的故事来传递道德或寓意的文学形式,常常包含人物化的动物或物体。
7. 韵文:一种使用韵脚的诗歌形式。
8. 抒情诗:一种表达作者个人情感和体验的诗歌形式。
9. 叙事诗:一种通过叙述来讲述故事或事件的诗歌形式。
10. 渲染:一种通过描写细节和氛围来表达情感或场景的文学技巧。
11. 刻画:一种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个性、思想和情感来使其栩栩如生的文学技巧。
12. 比喻:一种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来传递意义的修辞手法。
13. 暗示:一种通过暗示或间接暗示来传递意义或创造悬念的修辞手法。
14. 反讽:一种通过用词或语气的反差来传递愤怒、嘲笑或讽刺的修辞手法。
15. 典型:一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文学人物、情节或主题。
16. 悬念:一种通过悬而未决的情节发展来引发读者的紧张感和好奇心的文学技巧。
17. 主题:一种作品中表达的基本思想、观点或价值观。
18. 道德:一种在作品中传递的道德准则或价值观。
19. 简洁:一种通过言简意赅地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风格。
20. 风格:作家独特的写作方式,包括词语选择、句法结构和修辞手法等。
这些文学名词的解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同时也可以用于文学研究和批评中。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
名词解说1、文学活动四因素说美国今世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传统》中提出,以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老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因素构成,这四个因素构成了文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文学就是在这样一个循环中向前发展的。
2、模拟说是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发源理论。
它以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别在于人擅长模仿,艺术即发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艺术是模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
代表人物有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斯多德。
前者模仿自然、后者模仿社会人生。
3、文学的审美功能任何文艺作品都拥有必定的审美理想,这类审美理想常常能够对于人们的审美兴趣、审美要求、审雅看法、审美能力产生有力的感化和塑做作用。
这就是文学的审美功能。
4、客体“自然说”以为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以外的自然。
这里的“自然”最先指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此后泛指社会生活。
5、案头剧剧本作为一种文学文体,拥有两重性,既是戏剧又是文学,所以,一个好的剧本应当具备戏剧价值和文学价值,对那些没法演出的剧本就叫做案头剧或叫书斋剧。
6、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以人类社会的全部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和商讨文学的性质、特色、规律、功能、构成和价值,解决文学的基来源理、看法及方法。
包含五大多数的任务: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实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7、文学的审美主体性文学这类意识形态饱含了作家对社会生活的主体感觉和体验、认识和评论,浸透了主体激烈的思想感情,并且这类感情在文学创作中是不可或缺的,而政治、哲学、法律这些意识形态是不可以饱含个人感情的。
8、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获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看法活动。
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
9、诗歌韵律乐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解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睦状况。
10、艺术构想指作家在感知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环绕必定的创作目的,将储藏在脑筋中的审美信息进行艺术办理,对生活中的各样表象进行整合,从而构成新的形象,并安排好情节。
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名词解释
1.文艺学:狭义上是指文艺理论。
广义上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解释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
2.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3.文学理论: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文学理论的任务有四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论和文学接受论。
4.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文学史:研究文学的历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6.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7.文学本体论:本体论原为哲学术语,是探讨存在、即一切现实的基本特征的一种学说。
8.物质生产发展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阐述并强调的问题。
即艺术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伴随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艺术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与生产成反方向的发展。
9.文学的文化含义: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10.文学的审美含义: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11.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
12.审美意识形态的形式: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中几种形态是人们的文学、音乐、喜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13.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本文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14.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统表达出来。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作品的原理、规律以及文学创作与批评的方法和途径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的范畴十分广泛,包括文学的定义、文学风格、文学流派、文学结构、文学形态、文学批评等多个方面。
下面是对几个常见的文学理论名词的解释。
1. 传统批评(Traditional Criticism)传统批评主要关注于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强调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和解读。
它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进行评判,并提供给读者理解和解释的指导,旨在探索作品的内在意义和其与作者和时代的关系。
2.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结构主义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是通过其内部结构和语言系统来构建的。
它强调文本自身的结构和形式,并通过分析文本的符号和符号体系,揭示作品中深层的结构和意义。
结构主义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影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象征、隐喻和语言游戏。
3. 释义学(Hermeneutics)释义学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强调理解和解释文学作品中的意义。
它关注作者意图和读者反应之间的关系,认为作品的意义取决于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解释。
释义学关注文学作品的背后的含义和价值观,通过解读作品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来揭示作品的意义。
4.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学和思想的潮流,出现在20世纪中后期。
后现代主义拒绝传统的理性和宏大叙事,强调语言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它以游戏、幽默、讽刺和互文性为特征,打破了传统文学的结构和形式,挑战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固有观念和预期。
5. 叙述学(Narratology)叙述学是研究叙述结构和技巧的文学理论。
它关注文学作品中的叙述方式和叙述结构,分析故事的元素和故事的组织方式。
叙述学探讨故事的时间、空间、角色和情节,并研究叙述者在故事中的角色和影响。
以上只是对几个常见的文学理论名词进行了简要的解释。
文学理论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领域,涵盖了众多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方向。
《文学理论》术语资料)
《文学理论》术语资料文学整体所谓文学整体,是指对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具体文学现象的抽象和概括。
“诗言志”和“诗缘情”“诗言志”出于《尚书•尧典》,朱自清称之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的纲领”(朱自清:《诗言志辨》,《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90页);“诗缘情”则出自陆机的《文赋》。
“言志”说与“缘情”说,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了诗歌所表达的是主观思想感情,不同之处在于“言志”说突出的是理性化的思想感情,“缘情”说则突出诗歌或文学所表达的是感性化的情感或情绪。
感物说感物说强调了人生感受对文学创作的重要影响,进而有了“什么样的人生感受”更有利于文学创作的讨论。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古代有所谓的“诗穷而后工”的说法。
最早有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第78~79页)后来韩愈用“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来概括这种现象(韩愈:《送孟东野序》,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第125页),并且认为“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韩愈:《荆潭唱和诗序》,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29页),把人生经历的坎坷视为作家创作好作品必不可少的前提。
欧阳修更进一步发挥说,文学创作只能“穷而后工”,“愈穷则愈工”(欧阳修:《梅圣愈诗集序》,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第130页)。
话虽然说的绝对了一些,倒是相当深刻地揭示了由丰富的人生阅历所构成的生活基础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摹仿说古希腊的摹仿说主要有两种。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文艺学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基本名词解释汇总1.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主要有两层意义: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本文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2.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3.材料: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所获取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4.艺术发现:作家依据自己的理想、审美原则,从所观察的事物中发掘出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5.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
6.艺术构想:作家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意向及其序列的过程。
7.直觉: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或现象作出的直接判断和认知。
8.灵感: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9.综合:作家围绕一个中心意念,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揉合成一个新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10.突出:在创作中,作家调动各种材料加工中心意象或意念,使之比周围其他意象更为明确、清晰,更加与众不同。
11.简化: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中心意象或意念的主要特征的构思方式。
12.变形:作家驰骋自己的想象力,以违反常规事理的方式创造意象。
13.陌生化:在创作中,作家把人太切近的事物或现象当成是第一次看见,无法称呼,不得不进行的指称的描写,以造成似曾相识的生疏感。
14.即兴:在某一刺激或内在冲动的支配下,作家兴会来临,迅速完成作品的状况。
15.推敲:在文字操作过程中,作家反复斟酌,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妥帖地传达意象的过程。
16.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和感悟。
这是一种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假定的真实,内蕴的真实;它既不像生活真实那样与生活本身是同一的,又不像科学真实那样能够验证和还原。
17.艺术概括: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对个别或特殊的事物加以独特处理,在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普遍性的艺术形象。
文学理论 名词解释
导论(1--2章)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发展过程、相关知识、文学的基本规律、文学活动中的个案的学科。
2、文学活动:由文学创作活动、文学接受活动组成的一个循环运动,它包括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个要素。
34科。
56789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道德、10变化的过程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11文学理到后来的各种形态的兴起分化,到现在又向文12、文学信息学:文学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负载传播信息,由编码到译码,是一个信息的生成与转换过程,由这种研究方法构成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它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原着中所阐述的文艺学思想的核心,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领袖思想中所包涵的文学理论为主体,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所论述的理论为补充的文学理论体系。
2、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的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途径,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促成人的全面的发展。
3、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的活动的特性。
人的劳动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在劳动之前就有了蓝图,人按照预先的设计有目的、有计划的加工改造对象,使对象打上主体的烙印,最终符合人的要求。
4、文学反映论:文学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5、交往行为理论: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的理论和方法所提出的一种诗学理论,认为6统文论。
产,中国现实生活中特殊的矛盾,健康发展。
71、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文学活动有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并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3、本质力量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是指人的自由自觉的意识,即人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的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不尽意”论汉魏之际为如何鉴识人物而兴起的“言意之辨”,对庄子的“言不尽意”论作了进一步阐发。
正如汤用彤所说:“人物伪似者多,辨别极难。
……而况形貌取人必失于皮相。
圣人识鉴要在瞻外形而得其神理,视之而会于无形,听之而闻于无音,然后评量人物,百无一失。
此自‘存乎其人,不可力为’;可以意会,不能言宣(此谓言不尽意)。
”(《言意之辨》,《汤用彤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第215页)玄学家们的言不尽意论,是对语言难以描述一个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来说的,与文学显然更近了一些。
非语言符号传播学对非语言符号的研究告诉我们,作为一种传达信息的符号,形象具有这样的特点: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它既某种确切的指向性,又有无须对这种倾向做出定量规定的模糊性,形象同它所表示的意义之间的关系从来都不是那么严格和确定,形象只是暗示意义,因而要比概念语言的说明模糊、宽泛和含蓄得多。
从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上讲,这固然是一种损失,然而它却为人们传达感悟和表现情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这又是抽象的概念和严密的逻辑符号不可比的。
“形象大于思想”“形象大于思想”现象的发生,既和作家的主观动机有关,又和读者的想象、联想有关;文学形象本身的特点,则是连接二者的中介或桥梁。
从创作主体来看,作家之所以要用形象来说话,就是因为艺术形象作为组织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可以传达许多抽象概念或逻辑话语不容易说清楚的丰富而深邃的意思,更善于表达那些概念语言无法言说的复杂感受和体验。
这说明在文学形象的构成中,已经包含着大于特定概念的丰富内涵。
从读者接受一方而言,具体生动的文学形象虽然不能准确无误地表达某种确定的观念,却可以将读者带入意会、感受、体验的状态,为他提供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从而使读者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
从“形象大于思想”的现象中,人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它已被无数的文学事实所证明,那就是:任何艺术形象都不可能完全地“翻译”成逻辑语言;用理性化、概念化的逻辑语言来复述文学,有可能接近文学形象所蕴含的意义,却永远无法穷尽它。
所以中国古代有“诗无达诂”的说法,西方也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的谚语。
从这个角度上理解“形象大于思想”的现象,有助于深化人们对文学形象性质的理解。
文学形象具有审美性钱钟书指出:“夫艺也者,执心物两端而用厥中。
兴象意境,心之事也;所资以驱遣而抒写兴象意境者,物之事也。
物各有性:顺其性而恰有当于吾心;违其性而强以就吾心;其性有必不可逆,乃折吾心以应物。
”(《谈艺录》,中华书局,第210页)说的就是艺术形象在本质上只能是心与物,即主、客观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这个特点。
在文学形象中,不仅有经过主体创造性想象加工过的客观事实,而且还包含着主体对其所表现的对象的审美态度,包含着他的个性和他的理想。
而后者正是文学形象独创性的主要构成因素。
因此,为了强调生活形象与艺术形象的这种区别,中国古代文论一般都把前者称为“物象”,而把后者称为“意象”,用“意”与“象”的结合揭示形象构成中所存在的主、客观因素,揭示艺术形象的审美性。
文学形象是语言形象在西方文论史上,德国美学家莱辛通过讨论诗与画的区别,具体分析了语言形象和造型艺术形象即视觉形象的不同,对“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这一影响深远的传统看法提出批评。
莱辛指出,文学属于时间艺术,可以表现流动、发展的过程,而造型艺术则属于空间艺术,只能表现事物运动的在某个瞬间的静止状态。
莱辛的理论观点,可以参阅他的著作《拉奥孔-论诗与画的界限》(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可惜的是莱辛以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来区别诗与画,并没有把问题讲清楚。
正像后来“新批评”理论家维姆萨特和布鲁克斯所说的那样,以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来界分文学与造型艺术,等于说后者是静止的图画而前者是活动的图画,仍然是用视觉性来解释文学形象(维姆萨特、布鲁克斯:《西洋文学批评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47页),并没有把问题说清楚。
比喻英美“新批评”理论家维姆萨特在论及比喻时曾指出:“在理解想象的隐喻的时候,常要求我们考虑的不是B(喻体,vehicle)如何说明A(喻旨,tenor),而是当两者放在一起并相互对照、相互说明时能产生什么意义。
”(维姆萨特:《象征与隐喻》,《“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57页)他又说:“在比喻背后有一种两个类之间的相似性,这样就产生了更一般化的第三个类。
这一类没名字,而且很可能永远没名字,只有通过比喻才能得到理解。
这是一种无法表达的新概念。
……诗的要点似乎在喻体和喻旨之外。
”(维姆萨特:《具体普遍性》,《“新批评”文集》,第262页)都说明了比喻从根本上讲并不是说明性或描绘性的,即仅仅用具象的喻体去修饰抽象的或不那么具体的喻旨;好的比喻其实是喻体和喻旨的并列对照所产生的新的意义。
张爱玲的比喻就具有这样的特点,人们的形象感此刻来自词语比较所唤起的感受,而不是视觉形象的叠加或转换。
通感钱锺书先生有《通感》一文,通过许多文学事例详细地解释了文学形象独具的特点,可以参阅。
《通感》一文,见于钱锺书的论文集《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表象与感觉、知觉中的形象源于对在现场的事物的反映不同,表象是指保留在头脑中的形象,它可能是曾经感知过的形象的一种残留意识,也可能全然是想象的产物。
在心理学中,人们称前者为记忆表象(memory image),称后者为想象表象或创造表象(created image)。
虽然表象不是感官直接经验的产物,但是在语言或者其他媒介的引导下,它仍有可能保持鲜明、生动的特点。
就像心理学家所说的那样:“我们可以经验到象知觉那样真实、那样丰富、那样形式繁多的表象。
正如可以看见、听见、嗅到、尝出或觉出客观上存在的事物那样,我们也可以‘看见’并不存在的事物,‘听见’并没有人在演奏的音乐,‘嗅到’多年没有吃过的食品;当我们读爱伦·坡的著作时,可以看见、听到和觉出‘每一张紫色帷幕的柔软、暗淡和它们不规则的沙沙声’。
”(克雷奇等:《心理学纲要》上册,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199页)人物的性格、命运与社会历史的关系作为一种人物形象,典型尤为关注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对人物性格与命运动的影响。
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大都和巴尔扎克一样,执着于从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寻找生活和人性所以如此的答案;许多作家都有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前言》中所表述的那种人生观念,或者至少与之类似。
巴尔扎克说,他构思《人间喜剧》的意念“是从比较人类和兽类得来的”。
“动物是在它生长的环境中形成它的外形”,“在这个问题上,社会与自然相似。
社会不是按照人展开活动的环境,使人类成为无数不同的人,如同动物之有千殊万类么?”(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巴尔扎克论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57~58页)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写道: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462页)提出环境的典型性,在典型问题的阐释上还是第一次。
其反映了恩格斯在人与环境关系上的看法,更显示了他对社会环境内涵的深刻理解。
一方面,恩格斯强调了社会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和促使他们行动的原因,所以如果不能充分表现社会环境的特点,人物的性格与行动将失去可以理解的基础。
另一方面,他又用典型环境这个概念,揭示了规定人物性格和命运的社会环境本身的丰富内涵。
恩格斯所说的典型环境,包括两个层次,它既是指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又是指必然会对这种具体生活环境产生影响的、体现为社会发展趋向的历史环境。
揭示社会环境具有两个层次的意义在于,如果说在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中,人们还可能受到各种个别的、偶然的和暂时的因素的影响,从而有可能掩盖人的生活环境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话,那么,对具体环境的历史特点和时代脉络的把握,却能够使人洞悉被偶然现象所掩盖的实质,发现具体生活环境中那些细微变化的社会意义。
恩格斯在批评哈克奈斯时提及巴尔扎克并不是转移了话题,他以巴尔扎克因为把握了历史的趋势,“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证明了对历史环境和时代特点的把握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巴尔扎克,使他有可能从生活的细节中发现“在他看来是模范社会的最后残余怎样在庸俗的、满身铜臭的暴发户的逼攻之下逐渐灭亡”,尽管“他的全部同情都在注定要灭亡的那个阶级方面”(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463页)。
恩格斯通过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关系的阐释,从根本上揭示了典型人物的审美价值,就在于他们显示了人性和人生必然要受社会关系制约的普遍意义。
典型形象的艺术魅力别林斯基曾对典型人物有一个著名的界说,道出了典型人物何以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的原因。
他说: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
你不必说:这是一个具有壮阔灵魂、强烈情欲、渊博智慧、但理性偏狭的人,他爱妻子爱到疯狂的程度,只要有一点不忠贞之嫌,就会用手去扼死她,──你可以简短扼要地说:这是奥瑟罗!你不必说:这是一个深刻地懂得人的使命和生活目的,努力为善,但丧失了灵魂的活力,做不成一件好事,由于感到自己的无力而痛苦着的人,──你可以说:这是哈姆莱特!(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191页。
)说典型“似曾相识”,是因为典型人物身上蕴含了人生或人性中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以这种普遍性为媒介,典型人物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表现了我们共有的感受、情绪和思想。
说典型人物又是一个“不相识者”,是一个让人们感到陌生和新鲜的形象,是因为那些你我都有的感情和思想,在他身上却表现得那么强烈,那么集中,那么富于个性;并以这种强烈、集中的个性化表现,显示了隐藏在人们熟视无睹的人生表现和生活现象之下的底蕴或奥秘。
在这个意义上不妨说,典型就是对人生和人性的一种发现,一种敞开;典型的独创性就在于他能从人们熟视无睹的对象中发现奥秘;典型的永恒魅力就是在于以这种发现和敞开提升了读者对人生和人性的感受和理解。
典型形象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范畴卢卡奇所以将典型界说为现实主义叙事文学的“主要范畴”,是因为典型作为一个用于理解和阐释文学形象的概念,只能是对特定的文学现象的一种抽象和概括,而卢卡奇认为这种概括源于“那些把人描写成整个社会中的一个整体的伟大艺术当中”(卢卡奇:《〈欧洲现实主义研究〉英文版序言》,《卢卡奇文学论文集》(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第47页),即现实主义叙事文学当中,所以典型既有具体的所指又有特定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