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实验报告——迷宫实验(我做的)

合集下载

迷宫实验报告

迷宫实验报告

迷宫实验报告迷宫实验报告引言:迷宫,作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结构,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

在心理学领域,迷宫也被用作实验的工具,以探究人类的认知能力和行为模式。

本报告将介绍一项关于迷宫实验的研究,旨在揭示人类在解决迷宫问题时的思维方式和决策过程。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了一座由墙壁和通道构成的迷宫结构。

迷宫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古埃及的金字塔,其复杂性和曲折性能够有效地引发参与者的困惑和挑战。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组参与者。

第一阶段:在第一阶段,参与者被要求在没有任何指引的情况下尽快从迷宫的入口找到出口。

他们的行走路径被记录下来,以便后续分析。

此阶段的目的是观察参与者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如何探索和解决迷宫问题。

第二阶段:在第二阶段,参与者被提供了一张简化的迷宫地图,其中标有入口、出口和一些关键的转折点。

他们被要求根据地图尽快找到出口。

同样,他们的行走路径被记录下来。

此阶段的目的是观察参与者在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是否能够更快地解决迷宫问题。

结果与分析:通过对参与者行走路径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结果。

在第一阶段中,参与者普遍表现出较为随机的行走路径,往往会反复试探不同的通道,直到找到正确的出口。

这种行为模式暗示了他们对迷宫结构的不熟悉和缺乏有效的导航策略。

然而,在第二阶段中,情况发生了变化。

参与者在获得地图后,往往能够更快地找到出口。

地图提供的关键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路径,避免了盲目试探。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参与者普遍会选择距离较短的路径,以节省时间和精力。

讨论与启示:这项实验揭示了人类在解决迷宫问题时的思维方式和决策过程。

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采取试错的策略,通过不断尝试不同的路径来找到正确的出口。

然而,一旦获得了相关信息,他们能够更快地解决问题,减少错误决策的可能性。

这一发现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认知能力和决策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抉择,而能够获得足够的信息和先验知识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迷宫的实验报告

迷宫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迷宫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探究迷宫实验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3. 通过迷宫实验,分析被试者的认知能力和决策能力。

二、实验原理迷宫实验起源于古希腊,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

实验中,被试者需要在迷宫中找到出口,以此模拟人类在面对复杂环境时的认知过程。

迷宫实验主要考察被试者的空间认知能力、决策能力、记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迷宫卡片、计时器、实验指导语等;2. 实验步骤:(1)被试者随机分组,每组人数为5人;(2)主试者向被试者发放迷宫卡片,并讲解实验规则;(3)被试者按照实验指导语,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迷宫;(4)记录被试者完成迷宫所需时间、走过的路径和遇到的问题;(5)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本次实验共收集有效数据100份。

根据实验结果,被试者在迷宫实验中的表现如下:(1)完成迷宫所需时间:平均值为5分钟;(2)走过的路径:大部分被试者能够顺利找到出口,但部分被试者在迷宫中迷失方向;(3)遇到的问题:被试者在迷宫中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路径选择、记忆问题、心理压力等。

2. 实验分析(1)空间认知能力:被试者在迷宫实验中的空间认知能力整体较好,大部分被试者能够顺利找到出口。

但在迷宫中,部分被试者容易迷失方向,说明他们在空间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2)决策能力:在迷宫实验中,被试者需要根据路径选择和记忆来做出决策。

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试者能够根据迷宫的布局和记忆做出正确的决策,但也有部分被试者在决策过程中出现失误。

(3)记忆能力:迷宫实验对被试者的记忆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实验结果显示,被试者在迷宫实验中的记忆能力整体较好,但部分被试者在记忆过程中出现遗忘现象。

(4)心理承受能力:在迷宫实验中,被试者需要面对复杂的环境和压力。

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试者能够保持冷静,但也有部分被试者在心理压力下出现焦虑、烦躁等现象。

五、结论1. 迷宫实验能够有效考察被试者的空间认知能力、决策能力、记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2. 在迷宫实验中,被试者的表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能力、心理素质等;3. 迷宫实验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人因迷宫实验报告

人因迷宫实验报告

人因迷宫实验报告引言人因工程是一门研究人与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的科学。

迷宫实验是人因工程领域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通过让受试者在迷宫中寻找出口,以此来研究人类认知和行为过程中的人因因素。

本实验旨在探究人类在迷宫中尝试寻找出口时的行为策略、判断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实验设计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人类在迷宫中找寻出口时的行为表现,以及不同因素对其行为和认知过程的影响。

实验方法1. 实验设备:使用一间12平方米的实验室,实验室内设置一个大小为6平方米的实验迷宫。

2. 实验对象:共选拔3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受试者。

3. 实验流程:- 受试者在实验开始前签署知情同意书,了解实验目的和流程。

- 受试者接受简单的背景调查,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信息,以便后续数据分析时进行分类。

- 受试者进入实验室,穿着实验员提供的实验服和鞋。

- 实验员向受试者提供一份说明书,告知实验规则和目标。

- 受试者开始在迷宫中寻找出口。

- 迷宫中布置了几个干扰物,包括发出声音的机器、提供提示的标记等。

- 受试者在找到出口或超过预定时间后,实验结束。

- 实验员向受试者提供问卷,收集关于迷宫中行为和感受的反馈。

4. 数据记录:使用摄像机记录受试者在迷宫中的行为过程,包括寻找路径、停留时间、走向改变等。

同时,记录受试者的完成时间和错误次数。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主要结果:行为策略大部分受试者采用了试错法来寻找出口,他们会尝试不同的路径,并在错误的路径上停留更短的时间。

少数受试者则采用了规划法,他们在迷宫入口就能够计算出最短路径,所以在寻找过程中非常迅速。

此外,我们还发现一些受试者会被干扰物所吸引,导致他们选择错误的路径。

判断能力受试者在迷宫中的判断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

有些受试者能够准确判断出哪些是干扰物,哪些是真正的线索,从而更快地找到出口。

而另一些受试者则往往无法分辨线索的真假,导致他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在错误的路径上。

迷宫实验实验报告

迷宫实验实验报告

迷宫实验一.摘要迷宫实验主要是要探讨研究一个人只靠自己的动觉,触觉和记忆获得信息的情况下,如何学会在空间中定向。

本实验的被试是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大二的一名女同学,本实验以学习遍数为自变量,以所用时间和错误次数为因变量,让被试在排除视觉条件下,用小棒从迷宫起点凹槽移动到达终点,其间小棒每次进入盲巷并与盲巷末端金属片接触算一次错误,学会的定义为连续三遍不出错。

而且主试也不能给予被试任何提示或暗示。

被试要运用动觉,思维,记忆等自己认为有效的方法独立完成。

测试中为了控制疲劳带来的误差,若被试感到疲劳,可稍事休息再进行实验。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被试走完迷宫所用时间成减少趋势,错误次数也成减少趋势。

在最初几次走迷宫时,错误次数会出现反复的时多时少的情况,所用时间也在反复,时多时少,这表明被试在摸索迷宫路线,处于对整个迷宫的整体定位中。

随着学习遍数的增加,错误次数与走完一次迷宫所用的时间开始减少,这表明被试对于迷宫的整体情况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

关键词迷宫学习次数学习时间错误次数二.引言人类从十九世纪末就开始研究迷宫学习了。

1899 年,斯莫尔(W. S. Small ) 让白鼠学习一条相当复杂的迷津通路。

通过研究他认为,白鼠迷宫学习所依靠的主要是触觉和动觉记忆。

1912 年希克思(V. C. Hicks) 和卡尔把迷宫用于研究人类学习。

泊金斯(Perkins,1927)最早使用这种在手指迷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简便、最常用的触棒迷宫(pencil maze)。

近年来,学者们则利用迷宫进行逆反学习能力的研究。

而在特殊教育领域,也利用迷宫队正常人和盲人进行了触棒迷宫的对比试验,并得出了盲人心理的巨大补偿作用和学习潜能的结论。

迷宫是研究一个人只靠自己的动觉、触觉和记忆获得信息的情况下,如何学会在空间中定向。

迷宫的种类很多,结构方式也不一样,但是有一个特征,这就是有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途径与从此分出的若干条盲巷。

心理作文之心理学迷宫实验报告

心理作文之心理学迷宫实验报告

心理学迷宫实验报告【篇一:迷宫设计实验报告】天津商业大学《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题目: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同组人员:指导教师:迷宫问题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3-01班王谭陈黄2014 年 12 月 26 日目录1. 课程设计的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需求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概要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抽象数据类型定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模块划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详细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数据类型的定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主要模块的算法描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 函数之间的调用关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程序运行说明与测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用户手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心理学报告迷宫实验doc

实验心理学报告迷宫实验doc

实验心理学报告.迷宫实验doc 实验心理学报告——迷宫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学习策略对解决迷宫问题的效率影响,同时考察被试者在解决迷宫问题时的认知过程和策略选择。

通过对不同学习策略的对比,我们期望能更好地理解学习策略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迷宫问题是一种经典的问题解决任务,它要求被试者通过一定的路径寻找目标。

在解决迷宫问题的过程中,被试者需要运用一系列的学习策略,如规则学习、随机学习等。

本实验将通过控制不同的学习策略条件,观察其对解决迷宫问题的效果。

三、实验步骤与记录1.准备阶段:选取50名年龄、性别、学习背景相近的被试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5人)和对照组(25人)。

2.实验阶段:•给两组被试者呈现相同的迷宫问题,但实验组需按照指定的学习策略进行预先训练,而对照组则不接受任何训练。

•在解决迷宫问题的过程中,记录每组被试者所用的时间、路径长度以及所使用的策略类型。

3.数据处理与分析阶段:对比两组被试者在解决迷宫问题上的表现,分析学习策略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同时,对被试者所使用的策略类型进行归纳和分类,探讨不同策略在问题解决中的贡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数据记录(略)2.数据分析:•在解决迷宫问题的过程中,实验组被试者所用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且路径长度也较短。

这表明接受指定学习策略训练的被试者在解决迷宫问题上具有更高的效率。

•通过对比两组被试者所使用的策略类型,我们发现实验组被试者更多地使用了规则学习和启发式策略,而对照组则更倾向于使用随机学习和试误策略。

这说明预先的训练能够引导被试者采取更有效的策略来解决迷宫问题。

3.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学习策略对解决迷宫问题具有重要影响。

预先接受指定学习策略训练的被试者能够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所用时间和路径长度均优于未接受训练的对照组。

同时,我们还发现不同的学习策略在问题解决中具有不同的贡献,规则学习和启发式策略在解决迷宫问题中可能更具优势。

幼儿人体迷宫实验报告(3篇)

幼儿人体迷宫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迷宫游戏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对于幼儿的认知发展、空间感知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了探究迷宫游戏对幼儿身体协调性、方向感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我们开展了幼儿人体迷宫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幼儿在迷宫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分析幼儿的身体协调性、方向感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

2. 探究迷宫游戏对幼儿身体协调性、方向感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

3. 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30名3-6岁的幼儿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女各半。

2. 实验材料:迷宫地图、计时器、观察记录表。

3. 实验步骤:(1)将幼儿分成两组,每组15人。

(2)对实验组进行迷宫游戏训练,每次训练时间为30分钟,每周训练3次,持续4周。

(3)对对照组进行常规游戏活动,每周3次,每次30分钟,持续4周。

(4)在实验前后对两组幼儿进行身体协调性、方向感及逻辑思维能力测试。

(5)观察记录幼儿在迷宫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包括游戏时间、完成情况、情绪变化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组幼儿在迷宫游戏训练后,身体协调性、方向感及逻辑思维能力均有显著提高。

2. 对照组幼儿在常规游戏活动后,身体协调性、方向感及逻辑思维能力无明显变化。

3. 实验组幼儿在迷宫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如下:(1)游戏时间:实验组幼儿在迷宫游戏中的平均游戏时间为20分钟,对照组为15分钟。

(2)完成情况:实验组幼儿在迷宫游戏中平均完成3-4个迷宫,对照组为2-3个迷宫。

(3)情绪变化:实验组幼儿在迷宫游戏过程中情绪稳定,积极参与;对照组幼儿在常规游戏活动中情绪波动较大。

五、结论1. 迷宫游戏对幼儿身体协调性、方向感及逻辑思维能力具有显著的培养效果。

2. 迷宫游戏可以提高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专注力、观察力及解决问题能力。

3. 教育工作者可以将迷宫游戏纳入幼儿教育课程,丰富幼儿的课余生活,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迷宫人机实验报告(3篇)

迷宫人机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迷宫是一种经典的认知心理学实验范式,常用于研究人类的认知能力和问题解决策略。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迷宫实验也逐渐成为人机交互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实验旨在探讨人类与人工智能在迷宫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认知差异,以及人工智能在迷宫问题解决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二、实验目的1. 分析人类在迷宫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认知特点;2. 评估人工智能在迷宫问题解决中的性能;3. 比较人类与人工智能在迷宫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差异;4. 探讨人工智能在迷宫问题解决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招募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15名,女性15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2. 实验材料:设计一个包含10个房间和多个通道的迷宫,迷宫图以图形化方式呈现;3. 实验步骤:(1)向实验对象介绍迷宫实验的目的和规则;(2)要求实验对象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观察迷宫图,找到从起点到终点的最佳路径;(3)同时,让人工智能程序运行相同的迷宫问题解决任务;(4)记录实验对象和人工智能程序在迷宫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耗时、路径长度和成功次数等指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人类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实验对象在限定时间内找到了从起点到终点的最佳路径,平均耗时约为2分钟。

在迷宫问题解决过程中,实验对象主要采用以下策略:(1)观察迷宫图,寻找明显的路径;(2)尝试不同的路径,排除无效路径;(3)根据经验判断,选择最佳路径。

2. 人工智能实验结果:人工智能程序在迷宫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平均耗时约为0.5秒,成功次数达到100次。

人工智能程序主要采用以下策略:(1)根据迷宫图,采用深度优先搜索算法找到最佳路径;(2)利用启发式方法,优先选择路径长度较短的路径;(3)在遇到无效路径时,能够快速回溯并寻找其他路径。

3. 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人类在迷宫问题解决过程中,主要依靠观察、经验和尝试,而人工智能程序则依靠算法和启发式方法;(2)人工智能程序在迷宫问题解决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效率和成功率,但缺乏人类的灵活性和创造性;(3)人类在迷宫问题解决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路径长度过长、耗时过多等。

实验心理学报告.迷宫实验doc

实验心理学报告.迷宫实验doc

摘要:本实验使用迷宫作为学习材料,以学习中的错误次数(走到盲端的次数)和学习所用时间作为学习效果的指标,考察个人的错误次数学习曲线和时间学习曲线与任务难度之间的关系。

被试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大二女生一名。

结果表明:无论哪种难度的学习任务,个人学习曲线,错误次数随着学习的进行而不断下降,走每遍所用时间开始时也下降,在多次的实验过程中,虽然曲线会有波动,但是曲线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趋于稳定,同时在被试头脑中会形成关于此迷宫的认知地图。

关键词:记忆曲线迷宫实验错误/时间学习曲线1.引言迷宫(也称迷津),最早是用于研究动物学习的。

1899年,斯莫尔(W.S.Small)让白鼠学习一条相当复杂的迷津通路。

通过研究,他认为,白鼠迷宫学习所依靠的主要是触觉和动觉记忆。

1912年希克斯(V.C.Hicks)和卡尔把迷津用于研究人类学习。

近年来,我国心理学研究和教学上使用的触棒迷宫是在剥夺被试的视觉情况下让被试用小棒进行学习的,触棒迷宫(或铁笔迷宫)是在手指迷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简便、最常用的迷宫。

但是,本次实验所用的迷宫,是基于电脑上的迷宫类型。

该迷宫的特点是被试可以直观的看到一个个的小的黑的正方形块,但是无法看到迷宫的具体路径以及盲点的分布。

该迷宫宫分为三种:简单、普通以及复杂。

本实验通过描绘每次学习所用时间和错误次数随实验次数的变化曲线来研究在不同难度的任务条件下学习的过程。

2.实验方法2.1被试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心理系大二女生一名,矫正视力正常。

2.2仪器与材料仪器:本实验使用EP2012型心理试验系统--变量实验---迷宫装置。

本实验使用三种不同难度水平的迷宫(见图1图2图3),其中红色为起始位置,黄色为终点位置。

不同的迷宫中盲巷的数量不相同(简单6个,普通9个,复杂21个),利用方向键控制小球的走动。

图1简单水平图2 普通水平图3 复杂水平2.3实验设计实验采用完全的被试内设计,一个被试独自完成一组实验。

迷宫实验实验报告

迷宫实验实验报告

迷宫实验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迷宫实验对于动物行为的影响以及其对学习与记忆的作用。

实验中,我们利用一个简单的迷宫设计,观察大鼠在迷宫中的表现,并通过记录数据和分析结果来评估其学习和记忆能力。

通过本实验,我们希望能进一步理解迷宫实验在研究生物行为方面的应用和意义。

引言:迷宫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研究生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

迷宫实验通过观察动物在迷宫中的行为来评估其对空间信息的感知、学习和记忆能力。

在迷宫实验中,动物需要通过探索和记忆来找到迷宫的出口,从而获得奖励,或避开惩罚。

材料与方法:我们使用的迷宫是一个简单的十字迷宫,由透明的塑料材料构成,尺寸为50厘米×50厘米。

迷宫的出口位于其中一个臂膀的末端,而其他臂膀则是封闭的。

实验中使用的动物是实验室中选取的健康成年大鼠。

实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训练阶段、测试阶段和记忆阶段。

训练阶段中,我们将大鼠放置在迷宫的入口处,观察其行为并记录时间,直到它找到迷宫的出口。

如果大鼠在30分钟内找不到出口,我们将它返回初始位置。

训练阶段总共进行了10次,每次间隔一天。

在测试阶段,我们采取相同的方法,观察大鼠寻找迷宫出口的表现。

测试阶段记录的数据将用于评估大鼠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

在记忆阶段,我们将大鼠置于迷宫的入口处,观察其是否能够快速找到迷宫的出口。

这一阶段将继续进行数天,以评估大鼠在记忆方面的表现。

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果:1. 在训练阶段,大鼠的学习能力逐渐增强,平均每次找到迷宫出口的时间缩短。

心理现象实验报告

心理现象实验报告

心理现象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棒触迷宫
实验日期:_ 2008年_ 月___ 日
实验地点: XX心理实验室
实验目的:
1、学习棒触迷宫的方法。

并会使用棒触迷宫实验仪器。

2、通过动作学习的过程了解心理实验中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方法。

3、棒触迷宫用于研究运动学习及进程,动作技能的迁移,也可以比较动作技能形成的速度和所犯的错误次数和个体差异。

实验方法: .
(1)连接计数器和迷宫,接通电话,开启技数器,清零。

(2)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学会用小棒走迷宫,中间不要停顿,积极运用知觉、记忆、思维。

(3)被试自觉的闭上:双眼,手拿小棒。

主试引导被试拿着的小棒放在迷宫起点。

然后发口令“预备,走”。

当被试听见“走”,从起点开始在迷宫中移动小棒直至终点为止。

(4)每做完-次后,在第二次开始以前先把被试拿着的小棒放在迷宫起点处。

整个实验过程不得让被试看见迷宫的路线。

(5)让被试连续做10次走迷宫,分别记下每次所需时间及错误次数。

错误的次数是指被试进入盲巷的次数,每次进入首巷时都会发出响声。

实验结论:
在试验中存在个人的反应时差异,有的人三项反应时时间普遍较短,错误次数也相对较少,而有的人只是在简单反
应时,选择反应时或辨别反应时实验中的其中部分反应较快,说明在试验中被试还要受准确性与反应快慢权衡的影响。

实验讨论:
在试验中,额外变量的控制也值得考虑。

例如将手指放在按钮上与否,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刺激呈现光线的强弱差异都有可能对被试的反应快慢与正确性产生影响。

迷宫实验实验报告

迷宫实验实验报告

迷宫实验的学习曲线XX摘要迷宫实验主要研究个体排除视觉的条件,在只依靠自己的动觉、触觉和记忆获得信息的情况下,学会在空间中定向。

本实验的被试是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的一名大二男生。

本实验以学习次数为实验的自变量,以所用时间和错误次数为因变量,让被试用小棒从迷宫起点凹槽移动到达终点,其间小棒每次进入盲巷并与盲巷末端金属片接触算一次错误,学会的定义为连续三遍不出错(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达到此目的很难,因此规定了10次试验)。

本实验运用的实验仪器有EP2004型心理实验台及EPT713型迷宫装置。

仪器会自动记录每次走出迷宫所需要的时间和错误次数。

分析实验结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被试走出迷宫的时间呈减少趋势,同时错误次数也逐渐减少,表明随着学习的次数增加,被试渐渐掌握了迷宫的认知地图。

关键词:学习次数所用时间错误次数1.引言人类从十九世纪末便开始研究迷宫学习。

1899 年,斯莫尔通过实验发现在迷宫学习中小白鼠所依靠的主要是触觉和动觉记忆。

其后希克思和卡尔于1912 年把迷宫用于研究人类学习。

泊金斯发明了本次试验中所使用的触棒迷宫。

在此迷宫实验中,被试排除视觉条件,用触棒从迷宫起点沿凹槽移动到达终点。

迷宫学习与被试的智商有关,它涉及被试的空间定向、思维、记忆诸多方面的能力,在此过程中,被试要运用动觉,思维,记忆等自己认为有效的方法独立完成,寻找与巩固掌握这条正确途径。

根据学习的一般规律,本次实验作出如下设想:1.1.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被试每次实验所花费的时间呈减小趋势1.2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被试的错误次数呈减少趋势2.方法2.1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的一名大二,男生,右利手,21岁2.2本实验仪器为EP2004型心理实验台和EP71型迷宫装置2.3操作过程2.3.1被试闭上眼睛,用优势手握着小棒,手臂悬空,在主试引导下将小棒放在起点附近。

2.3.2用小棒触碰起点处的金属板,计时器开始计时。

被试在排除视觉条件的情况下,尝试走完迷宫。

迷宫实验报告

迷宫实验报告

迷宫实验摘要:迷宫实验是研究一个人靠自己的动觉、触觉和记忆获得信息的情况下,如何学会在空间中定向并研究技能形成过程。

本迷宫难度为中等,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途径与从此路径分出的若干条盲巷,被试的任务是寻找和巩固直至最后掌握这条正确途径。

本次实验的被试是12150201班的43名同学,以学习遍数为自变量,学习时间和错误次数为因变量,结果发现:学习遍数与学习时间、错误次数呈负相关,并制作了学习曲线图。

关键词:迷宫实验、学习遍数、学习时间、错误次数、学习曲线1 前言(引言)迷宫学习是研究动作学习的常用方法。

迷宫是学习在空间中定向的一种实验仪器。

有身体迷宫、触棒迷宫、手指迷宫等多种。

迷宫中的路线包括通路、转折、支路和盲巷。

从起点到终点通常只有一条路,要求被试在看不到迷宫的前提下以最快速度和最少错误到达终点。

学会的标准可以定为一遍内不发生错误(即没有进一次盲巷),或连续三遍不发生错误。

1899年,斯莫尔(W.S.Small)让白鼠学习一条相当复杂的迷津通路。

通过研究他认为,白鼠迷宫学习所依靠的主要是触觉和动觉记忆。

1912年希克思(V.C.Hicks)h和卡尔巴迷宫用于研究人类的学习。

泊金斯(Perkins,1927)最早使用这种手指迷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简单、最常用的触棒迷宫,对它的学习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1、方位辨认。

2、掌握迷宫的首段,尾端和中间的一两个部分。

3、扩大可掌握的部分,直至掌握全部空间图形。

4、形成集体对空间图形的自动化操作。

学习效果以每遍内错误(走入盲巷)的次数,或走一遍所用的时间为指标。

盲人由于心理补偿作用,动觉和触觉比常人敏感,所以他们的迷宫学习成绩要优于正常人[2]。

学习曲线是用图解表示学习进程的方法,它能够形象地反映学习的进程,一般都是用学习遍数作横坐标,用学习时间和错误次数做纵坐标绘制而成的。

[1]本实验考察被试学习触棒迷宫的学习进程,1. 随着学习遍数的增加,每遍的错误次数在不断减少,集体的错误学习曲线是下降的。

三迷宫实验报告

三迷宫实验报告

三迷宫实验报告三迷宫实验报告引言:迷宫是人类探索智慧和勇气的象征。

在心理学领域,迷宫实验被广泛应用于研究人类认知、决策和行为模式。

本文将介绍一项名为“三迷宫”的实验,探究参与者在面对不同迷宫时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实验设计:实验共有三个迷宫,分别是“直角迷宫”、“环形迷宫”和“障碍迷宫”。

每个迷宫都有多个路径,但只有一条通往出口。

参与者被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找到迷宫的出口,并记录下他们在寻找过程中的思考和感受。

直角迷宫:直角迷宫是最简单的迷宫之一,由四个直角拐弯构成。

实验开始时,参与者普遍采用随机探索的策略,试图通过尝试不同的路径找到出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参与者逐渐意识到迷宫的结构,并开始使用记忆和推理来寻找最短路径。

一些参与者表现出更高的空间感知能力,能够更快地找到出口。

环形迷宫:环形迷宫是一个封闭的环形结构,没有直接通往出口的路径。

参与者在初始探索阶段通常会反复绕圈子,试图找到通向出口的路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参与者逐渐发现了隐藏在环形迷宫中的规律。

他们开始意识到,只要保持相对方向不变,就能找到通向出口的路径。

这种策略被称为“保持相对方向法”。

实验结果显示,参与者在逐渐掌握这一策略后,寻找出口的时间显著减少。

障碍迷宫:障碍迷宫是最具挑战性的迷宫之一,迷宫中有多个障碍物阻挡着通向出口的路径。

参与者在面对障碍迷宫时,表现出了不同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一些参与者采用试错法,不断尝试不同的路径,直到找到通向出口的路径。

另一些参与者则采用规划法,通过观察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提前规划出一条可行的路径。

实验结果显示,规划法相对于试错法更为高效,能够更快地找到出口。

讨论与结论:通过三迷宫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参与者在面对不同迷宫时的行为和思维模式的变化。

直角迷宫中,参与者逐渐从随机探索转变为记忆和推理的策略。

环形迷宫中,参与者通过保持相对方向法找到了通向出口的路径。

而在障碍迷宫中,参与者采用试错法和规划法两种不同的策略。

迷宫_实验报告

迷宫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迷宫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旨在研究人类在未知环境中的认知过程、决策策略以及空间记忆能力。

本实验旨在探讨以下问题:1. 个体在迷宫中的行为模式;2. 不同认知策略对迷宫探索的影响;3. 空间记忆能力在迷宫探索中的作用。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8-22岁之间,男女比例相当。

2. 实验材料:迷宫模型、计时器、记录表。

3. 实验程序:(1)实验前准备:将迷宫模型放置在实验室内,确保实验环境安静、光线充足。

(2)实验分组:将3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人,分别对应不同的认知策略。

(3)实验过程:①A组:采用随机探索策略,即随机选择一个方向前进,直到找到出口。

②B组:采用先探索后记忆策略,即先在迷宫中探索一段时间,然后将走过的路径和经验进行记忆,以便在后续的探索中避免重复。

③C组:采用空间记忆策略,即根据迷宫的空间结构,在脑海中构建迷宫的模型,以便在探索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路径规划。

(4)实验记录:记录每位实验对象在迷宫中的探索时间、走过的路径长度以及是否成功找到出口。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A组平均探索时间为60秒,成功找到出口的比例为40%。

(2)B组平均探索时间为45秒,成功找到出口的比例为60%。

(3)C组平均探索时间为30秒,成功找到出口的比例为80%。

2. 实验结果分析(1)A组采用随机探索策略,由于缺乏有效的决策依据,导致探索时间较长,成功率较低。

(2)B组采用先探索后记忆策略,在探索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成功找到出口的比例较高。

(3)C组采用空间记忆策略,通过构建迷宫模型,在探索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路径规划,成功找到出口的比例最高。

四、实验结论1. 在迷宫实验中,不同认知策略对迷宫探索的影响显著。

随机探索策略效果较差,先探索后记忆策略和空间记忆策略效果较好。

2. 空间记忆能力在迷宫探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迷宫实验报告范文

迷宫实验报告范文

迷宫实验报告范文一、引言迷宫是一种通常用来测试动物的空间导航和记忆能力的实验装置。

通过在迷宫中设置目标和障碍物,可以观察实验对象在迷宫中的行为并分析其空间认知和学习能力。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让小白鼠在迷宫中找到出口的过程中观察其行为,并尝试使用不同的训练方法来提升小白鼠的学习能力。

二、实验设计1.实验目标:观察小白鼠在迷宫中的行为并分析其学习能力。

2.实验材料:迷宫、小白鼠、计时器、观察记录表等。

3.实验步骤:a.将小白鼠放置在迷宫入口处,启动计时器并观察其行为。

b.记录小白鼠找到迷宫出口的时间和路线,并观察其行为表现。

c.根据观察记录分析小白鼠的行为特征和学习能力。

d.根据实验结果尝试使用不同的训练方法来提升小白鼠的学习能力,如增加奖励或惩罚等。

e.重复实验和训练步骤,直到观察到小白鼠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在迷宫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小白鼠在开始实验时表现出迷茫和焦虑的行为,无法迅速找到迷宫出口。

随着实验的进行,小白鼠逐渐熟悉了迷宫的结构和布局,并开始寻找出口。

通过记录小白鼠的行为和计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小白鼠找到迷宫出口的时间逐渐缩短,表明其学习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在尝试不同的训练方法时,我们发现给予小白鼠奖励可以显著提高其学习能力。

当我们在迷宫出口设有奖励时,小白鼠往往能快速找到迷宫出口,并在短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

这说明奖励的引导对小白鼠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

相反,当我们通过惩罚或者不给予奖励的方式进行训练时,小白鼠的学习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甚至出现了抵触和逃避的行为。

四、讨论与总结通过本次迷宫实验,我们观察到小白鼠在实验过程中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并且通过奖励的方式可以显著加速学习的过程。

这与动物学习行为的基本原理相一致,即通过奖励和惩罚等刺激来塑造和强化动物的学习行为。

然而,本次实验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在实验设计上可以增加更多的训练条件和变量,以便更全面地观察小白鼠的学习能力和行为模式。

迷宫实验报告范文

迷宫实验报告范文

迷宫实验报告范文**迷宫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理解迷宫问题的背景和相关概念;2.熟悉迷宫实验的规则和步骤,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3.探究迷宫问题的求解方法及其效果。

**二、实验原理**1.迷宫问题: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内,寻找从起点到终点的路径,期间避免碰到障碍物;2.深度优先算法(DFS):从起点出发,每次选择一个没有访问过的相邻节点继续深入,直到找到终点或者无路可走;3.广度优先算法(BFS):从起点出发,按照距离逐层,直到找到终点;4.A*算法:结合了启发函数和广度优先。

**三、实验步骤**1.首先,我们创建一个M*N的矩阵,用来表示迷宫。

其中,起点用"S"表示,终点用"E"表示,空格用"."表示,障碍物用"#"表示;2.然后,我们使用深度优先算法和广度优先算法分别求解迷宫问题;2.1深度优先算法(DFS):从起点出发,每次选择一个没有访问过的相邻节点继续深入,直到找到终点或者无路可走;2.2广度优先算法(BFS):从起点出发,按照距离逐层,直到找到终点;3.最后,我们使用A*算法求解迷宫问题。

A*算法结合了广度优先和启发函数,其中,启发函数用来估计每个节点到终点的距离。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我们使用以上三种方法求解迷宫问题,并将结果进行比较:1.深度优先算法(DFS):该算法能够找到至少一条路径,但是并不能保证找到最短路径。

它倾向于选择一个方向一直走下去,直到无路可走,然后回溯到上一个节点继续探索。

这种算法在迷宫问题中很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但是效率较高。

2.广度优先算法(BFS):该算法可以保证找到最短路径,但是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

它按照距离逐层,直到找到终点。

由于要保存每一层的节点,所以空间复杂度较高。

3.A*算法:该算法结合了广度优先和启发函数,能够找到最短路径,并且效率高。

启发函数用来估计每个节点到终点的距离,通过这个估计值,可以优先选择离终点更近的节点进行,从而提高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实验报告学习遍数对所用时间和错误次数的影响——迷宫实验实验名称:迷宫实验摘要:我们全班30人通过被分为3人共10个小组来做迷宫学习的实验,了解心理实验中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方法。

记录在使用迷宫的时候,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和进入盲道的出错次数,从而分析迷宫学习的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

由于男女比例失调,我们这个小组没有男生。

因此关于性别差异,没有妄自下结论。

我们三个人分别通过当主试和被试,分工协作后,完成迷宫实验,得出三个人的数据,通过折线图分析实验后得出了相关结论,并因此掌握实验报告的写作规范。

关键词:学习遍数、所需时间(秒)、错误次数(次)、个体差异、自变量和因变量一、前言人类从二十世纪初就开始研究迷宫学习。

它是研究一个人只靠自己的动觉、触觉和记忆获得信息的情况下,如何学会在空间中定向。

迷宫种类很多,结构方式也不一样,但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有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途径与从此分出的若干盲巷。

被试的任务就是寻找和巩固掌握这条正确途径。

迷宫学习量度是以达到一定标准所需尝试的次数、时间和错误数为指标。

实验操作定义为连续三次无出错作为完成学习的标准。

实验以学习遍数为自变量,以所用时间和错误次数为因变量。

主试不给予暗示和指导,被试要排除视觉的协助,独立完成。

通过我们学习走迷宫从起点到终点的实验,所需时间和错误次数随着学习遍数的增加有一定学习规律。

在排除视觉条件下动作技能形成有一定遗忘,需要继续尝试学习。

我们小组的三个人分别通过当主试和被试,通过科学仪器和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后,完成迷宫实验,得出三个人的数据,通过折线图分析实验后得出了相关结论,并因此掌握实验报告的写作规范。

二、方法1.被试共3名被试,其中男性0名,女性3名,年龄都在21岁左右2.实验仪器与材料EP2004型心理实验台及EPT713型迷宫装置3. 实验设计与实验程序(1)将主机与附机EPT713迷宫装置连接好,打开电源,按<运行/待机>键,调节遮挡板,以使被试不能看到盲道。

(2)主试根据显示屏内容设置:联机模式→学号→姓名→按<确定>键,主机背后的绿色指示灯亮,提示被试实验开始。

(3)指导语为:“这是一个迷宫实验,你要在排除视觉条件下,尽快学会走迷宫,中间不要停顿,要积极运用动觉、记忆和思维,期间若触棒进入盲巷并到达盲巷终点,仪器会发出蜂鸣声,并计错一次,到达终点、会长鸣一秒。

当你连续三次无错走完迷宫,主机背后黄色指示灯亮,提示实验结束”。

(4)被试看到绿色指示灯后,手握触棒(使用优势手),由主试带入放在起点位置,按指导语提示,开始测试(仪器自动开始计时),直至连续3次无出错走完迷宫。

黄色指示灯亮,提示实验结束。

(5)主试查看实验数据并记录。

三、实验结果3.1 列表整理结果,把每遍所花时间及错误次数记入下面的记录表中。

表1-1- 葛颖迷宫实验记录表1-2- 禹丞妍迷宫实验记录表1-3- 王凤莹迷宫实验记录3.2 根据结果,按时间和错误次数两个指标分别画出练习曲线(以错误次数和时间为纵坐标,学习遍数为横坐标)。

我们三人的练习折线图如下四、讨论4.1根据本实验的练习曲线,分析在排除视觉条件下动作技能形成的进程及趋势。

①葛颖是我们组第一个被试对象,她在严格按照实验要求下,在第一次学习走迷宫时候,不停摸索,进入盲道48次,时间花费比较长,323.590s,从实验被试对象中来比较,无疑是时间最长的。

但是实验数据最接近真实。

首先,看表1-1-葛颖,发现她每次走迷宫所用时间最短不是在第10次,而在第8次,时间为38.391s并且进入盲道次数最少,只有4次便很快完成任务。

而之前或者之后,总体随着学习遍数的增加而学习所用时间减少,第一次时间最长,出错次数最多,第二次减少,第三次上升,之后到第六次逐渐下降,第七次增加,到第九次逐渐减少,第10次又上升。

而进入盲道次数,很容易知道,所用时间长的,出错次数也多。

葛颖出错次数最多和最少之间的误差为44次,可见通过学习的熟练程度,可以有效的减少犯错次数,让自己优化自己的成绩。

表1-1- 葛颖迷宫实验记录②因为禹丞妍和我换着作为主试,看着葛颖做了10次,无意识的差不多记得一些线路和走法,所以时间明显比葛颖的短。

比较三人第二次走迷宫数据,明显呈下降趋势,说明经过第一次走迷宫,在被试脑海中形成一定路线,于是时间都呈下降趋势。

而第三次学习时,发现每个人的曲线都往上走,这表明,在排除视觉条件下动作技能形成有一定遗忘,需要继续尝试学习。

而通过看每个被试所需时间和错误次数的两条折线,会发现,所需时间和错误次数随着学习遍数的增加有一定学习规律。

其次,看表1-2-禹丞妍,发现她基本很快就能学会走迷宫,出错次数为14次的有三次,分布在第5遍学习和第6遍学习上以及第10遍学习上;出错次数为13次的有两次,分布在第1遍学习和第4遍学习上;出错次数为4次的有两次,分布在第7遍学习和第8遍学习上。

但是即使出错次数一致,时间也各不相同。

由此可看出禹丞妍同学基本在出错13到14次时候能快速走完迷宫,完成任务。

她是来韩国的留学生,我们在做实验时候,我发现他很认真的在看第一个被试。

因为她很关心别人,一直提醒葛颖,在这个操作过程中,差不多形成自己的思维记忆。

当她作为第二个被试时候,很快就完成10遍的迷宫学习。

表1-2- 禹丞妍迷宫实验记录③我作为第三个被试对象,在实际走迷宫实验过程中,由于自己心急多次违规,跳着走了几次,所以实验第5次,第6次以及第7次,很不规律,数据趋势显得杂乱,以后我会改正自己的缺点,尽力按照要求去做。

但比较葛颖和禹丞妍的,可以知道在排除视觉条件下,我们学习走迷宫,从起点到终点,动作技能形成的进程加快,时间越来越短,但到自己差不多形成一定动作技能时候,时间和出错次数都不会明显变化,趋于饱和状态。

而趋势大致从学习时间很长,随着学习遍数的增加越来越短。

说明学习遍数对所需时间和出错次数的影响很大,随着学习遍数的重复和增加,我们掌握迷宫路线,从起点到终点时间缩短。

摸索阶段出错次数多,但随着我们越来越熟悉路线,我们也就很少走错路,很少进入盲道了。

最后,看表1-3-王凤莹,发现我最好的成绩在第9遍学习时,出错次数最少,只有3次,时间最短为19.527s;所用时间最长75.343s和最短19.527s,误差在55.816;出错次数最多和最少误差20次。

但是完成走迷宫的任务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平均分布在50s到65s之间。

但是由于折线图特别不规律,我觉得自己的实验数据主观因素较多。

比如禹丞妍作为我的主试对象,她总是提醒我不要进入盲道,不要往回走;比如我总是把走迷宫的笔离开装置又跳着走。

为了能快速走到终点,我动作特别下意识比较快等,一出错就更着急等等。

但总体来说,还是,随着学习遍数的增加,虽有一定遗忘,但不停摸索,排除视觉条件,技能形成掌握情况越来越好。

表1-3- 王凤莹迷宫实验记录4.2分析迷宫学习的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

由于男女比例失调,我们这个小组没有男生。

因此关于性别差异,没有妄自下结论。

我们主要从个体差异对迷宫学习进行了分析。

①葛颖的数据,说明她在走迷宫时候,先是摸索阶段,不断熟悉不断改进自己路线,在自己脑海形成自己的动作技能和记忆方法,每次都走不过去的路口,犯错次数还是很多,记不住自己如何成功过去的方法,每次都卡在同一个地方,绕半天才能走出去。

她的性格是那种很稳,脾气相当的好,很听话的女生,做事很踏实,可见性格也决定她学习态度很认真,很踏实。

②禹丞妍的数据,说明她在学习的时候很用心去记忆,经过自己探索出路线后,希望通过熟练程度,帮助自己快速记忆和完成学习任务。

她是来自韩国的留学生,踏实学习的精神决定了她学习东西接受能力很快,是个动手能力强的女生,她的平均成绩是我们小组最好的。

③王凤莹的数据,说明我在完成走迷宫任务的时候,急于冒进,没有耐心学习的精神品质,开始很急,进入盲道,之后更加心急,不断尝试,没有用心在脑海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除了自己的记忆思维方式的原因外,造成我的数据结果和她们差异很大的原因还有很多主观人为因素。

同时也说明了我是一个容易受外部条件影响的人。

总而言之,下次必须严格按照要求,控制好实验中除因变量和自变量以外的个人影响因素,比如主试不给予暗示和指导,被试要排除视觉的协助,独立完成等要求。

这样才能保证实验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以及客观规律性。

五、结论➢我们三人没人进入盲道为0次,说明学习过程中,犯错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熟练内容减少犯错次数。

➢我们学习走迷宫时候,所需时间和错误次数随着学习遍数的增加有一定学习规律。

➢在排除视觉条件下动作技能形成有一定遗忘,需要继续尝试学习。

从起点到终点,从学习时间很长,随着学习遍数的增加越来越短。

动作技能形成的进程加快,花费时间越来越短,说明学习遍数对所需时间和出错次数的影响很大,随着学习遍数的重复和增加,我们掌握迷宫路线,从起点到终点时间缩短。

➢摸索阶段出错次数多,但随着我们越来越熟悉路线,我们也就很少走错路,很少进入盲道了。

➢个体差异导致实验结果不同,每个人的记忆方式和记忆效果是不同的,我们要想学好一样技能,并熟练掌握,就要通过正确的方法记忆,克服遗忘,不断改进学习方法,从而优化自己的学习成绩和效果。

➢实验有很多不足之处,考虑欠全面,但是我们基本掌握实验报告的写作规范,对于不足之处我们也会继续改进并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基础实验心理学》(第2版)/郭秀艳杨治良(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