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日 》教学案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活动。
(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2)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关爱家人,弘扬家庭亲情。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讲解:(1)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2)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解读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
2.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端午节的习俗和活动。
(2)分享自己和家人过端午节的经历。
(3)讨论文章中所表达的家庭亲情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端午节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端午节的了解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圈点批注重点词语和句式。
(2)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端午节的习俗和活动。
(2)分享自己和家人过端午节的经历。
(3)讨论文章中所表达的家庭亲情和价值观。
4. 课堂展示:(1)邀请各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
(2)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指导。
5. 小结作业:(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端午节的了解和认知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如文章结构、语言表达、观点阐述。
五、教学资源1. 端午节相关视频资料。
2. 课文文本及其注释。
3. 学生作业样本。
4. 教学评价表格。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端午节氛围的音乐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节日的现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设计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端午日》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文化意义等。
(2)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文本。
(2)通过对比分析,探讨文章中的文化内涵。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端午日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意识。
(3)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端午日》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3)了解端午日的文化内涵,培养传统文化素养。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句子的理解。
(2)修辞手法的运用与分析。
(3)对端午日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端午日》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同学们对端午日有哪些了解?以此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布置学习任务:梳理文章脉络,概括各部分内容。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生僻词语、句子。
(2)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解答学生疑问。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端午日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端午日经历,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端午日的文化内涵。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学习内容。
2. 搜集有关端午日的资料,了解各地端午日的习俗。
3.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对端午日的情感态度。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端午日教案15篇
端午日教案端午日教案1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日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端午日教案1教学目的:一、了解端午的习俗;赛龙舟的精彩场面。
二、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培养联想、想象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争先、合作、奋发向上和爱国、爱民、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步骤:一、课前布置学生调查、了解有关本地过端午节的习俗,课堂交流,引出新课。
二、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说说文中写到了端午的哪些习俗?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明确:穿新衣服、画王字、吃鱼吃肉、看划船、赶鸭子竞赛。
(板书)详写龙舟竞渡,略写赶鸭子竞赛。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汇报。
幻灯出示: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用简洁的语言(小标题)概括课文三部分的内容。
②你觉得文中的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体现过节的喜庆气氛?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片段学习,你觉得应该掌握哪些重点内容,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如:龙舟竞渡:a、节日赛龙舟的气氛如何?b、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赛龙舟的场面?c、比赛时船员是怎样分配的?作者运用了哪些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对他们赛龙舟时的外貌和动作进行了描写,这些词语对表现赛船的场面有什么作用?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d、最能激发你联想的句子有哪些?赶鸭子场面:a、赶鸭子活动有什么目的?b、赶鸭子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人们的心情怎样?(教师提示,让学生自己设计类似的问题,然后讨论。
可从两方面谈学习体会:其一,传统节日给人带来的欢乐;其二,就文章的写作特点而言。
)三、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获得有益启示。
假如你就是龙舟竞渡或赶鸭子场面中的一员,试想象当时场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给大家听,并说说你的心情。
龙舟竞渡取得胜利,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四、与课文中写到的端午节习俗相比,你的家乡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些习俗?为什么?你知道端午节的寓意吗?五、作业:回家将课文中描绘的端午日热闹情景讲给父母听。
《端午日》简约教学教案
《端午日》简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端午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2. 分析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3. 学习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2. 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3. 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技巧三、教学重点1.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2. 分析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3. 学习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技巧四、教学难点1.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的讲解2. 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技巧的运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分析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
2. 示例法:展示优秀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作品,引导学生学习。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练习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给予指导和反馈。
教案内容依次类推,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的格式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准备1. 准备关于端午节的PPT或视频资料,用于讲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2. 准备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的图片或插图,用于分析。
3. 准备一些优秀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作品,用于示例。
七、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端午节,引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端午日》,了解故事情节。
3. 讲解:讲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结合PPT或视频资料。
4. 分析:分析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
5. 示例:展示优秀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作品,引导学生学习。
6. 练习:让学生动手练习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给予指导和反馈。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八、课堂巩固1.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练习作品,给予评价和建议。
2. 教师选取几篇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让大家共同学习。
3. 针对文中的难点内容,进行提问和解答,确保学生理解。
九、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传统节日的作文。
《端午日》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端午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端午日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相关文本,学生能够培养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端午日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
2. 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端午日的文化背景和习俗的理解。
2. 将文本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教学准备:1. 相关文本材料:《端午日》等相关文学作品或报道。
2. 教学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端午日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阅读《端午日》等相关文本,理解文本内容,了解端午日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
三、讨论与分析(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深入探讨端午日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制作端午节的粽子、挂艾草等,亲身体验端午日的习俗。
2. 学生展示实践成果,分享体验和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回顾(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端午日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端午日的认识和感受。
二、阅读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阅读其他相关文本,如端午日的诗词、故事等,深入理解端午日的文化内涵。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三、创作与展示(20分钟)1. 学生进行创作活动,如写一首关于端午日的诗歌、绘制一幅端午日的图画等。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分享创作思路和感受。
第三课时一、复习与回顾(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端午日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端午日的认识和感受。
二、小组合作探究(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选择一个与端午日相关的文化习俗进行深入研究。
《端午日》教案
《端午日》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以及联想、想像的能力。
3.让学生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
二.教学重点1.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2.精彩的场面描写三.教学难点运用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好一个场面。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下面请同学来谈谈,我国传统的节日有哪些?(在学生充分回答的基础上追问)刚才你们说到端午节,谁能说说端午日的由来吗?(请同学简单说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作家沈从文写的《端午日》这一篇文章。
二.研习课文1.朗读课文。
2.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风情?明确:(板书)蘸雄黄酒、赛龙舟、赶鸭子3.湘西的端午日习俗有哪一种在我们这儿不曾有过?(引导学生分析追鸭子的场面)A.追鸭子活动设置的目的:与民同乐,增加节日的愉快B.参与追鸭的人员: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C.追鸭的场面及人们的心情:愉快、紧张、兴奋D.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绘声绘色的描绘一番追鸭的场面。
4.体会赛龙舟的场面A.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明确:河边观看划船河上赛龙船胜利者领赏B.齐读“划船的事------调理下桨节拍”,思考这里从哪些方面来写赛龙舟场面?明确: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和龙舟竞赛的盛况。
C.课文中运用哪些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写出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赛船时的外貌和动作的?请把这些词语圈点出来,体会这些词语对表现赛船的场面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些词语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的特征和赛船时的热烈气氛。
D.面对如此的赛船场面,使人想起了什么?找出有关语句。
(教师点拨:虚写和实写在文中的具体运用)如果你身历其境,亲眼目睹了这一精彩场面,你还可以产生哪些联想?有什么感受?E.赛龙船后得胜队有哪些奖励?你能说出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来参加此项活动吗?5.齐读第三节,说说其作用。
三.课文总结1.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追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端午日》教案教学设计
《端午日》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端午日的来源、意义和习俗。
学会用恰当的词语描述端午日的活动和氛围。
能够听懂、说出一首关于端午日的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收集关于端午日的资料,培养合作能力。
通过观察、描述和创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端午日的传统文化氛围,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端午日的来源和意义。
2. 端午日的习俗和活动。
3. 端午日的传统文化内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端午日的来源、意义和习俗。
学会用恰当的词语描述端午日的活动和氛围。
2. 教学难点:理解端午日的传统文化内涵。
能够听懂、说出一首关于端午日的诗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关于端午日的资料,制作课件。
准备一首关于端午日的诗歌。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课文,了解端午日的基本知识。
准备好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传统节日,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学端午日的来源和意义:教师利用课件介绍端午日的来源和意义,学生听讲并做好笔记。
3. 教学端午日的习俗和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收集关于端午日的习俗和活动,分享给全班同学。
4. 教学端午日的传统文化内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端午日的传统文化内涵,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讨论。
5. 学习关于端午日的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听懂、说出一首关于端午日的诗歌,学生跟读并模仿。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学生通过课后实践,加深对端午日的理解和体验。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端午日的相关知识,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和支持。
六、教学活动设计活动一:引入话题教师通过展示端午节图片或提问学生对端午节的了解,引导学生谈论端午节。
《端午日》教学设计精品4篇
《端午日》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补充细节,体会湘西人民过端午的快乐心情。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感悟端午节的文化内涵,自然产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
课前准备:如条件许可,布置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条件查阅沈从文简历,端午节及其他感兴趣的传统节日的习俗,相关诗文等资料,并分类制成读书卡片。
(或教师课前简介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今年起有三大传统节日新增为法定假日,你知道是哪三个吗?(学生作答。
)既然传统节日要放假了,那就让我们好好享受一下自己的节日吧。
今天,在座的同学就有这样的机会了,因为你们将作为游客代表前往神秘的湘西,和茶峒军民一起过个端午节,去体验他们过端午节的快乐心情。
然后想请你谈一谈当年沈从文先生笔下湘西端午过节的习俗哪些值得推广,并说出你的理由。
所以游玩时要做个有心人哦。
湘西我们第一次去,人生地不熟,请个导游怎么样?下面让我们请出特邀导游沈从文,请他先作个自我介绍。
(出示“沈从文档案”。
要求:学生根据“档案”内容以第一人称介绍身份、籍贯、主要经历、作品特点、及代表作品。
)教师评价:沈导就是湘西人,还是大作家,相信这一路我们跟着他好好看,好好听,收获肯定不会小。
各位小游客,跟上导游,出发!二、让我先去看一看湘西民俗风情游第一站——走进寻常百姓家。
请大家阅读课文第1—4句,然后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收获:走进寻常百姓家,我看见,我猜想。
(前一条横线上摘录课文有关词句,后一条表达你大胆而合理的猜想。
)教师可以第一句示范一下。
第二站——来到河街看赛船。
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节从“河街有熟人的“到结束,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你在龙舟赛上的所见所闻所感:龙舟竞赛的真!你瞧(听)。
(前一句表达你的感受,后面摘录文中语句说出你的依据。
)当然也可以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教师可以先示范一下。
刚才同学们从各个角度说出了龙舟竞赛给你的感受,现在请用一句话概括龙舟竞赛的特征:可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在河街,我看到了一场的龙舟赛。
《端午日》的教案
《端午日》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端午日》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文学地位;(2)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作品分析,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运用想象力,感受作品描绘的意境,提升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会尊重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作品简介:《端午日》是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发表于1934年。
作品以湘西边陲小镇为背景,描绘了端午佳节期间,人们赛龙舟、抢鸭子的热烈场面,以及主人公柳青与少女翠翠之间的纯真爱情。
2.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
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和层面解读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端午日》的作者沈从文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品氛围。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等,分享各自的见解。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讲解,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
5. 欣赏与感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文学价值及现实意义。
四、课后作业:2. 选取一个角度,对作品进行批判性分析,谈谈自己的看法。
3. 课下搜集关于端午节的民间习俗,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思维批判等;3. 学生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感悟和道德情操的培养;4.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如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端午日》公开课教学教案
《端午日》公开课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端午日》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文学特点。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
1.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培养自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端午日》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以端午佳节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故事。
2.2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象征意义。
2.3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介绍端午节的习俗和民间传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3.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
3.4 深入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如端午节的寓意、人物命运的暗示等。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4.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端午日》原文。
5.2 参考资料关于端午节的民间传说、习俗介绍等。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了解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准备分享端午节的故事或习俗。
6.2 课中活动1. 引导学生分享端午节的故事或习俗。
2. 教师通过PPT展示端午节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背景。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4. 小组汇报:每组选一个代表汇报小组讨论成果。
6.3 课后活动2. 延伸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如《边城》、《长河》等,以加深对作者写作风格的理解。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端午日》简约教学教案
《端午日》简约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引发学生对端午节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背景1.2 教学内容:介绍端午节的时间、由来和意义分享端午节的各地习俗和活动1.3 教学步骤:1.3.1 开场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是否了解端午节,并分享他们对端午节的认知。
1.3.2 教师讲解:简要介绍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传统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等。
1.3.3 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端午节的了解和经历。
1.3.4 观看视频或图片:播放有关端午节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第二章:文学欣赏2.1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端午日》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2 教学内容:分析《端午日》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色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2.3 教学步骤:2.3.1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端午日》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3.2 教师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2.3.3 学生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并分享他们的理解。
2.3.4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端午节相关诗歌或短文,培养他们的文学表达能力。
第三章:文化探索3.1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端午节的文化魅力3.2 教学内容:探索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参与制作端午节传统食品和手工艺品3.3 教学步骤:3.3.1 教师讲解:介绍端午节的传统食品和手工艺品,如粽子、艾叶等。
3.3.2 学生实践:分组进行制作粽子或艾叶等传统食品和手工艺品的实践活动。
3.3.3 分享体验: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
3.3.4 文化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并讨论如何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
第四章:创意表达4.1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端午节的感受和理解4.2 教学内容:利用艺术形式创作与端午节相关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艺术表达能力4.3 教学步骤:4.3.1 教师启发:提供端午节相关的艺术创作素材和灵感,如绘画、手工制作等。
《端午日》教案教学设计
《端午日》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端午日》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培养学生分析文章层次和构思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和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端午日》的内容和主题。
(2)分析并欣赏作者的语言表达和构思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2)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2)引导学生思考端午节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端午日》。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与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构思。
(2)学生讨论并欣赏作者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分析与欣赏能力:评估学生对课文结构和语言表达的分析与欣赏能力。
五、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端午节日活动,如包粽子、赛龙舟等,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
2.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篇以端午节为背景的故事或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六、教学准备:1. 教材:《端午日》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文化意义的资料。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卡片等。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与总结: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简要总结端午节的意义和习2. 课文讲解:教师对《端午日》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生词解释、句子解析和文化背景介绍。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设计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让学生了解端午日的来源、习俗和文化意义。
1.1.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1.1.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讲解、讨论、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端午日的习俗和文化。
1.2.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1.3.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端午日》2.2 教学重点:端午日的来源、习俗和文化意义。
2.3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简要介绍端午日的起源和习俗,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讲解:详细讲解端午日的来源、习俗和文化意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
3.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端午日的认识和体验。
3.4 展示:鼓励学生通过展示、表演等形式,向大家展示自己对端午日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
4.2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4.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源:《端午日》相关文本。
5.2 网络资源:端午日相关图片、视频、资讯等。
5.3 实物资源:端午日相关物品,如粽子、香囊等。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活动一:端午节知识抢答目的:激发学生对端午节知识的兴趣,检验对端午节的了解。
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抢答,答对者获得小奖品。
过程:教师准备与端午节相关的问题,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抢答,每答对一题获得一定的分数,评分最高的小组获胜。
6.2 活动二:包粽子比赛目的: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方法:分组进行,每组分配一定数量的粽叶、糯米、馅料等材料,看哪组包出的粽子数量多且质量好。
《端午日》公开课教学教案
《端午日》公开课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端午日的由来和习俗;(2)掌握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端午日的由来和习俗;2. 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3. 文章的主旨和结构;4. 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端午日的由来和习俗;(2)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3)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2. 教学难点:(1)端午日的由来和习俗的深入理解;(2)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的运用;(3)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端午日的相关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端午日的由来和习俗;(2)让学生自主学习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旨和结构;(2)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相关的任务,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深入了解端午日的由来和习俗;(2)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5.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2)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的措施。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2. 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的表现;3.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情况;4.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提高情况。
《端午日》教学设计(8篇)
《端午日》教学设计《端午日》教学设计(8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日》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端午日》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了解湖南湘西端午习俗的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场面描写手法;教法:巧设问题情境促使生成注重多元对话启迪思维学法:沉浸文本在活动中体验自主探究在评议中感悟课前学习:1、熟读课文,了解内容,解决字词。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基本情况。
课堂学习:一:走近湘西,了解端午习俗1、创设情境导入:同学们,我手里拿的是一本现代文学名著——《边城》。
沈从文先生在本书中不仅描写一个感人至深的凄美的爱情故事,还首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湘西世界。
一片旖旎风光中,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
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一脉清流相伴随,花自开零水自流,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
(PPT1:湘西的美丽风光) 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沈从文先生走进这美丽的边城,参加当地的一个传统民俗节日——端午节,一起来感受那份独特的风土人情。
(板书课题:端午日)2、了解端午习俗。
①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几月初几?你们知道它的由来吗?[学生活动]发言交流。
[提示]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时在每年的五月初五。
一般认为端午节是为悼念投汨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唐朝文秀《端午》诗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②我们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相关习俗?[学生活动]发言交流。
[提示]吃咸鸭蛋、吃粽子、插艾蒲、系香袋……二、初读课文,体验端午活动1.湘西茶峒人又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呢?湘西的端午节给你感觉是什么?(PPT2)[学生活动] ①带着问题放声朗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②交流发言[点拨] 戍shù军引申形近字“戍戌戊戎”辨别口诀:点shù 横xū wù中空,两笔交叉便是róng.湘西端午习俗:①穿新衣。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设计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端午日的传统习俗和历史文化背景;(2)掌握端午日相关的诗词、故事和民间传说;(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端午日》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探讨端午日的文化内涵;(3)学会搜集、整理、运用文献资料和网络资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端午日》的阅读与理解;2. 端午日的传统习俗和历史文化背景介绍;3. 相关诗词、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搜集与分享;4. 端午日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与发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端午日》文本内容和主题思想;(2)掌握端午日的传统习俗和历史文化背景;(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 教学难点:(1)解读《端午日》文本中的深层含义;(2)探讨端午日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与发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端午日的传统习俗和历史文化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端午日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与发展。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端午日》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3)学生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3. 文本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端午日》文本中的深层含义;(2)学生合作探讨,总结端午日的文化内涵;(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相关诗词、故事和民间传说:(1)学生分组搜集、整理相关诗词、故事和民间传说;(2)各组分享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和讨论;(3)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3)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编写一篇关于端午日的短文;2. 搜集更多关于端午日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3. 参观当地的文化遗产,了解端午日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与发展。
《端午日》公开课教学教案
《端午日》公开课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端午日》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文化意义等。
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运用朗读、表演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面对困难,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课文《端午日》2.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的鉴赏2.3 教学难点传统文化背景的理解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深入分析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简单介绍端午节的文化背景和习俗。
引出对本课文的期待和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学生通过思考题或笔记形式,记录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性格、情感变化以及故事背后的意义。
3.4 课文讲解与分析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故事情节。
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如比喻、象征等。
3.5 实践活动学生进行朗读、表演等活动,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课文理解与分析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3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朗读、表演等。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端午日》的读后感、分析文章中的某个人物形象等。
5.2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或资料,供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5.3 课堂讨论在下一堂课中,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端午日》的教案
《端午日》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端午日的来源、传说和相关习俗。
(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提高阅读理解和信息提取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了解端午日的文化内涵。
(2)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关爱家人,弘扬家庭亲情。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端午日》是一篇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端午日的散文,作者通过对端午日的习俗、传说和家庭活动的描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家庭亲情。
2. 教学重点:(1)了解端午日的来源、传说和相关习俗。
(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端午日的背景和意义。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文化知识。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查找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解释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程度。
3. 合作探讨: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端午日》相关文本。
2. 辅助材料:端午日的图片、视频、相关文化知识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六、教学延伸:1. 课后作业:(2)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章,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2. 课外活动:(1)组织一次端午日活动,如包粽子、赛龙舟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端午日的氛围。
《端午日》的教案
《端午日》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端午日》的作者、时代背景及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3)学会鉴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端午节的热爱和怀念之情,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2)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端午日》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学会鉴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如何把握作品中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端午日》的作者、时代背景及作品主题。
(2)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字词,解决阅读中的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与鉴赏:(1)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端午节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端午节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端午日》的作者、时代背景及作品主题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对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引出“课前研究”第1、第2问题。
教师补充明确。
三、初感“湘西端午习俗”
1、教师放录音,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讨论“课前研究”问题5:
(教师点拨、分解问题)
a、文中写了湘西端午日的哪些民俗?怎样概括?(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看划船、赶鸭子)
b、这些活动的参与度如何?从哪些文字可以感受到?(3个“莫不”、“任何”、2个“全”)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为下文写龙舟比赛营造热闹气氛并设置悬念)
作用是什么,请位同学来归纳一下好不好?
(归纳:联想的作用是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热闹)
(板书)
刚才说了,梁红玉水战与龙舟赛无关,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联想,并想通过这种联想来突出龙舟赛的热闹欢腾。这在描写角度上说应该是什么?
侧面描写
5、 【教师讲解归纳板书】
作者就是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和热烈氛围。 (板书)
(读时及时纠正读错或破句之处)
3 、教师引导讨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龙舟赛的精彩场面的。
【归纳】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动作描写
(教师板书)
桨 手----持、划
带头的----缠裹 拿 挥动 指挥
锣鼓手----敲打 调理
外貌与动作的描写,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板书)
1、看照片说风俗
教师出示照片。请同学们看两张照片,判断一下:这是什么地方,他们在干什么?
(金山湖赛龙舟的照片)
赛龙舟活动和哪个传统节日有关?我们镇江过端午都有什么习俗?
(引出“课前研究”第3、第4问题。)(学生交流)
2、说申遗展文化
教师引入中国“端午申遗”成功,引起学生思考。
端午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同一个节日,各地的过法却颇有地方特色,让我们通过沈从文先生的文字,一起来感受湘西茶峒端午的活动气氛。
4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
(明确答案)
梁红玉在黄天荡老鹳河抗击金兵,一场水战几乎使得金兵全军覆没。这与龙舟赛有关吗?两者有相似点吗?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的手法来写的?
【归纳】联想。两者相似点在: (板书)
鼓声如雷声,加上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水战时擂鼓,激战喊杀声。
本篇教学设计本着以学生为主的原则,以激发学生思维为核心,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课前要求学生多角度思考,学会运用资料解读文本。在课堂上,教师分解难点,引导学生逐层深入解读文章,从“感知端午习俗”到“精读龙舟竞渡”,再到“研究写作手法”,进而转入对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思考,我们该怎样看待湘西茶峒的民风和民俗?在新时代的今日,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我们的传统民俗?在世界文化冲击下,我们该怎样对待传统的民族的东西?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正面侧面相结合进行场面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精妙.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意境,真实感受和深切理解作者所营造的热闹、激烈、欢悦的节日气氛,从中体验湘西淳朴民风和合作、争先的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讲解法
讨论法
所需设备:
校园网、多媒体投影(展示学习网站和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课前准备
课前出示研究问题,请学生利用现有条件(图书馆或网络)查找资料,进行初步研究,形成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在自行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
···
给出相关网站参考:
二、激趣导入新课:
6、那么,能不能从文中再找出能突出龙舟赛热闹欢腾场面的侧面描写的内容啦?除了龙舟赛的船手们,最热闹的应该是谁呀?
【归纳】看比赛的人们:“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不讲等级,不论老少,倾家出去,全城出击,争睹龙舟竞赛,这一切的一切,都透露出了龙舟赛的热烈欢腾)
7、读过这篇文章,你认为场面描写可以采取怎样的方法?
8、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是怎样的一个地方湘西人有着怎样的特点?
9、······
教学构想及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让学生感受湘西赛龙舟场面的精彩
能力目标:学习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从简明准确生动的语言中品味用词的精妙,语言 的简练,材料安排的技巧。
7、归纳“场面描写”的手法
(引入:读过这篇文章,你认为场面描写可以采取怎样的方法?)
场面描写一般由“人”、“事”、“境”构成,它是叙事性作品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刻画人物、展开情节、 渲染气氛、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它截取的是事件进行中的横断面。比如,一场足球比赛,有足球场,有比赛的双方,有裁判,有观众。要写比赛的场面,就要把比赛双方的表现,观众的反映都写出来。
问题设计
1、你对沈从文的身世、经历、作品、成就有怎样的了解?
2、他人是怎样评价沈从文的?你最欣赏谁的评价?你是怎样评他的?
3、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有着怎样的习俗?
4、你的家乡过端午节有怎样的习俗?
5、从课文记叙中,你湘西的端午日有哪些民俗?你能用简短的词语来概括吗?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习俗?
6、你觉得沈从文笔下的赛龙舟场面可以用怎样的一个词来概括?为什么?
c、其中吸引你的是哪件事?(引出龙舟竞渡、追赶鸭子)
三、研读“龙舟竞渡”
1 、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品味一下作者笔下龙舟赛的场面。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一场面的。到底好在何处,会如此吸引你们的? (教师引出“课前研究”问题6)
师生讨论
2 、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段文字:“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关于《端午日》 教学案
课程分析:(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
《端午日》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七年级第三单元的文章,属于“民俗风情” 专题。这是一篇着重描写端午日赛龙船场面的短文,文中洋溢着浓郁的湘西风情,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的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赛和追鸭子欢快场面。精彩的场面描写是本文最大的亮点,全文紧扣“端午日”这个文题,按照“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文章情节描写具体、而且热闹,可以使我们了解到湘西一带过端午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