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辩证法问题浅谈
谈谈辩证法问题浅谈
《谈谈辩证法问题》浅谈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列宁同志开篇便指出辩证法的实质是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然后就唯物辩证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这篇文章大概讲了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面的同一,是承认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
对立面的“斗争”是发展。
正确的发展观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着重于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
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第二,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首先,列宁指出,马克思的方法既符合事物的辩证法,也符合人的认识的辩证性质,既是客观辩证法,又是主观辩证法。
列宁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认识辩证法是事物客观辩证法的观念形态,所以,认识论所揭示的认识的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客观事物的辩证法是一致的;辩证法既是揭示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客观辩证法,又是人的认识活动规律的主观辩证法。
因此,“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第三,认识过程是近似于一串圆圈或螺旋的曲线。
列宁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认识圆圈的思想,并以此概括说明哲学发展的辩证性质。
第四,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
从认识的结构上说,唯心主义是由于把认识的某一成分无限夸大而产生的;就认识过程说,唯心主义是由于把认识曲线上的某一片断变成独立完整的直线而产生的。
唯心主义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反映,在阶级社会里,它适应了反动统治阶级的需要。
由于反动统治阶级的利益与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相违背,所以,它们歪曲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用唯心主义为其利益和地位作辩护,为其政权和社会制度作论证。
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我认为列宁在这里已经明确地指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内部存在着矛盾双方的一个对立统一体,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规律,而辩证法则是人们对于这个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反映。
《谈谈辩证法问题》的现实意义
《谈谈辩证法问题》的现实意义
辩证法是人类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透过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推动事物的变革和进步。
在当今社会,辩证法的运用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辩证法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和解决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辩证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问题,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例如,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困难和挑战,辩证法可以帮助我们看到问题的本质和矛盾,从而找到改进的方向和突破口。
其次,辩证法能够帮助我们正确看待世界。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具备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变化的过程,我们需要以变化为常态,以矛盾为动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最后,辩证法能够帮助我们发现和创造价值。
在辩证法的视角下,事物的本质是通过矛盾的对立和斗争来实现的。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发现事物的内在矛盾,从而为创造更大的价值奠定基础。
总之,辩证法的现实意义非常重要。
只有通过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解决问题,正确看待世界,发现和创造价值。
- 1 -。
谈谈生活中的辩证法
谈谈生活中的辩证法在我们的生活里,辩证法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等等。
对什么事情,都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一分为二的分析。
任何事情,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中国有句古语,叫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著名的“塞翁失马”的故事,就是生活中的辩证法的生动体现。
它说明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未必真是好事。
整洁、舒适的家,人人喜爱。
而为了和灰尘、污垢较量,多少人整日忙忙碌碌,擦擦洗洗,不得清闲。
有时,人们不禁要问:是人为地板役,还是地为人役?清洗过的纱窗洁白如新,可是纱眼全然洞开,灰尘毫无阻挡地钻进来。
这正如医生告诫人们不可经常掏耳垢,因为那些看似很脏的耳垢也在保护着耳膜,防止病菌入侵。
有时候得点小病,没必要看医生,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病情会好而且身体会更好。
如果一得病就用药,慢慢身体会依赖药物,免疫系统变弱,以后用药力更强、副作用更高的药。
因为以前药力小一些、副作用小一些的药,已经满足不了你现在被损害了的身体状况,于是就这样进一步地去破坏你的免疫系统等等。
这些都是辩证关系。
其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辩证法,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免。
我们就生活在一个矛盾的世界之中。
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无处不在时刻在这个世界上。
“最爱我的人伤我最深”。
天下的父母哪一个不爱自己的孩子?为此,我们给孩子最好的食物,最漂亮的衣服,最珍贵的东西。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进各种班,接受各种训练。
我们找各种关系,托各种熟人让孩子进重点小学,进重点中学,进重点高中,生怕孩子们考不上理想的大学,实现不了当年自己未完成的夙愿。
然而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变成了只知道死读书的书呆子,没有思想,没有理想,没有信念,没有激情,有的只是麻木的学习,本能的读书,无奈的生活。
也有好多学生因压力过多,跳楼、卧轨自杀,甚至拿起武器杀死自己父母,好同学,好朋友……种种悲剧,令人痛心,发人深思。
读《谈谈辩证法问题》的体会
读《谈谈辩证法问题》的体会《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列宁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诡辩论的总结,也是对他在《辩证法的要素》一文中所提出的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的思想的进一步说明和发挥。
文中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阐述了形而上学发展观与辩证的发展观的根本对立,说明了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列宁的哲学思想建立在对黑格尔《逻辑学》的分析和批判基础上,黑格尔在论述辩证法时存在着比较大的缺陷,它只反映出认识过程的特点是通过否定之否定的“三段式”论述结构表现出来的封闭的圆圈。
但是却没有反映出辩证法是开放的系统。
列宁明确提出辩证法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内容是永远增加着的。
我们说,看到了唯物与唯心对立性质的确立,而没有看到其同一性质,是形而上学式的观点;把握了唯物论与辩证法之间的同一性而忽视两者的对立性,则是知性辩证法的观点。
理性辩证法,是把哲学研究的对象由事物转变为事物的本质,把握本质自身中的矛盾,而不是停留在事物的具体矛盾中。
在知性辩证法看来,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在辩证法内部则是同一的,没有矛盾的。
理性辩证法认为,本质内部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是辩证法的实质。
因此,在辩证法内部也同样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列宁的发展观,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停留在运动的表面形式上,它只有量变,没有质变,只有重复,没有转化,因此这种发展观具有片面性。
第二种观点深入到运动的本质中,把握了自己运动的源泉,把握了变化的本质是飞跃和质变。
这两种观点分别处在不同的认识层次上。
它们二者之间属于形式和本质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当前学术界存在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这种观点确实有其合理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有矛盾的存在就肯定既有统一又有斗争,从这个意义上说,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绝对的,不能只强调斗争的绝对性;斗争是绝对的、贯穿始终的,只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能因为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而否定其本质的绝对性。
浅谈辩证法的实质——事物的对立统一
浅谈辩证法的实质——事物的对立统一——对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的读书报告马克思和恩格斯奠定了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基础,但是没有系统阐述辩证法理论。
而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列宁第一次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证明了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补充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工作,对辩证法进行了深刻而系统的阐述。
既然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若要搞懂辩证法、掌握辩证法,我们则需要从更深入地认识对立统一规律开始。
首先,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
正如列宁所言:“对立面的统一,就是承认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
”这是对立统一的基本内容,它暗示着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具有联系。
不同的事物既相互依存又相相互排斥,二者又统一又斗争构成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不断发展。
其次,是有关对立统一规律的两种关于基本发展观点(前者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后者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的对立。
列宁认为,前者是“活生生的”;后者是“僵死的、平庸的、枯燥的”。
两种发展观的对立首先就在于前者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而后者则否定对立面的统一,把发展看成简单的量的增减。
后者明显忽略了世间万物间深层次的内部联系,是一种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由于这一根本对立导致了第二个对立。
前者“将注意力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泉源上”,即认为事物运动发展的泉源在于事物的内在矛盾,而后者“自己运动,它的动力、它的泉源、它的动因都被忽视了(或者这个泉源被移到外部——移到上帝、主体等等那里去了)”。
后者明显依赖于外因,忽略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其实从我们改造世界观来看,外因的推动和帮助必然是重要条件。
但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进步程度的不一样,主要是自己内因起作用,靠主观的努力来决定。
比如说:从中国建设之所以取得胜利来看,是由于贯彻了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结果;从支援世界革命来看,正如毛主席所说:“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应首先依靠本国人民自己的斗争,其次才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援助”给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指出了明确的道路。
谈谈辩证法问题读后感1000字
谈谈辩证法问题读后感1000字辩证法是一种思考方式,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在阅读辩证法问题时,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辩证法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辩证法不仅能够解释复杂的问题,还能够让我们更全面地思考问题,从而得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两个相互矛盾的部分组成的,这两个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最终导致事物的发展。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辩证法的例子,比如人体的免疫系统,它由两个相互矛盾的部分组成:白细胞和癌细胞,这两个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最终导致人体的健康。
再比如,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是建立在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上的,人类社会存在着各种矛盾,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不断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辩证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问题,还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辩证法告诉我们,要解决问题,首先要认识到问题的存在,然后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最后针对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出解决方案。
比如,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上,辩证法告诉我们,要解决问题,首先要认识到环境污染的问题,然后找到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如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等等,最后针对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如加强环保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推广清洁能源等等。
辩证法还具有强大的实用性。
辩证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政策和决策。
比如,在制定经济政策时,辩证法告诉我们,要综合考虑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因素,不能只看到经济增长这一个方面,而是要实行全面的经济政策。
此外,辩证法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各种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
总结起来,辩证法是一种十分有用的思考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通过阅读辩证法问题,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辩证法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也学会了如何运用辩证法来思考问题。
《谈谈辩证法问题》谈谈辩证法问题
《谈谈辩证法问题》谈谈辩证法问题话题:谈谈辩证法问题经验总结科学知识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列宁在1915年写的一篇笔记式的短文。
1914~1916年列宁被迫侨居在瑞士的伯尔尼。
在这期间,列宁阅读了大量的哲学书籍,写了很多笔记。
汇集起来,就是后来出版的《哲学笔记》一书。
《谈谈辩证法问题》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关于《哲学笔记》一书的写作,本书在《辩证法的要素》一文的释义中已说过了。
这里不再重复。
在《辩证法的要素》中,列宁曾经说过:“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统一的学说。
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看来,《谈谈辩证法问题》就是这种“说明和发挥”。
这篇短文大致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内容。
第二部分论述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法,揭露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
辩证法的实质是研究事物的矛盾的(第1段)列宁在这篇文章的开始就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这就是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法的实质,就是研究这两个部分、方面的矛盾关系的。
关于这个问题,列宁在括弧里还说,可以参看斐洛的一段话。
斐洛说。
“因为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所以,把它分为两半时,这两个对立面就显露出来了。
用古希腊人的话来说,他们伟大而光荣的赫拉克利特不就是把这个原理作为自己哲学的中心,作为一个新的发现而引以自豪吗?”(注:列宁:《哲学答记》第396页.)斐洛(约公元前5——公元40年)是罗马帝国的一个宗教神秘主义者,他往往对希腊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进行唯心主义的歪曲,把它归源于旧约圣经。
但不管斐洛这个人怎么样,列宁对他说的这一段话还是肯定的,并且显然受到了启发。
所以,列宁把斐洛的话,也看作是对辩证法的实质的表述。
如果说,“统一物之物之分为两个部分可以看作是“一分为二”的话,那么“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就可以看作是“合二而一’’。
这两种说法,列宁并没有加以区分。
谈谈辩证法问题读后感
谈谈辩证法问题读后感在读了这一经典之作后,我的思绪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搅动着,不断地翻腾、思考。
这篇文章让我对事物的认知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往,我看待问题总是非黑即白,就像看一幅只有两种颜色的简笔画。
但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可不是这么简单,它充满了复杂性和多样性。
就拿我前段时间的一次经历来说吧。
那阵子,我特别痴迷于健身,满心想着要在短时间内练出完美的身材。
一开始,我简直是“拼命三郎”,每天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各种器械轮番上阵,锻炼的时间也是越来越长。
我心里就想着,练得越多,效果肯定越好,这不是明摆着的道理嘛!嘿,没过多久,我就发现不对劲了。
身体开始频繁地出现酸痛,甚至有时候连正常的活动都受到了影响。
我这才意识到,自己走入了一个误区。
按照我最初那简单直接的想法,锻炼越多就等于身材越好,这其实是片面的。
辩证法告诉我们,量变会引起质变,但这个量变必须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过度的锻炼,不仅没有让我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反而给身体带来了负担和损伤。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很多类似的情况。
比如说我们学习,都知道努力学习是好事,可要是没日没夜地学,不注意休息和调整,那很可能会导致精神疲惫,学习效果反而大打折扣。
又比如说吃东西,大家都知道营养很重要,可要是一味地贪吃各种所谓的“有营养”的食物,不考虑身体的承受能力,那可能会引发肥胖或者其他健康问题。
再回到我健身这事上,我开始调整自己的计划。
不再一味地追求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而是合理安排锻炼的时间和强度,给身体足够的休息和恢复时间。
我也更加注重饮食的搭配,保证摄入的营养均衡而不过量。
慢慢地,我发现身体的状态越来越好,健身的效果也逐渐显现出来。
肌肉线条开始变得明显,体力和耐力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通过这次健身的经历,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辩证法的魅力。
它不是那些高高在上、难以理解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能指导我们生活的智慧。
它让我明白,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曲折的、充满变化的。
我们不能用僵化的思维去看待问题,而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理解。
谈谈辩证法问题
竞争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 但也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市场混乱; 调节可以稳定市场和规范竞争,但也
可能抑制创新和发展
辩证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经济领域中,市场经济的竞 争与调节机制就是一种辩证法的体现 竞争与调节是相互对立的概念,但它 们又是相互依存的
Part 7
结论
结论
1
20XX
谈谈辩证法问题
-
1 引言 2 事物的矛盾性 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4 矛盾的转化 5 矛盾的解决 6 辩证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7 结论
Part 1
引言
引言
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方法,它认 为世界是由矛盾相互作用而形
成的
这种矛盾的相互作用导致事物 不断变化和发展
在辩证法中,事物的发展是由 正反两面矛盾的斗争来推动的,
是相互对立的概念
Step.03
同时,它们又是相互 依存的,没有生命就 没有死亡,没有好就 没有坏,没有美就没
有丑
Step.04
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Step.05
01
02
03
04
05
Part 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在辩证法中,矛盾的普遍 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关联的
而矛盾的特殊性则是指每 个具体事物所具有的矛盾 及其特点
这种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本文将探讨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运性
在辩证法中,事物都 有其内在的矛盾性
Step.01
这种矛盾性表现为对 立统一的关系,即事 物内部存在着相互对 立、相互依存、相互
转化的两个方面
Step.02
例如,生命和死亡、 好和坏、美和丑等都
谈谈辩证法问题心得3篇
谈谈辩证法问题心得3篇【心得体会】经验就是汉语词汇,拼音Xīndé指在工作或学习中的经验和理解。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谈谈辩证法问题心得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第1篇: 谈谈辩证法问题心得《马恩选集》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智慧结晶,也是无产阶级革命和获得解放的指导思想。
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的一员有必要认真研读《马恩选集》,一方面以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指导我们更好地生活。
《自然辩证法》是《马恩选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恩格斯思想智慧的代表。
《自然辩证法》一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对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该书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理论上,更重要的是它的实践意义。
而我从中受益最多的也是一种从理论提升出方法论的思想,这种务实的精神、实践的品格将使我受益终身。
结合文本和相关资料,联系大二上学期我们班去杨柳青庄园的学习交流感想,我的收获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意图探讨、文本回顾、理论意义、实践感想,最后一部分是行文重点。
一:意图探讨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之后,俄共中央派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院长梁赞诺夫前往柏林组织马克思和恩格斯遗稿的照相复制工作,在德国社会民主党档案里,梁赞诺夫发现了恩格斯一部分由四束手稿组成的未完成著作,内容是关于自然界、自然科学的哲学论述,没有总标题,写作年代大致在1873至1883年间,这部《1873—1883年自然哲学手稿》就是日后广为人知的《自然辩证法》。
由于恩格斯《1873—1883年自然哲学手稿》的未完成性质,这部著作的理论目的向来引起争论,并且因此导致不同编辑者为手稿选取了不同的名称。
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然辩证法》目的在于表述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种则认为在于根据自然科学理论阐明作为自然社会和思维普遍规律的辩证法。
凯德洛夫在他的《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恩格斯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自然辩证法》设想为对他那个时代的全部自然科学成果的一种总结,”我认为,这正是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主题意图。
浅谈我是如何用辩证观点看问题的
浅谈我是如何用辩证观点看问题的丁义霞G852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按照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规律运动、发展的,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
因此在生活中的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在看到事物好的一面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看到坏的一面。
只有这样,我们才不容易走极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的看待事物。
辩证观点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下面简单谈谈我是如何用辩证观点看问题的。
一、如何用辩证观点看待“知止”与“知不止”《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是提倡知止的精神。
北宋名臣张咏曾说:“大小之事,皆需用智,智犹水也,不流则腐。
”被后人引申为“水不流则腐,人不进则退”。
这是提倡知不止的精神。
知止与知不止是矛盾对立的观点,各自均有人以此为追求目标。
一说该止,一说不该止,到底孰是孰非呢?其实,宇宙的根本规律就是对立统一的。
我认为知止,应该是指个人的欲望、贪心而说的。
如不止欲而纵欲,就会出现欲壑难填的现象,被欲所害,走向毁灭。
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众所周知二战的发动者希特勒,他在短短的半年内占领了西欧,可他野心膨胀,又去进攻苏联,众叛亲离成为世人的公敌,最终兵败身亡,成为人类的败类,遗臭往年。
又如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大贪官和珅,四处敛财,富可敌国,结果也落得被抄家的下场。
物欲横流之中,知止者智,知不止者愚。
希特勒与和珅为争名利,费尽心机,到头来却也是空来白走,这正是他们不知止的缘故。
知止,知不止是对立的,但它们也是可以统一于一身的。
中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了祖国的原子事业,放弃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
在深山中几十年如一日,在团体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在1964年成功爆炸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波兰的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在十分简陋的木棚中历经多年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世界上极其珍贵的镭。
可她却毅然放弃申请专利,并把她提炼出的镭全部上交,分文不取。
谈谈辩证法问题读后感
谈谈辩证法问题读后感
《谈谈辩证法问题》是一本关于哲学思想的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辩证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强调事物的矛盾性和发展性,认为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论证,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辩证法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果我们能够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取得更好的成果。
辩证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辩证法的魅力。
它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种实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我相信,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运用辩证法,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因此,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辩证法,希望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谈谈辩证法问题
谈谈辩证法问题引言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一种分析和解决矛盾的思维方法和科学工具。
辩证法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的思维和认识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问题的提出、发展历程、基本原理和应用等方面,谈谈辩证法问题。
问题的提出辩证法的提出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古希腊哲学。
但是,严格意义上的辩证法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得到了全面系统化的表述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在对人类社会、自然界和思维运动的深入研究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解决矛盾的思维方法。
发展历程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法最早的表述可以追溯到马克思的著作中。
马克思将辩证法视为对现实的观察和分析的科学方法,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辩证法思维。
随着历史的发展,辩证法逐渐被认为是解决矛盾和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工具。
列宁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将其应用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中。
在中国,辩证法的发展也有着特殊的历程。
毛泽东把辩证法作为思想方法和指导原则,提出了“矛盾斗争、矛盾分析”的重要原则,将辩证法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辩证法在世界范围内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研究方向。
从哲学领域到社会科学领域,辩证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基本原理辩证法的核心原理是对立统一和矛盾普遍性。
对立统一指的是事物内部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但同时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矛盾普遍性指的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内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辩证法中还包括其他重要的原理,如转化、量变与质变、否定之否定等。
这些原理构成了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指导着人们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和分析。
应用与意义辩证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意义。
首先,辩证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可以深入分析矛盾和矛盾的运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辩证法有助于我们发现和把握事物的内在矛盾和矛盾的方向。
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辩证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矛盾发展的方向,推动历史的进程。
读书心得谈谈辩证法问题
读书心得谈谈辩证法问题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读书心得谈谈辩证法问题篇一:《谈谈辩证法问题》读书笔记对立统一律——读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有感在文章的开头,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和认识的规律。
列宁在把它作为客观世界的规律进行论述之后就把它作为认识规律来论述。
列宁首先提出问题,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
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问题,列宁明确指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学说。
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
”列宁在为了说明“对立面的统一”这一辩证法的命题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先进成果,首先提到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一段话。
赫拉克利特是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他在2400年以前就说过:“因为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所以在把它分为两半时,这两个对立面就显露出来了。
”列宁还指出:“黑格尔也正是这样提出问题的。
”他说:“一切事物自身都是矛盾的”,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又说:“在对象的本质中发现本质自身所具有的矛盾(本来意义上的辩证法)”。
最后,列宁还指出亚里士多德经常在这个问题上兜圈子,徘徊动摇甚至反对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
列宁批判地继承了哲学思想的先进成果,唯物地而且科学地解决了对立丽的统一问题,并把它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
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世界是辨证的,认识也当然是辨证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世界的根本规律,当然也是认识的根本规律。
辩证法作为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就其内容而言分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说:“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旺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
”这就是说,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是外部世界运动的一般规律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
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原文与讲解)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原文与讲解)《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著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参拉萨尔所著《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一书第三篇(《论认识》)开头所引用的斐洛关于赫拉克利特的二段话),是辩证法的实质(是辩证法的“本质”之一,是它的主要的特点或特征之一,甚至是它的最主要的特点或特征)。
黑格尔也正是这样提问题的(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形而上学》中经常在这周围兜圈子,并跟赫拉克利特即跟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作斗争)。
辩证法内容的这一方面的正确性必须由科学史来检验。
对于辩证法的这一方面,通常(例如普列汉诺夫)没有予以足够的注意:对立面的同一被当做实例的总和[“例如种子”,“例如原始共产主义”。
恩格斯也这样做过。
但这是:'为了通俗化’]……而不是被当做认识的规律(以及客观世界的规律)。
在数学中,正和负,微分和积分。
在力学中,作用和反作用。
在物理学中,阳电和阴电。
在化学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
在社会科学中,阶级斗争。
对立面的同一(它们的“统一”、也许这样说更正确些吧?虽然同一和统一这两个名词在这里并没有特别重大的差别。
在一定的意义上两个名词都是正确的),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
要认识世界上一切过程的“自己运动”、自生的发展和蓬勃的生活,就要把这些过程当做对立面的统一来认识。
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
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
根据第一种运动观点,自己运动,它的动力、泉源、动因都被忽视了(或者这个泉源被移到外部——移到神、主体等等那里去了);根据第二种观点,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泉源上。
第一种观点是死板的、贫乏的、枯竭的。
第二种观点是活生生的。
谈谈辩证法问题
谈谈辩证法问题辩证法问题是指辩证法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
辩证法是一种关于事物发展和认识的方法论,它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而推动的,认识事物也是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统一而取得的。
辩证法问题既包括对辩证法本身的思考,也包括对辩证法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和发展的思考。
首先,辩证法的基本概念是什么?辩证法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
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包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性、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事物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等。
辩证法的基本方法包括抽象和具体、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等。
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这些矛盾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辩证法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和具体的认识,反对片面和抽象的认识。
其次,辩证法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是什么?辩证法可以用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社会科学领域,辩证法可以用来分析社会矛盾和社会变革的规律,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自然科学领域,辩证法可以用来分析自然界的矛盾和变化,揭示自然发展的规律。
辩证法还可以用来分析和解决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推动个体和群体的发展和进步。
辩证法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需要我们具备全面、具体、辩证的思维能力,善于分析和解决矛盾,推动问题的解决和事物的发展。
第三,辩证法的发展和演变是怎样的?辩证法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在不同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和演变。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思想流派,与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法被认为是一种关于事物发展和认识的基本方法,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
在现代哲学中,辩证法被认为是一种哲学方法和思维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和领域。
最后,辩证法问题在当今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辩证法是一种全面、具体和辩证的思维方式,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谈谈辩证法问题
谈谈辩证法问题辩证法是哲学中的一种重要观念和方法,指的是对抗相反的事物,对抗的力量不同,相互矛盾、互相斗争、互相转化的规律。
辩证法不仅是哲学思维的理论基础,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学等各个领域,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积极吸收了现代文化的成果,包容了多种文化和哲学的智慧,旨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矛盾和发展的观念。
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事物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
因此,在实践中,我们要善于认识和把握事物内部的矛盾,并且通过运用矛盾的规律,积极推动发展过程。
同时,发展的本质就是矛盾的斗争,矛盾的解决过程就是事物发展的过程。
只有把握事物本质规律,抓住时机,认真分析和解决矛盾,才能更好地推动发展。
辩证法的第二个核心思想是统一和斗争的观念。
辩证法认为,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是一个彼此互相依存,对立合成的总体。
同时,这些事物之间又有着不同层次的矛盾,这些矛盾又在相互作用中不断演化和发展。
由此,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既是统一的,也是斗争的。
所有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在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人们需要掌握事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总体性。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运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寻求矛盾的统一点,抓住变化的规律并改造现状,推动时代和社会发展。
辩证法的第三个核心思想是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于内在的规律和客观规律的相互作用。
辩证法认为,人性的本质是与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相契合,而不是以所愿为转移的自由意志。
因此,研究和掌握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就是要从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角度出发,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寻找内部矛盾并运用经验和知识推动事物的发展。
只有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认真对待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不随意放弃实践和思考的机会,才可以更好地践行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并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
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多年来,在辩证法的实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上,理论、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理解甚至争议。
以笔者之见,以前苏联为代表的对辩证法的“正统”解读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形式主义,二,矛盾思维,三,模糊性。
说,“正题”与“反题”之间的斗争,导致了超越两者之上的一种新阶段,它表面上是对“正题”的回归(即否定的否定),即是在更高水平(或在“更高性质”上)的回归。
“合题”一旦达到,就意味着这一轮的辩证三段式已经完成,但同时又意味着下一轮(也是新的、更高的一轮)辩证三段式的开始:终点成了新的起点,“合题”成了新的“正题”如此发展下去,一直达到某个不能够再发展的顶点。
应当看到,这种以相互否定和相互斗争为特征的发展模式有时的确可以很好地说明世界上某些事物(主要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思想)的发展。
比如,在社会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有时的确会发生这样的情形:当新旧两种社会力量斗得不可开交时,也就是说,当那个“反题”在取代“正题”之后仍然不能实现自己的最终统治地位时,一种折中的、使对立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便出现了,并且因此也就扎下根来。
英国历史上1688年的“光荣革命”、法国历史上的拿破仑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魏玛共和国、日本的“明治维新”等等,都可以看作某种历史的“合题”但是必须指出,这种折中解决办法在历史上毕竟不多。
事实上,历史上的大部分政权更迭是以直接的“否定”来一次完成的,它既不保留上一个政权的任何实质性内容,也不吸取再上一个政权的任何实质性内容。
而且,“合题”也常常不能够再进一步转化为新的、更高层次的“正题”。
从人类思想史来看,不断的否定与取代有时确实是发展的经常动力,这一点在西方表现得特别明显。
从古希腊开始,西方人提出来的思想、理论和见解,几乎没有一个是不受到质疑与批判的,而且那些提出自己“正题”的思想家,还鼓励弟子们对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即导致“反题”。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思想史上时不时地也会出现“三段一组”的发展格式,与黑格尔讲的正、反、合这种三段式有相似之处。
谈谈辩证法问题
谈谈辩证法问题辩证法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和理论体系,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以及社会实践中。
它以对立统一法则为核心,强调事物内部的矛盾与斗争,以及辩证推理的思维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围绕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展开讨论,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辩证法作为一种认识和思维方式,强调对事物的全面性和复杂性的认识。
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矛盾和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事物的对立面在统一中得以体现。
这样的观点与常规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不同,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矛盾的根源。
在辩证法中,对立统一法则是核心原则之一。
它指明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即对立双方在斗争中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从而实现事物的不断发展和进化。
这一原理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适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也可以运用于个体心理和人际关系等具体领域。
辩证法中的另一个重要原理是矛盾普遍性原则。
这一原理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内部矛盾还是外部矛盾,都是事物前进和发展的动力。
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只有通过解决矛盾,事物才能进一步发展壮大。
辩证法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理论领域,还广泛应用于实践中。
在社会变革中,辩证法被用来指导社会发展和社会政治变革。
在经济领域,辩证法帮助人们发现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科学研究中,辩证法引导人们超越事物表面,发现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在个人成长和人际关系中,辩证法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改变不利的行为和态度。
然而,辩证法也存在一些争议和问题。
有人认为,辩证法关注的是抽象的、一般性的规律,对于具体的事物和现象,它的解释和应用并不总是完全适用。
此外,辩证法的运用需要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一些普通人来说可能并不容易理解和接受。
尽管辩证法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但其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都是不可忽视的。
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方式对于解决问题、推动社会发展以及提升个人发展和素质都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辩证法问题》浅谈
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列宁同志开篇便指出辩证法的实质是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然后就唯物辩证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这篇文章大概讲了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面的同一,是承认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
对立面的“斗争”是发展。
正确的发展观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着重于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
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第二,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首先,列宁指出,马克思的方法既符合事物的辩证法,也符合人的认识的辩证性质,既是客观辩证法,又是主观辩证法。
列宁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认识辩证法是事物客观辩证法的观念形态,所以,认识论所揭示的认识的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客观事物的辩证法是一致的;辩证法既是揭示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客观辩证法,又是人的认识活动规律的主观辩证法。
因此,“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第三,认识过程是近似于一串圆圈或螺旋的曲线。
列宁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认识圆圈的思想,并以此概括说明哲学发展的辩证性质。
第四,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
从认识的结构上说,唯心主义是由于把认识的某一成分无限夸大而产生的;就认识过程说,唯心主义是由于把认识曲线上的某一片断变成独立完整的直线而产生的。
唯心主义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反映,在阶级社会里,它适应了反动统治阶级的需要。
由于反动统治阶级的利益与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相违背,所以,它们歪曲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用唯心主义为其利益和地位作辩护,为其政权和社会制度作论证。
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我认为列宁在这里已经明确地指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内部存在着矛盾双方
的一个对立统一体,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规律,而辩证法则是人们对于这个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反映。
人们如何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呢?人们既不能先验地把握这个规律,也不能简单地经验它,而只能通过科学史来检验。
在人类还没有大量的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以前,人们是很难真正懂得和运用辨证法的。
所以,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才说历史上的那些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赫拉克利特等)关于事物的对立统一的说法都属于天才的猜测和对事物矛盾的朴素的认识。
他们的这些天才的猜测绝不是杜撰的,而是以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为基础的。
正如文中所说,人类发现了微分积分、正电负电、原子的化合和分解,才会逐渐清楚对立统一的概念。
随着人类在科学发展上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辩证法的了解和运用才具有了较好的条件和材料方面的准备。
由此,进而衍生出了列宁的另一个观点,即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
列宁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 主要的注意力应该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
只有这样,才能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能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相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也就是说,只有我们重点研究事物运动的源泉,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才能理解事物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才能更好地创造条件推动事物的发展。
纵观人类社会的进程,先后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个阶段。
小到每一次社会暴动,大到每一次王朝更替甚至社会转型,都必须分出胜负,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由于“成王”常常具有巨大的人格魅力,在活动取得最终胜利的过程中具有无法比拟的作用,人们难免将历史的推进归结到这些英雄身上,比如美国国父华盛顿。
诚然,独立战争的胜利有赖于华盛顿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1787年宪法的颁布有赖于华盛顿先进的民主思想,但更多是因为殖民地经济的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独立的需要和建立代议制政体的需要。
假设历史上没有华盛顿的存在,那么独立战争极有可能失败,1787年宪法极有可能变味甚至流产,但是美国人民会轻易屈服于英王的淫威吗?会就此善罢甘休,放弃自己与生俱来的权利吗?不!随着殖民地经济蓬勃发展,新一波的独立风潮可以预见,直至将英军赶出殖民地;随着启蒙思想广为传播,代议制政体的形成指日可待,直至三权分立的思想变成了现实。
由此可见,美国从殖民地向资
本主义国家转化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华盛顿个人的能力,而是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思想的传播,这也就是列宁所说的“运动的源泉。
”
二、个别就是一般,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
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列宁在短文中精辟地揭示了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
个别和一般是同一的,它们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个别和一般是有差别的,两者不能完全等同。
这就是说,个别和一般之间又有互相排斥的关系。
各个个别相互区别的特性并不完全进入一般之中,因而个别比一般要丰富。
个别和一般的联系,构成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也就是说,在客观世界中,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孤立的、和外界隔绝的个别事物是不存在的。
这是因为个别和一般、个别和个别不仅相互依存而且相互转化着。
个别通过一般把同类事物中的许多个别联系起来,构成有机系统。
不仅如此,个别通过千万次的相互转化,又把这一类的个别同另一类的个别联系起来,把这个一般同另一个一般联系起来,组织成一个普遍联系之网。
在客观世界中个别和个别、个别和一般的相互转化,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本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使我想起了此前看过的一个笑话:某人卧病在床,让妻子给他削水果吃。
当妻子先后拿来了苹果、梨、香蕉等,他都以“这不是水果”拒绝了妻子的好意;当妻子问他什么才是水果时,他又说不出来,于是在僵持中饿死了。
这个笑话或许过于夸张,但这正是讽刺之处:这个人很傻,因为一个问题葬送了生命,更因为他割裂了事物一般与个别的联系,也就是事物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系。
众所周知,水果是指多汁且有甜味的植物果实,包含苹果、梨、香蕉、桃子、草莓等,具有普遍性;苹果、梨、香蕉、桃子、草莓是水果的一种,都含有丰富的营养和助消化,但是他们之间又是相互区别的。
比如,苹果果实圆形,味甜或略酸;梨果实硕大、黄亮美色,皮薄多汁,肉多核小……它们之间的差异,也就是特殊性,是我们之所以能够在水果摊中分辨不同水果的原因。
回到列宁的结论,我们不难理解“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存在”的内涵了。
往更广阔的范畴看,水果只是食物的一种;往更入微的细节看,苹果——水果中的一种,又有各式各样的品种,如红富士、早捷、夏绿等等,因此列宁又说“任何个别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
个别一定与一般相
联而存在”
三、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
个人觉得,这句话是第一眼看这篇短文中最显眼,最富有韵味,也是最难理解的话。
列宁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
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断片、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引到泥坑里去。
也就是说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是不断前进和上升的,也就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
发展的螺旋式指的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曲折性的形象概括,否定之否定规律表现形态的哲学描述。
它表明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而是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即由自身出发,仿佛又回到自身,并得到丰富和提高的辩证过程。
事物发展是无限的,因而螺旋式的辩证运动也不是一个封闭的,而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辩证链条。
人类的探索过程就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比如物理界,布鲁诺坚持宣传日心说的观点,反对当时地位无上的宗教所坚持的地心说,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而事实证明“日心说”的正确性,这就是所说的曲线的一个片段,这个片段把之前的人引到了一个“地心说”的泥坑里去。
19世纪中叶到下半叶的时候,有权威人士在国际物理大会上说物理学已经达到了顶点,以后的人只需要做修补工作,可是熟知那只是经典物理的顶点,在随后发现的黑体辐射以及紫外灾难等物理学两大难题中,经典物理便无法解释,人们只能逐渐探索出新的解决方案,即量子物理。
所以,人类的认识就想盘山公路一样,螺旋式上升,但与山不同的是,它没有顶峰,至少目前没有。
《谈谈辩证法问题》虽然是一篇只有几千字的短文,但文中包含着对唯物辩证法的深入探讨和富于启发性的理解,对于掌握和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科学”的方法论,是一个宝贵的思想库,会让人想到很多很多,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