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授课课件(共24张PPT)
魏 时间220年 建立者:曹丕 都城:洛阳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 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
吴 时间229年 建立者:孙权 都城:建业
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 代魏称帝,建立西晋。
280年,晋灭吴,三国鼎立 局面结束,西晋统一。
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
渊(十六国时期前赵创建者,匈奴贵族)以汉高祖 (刘邦)、世祖(刘秀)、昭烈(刘备)为三祖,太 祖,世宗、中宗、显宗、肃宗为五宗。
——《资治通鉴》
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幼而聪悟好学,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 《孙吴兵法》靡不诵之。工草,隶,善属文,著《述 怀诗》百余篇,赋诗五十余篇。
——《晋书·刘聪载记》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曾经处于华夏边缘地区和附庸地位的北方草原民族迁入中原……为了获得人数 众多的、文化先进的汉族的认可………在建立政权之初,他们不仅在祖源认同 上有政姓或攀附华夏族祖先的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多加斟酌,十 分谨慎。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在其统治地区进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
军事征服立身的北朝异族政权,在接连开启了封建化进程后,无疑比偏安 的南方更具有政治复兴的动量,帝国以北朝为“出口”而走向隋唐盛世。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新生的希望在北朝,隋唐继承北周
课堂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政权更迭;区域开发;民族交融
OPTION 01
割据混战 南北对立 政权更迭 门阀政治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 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 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PPT课件
鉴赏才能。创作需要才能,鉴赏需要才能。“将 阅文情,先标六观”(《文心雕龙·知音》) ◆要有丰富的“阅历”。所谓:“圆照之象,务先博 观”,“凡操千曲而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要对作品的“六观”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B、鉴赏者的性情
魏晋南北朝的文论家一方面以肯定的方式对欣赏 者的才能提出要求;另一方面又以否定的方式论 述了关于鉴赏性情的问题。 ◆信伪迷真 ◆文人相轻,崇己抑人。“暗于自见,谓己为贤” ,“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曹丕《典论.论文》 ) ◆ 贵远贱近,贵古贱今。“贵远贱近,常人之用 情也。”(葛洪《抱朴子. 广譬》) ◆味诗法与意象法。这两种方法是魏晋南北朝文 论家常用的文学鉴赏方法。比如钟嵘的《诗品》 从整体上看采用了“溯流别”,“第高下”的方法。
A、缘情说。 魏晋南北朝的“缘情说”有三大特 征:
◆强调外物对主体情感的感召右摇动。 “阴阳参舒,春秋代序,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文心雕龙·物色》)“气之动物,物之感人, 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诗品序》)
◆强调“摇荡性情”之物,不仅是指“春风春鸟,秋 月秋蝉”之类的自然物象,同时也指“塞客衣单, 孀闺泪尽”社会现象。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概述
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高 潮,这个时期的文学理论成绩斐然,至少有 四个“第一”:第一部文论专著----《典论论 文》,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 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和第 一部体大精深的文论巨制——刘勰的《文心 雕龙》。诸如“缘情说”、“虚静说”、 “物感说”等诗学范畴、美学范畴在这个时 期发展成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三大分支---“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在 魏晋南北朝时期,均获得了巨大的丰收,达 到了一个新境界。所以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 理论在中国诗学史、美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 义。
◆要对作品的“六观”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B、鉴赏者的性情
魏晋南北朝的文论家一方面以肯定的方式对欣赏 者的才能提出要求;另一方面又以否定的方式论 述了关于鉴赏性情的问题。 ◆信伪迷真 ◆文人相轻,崇己抑人。“暗于自见,谓己为贤” ,“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曹丕《典论.论文》 ) ◆ 贵远贱近,贵古贱今。“贵远贱近,常人之用 情也。”(葛洪《抱朴子. 广譬》) ◆味诗法与意象法。这两种方法是魏晋南北朝文 论家常用的文学鉴赏方法。比如钟嵘的《诗品》 从整体上看采用了“溯流别”,“第高下”的方法。
A、缘情说。 魏晋南北朝的“缘情说”有三大特 征:
◆强调外物对主体情感的感召右摇动。 “阴阳参舒,春秋代序,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文心雕龙·物色》)“气之动物,物之感人, 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诗品序》)
◆强调“摇荡性情”之物,不仅是指“春风春鸟,秋 月秋蝉”之类的自然物象,同时也指“塞客衣单, 孀闺泪尽”社会现象。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概述
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高 潮,这个时期的文学理论成绩斐然,至少有 四个“第一”:第一部文论专著----《典论论 文》,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 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和第 一部体大精深的文论巨制——刘勰的《文心 雕龙》。诸如“缘情说”、“虚静说”、 “物感说”等诗学范畴、美学范畴在这个时 期发展成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三大分支---“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在 魏晋南北朝时期,均获得了巨大的丰收,达 到了一个新境界。所以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 理论在中国诗学史、美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 义。
5第五章魏晋南北朝PPT课件
成功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38
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 历史背景
战事频繁,促进了少数 民族与汉族文化的交流。
北魏:鲜卑族。
第二节 首服
一、小冠
二、笼冠
文官的特点:负囊 簪笔 戴笼冠
三、帽 皇帝:白纱帽; 百姓:黑纱帽
第三节 服装
一、男子服饰 1.大袖衫 有祛为袍 无祛为衫 直襟 对襟
2 .裤褶
形制:上衣窄小 长至膝部 裤管宽松 长至足部
裲裆:背心或坎肩
二、妇女服饰
上长下短变为 上俭下丰
宽衣博带变为 窄袖紧身
华丽飘逸、披肩飘带
•杂 裾 垂 髾 服
三、梳装 髻:实心 环:空心
第四节 染织
魏晋:受西域文化影响, 卷草纹,莲花纹,葡萄 纹,狮子纹
南北朝:花鸟植物的纹样逐渐增多
写在最后
第05讲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新教材)
为例,一时曾有“不堪寂寞,曹操出土”的说辞。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
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和方法,合理的是( )
A.知人论世,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
D
B.与时俱进,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
C.察言观行,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侧重动机而非效果
D.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运动趋势推动社会进步
B 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注意:人口迁徙、经济交流、民族交融是相互影响的。
三、人口迁移与民族交融
人口迁徙的概况
1.根据下列材料,分析魏晋时期人口迁移的原因、概况和影响。
材料1:曹操斩杀三郡乌桓蹋顿单于, 并把其部众万多落迁至关内,并编入 军队。
影响: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极大的提高了南方的社会生产力, 从而有力地 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 , 为封建文化的更加繁荣准备了条件。 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二、经济发展与区域开发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
朝代
特征
规律
魏晋南北朝 (永嘉南渡)
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项目 关键词 政治 门阀政治、九品中正制、三省制、州郡县、律令儒家化、
经济
思想 文化
区域大开发、屯田制、占田制、均田制、租调制、经济重心南移 佛教禅宗、道教、三教合一、玄学、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
近五年高考考点
时间 2023
全国卷
2022 2021
【甲】45·孝文帝改革 【乙】25·古代中国的经 济重心南移 【乙】47·历史人物评 价——冯道
魏晋南北朝PPT课件好看
体现了当时佛教艺术的繁荣。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也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石窟, 其雕塑和壁画作品内容丰富、技 艺高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
信仰和文化传统。
建筑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风格独特 ,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建筑的空 间布局和结构美感,同时也融入 了佛教建筑的特点,如塔的造型
和装饰等。
对文化艺术的贡献
书法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 术取得了巨大成就,王 羲之的《兰亭序》等。
绘画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 术也取得了重要成就,如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等 。
佛教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 化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对后世的宗教和文化产 生了深远影响。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重视文化传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启示我们要重视文化传承和创 新。
倡导多元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启示我们要倡导多元文化 ,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坚持和平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表明,和平稳定的环境是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 的基础,启示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THANKS
长期的斗争和融合。
九品中正制和门阀政治
02
这一时期,士族门阀势力崛起,他们掌握着政治权力,形成了
特殊的门阀政治制度。
民族融合与胡汉冲突
03
随着北方民族的南迁和相互融合,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
冲突也日益凸显。
经济背景
土地制度变革
水利工程和农业技术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制度经历了从 屯田制到占田制的变革,使得土地所 有权和使用权分离。
城市与乡村的生活方式
城市生活
魏晋南北朝时期,城市生活逐渐繁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中出现了许多商业区和市场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同时,城市中的文化、教育、医疗等设施也逐渐完善。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也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石窟, 其雕塑和壁画作品内容丰富、技 艺高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
信仰和文化传统。
建筑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风格独特 ,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建筑的空 间布局和结构美感,同时也融入 了佛教建筑的特点,如塔的造型
和装饰等。
对文化艺术的贡献
书法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 术取得了巨大成就,王 羲之的《兰亭序》等。
绘画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 术也取得了重要成就,如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等 。
佛教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 化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对后世的宗教和文化产 生了深远影响。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重视文化传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启示我们要重视文化传承和创 新。
倡导多元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启示我们要倡导多元文化 ,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坚持和平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表明,和平稳定的环境是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 的基础,启示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THANKS
长期的斗争和融合。
九品中正制和门阀政治
02
这一时期,士族门阀势力崛起,他们掌握着政治权力,形成了
特殊的门阀政治制度。
民族融合与胡汉冲突
03
随着北方民族的南迁和相互融合,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
冲突也日益凸显。
经济背景
土地制度变革
水利工程和农业技术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制度经历了从 屯田制到占田制的变革,使得土地所 有权和使用权分离。
城市与乡村的生活方式
城市生活
魏晋南北朝时期,城市生活逐渐繁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中出现了许多商业区和市场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同时,城市中的文化、教育、医疗等设施也逐渐完善。
F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九品中正制及其实施过程: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采用尚书陈群的建议,开创九品 中正制度。这种制度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取 士制度,具体做法: (一)设置中正官
郡置小中正,州置大中正,由司徒选择“德充才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或“贤有识鉴”的中央政府现职官员,担任其原籍
贯的中正官,这样就收走了原由地方长官把持的人 才选拔权,有利于加强中央对选士的控制。中正的 专职就是选士,比起负责全盘事务的地方长官来, 能保证投入足够精力去查访考察士人。
公元506年,又置集雅馆,以招远来学者,也以五 经为讲授内容。 3.国子学 公元508年,诏令兴修国子学,招收胄子入学。 “诏皇太子及王侯之子,年在从师者,皆入学”。 国子学设国子博士2人。 学生入学年限不等,有的甚至7岁就入国子学受业, 有的季春入学,孟冬应举。国子学学生按经分专业 学习,故有国子《礼》生、国子《周易》生等等。
二、北朝的地方官学
北魏州郡立学,乡党立学。 北齐注重州郡立学。 北周州县有学生。 北朝无论中央官学,还是地方官学,基本上是以经 学为主要教授内容。南朝经学受玄学影响较深,注 重义理之学,北朝经学基本上承继了汉学传统,谨 守章句训诂,注重名物制度的考证。 南朝、北朝都盛行博涉的学风,以至罕有纯粹的儒 门学者。
魏晋初期,中正官由朝廷任命,他们在考察品评本 地人物时,还比较注意人才的优劣和舆论的褒贬。 加上九品正中制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形成的有中正品 评和吏部授官的体系,两者各自独立,相互制衡, 能够防止走后门、任人唯亲等腐败现象发生。因此, 刚开始,九品中正制的确做到了曹操所提倡的不拘 贵贱,唯才是举,赢得了时人的好评。
三、北朝的私学
北朝时期私学教育曾一度遭受挫折。 公元444年,北魏太武帝曾下诏禁绝私学,表 面是为发展官学去除障碍,实际目的在控制 思想。 北齐、北周私学得到很大发展。 北朝私学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PPT课件
长期战乱
均田制、租调制
吏治好转, 缓和矛盾
恢复经济, 增加收入
阶级矛盾激化
宗主督护制
三长制
对人民有效控制
民族矛盾激化
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移风易俗,汉化 促进民族融合
平城不能适应 发展的需要
保守势力强大,经济 落后,柔然威胁
迁都洛阳
加强对中原控制
.
34
平城僻处塞上,虽不断地移民塞上,给耕牛,计口 授田,也只能供应六镇的军粮。……其后高车(北方少 数民族)攻柔然,取柔然故地,柔然南徙,逼近平城, 孝文帝遣数十万骑北拒柔然,“大寒雪,人马死者众”。
1、背景:①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
19
北魏统一北方
东晋时,鲜卑族拓跋 部首领建立代国,但不久 被前秦吞并。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 解。386年,拓拔部的首 领拓拔珪乘机复国,改国 号魏,后来定都平城(今 山西大同),历史上称为 北魏。
北魏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像
.
20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一)总体特征:长期分裂,政权更替频繁 (二)重要制度——三省体制和九品中正制 (三)重要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
58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耕耙耱技术形成 曹魏时翻车用于灌溉
(二)手工业:南北朝出现灌钢法
.
59
南北朝的灌钢法
生铁 熟铁
把生铁和熟铁按一 定的比例配合,加 热后再锻打,成为 质地优良的钢。
1、背景:①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②阶级矛盾尖锐— 宗主督护制
.
21
宗主督护制
北魏初期,无力消灭遍及大河南北的地主豪强, 只得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 督护农民纳税服役,但他们趁机隐瞒人口,逃避赋税、 徭役。同时,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 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课件
人才已名不副实。 • 汉末兵连祸结,人民背井离乡,乡举里选
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 发展过程 • 始设于魏文帝时期 • 初期重视人才的才能 • 后仅重视门第
➢ 评价: • 取士不再由州郡牧守兼任,而由专职的中正
官从事,这是对乡举里选的新发展。 • 取士工作从政权中分化出来,具有一定的独
立性,在组织上为科举制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 人才选拔大权为世家大族所把持,限制了庶
Thank you!
➢ 2.家庭教育的原则 • 严慈相济 • 同等爱护 • 重视通用语言学习 • 进行道德教育
(四)学习态度和方法
➢ 学习态度 • 为己而学 • 虚心学习 • 珍惜时光,不可以老废学 ➢ 学习方法 • 勤学 • 切磋、问学 • 眼学
• 眼学
• 包括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两个方面。 对于书本知识,必须阅读典籍,查考原文, 如此方可信受、转述。源探本的功夫方可信实。
• 这是一种将学校教育与文官考试任用 合一的制度。
• 把太学分为预科和本科两个阶段,每 两年考试一次,层层筛选,这无疑有利于 提高和保证太学质量。
2.两晋时期的教育
咸宁四年(278年),晋武帝初立国子学。 教学内容与太学一致,学生来源不同:太学学 生主要是六品以下一般贵族子弟,而国子学学 生是五品以上的贵族子弟。在太学外设立国子 学,使官学多样化,等级性也更加明显。国子 学设立的目的是满足士族地主的教育特权及严 格士庶之别的欲望。
3.南朝的学校教育
• 四馆并列:元嘉15年(438),征召名儒雷次 宗至京师,开儒学馆于京郊鸡笼山,置生百余人。 翌年,丹阳尹何尚之设立玄学馆,太子率更令何 承天立史学馆,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馆。
• 总明观:泰始六年(470),宋明帝立,分为 儒、道、文、史四科,是藏书、研究、教学三位 一体的机关,且总领四科,管理上更加完善,也 使原来四个单科性质的大学发展成为多科性大学 中试行分科教授的制度。
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 发展过程 • 始设于魏文帝时期 • 初期重视人才的才能 • 后仅重视门第
➢ 评价: • 取士不再由州郡牧守兼任,而由专职的中正
官从事,这是对乡举里选的新发展。 • 取士工作从政权中分化出来,具有一定的独
立性,在组织上为科举制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 人才选拔大权为世家大族所把持,限制了庶
Thank you!
➢ 2.家庭教育的原则 • 严慈相济 • 同等爱护 • 重视通用语言学习 • 进行道德教育
(四)学习态度和方法
➢ 学习态度 • 为己而学 • 虚心学习 • 珍惜时光,不可以老废学 ➢ 学习方法 • 勤学 • 切磋、问学 • 眼学
• 眼学
• 包括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两个方面。 对于书本知识,必须阅读典籍,查考原文, 如此方可信受、转述。源探本的功夫方可信实。
• 这是一种将学校教育与文官考试任用 合一的制度。
• 把太学分为预科和本科两个阶段,每 两年考试一次,层层筛选,这无疑有利于 提高和保证太学质量。
2.两晋时期的教育
咸宁四年(278年),晋武帝初立国子学。 教学内容与太学一致,学生来源不同:太学学 生主要是六品以下一般贵族子弟,而国子学学 生是五品以上的贵族子弟。在太学外设立国子 学,使官学多样化,等级性也更加明显。国子 学设立的目的是满足士族地主的教育特权及严 格士庶之别的欲望。
3.南朝的学校教育
• 四馆并列:元嘉15年(438),征召名儒雷次 宗至京师,开儒学馆于京郊鸡笼山,置生百余人。 翌年,丹阳尹何尚之设立玄学馆,太子率更令何 承天立史学馆,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馆。
• 总明观:泰始六年(470),宋明帝立,分为 儒、道、文、史四科,是藏书、研究、教学三位 一体的机关,且总领四科,管理上更加完善,也 使原来四个单科性质的大学发展成为多科性大学 中试行分科教授的制度。
中国教育史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博玄的教育思想 生平与教育活动 论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人性论 教育的功能远大于环境的影响 治国安邦 教育看成政治一部分,是统治的辅助手段 论学校教育 人才的造就主要得力于学校,应注重传授儒家经典为主的学校教育 论道德教育 进行道德教育工作,必须以深入的了解教育对象为前提。礼义之教是不可缺少的, 因为它是维护统治的屏障。强调内省法,注重自我修养的必要性。“因善恶以训诫”是 道德教育中另一个重要的原则与方法。道德教育必须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经济的 发展又能促进道德的培养
十六国的学校 由于各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倡导,仍然处于恢复和发展中,为后来北魏教育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推进了各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加速了各少数民族提高文化水平的步 伐,在促进各民族的大融合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魏晋时期的私学 私学成为占主导的教育形式 私学设置范围延伸至边陲 授业内容不限于五经,百家之言、文史之学家在教授之列 开办的私学多元化,道家、天文、占卜等均有私学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生平与教育活动 论士大夫教育 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 从人性论的角度来论述教育作用的传统,通过接受教育才能获得知识 接受教育与个人前途的利害关系出发,强调士大夫受特殊知识教育的必要性 知识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教育的目的在培养治国人才 德与艺是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德育方面,他承袭了儒家以孝悌仁义等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传统
北朝儒学教育较少受玄学影响,对于经典的好尚也与南朝不同
魏晋玄学教育思潮 以顺应天性自然发展为教育旨归 人性论是中国古代教育学家论述教育问题的起点。首先他们秉持自然无为观。其 次,他们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本身便是合理的,根本不需要后天教育的改造 以“真性”“无为”为理想人格 偏才、兼才、圣人是三种不同层次的人格 顺应自然的道德教育论 道德教育的起源 顺应自然的道德教育法则 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自然性情 因循自然无为的发展进程 自然主义的教育方法是一种无为的方法,教育只能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十六国的学校 由于各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倡导,仍然处于恢复和发展中,为后来北魏教育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推进了各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加速了各少数民族提高文化水平的步 伐,在促进各民族的大融合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魏晋时期的私学 私学成为占主导的教育形式 私学设置范围延伸至边陲 授业内容不限于五经,百家之言、文史之学家在教授之列 开办的私学多元化,道家、天文、占卜等均有私学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生平与教育活动 论士大夫教育 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 从人性论的角度来论述教育作用的传统,通过接受教育才能获得知识 接受教育与个人前途的利害关系出发,强调士大夫受特殊知识教育的必要性 知识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教育的目的在培养治国人才 德与艺是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德育方面,他承袭了儒家以孝悌仁义等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传统
北朝儒学教育较少受玄学影响,对于经典的好尚也与南朝不同
魏晋玄学教育思潮 以顺应天性自然发展为教育旨归 人性论是中国古代教育学家论述教育问题的起点。首先他们秉持自然无为观。其 次,他们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本身便是合理的,根本不需要后天教育的改造 以“真性”“无为”为理想人格 偏才、兼才、圣人是三种不同层次的人格 顺应自然的道德教育论 道德教育的起源 顺应自然的道德教育法则 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自然性情 因循自然无为的发展进程 自然主义的教育方法是一种无为的方法,教育只能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的小说PPT课件
.
17
部分记别事,小部分记人,其中记人也有成就较高的,如《画工弃市》(即《王昭君》), 、政事等,每篇是三言两语,综合全书较全面反映魏晋士大夫思想和生活实况。作者了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会
.
18
《世说新语》 内容分以下几方面: 玄妙清淡(名士风流的魏晋风度)。表现士大夫无聊的生活和和空虚颓废面貌,在黑暗的政治 如:《刘伶病酒》 纵酒而且放荡。 《王子猷居山阴》写王羲之儿子任性的生活。
.
10
2、表现了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善良、勤劳、勇敢和聪明的高贵品质。 童女(12、3岁),有一六女家中最小女李寄者,不听父母劝,偷偷去,带着剑和狗,用饭团
《董永葬父》(《搜神记》)卖身葬父。 《天仙配》 《白水素女》(《搜神后记》) 《田螺精》故事
.
11
3、反映青年男女对婚姻自由的追求,批判了封建礼教: 玉》(《搜神记》)或称《吴王小女》,写吴王小女紫玉和书生韩重相爱不得,以至于在墓中
魏晋时崇尚清淡讲究言行品评人物风气很盛留传最早癿是东晋葛洪西京杂记东晋语林郭子宊刘丿庆世说新语沈约俗说梁小说1818大部分记别事小部分记人其中记人也有成就较高癿如画工弃市即王昭君门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
一、小说的萌芽和发展 二、志怪小说 三、轶事小说
.
1
一、小说的萌芽和发展:
小说的概念:
与现在观念不同,现在小说是通过人物、 故事和场景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 事性的文学体裁(时间、地点、人物、场
这才与后世所说的小说含义相近。
.
3
小说最早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及先秦 散文中的寓言故事,它们是我国小说萌芽, 是我国最原始状态的小说。神话传说及历 史传记中神怪部分这就是我国志怪小说的 起源。如《西游记》则是志怪小说发展到 高级阶段,史传和诸子散文记人和记事部 分是我国轶事小说的先驱。如《愚公移 山》,《精卫填海》等有故事性情节,反 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性格。寓言给后代小 说产生很大影响。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课件(共28张PPT)
宋文帝时,中书舍人徐爰有宠,“上尝命 (王 )球及殷景仁与之相知”。王球属琅琊王氏,为王 导曾孙,门第高贵,当此之时,尽管王氏已不复旧日荣耀,不过仍然当即推辞,“球辞曰:‘士庶 区别,国之章也。臣不敢奉诏。’上改容谢焉 。
——摘编自袁宝龙《晋宋之际的皇权回归与门阀余响》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述晋宋之际的皇权回归。
●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 上述材料各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信息?有何意义?
二、东晋与南朝
3.南朝:宋齐梁陈
420年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为宋, 东晋灭亡。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 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 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 史上统称为“南朝”。
二、东晋与南朝
史海拾贝:来自教材外的信息
● 方今九州之民,爰及京城,未有六乡之举,其选才之职,专任吏部。
——魏晋傅嘏
● 西晋时,州刺史察举的秀才采用了考试,实行对策。君主出五道政论题,答得好授官就高。南朝 的秀才对策,仍然是五道策题,“五问并得为上,四三为中,二为下,一不合与第”。
●
——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民族迁徙、民族战争、友好交往、统治者改革
三、十六国与北朝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材料:但是,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 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 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壞。因此,迅速汉化、士族化 的鲜卑权贵们飞速地腐化了,他们比奢斗富,相互攀比,贪污受贿,极力聚敛,凡此种 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精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沖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 转衰,归于灭亡。
——摘编自袁宝龙《晋宋之际的皇权回归与门阀余响》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述晋宋之际的皇权回归。
●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 上述材料各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信息?有何意义?
二、东晋与南朝
3.南朝:宋齐梁陈
420年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为宋, 东晋灭亡。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 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 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 史上统称为“南朝”。
二、东晋与南朝
史海拾贝:来自教材外的信息
● 方今九州之民,爰及京城,未有六乡之举,其选才之职,专任吏部。
——魏晋傅嘏
● 西晋时,州刺史察举的秀才采用了考试,实行对策。君主出五道政论题,答得好授官就高。南朝 的秀才对策,仍然是五道策题,“五问并得为上,四三为中,二为下,一不合与第”。
●
——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民族迁徙、民族战争、友好交往、统治者改革
三、十六国与北朝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材料:但是,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 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 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壞。因此,迅速汉化、士族化 的鲜卑权贵们飞速地腐化了,他们比奢斗富,相互攀比,贪污受贿,极力聚敛,凡此种 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精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沖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 转衰,归于灭亡。
中国教育史第五章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字体下载:/ziti/
二、两晋时期的学校教育
西晋(265——316年):和平时间长,国学较东晋发 达。
东晋(317——420年)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字体下载:/ziti/
门阀制度 封建等级制中的 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 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 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 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 “阀”,右边的叫“阅”, 用来张贴功状。后人就把 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 门阀世族、士族。西汉武 帝以后,崇尚儒学,官僚 多以经术起家。他们授徒 讲学,门生故吏遍天下, 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子 孙承家学,继续为官。久 而久之,到东汉中叶出现
太学办理不善:学官选择不精;学官升迁及官员考选制度有弊;考试不 得法。
地方学校:
“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 造而教学之”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字体下载:/ziti/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二、两晋时期的学校教育
西晋(265——316年):和平时间长,国学较东晋发 达。
东晋(317——420年)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字体下载:/ziti/
门阀制度 封建等级制中的 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 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 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 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 “阀”,右边的叫“阅”, 用来张贴功状。后人就把 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 门阀世族、士族。西汉武 帝以后,崇尚儒学,官僚 多以经术起家。他们授徒 讲学,门生故吏遍天下, 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子 孙承家学,继续为官。久 而久之,到东汉中叶出现
太学办理不善:学官选择不精;学官升迁及官员考选制度有弊;考试不 得法。
地方学校:
“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 造而教学之”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字体下载:/ziti/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魏晋南北朝时期》课件
荣。
制度创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和改革 家在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创 新,如九品中正制、府兵制等, 为后世的政治制度改革提供了借
鉴和参考。
科技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发展取得 了重大突破,如祖冲之的圆周率 计算、郦道元的地理学研究等, 为后世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多元文化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繁荣得益于对不同地域、民族文化 的吸收和融合,现代社会也应倡导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以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
虽然均田制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土地私有制逐渐得到强化。地主豪门大量兼并土地,导致农民失去 土地,加剧了社会矛盾。
商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繁荣
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得到了迅速发 展。城市繁荣,商业街区形成,商品 种类繁多,贸易活动频繁。同时,货 币流通也得到了广泛发展。
商业贸易与城市发展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贸易和城 市发展情况,以及它们对社会经济的 作用。
文化发展
01
玄学与佛教的兴起
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 起和佛教的传播,以及它们对
文化发展的影响。
0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学艺术的繁荣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 的繁荣情况,以及它们在文化
发展中的作用。
03
学术思想的演变
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思想 的演变情况,以及它们对文化
赋税制度的调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制度的变革,赋税制度也经历了 多次调整。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租调的征收进行了调整,以 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
0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繁 荣
玄学的兴起与影响
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主张“无为而 治”,强调个体自由和自然主义。
制度创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和改革 家在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创 新,如九品中正制、府兵制等, 为后世的政治制度改革提供了借
鉴和参考。
科技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发展取得 了重大突破,如祖冲之的圆周率 计算、郦道元的地理学研究等, 为后世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多元文化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繁荣得益于对不同地域、民族文化 的吸收和融合,现代社会也应倡导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以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
虽然均田制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土地私有制逐渐得到强化。地主豪门大量兼并土地,导致农民失去 土地,加剧了社会矛盾。
商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繁荣
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得到了迅速发 展。城市繁荣,商业街区形成,商品 种类繁多,贸易活动频繁。同时,货 币流通也得到了广泛发展。
商业贸易与城市发展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贸易和城 市发展情况,以及它们对社会经济的 作用。
文化发展
01
玄学与佛教的兴起
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 起和佛教的传播,以及它们对
文化发展的影响。
0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学艺术的繁荣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 的繁荣情况,以及它们在文化
发展中的作用。
03
学术思想的演变
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思想 的演变情况,以及它们对文化
赋税制度的调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制度的变革,赋税制度也经历了 多次调整。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租调的征收进行了调整,以 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
0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繁 荣
玄学的兴起与影响
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主张“无为而 治”,强调个体自由和自然主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课件
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兴盛,对社会思想和 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魏晋南北朝科技进步和文化兴盛
1 农业技术
农业技术不断改进,灌溉、种植和养殖等领域取得了突破。
2 医学研究
医学研究逐渐发展,中药和针灸等传统医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3 天文学研究
天文学家开始进行星象观测和天体运动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五胡乱华及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五胡入侵
匈奴、鲜卑、氐族等北方游牧民 族纷纷入侵中原,导致政权更替 和社会动荡。
匈奴部落
匈奴犯塞,给中原地区带来巨大 的冲击和灾难。
鲜卑入侵
鲜卑游牧民族崛起,与中原王朝 进行长期的冲突和战争。
东汉末年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
土地兼并
地பைடு நூலகம்阶级通过购买和兼并土 地,导致农民破产和土地集 中。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1
三公制度
设立丞相、太尉和司徒等职位,实行人
王室衰落
2
事、财政和军事等三公分掌的制度。
王室的权威逐渐下降,士族集团开始掌
握政权和影响力。
3
门阀政治
士族门阀逐渐成为政治权贵,门阀之间 勾心斗角。
魏晋南北朝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丝绸之路
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 贸易活动逐渐繁荣,对中原地 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 响。
技术进步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制造业 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 进步。
货币流通
货币的流通和使用逐渐普及, 促进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社会制度及思想文化
士族贵族 农民和佃农 佛教的兴起
士族贵族逐渐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享有特权和 声望。
农民和佃农的生活条件较为困难,受到土地兼并 等问题的困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士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仪”者任之。
293年明确了国子学的入学资格,规定官品第五以 上的子弟方能入学。
国子学的设立,正是为了满足士族阶级享有教育特 权,严格士庶之别的愿望。
13
(二)东晋的中央官学 东晋时期的统治者有心重建太学和国子学,
但是由于政治上的动乱,其学官和生徒人数 较少。 两晋官学的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学占据主导 地位。东晋时期经学受到玄学的影响,且两 晋的经学几乎被古文经学所占据。
16
(四)十六国的学校 十六国时期的学校教育事业由于各少数民族
统治者的倡导,仍然处于恢复和发展中。虽 然它们大多沿袭魏晋的教育模式,并无多大 独特性,而且由于战争和佛教的兴盛影响了 学校教育,但它们为北魏教育的发展奠定了 基础,推动了各民族的封建化过程,加速了 各少数民族提高文化水平的步伐,在促进各 民族的大融合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太学的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但与两汉太学中 今文经学垄断教学不同,此时是古文经学占据优势。
魏太学虽办太学数十年,但未能革除颓废之态。原 因:
(1)学官遴选不精,生源择取不严; (2)学官升迁及官员考选制度有弊;
8
2.地方学校 曹操,203年颁布《修学令》,要求“郡国各
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 而教学之”。 州设文学从事,郡设文学掾,县设校官掾, 以主持地方学校。
9
3.律学 曹魏在教育制度上的新发展是律学的创办。 227年,尚书卫觊尚书请求置律博士,教授各
官吏法律诉讼之学。 这是我国律学设置的开端,打破了经学一统
的局面。
10
(二)蜀、吴的学校教育 蜀国立太学,置博士学官。州设州学。 吴立国学。
11
二、两晋时期的官学教育
两晋(西晋,265-316年;东晋31 第一:学校管理松弛;
“考课不厉,赏黜无章。” 第二:学官中缺乏名师,东晋尤甚。
学官“官师合一”
15
(三)两晋的地方学校 两晋地方官学绝大多数为地方官学自动设立,
因而没有统一规划,经费也无固定来源,没 有得到国家制度的保障,一旦热心者调离或 去世,这些盛极一时的学校就难逃衰废的厄 运。
17
三、魏晋时期的私学教育
魏晋时期私学一方面承继了汉代私学的传统,但另 一方面也呈现出时代特色:
私学设置范围延伸至边陲; 授业内容不限于五经,百家之言、文史之学皆在教授之
列; 开办的私学多元化,道家、天文、占卜等均有私学。
魏晋时期私学处于相对发展阶段,虽然没有两汉时 那样体系完备,但是它在教学内容的广博、设置地 域的广袤以及性质多元化方面均为两汉所不及。
420年,东晋亡。相继建立的朝代为宋、齐、梁、 陈,史称“南朝”。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北方 后历北齐、北周,史称“北朝”。
581年,杨坚称帝,国号隋,北周亡。589年,灭南 朝陈。南北重归一统。
4
5
第一节 魏晋的学校教育
一、三国时期的官学教育
(一)魏的学校教育
魏(220-265年)政权建立初年,对文教事业 比较重视。其官学设置,基本上承袭汉制。
263年,魏灭蜀,同年,司马炎废曹奂自立为帝,国 号晋。280年,晋灭吴,天下重归于一。290年,武 帝病卒,“八王之乱”生,随之又爆发各族人民起 义。
316年,汉刘曜亡晋。此后,北方建立了许多割据政 权,一场混战长达百余年,史称“十六国之乱”。
3
317年,司马睿称帝于建康,国号东晋(已亡之晋 称西晋),偏安江南一隅。
18
第二节 南朝的学校教育
一、宋与齐的官学教育 (一)宋朝学校教育 公元438年,宋文帝召名儒雷次宗至京师,开
儒学馆; 439年,又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馆;令何承
天立史学馆,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馆。
此时兴办的研究老庄学说的玄学、研究古今 历史的史学、研究词章的文学与研究经术的 儒学并列,这是学制上的一大改革,也反映 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实际变化。
(一)西晋的中央官学 1.太学 西晋太学是曹魏太学的继续和发展。生源广,
人数多。对太学生有门人、弟子、散生、寄 学等不同的称谓。
12
2.国子学
这是西晋时期专门为贵族子弟创办的学校,这是其 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特点。
276年,晋武帝下令立国子学,278年确定了国子学 的学官制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1人,助教15 人,以教国子学生。
19
公元470年,宋明帝诏立总明观,置祭酒,设 儒、道、文、史四科,每科置学士10人。
总明观是藏书、研究、教学三位一体的机关, 而且教学任务实际上已退居次要地位。
20
(二)齐朝学校教育 482年齐太祖制立国学,学官建制仍沿宋制,
1.太学
修葺孔庙,加封孔丘后裔,兴修太学。
公元224年,魏文帝设太学于洛阳,置经学博 士,诏令各州郡,有欲学者,皆遣诣太学。
制定“五经课试法”。使考试与选拔统一起
来。
6
五经课试法规定初入学者称为门人(即预备生);
学满两年并考试能通过一经者称作弟子(即正式 生),不通者罢遣;
弟子学满两年考试通二经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 未能通过考试者,可随下班补考,补考通二经者, 亦得为文学掌故;
文学掌故满两年并能通三经者,擢 其高第为太子舍 人,不得第者,也听随下次复试,复试通过者亦为 太子舍人;
太子舍人满两年并通四经者,擢其高第为郎中,未 及格者,随下次复试,复试通过者亦为郎中;
郎中满两年并能通五经者,擢其高第而随才叙用, 不通者亦听再试,试通亦叙用。
7
五经课试法这一考课制度规定了太学生的学习内容, 定期的考试制度,安排了仕进的梯级,对于太学的 稳定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教育
1
总论
自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到公元589年隋 灭陈,史称魏晋南北朝的370年间,先后出现 过33个王朝。
政治上,世家大族把持做官的特权; 经济上,他们肆意扩大领地,建立起庞大的
庄园经济; 生活上,贵族子弟纵欲享乐,极尽奢靡;
2
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国号魏,立都洛阳。 次年刘备称帝于成都,国号蜀。222年,孙权自称吴 王,自此天下三分,史称三国。
293年明确了国子学的入学资格,规定官品第五以 上的子弟方能入学。
国子学的设立,正是为了满足士族阶级享有教育特 权,严格士庶之别的愿望。
13
(二)东晋的中央官学 东晋时期的统治者有心重建太学和国子学,
但是由于政治上的动乱,其学官和生徒人数 较少。 两晋官学的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学占据主导 地位。东晋时期经学受到玄学的影响,且两 晋的经学几乎被古文经学所占据。
16
(四)十六国的学校 十六国时期的学校教育事业由于各少数民族
统治者的倡导,仍然处于恢复和发展中。虽 然它们大多沿袭魏晋的教育模式,并无多大 独特性,而且由于战争和佛教的兴盛影响了 学校教育,但它们为北魏教育的发展奠定了 基础,推动了各民族的封建化过程,加速了 各少数民族提高文化水平的步伐,在促进各 民族的大融合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太学的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但与两汉太学中 今文经学垄断教学不同,此时是古文经学占据优势。
魏太学虽办太学数十年,但未能革除颓废之态。原 因:
(1)学官遴选不精,生源择取不严; (2)学官升迁及官员考选制度有弊;
8
2.地方学校 曹操,203年颁布《修学令》,要求“郡国各
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 而教学之”。 州设文学从事,郡设文学掾,县设校官掾, 以主持地方学校。
9
3.律学 曹魏在教育制度上的新发展是律学的创办。 227年,尚书卫觊尚书请求置律博士,教授各
官吏法律诉讼之学。 这是我国律学设置的开端,打破了经学一统
的局面。
10
(二)蜀、吴的学校教育 蜀国立太学,置博士学官。州设州学。 吴立国学。
11
二、两晋时期的官学教育
两晋(西晋,265-316年;东晋31 第一:学校管理松弛;
“考课不厉,赏黜无章。” 第二:学官中缺乏名师,东晋尤甚。
学官“官师合一”
15
(三)两晋的地方学校 两晋地方官学绝大多数为地方官学自动设立,
因而没有统一规划,经费也无固定来源,没 有得到国家制度的保障,一旦热心者调离或 去世,这些盛极一时的学校就难逃衰废的厄 运。
17
三、魏晋时期的私学教育
魏晋时期私学一方面承继了汉代私学的传统,但另 一方面也呈现出时代特色:
私学设置范围延伸至边陲; 授业内容不限于五经,百家之言、文史之学皆在教授之
列; 开办的私学多元化,道家、天文、占卜等均有私学。
魏晋时期私学处于相对发展阶段,虽然没有两汉时 那样体系完备,但是它在教学内容的广博、设置地 域的广袤以及性质多元化方面均为两汉所不及。
420年,东晋亡。相继建立的朝代为宋、齐、梁、 陈,史称“南朝”。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北方 后历北齐、北周,史称“北朝”。
581年,杨坚称帝,国号隋,北周亡。589年,灭南 朝陈。南北重归一统。
4
5
第一节 魏晋的学校教育
一、三国时期的官学教育
(一)魏的学校教育
魏(220-265年)政权建立初年,对文教事业 比较重视。其官学设置,基本上承袭汉制。
263年,魏灭蜀,同年,司马炎废曹奂自立为帝,国 号晋。280年,晋灭吴,天下重归于一。290年,武 帝病卒,“八王之乱”生,随之又爆发各族人民起 义。
316年,汉刘曜亡晋。此后,北方建立了许多割据政 权,一场混战长达百余年,史称“十六国之乱”。
3
317年,司马睿称帝于建康,国号东晋(已亡之晋 称西晋),偏安江南一隅。
18
第二节 南朝的学校教育
一、宋与齐的官学教育 (一)宋朝学校教育 公元438年,宋文帝召名儒雷次宗至京师,开
儒学馆; 439年,又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馆;令何承
天立史学馆,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馆。
此时兴办的研究老庄学说的玄学、研究古今 历史的史学、研究词章的文学与研究经术的 儒学并列,这是学制上的一大改革,也反映 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实际变化。
(一)西晋的中央官学 1.太学 西晋太学是曹魏太学的继续和发展。生源广,
人数多。对太学生有门人、弟子、散生、寄 学等不同的称谓。
12
2.国子学
这是西晋时期专门为贵族子弟创办的学校,这是其 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特点。
276年,晋武帝下令立国子学,278年确定了国子学 的学官制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1人,助教15 人,以教国子学生。
19
公元470年,宋明帝诏立总明观,置祭酒,设 儒、道、文、史四科,每科置学士10人。
总明观是藏书、研究、教学三位一体的机关, 而且教学任务实际上已退居次要地位。
20
(二)齐朝学校教育 482年齐太祖制立国学,学官建制仍沿宋制,
1.太学
修葺孔庙,加封孔丘后裔,兴修太学。
公元224年,魏文帝设太学于洛阳,置经学博 士,诏令各州郡,有欲学者,皆遣诣太学。
制定“五经课试法”。使考试与选拔统一起
来。
6
五经课试法规定初入学者称为门人(即预备生);
学满两年并考试能通过一经者称作弟子(即正式 生),不通者罢遣;
弟子学满两年考试通二经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 未能通过考试者,可随下班补考,补考通二经者, 亦得为文学掌故;
文学掌故满两年并能通三经者,擢 其高第为太子舍 人,不得第者,也听随下次复试,复试通过者亦为 太子舍人;
太子舍人满两年并通四经者,擢其高第为郎中,未 及格者,随下次复试,复试通过者亦为郎中;
郎中满两年并能通五经者,擢其高第而随才叙用, 不通者亦听再试,试通亦叙用。
7
五经课试法这一考课制度规定了太学生的学习内容, 定期的考试制度,安排了仕进的梯级,对于太学的 稳定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教育
1
总论
自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到公元589年隋 灭陈,史称魏晋南北朝的370年间,先后出现 过33个王朝。
政治上,世家大族把持做官的特权; 经济上,他们肆意扩大领地,建立起庞大的
庄园经济; 生活上,贵族子弟纵欲享乐,极尽奢靡;
2
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国号魏,立都洛阳。 次年刘备称帝于成都,国号蜀。222年,孙权自称吴 王,自此天下三分,史称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