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第二节 南朝的学校教育
一、宋与齐的官学教育 (一)宋朝学校教育 公元438年,宋文帝召名儒雷次宗至京师,开
儒学馆; 439年,又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馆;令何承
天立史学馆,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馆。
此时兴办的研究老庄学说的玄学、研究古今 历史的史学、研究词章的文学与研究经术的 儒学并列,这是学制上的一大改革,也反映 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实际变化。
1.太学
修葺孔庙,加封孔丘后裔,兴修太学。
公元224年,魏文帝设太学于洛阳,置经学博 士,诏令各州郡,有欲学者,皆遣诣太学。
制定“五经课试法”。使考试与选拔统一起
来。
6
五经课试法规定初入学者称为门人(即预备生);
学满两年并考试能通过一经者称作弟子(即正式 生),不通者罢遣;
弟子学满两年考试通二经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 未能通过考试者,可随下班补考,补考通二经者, 亦得为文学掌故;
17
三、魏晋时期的私学教育
魏晋时期私学一方面承继了汉代私学的传统,但另 一方面也呈现出时代特色:
私学设置范围延伸至边陲; 授业内容不限于五经,百家之言、文史之学皆在教授之
列; 开办的私学多元化,道家、天文、占卜等均有私学。
魏晋时期私学处于相对发展阶段,虽然没有两汉时 那样体系完备,但是它在教学内容的广博、设置地 域的广袤以及性质多元化方面均为两汉所不及。
(一)西晋的中央官学 1.太学 西晋太学是曹魏太学的继续和发展。生源广,
人数多。对太学生有门人、弟子、散生、寄 学等不同的称谓。
12
2.国子学
这是西晋时期专门为贵族子弟创办的学校,这是其 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特点。
276年,晋武帝下令立国子学,278年确定了国子学 的学官制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1人,助教15 人,以教国子学生。
420年,东晋亡。相继建立的朝代为宋、齐、梁、 陈,史称“南朝”。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北方 后历北齐、北周,史称“北朝”。
581年,杨坚称帝,国号隋,北周亡。589年,灭南 朝陈。南北重归一统。
4
5
第一节 魏晋的学校教育
一、三国时期的官学教育
(一)魏的学校教育
魏(220-265年)政权建立初年,对文教事业 比较重视。其官学设置,基本上承袭汉制。
14
两晋国学不振突出表现在: 第一:学校管理松弛;
“考课不厉,赏黜无章。” 第二:学官中缺乏名师,东晋尤甚。
学官“官师合一”
15
(三)两晋的地方学校 两晋地方官学绝大多数为地方官学自动设立,
因而没有统一规划,经费也无固定来源,没 有得到国家制度的保障,一旦热心者调离或 去世,这些盛极一时的学校就难逃衰废的厄 运。
9
3.律学 曹魏在教育制度上的新发展是律学的创办。 227年,尚书卫觊尚书请求置律博士,教授各
官吏法律诉讼之学。 这是我国律学设置的开端,打破了经学一统
的局面。
10
(二)蜀、吴的学校教育 蜀国立太学,置博士学官。州设州学。 吴立国学。
11
二、两晋时期的官学教育
两晋(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建 朝150余年。
太学的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但与两汉太学中 今文经学垄断教学不同,此时是古文经学占据优势。
魏太学虽办太学数十年,但未能革除颓废之态。原 因:
(1)学官遴选不精,生源择取不严; (2)学官升迁及官员考选制度有弊;
8
2.地方学校 曹操,203年颁布《修学令》,要求“郡国各
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 而教学之”。 州设文学从事,郡设文学掾,县设校官掾, 以主持地方学校。
文学掌故满两年并能通三经者,擢 其高第为太子舍 人,不得第者,也听随下次复试,复试通过者亦为 太子舍人;
太子舍人满两年并通四经者,擢其高第为郎中,未 及格者,随下次复试,复试通过者亦为郎中;
郎中满两年并能通五经者,擢其高第而随才叙用, 不通者亦听再试,试通亦叙用。
7
五经课试法这一考课制度规定了太学生的学习内容, 定期的考试制度,安排了仕进的梯级,对于太学的 稳定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博士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仪”者任之。
293年明确了国子学的入学资格,规定官品第五以 上的子弟方能入学。
国子学的设立,正是为了满足士族阶级享有教育特 权,严格士庶之别的愿望。
13
(二)东晋的中央官学 东晋时期的统治者有心重建太学和国子学,
但是由于政治上的动乱,其学官和生徒人数 较少。 两晋官学的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学占据主导 地位。东晋时期经学受到玄学的影响,且两 晋的经学几乎被古文经学所占据。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教育
1来自百度文库
总论
自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到公元589年隋 灭陈,史称魏晋南北朝的370年间,先后出现 过33个王朝。
政治上,世家大族把持做官的特权; 经济上,他们肆意扩大领地,建立起庞大的
庄园经济; 生活上,贵族子弟纵欲享乐,极尽奢靡;
2
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国号魏,立都洛阳。 次年刘备称帝于成都,国号蜀。222年,孙权自称吴 王,自此天下三分,史称三国。
19
公元470年,宋明帝诏立总明观,置祭酒,设 儒、道、文、史四科,每科置学士10人。
总明观是藏书、研究、教学三位一体的机关, 而且教学任务实际上已退居次要地位。
20
(二)齐朝学校教育 482年齐太祖制立国学,学官建制仍沿宋制,
16
(四)十六国的学校 十六国时期的学校教育事业由于各少数民族
统治者的倡导,仍然处于恢复和发展中。虽 然它们大多沿袭魏晋的教育模式,并无多大 独特性,而且由于战争和佛教的兴盛影响了 学校教育,但它们为北魏教育的发展奠定了 基础,推动了各民族的封建化过程,加速了 各少数民族提高文化水平的步伐,在促进各 民族的大融合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263年,魏灭蜀,同年,司马炎废曹奂自立为帝,国 号晋。280年,晋灭吴,天下重归于一。290年,武 帝病卒,“八王之乱”生,随之又爆发各族人民起 义。
316年,汉刘曜亡晋。此后,北方建立了许多割据政 权,一场混战长达百余年,史称“十六国之乱”。
3
317年,司马睿称帝于建康,国号东晋(已亡之晋 称西晋),偏安江南一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