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有其事(孙景坛批注)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4.12《苏武传》专家指出——汉武帝并未罢黜百家只是班固在造假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

高中语文 4.12《苏武传》专家指出——汉武帝并未罢黜百家只是班固在造假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

专家指出——汉武帝并未罢黜百家只是班固在造假司马迁未提,班固造假,孙景坛教授提出——西汉初,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唯一的统治思想。

这是中学课本都有的历史事实。

但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真伪,某某市委党校哲学部教授孙景坛提出异议。

他在一篇论文中,一扫陈言,大胆指出:汉武帝从未采纳过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更未真的有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际行动,说汉武帝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完全错误的,是一个学术谎言。

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后,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赞同和反对之声一直不断。

近日,记者就此问题专门采访了孙景坛教授。

武帝时的思想转型是“绌抑黄老,崇尚儒学〞,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孙教授告诉记者:《史记》是这时期历史的铁证,《孝武本纪》虽残缺,但《儒林列传》完整,思想史的大事件、董仲舒传等都在《儒林列传》中,这是唯一可靠的原始史料。

《儒林列传》中没有任何关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字,只是说,西汉文、景至武帝六年,思想上是“黄老之治〞,六年五月“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

〞这一事件应概括为“绌抑黄老,崇尚儒学〞,无法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结论。

因为这里不仅没有董仲舒的对策,“绌〞在字面上也不是“罢黜〞,而是“贬退〞的意思。

孙教授说,假假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果真存在,那毫无疑问将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专制,第一次是秦代的“焚书坑儒〞,第三次是“文革〞,一、三次都是烧书杀人,而唯独这次那么无,可能吗?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史料依据有误。

孙教授告诉记者: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观点的出现大约在班固,成型那么在宋代司马光,班固在东汉,司马光在北宋,前者与汉武帝时相差为100多年,是两个时代;后者在时间上那么相差更远。

管怀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有其事》助读1

管怀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有其事》助读1

管怀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有其事》助读——“汉武帝‘没搞思想专制’确有其事”,兼向王志轩博士、李零教授等求教孙景坛问题的提起1993年,笔者发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子虚乌有》(1)后,管怀伦先生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有其事——与孙景坛同志商榷》(2)提出了批评。

当时,虽然多数读者都看出了该文的虚假性和欺骗性,但还是有不少人上当。

其中较为明显地是王志轩(当时为本科生,现为博士),他在大作《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被阉割的历史探索》中引证管怀伦的话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使汉代儒家经学得到重大发展,并从此成为后世历代的正统思想;另一方面,它又桎梏民族思维,使学术自由从此成为后代士子的奢望,中华民族为此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

”(3)他认为管怀伦的观点是“汉武帝‘搞思想专制’确有其事”。

那时,我回答了不少读者的提问,但没有写“助读性质”的文章,因为相信误读的多为普通读者,提高阅读水平后,问题就清楚了。

然而,与我的善良愿望相反,后来上当的人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

2005年,不少媒体都把管怀伦当成了笔者的学术对立面,我才感到事态的严重,于是写了《汉武帝确有“罢黜百家”吗?——答管怀伦教授及其十年前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有其事》,(4)予以澄清。

可是,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李零还是上了当,他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同样引证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桎梏民族思维,使学术自由从此成为后代士子的奢望,中华民族为此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

——管怀伦。

”(5)他仍认为管怀伦的文章当是笔者的对立面,管怀伦的观点是“汉武帝‘搞思想专制’确有其事”。

当然,还有一些普通学者,如郑金霞,也如是说。

(6)不过,郑金霞是值得表扬的,作为中学教师,能关注到此问题,精神可嘉。

应当说,像管怀伦这样欺世惑众的文章,下至普通学者,上至中国最高学府的名教授都上了当,这是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国的笑话。

汉武帝为何要发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为何要发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为何要发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无疑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举措。

这一政策的推行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从政治局势来看,经过汉初几代皇帝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已颇为强盛。

然而,在政治治理方面,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之前的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治,在国家初创、需要恢复经济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逐渐显现。

无为而治难以有效地加强中央集权,无法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政治问题。

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儒家思想有着独特的优势。

儒家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主张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臣民应尽忠职守。

这种思想有利于维护皇帝的绝对权威,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确保国家的政治稳定。

再者,经济的发展也促使汉武帝寻求新的思想指导。

汉朝经过长期的积累,经济逐渐繁荣,但同时也出现了贫富差距加大、土地兼并等问题。

儒家提倡的仁政、德治等理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经济的合理发展。

例如,儒家主张轻徭薄赋、关爱百姓,这有助于稳定民心,保障农业生产,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百家争鸣虽然促进了思想的繁荣,但也导致了思想的混乱和分歧。

各种学说之间相互竞争、相互排斥,难以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汉武帝需要一种能够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学说,以巩固统治。

儒家思想强调的仁爱、礼义等价值观,更容易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认同,能够为社会提供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此外,汉武帝本人的雄才大略和政治抱负也是推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重要因素。

他渴望建立一个强大、统一、有序的帝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而儒家思想中的积极入世、经世致用的精神,与他的志向相契合。

通过尊崇儒家,汉武帝可以招揽大批儒家学者为其所用,为国家的治理出谋划策。

在教育领域,儒家有着悠久的教育传统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儒家重视教育,培养了众多的人才。

汉武帝通过独尊儒术,可以利用儒家的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大批忠诚、有学识的官员,充实官僚队伍,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详解共37页文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详解共37页文档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详解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有其事(孙景坛批注)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有其事(孙景坛批注)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有其事(孙景坛批注)——与孙景坛同志商榷原作:管怀伦《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发表孙景坛《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子虚乌有》(下称孙文)一文,一扫学界陈言,令人耳目一新,且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我祝贺孙景坛同志取得的成果,但对其主要的论点实难苟同。

我认为,孙文之所以得出“子虚乌有”、“学术谎言”的结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对关键史料释读有误;二是没有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来把握;三是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必然性未予充考察。

有鉴于此,我不揣浅陋,从三个方面提出意见,请孙景坛同志指教。

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学术谎言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一个理论概括和历史概念,基本得到史学界的公认。

孙文把它称之为“学术谎言”和“历史笑话”,其最主要的证据是汉武帝在建元六年根本没有采纳过董仲舒的建议。

他根据有三:一、《史记》未记仲舒对策;二、《汉书》虽书,但自相矛盾;三、《资治通鉴》载之不实。

现在我们就来对这三点根据分别作出辩证,其余则后文论及。

第一,《史记》未记,需要分析。

《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通史著作,荜路蓝缕,功不可没;但我们对它也不应搞新版“凡是”,特别是在论证这样重大历史课题时尤其不应忽视其下列不足:其一,其言秦汉之事虽详,但“采经抵捂(牾)”。

其二,“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

”(1)其三,“编次同类,不求年月。

”(2)其四,特别关健的是内容有缺失。

刘知己指出,《史记》在司马迁生前“十篇未成,有录而已”,至元成、间,褚(少孙)先生曾更补其缺,作《武帝纪》等,但“辞多鄙陋,非迁本意。

”(3)因此,史学界一直对《史记·孝武本纪》颇有微词,只是人们通常把它视为司马迁“遭彼腐刑,怨剌孝武,故书违其例,志存激切”(4)的一种情结罢了,现在看来,不独如此。

第二,《汉书》所书,并无抵牾。

孙文指责班固是“学术谎言”和“历史笑话”的“始作俑者”,主要根据《汉书·董仲舒传》中的这段文字:“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也谈-汉武帝尊儒问题---与孙景坛教授商榷

也谈-汉武帝尊儒问题---与孙景坛教授商榷
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5)10—0041—06
《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发表孙景坛教 授《汉史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新探》(以下简称 《新探》)一文,读后颇有疑问。考虑到其中与笔者
有关的只是“汉武帝尊儒问题”,本文也就此谈谈一 些看法,与孙教授商榷。 一、关于“绌抑黄老崇尚儒学”的解读问题 在这一问题上,孙教授“十年”来始终强调汉武
数年,使群臣得人自尽,终莫能成。唯天子建中和 之极,兼总条贯,金声而玉振之,以成天庆,垂万世 之基。”上然之,乃自制仪,采儒术以文焉。
而孙教授却恐怕根本未读这就不能不使他的理解 要产生谬误了。 二、关于班固对《董仲舒传》的“作伪”问题 为了认定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学术
导推让),在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中又多次捐献钱财,
事例皆误。根据《汉书・主父偃传》可知,主父偃并 非“刑法”或“黄老”中人。他最早学“学长短纵横
未能有所定。先是,司马相如病死,有遗书,颂功
德,言符瑞,Leabharlann 以封泰山。上奇书,以问宽,宽对日:
“陛下躬发圣德,……其封泰山,禅梁父,昭姓考瑞,
帝王之盛节。然享荐之义,不著于经,……唯圣主 所由,制定其当,非群臣之所能列。今将举大事,游
已不能辩明封禅事,又牵拘于《诗》《书》古文而不能
骋。上为封禅祠器示群儒,群儒或日“不与古同”, 徐偃又日“太常诸生行礼不如鲁善”,周霸属图封禅
学。如《史记・儒林列传》称:“自此以来,则公卿大 夫士吏多斌斌文学之士矣。”又《汉书・隽不疑传》
日:“隽不疑……治《春秋》,为郡文学。”就征召对策 囵 的文学而言,则指有一定名气但还没有功名的儒
以匡朕之不逮,毋讳有司。”而孙教授却主观地认定 武帝策问不可能求教贤良,其结论则自然要误称班

《董仲舒》一书中几个重要问题之商榷

《董仲舒》一书中几个重要问题之商榷

《董仲舒》一书中几个重要问题之商榷
孙景坛
【期刊名称】《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03(000)005
【摘要】周桂钿先生在与吴锋先生合著的<董仲舒>一书中认为:文翁"起学堂"在"文帝末年";汉武帝尊儒采纳的是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而且"尊儒是假";"董仲舒在所有被推荐的贤良中排在第一位";<天人三策>的第一策是武帝专为董仲舒一个人出的考题等.其实,文翁"起学堂"在"景、武间";汉武帝尊儒主要是田蚡在武帝六年所为,应当说"尊儒是真";董仲舒即使参加了"召贤良",也不会在对策前就被排在第一位;<天人三策>的第一策应为公共试卷.
【总页数】4页(P85-88)
【作者】孙景坛
【作者单位】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江苏,南京,21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
【相关文献】
1.环境监测QA/QC工作中几个重要问题的商榷 [J], 王炳华
2."实际问题"不能脱离"生活实际"r——对数学教科书中几个问题的商榷 [J], 王伟民;杨培军
3.欠发达地区PPP发展几个重要问题的商榷 [J], 何慧霞;骆爱喜
4.关于董仲舒“性三品說”的几个問題——与呂振羽、沈灌羣、侯外廬諸先生商榷
[J], 黎明
5.对豫东南苏区几个重要问题的商榷与探讨 [J], 徐修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五四”批孔献疑

“五四”批孔献疑

“五·四”批孔献疑孙景坛关键词:封建专制三纲义政礼教思想专制绌抑黄老,崇尚儒学厉始革典毋庸置疑,“五四”时期批孔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但必须看到:其不科学性也极其严重。

早在“五四”批孔如火如荼之际,中国至少有一位哲人——郭沫若先生就已洞察到了这一点。

他在致一日本友人的信中说:现在中国有人在骂孔子,“更极端的人骂孔子为盗名欺世之徒,把中华民族的堕落全归咎于孔子,持这种高论的人们哟!他们的冥蒙终久是非启发不可的”(1)。

笔者一直认为,“五四”批孔有中国现代史上最大学术冤案之嫌。

本文就想对此作一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批评。

一、孔子是封建专制理论的始作俑者吗“五四”时期的主流观点认为,中国古代的封建专制出自孔子。

如易白沙论证说:“孔子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

”(2)笔者早在拙作《论“五四”时期反专制的局限性》(3)中就曾指出:此说无据。

第一,孔子尊君权并不否定臣权。

孔子时代,为中国封建领主贵族时代,君臣间有一定“民主关系”,虽然比不上古希腊,但无绝对君权。

因此,在孔子那里,君臣都是对应关系。

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4)“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5)事君不能“尽礼”,“尽礼”,“人以为谄也”(6)。

怎能说他“尊君权漫无限制”?第二,孔子反对“谮君”仍是为了维护君臣间的对应关系。

孔子确曾批评过鲁“三桓”的“政在家门”、齐管仲“有三归”等,这表面看来是维护君权,但实际上仍是为了维护二者间的对应关系。

因为这一关系只要失衡,天下就会大乱,封建领主贵族的民主政治就有可能会解体。

如他以鲁国为例,说“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最终导致“三桓之子孙微矣”(7)。

第三,孔子“仁政”思想还有限制君权的一面。

在孔子后期,各诸侯国的君权都明显加强了,尤其在对人民剥削的问题上,更为突出,所以孔子提出了以“爱民”为内涵的“仁政”。

(8)“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为所欲为,要倾听人民的呼声,为民办事。

汉武帝罢黜百家提倡儒学

汉武帝罢黜百家提倡儒学

汉武帝罢黜百家提倡儒学1.“罢黜百家”,汉武帝即位以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罢黜百家”。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冬十月,刚继位的汉武帝“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而此时身为丞相的卫绾上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

这就是后来被称为“罢黜百家”的动议,经卫绾一提出,当即得到武帝的批准。

卫绾上奏中所举的申、商、韩非乃是先秦的法家,苏秦、张仪是纵横家。

这里虽仅举出法、纵横两家,但实际上乃包括除儒家以外的一切学说,尤其是当时统治集团内盛行的黄老之学,均被指为“乱国政”之言而皆罢之。

汉武帝、卫绾等力主“罢黜百家”,实际是以儒家思想代替黄老之学。

因在先秦的诸子学说中,椎有儒家思想适合于巩固封建大一统的需要。

在汉初,黄老思想占统治地位时,各家学说在“无为而治”的环境中放任自流。

而儒家思想在发展中,已吸收了其他各家的因素,在许多方面改变了先秦时代孔、孟的儒学,更适合西汉政权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因此,在统治阶级内部不少人,包括田蚡和窦婴在内的朝廷上大多数大臣及皇室贵族都倾向儒学。

建元六年(前135年),宫中最后一个坚持推行黄老之学的代表人物窦太后死去,“罢黜百家”得以顺利实现。

而儒学则代替黄老之学逐渐被奉为至尊的地位。

2.提倡儒学,自卫绾等人的提倡、汉武帝的支持,经过几度曲折,儒学逐渐被立于高出其他学说之上的地位。

这种地位不仅反映在统治者的思想上,而且表现在行动上。

汉武帝时期的几十年中,为提倡儒学,先后提出不少措施,其中主要的有:(一)置“五经”博士与兴太学。

(二)行封禅之礼。

(三)太初改制。

(四)建立年号。

上述措施仅是汉武帝时期提倡儒术的一些具体表现。

不过这些措施均是在系统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出现的,更重要的则在于通过这些措施将儒家思想渗透到政治、法律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去,使之成为统治思想。

经汉武帝即位后几十年的努力,儒家思想终于被拾上统治地位,成为代替“黄老”学说的统治思想。

七年级上册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题带参考答案(2023年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

七年级上册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题带参考答案(2023年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

选择题根据片段联想,题中所述的这一远古人类是()①现于周口店的山洞里②能够直立行走,但还保留着猿的体质特征③使用天然火④过着群居生活A. 元谋人B. 北京人C. 蓝田人D. 山顶洞人【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据考古发现。

周口店(①)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②)遗址。

当时的北京人结成群体生活(④)在一起,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反映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③),还会长时间保留火种。

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选择题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

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A. 刀耕火种B. 游牧渔猎C. 农耕定居D. 铁犁牛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说明半坡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定居的农耕生活。

A项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属于原始生荒耕作制,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游牧渔猎与材料中的生活方式不符;D项铁犁牛耕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方式。

C项符合题意,故选C。

选择题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灾害抗争中,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

下图这位伟人的历史功绩是()①华夏族的“人文始祖” ②通过禅让制成为部族联盟首领③是治水英雄,三过家门而不入④他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这位伟人是大禹,而炎帝与黄帝才是华夏族的“人文始祖”,排除①。

②③④符合大禹的正确表述。

故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选B。

选择题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该王朝是()。

A. 夏B. 商C. 西周D. 秦【答案】A【解析】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夏朝的建立。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所以答案选A选择题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优劣B.原始农业的发展C.氏族公社的形成D.学会建造房屋技术【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原始农业的发展,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与发展,人类可以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在一个地区长期生活成为可能,开始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B符合题意。

历史疑云: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吗

历史疑云: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疑云: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吗导语:西汉初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的核心是罢黜诸子百家,只允许通晓儒家学说的人做官,以此来统一思想,西汉初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的核心是罢黜诸子百家,只允许通晓儒家学说的人做官,以此来统一思想,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这一政策指导下,汉朝在太学设立五经取士,用儒家经典来教育贵族子弟。

选拔官吏,也以儒家学说为标准,从此,儒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唯一的统治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这是中学课本都有的历史事实,中国理论界把它当作一个千真万确的学术信条,在古今中外涉及儒学的著述中被广泛征引,然而有人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汉武帝从未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更未真的有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际行动,他只是"绌抑黄老,崇尚儒学"。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汉初的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斗争的实际情况不符,也与汉武帝以后的整个中国思想史不合。

因此,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学术谎言。

这一观点提出后,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赞同和反对声一直不断。

为什么会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与董仲舒连在一起呢?主要由于董仲舒在著名的"天人三策"中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因此,董仲舒长期以来因"独尊儒术"成为儒家元老,也因此一度而成为罪魁。

那么,董仲舒该不该为这一思想的提出负责呢?关键在于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在哪一年提出。

汉武帝为什么要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汉武帝为什么要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汉武帝为什么要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武帝为什么要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董仲舒(公元前179一前104年),西汉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广川镇)人。

青年时以“三年不窥园”的苦读精神,研究春秋公羊学,成为一代儒学大师,号称“群儒之首”。

汉武帝时他应诏对策,受到重视和采纳。

董仲舒在先辈儒学的基础上,结合汉武帝时代国家在政治上思想上实现“大一统”的客观需要,改铸传统儒学,建立了汉代新儒学,对户国传统文化发生了重大、长久的影响。

今存董仲舒的著作有两种:《春秋繁露》82篇,《举贤良对策》三篇。

董仲舒写在中国文化史上最浓重的一笔,就是他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艺”。

他在《举贤良对策三》中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治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这段话,学界多年以来一直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八字加以概括,并以“文化专制主义”判之。

近来文化学者已有不同的意见,认为这一概括“不过是班固的评论之辞,而武帝或董仲舒本人,并没有此类极端言论。

他们的‘独尊’,无非是从思想大一统的政治目的出发,突出儒家的文化主潮地位,避免因‘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而妨碍了汉家王朝的一统纪,明法度。

儒家的独尊,并非儒家的独存。

董仲舒的本意,绝非要剥夺诸子学说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生存权。

”如果不拘泥于董仲舒的个别言辞,而从精神实质去分析,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

因为:第一,汉武帝以后实施的文化政策,在尊奉儒学的同时,“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太史公司马氏父子《论六家要旨》,刘向、刘歆父子撰写《七略•诸子略》、评述各家各派学术短长,正是“百端之学”存而不废的史征董仲舒本人的思想体系,也并非纯粹单一的儒学,他的思想中,既有邹鲁文化的传统,也有燕齐方术的传统,还有一部分三晋文化的传统,他吸收阴阳家、刑名家的思想观点,就是明显的事实。

高二历史必修3_《“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高二历史必修3_《“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材习题答案解析【学思之窗】内容略。

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解题关键: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是他要推行封建政治大一统的时代需要。

思路引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社会背景。

答案提示: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是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

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

③汉武帝的这些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解题关键:西汉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的思想、政治和教育方面的具体措施。

思路引领:西汉大一统政治局面对思想文化方面的需要,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的具体措施。

答案提示:第一,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

第二,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二、学习延伸材料略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解题关键:了解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指出积极可取部分和扬弃部分,并且加以说明理由。

思路引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答案要点提示: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性。

②推崇孝道和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③强调君权虽然有利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但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极为不利。

④强调夫权,压迫妇女,更是应该批判的。

[学习延伸]属于开放性题目,是对学生开放性思辨能力的培养。

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均可认同。

历史趣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

历史趣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导语:一直以来后代人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弊这个话题争论得沸沸扬扬,有人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明显的钳制思想的工具,所以全部都是消极影一直以来后代人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弊这个话题争论得沸沸扬扬,有人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明显的钳制思想的工具,所以全部都是消极影响,但也有人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曾经起到过积极作用,毕竟它曾经维护了汉代的大一统趋势,也加强了汉武帝的权威,对于整个汉代的发展起到过一定推动作用。

后来大部分历史学家都倾向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弊不均等,其消极影响显然是占了主要的,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本质就是为了维护皇帝的权威,钳制思想的发展,汉武帝是一个占有欲非常强的皇帝,他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威,不得不钳制人民的思想,所以才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汉代本来繁荣的文化圈变得死气沉沉,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多元文化的发展,对于整个汉代的诗词歌赋来说是不利的。

但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件事也曾经起到过积极作用,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迎合了汉武帝的需要,也维护了皇权统治,尤其是独尊儒术中天赋神权的说法给了汉武帝的王位很重要的法律保证,使得整个社会的统治基础被打牢,奠定了汉代发展的稳固基础,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于皇权的发展是有积极影响的。

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力,但是它弊端也占了绝大多数,所以后来人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评价不是很高,认为影响主要表现在消极方面,也就是弊端上,毕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个钳制思想的工具,不利于汉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更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可以和秦始皇焚书坑儒相提并论的思想史上的大事,这两件事都是具有钳制思想的作用,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也成为后来人热议的话题,其实专家解释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非常复杂,因为董仲舒在提出这个理论的同时也广泛借鉴了其他学派的学说,因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理论掺有很多别的学派的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有其事(xx批注)——与xx同志商榷原作:xx《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发表孙景坛《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子虚乌有》(下称孙文)一文,一扫学界陈言,令人耳目一新,且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我祝贺孙景坛同志取得的成果,但对其主要的论点实难苟同。

我认为,孙文之所以得出“子虚乌有”、“学术谎言”的结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对关键史料释读有误;二是没有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来把握;三是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必然性未予充考察。

有鉴于此,我不揣浅陋,从三个方面提出意见,请孙景坛同志指教。

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学术谎言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一个理论概括和历史概念,基本得到史学界的公认。

孙文把它称之为“学术谎言”和“历史笑话”,其最主要的证据是汉武帝在建元六年根本没有采纳过董仲舒的建议。

他根据有三:一、《史记》未记仲舒对策;二、《汉书》虽书,但自相矛盾;三、《资治通鉴》载之不实。

现在我们就来对这三点根据分别作出辩证,其余则后文论及。

第一,《史记》未记,需要分析。

《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通史著作,荜路蓝缕,功不可没;但我们对它也不应搞新版“凡是”,特别是在论证这样重大历史课题时尤其不应忽视其下列不足:其一,其言秦汉之事虽详,但“采经抵捂(牾)”。

其二,“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

”(1)其三,“编次同类,不求年月。

”(2)其四,特别关健的是内容有缺失。

刘知己指出,《史记》在司马迁生前“十篇未成,有录而已”,至元成、间,褚(少孙)先生曾更补其缺,作《武帝纪》等,但“辞多鄙陋,非迁本意。

”(3)因此,史学界一直对《史记·孝武本纪》颇有微词,只是人们通常把它视为司马迁“遭彼腐刑,怨剌孝武,故书违其例,志存激切”(4)的一种情结罢了,现在看来,不独如此。

第二,《汉书》所书,并无抵牾。

孙文指责班固是“学术谎言”和“历史笑话”的“始作俑者”,主要根据《汉书·董仲舒传》中的这段文字:“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孙文特别指出,该段文字“背离了自身的《武帝纪》和《儒林传》”。

果真如此,当然是自相矛盾,但所谓“背离”,原非出自《汉书》,而是孙文误解所致。

首先,这里的“初立”不能仅指建元元年,至少应包括汉武帝即位后的前六年。

其次,这段文字已经透露了董仲舒对策的时间信息,即在“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之后,与《汉书·武帝纪》元光元年“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的记载完全一致,与《汉书·儒林传》“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的记录也绝无矛盾。

再次,这段文字实际上已经反映出《汉书》对窦婴、田蚡、董仲舒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活动中各自贡献的评价。

前二位的主要功绩在“隆儒”,这可以理解为重视儒学,重用儒生。

但纵观他们全部所为,重视儒学层次太低,只是“俱好儒术”而已;重用儒生,充其量只不过延了几百个文学之士。

而董仲舒则不然,他一开始就从思想和政治战略的高度,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立点之高,无与伦比。

第三,《通鉴》之误,无关宏旨。

司马光之误,古今史家多有驳证。

孙文只是再次特别强调了这个纪年之误。

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视角,把董仲舒对策作为一个特殊阶段,纳入到整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过程之中,被孙文特别强调的这一点,顿时就变成了一个无关宏旨的细节而已,更不能作为“学术谎言”和“历史笑话”的证据。

二、xx是怎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和理论概括,它的确切所指是对一个特定历史过程的抽象,而不是对某个孤立、偶然事件的表述,忽视了这一点,我们就无法对汉武帝时期国家指导思想重大转型及其历史影响作出基本评估。

我以为,这个过程应由六个阶段构成。

(一)罢黜刑法——剪枝弱干。

罢黜刑名、法家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第一步,因为汉初统治思想首推黄老。

次崇刑名,法家名声虽然不佳,其术仍在实际中运用,所以此举的政治意义远大于学术意义。

黄老之术在汉初走上治国安邦的历史舞台后,独领风骚几十年并取得了文景之治的辉煌成果,它也因此成为汉武帝之前几朝君主们的一种思维定势。

但是转型时期的社会,必须要有新的理论作为实践指导,至少也要对旧有的理论作出新的解释,这已经被历史千百遍地证实。

汉武帝即位后,改换统治思想已经具有主客观的基本条件,但他毕竟少年执政,加之传统势力十分强大,特别是大权在握的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5)变之过速,恐怕反倒欲速则不达,所以只能打迂回战——罢黜刑法就是其第一个回合的基本策略。

建元元年冬十月,汉武帝“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6)“丞相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

’奏可。

”(7)卫绾是文、景、武帝三朝元老,又是武帝为太子时的太子太傅,尤受文景“尊宠之。

”(8)他原是一位本份为官之人,在景帝时已经为相,但作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

然自初宦至相,终无可言。

”(9)现在汉武帝一上台,他一反常态,第一个站出来指责申商韩苏张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实际包含着深刻的政治意义。

第一,他身居相位,对国家的政治走向不可能毫无识见,但是文帝好刑名之言,景帝不任儒者,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的大气候使他只能终无所言,无所兴废,不便表明自己的立场。

武帝即位,彼一时也,此一时也,方才一露峥嵘。

第二,作为武帝的老师,一方面他至少是汉武帝向往儒学的思想注入者之一,另一方面,他又必然比一般人更了解汉武帝的思想倾向,纵观他一生的表现,此举实属非凡,既可能是摸到了“今上”的精神,也可能是奉了“今上”的密旨,君相合谋而为之。

第三,此举的实质意在黄老。

黄老之术统治多年,一时还不具备根本否定的政治条件,所以“打擦边球”,剪除枝蔓而弱其主干,卫绾批评的几种学说,核心是对以申不害为代表的刑名之术的批判,因为“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

”(10)明白了这一点,其政治意图就昭然若揭了。

孙文所言:罢黜申商韩苏张之言乃黄老所为,证据不足,不合逻辑。

但是,很快,卫绾就被“以景帝病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

”虽然《史记》、《汉书》对于此事均语焉不详,如果把它置于特定的背景之中考察,不难发现,这是黄老派的政治报复。

我们可以说,卫绾既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的第一个发难者,也是汉武帝上台后上层政治斗争中的第一个牺牲品。

(二)、议立明堂——公开较量。

议立明堂,以宣政教,既是儒势继续进攻的态势,又是黄老进一步反击的契机,围绕此事,双方展开了一次最重大的政治较量。

卫绾免相后,汉武帝以魏其侯窦婴为相,武安侯田蚡为太尉。

但是,窦婴、田蚡因“俱好儒术”,一上台,即“推毂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

”(12)王臧乃读《诗》之人,“赵绾亦尝受《诗》于鲁申公。

”绾、臧登台即唱戏,“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但又“不能就其事”,于是推荐鲁申公。

当汉武帝问申公治乱之事时,他只说了一句:“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14)此话绕水,实则告诉xx:看准的事情就去干,不用多渲染。

从申公的态度可以折射出当时政治和学术上两大派系的暗中较量。

果然,列侯“皆不欲就国,以故毁日至窦太后。

太后好黄老之言,”(15)“菲薄五经,”“而魏其、武安、赵绾、王臧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更有赵绾不避风险,“请无奏事东宫”,“是以窦太后不说”,使人“微得赵绾等奸利事,”武帝无奈“尽下赵绾,王臧吏”,(17)对此险恶形势,绾、臧以自杀了事;而“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18)申公则“疾免以归”,一场热热闹闹的议立明堂终于未得善终。

在这个回合中。

儒势损兵折将,黄老出尽风头。

(三)、增置博士——表彰儒学。

议立明堂的一帮哥们被打倒以后,汉武帝因身边的班子被改组,只好以退为进,静待势变,好几年不在意识形态领域做敏感的大文章,直到建元五年,地位进一步巩固以后,才搞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动作:“置五经博士。

”(20)此举对儒学的表彰意义不容小视。

其一,增加儒学经典作为官学。

西汉初年,博士之职百家都有,儒学只有《诗》和《春秋》等设置博士,现在增加到五经,且使之官学化,不仅对统制社会思想具有深远影响,而且使博士一职从此质变,开始向儒家经学博士演进。

其二,壮大了儒学势力。

置五经博士后又规定每一个经学博士可以教授十个弟子,此举大大增加了高层次的儒学人才,壮大其势力不言而喻。

其三,提高儒学地位。

其后汉武帝又批准公孙弘为博士弟子“复身”(21)的奏请,使儒学的徒子徒孙们得以终身免除徭役,专心治学,其社会地位的特殊化决定他们所从事的术业也随之特殊化了。

其四,有利益统一儒学思想。

汉代推重师道,不改师法,违者会受到严重非议。

五经设置博士,博士传弟子,弟子再传,层层教授,易于避免对经学理解的纷争歧见,便于统一学术思想和政治思想。

(四)、绌抑黄老——政治实现。

绌抑黄老宣告儒势取得政治上的最终胜利,为儒学的发展与被尊扫除了障碍,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建元六年,窦太后崩,黄老派树倒旗折,失去了最重要的后台老板和政治保护神;汉武帝立即重新起用窦婴、田蚡,以田蚡为相,窦婴为太常,同时任命韩安国为御史大夫,迅速地控制了政权,儒势因此而柳暗花明。

田蚡以外戚和丞相双重身份,乘势“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22)“使天下之学士靡然成风矣,(23)从而把这出戏推向了新的高潮,实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完成。

汉武帝如果不是真心尊儒,大可不必在大权独揽的条件下多此一举。

(五)、制策贤良——理论完成。

政治胜利只是为理论实现开辟了道路,但政治代替不了理论价值。

于是元光元年,汉武帝诏告天下,策间(问)贤良,试图解决这个问题,适逢此时,“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

”(24)“出焉”是指出来对策,而不是象孙文所说的“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

董仲舒是汉代今文经儒学大师,早在景帝时即以治《春秋》为博士,“学者皆师尊之”,(25)“为群儒首”。

在参加对策的一百多人中,惟董仲舒使汉武帝独“贤其对而异之”,可谓一鸣惊人。

董仲舒在对策中以天人感应为基础,引伸出君权神授理论,主张任德不任刑,以五常之道教化人民,达到更化善治。

最后他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因此,“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26)这就为绌抑黄老之后的历史任务首先破了题,指出了方向,从而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活动推向一个全新的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