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氏世系-----苏
苏氏家谱
苏氏家族后代传人简介★苏子萍—中共党员,1911年5月5日出生于山西省夏县小郭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兄弟四人,子萍为小,1919年(8岁)入本村初小读书,1927年8月(16岁)考入夏县第一高小读书,1929年6月(18岁)高小毕业,先后在夏县桑村、桥下亍、太平街任教。
1937年事变后,子萍(26岁)积极参加救亡活动,加入牲盟会,任第四游击队司务长。
1938年元月,在中条山作宣传和组织群众的抗日工作。
1941年,鬼子大扫荡中回到家中,以种地为掩护做情报工作。
腊月,因汉奸出卖而被捕,送到敌宪兵队扣押,在敌人多次审问拷打面前,视死如归,后转送日寇皇部。
1942年元月,又转送运城敌司令部,10天后又转送太原大北门街敌俘虏收容所,同年2月7日,同600余人一起押上运往日本的火车,车行到寿阳附近,同车厢内66人暴动,打死3个敌人,逃车找到榆次抗日政府,同年同月来到壶关县抗日政府参加工作。
1942年3月任白家庄(现平顺县)中心校长,同年8月调任司法科书记员。
1943年6月因简政又做教育工作,先后在十里、双井、杜家岩、芳岱、黎岭、徐家后等小学任教。
日寇投降后,调往第三高小任教,1945年冬结婚后,定居在壶关县徐家后村,1948的调第四高小任教,1951年6月任第四高小教导主任,1952年任壶关中学教导主任,1956年9月任店上中学副校长,1958年9月任树掌中学校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任店上中学校长,1965年光荣退休。
苏子萍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中,对党的事业呕心沥血、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在抗战时期的艰苦环境里,不但在根据地积极办学、动员学生入学、为革命培养人才,而且不断深入敌区宣传抗日知识和理论,曾经数次同顽固军队进行武装斗争。
1947年春,选为模范红旗教员,记功四次,荣获奖状和书籍等奖励;1949年春选为模范教员,同年秋再次选为模范教员。
建国以后的1951年,中央访问团赠毛主席纪念章一枚,1952年至1965年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壶关中等教育事业中,亲自领导和创建二中、三中,在壶关县教育界颇受尊重和爱戴。
国学宝典《百家姓》:苏姓
【导语】苏⽒是⼀个⾮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在当今姓⽒排⾏榜上名列第四⼗⼀位,属于超级⼤姓系列,⼈⼝约七百⼗三万⼋千余,占全国⼈⼝总数的0.45%左右。
下⾯是分享的国学宝典《百家姓》:苏姓。
欢迎阅读参考! 【姓⽒源流】 苏(Sū苏)姓源出有三: 1、出⾃⼰姓,为周代昆吾之后,以封国名为⽒。
据《元和姓纂》和《诗经·⼩雅》记载了苏公与暴公的史实,“苏公作是诗以绝之”。
《世本》云:“暴⾟公作埙,苏成公作篪(chi,持)。
苏成公,平王时诸侯也。
”篪是⼀种乐器,“管乐⼗孔,长尺⼀⼨,吹孔有觜(嘴),如酸枣。
” 春秋时期,奴⾪主贵族的礼乐制度发⽣了动摇,周天⼦的神圣地位也受到了挑战,尤其是平王东迁洛⾢,苏国与周都仅⼀河之隔,苏国成为王畿之地,其相互间的⽭盾也⼤⼤加剧了。
苏国与列国间的⽭盾,⾸先来⾃于郑国。
郑国是西周时期最后被周天⼦册封的诸侯国,郑国的始君姬友,是周宣王的同⽗异母兄弟,初封在西周王畿地区的关中,“⽝戎之乱”后,郑武公协助周平王东迁,并在王畿重建郑国。
郑国受封的地⽅,原来也有⼀些⼩国,郑先后灭掉郐、虢等8个⼩国,在中原拥有⼀席之地,成为在中原有⼀定影响的强国。
郑国势⼒的扩⼤,⽆形影响了周王宗室的利益,周郑交恶,并互以太⼦为质。
平王病逝,在郑为质的太⼦孤因哀伤过度,不幸⾝亡,其⼦嗣位,是为桓王。
桓王对郑国称霸,⼼有余悸,在朝中对郑不恭,引起郑国朝⾂的不满,他们⼒主挑战王权,以观其⾏。
这⼀天,郑国⼤将祭⾜率领郑国军队⽩⽟门津渡过黄河,以向苏国借粮遭到拒绝为由,强⾏收割苏国已成熟的⼩麦,并运回郑国。
其后,⼜到王城附近公然强抢周王宗室的稻⽲。
可见,在诸侯称霸的时代,苏国作为周王的亲信国,但却受到伤害。
周天⼦并令卫、陈、蔡等国组成联军,讨伐郑国,被郑庄公分头击退,周天⼦的神圣权威受到严重挑战。
到了后来,周桓王与郑国发⽣了⽥地之争,周天⼦在郑国取得了邬、刘、芜、邗的⼟⽥,⽽将属于苏国的⼗⼆⾢的部分⽥地⽆偿送给了郑国。
姓氏文化:苏姓
姓氏文化:苏姓苏姓的来源比较复杂,在历史上也是名人辈出,而且早在战国时期,苏姓就出了著名的纵横家苏秦。
云之后是苏姓。
苏是个大姓,它有几个来源:第一,出自上古颛顼帝。
要这么说起来,苏姓跟云姓还是一个老祖宗。
因为当时恐怕人的数量比某些动物还要少一点。
元谋猿人オ几个?北京猿人オ几个?后来的山顶洞人也没几个。
所以最早大家的血缘其实都差不多的,我们总说中华民族是一家,这话还真不是随便说的。
苏姓跟云姓,其实都是颛顼的后代,而且还都是管火的祝融的后代。
第二,来自于古代兄弟民族中的苏姓。
这在苏姓里边很奇怪,很早就有,比孝文帝改革还早得多。
我们现有其他民族血统的汉姓,很多是北魏时融进来的,但苏姓不一样,兄弟民族中出现苏姓是东汉时候的事。
如果大家读过或者看过《三国演义》,肯定都知道乌桓吧。
在汉武帝的时候,乌桓里边就有一支归附了汉朝,他们里边就有改姓苏的。
等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候,改姓苏的就更多了,鲜卑族就有很多改姓苏的。
此外,满族、锡伯族、裕固族、羌族等很多现在的兄弟民族当中都有苏姓。
还有很多苏姓可能有着外国血统。
比如,回族有所谓“回族十三姓”之说,就是指回族里特别大的13个姓,比如马、苏,都是大姓。
元末明初,有一个名叫苏拉玛尼的波斯商人,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经商,最后他留了下来,子孙就都姓苏了。
像这种有外国血统的苏姓繁衍至今,放人堆儿里都找不着了。
如果你碰见个姓苏的人,胡子特别浓,鹰钩鼻子,你可以问问他是哪儿来的,没准就是苏拉玛尼的后代。
明朝的时候,锦衣卫里边有个指挥执事叫速来蛮,是留在中国的色目人。
这个速来蛮有个后代,功劳挺大,明朝皇帝就把他名字改了,叫速来蛮太麻烦了,改叫苏荣吧。
所以他的子孙就都姓苏。
再比如说元代时福建泉州有一位从中亚来的,叫苏唐舍,他后来入乡随俗,也改姓了苏。
泉州现在还有一个墓地,里边有几千块墓碑,有的墓碑上面就刻着古叙利亚文、古波斯文。
得姓始祖苏忿生。
商末苏国被侵并后,一支苏人迁居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北上的一支继续北迁襄国的苏人亭(今河北省邢台西南),接着迁到完县西南的苏。
99%的苏氏宗亲不了解苏氏原来有16个起源!
99%的苏氏宗亲不了解苏氏原来有16个起源!01第一个渊源出自己(妃)姓,为颛顼高阳氏的后裔。
颛顼玄孙吴回之子陆终有六子,长子樊居于昆吾,后发展为强大的部落,史称昆吾氏,为己姓。
周武王时,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国,称为苏忿生,后迁于温邑(今河南省温县西南),为史料中明确记载的苏姓第一人。
春秋时,苏国被狄(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人攻灭。
其国人便以国名为氏,称苏氏。
其得姓始祖为苏忿生。
02 第二个渊源源于大月氏族,出自西汉时期西域的康居国苏韰王,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早在西汉时期,在西域的康居国(今新疆及中亚一带)有小五王,其中苏韰王居苏疑城。
康居国,与秦、汉时期的大月氏族属于同一民族,大月氏族在匈奴的威逼下远迁西方时,留下的一小部分族人组成了汉朝时期所称的康居国。
据史书记载:“康居国去长安万二千里”,在汉朝初年国势颇盛,拥有今新疆北境以及苏俄的中亚之地。
到了晋朝之时,他们对于中国仍然十分归顺,曾经数次遣使入朝。
直到唐朝时期,这个国家仍然继续存在,但被称为康国,列入昭武九姓国之中。
到东汉时期,康居国在今新疆南部的和田地区分有一个小附庸国“于寅国”,其国相苏榆勒曾拥立广德为王,在于寅国与莎车王国的交战中起过重要作用。
康居国苏韰王,就是以所居之城“苏疑城”为部族姓氏称谓的,后汉化为苏氏。
03第三个渊源源于朝鲜族,出自东汉时期朝鲜半岛三韩麻斯部落,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在东汉时期,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民族中(马韩、牟韩、辰韩),有马韩部落廉斯氏族首领苏马諟,在汉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被汉光武帝刘秀敕封为汉麻斯邑君使,并赐姓为苏,苏马諟所统辖的汉麻斯邑隶属乐浪郡。
在苏马諟的后裔子孙中,多以苏为姓氏,称苏氏,今朝鲜、韩国、中国大陆朝鲜民族中的苏氏,其根源中的一部分即为苏马諟的后裔子孙。
04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东汉时期辽东鲜卑乌桓部首领苏侯延,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东汉灵帝刘宏执政时期,在辽东郡有苏侯延,为鲜卑北支乌桓各部的两猛首领,拥众千余部落,自称峭王。
苏姓家谱
谢谢观看
《苏氏族谱》(四川眉山),宋代苏洵撰,一卷。明刻本,天一阁收藏。清顺治三年(1646年)宛委山堂刻 《说郛》本,首都图书馆、北京师大图书馆、辽宁大连市图书馆、湖南师大图书馆、云南大学图书馆均有收藏。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安乐居刻《苏老泉全集》本,福建省图书馆藏。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眉山三苏祠 刻《三苏全集·嘉祜集》本,福建省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均有收藏。民国十四年(1925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 《三苏全集·嘉祐集》本,福建省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均有收藏。民国十八年(1929年)商务印书馆影印《四 部丛刊·嘉祐集》本,福建省图书馆收藏。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中华书局铅印《四部备要·嘉祐集》本,福 建省图书馆、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均有收藏。
《苏氏族谱附武功书院世谱》(广东),苏天祥等增补。民国十八年(1929年)德有瞵堂据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刻本补刻,十卷附三卷。广东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及美国均有收藏。
《苏氏房谱》(广东番禺),苏玉书修。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修抄本,1册。广东中山图书馆收藏。
《苏氏族谱》(广东南海),苏廷鉴修。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刻本,十卷(4册)。广东中山图书馆、 中山大学图书馆、广东东莞博物馆均有藏本。
谱序:谱序有自序与他序两种。自序由修谱人撰写,他序则请社会名流与地方官吏撰写。序言的内容包括有 本派系分衍播迁的情况,历次谱书的编撰情况,修谱的原因、目的与经过等。他序中则包括对谱主家族的赞美与 希望等美好祝辞。
文献目录
01
江苏省
02
浙江省
03
安徽省
04
福建省
06
溯本追源,安东卫苏氏渊源考证;认祖归宗,苏轼公后人六修族谱
溯本追源,安东卫苏氏渊源考证;认祖归宗,苏轼公后人六修族谱溯本追源,安东卫苏氏渊源考证;认祖归宗,苏轼公后人六修族谱2017年,岁逢丁酉。
带着浓浓的年味,正月初五,这样一个初春祥和、阳光明媚的日子,山东日照安东卫苏氏家族各支宗长欢聚一堂,以意气风发的姿态,喜迎《山东安东卫苏氏总族谱》第六次续修暨修谱启动仪式第一次大会的胜利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安东卫苏氏宗亲代表,有吉林长春、山东济南、诸城、日照、莒县、临沂兰山、河东、临沭、莒南、沂水等一百多人汇集安东卫,一时商贾云集,车水马龙,共商宗族大事。
春寒料峭,但宗亲们热情不减。
亲切的交流互动让现场一片火热。
大会在日照岚山区虎山海边旅游渡假村顺丰阳光海洋牧场召开,牧场主人苏昭远致热情洋溢的欢迎词:有亲自各方来,不亦悅乎?斯是故地,祖脉所系,愿各位宗亲常回家看看!一时掌声雷动。
会议由苏贻春宗亲报告了修谱前后过程、修谱意义和精神,苏同宝、苏同起等宗亲认真组织会务,大会听取了各地宗亲代表的意见,形成了一系列决议。
本次安东卫苏氏总谱续修,是根据2013年9月8日山东省苏姓宗亲会首届二次常务工作会议精神暨2013年11月31日在四川眉山市召开关于編写全国《眉山支脉苏氏总族谱》的决定后,由山东省苏姓宗亲联谊会立即作了布置发起,为完成对《安东卫苏氏》的支脉源流进行系统细致的考证,苏志强会长曾派人携安东卫苏氏族谱请上海苏永祁等专家请给予协助研考,经数谱集合,多方考证,祖脉世系脉络清晰可见,多部族谱详细记录了九世祖苏良在泰州的生活起居情况。
后经笔者获悉,在本次考证中,安东卫苏氏家族宗贤,原济南军区师级军旅艺术家、国际孔子文化研考学院名誉院长苏武勇将军早在2009年就与世苏总会顾问、上海苏姓文化研究会创会长苏永祁先生一起研考,另有全国《新编苏氏总族谱》山东省苏氏族谱主编、山东省苏姓宗亲联谊会创会长苏志强,山东省苏姓宗亲联谊会苏培然秘书长,山东省苏姓宗亲会常务副会长苏贻平等参与山东眉山苏氏族谱资料的收集考证,吉林苏氏宗亲会秘书长苏顺亭教授,为了对山东日照安东卫苏氏族谱的资料收集与考证曾多次往返山东,日照安东苏氏家族苏贻俵、苏贻春宗长及苏同宝、苏同起等苏氏宗亲早就为安东卫苏氏族谱的资料研考做出了前期的大量工作和积极努力!时间追溯到2013年,为贯彻2013年11月31日,四川眉山会议《关于编写全国眉山苏氏族谱》精神,在山东苏姓宗亲联谊会的指导下,于2013年山东省苏姓宗亲会,专门成立《山东眉山苏氏总族谱》编委会,山东眉山苏氏总族谱的总负责由苏志强会长、苏培然秘书长、常务副会长苏方民、苏贻平、苏山、苏利学、苏效富、苏欣传、苏杭、苏延等地区苏氏编谱专业人员组成山东苏氏族谱编委会,并对研考收集山东省内各地眉山支脉族谱工作进行全面布置,为了完成这次族谱编撰写,具体细致分工,山东鲁东南地区由山东苏氏宗亲会常务副会长苏贻平负责落实,另还特邀安东卫苏氏家族宗贤苏武勇宗长、苏贻俵等宗贤为山东苏氏族谱编委的特别顾问,为了配合全国《眉山苏氏总族谱》的工作,山东宗亲会还对日照安东的史志资料以及就《安东卫苏氏族谱》原老谱的历史渊源、世系全面考证,经过多方考证,参考了2012年版全国《新编苏氏总族谱》。
河湟苏氏:自称苏轼后裔
2011年,苏恩退休了。
他决定为一直困扰自己的青海苏姓族源问题,寻找答案。
此前,苏恩曾数次来到位于西宁城西的苏家河湾。
因为这里有一座苏家宗庙,其中供有一幅绢画,其上有“蒙古天神”的字迹。
听老人们讲,那就是苏家最早的祖先。
苏恩试图从这幅绢画上得到一些线索。
“我小时候就听老人们说,我们大通苏姓乃至青海所有的苏姓都是从苏家河湾迁出的,可以说,苏家河湾是我们的老根子。
”苏恩说。
然而,无论是走访苏家河湾的长者,还是在宗庙里,苏恩都没有发现有价值的线索。
仅凭他手头现有的《苏氏天耀后裔世系统宗谱》,他只能了解大通苏氏始祖苏天耀之后的记录。
要想摸清楚青海苏氏的族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搜集青海各地苏氏的族谱,进行对比研究。
苏恩是我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是青海苏氏宗亲会的发起者、组织者。
自2011年起,他便开始致力于青海苏姓族源的考证。
2011年10月18日,苏恩正式开始了寻根行动。
他首先来到了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乡小寨村。
居住在这里的苏氏族人为他提供了一本修于光绪二年的家谱。
“家谱上记载着苏氏来自于南京朱子巷,明洪武五年时来的。
但是对于苏氏一族因何来到青海只字未提。
只是说红崖子沟的苏家明末清初时从苏家河湾先迁至互助南门峡地区的大老虎沟、绿草沟、张家沟等地,最后才落脚于小寨村。
”苏恩说,虽然在小寨找到了苏姓族人,但他并未得到期望的族源线索。
此后一个月,苏恩先后来到了我省化隆、湟中、门源等地,甚至到了甘肃天祝,辗转寻访,了解苏姓族人的分布情况。
然而,与在小寨村的经历相似,他们或者只能提供苏姓是从明朝来到青海、当地苏姓族人何时迁到此地的信息外,苏恩仍然毫无所获。
“除了与分布在这些地方的苏姓后人确认了同出于苏家河湾之外,我几乎没有获得任何实质性的线索。
这时,我想起了当时在互助县红崖子沟小寨村时,曾有人提供给我的一个线索:在互助丹麻镇新添堡也有苏姓人。
”青海苏姓出自苏家河湾寻家谱,印证苏氏族源责编:郭晓芸值班主任:李皓责校:胥玲热线:2014-08-04星期一A 172013年8月,苏恩将自己寻访调查的结果,汇集成《青海苏氏分支脉衍篇》一文,寄给了苏氏总谱编委会主编、北京大学教授管成学先生。
苏氏发祥地及其渊源
苏氏发祥地及其渊源世界苏氏宗亲无论你在哪里,只要你姓“苏;请点击上面“世界苏氏宗亲”再点“关注”,即可拥抱苏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宗亲交流,聚苏氏亲情,扬苏氏文化,传播苏氏正能量,共筑和谐繁荣苏氏。
世界苏氏宗亲你姓苏,我姓苏,点击右侧“关注”《苏氏发祥地及其渊源》一文,是作者查阅大量史料并加以翔实考证撰写的,很值得一读,特此转载。
作者苏永祁,世界苏姓宗亲总会副理事长、武功苏武研究会创会理事长、武功苏氏联谊会顾问、中国苏轼学术研究会会员、《新编苏氏大族谱》副主编、《苏姓文化辞典》倡议编撰人、上海苏氏联谊会会长。
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空军后勤部副部长,现已退休,居住上海。
苏氏发祥地及其渊源苏永祁新加坡育明宗长要我写篇《苏氏发祥地及其渊源》,这个题目不小,自知实难胜任,曾犹豫再三。
现在育明宗长又来电催促,新加坡苏氏公会成立八十周年纪念册付梓在即,这就逼着我抓紧查阅学习一些史料,重读颜中其、管成学、张新斌等先生的著作,勉成小文,表达一份对有着光荣历史的新加坡苏氏公会成立八十周年的祝贺之情。
不当之处还请指正。
何谓“发祥”和“发祥地”呢?《辞海》中有“发祥”词条的释义:语出《诗·商颂·长发》:“浚哲维商,长发其祥。
”《后汉书·班固传》:“发祥流庆。
”李贤注:“言发祯祥以流庆于子孙。
”后因歌颂帝王出生或创业之处为“发祥地”,也泛指开始建立基业的地方。
据此释义,苏氏的发祥地应是某位或某些杰出代表人物的苏氏祖先出生或建立基业之地。
然而,苏氏历史源远流长,繁衍了数千年。
久远的先祖其史料已经模糊,几被岁月淹没;近些的祖先则各支各派自有其宗,似当空繁星难以计数。
这就是我觉得育明宗长给的命题难以答对的缘由。
不过也正因如此,新加坡苏氏公会要在纪念册中列此内容,体现育明宗长等领导人高度重视族史教育,在年轻一代中传承中华文明,撒播寻根探源、人行万里而不忘其本的精神种子,实乃远见卓识和高明之处。
所以我愿尽力而为。
苏姓辈分口诀
苏姓辈分口诀苏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承的姓氏,其辈分口诀在家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咱先来说说这苏姓辈分口诀的重要性。
就好比我认识的一位苏姓朋友,他家在农村,每年过年家族大聚会的时候,长辈们都会按照辈分口诀来安排座位和行礼的次序。
这可一点儿都不含糊,谁要是乱了辈分,那可就要被长辈们念叨好久。
这苏姓的辈分口诀啊,通常都是字斟句酌,蕴含着家族的期望和教诲。
比如说“正大光明立志守成克绍先业永振家声”,这里面的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家族的精神和传承。
就拿“正大光明”来说,长辈们就希望后辈做人要正直、大气,行事光明磊落,不能有那些偷鸡摸狗、见不得人的勾当。
“立志守成”呢,是要后辈们早早立下志向,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标,同时也要能守住家族积累下来的好东西,不能随意挥霍浪费。
我还记得有一次去这位苏姓朋友家做客,正好赶上他们家族商量一件大事。
关于家族祠堂的修缮,大家意见不一。
这时候,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就站出来,用辈分口诀中的道理来劝解大家。
他说:“咱们苏家一直讲的是‘克绍先业永振家声’,这祠堂是祖宗留下的,修缮它就是继承先辈的遗志,是为了让咱们苏家的名声一直响亮下去。
大家可不能为了一点小分歧就忘了家族的根本啊!”这番话一出来,大家都安静了,最后也达成了一致,顺利完成了祠堂的修缮工作。
再说这辈分口诀在起名上的作用。
苏家的孩子出生,起名的时候往往要按照辈分来。
比如这一辈是“光”字辈,那名字里就得带上“光”字。
这样一来,从名字就能看出辈分的高低,也能让家族的血脉联系更加清晰明了。
而且,这辈分口诀还能让家族的凝聚力更强。
不管走到哪儿,只要遇到同姓同辈分的,那感觉就格外亲切,就像找到了亲人一样。
总之啊,苏姓辈分口诀不仅仅是几个字的组合,它是家族的精神纽带,是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让苏姓家族的每一代人都清楚自己的位置和责任,也让这个家族在岁月的长河中保持着独特的魅力和凝聚力。
希望苏姓家族能够一直把这份宝贵的文化传承下去,让辈分口诀在新时代依然发挥着它的作用,让苏家的后人都能铭记家族的历史和期望,为家族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晋江苏姓源流
晋江苏姓源流晋江苏姓源流吴绵普根据有关文字记载,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即高阳氏),颛顼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和吴回,重黎为火神祝融,后回袭祝融之职,回生陆终,陆终生昆吾,昆吾是苏国的始封君,封地在邺西苏城,子孙因以为姓。
苏姓始祖的樊,后为商国侯,他的裔孙到了战国时最有名的是六国拜相的苏秦。
苏秦八世孙是出使匈奴十九年不变节的苏武。
苏武二十世孙是绰。
他是北周行台右相,明帝武成元年封为邓国公。
廿四世旭为唐初吏部侍郎。
廿五世环为唐中宗间七十二岁封许国公。
廿八世益,唐僖宗广明中与王潮入闽,为泉州都统,这就是福建苏氏始祖。
后建第同安“芦山”,即以“芦山”为灯号。
一般“芦山”派指南苏,而北苏是指“苏东坡”兄弟的支派,其灯号为“眉山”。
尚有“铜山”支派等。
凡南苏北苏都尊崇为武功,是因汉代平陵侯苏建卒后葬于武功郡武功山,故武功成了苏姓总郡望。
苏益生子三,季子曰光诲。
光诲子八。
八子佑图生子三,次子克昌生子四,即绛、缄、结、绾。
缄由同安徙晋江(居地待查)登景祐三年丙子科进士(1036)充广南路兵马都监,知廉州、抚州、邕州。
高趾之乱,邕州被围困40余天,缄举家36口殉节,唯其长子子元幸存。
宋神宗闻讯叹惜不已,赠缄为奉国军节度使,谥“忠勇公”,赐“怀忠”匾。
四世苏结分支安溪苏姓。
子元生向。
向生子二,长崇道居清沟苏埭,后改苏墩,现名苏厝十三乡,即“墩上、前厝、池亭、店仔口、后街、草埔、所前、高厝、港墘、奕厝、湖厝、埕尾、横坂头。
”十三乡苏因与沟头相邻、故俗称沟头苏厝。
沟头苏因宋季元乱,几代世系不明,故现从元初振宗号留耕者为一世祖。
留耕子二,长景德,次隐德。
长支现仅余人丁10余人,因光绪年间遇事逃迁台湾墩上,可能亦传有数百人丁。
次子隐德传现苏厝内外近5000人。
四房四至十四世一部分往小霞浯开垦,据悉为争状元地之风水,现在厝400人。
据不完全统计,明万历年间四房三秉耀公分居广东潮阳峡山开族,至今传有1000多人。
苏姓由来和历史名人及现代
苏姓由来和历史名人及现代
苏姓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的中华姓氏。
其起源主要是己姓和外族的改
望出武功郡,亦有河内郡、扶风郡等。
苏姓最初发源于河南,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苏姓大举南迁;宋元明时期,苏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由西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苏姓历代名人173名,占总名人数的0.38%,并列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六十一位。
苏姓的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54%,并列排在第四十六位;苏姓的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6%,排在第七十四位;苏姓的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41%,排在第五十六位。
苏氏家谱谱续
著者居第祖先版本名称苏荣松纂修江西,万载始祖:明代]苏乾清道光11年(1831),木活字本苏氏族谱:六卷:[江西万载](清)苏錞修上海,南汇始迁祖:明]苏应时苏民用清道光抄本之2003年复印本琴川苏氏族谱:一卷:[上海南汇]苏太潮主编湖南,石门,泸溪,桃源,慈得,古丈始祖:明]苏大凯;先祖:苏文科;先祖:苏文选2002年,电脑排印本苏氏族谱:不分卷:[湖南石门、泸溪、桃源、慈得、古丈]苏德音主笔辽宁,鞍山始迁祖:清]苏学孔2002年,电脑排印本辽宁省鞍山市笔管堡苏氏族谱续:不分卷:[辽宁鞍山]苏国荣主编江苏,无锡先:宋]苏轼;始迁祖:元]苏太七苏厚沙1999年,电脑排印本苏氏族谱:二卷:[江苏无锡]苏浩兴主修江苏,江阴先祖:北宋]苏轼元]苏太和;始迁祖:苏新民2001年,电脑排印本苏氏族谱:十二卷:[江苏江阴]苏寿岳修河北,交河始迁祖:明]苏盛;先祖:清]苏荣河2000年,电脑排印本苏氏族谱:一卷:[河北交河]湖南,湘潭始迁祖:明]苏极清乾隆(1736-1795),刻本苏氏三修族谱:[湖南湘潭]苏富隆等修湖南,益阳始迁祖:南宋]苏固营民国37年(1948),木活字本益阳苏氏六修族谱:二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湖南益阳]苏利才等修江苏,江阴始祖:苏轼;始迁祖:明末清初]苏国珍1999年,1999年铅印本江阴苏氏宗谱:十一卷:[江苏江阴]苏雪林修1999年铅印本苏氏族裔历代名人录:不分卷:苏协年等纂修安徽,颖上先祖:苏大鹏;先祖:苏有声1996年,铅、油印合壁本苏氏家谱:不分卷:[安徽颖上][作者不详] 湖南,醴陵始迁祖:明]苏华二;始迁祖:明]苏华三民国14年(1925),木活字本醴陵苏氏三修族谱:卷:[湖南醴陵]苏晃本等纂修湖南,湘潭始祖:宋]苏洵;先祖:明]苏植;本支祖:民国17年(1928),木活字本苏氏七修族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湖南湘潭]苏昭镇等纂修湖南,长沙始祖:明]苏义全;始迁祖:明]苏承秀民国15年(1926),木活字本龙塘苏氏族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湖南长沙][作者不详] 湖南,醴陵始祖:明]苏华二;本支祖:清]苏世昇民国,钞本醴北苏氏续修族谱畏分齿录:不分卷:[湖南醴陵][作者不详] 湖南,醴陵始迁祖:明]苏华二;本支祖:清]苏世明清,木活字本醴北苏氏房谱:[湖南醴陵](清)苏运荃纂修湖南,醴陵始迁祖:明]苏华二;始迁祖:明]苏华三清光绪26年(1900),木活字本醴陵苏氏续修族谱:卷:[湖南醴陵][作者不详] 湖南,醴陵始迁祖:明]苏华二;始迁祖:明]苏华三民国14年(1925),木活字本醴陵苏氏三修族谱:卷:[湖南醴陵]苏晋褫纂修浙江,馀姚始祖:宋]苏琛;始迁祖:元]苏河;先祖:民国12年(1923),木活字本苏氏族谱:五卷,首一卷:[浙江馀姚](清)苏殿文等纂修浙江,淳安,遂安始迁祖:宋]苏环;先祖:苏信;本支祖:苏德清乾隆40年(1775),木活字本岩阳苏氏宗谱:十卷:[浙江淳安]苏本瑞等纂修湖南,湘潭始祖:宋]苏洵;先祖:明]苏植;本支祖:民国,木活字本苏氏七修族谱:二十卷:[湖南湘潭]苏晃本等纂修湖南,湘潭始祖:宋]苏洵;先祖:明]苏植;本支祖:民国17年(1928),木活字本苏氏七修族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湖南湘潭][作者不详] 湖南,湘阴先祖:苏子材民国,木活字本湘阴苏氏族谱:卷:[湖南湘阴]苏辛伯等纂修江苏,常州始祖:宋]苏轼;先祖:宋]苏过;先祖:明民国37年(1948),铅印本苏氏族谱:十八卷:[江苏常州][作者不详] 浙江清宣统2年(1910),木活字本苏氏宗谱:不分卷:[浙江](清)苏瑞等纂修江苏,常州,毗陵始祖:宋]苏轼;始迁祖:明]苏大安清光绪23年(1897),木活字本毗陵前舍苏氏重修宗谱:十二卷:[江苏常州][作者不详] 湖南,茶陵始迁祖:明]苏兴华清,木活字本苏氏重修族谱:[湖南茶陵](清)苏远暘等纂修湖南,长沙始祖:明]苏义全;始迁祖:明]苏承秀清咸丰6年(1856),木活字本苏氏族谱:[湖南长沙]苏昭镇等纂修湖南,长沙始祖:明]苏义全;始迁祖:明]苏承秀民国15年(1926),木活字本龙塘苏氏族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湖南长沙][作者不详] 安徽,黄山,太平,石台,石埭始祖:唐]苏味道;始迁祖:宋]苏继芳;始迁清乾隆28年(1763),刻本眉派苏氏族谱:六卷:[安徽黄山]请需要交流的加入qq群号:235401828 qq:16214628 手机:159******** 下面是俺的谱续请大家将自己的谱续发来分享供大家分享鉴定,有助于梳理宗亲网络关系。
百家姓苏姓之苏氏族谱辈分一览
百家姓苏姓之苏氏族谱辈分一览解读百家姓苏姓。
苏氏子孙寻根溯源的依据,各地苏氏族谱辈分一览。
苏姓,中国姓氏。
当代中国人口排行第41位,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42位。
起源于周时武王封颛顼高阳氏后裔忿生于苏国,属以地为氏,后人追尊苏忿生为得姓始祖。
族谱,包括家谱、家乘、宗谱、世谱、支谱等各种谱集,这些独特中国古文化记载了一姓家族的渊源、繁衍、发展、世系及主要人物和重大活动等内容,蕴藏着丰富而有价值的史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社会学、民族学、人才学、人口学、遗传学等诸多领域。
上海图书馆龙塘苏氏族谱,苏昭熙、苏新汇编,民国15年。
醴陵苏氏三修族谱,民国时期。
湘潭苏氏七修族谱,苏玉忠等编,民国17年。
苏氏重修族谱,清代。
醴北苏氏续修族谱,畏分齿录。
醴陵苏氏续修族谱,苏运荃辑,光绪26年。
醴北苏氏房谱,同治年。
湘阴苏氏族谱,民国时期。
苏氏族谱,宣统二年。
苏氏族谱,咸丰年。
岩阳苏氏族谱,苏殿文等编,乾隆40年。
太平苏氏族谱,苏晋褫编,民国12年。
太石眉山苏氏族谱,太石两邑十排公修,乾隆28年。
毗陵苏氏宗谱,苏瑞楠等编,光绪23年。
北京图书馆苏氏重修族谱,苏齐威等编,民国4年。
新安苏氏族谱,明苏大编,清乾隆元年,苏钰重修。
澄江苏氏族谱,苏宗振编,光绪26年。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鄢陵苏氏族谱,苏诚等编,道光9年。
太康苏氏族谱,苏培成、苏还朴编,道光9年。
许昌苏氏族谱,苏杰编,道光9年。
许昌苏氏族谱,苏文生、苏春芳编,光绪18年。
太康苏氏族谱,苏绍献等编,光绪23年。
山西社科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石太苏氏族谱,两邑十排公修,光绪25年。
澄江苏氏族谱,苏宗振编,光绪26年。
简阳苏氏族谱,苏梓材编,民国36年。
邵阳苏张氏族谱,苏周安、苏周燕编,道光年。
新安苏氏家谱,苏钰编,乾隆元年。
同安苏氏族谱,苏功成编,道光6年。
武昌苏氏族谱,苏善夫编,民国11年。
眉山三苏博物馆内江族谱,雍正12年初修,1982年12代孙手抄。
苏轼世系与年谱简编
苏轼世系与年谱简编祖籍河北赵郡栾城,先祖唐代武则天宰相苏味道705年被贬入川,任眉州刺史,后裔落籍眉州一脉。
1 苏轼世系简编高祖苏祜(905、5、14-985、7、30),高祖母李氏,五子。
曾祖苏杲(944、7、24-994、6、8),曾祖母宋氏,九子。
祖父苏序(973、1、19—1047、5、11),字仲先,75岁。
祖母史氏(?--1033、5、11),生三子苏澹、苏涣、苏洵。
二女,一适进士杜垂裕,一适进士石扬言。
大伯父苏澹,进士,先苏序卒。
二子,一女苏位苏修二伯父苏涣(1001—1062、6),字文甫,62岁。
1024年进士。
伯母杨氏,生三子、四女。
四女分适杨荐、王东美、任更、柳子文(柳仲远)【林语堂《苏东坡传》考证认为苏轼暗恋此堂幺妹】。
苏不欺,字子正。
配蒲氏,五子、三女苏千乘(有子苏元老、苏彭)、苏千之、苏千能、苏千秋,苏千钧。
五子皆进士。
苏不疑,字子明。
四子苏千运、苏千里、苏千杰、苏千寻、苏千亿苏不危。
二子苏千时、苏千晖父亲苏洵(1009、9、7眉州--1066、4、25汴梁),字明允,号老泉,58岁。
母亲程氏(1010、2、26眉州—1057、4、8眉州),48岁。
生三男三女。
苏轼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均夭折。
乳母任采莲(1003-1080黄州)。
保姆杨金蝉。
大姐苏* (?-1028)夭折。
大哥苏景先(1030?-1037)夭折二姐苏* (1033?-1045)夭折。
三姐苏八娘(1035-1052)。
16岁与舅舅程浚(1024进士)的儿子程正辅(程之才)结婚,18岁夭折。
苏程两家失和四十年。
本人苏轼(1036、12、19眉州-1101、7、28常州),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66岁。
原配王弗(1039、8、27青神—1065、5、28汴梁),1054年结婚,生苏迈。
继娶王闰之(1048、3、11青神—1093、8、1汴梁),字季璋。
1068年结婚,生苏迨、苏过。
侍妾王朝云(1063、6、25钱塘—1096、7、5惠州),字子霞。
寻根问祖——百家姓之“苏”姓
寻根问祖——百家姓之“苏”姓苏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四十四位姓氏,在两广地区和华北地区比较常见。
当今苏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46%,总人口大约在606万。
苏的名义苏,即紫苏,也称桂荏。
苏的本义是一种草。
紫苏属于唇形科,一年生的草本植物。
其茎方形,叶两面,或背面带紫色,夏季开红或淡红色花。
茎、叶、种子均可入药,其嫩叶可用以调味,种子也可以榨油。
苏氏族当以苏草为其氏族的原始图腾,苏草的形状为其氏族的族徽和名称,所居之地称为苏,建立城堡称为苏邑,最终发展为国和姓。
苏姓起源苏氏始祖——苏忿生苏姓的起源与演变:一、出自己姓苏姓的起源主要出于己姓。
颛顼之子称,称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吴回在高辛氏时代先后任祝融氏。
吴回之子陆终,陆终有六子,后分别发展为六个大部落,为六个姓族。
陆终的长子樊,为己姓族,居于昆吾,今山西运城东北的安邑镇,后发展为强大的昆吾部落,史称昆吾氏,为己姓。
夏朝中期,大约在公元前1800年,帝槐(或帝芬)封昆吾氏后裔于有苏,在今河南辉县西的苏岭,史称有苏氏。
有苏氏是以苏草为图腾,苏草即紫苏,是一种中草药。
苏国历夏商两代,商末苏国灭,族人以苏为氏,苏人四散。
一支苏人东迁姑苏,即今江苏苏州。
一支北上邺西苏城,即今河北临漳县西。
在周武王灭商后,北上的一支继续北迁襄国的苏人亭,即今河北邢台西南。
接着迁到完县西南的苏。
而留在苏岭的苏人归顺了周朝,首领苏忿生入朝作周武王的司寇,被封于苏,国都温,今河南温县,春秋时公元前650年苏国灭于狄。
苏姓第一位出名的苏忿生被后人祭祀为苏姓始祖。
己姓苏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多年。
苏姓的一支南迁湖南梅山一带成为梅山蛮,宋初进一步南迁,与土著混居一部分成为瑶族的先民,大部分成为湖南、广东、广西的汉族苏姓。
外族基因融入秦汉以后,北方部落逐渐强大,不断南侵扩张,到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火连年不断,中原政权频繁更迭,北方民族大批进入中原,中原百姓南迁东移,北方汉人中开始融入了大量外族基因。
苏姓的历史和分布
苏姓地历史和分布中华姓氏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袁义达苏姓是中国人口最多地第四十一位大姓,在两广地区和华北地区比较常见.在当代全国近亿汉族中,苏姓人群大约占了%,即每一个中国人中姓苏地人至少在个,总人口大约在余万.苏姓地名义和图腾苏,即紫苏,也称桂荏.苏地本义是一种草.紫苏属于唇形科,一年生地草本植物.其茎方形,叶两面,或背面带紫色,夏季开红或淡红色花.茎、叶、种子均可入药,其嫩叶古用以调味,种子也可以榨油.苏氏族地族徽和名称,所居之地称为苏,建立城堡称为苏邑,最终发展为国和姓.苏姓地起源与演变苏姓地起源主要出于已姓.源头可以追溯到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顼(āū)帝.据说颛顼之子称,称氏族居今河南东南地汝河地区.称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吴回在高辛氏时代先后任祝融氏,祝融氏是古代掌管火种地首领之称谓,代表着在氏族中地极高地位和权力.祝融氏黎有罪被诛,吴回继任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陆终有六子,后分别发展为六个大部落,为六个姓族.陆终地长子樊,为已姓族,居于昆吾,今山西运城东北地安邑镇,后发展为强大地昆吾部落,史称昆吾氏,为已姓.夏朝中期,大约在公元前年,帝槐(或帝芬)封昆吾氏后裔于有苏,在今河南辉县西地苏岭,史称有苏氏.有苏氏是以苏草为图腾,苏草即紫苏,是一种中草药.苏国历夏商两代,商末苏国灭,族人以苏为氏,苏人四散.一支苏人东迁姑苏,即今江苏苏州.一支北上邺西苏城,即今河北临漳县西.在周武王灭商后,北上地一支继续北迁襄国地苏人亭,即今河北邢台西南.接着迁到完县西南地苏.而留在苏岭地苏人归顺了周朝,首领苏忿生入朝作周武王地司寇,被封于苏,国都温,今河南温县,春秋时公元前年苏国灭于狄.苏姓第一位出名地苏忿生被后人祭祀为苏姓始祖.已姓苏氏地历史至少有多年.苏姓地一支南迁湖南梅山一带成为梅山蛮,宋初进一步南迁,与土著混居一部分成为瑶族地先民,大部分成为湖南、广东、广西地汉族苏姓.外族基因地流入第二支来自外族地改姓.秦汉以后,北方部落逐渐强大,不断南侵扩张,到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火连年不断,中原政权频繁更迭,北方民族大批进入中原,中原百姓南迁东移,北方汉人中开始融入了大量外族基因.加入苏姓群体中地外族主要有:汉晋时辽东乌桓部地苏姓人,南北朝北魏时鲜卑族拔略氏族,北宋虹西夏党项族地苏姓人,金国女真族地苏姓人.一直到清朝,满洲八旗地伊拉哩氏、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等族人改为汉族苏姓.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混居,逐步同化而成为当地地苏姓汉族.历史上苏姓地分布和迁移先秦时期,苏姓活动主要活动地区在河南和河北,战国时期中一支南迁湖北、湖南,一支西奔陕西.秦汉朝时苏姓已经东播迁到山东,西部陕西地苏姓已发展成为望族.晋朝时在东南地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南部地广东,已有了苏姓地足迹.唐朝时苏姓移民四川,两次中原南下移民福建,移民中地苏姓在福建得到了稳定地发展.北宋时苏姓进一步大批西进川滇,南下两广,并越过边疆进入越南、老挝、泰国.明清两朝苏姓多次移民台湾,如今苏姓已成为台湾地大姓.宋朝时期,苏姓大约有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地%,排在第位.苏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苏姓总人口地%.在全国地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福建,这二省地苏姓大约占苏姓总人口地%,其次分布于陕西、河南、山东等省.全国已初步形成了以西四川、东南福建、北陕豫鲁三块苏姓人口聚集区.明朝时期,苏姓大约有万人,约占全国人口地%,为明朝第位大姓.宋、元、明年全国人品纯增长率是%,苏姓人口增长为负值,比宋朝净减少万.广西为苏姓第一大省,约占总苏姓人口地%.在全国地分布主要集中于广西、安徽、浙江、河北、江苏、山西,这六省地苏姓又集中了%.南方苏姓在这年中有了长足地发展,而宋朝地苏姓大省四川在明朝时人丁镜头.宋、元、明余年,苏姓地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由西向南方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南部桂粤闽和北方山东二大块苏姓人口聚集地区.当代苏姓地分布和频率当代苏姓地人口万,排在全国第位,大约占全国人口地%.在这年中苏姓人口地增加率是呈型态势.在全国地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广西、河南、山西四省区,大约占苏姓总人口地%.其次在山东、四川、辽宁、上海,这四省市地苏姓又占了%.广东居住了苏姓总人口地%,为苏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地%.形成了南两广和北豫晋地二块苏姓集中分布区.苏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地地区在广东、江苏东南、上海、山东北部、山西北部、辽宁大部、黑龙江西北、四川绵阳地区、甘肃南部、河北西部、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每平方公里地苏姓人口达到人以上,广东珠江三角洲,每平方公里地苏姓人口达到人以上.苏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示:密度最高地(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地%,苏姓人口大约万;密度在人平方公里地地区占国土面积地%,苏姓人口大约万;不足人平方公里地地区占国土面积地%,苏姓人口大约万.苏姓在两广地区、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是常见地姓氏之一.苏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广东、海南、台湾、广西、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苏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以上,其中广东中西部,苏姓分布频率在%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地%;在云南南部、贵州南部、湖南大部、江西南部、福建大部、上海、陕甘宁大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河北西部、山东西部、辽宁大部、黑龙江西北地区,苏姓分布频率在%,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地%;其他地区,苏姓分布频率不足%,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地%,其中比例不足%地地区约占了%.苏姓地传统文化文献:最早记载苏姓地书籍为唐朝地《元和姓纂》.郡望和堂号:苏姓地郡望主要有武功、扶风、武邑、蓝田、洛阳等,苏姓地堂号有武功、扶风、蓝田、洛阳、芦山、嵋山等.“嵋山”堂号典出宋朝大名鼎鼎地苏东坡.苏东坡是四川嵋山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地文学家,同为唐宋时代古文八大家之一,人称东坡父子为“三苏”,有“三苏文集”传世.楹联:重要地苏姓楹联有以下五幅:引锥刺股;仗节全忠.片言息争;五教传诵.嵋山三杰;沧浪一亭.武著千秋源苦竹;功传万代念芦山.瑞雪飞花,映中郎之节;金莲绚彩,辉学士之文.辈份用字:根据清朝地《苏氏族谱》地记载,陕西长安地区地苏姓辈份所用地字:洪华正昌佐,庆炳宗才贤,善成垂鸿章,绪克笃祐长.一共代.冢训格言:苏★是唐朝中宗时名相,他经常以自己为人外世地经验告诫其子,他认为世上地人不可能都尽贤尽愚,惟有靠自己才能立于世地理由,主张量才施训.他认为儿子苏颋有宰相之才,所以以相地标准加以训诫.他要求其子临大事断大义,平心以应物;崇儒笃敬,谨守制度;“毋以太刚临人”;“勤思虑,不以小事而忽机管”,“财无多蓄”,“多蓄则害义”;“远妻族,谨检子弟”;居处“在乎洁不在华”等.事无巨细,均加训诲,其子苏颋后来登相位,与宋璟合理政事,父秉承业,且以工文传名,朝廷文书多出其手.家谱:目前在上海图书馆中收藏苏姓族谱部,全国其他单位和美日等国地图书馆不收藏苏姓族谱部.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苏姓历代名人名,占总名人数地%,排在名人姓氏地第位;苏姓地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地%,排在并列第位;苏姓地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地%,排在第位.苏姓是一个光耀史册地古老姓氏,济济人才,历史上著名地人物有:战国时纵横家苏秦,苏代;西汉名臣苏武;东汉冀州刺史苏章;东晋名臣苏峻;南北朝西魏大臣苏绰;隋朝大将苏威;唐朝大将苏定方,诗人苏源明,苏姓宰相五位:苏良嗣,苏★,苏味道,苏颋,苏检;北宋文学家兼书画家苏轼,散文家苏洵,苏辙,文学家苏过,诗人苏舜钦,天文学家兼药学家苏颂;南宋画家苏汉臣;元朝名臣苏天爵;明朝篆刻家苏宣;当代化学工程学家苏元复,流行病学家苏德隆.苏姓与遗传和疾病血型是我们平时提到地血型,它们完全是一种单一基因地遗传,在人群中地分布有一定地规律,主要表现在地域分布上地差异.苏姓人群地血型分布总地是:型万,占%,型万,占%型万,占%型万,占%.广东大部、江苏东南、上海、山东北部、山西北部、辽宁大部、黑龙江西北、四川绵阳地区、甘肃陇南、河北西部、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是苏姓比较集中区域,约占国是面积地%,苏姓万,约占苏姓总人口地%.型万型万型万型万.桂琼大部、湘赣闽大部、浙苏皖大部、豫鲁冀晋大部、陕甘宁大部、川北部和川北端、内蒙古东部、吉黑大部,约占国土面积地%,苏姓万,约占苏姓总人口地%.型万型万型万型万.其他地区苏姓人中稀少地区域,约占国土面积地%,苏姓万,约占苏姓总人口地%.型万型万型万型万.少疾病,才能长寿.苏姓五成以上地人生活在广东、广西、河南、山西和山东地区,这一地区处于全国呼吸系统疾病低死亡率地区,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在广东为十万分之六十四,广西十万分之五十六,河南十万分之九十三,山西十万分之一百零七,山东十万分之九十四,均远低于全国地平均值十万分之一百二十五.这一地区地肺炎、内分泌、营养缺乏和代谢疾病、外伤、中毒和意外死亡、寄生虫病等常见疾病地死亡率也处于全国地低水平中.另一方面,这一地区地大部分处于全国肝硬化高死亡率地区,肝硬化死亡率在广东为十万分之十二,广西十万分之二十,河南十万分之二十一,山西十万分之十三,山东十万分之二十一,均高于或接近全国地平均值十万分之十三.这类常见疾病高分布区与某些同姓人群聚集区地重叠现象应当引起重视和研究.。
苏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苏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苏姓,中国姓氏。
当代中国人口排行第41位,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42位。
起源于周时武王封颛顼高阳氏后裔忿生于苏国,属以地为氏,后人追尊苏忿生为得姓始祖。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苏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苏姓姓氏源流苏(Sū 苏)姓源出有三:1、出自己姓,为周代昆吾之后,以封国名为氏。
据《元和姓纂》和《苏洵族谱》等所载,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生子陆终,陆终生樊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建立苏国。
后迁都于温(故城在今河南省温县西南)。
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苏氏。
2、出自古代少数民族中有苏氏。
据《汉书》所载,辽东乌桓在汉武帝时附汉,他们分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地,其中有改汉姓苏的。
3、出自古代少数民族有苏氏或改姓苏: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改鲜卑族代北复姓跋略氏单姓苏。
② 清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改苏姓,锡伯族苏木尔氏,汉姓为苏。
③ 裕固族苏勒都斯氏,汉姓为苏,土族苏卜氏,汉姓为苏。
④ 羌族苏蟒达房名,汉姓为苏。
⑤ 彝族阿苏氏,汉姓为苏……其他少数民族亦有。
得姓始祖:昆吾。
名樊,字衍,己姓,颛顼之裔陆终长子。
其父陆终娶鬼方氏之女为妻,一胎生下六子,其后均有封国,樊初封于昆吾(故城在今河南省许昌,后迁至今河南省濮阳),后又封于苏(一说其子封于苏),夏桀时被商汤所灭。
周初,其裔忿生因功被封于苏国,后忿生迁都于温(今河南省温县西南)。
春秋初,苏国为狄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氏,称为苏姓,并尊昆吾为其始祖。
苏姓迁徙分布苏姓发祥于河南温县,后西周被犬戎所灭,周天子迁都洛阳,史称东周,苏姓为官者随之迁徙洛阳,并在当地形成望族。
春秋时苏从入楚仕庄王,而有苏姓定居于两湖一带。
汉武帝时,因苏建讨伐匈奴有功,被封为平陵(治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侯,此后不久,此支苏姓又派生出扶风苏姓、武功苏姓、蓝田苏姓。
汉末群雄割据,有苏姓一支由河内迁四川眉山,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北方连年战乱,烽火连天,苏姓也随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江南各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氏宗族前言苏氏宗族,在华夏大地上,经过几千年的繁衍生息,从最早的苏城(今河北临漳县)发祥地迁至洛阳,形成以苏秦为代表的苏氏宗族史上的第一个兴盛时期;进入汉代,苏建开创武功派,形成苏氏家族史上的第二个兴盛时期;唐代,苏世长,苏瓌,苏頲等形成苏氏家族史上的第三个兴盛时期;宋代,蜀派苏易简、苏舜钦祖孙,闽派苏绅、苏颂父子,眉派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共同创造了苏氏家族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苏氏子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领域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而早自宋代,苏氏子孙就开始进入台湾开发。
近代以来,苏氏子孙跨出国门、远涉重洋,几十万苏氏后裔分布在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等国,部分后裔投入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经济建设中,参与世界各地的经济开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追本溯源、缅怀先贤,苏氏先祖的光辉业绩将永远值得发扬光大。
一、黄帝至昆吾樊世系表中华民族皆是炎黄子孙,而苏氏一族是黄帝之孙颛顼帝(即高阳氏)之苗裔。
高阳氏六世孙樊·昆吾伯之子封于苏(今河北临漳县),我国历史上的苏姓一族,以此为始。
二、苏氏受姓后至春秋战国世系苏氏受姓后至西周时期,苏氏出现苏忿生(司寇),他是西周的开国功臣,与周公、召公齐名。
战国时代,东周洛阳出现苏秦,他用合纵之说拒秦,拜六国相印,显赫一时。
汉平陵侯分为六个派系苏健,封平陵侯,居长安,葬武功。
其后代遂居家于此。
苏氏至此称武功人,武功成为苏姓总派系。
今世界各地苏氏皆宗武功,后分为六派:赵郡苏氏 东汉冀州刺史苏章,其后人在邯郸做官定居,赵郡(今河北赵县)始有苏姓,苏味道最为显赫。
襄阳苏氏 魏都亭侯苏则,其后人迁徙于襄阳,这支苏姓,苏灌最为知名。
武邑苏氏 前燕那公苏青之后,为信都武邑(今河北武邑县)之苏氏,显赫者为苏礼、苏克忠、苏列。
武疆苏氏 魏卫少卿苏备,为长乐武疆(今河南安阳以东)之苏氏,有名者为苏琼。
蓝田苏氏 唐刑部尚书苏珦之后,自武功徙蓝田(今陕西),苏晋、苏瞻、苏弘最有名望。
河南苏氏 后魏恒州刺史苏强,迁徙于河南(今洛阳),显赫者为苏孝慈、苏康。
唐代苏氏分为三派蜀派 苏瓌,(唐中宗景龙年间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谥“文贞”)。
其长子苏頲六世孙苏传(荆州刺史)避广明乱,迁徙四川盐泉(今川南筠连县西一带)。
苏传长子苏振为铜山县(今四川中江县)令,孙苏协(刑部侍郎)定居开封。
苏协长子苏易简(宋太宗年间,参知政事、礼部尚书),其长子苏寿(知歙州),这一支派为新安派。
闽派 苏瓌(唐许公国)第三子苏诜六世孙苏益(隰州刺史)定居闽(福建)中,幼子苏光诲(屯卫大将军)世代为泉州同安县人,故称为闽派。
苏光诲三世孙苏绅(魏国公),葬润州(今镇江市)京口(今丹阳)。
苏绅之子颂(宋元祐时宰相)定居京口,这一支派为京口派。
眉派苏味道(唐凤阁侍郎后贬为眉州刺史)留一子苏份居眉州(今四川眉山市)。
其后人苏序生苏东坡父子。
宋元祐期间的宰相苏颂曾与文安公苏洵叙宗盟。
有诗曰:“尝论平陵系,吾宗代有人。
”又曰:“源流知自子卿孙。
”三派都是平陵侯苏建的后代,这一支派为眉阳派。
唐代苏氏分为三派眉派 苏味道(唐凤阁侍郎后贬为眉州刺史)留一子苏份居眉州(今四川眉山市)。
其后人苏序生苏东坡父子。
宋元祐期间的宰相苏颂曾与文安公苏洵叙宗盟。
有诗曰:“尝论平陵系,吾宗代有人。
”又曰:“源流知自子卿孙。
”三派都是平陵侯苏建的后代,这一支派为眉阳派。
蜀派 苏瓌,(唐中宗景龙年间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谥“文贞”)。
其长子苏頲六世孙苏传(荆州刺史)避广明乱,迁徙四川盐泉(今川南筠连县西一带)。
苏传长子苏振为铜山县(今四川中江县)令,孙苏协(刑部侍郎)定居开封。
苏协长子苏易简(宋太宗年间,参知政事、礼部尚书),其长子苏寿(知歙州),这一支派为新安派。
闽派 苏瓌(唐许公国)第三子苏诜六世孙苏益(隰州刺史)定居闽(福建)中,幼子苏光诲(屯卫大将军)世代为泉州同安县人,故称为闽派。
苏光诲三世孙苏绅(魏国公),葬润州(今镇江市)京口(今丹阳)。
苏绅之子颂(宋元祐时宰相)定居京口,这一支派为京口派。
苏轼汉唐宋世系苏武字子卿,汉武帝时期人,武帝天汉元年(100年)以中郎将出使匈奴。
匈奴胁降苏武,苏武不,屈,留于匈奴十九年,雪旃毛,于北海无人处仗节牧羊,奉使不辱使命。
汉昭帝即位,苏武得归汉,任命为掌管蛮夷投降的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
苏武卒于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年80余岁。
汉宣帝时赐爵关内候、画像于宫中麒麟阁,得到汉皇朝的最高荣誉。
旷世才女—苏若兰《璇玑图》千年回文织就爱情经典人世间最美妙的旋律,莫过于心心相印的情侣用心谱奏的爱情乐章。
晋代苏蕙的五彩回文诗锦帕《璇玑图》,千百年来不知惹出多少痴男痴女的眼泪,揉进了多少思恋和哀怨。
晋前秦王苻坚建元年间,陈留县令武功人苏道质的三女儿,名蕙,字若兰。
从小聪慧过人,五岁能作诗,七岁会绘画,十二岁即操梭织锦。
“智识精明,仪容秀丽,谦默自守,不求显扬。
年十六,归于窦氏。
”其夫窦滔,字连波,“风神秀伟,该通经史,允文允武,时论尚文。
”深得苻坚信任。
苏若兰因丈夫征战在外,倍感思念。
襄阳名妓赵阳台仰慕连波英武过人,主动投怀送抱,连波竟将发妻的苦苦守盼丢在了脑后。
若兰得知这一消息,揉满腔哀怨愁愤,吟哦成情诗数百首,用841字巧妙编织成五彩回文诗锦帕《璇玑图》,托人带给窦滔,滔读懂了妻子的心声,良心发现,幡然醒悟,将苏若兰接到襄阳,夫妻恩爱如初。
《璇玑图》流传极广,文人学士则从中玩味出许多风雅。
苏东坡就有三首极为工谨佳妙的回文诗,其中之一为:“春机满织回文锦,粉泪挥残露井桐。
人远寄情书字小,柳丝低日晚庭空。
”倒读即:“空庭晚日低丝柳,小字书情寄远人,桐井露残挥泪粉,锦文回织满机春。
”到明清两代,汤显祖、张芬、张淮、纪晓岚等人在回文诗中也各有建树。
“璇玑”虽繁衍不息流传千秋,认真考究起来,为文为诗的难度和读释的数量,竟至今无人超过回文诗老祖宗苏若兰。
苏轼汉唐宋世系苏颂(1020——1101年)字子容,泉州同安人(今属福建厦门市),庆历三年进士及第,后知江宁县,南京留守推官。
召试,授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曾编写成著名的《本草图经》等书。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为刑部尚书。
元祐五年为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侍读、尚书右丞。
元祐七年,拜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当上了宰相。
徽宗即位,进太子太保,封为赵郡公。
享年八十二岁。
苏颂是一位大学问家,大科学家,自有文字以来,经史、九流、百家之说,图纬、律吕、星官、算法、《山经》、《本草》无所不通,尤明典故。
编撰有《新仪象法要》一书,创制成功了水运仪象台,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水运仪象台水运仪象台是将浑仪和混像黄置一个三层木台中,上部设置浑仪,中部设置浑像,下部设置司辰通过水激框轮自动转,一方面进行天文观察,一方面进行天象演示,同时又进行时辰报告,达到“制备二器,而通三用”。
北宋时期,科教文化技术高度发展,人才辈出由于当时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统治者重视历法的改进和天象观测仪器的改革,技术经验的积累和大胆创新,终于促使苏颂继张思训,韩显符,沈括等人之后,他造了当时世界第一流的水运仪,成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位巨人。
《苏轼族谱引》苏洵《苏氏族谱引》,谱苏氏之族也。
苏氏出于高阳,而蔓延于天下。
唐神龙初,长史味道刺眉州,卒于官。
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苏氏自此始。
而谱不及者,亲尽也。
亲尽,则曷为不及?谱为亲作也。
凡子得书,而孙不得书者。
何也?以著代也。
自吾之父,以至吾之高祖,仕不仕,娶某氏,享年几,某年卒,皆书;而他不书者,何也?详吾之所自出也。
自吾之父,以至吾之高祖,皆曰讳某,而他则遂名之。
何也?尊吾之一所自出也。
谱为苏氏作,而独吾之所自出得详与尊。
何也?谱,吾作也。
呜呼!观吾之谱者,孝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
情见于亲,亲见于服,服始于衰,而至于缌麻,而至于无服。
无服则亲尽,亲尽则情尽,情尽则喜不庆,忧不吊;喜不庆,忧不吊,则涂人也。
吾所与相视如涂人者,其初兄弟也。
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
悲夫!一人之身分而至于涂人,吾谱之所以作也。
其意曰,分而至于涂人者,势也。
势,吾无如之何也。
幸其未至于涂人也,使其无至于忽忘焉可也。
呜呼!观吾之谱者,孝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
系之以诗曰:吾父之子,今为吾兄。
吾疾在身,兄呻不宁。
数世之后,不知何人。
彼死而生,不为戚欣。
兄弟之情,如足如手,其能几何?彼不相能,彼独何心。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苏氏家族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家族。
苏氏家族源远流长,人才荟萃。
苏氏始祖之父昆吾,名樊,是黄帝之孙帝颛顼高阳的后代,在夏代被封为诸候伯。
昆吾之子苏,夏代末年为诸候伯,是苏国的始封君。
进入西周的苏忿生,是西周的开国功臣,与周公,召公齐名,是朝中执政的六卿之一,也是我国最早历史文献《尚书》中记载的苏姓第一人。
苏忿生之后代,苏、苏公、苏甫人、苏貉、苏成公、苏子,西周晚期都是苏国国君。
可以说,西周晚期苏氏家族已开始进入兴盛时期。
进入战国,东周洛阳出现了苏代、苏厉、苏辟、苏鹄、苏秦五兄弟,尤以苏秦显赫一时,六国拜相,成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
汉武帝时期,苏氏家族出现了苏建,因从大将军卫青讨伐匈奴有功,封为平陵候,后归葬武功,其子苏武,出使匈奴,不辱使命,“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而受爵关内候,图像于麒麟阁,得到汉王朝的最高荣誉,流名青史。
汉代的苏氏子孙中还有苏竟、苏纯、苏章、苏谦、苏不韦等,皆有高名,特别是苏章的无畏无私,一身正气,深得后人敬仰。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苏氏家族出现了苏则、苏林、苏侃、苏湛、苏淑、苏琼、苏绰、苏椿、苏亮等名人。
隋唐时期,苏氏家族更是繁衍显盛,人才辈出,涌现了苏威、苏夔、苏孝慈、苏沙罗、苏世长、苏良嗣、苏定方、苏安恒、苏味道、苏瓌、苏頲、苏珦、苏晋、苏检等人物。
苏世长是太宗李世民智囊团的“十八学士”之一,苏味道少年即有文名,与李峤并称“苏李”,苏瓌、苏頲父子,在武则天时期同朝为官,名重一时,隋唐时期,苏氏家族先后出了六位宰相。
进入宋代,苏氏家族的子孙人才济济,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艺术等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蜀派的苏易简,少中状元,未满三十岁便由知制诰入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政绩赫赫。
苏舜钦在散文和诗歌方面都有成就。
闽派中以苏绅、苏缄、苏颂最有名。
苏颂官至宰相,是一位大学问家、大科学家,他创制的“水运仪象台”,对中国和世界科技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眉山派出现了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都是大文豪,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三家,当时就造成了“苏文擅天下”的局面,苏轼被誉千古第一文人,唐宋八大家之首,眉山派苏氏子孙苏迈、苏迨、苏过在北宋末年有名,苏符、苏峤、苏岘、苏迟、苏简、苏策、苏籀、苏谔、苏林等在南宋皆有名,宋代是苏氏家族史上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