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读书报告《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的作者是丹麦籍作家埃斯平-安德森,首先我先在百度上收集了作者的一些信息来对作者做以简单的了解。戈斯塔·埃斯平-安德森是世界知名的社会福利研究专家。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三个:一是集中在社会民主党的研究上,其代表作是《政治反对市场》;第二个领域是社会政策和福利国家制度的比较研究,他在这方面有大量的著作,其中两部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就是我们现在所要讲的这本书和《转型中的福利国家》;而第三个领域则涉及了就业、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后工业社会的服务型经济。
《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这本书对于现在的我来说理解起来还十分的困难,这也确实是一本非常难懂的书,因为是英文翻译过来的,观点比较零散和整体的结构性不是很强,所以我只能大概的写出一些书中的概念性的东西和自己读完这本书之后一些幼稚的个人想法。在1990年出版的这本书中,他从自身的组织、分层、历史力量、社会背景和发展轨迹等方面将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大致分为了三种,即:自由主义国家(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为代表,主要阐述了美国),社会民主国家(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为代表,主要阐述了瑞典)和保守主义国家(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主要阐述了德国)。
我们平时在学习中这几个概念常常会用到,“福利国家”、“福利体制(Welfare Regimes)”(复数哦,所以你看,Regimes说明体制不止一个)、“福利世界”等,这几个概念涉及到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各个领域,读这本书的收获就在于对这些概念会有较为实体性的理解。艾斯平·安德森所做的研究就是对福利国家进行解构,核心概念就在于劳动力“商品化”和“非商品化”。
本书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支撑福利国家的主要政治经济学理论,第一部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我在其中总结了三个关键词,阶级、民主、市场。这一部分作者提出了一个鲜明了观点,是资本主义市场导致等级、阶级差距,因此力求通过改革追求民主,实现平等。而社会民主模式孕育了当代福利国家一个主要的辩论设想:议会制度的阶级动员是实现平等、正义、自由和团结的社会主要理想途径。第二部分是福利国家的政治经济学,它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区别就是它更具有实证性,而且研究方法更为多元和灵活,是比较和历史的方法,是一种揭示了
变异性和渗透性的方法。当作者同时认为因为大部分的学术研究脱离了理论依据因而被误导,所以必须重新构造方法论和政治经济学的概念以便充分的研究福利国家制度。
接下来作者开始探讨什么是福利国家。
教科书中通常的定义是:福利国家指国家承担保障其公民享有某些基本福利的责任。这样的定义并没有回答社会政策是否具有解放性,是否有助了体系的合法性,与市场过程相左还是有助于市场过程,所谓基本的基本是否可以要求福利国家提供最基本的或最低福利需求以外的内容诸多问题。所以作者进一步的提出了三种解释方法,分别是从各国的历史转变开始解释、对补缺式与制度式福利国家的经典分辨以及从理论上选择出评选标准再据以判断福利国家的类型。最后他对福利国家进行了再定义,即社会公民权构成了福利国家。但作者最终也没有给定一个准确的定义。在文章最后郑秉文教授补充到福利国家这个概念的基本范畴应该包括转移支付、物资服务和充分就业。我才算是大概了解了福利国家这个概念。
按照去商品化权力发展的不同,作者将福利国家分成了三种主要模式。1.自由主义福利体制,主要包括美国、加拿大,这些国家用于社会政策的公共支出水平比较低,福利津贴一般需要资产审查,公共服务的提供是选择性的。这种福利体制遵循补余原则,倾向于鼓励职业津贴和福利以及私人或市场主导的福利提供模式。
2.保守主义福利体制,主要包括德国和法国,这些国家用于社会政策的的公共支出水平较高,福利津贴倾向于以社会保险为基础,而且特别强调家庭而不是公共服务的重要性。这种福利体制以工作和个人贡献为主导,带有强烈的“统合主义”色彩,强调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协商。
3.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主要包括丹麦和瑞典,这些国家用于社会政策的公共支出水平最高,有优厚的福利津贴和公共服务,这种福利体制遵循普遍原则,其覆盖面差不多是全民的。
福利国家体制的成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适用于工人的阶级动员的性质,二是以农民为主体的阶层政治联盟结构,三是因中产阶级而产生的体制制度化的历史遗留。由这三个因素所产生出的福利国家体制所植根的阶级联盟不但解释了福
利国家过去的演化,也结识了其未来的前景。
作者在第二章中具体阐述了社会政策中的去商品化,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对于去商品化问题则有不同的反应。保守主义意识形态有一个标志性的观点认为,个人的商品化自己道德上是堕落的,社会腐败、一盘散沙而且迷失了方向。个人之间并不要去竞争或斗争,而是将自我利益附属于公众的权威与流行的制度。对于如何处理商品化问题,有三种不同的模式。第一个基本上是封建的,1970年美国在海地建厂最终因无法应对海底的封建父权主义而破产。而这种模式在现今的表现则为保护人制度和庇护主义。第二个是法团主义的,它们出现在城镇的工匠与手工艺人之间,垄断性质的工会和兄弟会也融合了福利因素,而这种模式极其受到保守统治阶级的喜爱,在德国和意大利受法西斯统治时期极为流行。第三个是国家本位主义,历史上最好的代表是在俾斯麦统治下的德国与冯塔弗统治下的意大利,它们的最终动机是社会整合、维护权威并对抗社会主义。总结下来,保守主义下的社会权正是现代社会政策的历史来源,前商品化的社会政策是一个支持资本主义的拱架,也是我们今天所认定的现代福利国家的一块基石。
而自由主义对商品化反应则模糊的多,所以对社会保障的态度也相对包容。蒂特马斯的补余或边际福利国家概念认为,公共责任只有在市场失败时才可以介入即商品逻辑的至高无上性。在某些条件下,自由主义希望真正强化劳动力的商品地位,而不致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
对福利制度的形成、分类的争论还没有结束,对其未来发展的考虑与预期又开始更大程度地影响当今福利政策的制定与福利体制的走向。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老龄化问题逐渐加重,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经济、政治、社会、环境问题层出不绝。西方的福利体制正随着老龄化与财政问题而重新走上“再商品化”道路,而我国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此外在更深层次上,福利体制本身作为一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良,其局限性也慢慢显现。而且通过这本书中对福利国家诞生的研究,对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价值。中国能否建立起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回应市场化带来的劳工权益受损,社会不公,社会冲突,以及如何使群众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真正的结合在一起,将对中国的未来有非常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