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诊疗规范[1]

合集下载

中医儿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儿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 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从而达成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合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 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 0.5%碘伏, 棉签, 棉球, 镊子, 弯盘, 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 右手持针, 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 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 夹住针身下端, 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 右手捻动针柄, 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合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 右手持针, 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重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 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 右手持针, 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重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 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合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合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 即横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合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 如头部。

2.2 深度: 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 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 宜浅刺;肌肉丰满者, 宜深刺。

2.2.2 年龄: 小儿及年老体弱者, 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 宜深刺。

2.2.3 病情: 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儿科诊疗规范

儿科诊疗规范

儿科诊疗规范1.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依地区而异,我国一直以葡萄球菌最常见,其次是大肠埃希氏菌。

近年来随着极低体重儿存活率的提高和气管插管的较为普遍使用,表皮葡萄球菌、克雷伯杆菌、拘櫞酸杆菌等条件致病菌感染增多。

在美国以链球菌感染较多,尤其是B组链球菌较为普遍,现D组链球菌也有所增加。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主要见于早产儿,尤其是长期动静脉置管者。

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见于皮肤化脓性感染,产前及产时感染以大肠埃希氏菌为主的革兰阴性菌较为常见。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儿以革兰阴性菌如绿脓杆菌、克雷伯杆菌、沙雷菌等多见。

【感染途径】1、产前感染:孕母细菌很少经胎盘感染胎儿,因母免疫力强,且一发病即接受抗生素治疗,况且胎盘有一定屏障作用。

胎盘化脓性病变破入羊水,胎儿再吸入感染者更少见。

但结核杆菌、李斯特菌、胎儿空弯菌能经胎盘感染胎儿。

羊水穿刺或宫内输血消毒不严时可致医源性败血症。

2、产时感染: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细菌上行污染羊水,或胎儿通过产道时入吞入该处细菌而使胎儿感染。

孕母产道特殊细菌定植,淋球菌,B组链球菌。

分娩环境不清洁、或接生时消毒不严致胎儿感染。

3、产后感染:最常见,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新生儿皮肤感染如脓庖疮、尿布皮炎、及皮肤粘膜破损,脐部、肺部感染是常见病因。

对新生儿的不良行为如挑马牙、挤乳房、挤痈疖等,或长期动静脉置管、气管插管破坏皮肤粘膜屏障后使表皮葡萄球菌等易于侵入血循环所致。

各种吸痰器、暖箱、雾化器中的水易被绿脓杆菌污染而致医源性感染。

【败血症诊断标准】(一)具有发病的高危因素凡有产前/产时/产后感染因素者均应考虑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二)具有败血症临床症状及体征1 局部表现:脐部炎性反应,红肿且伴有脓性分泌物。

2 全身表现:一般表现为早期出现精神食欲欠佳、哭声减弱、体温不稳定等,发展较快,可迅速进入不吃、不哭、不动、面色不好、神萎、嗜睡。

体壮儿常有发热,体弱儿、早产儿常体温不升。

儿科诊疗常规

儿科诊疗常规

儿科诊疗、操作规范2019.7第一次修订(医务科审核)目录第一部份儿科常见病的诊疗规范 (1)一、小儿腹泻病 (1)二、急性喉炎 (2)三、支气管肺炎 (3)四、急性支气管炎 (4)五、热性惊厥 (5)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6)七、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7)八、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8)九、支原体肺炎 (9)十、流行性感冒 (11)第二部份儿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13)一、气管插管术 (13)二、新生儿气管插管 (17)三、儿童氧气疗法 (19)四、早产儿治疗用氧指南 (21)第一部份儿科常见病的诊疗规范一、小儿腹泻病小儿腹泻是由多种病原、多种因索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

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消化道疾病。

本病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2岁以下婴幼儿多见。

本病以夏秋季多见。

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多见于秋冬季节,大肠埃希菌感染等引起者以夏季多见。

根据病因,小儿腹泻可分为:①感染性腹泻: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所致;②非感染性腹泻:包括饮食性、症状性、过敏性和其他原因所致。

【病史采集】1. 入院 24 小时内完成病历。

2.大便性状、次数及病程。

3.有无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表现。

4.有无中毒症状。

5.有无明显病因及诱因。

【检查】1.全身体检,注意生命体征及脱水情况。

2.血常规、大便常规,电解质及肾功能检查。

3.病毒学检查,大便细菌培养。

【诊断】1.根据大便性状、次数即可诊断,病因未明确之前,统称腹泻病。

2.尽可能找出腹泻的病因以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1.合理饮食。

2.控制感染。

3.消化道粘膜保护剂,微生态疗法。

4.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5.脱水程度、中毒症状严重又缺乏相应检查及治疗手段者需送上级医院治疗。

【疗效标准】1.治愈:大便次数、性状恢复正常,脱水纠正。

2.好转:大便次数减少,性状明显好转,脱水基本纠正。

3.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出院标准】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稳定者可出院。

儿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范

儿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范

儿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范1. 儿科诊疗常规规范1.1 门诊就诊流程- 患者到达门诊后,需先进行登记,提供相关信息;- 拍照存档;- 医生进行初步询问病情;- 医生进行体格检查;- 医生给予诊断意见和建议治疗方案;- 医生开具处方单、医嘱等。

1.2 住院病人诊疗流程- 患者入院后,在接待处进行登记,完善住院资料;- 医生进行详细询问病情;- 医生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 医生根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住院病人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医生定期进行病情查房,调整治疗方案。

1.3 诊查项目规范- 门诊常规项目:体温测量、血压测量、心率测量、呼吸频率测量、身高测量、体重测量等;- 住院病人常规项目:上述门诊常规项目外,还包括心电图、血液检查、X光检查、超声检查等。

2. 儿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2.1 静脉采血- 洗手消毒;- 选择采血部位,通常选择手背静脉;- 婴幼儿可先使用无痛针头;- 用消毒酒精擦拭皮肤,进行局部麻醉;- 使用无菌针头进行静脉穿刺,采血;- 采集血液样本后,用消毒棉球进行止血,并固定伤口;- 标本送检。

2.2 鼻胃管置入- 解释操作目的和过程给患儿及家属;- 洗手消毒,戴好手套;- 根据患儿年龄选择合适的鼻胃管;- 用生理盐水湿润鼻孔,将鼻胃管插入患儿的鼻腔,并经硬腭进入胃内;- 确认鼻胃管位置,用胶布固定鼻胃管;- 鼻胃管插入后,注射适量的空气判断管腔是否通畅;- 鼻胃管锚固好后,将管腔用盐水冲洗,然后迅速封死;- 鼻胃管使用后每天护理干净,防止感染。

2.3 小儿吸痰- 协助患儿取合适的体位,如俯卧位或半俯卧位;- 洗手消毒,戴好手套;- 护目镜、口罩、防护衣穿戴齐全;- 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并用生理盐水湿润管嘴;- 将吸痰管插入患儿口腔或气管;- 通过负压吸引法进行吸痰,每次吸痰时间不宜过长;- 吸痰后,及时清洗吸痰管。

2.4 小儿注射- 洗手消毒,戴好手套;- 根据注射部位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选择注射部位,一般在大肌肉处,如臀部、大腿外侧;- 捏起注射部位皮肤,以快速、匀速的手法插入针头;- 确认无血液反流后,缓慢注射药液;- 缓慢拔出针头,用干净的棉球轻压注射部位,防止药液外渗;- 处理废弃注射器和针头。

儿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及操作流程

儿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及操作流程

儿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及操作流程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绪论儿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关注儿童的健康和发展。

最新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最新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最新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一、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最新的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以提供给医务人员参考和指导。

在儿科领域,准确的诊断和科学的治疗对于儿童的健康至关重要。

二、常见病之一:感冒2.1 病因感冒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包括流感病毒、鼻病毒等。

2.2 临床表现感冒的典型症状包括鼻塞、咳嗽、喉咙痛、轻度发热等。

2.3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和医学检查,结合病史判断是否患有感冒。

2.4 治疗治疗感冒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包括休息、补充水分、适当服用退烧药等。

三、常见病之二:腹泻3.1 病因腹泻常常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引起, 进食不洁食物或饮用污染水源也会导致腹泻。

3.2 临床表现腹泻的典型症状包括腹部胀气、腹痛、腹泻、恶心等。

3.3 诊断通过分析患者的症状,配合实验室检查,来判断是否患有腹泻。

3.4 治疗治疗腹泻主要包括止泻药物使用、腹泻饮食调理、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

四、常见病之三:发热4.1 病因发热常常是由于感染、炎症、药物反应或其他疾病引起。

4.2 临床表现发热的典型症状是体温升高,常伴有头痛、全身倦怠、畏寒等。

4.3 诊断通过测量体温、询问病史等方式,来判断是否患有发热。

4.4 治疗治疗发热主要包括使用退烧药物、适当休息和及时就医治疗等。

五、结论本文档介绍了最新的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包括感冒、腹泻和发热等常见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医务人员可以根据该规范为儿童提供准确和科学的诊疗服务,以保障儿童的健康。

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儿科常见病诊疗标准新生儿肺炎【病史采集】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孕母在妊娠期感染。

3. 胎膜早破、急产、滞产、反复经产道检查。

4. 婴儿出生有窒息史,生后有感染病人接触史及脐炎、皮肤感染、败血症等病史。

5. 接受侵入性操作和检查等医源性因素。

6. 吃奶少或拒乳、反响低下等一般病症及咳嗽、喘、吐沫、呛奶等呼吸道病症,体温不升或发热。

【检查】1. 体格检查:缺氧、呼吸困难的表现,呼吸音的改变,罗音的性质及特征,重症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多脏器功能异常的表现。

2. 血常规、血培养、痰培养、病毒学检查、血气分析等实验室检查及摄胸部X片等。

【诊断】1. 依据上述病史、临床表现及胸部X光片等辅助检查可确诊。

2. 需与大量羊水吸入综合征、胎粪吸入综合征、肺透明膜病等鉴别。

【治疗】1. 强化护理及监护、保温。

2. 抗感染医治。

3. 加温湿化后供氧,强化呼吸治理。

4. 胸部物理医治,体位引流、胸背部叩击或震动。

5. 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吸痰、雾化吸入及气管内冲冼等。

6. 改正酸中毒,心衰者强心、利尿、对症处理,对并发症医治。

7. 供应足够的营养及液体,支持疗法。

新生儿黄疸【病史采集】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患儿父母有黄疸、遗传代谢病家族史,患儿父母血型。

3. 孕母既往有原因不明的死胎、流产史、输血史、分娩过黄疸新生儿病史。

4. 患儿有窒息、缺氧史。

5. 患儿有宫内感染史或感染性疾病患病史。

6. 患儿有内出血病史。

7. 黄疸出现在生后24小时内、进展快,或消退延迟,•伴吃奶差、呕吐、腹泻、体温波动等。

8. 黄疸退而复现。

【检查】1. 体格检查:黄疸的分布、程度、颜色,有无贫血、肝脾肿大及核黄疸的神经系统体征。

2. 血常规、血型、网织红细胞、总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检测。

3. 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抗体释放试验、抗体效价测定。

4. G-6-PD活性测定、血红蛋白电泳。

儿科诊疗规范

儿科诊疗规范

儿科诊疗规范儿科诊疗规范是医疗机构为儿童患者提供准确、规范、安全的医疗服务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则。

儿科诊疗规范的制定旨在保障儿童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儿科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一、儿科诊疗流程儿科诊疗流程是指从儿童患者就诊到治疗完成的整个过程。

为了确保儿童患者的安全和诊疗的准确性,儿科诊疗流程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就诊登记患者及其监护人到达医院后,应前往医务人员指定的登记处办理就诊登记手续。

在登记时,应提供患者的个人信息、病历以及相关检查报告等资料。

2. 专科检查医务人员将儿童患者送至相应的专科诊室,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医生的要求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

专科检查的内容包括对儿童的生长、发育、神经、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等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查。

3. 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需要,医生可能会要求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例如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等。

实验室检查结果将有助于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4. 辅助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需要,医生可能会要求进行一些特殊的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超声波、肺功能测试等。

这些检查有助于医生对儿童患者的疾病进行更准确的了解,以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5. 诊断与治疗在收集和分析所有的临床资料后,医生将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儿科治疗应注重患者个体差异,以安全为前提,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减少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6. 护理和康复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得到良好的护理和康复支持。

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如饮食、卫生、心理等方面的关怀和指导。

康复措施可包括康复训练、物理治疗、语言治疗等,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二、儿科诊疗原则儿科诊疗原则是指在儿科医疗实践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指导准则。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儿科诊疗原则:1. 安全第一儿科医疗工作中应以儿童患者的安全为首要任务。

医务人员需保证医疗设备的安全性和合理使用,避免不必要的医疗操作和药物使用,减少医源性损伤。

儿科诊疗规范

儿科诊疗规范

儿科诊疗规范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UR,简称上感)是指喉部以上,上部呼吸道的鼻和咽部的急性感染。

【诊断要点】1. 局部症状 : 流涕、喷涕、鼻塞,有时咳嗽、咽痛、声嘶、流泪。

2. 全身症状 : 全身不适、畏寒、发热、头痛、头晕、四肢及腰背酸痛。

3. 血象 : 白细胞数多正常或减少。

4. 分型: 轻型 : 发热37~38℃,伴流涕、喷嚏、鼻塞、头痛,有轻度咳嗽、声嘶、咽痛,轻度扁桃体肿大、充血。

中型 : 发热38~39℃伴流涕、喷嚏、鼻塞、头痛 , 有中度咳嗽、声嘶、咽充血、扁桃体肿大 , 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 , 全身不适 , 食欲减退。

重型:发热39℃以上 , 伴全身不适 , 精神差、食欲不振、畏寒、头痛、咳嗽及鼻部症状较重 , 语声嘶哑、咽痛、咽充血明显、扁桃体肿大 , 咽峡部或扁桃体有点斑状渗出物 , 口腔、软腭、悬雍垂的粘膜上亦有灰白色泡疹或溃疡 , 眼结膜充血、水肿或有滤泡等。

【治疗】1 、一般治疗:合理饮食与喂养:发热期宜给流食或软食 , 婴儿应少量多次喂奶 , 多饮水 ;居室经常通风换气、保持一定的温度和适宜湿度。

2 、病因治疗 : 常用抗病毒药物 , 如病毒唑雾化吸入 , 疗程为3-5 日 : 有抗菌素使用指征者必要时应用抗菌素治疗 , 常用者有复方新诺明、青霉素 , 疗程3-5日。

3 、对症治疗 : 如高热予对乙酞氨基酚 ,10mg/kg·次 , 口服 ; 或布洛芬 ,5-10mg/kg·次 , 口服;如发生高热惊厥者 , 首选安定针0.3-0.5mg/kg;婴儿(2mg, 幼儿 ( 5mg,)儿童最大量不超过10mg), 缓慢静脉注射 ( 每分钟 1~2mg 〉 , 必要时 15~20 分钟重复一次。

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呼吸、心跳和血压变化。

也可用水合氯醛灌肠。

【分证论治】1 、风寒感冒证证候 : 发热轻恶寒重 , 咽红不著 , 鼻流清涕 , 或无汗 , 或头身疼痛 , 舌淡红 , 苔薄白 , 脉浮紧 , 或指纹浮红。

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新生儿肺炎【病史采集】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孕母在妊娠期感染。

3. 胎膜早破、急产、滞产、反复经产道检查。

4. 婴儿出生有窒息史,生后有感染病人接触史及脐炎、皮肤感染、败血症等病史。

5. 接受侵入性操作和检查等医源性因素。

6. 吃奶少或拒乳、反应低下等一般症状及咳嗽、喘、吐沫、呛奶等呼吸道症状,体温不升或发热。

【检查】1. 体格检查:缺氧、呼吸困难的表现,呼吸音的改变,罗音的性质及特征,重症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多脏器功能异常的表现。

2. 血常规、血培养、痰培养、病毒学检查、血气分析等实验室检查及摄胸部X片等。

【诊断】1. 根据上述病史、临床表现及胸部X光片等辅助检查可确诊。

2. 需与大量羊水吸入综合征、胎粪吸入综合征、肺透明膜病等鉴别。

【治疗】1. 加强护理及监护、保温。

2. 抗感染治疗。

3. 加温湿化后供氧,加强呼吸管理。

4. 胸部物理治疗,体位引流、胸背部叩击或震动。

5. 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吸痰、雾化吸入及气管内冲冼等。

6. 纠正酸中毒,心衰者强心、利尿、对症处理,对并发症治疗。

7. 供给足够的营养及液体,支持疗法。

新生儿黄疸【病史采集】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患儿父母有黄疸、遗传代谢病家族史,患儿父母血型。

3. 孕母既往有原因不明的死胎、流产史、输血史、分娩过黄疸新生儿病史。

4. 患儿有窒息、缺氧史。

5. 患儿有宫内感染史或感染性疾病患病史。

6. 患儿有内出血病史。

7. 黄疸出现在生后24小时内、进展快,或消退延迟,•伴吃奶差、呕吐、腹泻、体温波动等。

8. 黄疸退而复现。

【检查】1. 体格检查:黄疸的分布、程度、颜色,有无贫血、肝脾肿大及核黄疸的神经系统体征。

2. 血常规、血型、网织红细胞、总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检测。

3. 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抗体释放试验、抗体效价测定。

4. G-6-PD活性测定、血红蛋白电泳。

儿科诊疗规范

儿科诊疗规范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围生期窒息(主要是产前和产时)导致的脑缺氧和(或)缺血后的严重并发症。

【临床表现】可分为三度:出生后12〜24小时内常有以下表现:Ⅰ:轻度:表现过度兴奋、拥抱反射稍活跃,肌张力正常。

吸吮反射和前囟张力正常。

持续24小时左右,3天内多好转,预后良好。

Ⅱ:中度:嗜睡或迟钝,肌张力、吸吮反射、拥抱反射减弱,常伴惊厥,前囟门张力正常或稍饱满,可有轻度中枢性呼吸衰竭。

多在一周内好转,反之预后严重。

Ⅲ:重度:昏迷,肌张力松软,吸吮反射、拥抱反射消失,频发惊厥,有瞳孔改变,前囟门紧张,伴有中枢性呼吸衰竭。

病死率髙,存活者多有后遗症。

【诊断要点】:1.有明确的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的异常产科史,以及严重的胎儿宫内窘迫表现(胎心率<100次/分,持续5分钟以上和(或)羊水Ⅲ度污染),或在分娩过程中有明显窒息史;2.出生时有重度窒息,指Apgar评分1分钟≤3分,并延续至5分钟时仍≤5分;或出生时脐动脉血气≤7;3、出生后不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并持续24小时以上。

4、排除电解质紊乱,颅内出血和产伤等原因引起的抽搐,以及宫内感染、遗传代谢病和其他先天性疾病所引起的脑损伤。

同时具备以上4条者可确诊。

【治疗】1、支持疗法:对每一名患儿仔细观察、监測,采取措施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1)保持血气和酸碱平衡。

2)监测血压和心率:如有血容量不足可输血浆10ml/kg,必要时可滴注多巴胺每分钟5-7ug/kg或多巴酚丁胺每分钟5〜15ug/kg,维持血压、心率在正常范围。

3)监测血糖:宜维持血糖在4.5-5mmol/l。

4)保持血细胞比容在45%-60%之间。

2、对症处理1)及时控制惊厥:负荷量苯巴比妥钠20mg/kg,10分钟内静脉缓慢推注或肌注。

如未能止痉,间隔15-20分钟加用5mg/kg,直至总负荷量30mg/kg。

给负荷剂量12小时后,给维持量每日5mg/kg.,分2次。

有低钙血症可给10%葡萄糖酸钙2ml/kg,加等量葡萄糖液缓慢静注。

实用儿科诊疗规范标准[详]

实用儿科诊疗规范标准[详]

实用儿科诊疗规范-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一)张丽娜、龚海红第一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 概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俗称“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

主要侵犯鼻、鼻咽部和咽部,以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者多见,约占原发感染的90%,细菌占10%左右,其中部分为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

肺炎支原体亦可引起感染。

上感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占儿科疾病的首位,占急性上呼吸道疾病的50%以上,幼儿每人每年可发病数次,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婴幼儿上感易向邻近组织扩散,在部分患儿可引起并发症而迁延不愈。

2 诊断标准2.1 一般类型上感的诊断依据2.1.1 轻症上感有鼻塞、流涕、打喷嚏、干咳,可有发热,亦可有咽部不适或咽痛,咽充血,扁桃体肿大。

多见于年长儿。

2.1.2 重症上感多见于婴幼儿。

多急骤起病,突然高热达39~40℃或更高,发冷、头痛、全身乏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睡眠不安、咳嗽频繁。

婴幼儿常伴呕吐、腹泻。

热重时,部分患儿可出现惊撅、腹痛等。

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及触痛,肺部呼吸音正常。

系肠道病毒所致者,常伴不同形态的皮疹。

2.2 两种特殊类型上感的诊断依据2.2.1 疱疹性咽峡炎好发于夏秋季,急性起病,突起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

查体除咽部充血外,突出表现在咽腭弓、悬雍垂、软腭或扁桃体上可见2~4mm大小的疱疹,周围有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

病程1周左右。

2.2.2 咽结合膜热常发于春夏季节,突起高热、咽痛、眼部刺痛,一侧或两侧滤泡性眼结合膜炎。

颈部、耳后淋巴结肿大。

有时伴有胃肠道症状。

病程1~2周。

凡具有上述表现之一者,排除急性传染病早期、流行性感冒、疱疹性口腔炎等,可诊断为相应类型上感。

2.3 区别病毒与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时,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正常或相对增加;鼻咽脱落细胞涂片做免疫荧光检查,可确定病毒感染。

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大多增高,并有白细胞碱性磷酸酶、四唑氮蓝(NBT)试验或血C反应蛋白(CRP)升高。

儿科诊疗操作规范

儿科诊疗操作规范

儿科诊疗操作规范篇一:儿科诊疗规范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草案)中华医学会急诊学分会儿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诊学组新生儿学组1.新生儿危重病例单项指标凡符合下列指标一项或以上者可确诊为新生儿危重病例:(1) 需行气管插管机械辅助呼吸者或反复呼吸暂停对刺激无反应者。

(2) 严重心律紊乱,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心力衰竭、心房扑动和心房纤颤、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纤颤、房室传导阻滞(Ⅱ度Ⅱ型以上)、心室内传导阻滞(双束支以上)。

(3)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

(4) 昏迷患儿,弹足底5次无反应。

(6) 体温≤30℃ 或> 41℃。

(7) 硬肿面积≥70%。

(8) 血糖 <1.1mmol/L (20mg/dl)。

(9) 有换血指征的高胆红素血症。

(10) 出生体重≤1000g。

2.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讨论稿) (见表1)表l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讨论稿)注:(1) 分值 > 90为非危重;70~90为危重;< 70为极危重。

(2) 用镇静剂、麻醉剂及肌松剂后不宜进行Glasgow评分。

(3) 选24h内最异常检测值进行评分。

(4) 首次评分,若缺项(≤2分),可按上述标准折算评分。

如缺2项,总分则为80,分值 > 72为非危重,56~72为危重,< 56为极危重(但需加注说明病情,何时填写)。

(5) 当某项测定值正常,临床考虑短期内变化可能不大,且取标本不便时,可按测定正常对待,进行评分(但需加注说明病情、时间)。

(6) 不吸氧条件下测Pa02。

(7) 1mmHg=0.133kPa。

摘自《中华儿科杂志》2001年第39卷第1期第42~43页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试行稿)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第一部分指南目标和原则一、确保每次分娩时至少有1 名训练有素、操作熟练的新生儿复苏人员在场。

二、加强产儿科合作,在高危产妇分娩前儿科医师要参加分娩或手术前讨论;在产床前等待分娩及窒息复苏;负责窒息患儿的监护和查房等。

儿科诊疗规范(适用)

儿科诊疗规范(适用)

呼吸道感染肺炎一、概念肺炎是由于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引起的肺部炎症,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发绀、呼吸困难,肺部听诊可闻及固定中细湿啰音。

二、分类1.病理分类按解剖部位和X线表现分为: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

2.病因分类是临床最好的分类方法。

根据引起肺炎的病原体分为: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真菌性肺炎、原虫性肺炎、以及非感染因素引起的肺炎,如吸入性肺炎、过敏性肺炎、化学性肺炎等。

3.病程分类根据病程的长短分为:1)急性肺炎,病程小于1个月,小儿肺炎大多为急性肺炎;2)迁延性肺炎;3)慢性肺炎,病程大于3个月。

4.病情分类根据病情的轻重分为:1)轻症肺炎,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2)重症肺炎,除呼吸系统的症状重以外,全身中毒症状明显,伴有其他系统表现。

一、支气管肺炎(一)概念支气管肺炎是小儿最常见的肺炎。

病原微生物以细菌和病毒为主。

(二)诊断要点1.轻症肺炎1)发热:热型不定,新生儿、重度营养不良患儿可不发热或体温不升。

2)咳嗽:早期多为刺激性干咳,以后咳嗽有痰,新生儿多表现为口吐白沫。

3)气促:呼吸加快,鼻翼扇动,重度呈点头样呼吸,吸气“三凹征”,唇周发绀。

4)肺部固定湿啰音:早期啰音不明显,以后肺部尤其脊柱旁和肺底可闻及固定中、细湿啰音。

5)血常规:细菌性肺炎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多增多,甚至见核左移,细胞质可见中毒颗粒。

病毒性肺炎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

6)X线胸片:早期可见肺纹理增粗,以后出现小点、斑片状阴影,亦可融合成大片。

以双肺下野、中内带及心膈区居多,可伴肺不张或肺气肿。

2.重症肺炎除呼吸系统症状外,还累及下列系统:1)循环系统:常表现为心肌炎和心力衰竭。

心肌炎表现:面色苍白、心动过速、心音低钝、心律不齐、心电图ST段下移和T波低平、倒置。

心力衰竭表现:(1)呼吸突然加快,>60次/分;(2)心率突然增高,>160次/分;(3)突发烦躁不安,面色发灰,明显发绀,微血管充盈时间延长;(4)心音低钝,奔马律,颈静脉怒张;(5)肝脏迅速增大;(6)尿少或无尿,颜面、眼睑或双下肢水肿;具备前5项,即可诊断为心率衰竭。

(整理)儿科疾病诊疗规范

(整理)儿科疾病诊疗规范

第二十五章儿童保健第一节营养不良【病史采集】1. 入院24小时完成病历。

2. 出生史、喂养史、生长史。

3. 相关疾病史(急慢性感染、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消化功能紊乱等),病情发生发展过程。

4. 合并症及治疗经过。

【检查】1. 入院后1小时必须完成体格检查,除常规体格检查外,应注意皮下脂肪减少部位、程度、水肿、精神状态及心肺功能。

2. 实验室检查:根据营养不良的程度,作血常规、血电解质、血糖、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等相关检查,针对原发病作相关检查及心电图、肝脏超声、X 线检查,有条件者可作血游离氨基酸、血清酶、血微量元素及各种维生素含量测定。

【诊断】1. 根据临床症状及有关实验室检查确定营养不良的类型(消瘦型、水肿型、混合型)和程度(轻、中、重)。

2. 尽力找出原发疾病。

3. 寻找可能的合并症。

【治疗原则】1. 迅速纠正严重合并症:如水电解质紊乱、低血糖、严重感染等。

2. 及时处理各种原发疾病。

3. 调整饮食,合理喂养。

4. 可选用各种消化酶、蛋白同化类固醇如苯丙酸诺龙;补充各种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

5. 病情严重、血浆蛋白过低或有严重贫血者,可输全血或血浆。

6. 病情复杂,处理困难,需请相应专科或上级医生会诊或转上级医院。

【疗效标准】1. 治愈:体重增长至相应身高体重标准第三个百分位以上,各项化验检查恢复正常,各项并发症均已治愈。

2. 好转:体重增长,各项化验指标基本恢复正常,各种并发症好转。

3. 未愈:未达到上述指标者。

【出院标准】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相对稳定者可出院。

(张芳蓉)第二节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病史采集】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喂养史、疾病史。

3. 抽搐发作状态、持续时间、是否伴有喉鸣及意识障碍、有无发热等诱因。

4. 治疗经过和治疗反应。

【检查】1. 入院后15分钟必须完成体格检查,重点注意面神经征、腓反射、止血带征。

2. 实验室检查:血清钙等电解质及碱性磷酸酶。

中医儿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儿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儿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1. 引言中医儿科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关注儿童的整体健康。

中医儿科诊疗技术的规范操作对确保儿童的安全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旨在详细介绍中医儿科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供医务人员参考和遵守。

2. 术前准备在进行中医儿科诊疗技术操作之前,操作人员应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包括:•确认患儿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等;•准备必要的诊疗工具和设备,确保其完好无损,并进行消毒;•细心查阅患儿的病历资料,了解病情和家族病史;•根据患儿的症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3. 中医儿科诊疗技术的操作步骤3.1 问诊问诊是中医儿科诊疗的重要环节,通过与患儿及家长的交流,收集病史和症状信息。

操作人员在问诊过程中应遵循以下步骤:1.礼貌地向患儿及家长问好,并引导其坐姿适合、心情平和;2.详细询问患儿的症状,包括发病时间、病程、疼痛情况等;3.关注患儿的生理特征,如体温、呼吸、饮食、排泄等;4.了解患儿的个人习惯和饮食情况,并询问有关家族病史;5.根据患儿的回答,综合判断病情,并进一步深入询问相关症状。

3.2 望诊望诊是通过直接观察患儿的外在表现、肤色和舌象等,来判断病情的诊疗技术。

使用标准的望诊方法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1.观察患儿的面色、神情、体态等,了解其整体状况;2.注意观察患儿的舌苔、舌质、舌体的颜色和形态特点;3.观察患儿的眼神、声音、语气和行为表现,了解其情绪状态;4.注意观察患儿的肢体运动、呼吸和皮肤变化等;5.根据观察结果,结合问诊和其他检查方法,进行初步的诊断。

3.3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患儿的声音、呼吸等,来辅助诊断的技术操作。

操作人员应遵循以下步骤进行闻诊:1.仔细聆听患儿的呼吸声、咳嗽声和语音,注意听出其中的异常情况;2.了解患儿的大便、小便等排泄物的情况,并观察其是否存在异常气味;3.注意闻诊过程中患儿的呼吸规律和频率,了解其呼吸道情况;4.根据闻诊得到的信息,结合其他诊疗技术,提出初步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儿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儿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儿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引言
儿科常见疾病指的是在儿童中较为普遍出现的疾病,这些疾病
对儿童的健康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确保儿童能够得到及时、
准确的治疗,制定了儿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常见疾病的诊断
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详细的病史询问:医生会询问患儿的病史,包括病症出现时间、症状表现、病情变化等信息。

2.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儿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身高、体重、体温、血压等指标,以及检查器官功能和皮肤状况等。

3. 辅助检查:根据患儿的病情,医生可能会安排一些辅助检查,如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帮助确定诊断。

常见疾病的治疗
儿科常见疾病的治疗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治疗:医生会根据患儿的诊断结果,开具相应的药物处方,如抗生素、退热药、抗过敏药等。

在用药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来调整药物剂量和使用方法。

2. 支持疗法:对于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的患儿,医生可能会采取相应的支持疗法,如补充水分、调整饮食等,以帮助患儿快速康复。

3. 休息和康复:对于一些需要休息和康复的疾病,医生会建议患儿适当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同时鼓励适量运动和良好饮食惯。

结论
儿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是为了确保儿童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而制定的。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

治疗过程中,药物治疗、支持疗法、休息和康复等措施都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通过遵循儿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可以促进儿童的健康和发育。

儿科急诊诊疗规范规范

儿科急诊诊疗规范规范

当怀疑存在下列疾病时应考虑急诊X线检查;(1)胸腔疾病如胸腔积液、气胸等。 (2)肺部疾病如肺炎并发肺脓肿、肺不z张,新生儿肺透明膜病、ARDS等。(3)心 脏疾病如急性心肌炎、心包积液、先天性心脏病等。(4)腹部疾病如肠梗阴、急性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5)外伤如骨折、脱臼、颅内出血。
3、急诊超声检查 急诊超声检查一般由专科医生完成,也可由有资质的急诊医生 完成。该项检查对于诊断颅内、胸腔、腹部、盆腔等部位的占位病变、积液等具有很 重要的价值。 4、急诊超声心动图检查 超声心动图能清楚地显示心脏内部结构及其活动情况, 能够对心脏病各个部位 的大小、心动能状态和血流情况进行精确的测量,目前已经成 为 小儿心脏病诊断不可或缺的检查手段。该项检查目前包括M型、二维、多普勒和三 维显像等基本方式,它们联合应用对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的准确率接近100%; 对于心肌病、心包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肿瘤、川崎病合并心脏损害、肺动脉高 压、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以及其他系统疾病合并心脏损害等小儿时期心脏疾病的诊 断、病情判断和随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由于该方法具有诊断准确、方法简便、 无创伤性、可多次重复而无痛苦、费用相对低廉等优点,十分适合于小儿心脏病的床 旁急诊检查。
二、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急诊医生在诊断过程中获取第一手材料的十分重要的环节, 结合病史资料,一般可以对患儿的疾病作出初步的诊断,并决定进一步采 取哪些检查和彩哪种治疗方案。 完整的体格检查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1、一般情况 首先了解患儿的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基本生命 体征,同时观察其意识状态心及发育、营养状况是否正常。大多数慢性病 患儿的营养状况较差,体格瘦小;意识障碍则是病情危重的征象。此外, 小孩的精神状态和体位是否正常也是检查时必须注意的,例如,有心力衰 竭时患儿往往比较烦躁,不喜欢平卧于床上。 2、皮肤、黏膜 是否存在皮疹、瘀点、瘀斑、青紫、水肿、脱水、 黄疸或苍白等异常,注意观察这些症状发生的部位和程度。例如,水肿的 出现往往提示发生了肾脏或心脏疾病;皮肤出血点、瘀点、瘀斑提示血液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诊疗规范儿科诊疗规范营养不良【病史采集】1.入院24小时完成病历。

2。

出生史、喂养史、生长史。

3.相关疾病史(急慢性感染、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消化功能紊乱等),病情发生发展过程.4. 合并症及治疗经过。

【检查】1。

入院后1小时必须完成体格检查,除常规体格检查外,应注意皮下脂肪减少部位、程度、水肿、精神状态及心肺功能。

2.实验室检查:根据营养不良的程度,作血常规、血电解质、血糖、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等相关检查,针对原发病作相关检查及心电图、肝脏超声、X线检查,有条件者可作血游离氨基酸、血清酶、血微量元素及各种维生素含量测定.【诊断】1. 根据临床症状及有关实验室检查确定营养不良的类型(消瘦型、水肿型、混合型)和程度(轻、中、重)。

2。

尽力找出原发疾病.3.寻找可能的合并症。

【治疗原则】1。

迅速纠正严重合并症:如水电解质紊乱、低血糖、严重感染等。

2.及时处理各种原发疾病。

3. 调整饮食,合理喂养。

4.可选用各种消化酶、蛋白同化类固醇如苯丙酸诺龙;补充各种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5. 病情严重、血浆蛋白过低或有严重贫血者,可输全血或血浆。

6. 病情复杂,处理困难,需请相应专科或上级医生会诊或转上级医院。

【疗效标准】1.治愈:体重增长至相应身高体重标准第三个百分位以上,各项化验检查恢复正常,各项并发症均已治愈。

2. 好转:体重增长,各项化验指标基本恢复正常,各种并发症好转。

3. 未愈:未达到上述指标者。

【出院标准】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相对稳定者可出院。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病史采集】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喂养史、疾病史。

3。

抽搐发作状态、持续时间、是否伴有喉鸣及意识障碍、有无发热等诱因。

4. 治疗经过和治疗反应.【检查】1. 入院后15分钟必须完成体格检查,重点注意面神经征、腓反射、止血带征。

2。

实验室检查:血清钙等电解质及碱性磷酸酶。

【诊断】1. 根据发生年龄、无热、手足搐搦、喉痉挛及佝偻病体征而无其它神经系统表现,血清钙低于1。

75~1.88mmol/L可诊断.2. 本病应与其它无热惊厥的疾病如婴儿痉挛症、低血糖症、低镁惊厥、颅内出血等病鉴别。

3. 喉痉挛的患儿应与急性喉炎、先天性喉鸣鉴别。

4。

伴有发热者应注意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别。

【治疗原则】首先控制惊厥或喉痉挛,然后或同时予以病因治疗。

1. 紧急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抽搐者应立即选用安定或苯巴比妥等药控制惊厥,严重喉痉挛可进行气管插管。

2.补充钙剂选用10%葡萄糖酸钙加等量10%葡萄糖液稀释后进行缓慢静脉注射或滴注,注意监测心率,如发生心动过缓,即应减慢注入速度或停止注射。

3。

及时应用维生素D制剂。

4. 病情复杂,处理困难,需请相应专科或上级医生会诊。

【出院标准】临床症状消失,血钙恢复正常,病情稳定者可以出院。

迟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病史采集】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单纯母乳喂养史、既往疾病史.3。

病情发生、发展过程、有关诱因、并发症及治疗经过。

【检查】1. 入院后15分钟内必须完成体格检查,特别注意出血部位、程度、贫血程度和循环状态,怀疑颅内出血,应注意意识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

2。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检查,入院后应立即采血送检,颅内出血者根据病情可作腰穿及脑部超声和CT检查,有条件者应作凝血因子活性测定。

【诊断】1。

根椐年龄、喂养史、出血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即可诊断。

2. 颅内出血病人应注意与颅内感染或其它原因颅内病变进行鉴别,同时应与其他出血性疾病进行鉴别.【治疗原则】1. 补充维生素k制剂。

2. 输新鲜全血。

3。

止血药物可选用止血敏、6-氨基乙酸等.4. 处理颅内压增高、感染等并发症,有硬膜下血肿者要酌情穿剌,多次穿剌无效者再考虑手术治疗。

5. 病情复杂,处理困难,需请相应专科或上级医生会诊。

【出院标准】临床症状消失,出血停止,病情稳定者可以出院。

新生儿窒息••••【病史采集】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母孕期患病史;多胎、羊水过多;胎盘、脐带异常;分娩异常及用药物均可引起胎儿和新生儿窒息。

3。

缺氧首先出现胎儿胎动增加、胎心增快,如缺氧持续,则胎心减慢、胎动减少.••••【检查】1. 体格检查:娩出后在复苏的同时在1分钟内对呼吸、心率、皮肤颜色、肌张力、对刺激的反应等进行评估。

2。

血气分析。

3.检测窒息缺氧后可引起的多脏器损害:测血糖、血钙、血钾、血钠、心肌酶谱、肾功能、摄胸部X 光片、脑B超、脑CT等。

【诊断】孕期及分娩中有缺氧史,出生Apgar1分钟评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若生后1分钟Apgar评810分,而数分钟后又降到7分及以下者亦属窒息。

有条件单位可做脐血PH•检测以作为Apgar评分的补充。

••••【治疗】对宫内窘迫胎儿进行处理及监护,做好复苏的准备,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员进行迅速、正确、有效的复苏。

1. 立即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有羊水胎粪吸入者必要时予气管插管,行气管内清理,操作在1分钟内完成,确保呼吸道通畅。

2.建立呼吸、增加通气、保证供氧.有重度窒息需较长时间加压给氧、应用气囊面罩复苏器仍然紫绀及需气管内给药者予气管内插管,频率以40次/分为宜。

3. 建立正常循环,保证足够的心搏出量。

胸外按压心脏以拇指手掌法为佳,心脏按压频率与人工呼吸频率之比为3:1。

4. 根据病情选用药物辅助复苏: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钠络酮、碳酸氢钠。

5.评价、监护、保温、减少氧耗,有感染可能者用抗生素防治感染,保证营养供给。

•新生儿肺炎••••【病史采集】1.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孕母在妊娠期感染。

3。

胎膜早破、急产、滞产、反复经产道检查。

4. 婴儿出生有窒息史,生后有感染病人接触史及脐炎、皮肤感染、败血症等病史。

5. 接受侵入性操作和检查等医源性因素。

6.吃奶少或拒乳、反应低下等一般症状及咳嗽、喘、吐沫、呛奶等呼吸道症状,体温不升或发热。

••••【检查】1. 体格检查:缺氧、呼吸困难的表现,呼吸音的改变,罗音的性质及特征,重症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多脏器功能异常的表现。

2.血常规、血培养、痰培养、病毒学检查、血气分析等实验室检查及摄胸部X片等.••••【诊断】1。

根据上述病史、临床表现及胸部X光片等辅助检查可确诊。

2。

需与大量羊水吸入综合征、胎粪吸入综合征、肺透明膜病等鉴别.••••【治疗】1. 加强护理及监护、保温。

2。

抗感染治疗。

3。

加温湿化后供氧,加强呼吸管理.4. 胸部物理治疗,体位引流、胸背部叩击或震动.5. 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吸痰、雾化吸入及气管内冲冼等.6.纠正酸中毒,心衰者强心、利尿、对症处理,对并发症治疗。

7. 供给足够的营养及液体,支持疗法。

新生儿黄疸••••【病史采集】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患儿父母有黄疸、遗传代谢病家族史,患儿父母血型。

3。

孕母既往有原因不明的死胎、流产史、输血史、分娩过黄疸新生儿病史。

4. 患儿有窒息、缺氧史。

5. 患儿有宫内感染史或感染性疾病患病史。

6.患儿有内出血病史。

7。

黄疸出现在生后24小时内、进展快,或消退延迟,•伴吃奶差、呕吐、腹泻、体温波动等。

8. 黄疸退而复现.••••【检查】1。

体格检查:黄疸的分布、程度、颜色,有无贫血、肝脾肿大及核黄疸的神经系统体征。

2。

血常规、血型、网织红细胞、总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检测.3.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抗体释放试验、抗体效价测定。

4。

G-6-PD活性测定、血红蛋白电泳。

5。

血培养、肝功能、转氨酶、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TORCH血清学检测及基因诊断(PCR)。

6。

碱性磷酸酶、B型超声、同位素扫描、CT等。

••••【诊断】1.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可确诊为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高结合胆红素血症、混合性高胆红素血症及黄疸的致病原因。

2. 需与生理性黄疸鉴别,以及引起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高结合胆红素血症及混合性高胆红素血症之间的病因鉴别.••••【治疗】1.光照疗法。

2.药物治疗: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尼可刹米。

输白蛋白、血浆、纠正酸中毒.肾上腺皮质激素。

治疗原发病。

肝泰乐、胆酸钠保肝、利胆.中药退黄。

3.一般治疗:保温、供氧,尽早开奶,尽快排出胎便,避免使用与胆红素竟争葡萄糖醛酰转移酶或白蛋白竟争结合位点的药物。

4。

胆道闭锁确诊后手术治疗。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病史采集】1.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2. 缺氧因素:宫内窘迫、出生时窒息、反复呼吸暂停、呼吸窘迫综合征、胎粪吸入综合征等严重的呼吸道疾病病史。

3。

缺血因素:心跳骤停或严重心动过缓.4. 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有无意识障碍、吸吮、觅食反射、惊厥等症状。

【检查】1。

全身检查:重点查意识、肌张力、有无惊厥、前囟张力,瞳孔大小、呼吸节律、吸吮及拥抱反射情况.2。

神经系统检查:瞳孔大小、前囟张力、颅缝、原始反射、肌张力的改变。

3. 临床分度:分轻、中、重度(根据意识,肌张力,原始反射--拥抱反射、吸吮反射,惊厥,中枢性呼衰,瞳孔改变,前囟张力,病程及预后情况来分度)。

4. 血常规、血液生化检查、血气分析。

5。

经前囟头颅B型超声检查。

6.头颅CT及MRI检查。

7。

必要时腰椎穿刺查脑脊液。

••••【诊断】通过上述病史、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特殊检查及血液生化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应与新生儿颅内出血、化脓性脑膜炎及其他惊厥病因相鉴别。

••••【治疗原则】1. 供氧;2.止惊:用苯巴比妥、安定;3。

脱水剂:速尿、20%甘露醇;4。

稳定血压:可用多巴胺等药;5.限制液量:6080ml/kg.d,纠正酸碱紊乱、电解质紊乱;6. 维持营养:静脉内营养,病情稳定后无吸吮能力时给予鼻饲奶;7. 改善脑细胞缺氧及代谢障碍:用能量合剂、胞二磷胆碱、脑活素,恢复期可用高压氧治疗;8.应用抗生素预防及控制感染;9.进入恢复期阶段即要早期理疗或康复治疗,以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

••••【疗效标准】治愈:轻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恢复快无神经系统后遗症,症状消失、反应好、吃奶好,一周即可出院。

新生儿颅内出血【病史采集】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产伤:臀位产、急产、胎吸、产钳等手术产。

3.缺氧:窒息、产程过长、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功能不全、脐带脱垂以及母亲患严重疾病.4。

出生后有烦燥、凝视、呻吟、尖叫、惊厥,早产儿有嗜睡、反应差、拒奶、肌张力低下等抑制症状。

5. 常有呼吸不规则。

••••【检查】1. 全身检查。

2。

神经系统检查前囟饱满或紧张,瞳孔、肌张力改变,原始反射消失。

3。

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型.4. 经前囟头颅B型超声检查。

5.头颅CT检查。

6.腰椎穿刺或硬膜下穿刺.••••【诊断】1。

有异常分娩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