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维也纳体系的区别 (1)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课后习题
斯大林格勒战役 雅尔塔协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
思考题:
1、结合史实总结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特点。
2、试比较维也纳体系与大陆联盟体系。
第五章 从多极均势到两极对抗
名词解释:
光辉孤立 美西战争 英布战争 日俄战争 波斯尼亚危机 意土战争 萨拉热窝事件
复习题:
1、试述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复习题:
1、试析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2、日美同盟关系的强化及其影响
3、冷战后俄罗斯外交的演变
4、印度崛起的潜力与制约因素
思考题:
1、美国霸权与历史上的其他霸权国的异同
2、试述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
3、冷战后第三世界不断被边缘化的原因
简答题:
1简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外交原则。
2试析大陆封锁制度失败的原因。
3试析克里米亚战争对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4简述德国统一的背景和过程。
5试析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思考题:
1比较维也纳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异同。
2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形成的动力与原因有那些?
复习题:
1.试述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过程。
2.试述联合国形成的过程及作用。
3.结合二战期间同盟国召开的大国首脑会议,试述同盟国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
思考题:
1 结合两次世界大战,分析欧洲霸权体系衰落的原因。
2 试析雅尔塔体系与以往国际关系体系的异同。
第八章 冷战:两极对抗下的国际关系
4 试析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国际政治学第一次作业参考答案
国际政治学第一次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国际无政府状态:是国际政治的主要特征,即没有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的超国家权威或世界政府,国家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独立和生存。
2.安全困境:又叫“安全两难”,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一个国家增强自我安全的行动必然会削弱其他国家的安全感。
国家往往通过增强军备减弱自我的不安全感。
但是,这样做只能使其他国家以同样的方式加强自己的军备。
结果就会出现国家之间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最后的结果是所有国家都因为增强了军备而感到更不安全。
3.集体安全:又称集体安全保障。
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
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
在这个体系中,所有成员国将共同行动,反对破坏和平的国家,对其实行经济制裁,必要时则实行军事制裁。
4.国际机制:即在国际关系的一定领域中汇聚了行为者期望的一组明确或含蓄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
二、简答1、民主和平论答:民主和平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开始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受到关注,是冷战结束以来新自由主义学派中较为流行的一种理论。
民主和评论的中心论点是民主国家间无战争。
它有两个基本观点:第一,一个民主国家决不会(或者说极少)同其他民主国家打仗;第二,民主国家之间也存在着许多利益冲突,但毫无疑问,民主国家认为,战争不是解决它们之间纠纷的合适方法。
民主和评论的基点实际上是国内因素决定论,即认为,民主国家的国内政治体制,会决定其国际交往的行为模式。
存在的问题:一是民主的标准问题;二是无法解释民主国家与非民主国家一样好战。
2、霸权稳定论答:有一些学者认为,世界秩序不是权力均衡的产物,而是权力垄断的结果,这些人的理论就是所谓的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的内容:1)认为国际霸权体系与国际秩序稳定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一个强大并且具有霸权实力的行为体有利于国际体系的稳定和公益的实现,相反,在不存在霸权国的情况下,国际秩序将会是混乱无序的和不稳定的。
国际关系(课堂)笔记整理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和意义1648年10月24日正式签订主要内容:page22意义:首先,和会本身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和结束战争的先例,为近代以后的国际会议提供了初步经验。
其次,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表明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
这些原则也成为近代国际法的主要内容。
此外,和约初次规定了缔约国不得破坏和约条款,对违约国可以实行集体制裁。
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
和约签订后,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驻外使节,进行外事活动。
PAGE119欧洲霸权体系衰弱1、欧洲是近代民族国家和现代国际关系的源地。
三十年战争后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主权国家的平等和以会议形式解决争端的原则。
这就标志现代意义上国际关系体系建立。
2.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后国际关系几经变化。
但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产生至一战前主要大国是英、法、德,在国际格局中处于支配地位。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国际关系中出现的一些新因素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列强间的力量均势。
(1)拿破仑战争后俄国取代法国欧洲大陆强国的地位,并且成为法德争取结盟对象。
(2)德意志经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并成为欧洲强国之一。
几个世纪来欧洲国家以德意志分裂维持的均势再也难以为继,欧洲的均势体系被打破。
(3)美日崛起使国际关系突破欧洲范围,欧洲失去世界中心的特权。
3.一战后,欧洲列强无法再建立一个新均势,德奥战败,俄国十月革命产生巨大影响,美国返回孤立主义,英法在对德政策上矛盾重重。
当国际关系突破欧洲均势而走向世界时,欧洲列强之间的力量均势已经失去。
4.二战使欧洲彻底丧失了几个世纪来对世界的领导权。
战后欧洲国家经济凋敝,德意等战败国损失惨重,战胜国英法受到重创,经济困难加剧了社会矛盾重。
欧洲列强的一些殖民地获得独立,自此欧洲全球霸权结束,无法回到以前的政治经济优势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崛起。
国际战略格局的历史演变
国际战略格局的历史演变近代以来世界格局的演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战略格局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多极均势格局(1648-1815)13世纪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皇权日益衰微,各邦诸侯割据称雄。
信奉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的诸侯和信奉旧教(天主教)的诸侯在宗教纠纷掩饰下争夺地盘和反对皇帝专权,并分别组成“新教联盟”(1608)和“天主教联盟”(1609)。
哈布斯堡王朝极力限制新教活动,争取旧教诸侯重振帝国皇权,并得到罗马教皇、西班牙和波兰贵族的支持。
法国为称霸欧洲,力图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状态,支持新教诸侯反抗皇权;丹麦、瑞典早已觊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德意志领土和港湾;荷兰和英国则不愿帝国势力在北欧扩张,英国还企图削弱西班牙的势力。
这些国家都支持新教联盟。
1618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1612~1619在位)企图在捷克恢复天主教,指定斐迪南二世为捷克国王。
斐迪南二世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其教堂,并宣布参加新教集会者为暴民。
1618年5月23日,武装群众冲进王宫,把皇帝的钦差从窗口抛入壕沟,史称“掷出窗外事件”,它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整场战争共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捷克阶段(1618年-1624年)、丹麦阶段(1625年-1629年)、瑞典阶段(1630年-1635年)及全欧混战阶段(1636年-1648年),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集团战败,参战各国于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止,共达三十年之久。
三十年战争,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欧洲近代史的开始。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缔结,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被认为是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
《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签订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得以形成,由它决定的国际法也真正产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
高二历史总结: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高二历史总结: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二历史总结: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高二# 导语】欧洲封建君主企图维护封建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是历史的反动。
近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人物1)黎塞留:路易十三时期的法国宰相,红衣主教。
对内,他主张强化绝对君主专制统治,并努力将法国建设成欧洲最强的国家。
对外他将哈布斯堡王朝作为主要竞争对手,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
在“三十年战争”期间提出了“民族国家利益至上”,推动了近代国家的形成,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
2)路易十四:法国国王,1643-1715年在位。
致力于独揽大权树立绝对君权,在全国建立中央集权,掌握全国大权。
对外沿袭马扎然、黎塞留的扩张政策,致力于实现法国“天然疆界”的宏大计划,夺取欧洲霸权,法荷战争后问鼎欧洲霸权,但随后实力被反法同盟一次次的削弱并在七年战争后失去霸主地位。
3)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国王。
对内捍卫法国大革命成果,发展资本主义,发布了《民法典》,并随着他四处征战而广为流传,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欧洲其他各国,推动民族意识的觉醒。
对外进行拿破仑战争,主要是他同四次反法同盟的战争,战争前期具有反干涉主义与霸权主义,但后期具有侵略性。
4)梅特涅:效忠哈布斯堡家族,信奉现实主义国家利益原则,坚持正统主义,竭力维护大国均势,鼓吹对他国内政的干预。
拿破仑战争后期,既促成拿破仑帝国的崩溃又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俄国西扩的企图,对欧洲均势的恢复起很大作用。
维也纳会议中代表奥地利居于主导地位,为奥地利在战后欧洲秩序的建立中谋得最大限度的利益。
主导了维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转,因此维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转时期也被称作“梅特涅时代”,梅特涅本人也被称作“欧洲的马车夫”。
5)俾斯麦:德国铁血宰相,统一德意志,并使德国成为欧洲强国。
对外以遏制法国防止法俄联盟为核心与欧洲国家进行结盟,形成对德国发展有利的联盟体系,即俾斯麦体系以维持欧洲的均势。
俾斯麦体系不仅为德国资本主义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促使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同时维持了欧洲的均势,使得整个欧洲能够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整个欧洲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战争1)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的一场大规模的宗教矛盾掩盖下的世俗利益之争。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维也纳体系的区别(1)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维也纳体系的区别一、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1618年—1648年,在欧洲进行的三十年战争,几乎把当时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卷了进去,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欧洲战争,各国先是为信仰而战,以后有抛开宗教的外衣,为各自的国家或准国家的利益而战。
交战双方从1643年就开始和谈,一直到1648年10月才签订了合约,史称《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1、它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以后这种结束国际争端和国际战争,从而恢复和平地形式便成为惯例。
2、他通过承认德意志数百个诸侯国的主权,确立荷兰和瑞士的独立国家的地位。
实践了从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出现的一些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即国家主权平等、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原则,并将这些原则规定为近代以来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近代国际法的主要原则。
3、他创立并确认了国际法中。
缔约国对条约必须遵守,违约国应被视为和平的破坏者,其他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进行集体制裁的原则,使之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4、它通过承认德意志各诸侯国的的主权,以及承认心焦和天主教享有同等权利的方式,进一步承认了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使世俗的主权国家统治体制得到加强。
5、它确立了国家之间常驻外交代表机关,这一制度首先在欧洲普遍实行,为主权国家之间的经常性的交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经过了三十年战争之后形成的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所确立的有关国家主权和国际关系的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基础。
但是这个体系不具有全球性。
它更多的带有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和色彩,他所展现的更多的是欧洲的国际秩序。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是欧洲各国之间形成了之中相对多级均势的状态。
法国、瑞典、奥地利、普鲁士、西班牙、英国、俄国、意大利等过成为国际关系中的行为主体。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体系,雅尔塔体系的对比是什么?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体系,雅尔塔体系的对比是什么?第一,所被划分的对象不同,维系(维也纳体系)对应的对象是欧洲,凡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应一战后的全世界,雅系(雅尔塔体系)对应二战后全世界。
第二,历史环境不同,维系建立时保、拿破仑刚刚在滑铁卢被打败,欧洲还不稳定,法国的遭到大大的削弱。
确定维系的会议是维也纳会议,这次会议事实上是欧洲大国之间的一次分脏,会议中心内容围绕着领土争夺和殖民地问题。
俄、普暗中勾结威胁奥地利,为此奥地利与英、法结成同盟。
大体形成维系形成欧洲大国间互相牵制,势力均衡的状况。
凡系是在一战后的确立是由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定的,即《凡尔赛和约》和《九车公约》。
分别构造了欧洲和远东、太平洋的新秩序,欧洲大陆上法德互相牵制;远东殖民地主要由英美法日瓜分。
雅系是由雅尔塔会议确定的,当时二战接近尾声大局已定,美英苏三国对战败国军事占领区进行了划分,致使战后世界分为两大阵营,分别是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阵营,并形成北约和华约,直至1991年华约解散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分裂。
美国成为超级大国,雅尔塔体系告破。
第三,性质和影响不同。
维系是为欧洲封建王朝的统治进行了巩固和恢复,也就宣告这个体系不能长久保持。
凡系是对一战后的殖民国家和欧洲大国的地位的保障,它在历史进程中必然被打破。
雅系是对二战后各国的约束,但又同时为美苏两个大国后来在世界上的对峙奠定了基础。
虽然它为世界建立了新的秩序,但它又因非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打破。
美国在二战后其军事、经济实力膨胀,意欲领导整个世界;而苏联的军事力量也由于战争得到壮大,也想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于是国家利益的冲突两国由战时的盟友变为战后的对手,其对峙经历了“冷战”和“争霸”两个阶段,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
雅尔塔体系风云变幻四五十年,七十年代,美欧日经济三足鼎力,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动摇;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维也纳体系的区别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维也纳体系的区别一、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1618年—1648年,在欧洲进行的三十年战争,几乎把当时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卷了进去,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欧洲战争,各国先是为信仰而战,以后有抛开宗教的外衣,为各自的国家或准国家的利益而战。
交战双方从1643年就开始和谈,一直到1648年10月才签订了合约,史称《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1、它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以后这种结束国际争端和国际战争,从而恢复和平地形式便成为惯例。
2、他通过承认德意志数百个诸侯国的主权,确立荷兰和瑞士的独立国家的地位。
实践了从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出现的一些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即国家主权平等、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原则,并将这些原则规定为近代以来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近代国际法的主要原则。
3、他创立并确认了国际法中。
缔约国对条约必须遵守,违约国应被视为和平的破坏者,其他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进行集体制裁的原则,使之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4、它通过承认德意志各诸侯国的的主权,以及承认心焦和天主教享有同等权利的方式,进一步承认了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使世俗的主权国家统治体制得到加强。
5、它确立了国家之间常驻外交代表机关,这一制度首先在欧洲普遍实行,为主权国家之间的经常性的交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经过了三十年战争之后形成的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所确立的有关国家主权和国际关系的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基础。
但是这个体系不具有全球性。
它更多的带有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和色彩,他所展现的更多的是欧洲的国际秩序。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是欧洲各国之间形成了之中相对多级均势的状态。
法国、瑞典、奥地利、普鲁士、西班牙、英国、俄国、意大利等过成为国际关系中的行为主体。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良心整理,打印版)
题目索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编威斯特伐利亚:现代国际关系的缘起第一章现代世界的历史背景名词解释: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欧洲秩序尼德兰革命简答题:1、概述1500年前后的世界形势。
2、简述西欧的兴起。
思考题:现代国际关系为何会从欧洲产生?它对国际关系史演进产生了哪些影响?第二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名词解释:“掷出窗外”事件“三十年战争”“七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乌得勒支条约》《航海条例》简答题:1、简述三十年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
3、试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历史意义。
4、简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5、试析美国独立后的对外政策。
思考题:1、结合17、18世纪的国际关系史实,理解均势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2、结合史实分析英国在欧洲均势运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3、试析西班牙、荷兰霸权衰落的原因。
4、分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特点。
第二编从维也纳到凡尔赛—华盛顿:“均势”格局的兴衰第三章维也纳体系名词解释:《提尔西特条约》大陆封锁体系《肖蒙条约》和《第一次巴黎和约》《第二次巴黎和约》《最后议定书》神圣同盟四国同盟东方问题路易·波拿巴克里米亚战争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铁血政策”安政五国条约第二次美英战争“门罗宣言”阿拉斯加购买“门户开放”政策“大棒政策”“金元外交”简答题:1简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外交原则。
2试析大陆封锁制度失败的原因。
3试析克里米亚战争对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4简述德国统一的背景和过程。
5试析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思考题:1比较维也纳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异同。
2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形成的动力与原因有那些?3结合第一章的相关内容试述美国对外政策思想的演变。
第四章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名词解释:三皇同盟《地中海协定》《再保险条约》巴格达铁路问题复习题:1、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2、试述大陆联盟体系得以维持的机制。
国际关系史上四大体系的演变
国际关系史上四大体系的演变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发生在具有主权性质的民族国家出现之后。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市场和经济中心的形成,欧洲的政治区域化进程也在发展,其特点是不断否定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权威,不断加强王权和主权意识,最终使民族国家应运而生。
这一过程,以1648年结束席卷欧洲的30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及其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标志。
此后,国际关系在不断的演变,调整。
在以后的数百年中,形成了四大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
而每一个体系建立后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之中,都在不断的调整,演变。
以期尽量适应现实国际关系的需要,但矛盾是在不断积累中,当矛盾积累到一定量时,就引发了前一个体系的崩溃,从而促进了下一个体系的形成。
战争所引起的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不仅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标志。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召开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恢复和平的先例;调整了一些国家的疆界;肯定了西欧各国王权的正统性和德意志几百个诸侯国的主权和宗教信仰自由,确立了国家关系中国家主权的独立性、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强调了国际条约的神圣性并规定对违约国可以实施集体制裁;它还建立了外交使团制度。
这一切在人类历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了以王权为代表的民族国家开始取代基督教的神权,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一个以正式邦交形式和召开国际会议为互动模式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欧洲初步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后,经过100多年的争斗,欧洲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到18世纪末,瑞典、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已不是大国,波兰已不存在,活跃在欧洲政治舞台上的是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
在世界上,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欧洲列强凭借船坚炮利,迅速向外扩张,把世界其他地区变成了欧洲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逐渐形成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三讲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终结与维也纳体系的产生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吉伦特派执政 1793年6月雅各宾派政变上台 1794年7月热月党人政变上台
1799年11月拿破仑“雾月政变” 上台 1804年5月拿破仑称帝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二、当时的国际关系 (一)革命的发展与国际矛盾的形成 革命爆发之际,欧洲列强总体态度缓和 吉伦特派--把革命推向整个欧洲--“对茅屋和平,对宫廷战争”
矛盾: 1、传统的防范法国霸权 2、意识领域的冲突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补充: 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为什么站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对立面呢?
1、英国对法战争的实质:保持欧洲大陆力量均势、保护英国的商业 利益; 2、“意识形态之战”
英国对法国法革命态度的变化:
欣喜 → 恐惧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二)国际干涉与法国的对外战争
1793年第二次瓜分波兰 。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打败第一次反法联盟后,法国的强势扩张(主要是埃及战线) 第二次反法联盟形成
英国——一直对法国持有敌意 俄国——本来就有的敌意,在这一时期因法国在地中海 的图谋而加深了 奥地利——不甘心失败、天主教 西班牙——家族仇恨、天主教 土耳其——被侵略 • 1798年第二次反法联盟形成,包括:英国、俄国、奥地利、西班 牙、土耳其。 第二次反法联盟战争的爆发与“雾月政变” • 1799年3月,军事冲突开始 • 1799年十一月发动了“雾月政变”开始了拿破仑执政时期,法国 历史甚至欧洲历史进入了拿破仑时代。
01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的民族主义 VS
在王朝性国际主义基础上,主要包括君权神授、王朝合法和欧 洲君主共同体观念支配下的列强互不毁灭、互不干涉的 “贵族国际”共同价值观和伦理观
国关史第四章试题
4.1比较维也纳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异同。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国际关系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涵内容最广的一个体系,并且对后来国际关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欧洲大陆上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多极”均势格局。
维也纳体系是继承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后第二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在其运行期间,欧洲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基辛格认为是一个完美的体系。
1.体系实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欧洲封建旧势力主导的秩序,两者建立的欧洲大国均势和协调体系,但前者是历史的进步,后者相对法国大革命的后退。
2.实体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民族君主国之间的关系,国家利益,王朝利益,宗教利益的综合,且国家利益占主导,维也纳体系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经济取代欧洲的君主国家,国家利益取代君主利益而成为各国最高的追求目标。
3.制度原则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现代国际关系的主权原则,解决国际纠纷的国际会议方式和国际条约对参加者的法律约束力。
维也纳体系以“正统原则”来恢复被推翻的封建王朝,以“补偿原则”来协调各君主国的利益范围,以“均势原则”来维持各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
4.稳定性方面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期间欧洲国家间频繁发生战争和频繁交换的结盟。
维也纳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被成为“黄金时期”。
5.格局的变化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东亚封贡体系和以神圣罗马帝国为主导的欧洲传统秩序的解体,西班牙,荷兰等老资本主义国家的衰落,俄罗斯,普鲁士崛起,主导着欧洲大国的均衡的国际关系格局。
维也纳体系,帝国主义进一步对世界侵略扩张,工业便加强世界联系,后者比前者更具世界性。
6.经济方面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支配的17-18世纪,资本主义开始在西欧蓬勃兴起,工业革命首先把东西方分离。
维也纳体系时期,欧洲凭借的迅速增长和军事实力加紧对殖民地进行扩张,将世界其它地区变成欧洲的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
相同点1.两体系都是大国下的相互妥协的产物,其反映的是牺牲小国利益下的大国之间的利益分配,反映其不平等性。
国际关系史上四大体系的演变
国际关系史上四大体系的演变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发生在具有主权性质的民族国家出现之后。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市场和经济中心的形成,欧洲的政治区域化进程也在发展,其特点是不断否定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权威,不断加强王权和主权意识,最终使民族国家应运而生。
这一过程,以1648年结束席卷欧洲的30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及其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标志。
此后,国际关系在不断的演变,调整。
在以后的数百年中,形成了四大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
而每一个体系建立后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之中,都在不断的调整,演变。
以期尽量适应现实国际关系的需要,但矛盾是在不断积累中,当矛盾积累到一定量时,就引发了前一个体系的崩溃,从而促进了下一个体系的形成。
战争所引起的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不仅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标志。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召开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恢复和平的先例;调整了一些国家的疆界;肯定了西欧各国王权的正统性和德意志几百个诸侯国的主权和宗教信仰自由,确立了国家关系中国家主权的独立性、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强调了国际条约的神圣性并规定对违约国可以实施集体制裁;它还建立了外交使团制度。
这一切在人类历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了以王权为代表的民族国家开始取代基督教的神权,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一个以正式邦交形式和召开国际会议为互动模式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欧洲初步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后,经过100多年的争斗,欧洲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到18世纪末,瑞典、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已不是大国,波兰已不存在,活跃在欧洲政治舞台上的是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
在世界上,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欧洲列强凭借船坚炮利,迅速向外扩张,把世界其他地区变成了欧洲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逐渐形成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
四大国际体系转型成因及特征探究
四大国际体系转型成因及特征探究四大国际体系是指西方国际关系学者、历史学家划分的历史体系,包括: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体系和旧金山体系。
这四个国际体系分别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国际形势,也反映了各国间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化。
然而,在这些体系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转型。
本文将探究四大国际体系转型的成因和特征。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17世纪初至19世纪末的国际体系,以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代表。
这个体系主要由欧洲国家组成,其特征是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和政治独立性。
这一国际体系的主要成因是宗教改革的冲击和欧洲长期战争的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19世纪末,由于新兴工业国家的崛起,欧洲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出现了巨大的差距,欧洲已经不再是文明世界的中心。
其次,随着新殖民主义的兴起,欧洲国家将目光投向了海洋以外的领土,导致了欧洲国际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
这些转型最终导致了维也纳体系的产生。
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是1815年至1870年的国际体系,以1815年维也纳会议为代表。
这个国际体系特征是由欧洲五大强国(英国、俄国、普鲁士、奥地利、法国)共同主导,通过均势政策控制了欧洲的政治秩序。
维也纳体系非常稳定但也存在缺陷,在19世纪中叶,由于产业革命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导致了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是1919年至1939年的国际体系,以1919年凡尔赛条约为代表。
这个体系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其主要特征是由盟国对德国的削弱和惩罚。
凡尔赛体系的成因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战败和战后许多国家的经济危机。
凡尔赛体系的转型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危机日益严峻,造成了社会动荡和极端主义的兴起,这导致了二战爆发。
其次,二战爆发后,由于苏联在战争中的重要贡献和强大实力,其与欧洲大国的关系日益紧张,最终导致了旧金山体系的诞生。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体系,雅尔塔体系的对比是什么?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体系,雅尔塔体系的对比是什么?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体系,雅尔塔体系的对比是什么?第一,所被划分的对象不同,维系(维也纳体系)对应的对象是欧洲,凡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应一战后的全世界,雅系(雅尔塔体系)对应二战后全世界。
第二,历史环境不同,维系建立时保、拿破仑刚刚在滑铁卢被打败,欧洲还不稳定,法国的遭到大大的削弱。
确定维系的会议是维也纳会议,这次会议事实上是欧洲大国之间的一次分脏,会议中心内容围绕着领土争夺和殖民地问题。
俄、普暗中勾结威胁奥地利,为此奥地利与英、法结成同盟。
大体形成维系形成欧洲大国间互相牵制,势力均衡的状况。
凡系是在一战后的确立是由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定的,即《凡尔赛和约》和《九车公约》。
分别构造了欧洲和远东、太平洋的新秩序,欧洲大陆上法德互相牵制;远东殖民地主要由英美法日瓜分。
雅系是由雅尔塔会议确定的,当时二战接近尾声大局已定,美英苏三国对战败国军事占领区进行了划分,致使战后世界分为两大阵营,分别是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阵营,并形成北约和华约,直至1991年华约解散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分裂。
美国成为超级大国,雅尔塔体系告破。
第三,性质和影响不同。
维系是为欧洲封建王朝的统治进行了巩固和恢复,也就宣告这个体系不能长久保持。
凡系是对一战后的殖民国家和欧洲大国的地位的保障,它在历史进程中必然被打破。
雅系是对二战后各国的约束,但又同时为美苏两个大国后来在世界上的对峙奠定了基础。
虽然它为世界建立了新的秩序,但它又因非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打破。
美国在二战后其军事、经济实力膨胀,意欲领导整个世界;而苏联的军事力量也由于战争得到壮大,也想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于是国家利益的冲突两国由战时的盟友变为战后的对手,其对峙经历了“冷战”和“争霸”两个阶段,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
雅尔塔体系风云变幻四五十年,七十年代,美欧日经济三足鼎力,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动摇;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国际政治四大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国家主权原则内容提要: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近现代历史上的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系,它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确立了国家主权和平等原则。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坚持这一原则依然显得很有必要。
关键词: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国家主权研究国际关系,不仅需要对现实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更需要对历史有个清楚的了解。
从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来看,曾先后出现过四个体系,即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
也有一说为五个体系,即在维也纳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之间存在过俾斯麦大陆同盟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从17世纪形成到18世纪解散,维持了约一个半世纪,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对此进行一个粗略的探讨。
一、有关概念“国际关系”、“国际关系体系”是两个在国际关系学或国际政治学中广泛被使用的概念。
为了便于后面内容的阐述,有必要对它们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国际关系”相对于“国内关系”而言,是指人们超越国家界限建立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⑴只要世界上出现了不同的国家,国家间发生了某种交往,就会形成某种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体系”指的是,各种国际行为体之间(主要是国家)的各种形式的关系(主要是政治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
⑵统一体具有不可分割性,有其整体的结构与功能,有其总体运动、发展规律。
⑶有“国际关系”的存在并不一定能够构成“国际关系体系”。
由于产生力水平低下,国际自给自足、闭关自守,加上交通和通讯手段落后,早期的国际关系处于一个极不发达的状态。
国际关系呈现出偶然性、松散性、有限性,世界各国、各地区处于相对隔离、孤立的状态。
可以说,早期的社会不存在着国际关系体系(东亚封贡体系是个例外)。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催生了现代国家与现代国际关系。
新的生产方式和强大的生产力,开始冲破旧世界的樊篱,推动人类社会日益走向一个紧密的整体,由此出现了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
有学者认为“国际关系体系”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国际分工体系的完成、世界市场的出现、世界货币体系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作为标志,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一是19世纪末到1917年,单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时期;二是1917年——1945年,两种政治经济体系并存斗争时期;三是二战后到90年代初,两大社会体系、三类国家、多种类型的经济制度在同一个统一的世界体系中并存、竞争、共处的时期;四是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处于形成当中。
四大国际体系转型成因及特征探究
四大国际体系转型成因及特征探究四大国际体系指的是西方历史上的四个重要国际体系,分别是威斯特伐利亚国际体系、维也纳国际体系、柏林-华沙国际体系和联合国国际体系。
这四个国际体系的转型过程和特征都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国家力量的变化密切相关。
威斯特伐利亚国际体系是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署开始的,它标志着欧洲国际关系的向现代国际体系过渡。
威斯特伐利亚国际体系的转型成因主要是由于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和欧洲国家力量的重新分配。
在这个国际体系中,国家主权和平等成为基本原则,大国之间的平衡关系得到维护。
由于欧洲列强的扩张和封建制度的僵化,威斯特伐利亚国际体系的特征逐渐转向了列强争霸和战争频发。
维也纳国际体系是从1815年维也纳会议开始的,它是为了恢复纷争之后的欧洲和平而建立的。
维也纳国际体系的转型成因主要是拿破仑战争后的力量重新分配和国家安全需求的变化。
维也纳国际体系的特征是由于主要大国之间的平衡关系、国际秩序建立和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响,维也纳国际体系的和平维持时间较长,大国之间的战争相对减少。
柏林-华沙国际体系是从1871年普法战争后开始的,它是欧洲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国际体系。
柏林-华沙国际体系的转型成因主要是由于德意志帝国的崛起和统一,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殖民地争夺引发的国际博弈。
柏林-华沙国际体系的特征是大国之间的冲突和竞争加剧,以及军备竞赛和殖民地争夺的加剧。
这个国际体系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联合国国际体系是从1945年联合国成立开始的,它是二战结束后建立的一个国际体系。
联合国国际体系的转型成因主要是由于二战过后的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社会对于和平与安全的要求日益增加。
联合国国际体系的特征是多边主义、国际合作和国家主权的平等。
联合国的成立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通过国际法和国际合作来维护和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四大国际体系的转型均是由于国际形势和国家力量的变化所导致的。
这些转型的特征反映了当时国家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于和平与安全的追求。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维也纳体系的比较
不同点 相同点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维也纳体系
资本主义发展 程度
17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扩展
工业革命深化
国际关系
亚洲仍然独立自主
欧洲国家殖民扩张,亚非拉沦为列强的殖命处于起步阶段,英 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不久
法国大革命结束,自由主义等原则得到广泛 传播
作用
基本上确定了民族国家的原则,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客观上促使近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都由大国主导;都确定由一系列会议、条约、同盟的方式解决争端,维持和平;维持体系运转的机 制都是均势、大国协调;从力量对比看,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都超过资产阶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维也纳体系的区别
一、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
1618年—1648年,在欧洲进行的三十年战争,几乎把当时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卷了进去,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欧洲战争,各国先是为信仰而战,以后有抛开宗教的外衣,为各自的国家或准国家的利益而战。
交战双方从1643年就开始和谈,一直到1648年10月才签订了合约,史称《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1、它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以后这种结束国际争端和国际战争,从而恢复和平地形式便成为惯例。
2、他通过承认德意志数百个诸侯国的主权,确立荷兰和瑞士的独立国家的地位。
实践了从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出现的一些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即国家主权平等、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原则,并将这些原则规定为近代以来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近代国际法的主要原则。
3、他创立并确认了国际法中。
缔约国对条约必须遵守,违约国应被视为和平的破坏者,其他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进行集体制裁的原则,使之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4、它通过承认德意志各诸侯国的的主权,以及承认心焦和天主教享有同等权利的方式,进一步承认了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使世俗的主权国家统治体制得到加强。
5、它确立了国家之间常驻外交代表机关,这一制度首先在欧洲普遍实行,为主权国家之间的经常性的交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经过了三十年战争之后形成的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所确立的有关国家主权和国际关系的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基础。
但是这个体系不具有全球性。
它更多的带有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和色彩,他所展现的更多的是欧洲的国际秩序。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是欧洲各国之间形成了之中相对多级均势的状态。
法国、瑞典、奥地利、普鲁士、西班牙、英国、俄国、意大利等过成为国际关系中的行为主体。
个多的实力虽有差别,但基本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里,经过多次局部战争,欧洲各国实力发生着消长变化。
英国的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工商业崛起和想海外扩张打开了新的局面。
经过了三次英荷战争,英国从荷兰手里夺取了海上霸权,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一直到18世纪末,英国已经成为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霸主。
《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签订,使路易十四的法国获得了通向德意志的战略通道而神圣罗马帝国的阶梯有进一步加强了法国的战略地位。
之后,法国通过与西班牙的战争获得了新的领土。
虽然以后法国的扩张受到英国的制约,但法国依然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
经过三十年战争,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在经济上遭到重创,在政治上又被分裂,在德意志的住帮中,只有奥地利和普鲁士最为强大,通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打击了法国的野心,并得到了大片土地,普鲁士也得以进入欧洲列强的行列,二西班牙的地位则在下降。
当1682年彼得大帝成为俄罗斯的沙皇时俄罗斯已经是一个地跨欧亚的大帝国,彼得大帝在国内进行了西化改革,增强了俄罗斯的军事力量,并为争夺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和波罗的海的霸权,而与瑞典进行了北方大战,战争当中他把手都从内陆的中心莫斯科签到滨海地区的彼得堡,建在他政府的第一块波罗的海的海岸上,表明了他对外扩张的决心,战争的结果市俄国获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从此俄国从一个内陆国家成为一个滨海强国,随着瑞典的衰落,俄罗斯步入欧洲强国的行列,到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统治时期,俄国伙同奥地利和普鲁士三次瓜分波兰,并打通了进入黑海
的出海口,势力进一步加强。
于是,经过100多年的争斗,欧洲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到十八世纪末,瑞典、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已不是大国,波兰已不存在。
在世界上这些欧洲国家凭借船坚炮利,迅速向外扩张,那世界其他地区变成了欧洲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逐渐形成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
但是欧洲内部并不平静,1789年曾经是欧洲最强大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的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发过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震撼了欧洲的封建专制制度,最终打破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构建的欧洲多级均势结构,一时间形成了法国一强主宰欧洲大陆的形势,拿破仑帝国的不断扩张,不见威胁了欧洲诸国的生存,也对英国的霸权地位构成了挑战,于是从1793年到1813年,英国与俄国、普鲁士、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先后组织了6次反法联盟,与拿破仑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激烈角逐。
最终是拿破仑帝国在1814年解体,波旁王朝得以复辟,随后列强便通过召开和会的方式恢复欧洲的和平与均势,确立拿破仑战争之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派代表出席了维也纳会议,实际主宰会议的是奥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其他国家代表都带着自己的打算而来,在歌舞升平的背后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在会议上以英奥为一方,以俄普为另一方的两个营垒。
法国代表塔列朗在会议中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他凭借非凡的外交才干,利用上述四国之间的矛盾,不仅分化了反法同盟,而且提高了法国的地位,使法国能够以战败国的身份跻身于会议的五强之列,同时,他提出了着名的正统主义原则和补偿原则。
列强与1815年6月签订了《最后议定书》结束了维也纳会议。
《最后议定书》依据正统主义、遏制和补偿三原则重新规划了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
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建立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第二个重要体系:维也纳体系,这一体系在欧洲大国间创造了一种政治军事平衡。
维也纳体系带来的稳定所带来的和平维持了半个世纪之久,尽管遭到了1830年和1848年革命的冲击,列强之间的这种和平景象直到克里米亚战争时才遭到破坏。
而且直到1914年,欧洲没有发生过一次几乎所有大国都卷入其中并且给世界造成重大后果地战争,因而西方所有人将维也纳体系成为均势的“黄金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