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单元知识点

合集下载

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总结姓名----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2、音叉的结构由三部分组成:1、带柄的U型金属叉2、放大音量用的木盒3、橡胶锤3、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4、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5、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发出声音。

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马上停止。

6、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7、我们身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声带)8、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的单位:【分贝(dB)】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9、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音高的单位:【赫兹(Hz)】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10、与水波相似,音叉振动使得它周围的空气也像水似的,产生波动,并向四周传播,称之为(声波)。

即: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

11、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时,当(声波)遇到物体,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

12、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声音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1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4、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15、用相同的力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

用相同的力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钉子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16、耳朵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

外耳包括:(耳廓)、(耳道),中耳包括:(骨膜)、(听小骨),内耳包括:(耳蜗)、(听觉神经)17、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声音(知识清单)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声音(知识清单)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声音(知识清单)声音知识清单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它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种机械波。

声音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比如通信、音乐、语言交流等。

在小学科学的第一单元中,我们将学习关于声音的基本知识,以及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等方面的内容。

一、声音的产生1. 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时,就会产生声音。

例如,我们敲击钢琴的琴键,琴弦就开始振动,发出声音。

2. 声源:产生声音的物体称为声源。

常见的声源有人的声带、乐器、车辆等。

二、声音的传播1. 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可以通过空气、固体和液体传播。

- 空气传播:我们日常听到的声音大多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当物体振动时,周围的空气也会振动,形成由物质粒子的振动传递而产生的声波。

- 固体传播:声音也可以通过固体传播,比如人们通过敲击铃铛,声音可以通过铃铛的金属部分传递出去。

- 液体传播:声音还可以通过液体传播,例如,当我们在水中拍手,声音可以通过水传播到别人的耳朵。

2. 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通常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

三、声音的特性1. 音调: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程度,与声音的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频率越低,音调就越低。

2. 声强:声强是声音的大小,与声音的振幅有关。

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大。

3. 声音的持续时间:声音持续的时间长短称为声音的持续时间。

有些声音持续时间较短,如拍手声;而有些声音持续时间较长,如歌唱声。

4. 回声:当声音撞到一个物体上,然后反射回来,我们称之为回声。

回声的产生需要有足够大的空间和较硬的物体。

四、声音的利用与保护1. 声音的利用:声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 通信:我们通过说话、打电话等方式,利用声音进行交流和传递信息。

- 音乐:声音是音乐的基本元素之一,乐器、歌唱等方式产生的声音可以构成美妙的旋律。

- 广播和电视:广播和电视是利用电磁波传播声音信息的重要媒体。

八年级上册物理一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一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一单元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物理一单元知识点第一章声现象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2、声间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4、乐音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用来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5、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6、声间等级的划分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7、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第二章光现象1、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海市蜃楼、早晨看到太阳时,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星星的闪烁等)3、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V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V,玻璃中为2/3V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5、光线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6、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7、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理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8、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光滑平面)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粗糙平面或曲面)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2)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理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即平面镜是物像连线的中垂线.1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13、平面镜的应用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理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折射的同时必发生反射,折射中光速必定改变,而反射中光速不变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理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共面 (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4、透镜及分类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分类:凸透镜:边缘薄, 中央厚凹透镜:边缘厚, 中央薄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6、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7、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 u ) 成像大小虚实像物位置像距( v ) 应用u > 2f 缩小实像透镜两侧 f <; v u 放大镜【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 物远像变大;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8、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第四章物态变化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2、摄氏温度(符号:t 单位:摄氏度)瑞典的摄尔修斯规定:①把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②把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③把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3、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做到以下三点: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35—42℃ 0.1℃离开人体读数,用前需甩实验温度计无—20—100℃ 1℃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寒暑表无—30 —50℃ 1℃同上5、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温度②继续从外界吸热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①达到凝固点温度②继续向外界放热【记忆】常见的一些晶体与非晶体7、汽化与液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这两种方式都要放热.8、蒸发现象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9、沸腾现象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记忆法】蒸发沸腾不同点:发生部位剧烈程度温度条件温度变化影响因素相同点:升华┌—————————┐│熔化汽化固体——→液体——→气体 (吸热)-- -- -- -- -- -- -- -- -- -- --气体——→液体——→固体 (吸热)│液化凝固│└—————————┘凝华八年级上册物理学习方法步骤1.模型归类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

声音单元知识点总结

声音单元知识点总结

声音单元知识点总结声音单元是语音学和语音合成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语音信号中的最小单位,是语音合成和语音识别的基本单位。

了解声音单元的基本知识对于理解语音合成和语音识别技术的原理和实现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声音单元的定义、特征提取、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总结。

一、声音单元的定义声音单元是语音信号的最基本的音素单位,是语音信号分析与合成的基本单元。

通常情况下,声音单元分为三个级别:音素、音节和单词。

其中音素是语音信号中最小的语音单位,通常在一个音节中只有一个音素;音节是由一个或多个音素组成的;而单词则是由一个或多个音节组成的。

在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过程中,研究音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语音信号中最小的语音单位,对于准确识别和合成语音至关重要。

二、声音单元的特征提取声音单元的特征提取是语音信号处理的重要环节,它是识别和合成声音的关键。

常用的声音特征包括基频、共振峰频、线谱包络、短时能量等。

这些特征可以用来描述声音信号的基本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声音信号。

在语音识别中,特征提取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影响到识别的准确率和速度。

在语音合成中,特征提取是生成自然流畅、高质量声音的重要环节。

三、语音识别语音识别是将语音信号转化为文本或命令的过程,它是人机交互领域的一个重要技术。

语音识别的核心是将声音单元映射到文本单元的过程,通常包括特征提取、模型训练、解码和评估等步骤。

在特征提取步骤中,需要提取声音信号的特征向量;在模型训练步骤中,需要训练声音模型并优化模型参数;在解码过程中,需要将观测声音信号映射到最可能的文本单元;在评估步骤中,需要评估识别结果的准确率和速度。

语音识别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语音搜索、语音助手、语音翻译等领域。

四、语音合成语音合成是将文本转化为语音信号的过程,它是语音合成技术的核心。

语音合成的关键是将文本单元映射到声音单元的过程,通常包括文本分析、音素选择、合成声音信号和评估等步骤。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二、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二、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班级 姓名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第2课时物体怎样发出声音1.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3.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4.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5.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2.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声音怎样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答: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4.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5.宇航员为什么学要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沟通?答: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电子通讯设备。

6.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第4课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2.人的外耳就像--个隧道,声音通过这个隧道到达鼓膜。

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3.外耳由耳郭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

5.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答: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听小骨把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

物理八年级1~2单元知识点

物理八年级1~2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第一、二单元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例如,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声音的振动可以记录下来,并且可以还原(例如唱片的制作与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

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波交谈。

第二章:光现象一、光的直线传播: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应用及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解释月亮不是光源,月亮看起来亮是因为反射太阳光。

本影和半影。

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及其原理分析。

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打枪瞄准时要使准星、瞄准镜、目标三点一线等。

二、光的反射: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

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分类: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能成虚像;物和像的左右相反(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远离、靠近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近镜面相同的距离,对人是2倍距离)。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声音一、填空题。

1. 听听声音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

我们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声音有高低、强弱的不同。

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我们不时地在听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发出许多不同的声音。

2.在水槽里盛有清水,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发现水面产生波动。

3.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物体通过振动发出声音,物体不振动就不会发声。

5.我们身体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到振动的器官,它是声带,它在喉咙。

6.声音产生的条件:发声物体、受力、物体振动。

3. 声音的变化1.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2.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 音高和音量是描述声音的两个基本指标。

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就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

4.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松紧等会影响物体振动发声的音高,物体所受的力度会影响物体振动发声的音量。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1.用同一力度击打大小不同的铁钉和音叉,发现,大铁钉、大音叉声音低,小铁钉、小音叉声音高。

2.用不同的力度拨动钢尺,发现,轻轻拨动钢尺,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声音强。

3.敲击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发现,杯子里的水越多,声音越低,杯子里的水越少,声音越高。

4.用相同的力拉橡皮筋,发现,橡皮筋拉得松,声音低,橡皮筋拉得紧,声音高。

5. 用相同的力敲击长短、粗细不同的物体,发现,物体越粗越长,声音越低,物体越细越短,声音越高。

6. 用相同的力拨动尺子,发现,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声音越低。

7.男性的身带比女性的身带长,所以男性的声音比女性的声音低。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第一单元知识点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第一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科学一单元知识点第1课听听声音1.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虽然看不到它,但是可以感受到它。

2.周围的声音可以分为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3.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嘈杂……来描述。

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物体受力就会发出声音吗?请举例说明。

答: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物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就会停止。

(例如拉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生。

)4.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5.人的发声器官---声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并产生声音,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答: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的物质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四面八方的。

2.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是因为玻璃罩内没有空气,闹钟振动产生的声音无法通过空气传播出来。

3.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到的声音比不贴在桌面上更强。

4.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上会产生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音叉能发出声音,是因为音叉还在振动,而且引起它周围的水也在振动。

5.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但是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固体传声本领最强,气体传声本领最弱。

6.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沟通,这是为什么?答: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听不到声音,所以必须使用电子通信设备。

7.“土电话”是通过拉紧的棉线传播声音的。

初二物理声学知识点大汇总

初二物理声学知识点大汇总

初二物理声学知识点大汇总
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通过媒介传播。

- 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的振动,振动使空气颤动,产生声波。

- 传输声音的媒介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声音在不同媒介中传播速度不同。

2. 声音的特性
- 声音的频率是指声音振动的快慢程度,单位是赫兹(Hz)。

- 声音的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单位是分贝(dB)。

- 声音的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程。

3. 声音的反射、传播和吸收
- 当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音被反射回来,一部分被传播过去,一部分被吸收。

-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340米/秒,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约1500米/秒。

-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快,固体中的声音传播能力最好。

4. 声音的利用
- 声音的传播特性可以基于此来进行声学设计,比如音响系统、房间声学设计等。

- 声音的反射和吸收可以用于改善音质,比如吸声板、隔音设
备等。

5. 声音的危害
- 声音能够对人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长时间暴露在高分贝声
音下可导致听力受损。

- 需要注意保护听力,避免长时间在高噪音环境下暴露。

以上是初二物理声学知识点的大致汇总,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特性、反射传播吸收、利用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了简要介绍。

科学各种各样的声音单元知识点

科学各种各样的声音单元知识点

科学各种各样的声音单元知识点科学中的声音单元是指声音的基本单位或基本概念,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等方面的知识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声音单元知识点: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当物体振动时,会产生压缩和稀疏的气体分子,从而形成声波。

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振幅和形状等因素有关。

2.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常见的介质包括空气、水和固体等。

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会引起介质分子的振动,从而将声能传递给周围的分子。

3. 声音的特性:声音有许多特性,包括频率、振幅、波长、速度和声强等。

频率是指声波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振幅是指声波的最大偏离距离;波长是指声波在介质中传播一个完整周期所需的距离;速度是指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声强是指单位面积上通过的声能。

4. 声音的测量:声音的测量可以通过声级和频率等参数来进行。

声级是用来表示声音强度的单位,常用分贝来表示;频率可以通过频谱分析来测量,常用赫兹来表示。

5. 声音的反射和折射: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

反射是指声波遇到障碍物后发生反弹,形成回声;折射是指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介质的变化而改变传播方向。

6. 声音的吸收和衍射:声音在遇到吸声材料时会发生吸收,吸声材料可以减少声音的反射和回声;衍射是指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绕过障碍物传播。

7. 声音的共振:当声波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时,会引起共振现象。

共振可以增强声音的强度,常见的例子包括音箱和乐器等。

8. 声音的传感和接收:声音的传感和接收可以通过麦克风、扬声器和耳朵等设备来实现。

麦克风可以将声音转换为电信号,扬声器可以将电信号转换为声音,耳朵可以接收和解析声音信号。

9. 声音的应用:声音在科学中有许多应用,包括声纳、超声波、语音识别和音乐等。

声纳是利用声波在水中传播的特性来进行水下探测和通信;超声波可以用于医学成像和清洗等领域;语音识别是利用声音信号来识别和理解人类语言;音乐是利用声音的频率和节奏等特性来表达情感和艺术。

四年级科学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声音》

四年级科学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声音》

四年级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声音一、精彩补白。

1.我们周围的声音在( )( )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2.用相同的力敲击长、中、短三根粗细相同的铁钉,( )铁钉音最高,( )铁钉发出的声音最低。

3.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 )才会产生声音,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 ).4.音叉敲击后与水面接触,水面产生( ),说明音叉振动了。

5.用音叉槌轻击音叉,音叉就会发出轻微的声音,用手指轻轻接触,可以直接感觉到音叉在( )。

6.我们说话的声音是由( )振动产生的。

7.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 ),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 )( )( )中传播。

8.( )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

如果把玻璃罩里的空气抽掉,里面成了( ),我们就只能看见闹钟的铃在动,却听不到( )。

9.在月球上,由于没有( ),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 ) 设备。

10.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 )米/秒,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约为1440米/秒,声音在钢铁中传播的速度约为5000米/秒。

11.人的( )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条隧道到达鼓膜。

鼓牒很傳而且有( ),即使是( )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12.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 )的振动,听小骨可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剩激( )神经,产生信号。

大脑接受到( )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

13.耳朵分为( )( )和( ) 三部分,外耳的作用是( ) ,中耳的作用是( ) ,内耳的作用是( )。

14.对于同一个声音,离声音远时,鼓模振动( ),离声音近时,鼓恨振动( )。

1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 )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 )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 ),声音越弱。

16.轻轻击打小音叉发出的声音要比重重击打小音叉发出的声音( )。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第9课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击打鼓面,鼓面振动发声,引起鼓面上的积水振动,从而激起水花。

3、动物有自己的“语言”,它们用不同的方式发出声音。

4.鱼类会利用鱼鳔、鳃盖、骨骼等发出各种奇怪的声音。

5.哺乳动物一般靠声带的振动发声。

6.蛇借助舌头与嘴唇摩擦发出轻微的“咝咝”声。

7.鸟类的发声器官是鸣管。

8.快速地往复运动也就是振动。

9、一些昆虫通过翅膀的摩擦或振动发声。

10. 敲击音叉,为什么会激起水花?答:敲击音叉,接近水面,音叉发声时叉臂会振动,当叉臂接近或触及水面时,就引起水面振动甚至激起水花。

11、敲击有水的鼓面,为什么会激起水花?答:击打鼓面,鼓面振动发声,引起鼓面上的积水振动,从而激起水花。

12、物体发出声音时有什么共同现象?答:物体发出声音时都会有振动产生。

第10课声音的传播1.声音能够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2.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在吊着泡沫塑料小球的纸屏一侧的较近处敲小鼓时,纸屏上吊着的小球会振动。

这是因为小鼓发出的声音冲击纸屏,使其振动,间接引起纸屏上吊着的小球产生振动。

4、声音进入外耳道后会引起鼓膜的振动。

5、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答:声音经耳廓收集后进入到外耳道,到达鼓膜,鼓膜振动带动听小骨机械运动将声音能量传入内耳——也就是耳蜗。

耳蜗内数以百计的听毛细胞,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经听神经传至大脑,大脑处理获得的声音信号,并告知你听到了声音。

6、声音时怎样通过土电话传播的?答:打“土电话”时,一侧同学发出的声音先引起纸杯振动,然后带动棉线振动,棉线再带动另一侧的纸杯振动,纸杯再把声音传到人耳里,这样,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第11课不同的声音1.声音的强弱叫作音量。

音量的强弱跟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音量越大,振幅越小,音量越小。

2. 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

音调的高低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四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1-5用不同力度敲打音义,轻轻敲击发出的声音弱,大力一点敲击发出的声音强。
1-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1-6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1-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3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1-3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传播速度:铝箔尺>木尺>尼龙线>棉线
1-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1-4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个隧道到达鼓膜。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14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
1-4耳廓的作用:收集声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
动;耳蜗:将振动转化为信号。
1-4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把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收到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声音。
1-6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
桌面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1-7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
音越低。
1-8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1-8拨弹橡皮筋时,皮筋越紧,声音越高;皮筋越松,声音越低。
1-6越短、越小、越少、越细的物体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越长、越大、越多、越粗的物体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整理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声音1.力的概念XXX在XXX等人的科学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力的概念。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与物体的质量及速度的变化直接相关。

与XXX一样,XXX强调将实验观察和数学推理十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听声音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声音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我们却总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并能从声音中获得很多信息。

我们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尖细、粗犷、浑厚、低沉等科学词汇来描述声音。

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四面八方的,而且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3.听周围的声音我们可以听到来自自然界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各种声音。

自然界的声音有风声、雨声、雷声、流水声、泉水声、树叶声、青蛙声、蜜蜂声等。

动物的声音有小鸟的唧唧喳喳、马蹄的嗒嗒嗒嗒、小鸡的叽叽等。

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有说话声、敲打声、噪声等。

4.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声带就像一根橡皮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吹竖笛的时候是空气在振动。

发声物体包括弹拨橡皮筋、拨动钢尺、轻击鼓面等。

5.声音的特点我们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尖细、粗犷、浑厚、低沉等科学词汇来描述声音。

声音可以很动听,一会高,一会儿低。

声音通过外耳道到达鼓膜,鼓膜产生振动并传递到中耳。

中耳中的三个小骨头(锤骨、砧骨、镫骨)会放大这些振动,并将它们传递到内耳中的耳蜗。

耳蜗中有许多细小的毛细胞,它们会受到振动并产生电信号,这些信号会通过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

大脑会将这些信号解码,让我们听到声音。

在听到声音时,声音的强度和频率会影响我们的感受。

强度越大,声音越响亮;频率越高,声音越尖锐。

同时,不同的声音也会在我们的大脑中产生不同的反应和情感体验。

3、用纸卷成一个“喇叭”,通过这个纸喇叭听微弱的声音,可以清晰、响亮地听到声音;拿掉纸喇叭再听,会发现声音变得微弱、模糊,难以听清。

声音单元知识点

声音单元知识点

声音单元知识点声音,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的现象,其实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声音单元的知识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无论是我们说话时声带的振动,还是乐器发声时琴弦、鼓面等的振动,都是产生声音的源头。

当物体振动时,会引起周围介质(如空气)的振动,从而形成声波,向四周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在真空中,声音是无法传播的。

我们常见的介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

在这三种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比如,在钢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可以达到每秒 5000 米以上;在水中,大约为每秒 1500 米;而在空气中,常温下通常约为每秒 340 米。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耳朵贴在铁轨上能更早听到远处火车的声音。

声音的特性也是重要的知识点。

声音有三个主要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

它取决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例如,女生的声音通常比男生的音调高,就是因为女生声带振动的频率相对较高。

响度则是指声音的强弱。

它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同时,响度还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比如,敲鼓时,用力越大,鼓面振动的振幅越大,发出的声音响度就越大。

音色也叫音品,它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正是由于音色的差异,我们才能分辨出不同的乐器和人的声音。

即使是演奏相同的音符,钢琴和小提琴的声音也截然不同。

声音的反射和吸收也是值得关注的方面。

当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

例如,在山谷中大声呼喊,会听到回声。

而在一些场所,如音乐厅,会通过特殊的设计来控制声音的反射,以达到良好的音响效果。

同时,不同的材料对声音的吸收能力也不同。

柔软多孔的材料,如海绵、地毯等,能有效地吸收声音,减少声音的反射,从而降低噪音。

声音单元知识点

声音单元知识点

声音单元知识点声音,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元素,其实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声音单元的相关知识点。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当一个物体振动时,它会引起周围介质(如空气、水等)的振动,这种振动以波的形式传播出去,最终被我们的耳朵所接收,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比如,我们敲鼓时,鼓面振动产生声音;弹琴时,琴弦振动发声。

那么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也就是说,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常见的介质有气体、液体和固体。

在气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相对较慢;在液体中,传播速度会快一些;在固体中,传播速度通常是最快的。

例如,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 340 米每秒;在水中,声音传播速度约为 1500 米每秒;在钢铁中,声音传播速度能达到 5000 米每秒以上。

声音有三个重要的特性,分别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

它取决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像女高音歌唱家能唱出高音,就是因为她发声时声带振动的频率高。

而男低音的音调较低,是因为其声带振动频率相对较低。

响度则表示声音的强弱。

它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此外,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系。

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比如,我们在听音响时,音量调大,声音的响度就增加;离音响远一些,听到的声音响度就会变小。

音色也叫音品,它反映了不同发声体声音的特色。

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等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即使是音调、响度相同的声音,我们也能依靠音色来区分它们。

比如,我们能够轻易分辨出钢琴和小提琴的声音,就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在 20 赫兹到 20000 赫兹之间。

低于20 赫兹的声音称为次声波,高于 20000 赫兹的声音称为超声波。

次声波和超声波我们人耳是听不到的,但它们在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我们看不到它,也摸不到它,但是无论我们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总能听到各种声音。

第一课《听听声音》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的字母表示音调;数字表示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2、用同样的力击打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小音叉振动的快发出的声音音调高,大音叉振动的慢发出的声音音调低。

3、用不同的力击打同一个物体,轻轻击打时发出的声音音量弱,重重击打时发出的声音音量强。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4、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5、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6、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的振动就没有声音,当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

7、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

)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停止(例如锣面虽然停止敲击,但是锣面还在振动,)。

8、声音有强弱、高低、长短的不同。

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观察到物体的振动。

人靠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第三课《声音的变化》9、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音量的单位是分贝,用字母dB表示。

10、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音高的单位是赫兹,用字母Hz表示。

它表示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11、小常识:①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②振动的物体有松有紧,橡皮筋绷紧的声音高,松的声音低。

橡皮筋拉得一样长短时,用力拨声音就强,轻轻拨声音就弱。

③振动的物体有粗有细,(如:琴弦)细的声音高,粗的声音低。

④振动的物体有长有短,(如:钉子)短的声音高,长的声音低。

⑤振动的物体有大有小,(如:碗)小的声音高,大的声音低。

第四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12、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

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试验一:探索通过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发出的音高会有怎样的变化?我的预测:尺子伸出越长,音高可能越低,越短音高可能越高。

实验过程:需要确定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比如8厘米、12厘米、16厘米、20厘米等;再按照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变化顺序依次进行试验。

实验现象:振动尺子——我听到的看到的观察记录表实验结论:尺子伸出越长,音高越低,尺子伸出越短,音高越高。

第五课《声音的传播》1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4、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但是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气体传声的本领最弱。

15、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听不到声音,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第六课《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16、人的耳朵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和耳三部分。

17、耳朵结构示意图①耳廓:收集声波②耳道:传递声波到中耳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④听小骨:传递振动到耳⑤耳蜗:将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⑥听觉神经: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18、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19、耳朵离声源越远,鼓膜的振动幅度越小,听到的声音就弱;耳朵离声源越近,鼓膜的振动幅度越大,听到的声音就强。

20、如果将手放在耳后,并朝向声音发出的方向,我们听到的声音会更加清楚。

21、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答: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鼓膜振动。

耳中的听小骨再把振动传递给耳蜗,耳蜗把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听觉神经再把信号传递给大脑,这样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

22、鼓膜破了,不会听到声音,但如果大脑听觉神经等出现问题,也有可能听不到声音。

七课《保护我们的听力》23、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

需要精心呵护。

减少有害的声音,对于保护我们的听力和身体健康是很重要的。

24、在声音的世界里,有些声音悦耳动听,使人心旷神怡,我们称为乐音;有些声音嘈杂刺耳,使人心烦意乱,我们称为噪音。

25、我们要避免长时间使用便携式视频或音频播放器。

不管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有可能出现听力问题。

26、过高或过强的声音有可能损伤我们的听力,所以我们要尽量远离这些声音,有时需要捂住耳朵或戴上保护装置。

27、一旦人的听力严重下降,通常需要配戴助听器,这种小的电子扩音器能够帮助人们使声音放大。

28、在电影院、医院、图书馆、课堂等地方,我们应该控制自己的声音,尽量要保持安静。

29、人们在生活中减少噪音的方法有:远离噪声,控制物体发声,植树,戴耳罩,捂住耳朵,安装汽车消声器,建造隔音墙等。

30、“土”和“听诊器”分别是利用什么来传播声音的?答:“土”是通过拉紧的棉线传播声音的;“听诊器”是通过连接着的胶管把声音传播到耳朵里的。

31、声带越紧,声音越高。

成年女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1毫米,成年男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5毫米,所以,成年男子的声音通常比成年女子的声音低。

32、(耵聍)是外耳道分泌的液体,可以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住灰尘和小飞虫等。

因此,我们不要经常掏耳朵。

33、四个相同的玻璃杯,分别装上自来水(如下图),用小棒(相同的力)敲击杯口。

判断:玻璃杯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三、声音1、小的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的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越少,越小,越紧的物体振动越快,声音越高。

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音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4、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5、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音通过各种物质(固体,液体,气体),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个一个地方的。

6、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

7、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耳。

鼓膜的作用是把声波转化为振动。

8、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9、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10、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1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12、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1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

14、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5、耳朵由(外耳)(中耳)(耳)三部分组成。

耳廓的作用是(收集声波)。

耳廓的作用(收集声音), 耳道的作用(传递声音), 鼓膜的作用(引起振动), 听觉神经的作用(向大脑报告信息)。

声音大时,鼓膜振动得快,声音小时,鼓膜振动的慢。

鼓膜很薄,如果外界声音特别大时,会使鼓膜穿孔.16、(过高过强)的声音有可能损伤我们的听力,所以我们尽量远离这些声音,有时需要(捂住耳朵)或(戴上保护装置)。

17、描述人感受声音的过程: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震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引起鼓膜振动。

耳朵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18、使发声罐发出的声音变轻地方法:用手捂住发声罐、用纸包住发声罐。

19、人们生活中减少噪音的方法:安装双层玻璃、安装汽车消声器。

20、应用题:有一根橡皮筋,用相同的力弹拨,橡皮筋拉的紧,声音就(高),拉得松,声音就(低);当橡皮筋拉得一样长短时,用力拨橡皮筋,声音就(强),轻轻拨,声音就(弱)。

21、什么是振动物体?答:一个物体(比如音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的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振动物体。

2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3、怎样描述声音的强弱?声间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24、怎样描述音高?答: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物体振动的越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它表示物体一秒钟振动的次数。

25、伸出桌面的尺子的长度越长声音就越低。

26、声音是怎样进行传播的?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体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

27、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答: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的周围空气发生的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敲打鼓膜并使它振动,耳朵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导致听觉神经的移动,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28、怎样避免听力受到伤害?答:过高或过强的声音有可能损伤我们的听力,所以我们要尽量远离这些声音,有时需要捂住耳朵或戴上保护装置。

29、在古代战场上,没有现代一些设备,想早点知道大批敌军来临,你有什么办法?你的科学依据是什么?答:可以把耳朵贴在地上,听一听有没有从远处传来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判断了,根据的是声音可以在不同物体中传播,所以也可以在里传播。

30、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31、如果把玻璃罩里的空气抽掉,里面就成了真空.由于缺少声音传播所需要的物质,所以听不到声音.32、在月球上,没有空气,即没有传播振动的物质,宇航员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必须使用无线电设备.33. 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时,回引起水的振动,这说明振动是可以传播.34. 从听诊器中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和橡胶管传播的.35. 正在游泳的人引起水的振动而发声,这主要是因为水能传播声音.36. 声音能在固体,液体, 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37.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每秒340 米, 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是每秒1450 米.声音在铁中传播的速度是每秒5000 米38、用相同的力敲打盛水的玻璃杯子的杯口,水越满,听到的声音越(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