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操作规范及流程

合集下载

针灸规范操作

针灸规范操作

针灸操作的规范流程1、确定体位:仰卧位:适合前身部的腧穴俯卧位:适合后身部的腧穴侧卧位:适合侧身部的腧穴俯伏坐位:适合头顶、枕项部的腧穴2、定点、定穴:根据骨度分寸法等,用手揣摸按压欲针之处,确定穴位3、消毒:针具器械消毒:高压蒸汽灭菌法医者手指消毒:针刺前,用肥皂水将手指洗干净,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后,尽量避免手指直接接触针身。

针刺部位消毒:用75%乙醇棉球从腧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4、针具选择:按照不同施术部位选择相应针具,基本要求是针刺入体内后针根露在体外1-- 2cm左右为宜。

5、进针:针刺时,力争微痛或无痛刺入,同时需要注意确定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6、行针:通过提插捻转等不同的操作方式的变化组合来达到不同的目的,同时要结合患者的感受选择应用不同的强度。

7、留针:按照具体治疗需要,选择相应留针时间。

一般体针的留针时间大概在30-40min 之间,头皮针留针时间可稍长,一般6小时左右。

同时可间歇行针,注意向患者交代留针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施术部位。

8、出针:出针前要稍捻转针柄,待针下轻松滑利时方可出针。

出针时,按照“先上后下,先内后外”的顺序进行,左手持一消毒棉球按压穴位,右手拇、食指持针柄,捻针退出皮肤,动作要轻柔。

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尤其是面部和头部等易出血的部位,应按压较长时间。

针刺注意事项:应将针灸操作过程中的消毒棉球和废用针具放置在医用垃圾袋里,避免乱扔乱放。

1.过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不行针刺。

体质虚弱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可能采取卧位。

2.怀孕三个月以下者,下腹部禁针。

三个月以上者,上下腹部、腰骶部及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均不宜针刺。

月经期间,如月经周期正常者,最好不予针刺。

月经周期不正常者,为了调经可以针。

3.小儿囱门未闭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

此外因小儿不能配合,不宜留针。

4.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三棱针刺法操作规范

三棱针刺法操作规范

三棱针刺法操作规范1、定义三棱针刺法是用三棱针刺破腧穴或浅表血络,或挤出想、少量液体,或挑断皮下纤维组织,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2、操作步骤与要求2.1 针具选择一般用不锈钢制成,针长约6cm,针柄呈圆柱形,针身呈三棱状,尖端三面有刃。

2.2 环境要求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2.3 消毒2.3.1 针具消毒:可采用高温灭菌,或用75%乙醇浸泡30min,用一次性无菌针更佳。

2.3.2 部位消毒:可用75%乙醇或0.2%安尔碘或碘伏在施术部位消毒。

2.3.3 医者消毒: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再用75%乙醇擦拭。

2.4 操作方法一般以右手持针,用拇、食两指捏住针柄中段,中指指腹紧靠针身的侧面,露出针尖约1~2分,以控制针刺的深度。

针刺时以左手拇、食指用力捏住患者指(趾)部,或夹持、舒张局部皮肤,右手针刺。

包括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四种。

2.4.1点刺法:先在针刺部位上下用左手推按,使血液积聚于腧穴处,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指捏紧应刺部位并暴露穴位,右手持针对准腧穴快速刺入1~2分深,迅速出针。

再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止血。

2.4.2散刺法:根据病变部位大小不同,在局部由病变外缘环形向中心点刺10~20针以上。

2.4.3刺络法:先用带子或橡皮管,结扎与针刺部位上端(近心端),然后迅速消毒,用左手拇指按压在被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被刺部位静脉,迅速刺入脉中0.5~1分深,然后出针,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止后,以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当出血时,亦可轻按静脉上端,以助瘀血排出,毒邪得泻。

2.4.4挑刺法:局部消毒后,左手捏起施术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先横刺进入皮肤,挑破皮肤0.2~0.3cm,再将针深入皮下,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组织,以挑尽为止。

3、注意事项3.1 术前做好解释工作,预防晕针。

3.2 严密消毒,以防感染。

3.3 点刺、散刺时,宜轻、宜快、宜浅;刺络法出血不宜过多,切勿刺伤深部动脉。

1.针刺操作规范

1.针刺操作规范

一、针刺操作规范
针刺法是利用金属制成的各种针具,采用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一定的部位或腧穴,从而激发经络之气,调整脏腑功能,使机体恢复健康,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评估
1.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

2.取穴部位的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等。

目标
疏通经络,调节阴阳,扶正祛邪
禁忌症
1.疲乏、饥饿、或者精神高度紧张者。

2.皮肤感染、瘢痕或肿痛。

3.水肿,有出血倾向患者。

4.孕妇的下腹,腰骶部。

告知
1.针刺部位有血肿或局部有疼痛感,数小时后方可消失。

2.初次针刺后偶有体乏、困倦,属正常现象,数次后消失。

物品准备
治疗盘、针盒、消毒液、棉球、棉签、镊子、胶布、弯盘等。

检查针具质量,确保治疗安全。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置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针刺部位,注意保暖。

3.选择针刺穴位及针刺方法。

4.消毒局部皮肤。

5.进针行针:持针刺入穴位,针刺深浅根据腧穴所在部位和患者性别、年龄、体质、病症而定,并根据患者病症行提插、捻转等手法。

6.观察患者是否有晕针、疼痛等不适情况,并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7.起针后,用干棉球按压针眼片刻,再消毒,防止感染。

8.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9.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字。

注意事项
1.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2.对一些特殊部位针刺(如哑门、风池),严格手法操作,防止发生意外。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针刺深度控制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针刺深度控制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针刺深度控制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 针刺深度控制简介本文档旨在为针灸师提供针刺深度控制的操作规范,以确保安全有效的针灸治疗。

针刺深度的控制对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针刺深度控制原则* 针刺深度应根据患者不同病症、体质和治疗需求进行个性化调整。

* 在选择针刺深度时,需考虑患者的年龄、体型、身体部位以及接受治疗的目的等因素。

* 针刺深度过浅可能导致疗效不显著,而过深则增加了患者的不适风险。

* 在针刺深度控制过程中,针灸师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沟通。

针刺深度控制步骤1. 针灸师在进行针刺前,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身体检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主诉。

2. 根据患者的病症和治疗需求,选择适合的穴位和针刺方法。

3. 在针刺前,针灸师应确保双手和治疗区域的清洁,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4. 在进行针刺时,针灸师应采用适当的力度和角度,准确刺入皮肤至相应深度。

5. 针刺深度的控制应根据患者的反应进行动态调整,以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6. 在针刺完成后,针灸师应及时检查针灸针的位置和深度是否符合要求,确保没有出现异常情况。

7. 针灸师应向患者进行必要的解释和指导,告知其可能的治疗反应和注意事项。

安全提示* 针刺深度控制时需谨慎避开重要组织和器官,如心脏、肺部等敏感区域。

* 在针刺深度控制中,避免使用过长的针灸针,以免刺破重要组织或器官。

* 针刺前后,针灸师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如出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 针刺过程中,针灸师应采取严格的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总结针刺深度的控制是针灸治疗中的重要环节,需要针灸师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本文档介绍了针刺深度控制的原则、步骤和安全提示,希望能对针灸师在实际操作中起到指导作用,以确保针灸治疗的质量和安全性。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普通针刺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普通针刺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普通针刺一.针刺前的准备1.针具:根据病情部位的不同应选择适宜的毫针。

2.部位: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适应的穴位做为治疗部位。

3.体位:选择患者舒适,医的者便于操作体位。

4.消毒:针具:送医院消毒供应室高压灭菌消毒。

患者的部位:用碘伏棉签擦拭选定的的穴位皮肤。

医生手的消毒:用肥皂水清洗,必要时,用消毒液擦拭.5.环境:清洁卫生无污染,温度适宜。

二.针刺的方法(一)持针法:二指持针,三指持针,四指持针,五指持针。

(二)进针法:1.进针速度分:速刺法,缓刺法。

2.刺入术式分:插入法,捻入法。

3.刺押手势分:单手进针,双手进针:爪切法,夹持法,舒张法,提捏法。

(三)针刺角度1.直刺90°左右2.斜刺45°左右3.平刺15—25°(四)针刺的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腧穴分布和所要达到的疗效而定。

(五)针刺的深度腧穴的针刺深度应根据你年龄、体质、病情、季节的不同而刺入的深度也应有所不同,有些穴位较危险刺入深度一定要谨慎。

(六)行针手法1.提插法:上提下插的动作2.捻转法:前后捻动针柄(七)针刺得气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或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另一是医者对刺手指下的感觉,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

若针刺后未得气,患者则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医者刺手亦感到针下空松、虚滑。

(八)留针法毫针刺入人体腧穴留置一定时间称为留针。

一般留20—40分钟。

(九)出针法用左手持棉签按压针刺部位,右手持针将针慢慢提出皮肤。

三.适应症针刺适应范围很广,涉及内外妇儿多个科室病症,以痹症疼痛方面见长。

四.注意事项1.选好体位,使患者体位舒适全身放松,留针时不可乱动,以防意外。

2.年龄体质有差异,应注意,老人儿童刺激量应小,针刺宜浅。

3.针刺时手法应轻巧灵活准确。

4.针刺时患者若出现神疲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冷汗甚至意识丧失等晕针情况处理应立即停止针刺,起出所有留针,使患者平卧,可饮用温开水,或掐水沟穴等密切观察病人变化,严重时送急症科处理。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普通针刺.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普通针刺.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普通针刺一.针刺前的准备1.针具:根据病情部位的不同应选择适宜的毫针。

2.部位: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适应的穴位做为治疗部位。

3.体位:选择患者舒适,医的者便于操作体位。

4.消毒:针具:送医院消毒供应室高压灭菌消毒。

患者的部位:用碘伏棉签擦拭选定的的穴位皮肤。

医生手的消毒:用肥皂水清洗,必要时,用消毒液擦拭.5.环境:清洁卫生无污染,温度适宜。

二.针刺的方法(一)持针法:二指持针,三指持针,四指持针,五指持针。

(二)进针法:1.进针速度分:速刺法,缓刺法。

2.刺入术式分:插入法,捻入法。

3.刺押手势分:单手进针,双手进针:爪切法,夹持法,舒张法,提捏法。

(三)针刺角度1.直刺90°左右2.斜刺45°左右3.平刺15—25°(四)针刺的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腧穴分布和所要达到的疗效而定。

(五)针刺的深度腧穴的针刺深度应根据你年龄、体质、病情、季节的不同而刺入的深度也应有所不同,有些穴位较危险刺入深度一定要谨慎。

(六)行针手法1.提插法:上提下插的动作2.捻转法:前后捻动针柄(七)针刺得气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或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另一是医者对刺手指下的感觉,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

若针刺后未得气,患者则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医者刺手亦感到针下空松、虚滑。

(八)留针法毫针刺入人体腧穴留置一定时间称为留针。

一般留20—40分钟。

(九)出针法用左手持棉签按压针刺部位,右手持针将针慢慢提出皮肤。

三.适应症针刺适应范围很广,涉及内外妇儿多个科室病症,以痹症疼痛方面见长。

四.注意事项1.选好体位,使患者体位舒适全身放松,留针时不可乱动,以防意外。

2.年龄体质有差异,应注意,老人儿童刺激量应小,针刺宜浅。

3.针刺时手法应轻巧灵活准确。

4.针刺时患者若出现神疲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冷汗甚至意识丧失等晕针情况处理应立即停止针刺,起出所有留针,使患者平卧,可饮用温开水,或掐水沟穴等密切观察病人变化,严重时送急症科处理。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针法毫针一、进针1、单手进针法用拇、示(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弯曲,将针刺入,直至所规定的深度。

2、双手进针法(1)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示指或示指的指尖掐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示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示指夹持针柄,在接近皮肤时,迅速把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规定的深度。

(3)其它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1、角度(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合用于大多数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倾斜刺入,合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腧穴。

(3)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合用于皮肉浅薄处。

2、深度针刺的深度是针身刺入腧穴内的深浅度。

一般以既有针感而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

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度以及不同的时令而灵活掌握。

三、行针1、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就是将针从浅层插下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的上提下插,这种纵向的行针手法成为提插手法。

2、捻转法:针刺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行针动作,就是针向前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这种进针手法,称为捻法。

辅助手法:重要有循、弹、摇、飞、震颤等法。

3、治神与得气(1)治神就是规定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和集体变化。

(2)得气就是行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进针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

4、留针与出针(1)留针:是进针以后,将针留置,留针过程中还可以间歇行针,或酌与留置10~20分钟。

(2)出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成一定的治疗规定期,便可出针。

出针时先以左手拇、示指将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边,右手持针作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退出。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针法电针一、电针的选穴与毫针刺法治疗大体相同。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针灸、拔火罐、刮痧)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针灸、拔火罐、刮痧)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针灸2018年01月一、针刺技术操作规程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进针法图1-1指切进针法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图1-1)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图10-69)2.进针角度和深度2.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针刺操作规范及流程

针刺操作规范及流程
⑥取针时,应核对留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忘在病人身上。面部等血管丰富部位,取针后应用干棉球按压片刻,以免皮下血肿。
⑦用过的针具应立即浸泡于消毒液中,半小时后可用纱布擦净,并检查针体有无锈蚀、折弯、针尖有无倒刺,不能使用者应挑出报废。将修好之针具整齐插入带盖方盘内的棉垫上,送高压灭菌,方可继续使用。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毫针法操作流程图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
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②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避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染。
③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紧张心理。在过度疲劳、饥饿进,避免立即行针,以免晕针。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针刺疗法操作规范——电针技术操作规程

针刺疗法操作规范——电针技术操作规程

针刺疗法操作规范——电针技术操作规程【目的】电针是在针刺腧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适用于治疗各种痛证、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外伤性瘫痪、脏器功能失调以及针刺麻醉等。

【用物准备】治疗盘、电针仪、无菌毫针、无菌干棉球、棉签、0.5%碘伏、弯盘、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根据所选穴位取合适体位,嘱病人排尽小便。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是否有酸、痛感觉,以校准穴位。

4.局部皮肤用0.5%碘伏消毒。

5.按毫针刺法进针。

6.病人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后,调节电针仪的输出电位器至“零”,再将电针仪的两根输出导线分别连接在同侧肢体的两根毫针针柄上。

7.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选择适当波型(密波:其脉冲频率一般在50~100次/秒,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疏波其脉冲频率常为2~5次/秒,刺激作用较强,能引起肌肉收缩,能提高肌肉、韧带张力;其它还有疏密波、断续波、锯齿波等)慢慢旋转电位器由小至大逐渐调节输出电流到所需量值(病人有麻刺感,局部肌肉有抽动,即是所需的强度)。

8.通电过程中应观察病人的忍受程度,以及导线有否脱落,有无晕针、弯针、折针等情况。

9.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5~20分钟。

10.电针完毕,将电位器拨回至“零”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11.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适当体位,整理床单位。

12.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电针仪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是否良好。

如电流输出时断时续,须注意导线接触是否良好,应检修后再用。

干电池使用过一段时间,如电流输出微弱,就须换新电池。

2.电针仪最大输出电压在40伏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1毫安以内,避免发生触电事故。

直流电或脉冲直流电有电解作用,容易引起断针和灼伤组织,不能作电针仪的输出电流。

皮内针刺法操作规范

皮内针刺法操作规范

皮内针刺法操作规范1、定义是以皮内针刺入并固定在腧穴部位的皮内或皮下,通过较长时间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2、操作步骤与要求2.1 针具选择是以不锈钢丝制成的小针。

2.1.1麦粒型针身长约1cm,针柄形似麦粒或环形,针身与针柄成一直线。

2.1.2 图钉型针身长约0.2~0.3cm,针柄呈环形,针身与针柄呈垂直状。

2.2 消毒针刺前针具和皮肤(腧穴)均常规消毒。

2.3 操作方法2.3.1 麦粒型皮内针刺法2.3.1.1 刺入操作:左手拇、食指将穴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绷紧,右手用小镊子夹住针柄,针尖对准穴位,将针平刺入皮内0.5~1cm.2.3.1.2 针刺放血:一般与穴位所在的经脉呈十字交叉。

2.3.1.3 埋藏固定:针刺入皮内后,露在外面的针身和针柄下的皮肤表面之间,粘贴一小块胶布,然后再用一块较前稍大的胶布,覆盖在针上。

麦粒型皮内针可用于多数穴位。

2.3.2 图钉型皮内针刺法以小镊子或持针钳夹住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轻轻刺入,然后以小方块胶布粘贴固定。

另外,也可将针柄放在预先剪好的小方块胶布上粘住,用小镊子夹起胶布,针尖对准穴位直刺并按压固定。

图钉型皮内针多用于面部及耳穴等须垂直浅刺的部位。

埋针时间的长短,可根据病情和季节决定,一般1~2天,多者6~7天,暑热天不宜超过2天,以防止感染。

留置期间,可4h左右用手按压1~2min,以加强刺激,增强疗效。

3、临床应用常用于一些慢性疾病以及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

4、注意事项4.1 埋针要选择易于固定和不妨碍肢体活动的穴位。

4.2 埋针期间,针处不要着手,以免感染。

4.3 溃疡、炎症部位,禁用本法。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普通针刺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普通针刺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普通针刺
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

普通针刺是其中的一种,下面介绍其操作规范:
一、针刺前的准备
1.选择适宜的毫针,根据病情部位的不同进行选择。

2.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适应的穴位作为治疗部位。

3.选择患者舒适,医生便于操作的体位。

4.对针具、患者的部位和医生手进行消毒。

5.确保环境清洁卫生无污染,温度适宜。

二、针刺的方法
1.持针法:可采用二指、三指、四指或五指持针。

2.进针法:进针速度可分为速刺法和缓刺法,刺入术式可
分为插入法和捻入法,刺押手势可分为单手进针和双手进针,其中双手进针又可采用爪切法、夹持法、舒张法和提捏法。

3.针刺角度:直刺90°左右,斜刺45°左右,平刺15—25°。

4.针刺的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腧穴分布和所要达到
的疗效而定。

5.针刺的深度:腧穴的针刺深度应根据年龄、体质、病情、季节的不同而刺入的深度也应有所不同,有些穴位较危险刺入深度一定要谨慎。

6.行针手法:可采用提插法和捻转法。

7.针刺得气: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医者对刺手指下
的感觉。

8.留针法:毫针刺入人体腧穴留置一定时间称为留针,一
般留20—40分钟。

9.出针法:用左手持棉签按压针刺部位,右手持针将针慢
慢提出皮肤。

三、适应症
普通针刺适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疼痛、消化不良、失眠等。

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皮肤针刺法操作规范

皮肤针刺法操作规范

皮肤针刺法操作规范1、定义皮肤针刺法是用皮肤针叩刺皮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2、针具皮肤针外形似小锤。

针柄有软柄和硬柄两种类型。

根据针的数目,分别称为梅花针(五支短针)、七星针(七支短针)、罗汉针(18支短针)。

针尖不应太锐,应呈松针形。

全束针尖应平齐,不可歪斜、钩曲、锈蚀和缺损。

3、操作步骤与要求3.1 环境要求应注意环境清洁干净,避免污染。

3.2 消毒针具使用前应以75%乙醇浸泡30min或高温消毒。

3.3 操作方法3.3.1 持针式:硬柄和软柄两种皮肤针持针方式略有不同。

硬柄皮肤针的持针式用右手握住针柄,以拇指、中指挟持针柄,食指置于针柄中段上面,无名指和小指将针柄固定于小鱼际处;软柄皮肤针的持针式是将针柄末端固定在掌心,拇指居上,食指在下,其余手指呈握拳状握住针柄。

3.3.2 叩刺法:皮肤常规消毒后,针尖对准叩刺部位,运用灵活的腕力,垂直叩刺在皮肤上,并立即弹起。

3.3.3 刺激强度3.3.3.1 弱刺激:用较轻的腕力叩刺,针尖接触皮肤时间较短,局部皮肤略见潮红,患者无疼痛感觉。

适宜于老年人、久病体弱、孕妇、儿童,以及头面五官肌肉浅薄处。

3.3.3.2 中刺激:叩刺得腕力介于弱、强刺激之间,局部皮肤潮红,但无出血,患者稍觉疼痛。

适宜于多数患者,除头面部等处外,其余部位均可选用。

3.3.3.3 强刺激:用较重腕力叩刺,针尖接触皮肤时间稍长,局部皮肤可见隐隐出血,患者有明显疼痛感觉。

适宜于体强年壮,以及肩、背、腰、臀、四肢等肌肉丰厚处。

3.4 注意事项3.4.1 术前检查针具,对于针尖有钩曲、不齐、缺损,针柄松动的针具,须及时修理或更换。

3.4.2 针具即针刺局部皮肤必须消毒。

叩刺后皮肤如有出血,须用消毒干棉球擦拭干净,保持清洁,以防感染。

3.4.3 运用灵活的腕力垂直叩刺,避免斜刺或钩挑。

3.4.4 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疡、瘢痕等,不宜使用本法。

针刺操作规范及流程

针刺操作规范及流程

针刺操作规范及流程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针刺疗法操作规程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

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针刺操作规范及流程

针刺操作规范及流程

针刺操作规范及流程随着针刺疗法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针灸医生的针刺操作规范及流程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为标准的操作规范和流程能够有效保证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从针刺操作前的准备、针具的消毒、穴位的刺激、术后处理等方面,详细介绍针刺操作的规范及流程。

一、针刺操作前的准备针刺操作前,针灸医生应该做好以下准备工作:(一)核对患者的相关信息在进行针灸治疗前,针灸医生应该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职业、联系方式、药物过敏史等。

还应询问患者的主要症状、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并记录在病历中,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二)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针灸医生还应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和情绪变化等信息。

对于年老体弱、疾病较重的患者,应特别注意安全和操作的温和,不能过于强力。

(三)询问患者对针刺的了解和态度针灸医生应该询问患者对针刺疗法的了解程度和态度,尽可能地消除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

在针刺前,应向患者充分解释针刺的作用、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让患者了解治疗的过程和风险。

(四)准备好操作工具和材料针灸医生应当保证使用的针具、穴位定位仪等工具完好无损,并进行必要的消毒和清洁处理。

此外,还应准备好接种器、棉球、酒精、纱布等医疗用品和必要的膏药、药物等治疗用品。

二、针具的消毒对于针具的消毒要求非常严格,针灸医生应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消毒:(一)清洗针具将使用过的针具放入洗碗盆内,并加入清水和洗涤剂,用手揉搓使其清洗干净。

(二)消毒针具将清洗干净的针具放入消毒器内进行消毒,消毒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

消毒器温度一般设置在121摄氏度,消毒时间根据针具的种类和材料有所不同。

(三)干燥针具将消毒后的针具放到晾衣架上晾干,也可以用纱布或木盒盖起来放置,确保其在通风环境中干燥。

注意与生食或药品等分类放置。

三、穴位的刺激针刺操作时,应该根据不同的穴位、不同的疾病症状选择适当的刺激方法,在刺激穴位的过程中,需使患者尽量感受不到疼痛,同时应注意以下事项:(一)使用适当的针具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应根据不同的穴位、不同的治疗目的选择不同的针具,避免针具太细或太粗,长度不当等错误使用方式。

针灸流程和注意事项

针灸流程和注意事项

针灸流程和注意事项答案:针灸操作的规范流程:1、确定体位:仰卧位:适合前身部的腧穴俯卧位:适合后身部的腧穴侧卧位:适合侧身部的腧穴俯伏坐位:适合头顶、枕项部的腧穴2、定点、定穴:根据骨度分寸法等,用手揣摸按压欲针之处,确定穴位。

3、消毒:针具器械消毒:高压蒸汽灭菌法医者手指消毒:针刺前,用肥皂水将手指洗干净,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后,尽量避免手指直接接触针身。

针刺部位消毒:用75%乙醇棉球从腧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

4、针具选择:按照不同施术部位选择相应针具,基本要求是针刺入体内后针根露在体外1-- 2cm左右为宜。

5、进针:针刺时,力争微痛或无痛刺入,同时需要注意确定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6、行针:通过提插捻转等不同的操作方式的变化组合来达到不同的目的,同时要结合患者的感受选择应用不同的强度。

7、留针:按照具体治疗需要,选择相应留针时间。

一般体针的留针时间大概在30-40min之间,头皮针留针时间可稍长,一般6小时左右。

同时可间歇行针,注意向患者交代留针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施术部位。

8、出针:出针前要稍捻转针柄,待针下轻松滑利时方可出针。

出针时,按照“先上后下,先内后外”的顺序进行,左手持一消毒棉球按压穴位,右手拇、食指持针柄,捻针退出皮肤,动作要轻柔。

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尤其是面部和头部等易出血的部位,应按压较长时间。

针灸前后的注意事项:一、针灸前注意事项:1、精神方面:对受术者做好心理疏导,避免过于紧张或者存在恐惧心理,需要在心态平和的情况下进行针灸,否则容易在针刺时出现晕针现象,如果受术者本身晕针就尽量避免针灸;2、饮食方面:针灸前不宜过饱或者过饥,也不能饮酒,避免在针灸时出现恶心、呕吐等情况;3、工具准备:医生应选择合适尺寸的针具和灸具,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疼痛,需要刺破皮肤的部位、针具都要注意做好消毒,根据针灸部位选择合适的体位,避免出现取穴不准、折针等情况;4、其他方面:在针灸前应避免剧烈运动,在针灸前医生应认真观察受术者状态,如果存在异常情况,如大出血、大汗等,应暂停针灸。

针灸操作规范(全)

针灸操作规范(全)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一、针刺疗法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的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毫针刺法(1)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觉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

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2)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指甲边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毫针一般小于5cm短针,大于5cm的长针,用双手进针,即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3)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到。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4)进针角度:直刺和横刺(与皮肤呈45°角刺入,一般为头面部)。

(5)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病症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补法: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

泻法:反之。

(6)起针:左手将消毒的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手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7)针刺护理:行针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清洁、空气清新、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心理。

在过度疲劳、饥饿时,避免立即行针,以免晕针。

为病人摆好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进针部位,留针时要注意保暖。

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

行针治疗时随时观察病人面色、汗出情况,并询问病人感觉。

病人如诉头晕、恶心,见面色苍白或头部汗出,即为“晕针”,应立即取针,扶病人平卧,喝些热水,一般情况即可缓解。

若症状较重,应及时求医。

取针时,应核对留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忘在病人身上。

面部等血管丰富部位,取针时应用干b棉球按压片刻,以免皮下血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刺疗法操作规程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
(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 以内的短针。

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
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
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②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

③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紧张心理。

在过度疲劳、饥饿进,避免立即行针,以免晕针。

④为病人摆好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进针部位,但要注意保暖,留针时可用支被架盖毛毯或棉被,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

⑤行针刺治疗时随时观察病人面色、汗出情况,并询问病人感觉。

病人如诉头晕、恶心,见面色苍白或头部汗出,即为"晕针",应立即取针,扶病人平卧,喝些热开水,即可缓解。

若症状较重,应报告医生处理。

⑥取针时,应核对留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忘在病人身上。

面部等血管丰富部位,取针后应用干棉球按压片刻,以免皮下血肿。

⑦用过的针具应立即浸泡于消毒液中,半小时后可用纱布擦净,并检查针体有无锈蚀、折弯、针尖有无倒刺,不能使用者应挑出报废。

将修好之针具整齐插入带盖方盘内的棉垫上,送高压灭菌,方可继续使用。

毫针法操作流程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