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经济人的社会偏好理论_一个基于实验经济学的综述_陈叶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团 队 合 作 ,小 型社会中的公 共 产 出 ,共 有 资源的过度使 用等
双人分别扮演委托人和代理 人角色并拥有初始禀赋 S,委 托人可以从初始禀赋 S 中选 择 投 资 y(0≤y≤S) 给 代 理 人,代理人自动获得 3y 后可 以选择返还一个 x(0≤x≤3y) 给委托人。此时委托人收益 为 S-y+x,而代理人收益为 S+3y-x
① Camerer(2003)中的表 2.2 和表 2.3 详细列出了 16 篇最后通牒实验研究文献中的平均分配比和拒绝率,而其 中的表 2.5 详细列出了 Henrich 等 (2001)(该文可见中译文集,汪丁丁、叶航、罗卫东主编,2005 年,《走 向统一的社会科学:来自桑塔费学派的看法》,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第 72–100 页)15 个小规模社会 中的平均分配额和拒绝率,因此本文不再对最后通牒实验的相关文献基本数据进行罗列。
实验类型 囚徒博弈实验 最后通牒实验
表 1 个体行为博弈实验中的亲社会性行为及其社会偏好
实验描述
现实举例
两个实验对象进行囚徒博弈
分别有合作和不合作两个决
策 ,双 方 博 弈 的 收 益 支 付 矩 阵为
合作 不合作
负外部性产品 比如环境污 染 、噪 音 等 的
合作
H,H S,T
生产
不合作 T,S L,L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互惠 偏好
提议者分配 x= ε,其中 ε 为任意 小的一个正数, 响应者接受该分 配额
平均分配额 在 0.3S 和 0.5S 之间,当 x<0.2S 时大 约一半的人 会拒绝
互惠偏 好 、利 他偏 好 、差 异厌恶 偏好
65
陈叶烽、叶 航、汪丁丁:超越经济人的社会偏好理论:一个基于实验经济学的综述
以上所述的这一系列的个体行为博弈实验(特别以最后通牒实验、信任博弈实验 和公共品博弈实验为代表),其简洁而有说服力的结论对经济人假设形成了系统性的 强有力反驳。实验经济学家逐渐开始对超越经济人假设的偏好进行研究,并促使了社 会偏好理论的应运而生。根据 Kohler(2003)的论述,社会偏好概念的雏形最早可以追 溯 到 Veblen(1934) 、Duesenberry(1949) 、Leibenstein(1950) 、Pollak(1976) 等 人 的 文 献。Rabin(1993)被公认为创造性地正式化了社会偏好理论的第一个基于动机公平的 “互利”模型。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家 Camerer(1997)首次完整地提出了“社会偏好” 概念。Fehr 和 Schmidt(1999)、Bolton 和 Ockenfels(2000)则把社会偏好和实验经济学 完整地结合起来进行理论模型上的构造和分析,标志着社会偏好理论的逐步完善。但 是,严格地给社会偏好下一个定义并非易事,现有的相关文献中社会偏好(social preferences) 或 多 或 少 地 同 时 被 表 述 为 另 外 三 个 相 近 的 概 念 ,即 “ 他 涉 偏 好 ” (otherregarding preferences) 、“ 亲 社 会 性 偏 好 ” (prosocial preferences) 和 “ 互 动 偏 好 ” (interdependent preferences)。②,,这几个概念虽然形式不一,但都不约而同地旗帜鲜明 地表达了与自利偏好对立的立场:人们不仅关心自身的物质收益,也会关心他人的利 益,社会偏好是其效用函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社会偏好可以大致细分为三种 偏好,即利他偏好(突出表现为社会福利偏好)、差异厌恶偏好及互惠偏好,分别对应着 人们的善良、公平和互助特性。③,利他偏好是指人们的效用函数中他人的利益与自身 的效用正相关;基于心理动机的互惠偏好认为,尽管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人们仍会以 善报善,以恶惩恶;基于结果的差异厌恶偏好认为,人们会在处于劣势的不公平和处于
其中,H>L,T>H,L>S
双人或多人分别扮演提议者
和响应者角色对一财富 S 进
行分配方案的选择博弈,提 易腐烂商品的 议者分配 x 个筹码给对方,
垄断定价 如果响应者拒绝则双方受益
为 0,如果响应者接受,则提
议者获得 S-x,响应者获得 x
经济人模型的 均衡解
实验结果 社会偏好
双方均选择不 合作
50%的人选择 合 作 ,而 且 互 相交流机制 能有效增强 合作的频率
续表 1 弈实验中的亲社会性行为及其社会偏好
实验类型 独裁者实验
第三方惩罚 实验
公共品博弈 实验
信任博弈 实验
礼物交换实验
实验描述
现实举例
在最后通牒博弈基础上取消 了 响 应 者 的 拒 绝 权 利 ,即 独 裁者决定对 S 财富的分配, 若独裁者分配 x 个筹码给对 方,双方收益即决定为(S-x, x)
63
陈叶烽、叶 航、汪丁丁:超越经济人的社会偏好理论:一个基于实验经济学的综述
为和可信任回报行为对应着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的信任交易行为; 公共品博弈实验中的合作行为对应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合作行为。在表 2 和表 3 中我们分别列举了25 篇信任博弈实验研究文献和 20 篇公共品博弈实验研究文 献的基本数据,其数据均说明人们的行为系统地偏离了经济人的自利假设。① 毋庸置 疑,创建和运用新的经济学理论去挖掘和探索人们违背经济人假设的公平、信任与合作 行为的动机非常重要,本文的主要内容也是围绕这三个方面的线索入手进行文献整理。
② 他涉偏好(other-regarding preferences)是与社会偏好最相近的概念;“亲社会性偏好”(prosocial preferences)这 个概念较为实质地概括了社会偏好正面积极的重要涵义,但它难免以偏概全,确实,社会偏好特别是其中的 纯粹利他偏好、积极的互惠偏好等都反映了参与人亲社会性的一面,但比如其消极性的互惠偏好(或称破坏 性互惠偏好更为形象)所产生的帕累托损耗行为则与所谓的“亲社会性”的原义背道而驰。有些学者如 Sobel(2005)则喜欢称社会偏好为“互动偏好”(interdependent preferences)来强调社会偏好体现参与人与他人 和社会互动的特性。
③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选择理论中的“社会偏好”作为“每个个体表达的偏好综合而成的整个群体的偏好”, 其行为主体是整个社会,与行为经济学文献中作为个人的“社会偏好”有着明显的不同。
64
南开经济研究 NANKAI ECONOMIC STUDIES
2012 年 第 1 期 No.1 2012
优势的不公平时均存在效用损失,而且处于劣势的不公平的损失大于处于优势不公平 的损失。社会偏好的各个理论模型试图在维持理性假设下,通过将基于心理学和社会 学的诸如公平、互利等与“自利”假设有着明显涵义辨识度的一些人类社会性情感因 素纳入到效用函数中来,进而修正经济人假设,并以博弈论为基本的分析工具,力图 构建新的博弈均衡来解释实验经济学所揭示的一系列悖论。
慈善的捐赠 行为
在独裁者基础上加入了一个 局 外 者 即 第 三 方 ,该 第 三 方 可以对独裁者的分配行为进 行带有成本的惩罚
对不公现象 的社会谴责 和批评
拥有初始禀赋 y 的 n 个实验 对象同时对一个公共项目进 行 投 资 ,投 资 额 为 gi(0≤gi≤y),此时每人收益 为 πi=y-gi+mG,其中 G 为 各实验对象的投资总额,m 为公共品投资回报率
目前社会偏好理论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行为经济学中一块很重要的研究领域和 学术热点,而且其影响力越来越广,但是目前国内这方面系统性的介绍还比较匮乏。有 鉴于此,本文试图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围绕社会偏好,按照其主要模型、外溢性、测度 以及检验等问题依次展开作一个系统性的梳理和介绍。
本文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详细梳理了社会偏好的几个经典模型,分别对单 个的社会偏好理论模型和综合性的社会偏好理论模型予以了详细介绍,主要包括基于 动机的互惠偏好模型、基于结果的差异厌恶模型和作为利他的社会福利偏好模型以及 几个复合模型;第二部分对三种经典的社会偏好(利他偏好、互惠偏好和差异厌恶偏 好)的测度进行了一个文献上的梳理,这为后续的对亲社会性行为进行社会偏好的检 验提供了一个分析基础;第三部分我们重点列举和介绍了社会偏好具备外溢性的文献 证据,从而说明实验室观察到的亲社会行为或社会偏好确实真实地反映了其在现实生 活中的行为和偏好;第四部分我们从实验设计和分析的角度,分别对最后通牒博弈中 响应者的拒绝行为、信任博弈中的信任投资行为和可信任回报行为以及公共品博弈实 验中的合作行为这三个方面的社会偏好的检验问题进行了一个文献的梳理,通过梳理 我们实际是上可以发现不同的实验环境中人们的行为受不同的社会偏好驱动,即社会 偏好会呈现异质性。
其中,最后通牒中响应者的拒绝行为、信任实验中的信任投资行为和可信任回报 行为及公共品博弈中的合作行为比较典型,因为这三种博弈行为分别对应着现实生活 中人们的三种经典亲社会性行为,即最后通牒实验响应者对一个正的分配方案的拒绝 行为对应着现实生活中人们大量追求公平的行为;信任投资博弈实验中的信任投资行
* 陈叶烽,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邮编:100875)、浙江大学经济学院,E-mail:lenggone@;叶 航,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邮编:310027)、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E-mail:yehang@;汪丁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邮编:100871)、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E-mail:dingdingwang@。
DOI:10.14116/j.nkes.2012.01.007
南开经济研究 NANKAI ECONOMIC STUDIES
2011 年 第 5 期 No.5 2011
$▋
超越经济人的社会偏好理论: 一个基于实验经济学的综述
陈叶烽 叶 航 汪丁丁*
摘 要:实验经济学对传统经济人假设的系统反驳促使社会偏好理论应运而生。社 会偏好理论的各个模型试图在维持理性假设下,通过将基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诸如公平、 互利等与“自利”假设有着明显涵义辨识度的一些人类社会性情感因素纳入到效用函数 中来进而修正经济人假设,并以博弈论为基本的分析工具力图构建新的博弈均衡来解释 实验经济学所揭示的一系列悖论。本文围绕社会偏好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对其产生的背 景、模型、测度、外溢以及检验等问题作了一个详细而系统的梳理。
没有法律合同 的买卖行为
雇主提供给一个工资 w 给雇 员 ,雇 员 选 择 一 个 工 作 努 力 程度 e(1≤e≤10),并付出成 本 c(e),此时雇员工作产出 效益为 10e,雇主收益为 10ew,雇员收益为 w-c(e)
雇主和雇员的 上下关系
关键词:实验经济学;社会偏好;不平等厌恶;互惠偏好
善良怜悯、追求公平、互助友爱等等是人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是整个人类 社会能够良好运转和不断进步的润滑剂。但是这种对人性的基本认识在经济学中却一 直被排挤在经济人假设之外。由于传统经济学经济人自利模型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实 验经济学特别是个体行为博弈实验中发现的大量亲社会性行为用主流经济学理论通 常无法进行解释。这些行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最后通牒博弈中响应者的拒绝 分配方案行为,例如 Güth 等(1982)发现当双方收益支付差距扩大时,人们往往拒绝提 议者一个大于零的分配额;独裁者实验中的给予行为,例如 Forsythe 等(1994)发现即 使当独裁者有权利全部占有物质收益时也往往给予对方一部分收益;信任实验中的信 任行为及回报行为,例如 Berg 等(1995)发现投资人往往选择信任对方进行一部分投 资,而代理人往往选择一部分份额回报给投资人;礼物交换博弈中的互惠行为,例如 Fehr 等(1996)发现雇员往往以更多的努力来回报雇主给予的更高工资水平;其他还有 公共品博弈(VCM)中的投资行为(Marwell and Ames,1979)以及带有惩罚机制的公共 品博弈中的惩罚行为(Fehr and Gächter,2000a)等等。在表 1 中我们对其中常见的七种 个体行为博弈实验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了一个总结和介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