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经济人的社会偏好理论_一个基于实验经济学的综述_陈叶烽
第四讲用实验方法进行经济学研究20111121
![第四讲用实验方法进行经济学研究20111121](https://img.taocdn.com/s3/m/1020d51055270722192ef728.png)
实 验 经 济 学 方 法 论 的 争 议 举 例 1
实 验 经 济 学 方 法 论 的 争 议 举 例 2
作为一门成熟学科的标志1:实验经济学经典文献的被引次数
Fehr and Schmidt(1999)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A theory of fairnes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4160 Rabin (1993)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Incorporating fairness into game theory and economics 2759 Kahneman and Tversky (1979) Econometrica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19423 Holt and Laury (2002)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Risk aversion and incentive effects 1369 Gü et.al (1982)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ur and Organizations th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ultimatum bargaining 1847 Berg et.al (1995)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Trust, reciprocity, and social history 1838 Ledyard (1995) The 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Economics Public goods: A survey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 1915
亲社会性行为及其社会偏好的分解
![亲社会性行为及其社会偏好的分解](https://img.taocdn.com/s3/m/1f05b5edb8f67c1cfad6b8f1.png)
亲社会性行为及其社会偏好的分解3陈叶烽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结合一个被试内设计的双人匿名且完全陌生搭配的“四合一”实验和调查问卷,首先论证了四种经典亲社会性行为的广泛存在性,并发现这几种亲社会行为两两之间均显著相关;同时我们对信任博弈实验中的投资和回报行为以及公共品博弈中的投资行为进行了社会偏好的分解和检验,发现信任博弈中的信任投资行为受互惠偏好的显著影响,而可信任回报行为受到纯粹利他偏好和互惠偏好的双重影响;同时公共品博弈实验中的投资行为受到差异厌恶偏好的显著影响。
关键词:亲社会性行为 社会偏好 公共品博弈实验 信任博弈实验 独裁者实验3 陈叶烽,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邮政编码:310027,电子信箱:lengg one @ 。
感谢汪丁丁教授的指导,特别感谢叶航教授和史晋川教授的无私帮助以及谈非同学的大力协助,感谢James C ox ,H …kan J.H olm ,David Laibs on ,Dean K arlan 在实验设计过程中的讨论并对他们提供相应的实验说明和实验数据表示真挚感谢,同时感谢Richard Ashley 及连玉君、宋紫峰、王争和朱林可在数据分析上提供的帮助,最后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宝贵意见,文责自负。
① 现有的相关文献中社会偏好(s ocial preferences )同时表述为另外三个相近的概念,即“他涉偏好”(other 2regarding preferences ),“亲社会性偏好”(pros ocial preferences )和“互动偏好”(interdependent preferences )。
② 互利模型有Rabin (1993),Du fwenberg and K irchsteiger (2004);差异厌恶模型有Fehr and Schm idt (1999),Bolton and Ocken fels (2000);利他模型有Andreoni and M iller (2002),国内关于社会偏好理论的综述可参见魏光兴(2006),陈叶烽和叶航(2008)等。
从经济人到效用人——经济学中人性假设的飞跃
![从经济人到效用人——经济学中人性假设的飞跃](https://img.taocdn.com/s3/m/5d2a8bc2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79.png)
从经济人到效用人——经济学中人性假设的飞跃
贺卫;王浣尘
【期刊名称】《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0(22)3
【摘要】从五方面论述了经济人假设遇到的重大挑战 :一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二是西蒙的有限理性说 ,三是威廉姆森的机会主义说 ,四是莱宾斯坦的X低效率说 ,五是诺斯的意识形态说 ;提出了经济人一词已名不符实、应以“效用人”取代经济人的设想。
【总页数】6页(P1-6)
【关键词】人性假设;经济人;意识形态;成本-收益分析
【作者】贺卫;王浣尘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1
【相关文献】
1.自然主义思维、经济人假设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庸俗化--基于社会文化比较的人性认知之审视 [J], 朱富强
2.基于儒家思想的“经济人”假设--中国经济学人性行为假设初探 [J], 孙丽
3.“理性经济人”假设基于儒家思想的扩展——中国经济学人性行为假设初探 [J], 孙丽;
4.斯密人性悖论及其内在统一性——勿将现代经济学"经济人"假设归源于斯密的自利人 [J], 朱富强
5.“经济人”:经济学人性假设走向政治学的可能与贫困 [J], 张群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ef3e3e44afe04a1b071dec2.png)
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公布2012-08-06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专家审定会日前在京结束,共评选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00篇。
为保证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根据《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决定向社会公布2012年入选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自公布之日起60日内,有发现入选论文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或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不能成立等严重问题者,可以书面方式向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提出异议。
提出异议的书面材料应包括异议论文的题目、作者姓名、学位授予单位名称、异议内容,支持异议的具体证据或科学依据,以及提起异议者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地址、联系电话等。
对提出异议的单位或个人,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将予以保密。
有关材料请直接寄送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地址: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邮政编码:100816)。
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名称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论文题目学位授予单位名称哲学哲学梁中和李秋零斐奇诺"柏拉图神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加央平措班班多杰关帝信仰在藏传佛教文化圈演化成格萨尔崇拜的文化现象解析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理论经济学黄志刚易纲资本流动视角下外部不平衡的原因和治理研究北京大学陈叶烽汪丁丁社会偏好的检验:一个超越经济人的实验研究浙江大学应用经济学隋建利刘金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研究与应用吉林大学杨继生王少平综列单位根和综列协整检验及其对我国的应用研究华中科技大学法学法学吴洪淇张保生证据法的运行环境与内部结构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符平郑杭生市场的社会逻辑——政治-结构与惠镇石灰产业的变迁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心理学梅磊磊董奇阅读中语音通达的神经双通路机制——来自人工语言训练的fMRI跨文化研究证据北京师范大学。
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经济学)
![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f82bb1888762caaedd33d4b7.png)
杨俊
张玉利
南开大学
2010
管理学
农林经济管理
中国农业增长及其效率评价——基于要素配置视角的实证研究
郑晶
温思美
华南农业大学
2011
经济学
理论经济学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汇率变化研究
徐奇渊
刘力臻
东北师范大学
2011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城乡卫生医疗服务均等化研究
杨继生
王少平
华中科技大学
2013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国际外包承接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
郑若谷
干春晖
上海财经大学
2013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中国劳动者收入不平等的演化--技术进步与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
徐舒
甘犁
西南财经大学
田晓霞
李庆云
北京大学
2003
管理学
工商管理
会计盈余与股价行为--对深沪股市的实证研究
赵宇龙
张为国
上海财经大学
2003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薪酬问题研究
董克用
赵履宽
中国人民大学
2003
经济学
理论经济学
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下的经济发展
王检贵
黄泰岩
中国人民大学
2004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证券组合投资的风险决策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政策工具的挤出效应与挤入效应研究
杨子晖
陈浪南
中山大学
2009
管理学
工商管理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亲社会性行为及其社会偏好的分解
![亲社会性行为及其社会偏好的分解](https://img.taocdn.com/s3/m/821ddb4f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53.png)
Prosocial Behaviors and the Decomposition of Social
Preferences
作者: 陈叶烽[1]
作者机构: [1]浙江大学经济学院,310027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
页码: 131-144页
主题词: 亲社会性行为;社会偏好;公共品博弈实验;信任博弈实验;独裁者实验
摘要:本文通过结合一个被试内设计的双人匿名且完全陌生搭配的“四合一”实验和调查问卷,首先论证了四种经典亲社会性行为的广泛存在性,并发现这几种亲社会行为两两之间均显
著相关;同时我们对信任博弈实验中的投资和回报行为以及公共品博弈中的投资行为进行了社
会偏好的分解和检验,发现信任博弈中的信任投资行为受互惠偏好的显著影响,而可信任回报
行为受到纯粹利他偏好和互惠偏好的双重影响;同时公共品博弈实验中的投资行为受到差异厌
恶偏好的昂著影响。
社会偏好的检验_一个超越经济人的实验研究
![社会偏好的检验_一个超越经济人的实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237fb0e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38.png)
社会偏好的检验:一个超越经济人的实验研究社会偏好的检验:一个超越经济人的实验研究引言:在经济学领域,长期以来的基本假设是人们在决策过程中会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这使得经济学家通常将人们描述为偶合理的、冷静的、利己主义的“经济人”。
然而,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行为决策不仅受到经济动机的驱动,还受到其他诸如道德观念、公平感、合作意愿等社会偏好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实验研究探讨社会偏好的存在及其对人类行为决策的影响。
通过超越经济人的实验设计,我们将进一步理解人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行为,并为实证经济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一部分:超越经济人的实验设计原理超越经济人的实验设计基于对社会偏好的研究。
在传统经济学中,经济人的行为常常被假设为自利和理性驱动。
然而,社会偏好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不仅仅是基于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为背后的动机,超越经济人的实验设计有助于揭示人们的社会偏好。
在超越经济人的实验设计中,研究者会引入一些可能影响参与者行为决策的因素,例如公平感、道德观念、合作意愿等。
通过设置不同情境和条件,观察参与者的反应和选择,从而揭示人们在面对选择时如何考虑其他人的利益以及如何权衡社会偏好和个人利益。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案例实验一:公平感的影响研究对象:大学生实验设计:参与者被随机分配为两组,每组都收到一个资金分配的任务。
第一组的任务是在两个人之间公平分配资金,第二组的任务是随机分配资金。
研究者通过观察参与者的选择和反应,了解公平感对资金分配决策的影响。
实验结果:结果显示,大多数参与者更倾向于公平分配资金,而非随机分配。
这表明公平感在人们的行为决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实验二:道德观念的影响研究对象:成年人实验设计:参与者面临一个道德困境,需要在实验者给出指令的情况下作出决策。
实验者指令可以给参与者带来经济利益,但会侵犯他人的权益。
研究者通过观察参与者的决策,了解道德观念对行为决策的影响。
2012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12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989d81a52d380eb62946dee.png)
控制科学与工程
周彬
段广仁
具有饱和非线性的控制系统设计的参量Lyapunov方法及其应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
张文安
俞立
网络化控制系统的时延与丢包问题研究
浙江工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陈汉华
金海
基于对等网络的大规模内容检索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杨易
潘云鹤
跨媒体检索与智能处理关键技术研究
浙江大学
土木工程
彭勇波
社会学
符平
郑杭生
市场的社会逻辑——政治-结构与惠镇石灰产业的变迁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
心理学
梅磊磊
董奇
阅读中语音通达的神经双通路机制——来自人工语言训练的fMRI跨文化研究证据
北京师范大学
体育学
魏磊
王家宏
CBA与NBA赛制、市场、文化的比较研究
苏州大学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
谢仁敏
陈大康
晚清小说低潮研究——以宣统朝小说界为中心
西南财经大学
农林经济管理
纪月清
钟甫宁
非农就业与农机支持的政策选择研究--基于农户农机服务利用视角的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
复旦大学
中药学
夏永刚
匡海学
麻黄苦寒性味的物质基础研究-麻黄免疫抑制活性多糖的化学及作用机制研究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军事学
军事后勤学与军事装备学
王刚
熊友存
军人工资关系研究
军事经济学院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邢立宁
陈英武
学习型智能优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工商管理
逯东
杨丹
政府控制视角下的国企治理与公司价值研究--基于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公平偏好理论综述
![公平偏好理论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0ef9dc908a1284ac8504343.png)
公平偏好理论综述摘要: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家对自利假设的质疑促进了社会偏好理论的发展,基于理性假设的公平偏好、互利偏好、社会公平偏好理论将心理学和社会学一起纳入效用函数,从而对“自利”的经济人假设做出修正。
国内外学者纷纷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以不同的效用函数为表现形式,以总结一个简约的、定量的并能精确预测的理论模型为目的,在前人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
本文以公平偏好理论模型为起点,分析了基于结果公平的FS模型的参数取值问题,梳理了公平偏好理论的延续发展过程,阐述了社会偏好理论逐步走向综合的趋势。
最后总结了公平偏好理论对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与微观企业发展的作用。
关键字:公平偏好、FS模型、效用函数一、引言早期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都建立在自利假设之上,认为人只会做出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修正了这一假设,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认为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状态,这一修正为西方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开始不断探求界限内的个人行为决策的新驱动力。
实验经济学家结合心理学,将人的自利、公平、利他等心理分解,通过博弈实验中简单有说服力的实验结果对自利假设的系统结构提出质疑。
响应者在最后通牒博弈(Guth 等.,1982)中的拒绝正的物质收益,公共品博弈实验中自觉投资行为(Marwell and Ames等,1979)和惩罚行为(Fehr等,2000),独裁实验(Forsythe等,1994)中的给予行为,礼物交换博弈(Fehr等,1996)中的互惠行为等著名的博弈都反应了一个结论:人具有社会偏好。
社会偏好结论建立在自利偏好之上,但并未否定自利假设,它认为人们不仅仅自利,在关注自身物质利益的同时仍关注他人的物质利益。
社会偏好包括公平偏好、互惠偏好、社会福利偏好等,在博弈实验中,公平偏好尤其引人关注,许多行为经济学家以此为出发点得到新的理论。
公平偏好分为动机公平和结果公平①,Rabin(1993)被公认为第一个正式提出动机公平的心理博弈模型,Fehr 和Schimidt(1999)指出了该模型中完美融合了心理学基础的优点,批评了该模型的人数限制问题(双人模型)。
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经济学)
![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8aebcc02770bf78a642954cd.png)
王少平
华中科技大学
2013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国际外包承接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
郑若谷
干春晖
上海财经大学
2013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中国劳动者收入不平等的演化--技术进步与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
徐舒
甘犁
西南财经大学
管理学
工商管理
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安排与剩余计量
谢德仁
吴水澎
厦门大学
2001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多属性决策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
刘树林
邱菀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1
管理学
农林经济管理
技术市场建构论略——一个理论框架及对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考察
常
经济学
理论经济学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
年份
学科
二级 学科
论文题目
学生
导师
学校
1999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
王广谦
中国人民大学
2000
管理学
农林经济管理
中国粮食生产与价格波动研究
蒋乃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00
经济学
理论经济学
网络经济学引论
纪玉山
吉林大学
2000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利用外资与产业竟争力
裴长洪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1
王聪
黄德鸿
暨南大学
2005
管理学
工商管理
会计契约论
雷光勇
郭道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05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经济学部分名单1992-2013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经济学部分名单1992-2013](https://img.taocdn.com/s3/m/90d958cb58f5f61fb7366645.png)
评价 绩突出,不过2008年以后再无优秀博士论文,其他后起之秀大有超越其霸主优势地位的势头
南京大学的优势学科是理论经济学,尤其是政治经济学 CCER的优势领域是金融
盛斌老师是我偶像,不知道是不是最年轻的长江学者
奖项得主英年早逝,导师倒是从此成为东财大咖
早已淡出经济理论研究圈的学校 成绩与名声不匹配啊
财经院校中改革力度最大,成长最快的搞笑,海归派的集聚地
学位授予单位名称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复旦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暨南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 山东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
1999
应用经济学 王广谦
2001
理论经济学 刘元春
2003
理论经济学 王检贵
2003
应用经济学 董克用
2005
应用经济学 刘晓越
2007
应用经济学 周晴
2008
理论经济学 聂辉华
2008
应用经济学 贾俊雪
2004
理论经济学 杨其静
2005
理论经济学 王曦
2007
理论经济学 徐现祥
2009
应用经济学 杨子晖
年份
一级学科名称 作者姓名
2002
应用经济学 田晓霞
2005
应用经济学 卜永祥
2012
理论经济学 黄志刚
2009
应用经济学 梁云芳
行为经济学第七讲社会偏好
![行为经济学第七讲社会偏好](https://img.taocdn.com/s3/m/31e5bf29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d2.png)
个人看重其他人的效用
结论
社会偏好是指行为主体关注 他人收益或行为的倾向。
(二)社会偏好的类型
• 利他偏好:出于对他人福利的关心而愿意 牺牲自身的福利。
• 互惠偏好是指人们会对对方善意的行为进 行回报,而对敌对的行为进行报复。
• 公平偏好。人们有减少他与别人收益差异 的动机。当他领先于别人时,他会牺牲自 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而当落后于别人时, 他会作出“帕累托损耗”的行为去损害别 人。
交往的非重复性质,而是遵循了来自一些 更常见的重复交往的经验法则。
三、社会偏好模型
社会偏好模型
社会偏好模型的意义
• 各个模型都扩展了效用函数的具体形式, 加入了各种不同的社会偏好,且均以博弈 论为基本的分析工具;
• 社会偏好模型还原了人性规定的复杂性的 真实;
• 社会偏好模型是为了解决实验中的各项悖 论而建立的,但行为人在实验中与现实中 的行为是否一致仍存在很大的争议。
– Colin F.Camerer(1997)
• 对社会偏好概念做出解释的学者:
– Samuel Bowles(2004) – Peter A. Diamond(2007) – Sendhil Mullainathan(2007)
1.Bowles关于社会偏好的解释
• 人们会关注他人,并且不管结果如何他们 还关注事情为什么会发生。社会偏好就是 这些关注他人和关注过程的行为理由。 (Samuel Bowles 2004)
2.Diamond关于社会偏好的解释
(社会偏好在)人们的偏好考虑了社会因 素。人们关心,或看上去是关心别人的福 利。人们也讲究互惠:乐意别人公平地对 待自己,也会在别人表现得公平时公平地 对待别人。结果就是,经济主体比新古典 所假设的更为心地善良且(当他们受到不 公平对待时)更为怀恨在心。(2007年)
社会偏好的检验:一个超越经济人的实验研究
![社会偏好的检验:一个超越经济人的实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8855b7e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e8.png)
社会偏好的检验:一个超越经济人的实验研究社会偏好的检验:一个超越经济人的实验研究1.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社会偏好的形成和演变。
经济学家赋予了经济人假设,即人们在决策过程中仅基于自己的个人利益。
然而,当涉及到社会偏好时,人们往往会考虑到他人利益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探讨社会偏好的实验研究。
2. 社会偏好的定义社会偏好是指个体在决策中考虑到社会影响和他人利益的心理倾向。
相比经济人理论,社会偏好认为人们的决策过程不仅受到个人利益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其他人的影响。
这种偏好可能受到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化等因素的影响。
3. 实验一: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权衡为了探究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权衡,我们设计了一项实验。
实验对象被分为两组,每组人数均为30人。
实验中,每个人都会收到一个初始金额,然后需要在与单个陌生人或与整个小组分享收入之间做出选择。
实验结果显示,在与单个陌生人分享时,大多数实验对象都选择了相对更大的个人利益。
然而,当与整个小组分享时,实验对象更倾向于选择均等或更小的个人利益,以期达到更平等和公平的结果。
4. 实验二:合作与竞争的影响为了探讨合作与竞争对社会偏好的影响,我们设计了第二个实验。
实验对象被分为两组,每组人数均为40人。
第一组实验对象参与了一个合作游戏,要求他们在合作的情况下获得尽可能高的总利益。
结果显示,大部分实验对象在合作游戏中倾向于做出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决策,而不是仅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相比之下,第二组实验对象参与了一个竞争游戏,结果显示,大部分实验对象更加关注自身利益,做出了更加自私的决策。
这表明合作与竞争对社会偏好有显著的影响。
5. 实验三:文化差异对社会偏好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探讨文化差异对社会偏好的影响,我们进行了实验三。
我们选取了两个具有明显文化差异的群体,分别是中国和美国的大学生。
实验要求参与者在个人选择和社会选择之间进行权衡。
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决策,而美国大学生在选择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决策上更加倾向于自私。
最后通牒实验与人类的公平感
![最后通牒实验与人类的公平感](https://img.taocdn.com/s3/m/6ec65970b9d528ea80c77987.png)
The Ultimatum Game and Fairness 作者: 陈叶烽[1,2]
作者机构: [1]浙江大学经济学院,310027;[2]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310027出版物刊名: 南方经济
页码: 81-86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6期
主题词: 最后通牒博弈实验;公平感;社会偏好
摘要:作为行为博弈的代表性实验之一,最后通牒实验中提议者公平分配方案的提议行为和响应者对不公平分配方案的拒绝行为表明人们具有超越经济人自利的公平感。
本文围绕最后通牒实验。
简要梳理了最后通牒实验的渊源、争议及其相应发展,同时对最后通牒实验中的公平感及其神经基础做了简单介绍,最后针对公平感背后的经济学解释介绍了一个实验研究。
反社会行为与社会偏好的逆转:一个实验研究
![反社会行为与社会偏好的逆转:一个实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31ca41b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45.png)
反社会行为与社会偏好的逆转:一个实验研究刘璐【期刊名称】《浙江社会科学》【年(卷),期】2015(0)8【摘要】相比于已经得到广泛讨论的亲社会行为和偏好,与之相对的反社会行为和偏好并没有得到研究者足够的重视。
借助一个经过修改的、纳入了负选项的两阶段独裁者博弈,本文探讨了社会偏好及反社会偏好在原初状态下的分布、在两个阶段间的变化及其可能原因。
结果显示,在原初状态上,大多数被试会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偏好,其中极少数被试有表现出恶意偏好;不过,被试对反社会行为的需求,不管是行为的倾向还是行为的量级,均会因为受到伤害而显著增加。
社会偏好理论和意图互惠理论均无法解释这种行为分布的变化,而引入情感本身则可以提供一个更为直接的解释。
本文的结论是,反社会行为的发生并非偶然,感知到不公的对待进而需要发泄不满情感是一种直接的动因。
这意味着,在这种行为的治理策略选择上,关注行为情感动因的路径如社会救助值得成为政策制定者的优选项。
【总页数】10页(P4-13)【关键词】社会偏好;反社会行为;不公;恶意【作者】刘璐【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17【相关文献】1.农民生育偏好与行为:社会解构模型——对当今部分农民生育偏好及行为逆变的一个解释 [J], 邓大才2.体育运动中的利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研究——执教风格、动机、道德推脱的作用 [J], 薛誉3.超越经济人的社会偏好理论:一个基于实验经济学的综述 [J], 陈叶烽;叶航;汪丁丁4.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社会学控制研究 [J], 王中原5.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体育矫正实验研究——体育集体项目对青少年过激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的矫正 [J], 王富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会角色、个体异质性和公共品自愿供给
![社会角色、个体异质性和公共品自愿供给](https://img.taocdn.com/s3/m/2f5f398c27284b73f3425062.png)
Social Role, Heterogenous Preferences and Public
Goods Provision
作者: 周业安[1];连洪泉[1,2];陈叶烽[3];左聪颖[1];叶航[3]
作者机构: [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100872;[2]汕头大学公共管理系515063;[3]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310027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
页码: 123-136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公共品实验;异质性;身份
摘要:本文通过两阶段公共品博弈测度出个体社会偏好类型,研究个体社会偏好异质类型的分布规律和社会角色影响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
实验研究发现:个体社会偏好存在异质性;搭便车行为和条件性合作者的自我服务偏向是公共品自愿供给的两大特征事实,两者对于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分析结果表明个体社会偏好的异质类型会显著影响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而性别和学生干部等社会角色存在显著差异的个体异质类型分布,由此间接地影响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
与此同时,不同的社会角色也会直接影响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
实验分析结果证实并且揭示社会角色影响公共品自愿供给水平的直接影响效应和间接渠道效应。
比较视野下拉美超越发展理论的绿色经济主张及其当代启思
![比较视野下拉美超越发展理论的绿色经济主张及其当代启思](https://img.taocdn.com/s3/m/88189870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03.png)
比较视野下拉美超越发展理论的绿色经济主张及其当代启思刘琦
【期刊名称】《鄱阳湖学刊》
【年(卷),期】2024()2
【摘要】超越发展理论从一种“泛绿的”生态观出发,对拉丁美洲的原材料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提出批判,着重探讨了中左翼政府上台执政后榨取主义发展模式依然持续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拉美地区超越发展困境的激进替代方案。
超越发展理论当前还面临着诸多不足或挑战,因而不宜过分强调其成熟性和实践变革意义。
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而言,超越发展理论对拉美激进“红绿”变革愿景的探讨与实践推动,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把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及其政治意涵,尤其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前提性和重要性,以及实现此种转型对于重塑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15页(P6-19)
【作者】刘琦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马克思生态哲学视野下的绿色发展:理论渊源和现代启示
2.社会不和谐的教训--比较视野下的拉美经济、社会发展
3.绿色发展视域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绿色发展思想之比较4.评《比较视野下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新探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超越新古典——新兴经济学理论创新概述
![超越新古典——新兴经济学理论创新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097d4853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cc.png)
超越新古典——新兴经济学理论创新概述
叶航
【期刊名称】《南方经济》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最近10多年来,随着一些非主流新兴经济学科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一个新的、超越新古典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本文对新兴经济学在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设方面的创新进行了阐释,这种阐释有助于我们前瞻性地把握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有助于中国经济学家尽快融入这场正在不断向纵深发展的理论创新思潮,从而缩短中国经济学研究与国际学术前沿的差距.
【总页数】6页(P75-80)
【作者】叶航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11;F016
【相关文献】
1.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特色--兼论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机制 [J], 祁亚辉
2.新古典经济学的价值论、本体论和认识论研究——女性主义经济学的批判和超越[J], 崔绍忠
3.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兴古典经济学比较研究 [J], 张文;张宏斌
4.新兴古典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扬弃的相关研究 [J], 鲁艺
5.演化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超越及其理论框架的形成 [J], 刘梅英;蔡玉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团 队 合 作 ,小 型社会中的公 共 产 出 ,共 有 资源的过度使 用等
双人分别扮演委托人和代理 人角色并拥有初始禀赋 S,委 托人可以从初始禀赋 S 中选 择 投 资 y(0≤y≤S) 给 代 理 人,代理人自动获得 3y 后可 以选择返还一个 x(0≤x≤3y) 给委托人。此时委托人收益 为 S-y+x,而代理人收益为 S+3y-x
① Camerer(2003)中的表 2.2 和表 2.3 详细列出了 16 篇最后通牒实验研究文献中的平均分配比和拒绝率,而其 中的表 2.5 详细列出了 Henrich 等 (2001)(该文可见中译文集,汪丁丁、叶航、罗卫东主编,2005 年,《走 向统一的社会科学:来自桑塔费学派的看法》,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第 72–100 页)15 个小规模社会 中的平均分配额和拒绝率,因此本文不再对最后通牒实验的相关文献基本数据进行罗列。
实验类型 囚徒博弈实验 最后通牒实验
表 1 个体行为博弈实验中的亲社会性行为及其社会偏好
实验描述
现实举例
两个实验对象进行囚徒博弈
分别有合作和不合作两个决
策 ,双 方 博 弈 的 收 益 支 付 矩 阵为
合作 不合作
负外部性产品 比如环境污 染 、噪 音 等 的
合作
H,H S,T
生产
不合作 T,S L,L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互惠 偏好
提议者分配 x= ε,其中 ε 为任意 小的一个正数, 响应者接受该分 配额
平均分配额 在 0.3S 和 0.5S 之间,当 x<0.2S 时大 约一半的人 会拒绝
互惠偏 好 、利 他偏 好 、差 异厌恶 偏好
65
陈叶烽、叶 航、汪丁丁:超越经济人的社会偏好理论:一个基于实验经济学的综述
以上所述的这一系列的个体行为博弈实验(特别以最后通牒实验、信任博弈实验 和公共品博弈实验为代表),其简洁而有说服力的结论对经济人假设形成了系统性的 强有力反驳。实验经济学家逐渐开始对超越经济人假设的偏好进行研究,并促使了社 会偏好理论的应运而生。根据 Kohler(2003)的论述,社会偏好概念的雏形最早可以追 溯 到 Veblen(1934) 、Duesenberry(1949) 、Leibenstein(1950) 、Pollak(1976) 等 人 的 文 献。Rabin(1993)被公认为创造性地正式化了社会偏好理论的第一个基于动机公平的 “互利”模型。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家 Camerer(1997)首次完整地提出了“社会偏好” 概念。Fehr 和 Schmidt(1999)、Bolton 和 Ockenfels(2000)则把社会偏好和实验经济学 完整地结合起来进行理论模型上的构造和分析,标志着社会偏好理论的逐步完善。但 是,严格地给社会偏好下一个定义并非易事,现有的相关文献中社会偏好(social preferences) 或 多 或 少 地 同 时 被 表 述 为 另 外 三 个 相 近 的 概 念 ,即 “ 他 涉 偏 好 ” (otherregarding preferences) 、“ 亲 社 会 性 偏 好 ” (prosocial preferences) 和 “ 互 动 偏 好 ” (interdependent preferences)。②,,这几个概念虽然形式不一,但都不约而同地旗帜鲜明 地表达了与自利偏好对立的立场:人们不仅关心自身的物质收益,也会关心他人的利 益,社会偏好是其效用函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社会偏好可以大致细分为三种 偏好,即利他偏好(突出表现为社会福利偏好)、差异厌恶偏好及互惠偏好,分别对应着 人们的善良、公平和互助特性。③,利他偏好是指人们的效用函数中他人的利益与自身 的效用正相关;基于心理动机的互惠偏好认为,尽管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人们仍会以 善报善,以恶惩恶;基于结果的差异厌恶偏好认为,人们会在处于劣势的不公平和处于
其中,H>L,T>H,L>S
双人或多人分别扮演提议者
和响应者角色对一财富 S 进
行分配方案的选择博弈,提 易腐烂商品的 议者分配 x 个筹码给对方,
垄断定价 如果响应者拒绝则双方受益
为 0,如果响应者接受,则提
议者获得 S-x,响应者获得 x
经济人模型的 均衡解
实验结果 社会偏好
双方均选择不 合作
50%的人选择 合 作 ,而 且 互 相交流机制 能有效增强 合作的频率
续表 1 弈实验中的亲社会性行为及其社会偏好
实验类型 独裁者实验
第三方惩罚 实验
公共品博弈 实验
信任博弈 实验
礼物交换实验
实验描述
现实举例
在最后通牒博弈基础上取消 了 响 应 者 的 拒 绝 权 利 ,即 独 裁者决定对 S 财富的分配, 若独裁者分配 x 个筹码给对 方,双方收益即决定为(S-x, x)
63
陈叶烽、叶 航、汪丁丁:超越经济人的社会偏好理论:一个基于实验经济学的综述
为和可信任回报行为对应着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的信任交易行为; 公共品博弈实验中的合作行为对应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合作行为。在表 2 和表 3 中我们分别列举了25 篇信任博弈实验研究文献和 20 篇公共品博弈实验研究文 献的基本数据,其数据均说明人们的行为系统地偏离了经济人的自利假设。① 毋庸置 疑,创建和运用新的经济学理论去挖掘和探索人们违背经济人假设的公平、信任与合作 行为的动机非常重要,本文的主要内容也是围绕这三个方面的线索入手进行文献整理。
② 他涉偏好(other-regarding preferences)是与社会偏好最相近的概念;“亲社会性偏好”(prosocial preferences)这 个概念较为实质地概括了社会偏好正面积极的重要涵义,但它难免以偏概全,确实,社会偏好特别是其中的 纯粹利他偏好、积极的互惠偏好等都反映了参与人亲社会性的一面,但比如其消极性的互惠偏好(或称破坏 性互惠偏好更为形象)所产生的帕累托损耗行为则与所谓的“亲社会性”的原义背道而驰。有些学者如 Sobel(2005)则喜欢称社会偏好为“互动偏好”(interdependent preferences)来强调社会偏好体现参与人与他人 和社会互动的特性。
③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选择理论中的“社会偏好”作为“每个个体表达的偏好综合而成的整个群体的偏好”, 其行为主体是整个社会,与行为经济学文献中作为个人的“社会偏好”有着明显的不同。
64
南开经济研究 NANKAI ECONOMIC STUDIES
2012 年 第 1 期 No.1 2012
优势的不公平时均存在效用损失,而且处于劣势的不公平的损失大于处于优势不公平 的损失。社会偏好的各个理论模型试图在维持理性假设下,通过将基于心理学和社会 学的诸如公平、互利等与“自利”假设有着明显涵义辨识度的一些人类社会性情感因 素纳入到效用函数中来,进而修正经济人假设,并以博弈论为基本的分析工具,力图 构建新的博弈均衡来解释实验经济学所揭示的一系列悖论。
慈善的捐赠 行为
在独裁者基础上加入了一个 局 外 者 即 第 三 方 ,该 第 三 方 可以对独裁者的分配行为进 行带有成本的惩罚
对不公现象 的社会谴责 和批评
拥有初始禀赋 y 的 n 个实验 对象同时对一个公共项目进 行 投 资 ,投 资 额 为 gi(0≤gi≤y),此时每人收益 为 πi=y-gi+mG,其中 G 为 各实验对象的投资总额,m 为公共品投资回报率
目前社会偏好理论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行为经济学中一块很重要的研究领域和 学术热点,而且其影响力越来越广,但是目前国内这方面系统性的介绍还比较匮乏。有 鉴于此,本文试图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围绕社会偏好,按照其主要模型、外溢性、测度 以及检验等问题依次展开作一个系统性的梳理和介绍。
本文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详细梳理了社会偏好的几个经典模型,分别对单 个的社会偏好理论模型和综合性的社会偏好理论模型予以了详细介绍,主要包括基于 动机的互惠偏好模型、基于结果的差异厌恶模型和作为利他的社会福利偏好模型以及 几个复合模型;第二部分对三种经典的社会偏好(利他偏好、互惠偏好和差异厌恶偏 好)的测度进行了一个文献上的梳理,这为后续的对亲社会性行为进行社会偏好的检 验提供了一个分析基础;第三部分我们重点列举和介绍了社会偏好具备外溢性的文献 证据,从而说明实验室观察到的亲社会行为或社会偏好确实真实地反映了其在现实生 活中的行为和偏好;第四部分我们从实验设计和分析的角度,分别对最后通牒博弈中 响应者的拒绝行为、信任博弈中的信任投资行为和可信任回报行为以及公共品博弈实 验中的合作行为这三个方面的社会偏好的检验问题进行了一个文献的梳理,通过梳理 我们实际是上可以发现不同的实验环境中人们的行为受不同的社会偏好驱动,即社会 偏好会呈现异质性。
其中,最后通牒中响应者的拒绝行为、信任实验中的信任投资行为和可信任回报 行为及公共品博弈中的合作行为比较典型,因为这三种博弈行为分别对应着现实生活 中人们的三种经典亲社会性行为,即最后通牒实验响应者对一个正的分配方案的拒绝 行为对应着现实生活中人们大量追求公平的行为;信任投资博弈实验中的信任投资行
* 陈叶烽,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邮编:100875)、浙江大学经济学院,E-mail:lenggone@;叶 航,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邮编:310027)、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E-mail:yehang@;汪丁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邮编:100871)、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E-mail:dingdingwang@。
DOI:10.14116/j.nkes.2012.01.007
南开经济研究 NANKAI ECONOMIC STUDIES
2011 年 第 5 期 No.5 2011
$▋
超越经济人的社会偏好理论: 一个基于实验经济学的综述
陈叶烽 叶 航 汪丁丁*
摘 要:实验经济学对传统经济人假设的系统反驳促使社会偏好理论应运而生。社 会偏好理论的各个模型试图在维持理性假设下,通过将基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诸如公平、 互利等与“自利”假设有着明显涵义辨识度的一些人类社会性情感因素纳入到效用函数 中来进而修正经济人假设,并以博弈论为基本的分析工具力图构建新的博弈均衡来解释 实验经济学所揭示的一系列悖论。本文围绕社会偏好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对其产生的背 景、模型、测度、外溢以及检验等问题作了一个详细而系统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