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分解法教案

合集下载

七级数学上册9.16分组分解法教案沪教版五四制1018

七级数学上册9.16分组分解法教案沪教版五四制1018

分组分解法课题9.16分组分解法设计教材章节剖析:依照(注:只学生学情剖析:在开始新章节教学课必填)课型新讲课教1 会用分组分解法进行因式分解 . 学会怎样分组,以及分组的注意点,使分组合理。

学经历对四项式的分组体验;体验怎样分组才能使因式分解进行下去,以及分组的目多样性。

标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思虑问题,层次清楚,碰到困难要踊跃动脑,以种方法不可以,就能够考虑用另一种方法重点怎样分组,以及分组的目的是什么难点找到正确的分组方法教学准备学生活议论,沟通,总结,练习动形式教课过程设计企图课题引入:1、分解因式:(1)x25x 6 ;(2) x 210x25 ;(3)x2- 9y 2;( 4)ax22ax - 8a .2、分解因式:(1)m(x - 3)- n(3 - x) ;(2) (a b)(a - b) - (a b) ;(3)- (x - y)2- (x - y) .你会将多项式a(x y ) x y 分解因式吗?a( x y) x ya(x y)(x y)(x y)(a - 1)知识体现:思虑你会将多项式ax ay bx by 和 a22ab b21分解因式吗?复习三项之内的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注意首选方法提公因式。

请同学上黑板,并谈谈分别采纳了什么方法进行因式分解?试试将多项式因式分解。

学生试试。

察看这两个多项式有什么特色?都是四项式;ax ay bx by 各项没有公因式,但前两项分别有公因式a、 b.a22ab b 21各项也没有公因式,但前三项为完整平方式。

试一试请依据多项式ax ay bx by 和 a22ab b21的特色将它们因式分解。

出示多项式,察看并概括特征。

请同学试试因式分解。

ax ay bx bya(x y) b(x y)将它们分红两组.(x y)(a b)前一组提取a,获得另一个因式(x y) .后一组提取b,获得另一个因式也是(x y)而后再持续提取公因式(x y) ,使问题获得解决。

分组分解法数学教案

分组分解法数学教案

分组分解法数学教案
标题:初中数学——分组分解法
一、课程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分组分解法的概念和原理。

2. 学生能够运用分组分解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理解和掌握分组分解法的步骤和方法。

2. 难点:灵活应用分组分解法解决复杂的多项式因式分解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回顾以前学过的因式分解方法,引出新的因式分解方法——分组分解法。

(二)新课讲解
1. 分组分解法的概念:将多项式的项分成两组或三组,然后分别进行因式分解,最后再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方法。

2. 分组分解法的步骤:
- 分组:根据多项式的系数特点,将多项式的项合理地分为若干组。

- 因式分解:对每一组进行因式分解。

- 合并:将各组的因式分解结果合并在一起。

(三)例题解析
选择一些典型的例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分组分解,以加深他们对分组分解法的理解和掌握。

(四)课堂练习
设计一些相关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评讲,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归纳总结
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分组分解法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六)作业布置
布置一些课后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观察、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反馈,评估学生对分组分解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分组法因式分解教案

分组法因式分解教案

分组法因式分解教案教案:分组法因式分解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章《因式分解》中的分组法因式分解。

分组法因式分解是一种基本的因式分解方法,通过将多项式中的项进行合理分组,从而简化解题过程。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分组法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2. 学会运用分组法因式分解解决实际问题;3. 掌握分组法因式分解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分组法因式分解的方法,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分组法因式分解题目;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分组法因式分解的方法和步骤。

难点:如何合理分组以及解决分组后剩余的部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假设有一个水果店,有一天进了苹果、香蕉和橘子三种水果。

店主希望将这些水果分成两组,使得每组的水果数量相等。

请学生们思考,如何将这些水果进行合理分组?2. 讲解分组法因式分解的原理:通过上述实践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将水果进行合理分组的关键在于找到它们的公共因子。

教师讲解分组法因式分解的原理,即通过将多项式中的项进行合理分组,找出公共因子,从而简化解题过程。

3. 例题讲解:出示一组例题,如:x^2 4y^2,引导学生运用分组法进行因式分解。

讲解步骤如下:(1)将多项式中的项进行分组,如:x^2 4y^2 可以分为 (x^2) 和 (4y^2) 两组;(2)找出每组的公共因子,如:x^2 的公共因子是 x,4y^2 的公共因子是 4y;(3)将公共因子提取出来,得到 x(x + 4y) 4y(x + 4y);(4)再次分组,得到 (x + 4y)(x 4y);(5)得出因式分解结果:x^2 4y^2 = (x + 4y)(x 4y)。

分组分解法 教案

分组分解法 教案

分组分解法教案教案标题:分组分解法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分组分解法解决数学问题。

2.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分组分解法解决不同难度级别的数学问题。

3. 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和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分组分解法的概念和作用,解释它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性。

2. 提供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通过分组分解法解决问题,并引导他们讨论解决过程和思路。

探究活动:1. 给学生分发练习册或工作纸,让他们自己尝试使用分组分解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2. 学生可以自由组成小组,互相讨论并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 教师巡视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鼓励学生思考和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

总结活动:1. 邀请几个学生分享他们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并与全班进行讨论和比较。

2. 教师总结分组分解法的优点和适用范围,并强调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提供更多的练习题或挑战题,让学生继续巩固和拓展他们的分组分解法技能。

评估活动:1. 给学生分发一份评估问卷或练习题,检查他们对分组分解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答案,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3. 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提供个别辅导和额外的练习机会。

教案扩展:1. 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分组分解法,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2.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拓宽他们的思维方式。

3.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或活动,展示他们在分组分解法上的技巧和能力。

教案资源:1. 练习册或工作纸2. 分组分解法的例子和练习题3. 评估问卷或练习题4. 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指导教案评估:1. 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和答案2.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和贡献3. 评估问卷或练习题的结果4. 学生对分组分解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程度。

沪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HK)教案 分组分解法

沪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HK)教案 分组分解法

3.分组分解法1.理解并掌握运用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重点)2.能熟练运用分组分解法进行因式分解并解决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1.因式分解:(1)a4-18a2+81;(2)a3+6a2+9a;2.根据1中得到的式子尝试因式分解:a4-a3-12a2+9a+81.二、合作探究探究点: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类型一】运用分组法分解因式因式分解:(1)a2+4ab+4b2-2a-4b;(2)x3+6x2+11x+6.解析:(1)前三项是完全平方形式,与-2(a+2b)再提取公因式,分解因式即可;(2)把式子化成x3+6x2+9x+2x+6的形式,前三项首先提公因式x,即可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后边的两项可以提公因式,然后利用提公因式法分解,最后利用十字分解法分解即可.解:(1)原式=(a+2b)2-2(a+2b)=(a+2b)(a+2b-2);(2)原式=x3+6x2+9x+2x+6=x(x+3)2+2(x+3)=(x+3)[x(x+3)+2]=(x+3)(x2+3x+2)=(x+3)(x+1)(x+2).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此题因式分解方法灵活,注意认真观察各项之间的联系.【类型二】运用分组法分解因式判定三角形的形状已知a,b,c分别是△ABC三边的长,且a2+2b2+c2-2b(a+c)=0,请判断△A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解析:首先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组进行因式分解,进一步分析探讨三边关系得出结论即可.解:由a2+2b2+c2-2b(a+c)=0,得a2-2ab+b2+b2-2bc+c2=0,即(a-b)2+(b-c)2=0,∴a-b=0,b-c=0,∴a=b=c,∴△ABC是等边三角形.方法总结:通过分组并利用完全平方式将原式转化为非负数的和的形式,然后利用非负数性质解答,这是解决此类问题一般的思路.【类型三】整体代入求值已知x+y=7,x-y=5,求x2-y2-2y+2x的值.解析:首先将前两项分组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进而再提取公因式得出即可.解:x2-y2-2y+2x=(x+y)(x-y)-2(y-x)=(x+y)(x-y)+2(x -y)=(x-y)(x+y+2),将x+y=7,x-y=5代入上式得原式=(x-y)(x+y+2)=5×9=45.方法总结:若多项式有四项,且不能直接提公因式时,可考虑分组分解,常用的分组方法有两、两分组,一、三分组,分组应满足各组有公因式或符合公式,且各组之间有公因式或符合公式.【类型四】分组分解法的综合应用若m、n满足m+2+(n-4)2=0,分解因式:(、n的值,代入式子,然后利用分组分解法进行分解.解:由题意,得m+2=0,n-4=0,解得m=-2,n=4.∴(xy+n)=x2+y2-(-2xy+4)=x2+y2+2xy-4=(x+y)2-4=(x+y+2)(x+y -2).方法总结:本题考查用分组分解法进行因式分解.难点是采用两两分组还是三一分组.三、板书设计1.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某些多项式整体没有公式,也不符合公式,可将多项式进行分组,使各组符合提公因式或可以使用公式分解因式,且各组之间有公因式或符合公式从而将多项式因式分解.2.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的应用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多,教师既要全局把握,又要顺其自然,千万不可拔苗助长,为了后面多做几道练习而主观裁断时间安排.其实公式的探究活动本身既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又是对公式的识记过程,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应用公式的本领。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8.4《因式分解-分组分解法》 教案设计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8.4《因式分解-分组分解法》 教案设计

因式分解——分组分解法
高四琴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设计以减轻学生负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

在这节课中,学生广泛参与,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培养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在目标的引领下,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内的互相讨论、合作学习,来暴露各层次学生的思维过程及特点,对所学内容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理解,从而建构起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对每一个新的发现,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每一个知识的获得给予足够的肯定,始终让学生保持心情愉悦,精神振奋,处于学习的最佳状态。

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教案

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教案

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分组分解法的概念;2. 能够运用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黑板、彩色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1. 教师通过举例子与学生一起回顾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2. 提问学生:在因式分解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难以进行因式分解的情况,那么有没有一种简便的方法来进行因式分解呢?步骤二:讲解分组分解法的概念1. 教师介绍并解释分组分解法的概念:分组分解法是一种将多项式因式分解的方法,通过将多项式中的项进行合适的分组,达到简化的效果;2. 教师通过具体例子示范分组分解法的步骤,解释其原理。

步骤三:分组分解法的步骤1. 首先,将多项式中的项进行合理的分组,使得每组的项之间有一个公因式;2. 接着,将每组中的项提取公因式;3. 最后,将提取出的公因式进行合并。

步骤四:练习分组分解法1. 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应用分组分解法进行因式分解;2. 学生在黑板上演示解题过程,并解释自己的思路和方法;3. 教师带领全班一起讨论练习题的解答过程和答案。

步骤五:总结与归纳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分组分解法的步骤和原理;2. 学生将这些步骤和原理记录在笔记本中,方便日后复习和记忆。

四、教学延伸1.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寻找更多的分组分解法的练习题,进行进一步的练习;2. 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合作,互相分享探讨各自的解题思路;3. 学生可以尝试用分组分解法与其他因式分解方法做比较,并探讨它们的优缺点。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对于分组分解法理解的深度,根据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提问和辅导;2. 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思维上的错误,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3.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六、教学评价1. 教师可以通过综合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2.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小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分组分解法的知识;3. 教师可以在下一堂课上进行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分组分解法。

分组法因式分解教案

分组法因式分解教案

分组分解因式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熟悉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以及因式分解最终结果的要求:必须分解到多项式的每个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能正确的将多项式进行分组,再综合运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现将多项式进行分组,然后综合利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将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发展综合运用的能力和逆向思维的习惯,以及观察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认真观察和思考的良好行为习惯,体会因式分解在数学学科中的地位与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对于不能直接用提公因式和公式法分解的多项式能够先进行分组,再进行因式分解。

难点:能够正确的分组,合理的分组,然后进行因式分解。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问题:我们已经学过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有哪些?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问题:因式分解的步骤是什么?先提取公因式,再用公式法,最后检查。

2、因式分解:①2263ab b a +(提公因式法)②222y xy x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③229961004-(运用平方差公式)④10042-x (先提公因式,再运用公式法)问题:我们知道在进行因式分解时,先提公因式,再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那么,如果多项式的每一项没有共同的公因式,也不是公式,那怎么办?二、新知探究例1:(1)ay ax y x ++-22问题:显然无论如何分组都无法用前面的知识来分解,是不是无法分解呢?由于分析:第一、二两项满足平方差公式))((22y x y x y x -+=-,而三、四两项有公因式a ,而)(y x a ay ax +=+。

这时可以看出))((y x y x -+与)(y x a +有公因式)(y x +。

(并说明在进行分组分解因式时,分组准则是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放在一组,有公因式放在一组)解:)()(2222ay ax y x ay ax y x ++-=++- 分组))((y x y x -+=)(y x a ++ 分组分解因式[]))(()()(a y x y x a y x y x +-+=+-+= 提取公因式 (2)2222c b ab a -++分析:上一题我们采用两两分组的方法,这道题还能用两两分组的方法吗?那我们应当如何分组?(先尝试进行两两分组)我们发现222b ab a ++是完全平方式2)(b a -,此时原式就变为22)(c b a --,再用平方差公式。

分组分解法初中二年级教案

分组分解法初中二年级教案

教案:分组分解法教学目标:1.理解分组分解法的概念和意义。

2.掌握利用分组分解法进行简单数学计算。

3.通过多种练习,提高学生运用分组分解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2.为学生准备习题、课外练习资料等。

3.黑板、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识(通过数学问题导入)教师拿出一把铅笔,问学生:“如果我有12支铅笔,可以分成几组呢?”引导学生思考,分组分解法就是找出一堆数字可以分成几组相等的部分。

Step 2 学习分组分解法1.提取问题:学生提取出问题,例如“将12支铅笔分成几组,每组有几支铅笔?”2.找出规律:引导学生观察12的因数,可以得到1、2、3、4、6、123.应用规律:将12支铅笔分成几组,每组有几支铅笔?回答为3组,每组4支。

12÷3=44.验证计算:将4个4相加,得到12、验证计算是否正确。

Step 3 实例练习1.教师以黑板为媒介,列出多个实例,如下:8÷4=?16÷2=?21÷3=?24÷6=?2.学生完成计算,通过默写或举手方式进行答题。

Step 4 深入理解1.教师提问:“分组分解法在计算过程中是否有多种可能?”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2.教师列出一个实例:“12÷6=?”,学生回答可能有两种答案,分别是2和0。

Step 5 扩展练习1.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完成如下计算题,学生可以使用分组分解法解答。

1)32÷4=?2)36÷18=?3)48÷12=?4)60÷5=?5)54÷?=92.学生完成后,互相交换作业,进行批改。

Step 6 拓展应用1.教师设计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用分组分解法算出如下运算值,一次正确获得1分,不计算进时间内尽量多得分:1)72÷82)108÷93)56÷74)42÷65)100÷252.学生按规定时间完成,教师集中批改,宣布得分最高的学生。

2和3的分解教案大班6篇

2和3的分解教案大班6篇

2和3的分解教案大班6篇2和3的分解教案大班篇1活动目标:1、学习3的组成,知道3分成两份有2种分法,并用较为清晰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

2、在嬉戏中学习3的组成,,体验同伴合作的欢乐。

3、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培育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活动预备:糖果若干,记录卡每人一张,小猫头饰一个、手偶一个,两个圈,幼儿人手一张数字宝宝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找朋友复习2的组合(在寝室)小朋友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可是小猫的好朋友在哪呢?跟我一起去找找吧。

(去活动室)二、帮小猫分糖。

小猫的好朋友是谁?(小猪和小兔)1、师:今日小猫要邀请它的好朋友们小兔、小猴到家里来做客,还为它们预备了美味的糖果,有多少?(3颗)它想把这些好吃的分别放在2个盘子里,可是它不知道怎么分才好,你们情愿帮忙小猫来分一分吗?2、出示记录卡,那怎样把数量是3的分成两份呢,请你动动脑筋,动动小手,看谁想得方法多,并用数字把每次的分法记在下面的格子里。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你是怎么分的?请你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

”(在视频上展现幼儿的分法)幼:我把3颗糖果,1颗糖果分给了小兔,2颗糖果分给了小猪。

我把3颗糖果,2颗糖果分给了小兔,1颗糖果分给了小猪。

“还有其他的”分法吗?”(没有了)你说的真好听嘉奖一个大笑脸娃娃。

5、你们看看自己是这样分的吗?和你的好朋友说说你是怎么分的,不一样的再分一分。

6、在请幼儿说自己是怎么分的嘉奖2个大笑脸娃娃小结:原来把数量是3的糖果分成两份有2种分法,3可以分成2和1,3还可以分成1和2.7、刚刚谁几个笑脸啊,1个2个,猜猜我刚刚手里有几个?(3个)2和1合起来是3,1和2合起来是3.三、去小猫家,嬉戏学习3的分解。

1、师:小动物们吃得可快乐啊,吃饱了,他们邀请我们小朋友一起森林玩,你们情愿吗?森林很远,我们3人一组开火车去吧!”(听音乐3人一组玩开火车的嬉戏)“呀,看,有条河,踩着2个木桩过河,3个人怎么一起过河?2、幼儿商议过河并实践3、有二说过河方法,教师梳理小结。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分组分解法》教案及教学反思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分组分解法》教案及教学反思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分组分解法》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分组分解法的基本概念2.掌握利用分组分解法解决加减乘除问题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掌握分组分解法的步骤和技巧2.熟练运用分组分解法解决问题教学难点1.将实际问题转换成可以用分组分解法解决的形式2.灵活运用分组分解法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老师先询问学生最近是否遇到过需要用到数学的问题,让学生谈谈具体情况,然后引入“分组分解法”。

从学生所说的问题入手,介绍分组分解法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案例引入老师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入分组分解法,并讲解其基本思想及步骤,例如:小明拿到了一笔钱,他出去玩花了其中的三分之一,然后又买了一个手机,但是花光了一半的钱,最后他还剩余100元钱,请问他原本拿到的钱是多少?3.讲解具体方法老师结合上述案例,讲解分组分解法的具体方法。

第一步,将问题分成两部分进行处理。

第二步,根据问题的需求进行选择。

第三步,对选择的部分进行分组或分解。

第四步,根据问题得出方程,进而求解。

4.问题求解老师将具体的问题给学生,引导学生用分组分解法来解决问题。

比如,小明租了一本书,要读完这本书,他打算每天读它的三分之一加上1页,这样,他需要多少天才能读完这本书?或者,小明手上已经有4元钱,他去超市买了4个巧克力,每个巧克力的价钱一样,最后他还剩下2元钱,请问每个巧克力的价钱是多少?5.总结与拓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明确掌握分组分解法的方法和步骤。

对于那些更复杂的问题,可以通过课外探索和解决添加更深层次的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以分组分解法为主题,从实际问题入手,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学生求解问题的兴趣。

在讲解分组分解法的过程中,我先从形式上引领学生了解基本的概念,然后通过案例引入,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

在一些难题的讲解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更加自如。

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 教案

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 教案

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教案教案标题: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教学目标:1. 理解分组分解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2. 掌握使用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的方法3. 能够独立应用分组分解法解决相关数学问题教学准备:1. 教材:包括相关的因式分解知识点和例题2. 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等3. 学生练习题册教学步骤:Step 1:导入通过提出一个简单的因式分解问题,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分组分解法。

例如:将4x^2 + 12x + 8进行因式分解。

Step 2:讲解分组分解法的基本原理通过PPT或者黑板,向学生介绍分组分解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如何将多项式进行分组,如何选取适当的因式等。

Step 3:示范分组分解法的应用通过几个简单的例题,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

在示范的过程中,要逐步解释每个步骤的原理和意义,确保学生能够理解。

Step 4:学生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他们对分组分解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可以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Step 5: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定数量的分组分解法练习题,并在下节课上交。

Step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分组分解法在因式分解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教学反思:通过以上教学步骤,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分组分解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够独立运用分组分解法解决相关的因式分解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培养他们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步骤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数学教案-分组分解法_八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数学教案-分组分解法_八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数学教案-分组分解法_八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组后能运用提公因式和公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2.通过因式分解的综合题的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在分组分解法中,提公因式法和分式法的综合运用.难点:灵活运用已学过的因式分解的各种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并说明运用了分组分解法中的什么方法.(1)a2-ab+3b-3a;(2)x2-6xy+9y2-1;(3)am-an-m2+n2;(4)2ab-a2-b2+c2.解(1) a2-ab+3b-3a=(a2-ab)-(3a-3b)=a(a-b)-3(a-b)=(a-b)(a-3);(2)x2-6xy+9y2-1=(x-3y) 2-1=(x-3y+1)(x-3y-1);(3)am-an-m2+n2=(am-an)-(m2-n2)=a(m-n)-(m+n)(m-n)=(m-n)(a-m-n);(4)2ab-a2-b2+c2=c2-(a2+b2-2ab)=c2-(a-b) 2=(c+a-b)(c-a+b).第(1)题分组后,两组各提取公因式,两组之间继续提取公因式.第(2)题把前三项分为一组,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再与第四项运用平方差公式继续分解因式.第(3)题把前两项分为一组,提取公因式,后两项分为一组,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然后两组之间再提取公因式.第(4)题把第一、二、三项分为一组,提出一个“-”号,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第四项与这一组再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把含有四项的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时,先根据所给的多项式的特点恰当分解,再运用提公因式或分式法进行因式分解.在添括号时,要注意符号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应用所学过的各种因式分解的方法把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二、新课例1 把分解因式.问:根据这个多项式的特点怎样分组才能达到因式分解的目的?答:这个多项式共有四项,可以把其中的两项分为一组,所以有两种分解因式的方法.解方法一方法二;例2 把分解因式.问:观察这个多项式有什么特点?是否可以直接运用分组法进行因式分解?答:这个多项式的各项都有公式因ab,可以先提取这个公因式,再设法运用分组法继续分解因式.解:====例3 把45m2-20ax2+20axy-5ay2分解因式.分析:这个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5a,先提取公因式,再观察余下的因式,可以按:一、三”分组原则进行分组,然后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解45m2-20ax2+20axy-5ay2=5a(9m2-4x2+4xy-y2)=5a[9m2-(4x2-4xy+y2)]=5a[(3m2)-(2x-y) 2]=5a(3m+2x-y)(3m-2x+y).例4 把2(a2-3mn)+a(4m-3n)分解因式.分析:如果去掉多项式的括号,再恰当分组,就可用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了.解2(a2-3mn)+a(4m-3n)=2a2-6mn+4am-3an=(2a2-3an)+(4am-6mn)=a(2a-3n)+2m(2a-3n)=(2a-3n)(a+2m).指出:如果给出的多项式中有因式乘积,这时可先进行乘法运算,把变形后的多项式按照分组原则,用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三、课堂练习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a2+2ab+b2-ac-bc;(2)a2-2ab+b2-m2-2mn-n2;(3)4a2+4a-4a2b+b+1;(4)ax2+16ay2-a-8axy;(5)a(a2-a-1)+1;(6)ab(m2+n2)+mn(a2+b2);答案:(1)(a+b)(a+b-c);(2)(a-b+m+m)(a-b-m-n);(3)(2a+1)(2a+1-2ab+b);(4)a(x-4y+1)(x-4y-1);(5)(a-1) 2 (a+1);(6)(bm+an)(am+bn).四、小结1.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就先提出公因式,把原多项式变为这个公因式与另一个因式积的形式.如果另一个因式是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再考虑用分组分解法因式分解.2.如果已知多项式中含有因式乘积的项与其他项之和(或差)时(如例3),先去掉括号,把多项式变形后,再重新分组.五、作业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x3y-xy3;(2)a4b-ab4;(3)4x2-y2+2x-y;(4)a4+a3+a+1;(5)x4y+2x3y2-x2y-2xy2;(6)x3-8y3-x2-2xy-4y2;(7)x2+x-(y2+y);(8)ab(x2-y2)+xy(a2-b2).2.已知x-2y=-2b=-4098,求2bx2-8bxy+8by2-8b的值.答案:1.(1)xy(x+y)(x-y);(2)ab(a-b)(a2+ab+b2);(3)(2x-y)(2x+y+1);(4)(a+1) 2 (a2-a+1);(5)xy(x+2y)(x+1)(x-1);(6)(x2+2xy+4y2)(x-2y-1);(7)(x-y)(x+y+1);(8)(ax-by)(bx+ay).2.原式=2b(x-2y+2)(x-2y-2)当x-2y=-2,b=-4098时,原式的值=0.课堂教学设计说明1.突出“通法”的作用.对于含四项的多项式,可以根据所给的多项式的特点,常采取“二、二”分组或“一、三”分组的方法进行因式分解,这是运用分组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的通法,是带有规律性和程序性的解题思路,学生应切实掌握.安排例1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分组的通法把一个含有六项的多项式分解因式,促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2.加强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把分组分解法与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之间结合为一体,进行纵横联系,综合运用,考察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和技能的状况是这节课教学设计的目标.通过讨论例3,引导学生综合应用三种方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以开发学生解题思路的变通性和灵性活,对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开阔学生的视野起到重要作用.3.打通相反的思维过程.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相反的变形,也是相反的思维过程,学生在学习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时,也应当适当联系整式的乘法.安排例4,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把多项式因式分解时,如果给出的多项式出现了有因式乘积的项,但又不能提取公因式,这时就需要进行乘法运算,把变形后的多项式重新分组,再分解因式,从而启发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应善于对数学知识和方法融汇贯通习惯于正向和逆向思维.探究活动系数为1的型的二次三项式同学们已经会分解因式了,那么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二次三项式怎么分解呢?如:1.;2.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模仿型式子的因式分解试着把上面两式分解因式,你能总结出规律吗?答案:1. ;2. .规律: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时,若满足下列条件,则可将其分解为:可分解为,即可分解为,即,,,满足,即按斜线十字交叉相乘的积之和若与一次项系数相等,则可分解因式,第一个因式由第一行的两个数组成第二个因式由第二行的两个数组成分解结果为:教学建议1.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2)重点和难点分析:重点: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及内角和定理.因为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及内角和定理是本章的基础知识,对后继知识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难点:四边形的概念及四边形不稳定性的理解和应用.在前面讲解三角形的概念时,因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确定一个平面,所以三个顶点总是共面的,也就是说,三角形肯定是平面图形,而四边形就不是这样,它的四个顶点有不共面的情况,又限于我们现在研究的是平面图形,所以在四边形的定义中加上“在同一平面内”这个条件,这几个字的意思学生不好理解,所以是难点.2.教法建议(1)本节的引入最好使用我们提供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这个课件,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四边形都是常见图形,研究它们具有实际应用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本节的教学,要以三角形为基础,可以仿照三角形,通过类比的方法建立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如四边形的边、顶点、内角、外角、内角和、外角和、周长等都可同三角形类比,要结合三角形、四边形的图形,对比着指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确这些概念.(3)因为在三角形中没有对角线,所以四边形的对角线是一个新概念,它是解决四边形问题时常用的辅助线,通过它可以把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结合图形,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并观察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几个三角形?两条对角线呢?使学生加深对对角线的作用的认识.(4)本节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化归转化的思想和类比的思想,教师在讲解本节知识时要渗透这两种思想方法,并且在本节小结中对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白碰到复杂的、未知的问题要转化为简单的、已知的问题.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掌握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及四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定理.2.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气象站的实例,培养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能力.2.通过推导四边形内角和定理,对学生渗透化归思想.3.会根据比较简单的条件画出指定的四边形.4.讲解四边形外角概念和外角定理时,联系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对学生渗透类比思想.(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四边形都是常见的,研究他们都有实际应用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四边形内角和定理数学,渗透统一美,应用美.二、学法引导类比、观察、引导、讲解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四边形及其有关概念;熟练推导四边形外角和这一结论,并用此结论解决与四边形内外角有关计算问题.2.教学难点:理解四边形的有关概念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四边形不稳定性的理解和应用.3.疑点及解决办法:四边形的定义中为什么要有“在平面内”,而三角形的定义中就没有呢?根据指定条件画四边形,关键是要分析好作图的顺序,一般先作一个角.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胶片、四边形模型、常用画图工具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引入新课,学生观察图形,类比三角形知识导出四边形有关概念;师生共同推导四边形内角和的定理,学生巩固内角和定理和应用;共同分析探索外角和定理,学生阅读相关材料.第一课时七、教学步骤【复习引入】在小学里已经对四边形、长方形、平形四边形的有关知识有所了解,但还很肤浅,这一章我们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各种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有关四边形的知识解决一些新问题.【引入新课】用投影仪打出课前画好的教材中P119的图.师问:在上图中你能把知道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找出来吗?(启发学生找上述图形,最后教师用彩色笔勾出几个图形).【讲解新课】1.四边形的有关概念结合图形讲解四边形,四边形的边、顶点、角,凸四边形,四边形的对角线(同时学生在书上画出上述概念),讲解这些概念时:(1)要结合图形.(2)要与三角形类比.(3)讲清定义中的关键词语.如四边形定义中要说明为什么加上“同一平面内”而三角形的定义中为什么不加“同一平面内”(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一定在同一平面内,而四个点有可能不在同一平面内,如图4—2中的点.我们现在只研究平面图形,故在定义中加上“在同一平面内”的限制).(4)强调四边形对角线的作用,作为四边形的一种常用的辅助线,通过它可以把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来解(渗透化归思想),并观察图4-3用对角线分成的这些三角形与原四边形的关系.(5)强调四边形的表示方法,一定要按顶点顺序书写四边形如图4—1.(6)在判断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凸四边形时,一定要按照定义的要求把每一边都延长后再下结论如图4-4,图4-5.2.四边形内角和定理教师问:(1)在图4-3中对角线AC把四边形ABCD分成几个三角形?(2)在图4-6中两条对角线AC和BD把四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3)若在四边形ABCD如图4-7内任取一点O,从O向四个顶点作连线,把四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我们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就等于:①2×180°=360°如图4—6;②4×180°-360°=360°如图4-7.例1 已知:如图4—8,直线于B、于C.求证:(1); (2).本例题是四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实际上它证明了两边相互垂直的两个角相等或互补的关系,何时用相等,何时用互补,如果需要应用,作两三步推理就可以证出.【总结、扩展】1.四边形的有关概念.2.四边形对角线的作用.3.四边形内角和定理.八、布置作业教材P128中1(1)、2、3.九、板书设计四边形(一)四边形有关概念四边形内角和例1十、随堂练习教材P122中1、2、3.一、教学目标 1.了解立方根和开立方的概念;2.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掌握开立方运算;3.培养学生用类比的思想求立方根的运算能力;4.由立方与立方根的教学,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5.通过立方根符号的引入体验数学的简洁美.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立方根的概念与性质.教学难点:会求某些数的立方根.三、教学方法启发式,讲练结合四、教学手段幻灯片.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平方根我们是如何定义的?平方根有哪些性质?在同学们回答后,启发学生是否可试着给数的立方根下个定义.1.立方根的概念: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这个数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称数a的三次方根)用数学式表示为:若x3=a,则x叫做a的立方根,或称x叫做a的三次方根.2.立方根的表示方法:类似于平方根德表示方法,数a的立方根我们用符号来表示.读作“三次根号下a”,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3叫做根指数,注意,在前面我们学习平方根的表示方法说过当根指数为2时可以省略不写,现在是立方根了,这个根指数3是绝对不可省的,否则就会与平方根混淆了,例如表示125的立方根,而则表示125的算术平方根.练习:用根号表示下列各数的立方根:3.开立方概念: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4.开立方运算与立方运算互为逆运算.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立方运算来求一些数的立方根.例1.求下列各数的立方根:解:(1)∵(-2)3=-8,(2)∵23=8,(4)∵(0.6)3=0.216,(5)∵03=0,下面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正数有几个平方根?负数有没有平方根?一个正数有几个立方根?负数有没有立方根?请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由前面刚刚做过的题我们不难看出像8、0.126、103、这样的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像-8、、这样的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0的立方根是0.由此我们得了立方根的性质.5.立方根的性质:(1)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2)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3)0的立方根是0.这里我们不妨与平方根的性质做个比较,平方根中,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正数只有一个正的立方根;在平方根中负数是没有平方根的,而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平方根与立方根唯一相同之处是0的平方根,立方根都是它本身.例2.求下列各式的值:解:(1)∵33=27,(2)∵(-3)3=-27,(5)∵(102)3=106,(6)∵(103)3=109,例3.解方程:(1)x3=0.125;(2)3(x-4)3-1536=0.解:(1)x3=0.125x=0.5.(2)3(x-4)3-1536=0(此题可由学生先做,教师纠正错误)3(x-4)3=1536(x-4)3=512x-4=8x=12.尽管我们学习了立方根,而我们也只能由立方根的定义求解x3=a(a为常数)这一类型的简单的三次方程,所以像第(2)小题,我们要把(x-4)看成一个整体,依然转化成为x3=a 的形式,再由立方根定义去解.填空练习:(1)1的平方根是____;立方根为____;算术平方根为____.(2)平方根是它本身的数是____.(3)立方根是其本身的数是____.(4)算术平方根是其本身的数是________.(5) 的立方根为________.(6) 的平方根为________.(7) 的立方根为________ .(8)一个自然数的算术平方根是a,那么与这个自然数相邻的下一个自然数的平方根是____________;立方根是____________.解:(1)±1;1;1.(2)0.(此题学生容易把1也算进去,注意纠正他们的错误.)(3)±1和0.(由此题,再复习一道立方根的性质.)(4)0,1.(此题有学生可能会忘掉0.)(5)-2(此题学生易得出-4的答案,应引导学生将翻译为-8,在求立方根,也有学生将看成得到,讲解时注意)(6) (此题首先让学生把计算出来,再求平方根,而且平方根有两个)(7)-2.(8) ,(此题引导学生先根据算术平方根来表示被开方数为a2,再表示相邻的下一个自然数为a2+1,注意表示其平方根时有两个值.)六、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立方根的概念和性质,一定要与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相对比去理解.平方根与立方根是今后我们学习中经常会用到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希望同学们能够熟练地掌握它,尤其是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七、作业教材P.141练习1、2、4.八、板书设计探究活动立方根近似值的求法当立方根是一位整数时,很容易求出这个立方根;但当立方根是两位或两位以上的整数时,也能容易地求出吗?例如求140608的立方根,怎样求容易?下面就介绍它的巧妙求法.先用前三位数140来确定立方根的十位数.因为53<140<63,所以十位数是5,而不是6.再用最后一位数8来确定立方根的个位数.因为23=8,所以个位数是2.就是说,140608的立方根是52.确定立方根的个位数时要注意下面规律:我们知道:13=1,43=64,53=125,63=216,93=729,就是说当被开方数的末位数是1、4、5、6、9时,立方根的个位数就等于它本身(1、4、5、6、9);因为23=8,83=512,就是说当被开方数的末位数是8和2时,立方根的个位数就分别是2和8,叫做2与8互换原则;同样还有3与7互换原则(被开方数的末位数分别是3和7,立方根的个位数就分别是7和3).一般地,如果103<a<1003,且a是能开尽立方的数,那么就能用这种方法求a的立方根.请用这种方法求下列各数的立方根:21952,50653,79507,287496,970299.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2.使学生掌握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3.了解解分式方程时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并掌握解分式方程的验很方法.4.在学生掌握了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验根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解分式方程的技巧.5.通过学习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学生理解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从而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2)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的方法及其中的转化思想.2.教学难点:理解解分式方程时产生增根的原因.三、教学方法启发式设问和同学讨论相结合,使同学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掌握分式方程解法.四、教学手段演示法和同学练习相结合,以练习为主.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及引入新课1.提问: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2.解:(1)当时,左边= ,右边=0,∴左边=右边,∴(2)(3)3、在本章开始我们曾提出一个问题,经过分析得到问题的量为两个分式:,根据量间的关系列出方程:这个方程和我们以前所见过的方程不同,它的主要特点是:分母中含有未知数,这种方程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分式方程.(二)新课板书课题:板书:分式方程的定义.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以前学过的方程都是整式方程.练习:判断下列各式哪个是分式方程.(投影)(1) ;(2) ;(3) ;(4) ;(5)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1)、(2)是整式方程,(3)是分式,(4)(5)是分式方程.1、如何求解方程?先由同学讨论如何解这个方程.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分析:由于我们比较熟悉整式方程的解法,所以要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其关键是去掉含有未知数的分母.如何去掉?方程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解: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x(x-6)得90(x-6)=60x解这个整式方程得x=18.如果我们想检验一下这种方法,就需要检验一下所求出的数是不是方程的解.检验:把x=18代入原方程,左边=右边∴x=18是原方程的解.2、如何解方程?此题可由学生讨论解决.解:方程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x+1)(x-1),得整式方程x+1=2解整式方程,得x=1.x=1时原方程的解是否正确?检验:将x=1代入原方程,可知x=1使分式方程两边的分式分母均为零,这两个分式没意义,因此x=1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原方程无解.讨论:1、2两题都是方程两边同除最简公分母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为什么2求出的x=1不是原方程的解,而我们又得到了x=1呢?分析:方程同解原理2指出:方程的两边都乘以不等于零的同一个数,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同解.在解1中,方程两边都乘以x(x-6),接着求出x=18,而当x=18时,2(x+5)=216,所以相当于方程两边都乘以16(≠0),因此所得的整式方程与原方程同解.在解2中,方程两边都乘以(x+1)(x-1),接着求出x=1,相当于方程两边都乘以零,结果使原方程无意义,这样得到的整式方程与原方程不同解.像这样,在方程变形时,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方程的根,这种根叫做原方程的增根.注意:由分式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过程中,要去分母就必须同乘一个整式,但整式可能为零,不能满足方程变换同解的原则,就使得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因此解分式方程后就必须检验.由此可以想到,只要把求得的x的值代入所乘的整式(即最简公分母),若该式的值不等于零,则是原方程的根;若该式的值为零,则是原方程的增根.如能保证求解过程正确,则这种验根方法比较简便.例1、解方程对于例题给学生示范做题的格式、步骤. (投影显示步骤格式)解:方程两边同乘x(x-2),约去分母,得5(x-2)=7x解这个整式方程,得x=5.检验:把x=-5代入最简公分母x(x-2)=35≠0,∴x=-5是原方程的解.例2、解方程解:方程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x-2),约去分母,得1=x-1-3(x-2).(-3这项不要忘乘)解这个整式方程,得x=2.检验:当x=2时,代入最简公分母(x-2)=0,∴x=2是增根,∴原方程无解.注意:要求学生一定要严格按解题格式步骤完成.(三)总结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1.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2.解这个整式方程.3.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使最简公分母为零的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四)练习教材P.98中1由学生在黑板上写,教师订正.六、作业教材P.101中1.七、板书设计。

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教案【详细+配套练习】2

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教案【详细+配套练习】2

把常数项分解因数。
例 3 把 5x2+6xy-8y2 分解因式。 分析:这个多项式可以看作是关于 x 的二次三项式,把-8y2 看作常数项,在分解二次项
及常数项系数时,只需分解 5 与-8,用十字交叉线分解后,经过观察,选取合适 的一组
解 5x2+6xy-8y2=(x+2y)(5x-4y)。 指出:原式分解为两个关于 x,y 的一次式。
教学过程
【典型热点考题】
例 1 把 2x2-7x+3 因式分解。 分析:先分解二次项系数,分别写在十字交叉线的左上角和左下角,再分解常数项,分
别写在十字交叉线的右上角和右下角,然后交叉相乘,求代数和,使其等于一次
项系数。
分解二次项系数(只取正因数):
分解常数项:
2=1×2=2×1;
3=1×3=3×1=(-3)×(-1)=(-1)×(-3)。 用画十字交叉线方法表示下列四种情况:
11 2×3 1×3+2×1
13 2 ×1 1×1+2×3
1
-1
2 × -3
1×(-3)+2×(-1)
1 -3 2 × -1 1×(-1)+2×(-3)
=5
=7
= -5
=-7
经过观察,第四种情况是正确有。这是因为交叉相乘后,两项代数和恰等于一次项系数
-7。
解 2x2-7x+3=(x-3)(2x-1)。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地运用十字相乘法把某些二次项系数不是 1 的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 难点:灵活运用十字相乘法因分解式。
教学过程
一.十字相乘法
1.二次三项式
多项式 ax2 bx c ,称为字母 x 的二次三项式,其中 ax2 称为二次项,bx 为一次项,c 为常数项.例如, x2 2x 3 和 x2 5x 6 都是关于 x 的二次三项式.

数学教案-分组分解法

数学教案-分组分解法

数学教案-分组分解法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数学教学,学生将能够:1.理解分组分解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使用分组分解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分组分解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分组分解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老师向学生介绍分组分解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简单的小问题,从而更容易解决。

步骤二:示范1.老师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演示如何使用分组分解法解决一个数学问题。

例如,假设有一个三位数ABC,它的百位数是A,十位数是B,个位数是C。

那么可以将这个数分解成A × 100 + B × 10 + C这样的形式,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

步骤三:练习1.学生进行小组练习,选择一些数学问题,尝试使用分组分解法解决。

例如,求一个三位数的各位数字之和是多少,或者求二个两位数相加的结果等等。

步骤四:总结1.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使用分组分解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教学重点1.理解和掌握分组分解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运用分组分解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拓展1.学生可以尝试使用分组分解法解决更复杂的数学问题,如多项式的分解和因式分解等等。

2.学生可以自行搜索相关的数学题目进行解答,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馈1.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分组分解法的掌握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将分组分解法与其他解题方法进行比较,探讨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八、教学资源1.白板、黑板或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九、教学评估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作业完成情况;2.学生对分组分解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十、教学参考1.Fang, J. (2016). Teaching the Decomposition Method to Primary Students to Solve Word Problems. EURASIA Journal of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12(3), 405-426.2.Lin, P. S., & Shah, P. M. (2021). Using schematic-based model approach for teaching the splitting strategy in subtraction to third graders. EURASIA Journal of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17(5), em194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16分组分解法
教材解读:
本章主要介绍提公因式法、公式法、二次项系数为1的十字相乘法和分组分解法四种最简单、最常用的分解因式的方法。

本节内容分组分解法是为前面三种方法的运用创造条件,即把多项式各项适当分组,使之能够应用以上三种方法。

分组的目的不仅要使各组“局部”能分解因式,而且要能对整体进一步进行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和整式的乘法运算都是整式的一种恒等变形,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一种逆向变形,也是今后学习分式的基础。

课程标准要求:在因式分解中,所涉及的多项式不超过四项;不涉及添项、拆项等偏重技巧性的要求。

用公式法分解因式时,只涉及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

不要求掌握用十字相乘法对二次项系数不等于1的二次三项式进行因式分解;关于一般的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将通过后续学习主要掌握求根公式法。

由于因式分解需要学生有较高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要关注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培养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分组分解法的概念.
2.掌握用分组分解法分解含有四项的多项式.
3.经历分组分解法分解含有四项的多项式的过程,体会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重点:分组分解法分解含有四项的多项式.
难点:选择适当的分组方法,继续因式分解.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因式分解的哪几种基本方法?
生: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

师:好,下面让我们试一试用这些基本方法来因式分解吧!
分解因式,并归纳解题模块:
2266b a -
归纳解题模块:
两项式的因式分解的解题模块:1.“提”取公因式2.“套”平方差公式 1815324222
2+-++a a b ab a
归纳解题模块:
三项式的因式分解的解题模块:1.“提”取公因式
2.“套”完全平方公式或十字相乘法
设计意图:通过三道题目的练习,引导学生归纳出两项式和三项式因式分解的解题模块,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

二、新课探索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这些解题工具来解二项式与三项式的因式分解的题目,那么还有哪些未知的题目有待我们去研究呢? 问题一:
师:将①ay ax +②by bx +分别因式分解
生: ①()y x a ay ax +=+
②)(y x b by bx +=+
师:你发现这两个式子有公因式是什么?
生:y x +
师:将①、②两个式子组合成by bx ay ax +++怎么因式分解呢?
生:先两项与两项分组后,可先用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然后继续用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得到最终结果。

师:这道题除了第一项与第二项分一组,第三项与第四项分一组来因式分解之外,还能怎么分组来解呢?
生:还能第一项与第三项分一组,第二项与第四项分一组来解。

师:请你比较这两种做法有什么相同点?解出来的答案一样吗?
生:做法差不多,答案也一样。

问题二:
师:将222b ab a ++因式分解?
师:现在我在这个式子的后面添-1变成1222-++b ab a 应该如何因式分解呢? 生:先把前面三项分一组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再与后面一项利用平方差公式继续因式分解。

师:你是把前面三项分一组,后面的一项分一组。

还有没有其他分组方法? 生:没有了。

师:请再做一题分解因式336322-++b ab a
生:先提取公因式,再进行分组。

师:以上研究了两道关于四项式因式分解的问题,都提到了要分组,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

那么分组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分组为前面三种方法的运用创造条件,即把多项式各项适当分组,使之能够应用以上三种方法。

分组的目的不仅要使各组“局部”能分解因式,而且要能对整体进一步进行因式分解。

师:你能不能归纳一下四项式因式分解的解题模块?
归纳解题模块:
四项式的因式分解的解题模块:1.“提”取公因式
2.“分”组:①两项与两项分组后,可先用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然后继续用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

②三项分一组用完全平方公式因
式分解,再与后面一项利用平方差公式继续因式分解,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

设计意图:由于考虑到如果直接给学生四项式来因式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我用了先分解再组合再分解的教学策略,化解这一难点,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三、巩固练习
题组训练1:分解因式
x
y y x x x b ab a kn
km mn k 8822491244966232222-+--+--+-
注意:有公因式先提,最后检查要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

题组训练2:选择题
因式分解222222444c a b a c b a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可以()()222222444c a b a c b a +-+分组
②可以()()222222444c a c b b a a -+-分组
③结果为()()22224b a c a --
④结果为()()()()b a b a c a c a -+-+22
改错题:分解因式
()()()()()
y y x x y x x y x x -+++=-++=-++1114144144222
2 ()()()b c c b a b a bc
c b a 22222+--+=---
题组训练3:分解因式
y
x y x x y xy x x xy y x 1892912498
46323222--+-+---+
题组训练4:开放性问题
1.在多项式()++-a b a 222的括号内填入单项式,使这个多项式在有理数范围内能够分解因式。

(写出至少两种情况,并把所得的多项式分解因式)
2. 在多项式()()++-22b a 的括号内填入单项式,使这个多项式在有理数范围内能够分解因式。

(写出至少两种情况,并把所得的多项式分解因式,注意不能与第一题有重复)
四、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说说对于二项式、三项式、四项式分解因式的解题模块分别是什么? 生:两项式的因式分解的解题模块:1.“提”取公因式
2.“套”平方差公式
三项式的因式分解的解题模块:1.“提”取公因式
2.“套”完全平方公式或十字相乘法
四项式的因式分解的解题模块:1.“提”取公因式
2.“分”组:①两项与两项分组后,可先用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然后继续用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

②三项分一组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再与另一项利用平方差公式继续因式分解,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

五、中考链接
(2000上海)分解因式=+--y x y x 2
2_________
(2003上海)分解因式:1222+--a b a =_________
六、竞赛链接
分解因式题组1 分解因式题组2 ()()
2222b a cd d c ab +++ 232+-a a ()()()14-+-+y y x y x ()()21312++-+a a
()()2322+-++x x x x
()()()2321+--+x x x x
设计说明: 张景中院士说:练武功的上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但武功仍要从一招一式入门。

解题也是如此。

这种无招胜有招就是大巧,但是小巧固不足取,大巧也确实太难,对于大多数的学生,还是重视有章可循的招式,大巧无定法,小巧一题一法,中巧,则希望用一种方法解出一类题目,也就是把数学问题分门别类,一类一类地寻求可以机械执行的方法,即算法。

徐汇区特级教师陈永明老师提出了解题模块的理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归纳出能够解一类题的解题模块。

本节课我与学生共同归纳了二项式、三项式、四项式的解题模块,发展了学生的归纳能力。

在引入分组分解法的概念时,利用了先分解再组合再分解的教学策略,使同学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要把四项式进行分组,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通过对分组的目的的探讨提高学生的局部与整体的观念。

在题组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