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上册古诗四首课文教案
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最新8篇
![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最新8篇](https://img.taocdn.com/s3/m/de0956a4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3d.png)
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最新8篇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三国演义》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其实曹操当时说这句话是情理之中的。
曹操借宝刀欲刺董卓却献刀而逃,在一小客店遇到几个官兵,以曹操的本领,杀些个把官兵而逃不是难事,而操当时却没有杀人,想蒙混过关却被捉于陈公,好在陈公欣赏他并与他一起逃亡。
路上两人偶遇操父好友伯奢老汉,晚上宿于老汉庄中忽闻磨刀声,曹操刚在鬼门关转了圈回来了,此时更是惊弓之鸟,试想他当时的心情,除了提起宝剑先下手为强还能怎样?曹操在杀了老汉全家后,才发现自己杀错了,原来老汉家只想杀猪招待他。
两人只得离开,半路上遇到独自去沽酒而回的老汉,曹操为除后患将老汉杀了。
试想在当时的情况下,在陈公的质问下,他才回了这一句这位三国霸主,除了霸气侧漏,还是一位颇具才华的文学家。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传说中的“奸雄”,重温那段烽火连天、硝烟四起的历史吧!二、教师范读,把握字词和背景1、字词碣石澹澹竦峙萧瑟2、写作背景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1b0919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c8.png)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本课包括《观书有感》、《春晓》、《登鹳雀楼》、《鹿柴》四首诗歌。
这些诗歌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
但大部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很难体会到诗歌所传达的内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世界,感受诗歌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四首诗歌;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四首诗歌;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难点: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感受诗歌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世界。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四首诗歌为例,分析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歌原文、译文、图片等。
2.音频:准备四首诗歌的朗读音频,以便学生跟读、欣赏。
3.视频:准备与诗歌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文件,让学生聆听四首诗歌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认识和感受。
2.呈现(10分钟)呈现四首诗歌的原文,让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同时,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合作探讨,分析四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aa1a65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1f.png)
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教案
摘要:
1.教案概述
2.教学目标
3.教学内容
4.教学重点与难点
5.教学过程
6.教学反思
正文:
【教案概述】
本教案为七年级上学期语文课程中古代诗歌四首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理解和背诵四首古代诗歌。
2.能够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手法。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练习。
【教学内容】
1.四首古代诗歌的选择和解析。
2.诗歌意境、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讲解和练习。
3.诗歌创作练习和分享。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诗歌意境的理解,诗歌情感的把握,诗歌艺术手法的运用。
难点:如何准确理解和背诵诗歌,如何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简单的游戏或小测试,引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2.讲解:选择两首诗歌进行详细讲解,解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手法。
3.练习:学生进行诗歌背诵和创作练习。
4.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总结:回顾教学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手法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我也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诗歌创作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的教案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92df60e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32.png)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的教案设计3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 学习这四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四首诗歌的意境;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 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1)《观沧海》极力描写大海的壮阔及由此而想像的景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平静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钱塘湖春行》写春天迷人动感的四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画龙点睛地将景中之意达到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自主探究《观沧海》中⑴“观”字的作用是什么?⑴那些景物是实写,那些是虚写?⑴体现作者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句子是那几句?⑴本诗的主题是什么?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情感。
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2: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色,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3:水面初平云低,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4:最后两句是怎样结住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四、拓展延伸1.T型台秀模样。
根据你的理解,仿照加线部分,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3分)见了大河的汹涌,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有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_____①_____,依旧遗憾;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还是遗憾。
出发吧,永远出发。
世上有不绝的风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2.出门去旅游。
回忆你自己曾旅游过的一个景点,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运用拟人、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方式,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dc4606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55.png)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清平调·其一》——宋代:辛弃疾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絜输,嗟尔远道之人。
\ 胡为乎遗却少年事,他年会取寻常差。
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以及常见修辞手法2.学会课内四首古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表达手法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四首古代诗歌教学重点1.学习和理解古代诗歌的结构(用典、对仗、排比、押韵等)2.准确读懂课内的诗歌3.有感情地诵读出四首古代诗歌教学难点1.学生对一些生僻的成语、用典理解能力不足2.押韵的理解和表达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用PPT展示古代诗歌的结构和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
2.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小诗或歌词,是否有哪些编排模式和修辞手法。
学习新课(25分钟)1.教师将四首古代诗歌在PPT上展示,学生朗读出诗歌,然后老师讲解古诗的背景和意义2.老师指导学生分析结构特点,并解释其中较为复杂的用词。
3.分组讨论,每组精读一首古诗,并在课前准备课后分组朗读以及剧情表演。
课堂练习(10分钟)1.教师根据课文,出题检测学生的课文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2.根据语言表达练习,提出一些押韵的练习。
总结(5分钟)1.总结学生在今天学习过程中的易错点和问题,进行梳理。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表扬或点评,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经典名著。
课后作业1.整理今天上课的笔记2.按照分组分派的任务,整理出小组的诵读稿3.选择本课中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进行背诵。
总结这堂课的核心是学习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常见修辞手法、掌握四首古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表达手法,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能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0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5ca6c740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40.png)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0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篇1教学目标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观沧海曹操一、导入新课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古代诗歌四首》知识重点知识重点观沧海[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者简介曹操(155一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其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二、背景与主题《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
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f315ee1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b2.png)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情境,最终能够背诵诗歌。
3.疏通诗意,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重点】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情境,最终能够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疏通诗意,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同学们,在小学阶段你们已经学过很多诗歌了,大家都是“饱读诗书之士”了,那么老师来考考大家——请你背出和春、夏、秋、冬有关的诗歌或诗句。
预设:A.春:《春晓》《咏柳》《惠崇春江晓景》B.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四时田园杂兴》(其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C.秋:《望洞庭》《山行》D.冬:《别董大》《江雪》过渡:大家的积累非常丰富,看来都是爱诗之人啊,那么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四首诗歌吧。
设计意图:勾连旧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喜爱,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
二、文常积累1.诗歌体裁活动设计——大家自由朗读诗歌,一起找不同:老师将四首诗歌全部展示在屏幕上,要求大家自由朗读诗歌,找一找四首诗歌看起来有什么不同之处。
预设:A.句数不同,有的多有的少;B.每句字数不同;C.诗句长短不同,有的整齐有的长短不一;D.诗歌题目也有长有短……小结:设计意图:让学生融入到总结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积极性;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
2.停顿规律(1)介绍诗歌停顿规律,播放情境诵读视频帮助学生感知诗歌的停顿规律。
我们朗读古代诗歌时,要读出节奏。
四言诗的停顿是“二二”,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诗的停顿节奏,一般是“二三",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同时,像“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样的对仗句,上下句的词语音节应该是一致的。
七言诗一般则是“二二三”,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六字句一般停顿是“二二二",如“枯藤/老树/昏鸦”,但《天净沙•秋思》的最后一句,则读“断肠人/在天涯”。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5篇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eff4d2a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0b.png)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5篇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篇1知识与能力:1.学生背诵,感知诗意。
(重点)2.学生品味,感悟诗情。
(重难点)过程与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读,赏析,感悟。
3.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教学过程:一课前推诗,启迪诗心(一)学生说诗(二)教师评诗平时,我们经常不知道作者的诗说是李白的,何止是张冠李戴啊!网上还传说李白是预言家呢!(看PPT)其实,要说李白的预言,只有一次,那就是他说“随风直到夜郎西”,10年后,他被贬到比湖南夜郎县更西的贵州夜郎国。
二知人论世,走近诗人(一)诗人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西域碎叶城(吉尔吉斯斯坦),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音律和谐,意境奇妙。
写月名,捉月死。
学过诗作:《古朗月行》(前四句)《静夜思》《赠汪伦》《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名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二)背景解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盛唐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与李白并称“七绝圣手”;学过《芙蓉楼送辛渐》“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出塞》)被贬夜郎而作。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有密切交往。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与李白傲岸不羁较为相似,因“不护细行”而被谤贬龙标尉。
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此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慰藉。
三披文入情,感悟诗情(一)朗读试背:听读齐读。
(节奏平仄押韵)(二)感知意象:杨花子规明月。
(三)品悟感情:忧伤同情牵挂安慰。
四深入品味,鉴赏诗美(一)语言美:自然流畅,生动形象。
(二)韵律美:平仄谐调,押韵清晰。
(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托深沉。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71f778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cf.png)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创作背景。
2.学习四首古代诗歌,并理解其意境和艺术价值。
3.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将学习以下四首古代诗歌:1.《登高》(唐代杜甫)2.《悯农》(唐代李绅)3.《泊船瓜洲》(唐代王之涣)4.《赤壁》(唐代杜甫)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示范诵读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诗歌”这一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课文学习(30分钟)(1)《登高》(唐代杜甫)1.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简述其诗歌风格和主题。
2.引导学生朗读这首诗,分析诗歌的抒情风格和意境,理解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思考。
3.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悯农》(唐代李绅)1.介绍李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简述其诗歌特点和主题。
2.引导学生朗读这首诗,理解其中所表达的农民苦难和诗人的同情心。
3.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排比和夸张修辞手法。
(3)《泊船瓜洲》(唐代王之涣)1.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本诗所描绘的景象和意境,并找出其中的比喻和拟人表达。
3.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在措辞和句式上的巧妙运用。
(4)《赤壁》(唐代杜甫)1.介绍《赤壁》的背景和历史故事。
2.引导学生理解《赤壁》表达的主题和意义,理解史诗的特点和语言魅力。
3.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对仗和借代修辞手法。
3. 课文鉴赏(20分钟)通过学生的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意义和艺术价值,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些优秀的古代诗歌。
4. 课后拓展(15分钟)1.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的知识,写出一篇关于古代诗歌的文章或作文。
2.制作一本古代诗歌朗读集,让学生自行选择诗歌,进行朗读和表演。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和特点,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培养了阅读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539e14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11.png)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古体诗一:《登高》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古体诗二:《赵客缦胡缨》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楚体诗一:《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晴明小院闲窈窕,新蘸斗染又画桥。
天也妒嫉白了日,月也舒懒腰藏钩。
唐体诗一:《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准确朗读《古代诗歌四首》中的诗歌,并理解诗歌写作背景。
2.学生能通过简单的语境推测生词意义,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学生能通过诗歌对比分析,理解不同体裁的诗歌之间的区别。
教学重点1.理解和朗读《古代诗歌四首》中的诗句,包括古体诗和楚体诗。
2.掌握简单的语境推测生词的方法。
3.利用对比分析方法,理解不同体裁的诗歌之间的区别。
教学难点1.初步理解楚体诗中的意境和抒情,比较难以理解。
2.理解和演读唐体诗中抒发思乡之情的内容。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学生先预习教材中的四首古代诗歌。
2.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查找字典,查询不认识的单词,包括生僻字。
新课讲解1.教师重新通过课本投影和黑板,展示《古代诗歌四首》中的四首古代诗歌,让学生正确朗读诗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诗歌内容。
2.在讲解通过字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以及“飒沓如流星”的意义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
3.通过上述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中不常见的词汇,如:“缦(màn)”和“胡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师让学生对比分析不同体裁的诗歌,如楚体诗和唐体诗之间的区别,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于古代诗歌的理解。
课后作业1.学生需要准确背诵《古代诗歌四首》中的所有诗句,并能就语言和意境返思它们背后的文化价值。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37cf7643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49.png)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679ba4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13.png)
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欣赏这四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画面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2. 通过朗读和品析,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感受古代诗人的智慧和才情,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观沧海》——曹操2. 《次北固山下》——王湾3.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4. 《夜雨寄北》——李商隐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本单元的主题和目标。
2. 朗读指导:让学生了解每首诗的背景和主题,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重音和语调,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画面美。
3. 品析诗歌: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让学生分析每首诗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
例如,《观沧海》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曹操的豪情壮志,《次北固山下》可以让学生品味王湾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感受,《天净沙·秋思》可以让学生探讨马致远如何通过意象表达情感,《夜雨寄北》可以让学生理解李商隐与妻子的深情厚谊。
4. 课堂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5. 作业布置:可以让学生背诵这四首诗,并写一篇小短文,描述自己对这些诗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可以采用口头评价、作业评价和小组评价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
2. 评价内容:可以包括学生的朗读能力、品析能力、课堂参与度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等方面。
3. 评价标准:可以设定朗读流畅、有感情;品析合理、有深度;参与积极、有思考;理解准确、有感悟等标准。
五、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反应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
3. 在评价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给予学生合理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四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四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36a1a8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f7.png)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歌的美,分析诗歌在生活中的应用。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诗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意象、韵律等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教学方法上,我觉得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手段,如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的意境;或引入角色扮演,让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去体会诗歌的情感。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实践活动中的诗歌创作环节,学生们表现出较高的创作热情,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在创作时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诗歌的情感表达。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更注重诗歌的内在情感,而不仅仅是外在形式。
此外,我也注意到,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有时会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为了提高讨论的效率,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讨论紧紧围绕主题展开。
-学生在赏析诗歌时,能够结合自身感悟进行创新性表达。
举例:《登飞来峰》一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诗人王安石坚定的信念和豪情。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浮云”和“最高层”的象征意义,体会诗人在政治道路上的自信与决心。
针对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773319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8b.png)
7.课后拓展:布置与四首诗歌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搜集其他作品、创作诗歌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古代诗歌,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语言建构与应用:掌握四首诗歌的基本内容、词语解释和诗句解析,提高学生准确理解和使用古诗文的能力。
-诗句解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例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拟人修辞手法,以及其表达的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
-诗歌主题与意境:把握四首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例如:《天净沙·秋思》通过描绘秋日的萧索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古代诗歌四首》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有所提高,但也遇到了一些挑战。让我来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
首先,我发现通过提问方式导入新课,学生们能更好地将生活实际与诗歌内容联系起来。他们在回答问题时,能够主动联想到自己的经历,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诗歌。然而,我也意识到在引导过程中,需要更加具体和生动地描绘问题情境,以便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诗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歌的价值、分析其艺术特色并探讨其在现代的应用。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采用理论介绍、案例分析以及重点难点解析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们逐步深入理解诗歌。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他们系统地掌握诗歌知识。但同时,我也发现对于某些难点,如诗歌的韵律和意象运用,仅仅依靠讲解和举例还不够,需要更多实际操作和互动来加深理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1482b979563c1ec4da7167.png)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作者】曹操【朝代】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朝代】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朝代】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朝代】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篇二】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第一课时《观沧海》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最新范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最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e5de84d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c4.png)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最新范文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最新范文【导语】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观沧海一、新课导入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zhì)竦峙水何(dàn)(澹澹)(xiāo)(sè)萧瑟2.借助课*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澹澹:水波摇荡.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星汉:银河.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至:极.何:多么.若:好像.临:登上.3.文体知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4.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报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5.背景链接《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诗歌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交流点拨】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高耸陡立.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就用歌唱来畅抒心中的情怀吧.(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交流点拨】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交流点拨】第1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第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想象)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交流点拨】(1)“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原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三)深层探究1.如何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交流点拨】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3.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什么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呢?【交流点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四)熟读成诵四、板书设计水:澹澹山岛:竦峙(壮丽气势)实景--借景抒情观沧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向荣姿态)日月:运行-出其中(奇特想象)虚景博大胸襟星汉:灿烂-出其里(宏伟意境)五、拓展延伸请你搜集几句有关“胸襟”“抱负”“志趣”的诗句.【交流】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⑤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王安石《登飞来峰》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第二课时次北固山下一、新课导入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借助课*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客路:旅途.风正:风顺.悬:挂.残夜: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2.作者简介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3.背景链接《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诗歌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交流点拨】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交流点拨】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行舟.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思念故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交流点拨】首联: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陈陈相因,浑然一体.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交流点拨】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三)深层探究1.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交流点拨】“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交流点拨】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道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四)熟读成诵四、板书设计次北固山下首联:旅途奔波之意借颔联:恢弘阔大之景景颈联: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抒尾联:思乡之情情五、拓展延伸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你所积累的诗歌中,哪些诗句抒写了乡愁?【交流】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②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③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④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⑤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寄杜郎中》⑥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第三课时钱塘湖春行一、新课导入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欣赏过江南春天的美景,伴着老舍先生感受过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跟随白居易一起去领略1180年前的西湖特有的春景!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1)孤山寺北贾亭西(jiǎ)(2)谁家新燕啄春泥(zhuó)(3)浅草才能没马蹄(mò)(4)绿杨阴里白沙堤(dī)2.解释下面词语.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暖树:向阳的树.没(mò):隐没.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3.作者简介白居易是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有“诗魔”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4.诗歌大意《钱塘湖春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第三句和第四句是颔联,颈联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5.背景链接《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西湖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诗歌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读准字音、节奏.【交流点拨】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交流点拨】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1.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写景的诗歌尤其如此.请大家把这首诗还原成画面选择下面的句式,对你喜欢的句子进行赏读.(1)“从……中我看到了……”(2)“从……中我听到了……”(3)“从……中我感受到……”【交流点拨】从第一、二句中,我仿佛看到长衫飘飘的诗人骑马来到贾公亭旁,极目远眺.只见那西湖波澜动荡,与岸平齐.在那水天相接处,水波粼粼,云朵低垂,似乎要亲吻湖面了--它也爱早春的西湖.我从“几处早莺争暖树”中,仿佛听到了黄莺清脆婉转的鸣叫声.2.诗人最喜爱的是湖东的白沙堤.那白沙堤的景色如何呢?诗人除点明是在“绿杨阴里”外,未作任何说明.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写出白沙堤美丽的景色吧.【交流点拨】有湖水,水中有鱼虾,有嬉戏的鸭子.有花草.绿草如茵,像铺了层绿地毯;花儿闪闪,散在绿草丛中.还有花树.杏花开了,散缀枝头;桃花也开了,红艳艳的,灿烂一片.还有人.有骑马的诗人,一边捋着胡须,一边吟诗;好朋友也来了,他们席地而坐,饮酒赏景,谈诗论文,吟诗作画……好不快活.3.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交流点拨】如“初平”,春水初生;“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4.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交流点拨】“最爱湖东行不足”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5.“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交流点拨】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 (三)熟读成诵四、板书设计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水涨云舒贾公亭游春莺歌燕舞白沙堤踪踪花多草浅游人如织西湖早春图(最爱)五、拓展延伸积累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交流】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第四课时天净沙秋思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文体知识《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2.作者简介《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_白朴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3.背景链接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诗歌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节奏、重音.【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交流点拨】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二)整体感知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画图,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交流点拨】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3.“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交流点拨】前三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无限的愁闷.4.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三)深层探究1.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交流点拨】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2.《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交流点拨】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彩.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四)熟读成诵四、板书设计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景小桥流水人家悲怆愁苦古道西风瘦马思乡之情情--夕阳断肠人五、拓展延伸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交流】夕阳已渐西下,只在山顶留下半张无精打采的脸,无奈地看着这无精打采的人间. 一抹余辉暗淡地斜洒在枝桠斑驳的老树的枝头.枯藤缠绕着老树,树上的乌鸦,发出几声凄凉的哀鸣划破黄昏的寂寥,斜阳为乌鸦黑亮的羽翼镀上一层金黄.潺潺的流水在夕阳的映照下波光粼粼,还映出几处人家.一座小石桥静静地站在流水上,像一个老态龙钟的百岁老人,经不起岁月的践踏了.古道漫漫,西风凛冽.路,看不到尽头.在这荒凉古道上,我骑着马,在缓缓地行进.几年来,与我朝夕相处的那匹马,经过岁月无情的洗礼,早已瘦骨如柴.经过多年的流浪,它和我都已疲惫不堪.此时,夕阳正西沉,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我,却仍在外漂泊未归,独自一人浪迹天涯海角,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悲凉.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教学方法: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2.联想、想像法.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预习:1.给生字注音.(10个以上)2.试读课文.(3次以上)3.划分各首诗歌的朗读节奏.4.了解作者和作品,包括:(1)解释题目的含义.(2)简介作者和作品.●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观沧海》《次北固山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二、《观沧海》。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bcd31407312b3169a451a458.png)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水平。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使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几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师: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1、走近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朗读(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2)生齐读,师指导其不足之处(3)生自读,读出自己的理解3、研读诗歌(1)教师讲解: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人教版]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b7d2eb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c5.png)
字词解释
针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 释,让学生了解字词在诗歌中
的含义和用法。
诗歌翻译
将诗歌翻译成现代汉语,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
意境。
诗歌结构分析
让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提高他们
的诗歌鉴赏能力。
拓展练习
创作诗歌
要求学生模仿《古代诗歌四首 》中的诗歌形式,创作自己的 诗歌,以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
精读诗歌,深入理解
详细描述:对每句诗进行详细的解读,包括字 义、句意、修辞手法等方面,帮助学生深入理
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详细描述: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 的情感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总结词:逐句解读 总结词:主题探讨
课堂小结
01
02
03
04
总结词:回顾总结
详细描述:对本节课所学内容 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重点和 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和文学素养。
比较阅读
选取与《古代诗歌四首》主题 或风格相近的诗歌,让学生进 行比较阅读,提高他们的文学 鉴赏能力。
历史背景探究
让学生探究《古代诗歌四首》 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 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认识。
诗歌朗诵比赛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歌四首 》的朗诵比赛,提高他们的语 言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感受力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古代诗歌的优美和魅力,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 自豪感。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人 生,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 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 养,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全面发 展能力。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通用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feb59254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e8.png)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四首》,包括《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些诗歌分别选自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古代诗人风采和时代特色。
我们将详细解读每首诗歌背景、意境和表达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四首古代诗歌作者、背景及历史地位。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鉴赏能力,感受诗歌意境美和韵律美。
3. 学会分析诗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
2.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四首诗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诗歌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四首诗歌作者、背景及历史地位,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解。
3. 诗歌鉴赏:(1)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韵律美。
(2)分析每首诗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情感。
(3)讲解诗歌表达技巧,如对仗、比喻、拟人等。
4. 例题讲解:以《观沧海》为例,分析诗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中对仗手法,解释其表达意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三首诗歌中表达技巧,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享。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次北固山下》中拟人手法,并举例说明。
(2)比较《钱塘湖春行》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意境,谈谈你感悟。
2. 答案:(1)拟人手法:如“山花烂漫”中“烂漫”,赋予花朵以人情感,形象生动地描绘春天景象。
(2)意境比较:《钱塘湖春行》描绘湖光山色之美,表达诗人对美好生活向往;《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以荒凉沙漠为背景,展现诗人坚定信念和豪情壮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班别:姓名:《观沧海》一、常识填空1、《观沧海》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诗。
2、《观沧海》的作者是,字,末年家、家、。
他的诗以见称。
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三、按要求写出诗句1、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3、虚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4、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四、探究提高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2、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下面的诗句中,“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次北固山下》一、常识填空1、《次北固山下》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作者是,是代诗人。
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三、按要求写出诗句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颔联是: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四、探究提高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钱塘湖春行》一、常识填空1、《钱塘湖春行》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诗。
2、《钱塘湖春行》选自《》,作者,字,号;是代着名诗人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三、按要求写出诗句1、《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颈联是:2、诗中描绘西湖胜景的诗句是:3、诗中描写莺歌燕舞的名句是:4、抒写诗人游兴未尽,对西湖美景恋恋不舍之情的诗句是:四、探究提高1、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3、诗中“几处”“谁家”用得极有分寸,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
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天净沙秋思》一、常识填空1、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秋思》是一首。
“天净沙”是,“秋思”是。
2、《天净沙秋思》作者,是代着名作家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按要求写出诗句《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诗句是:四、探究提高1、《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2作者描绘苍凉萧瑟的秋景有什么用意?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4、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字数150字左右。
(课后完成)《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答案)《观沧海》一、常识填空1、《观沧海》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三、按要求写出诗句1、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虚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探究提高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2、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3、下面的诗句中,“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像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或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次北固山下》一、常识填空1、《次北固山下》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作者是王湾,是唐代诗人。
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三、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颔联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四、探究提高1、初春。
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思念故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
《钱塘湖春行》一、常识填空1、《钱塘湖春行》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七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着名诗人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三、按要求写出诗句1、《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颈联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诗中描绘西湖胜景的诗句是:孤山寺北贾亭西;绿杨阴里白沙堤。
3、诗中描写莺歌燕舞的名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4、抒写诗人游兴未尽,对西湖美景恋恋不舍之情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四、探究提高1、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如:“水面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3、诗中“几处”“谁家”用得极有分寸,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
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准确地反映了初春时景物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如果换作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天净沙秋思》一、常识填空1、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2、《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着名戏曲作家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诗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四、探究提高1、《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
(说明:“小桥流水人家”是以乐景反衬哀景,“小桥流水人家”虽好却不是自己的家乡,有家归不得,更加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作者描绘苍凉萧瑟的秋景有什么用意?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达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通过秋景的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4、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字数150字左右。
(课后完成)深秋,夕阳西下。
古道上,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正踽踽独行,陪伴他的惟有那匹衰瘦的老马。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将要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看到溪水流经的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充满幸福温馨,而他此刻却有家难归,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处?独自承受长夜漫漫,怎么能不悲从中来,肝肠寸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