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违反犯罪典型案例及分析

合集下载

初中典型法律案例分析(3篇)

初中典型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青少年法律意识逐渐增强,但青少年违法现象仍时有发生。

本文将以一起初中生违法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其违法原因、法律责任及预防措施,以期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案例描述2019年,某市一所初中发生了一起盗窃案。

犯罪嫌疑人小张(化名),男,14岁,系该校八年级学生。

一天晚上,小张与同学小李(化名)相约到学校附近的小卖部购买零食。

在购买过程中,小张发现小卖部老板的钱箱里有一叠百元钞票。

两人商议后,决定将钱箱里的钱偷走。

当晚,两人趁老板不注意,将钱箱里的钱盗走,共计人民币500元。

三、案例分析1. 违法原因分析(1)法律意识淡薄:小张和小李均系未成年人,法律意识相对较弱,对盗窃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认识不足,导致他们轻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家庭教育缺失:小张和小李的家庭教育较为缺失,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交友不慎:小张和小李在交往过程中,结识了一些不良少年,受其影响,逐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 法律责任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本案中,小张和小李的行为构成盗窃罪,但由于两人均未满十六周岁,不承担刑事责任。

然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十三条,未成年人实施不良行为的,应当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由政府有关部门予以干预。

本案中,小张和小李的父母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预防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学校教育: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抵制不良诱惑。

(3)社会关爱:社会各界要关心关爱未成年人,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关于少年法律犯罪的案例(3篇)

关于少年法律犯罪的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案例以某市未成年人甲为例,剖析少年法律犯罪的原因、过程及后果,旨在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案例背景某市未成年人甲,男,15岁,初中二年级学生。

甲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均为工人。

甲自小聪明伶俐,但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流。

随着年龄的增长,甲逐渐沉迷于网络游戏,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在校园里,甲经常受到同学欺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三、案例经过1. 犯罪动机甲在沉迷网络游戏的过程中,结识了一群不良少年。

他们常常谈论如何通过犯罪获取利益,甲逐渐被这些言论所影响,萌生了犯罪念头。

2. 犯罪过程(1)盗窃:甲在校园内盗窃同学财物,用于购买网络游戏道具和装备。

(2)勒索:甲以暴力威胁同学,勒索钱财。

(3)抢劫:甲与不良少年结伙,在街头抢劫行人。

3. 犯罪后果(1)法律后果:甲因盗窃、勒索、抢劫被公安机关抓获,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2)家庭后果:甲的父母得知儿子犯罪后,痛心疾首,家庭陷入困境。

(3)学校后果:甲所在的学校对甲进行了严肃处理,将其开除。

四、案例分析1. 犯罪原因(1)家庭教育缺失:甲的父母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导致甲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价值观。

(2)学校教育不足:甲所在的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甲的不良行为。

(3)社会环境因素:网络游戏的普及、不良信息的传播等因素对甲产生了不良影响。

2. 犯罪特点(1)低龄化:甲仅为15岁,属于未成年人犯罪。

(2)团伙化:甲与不良少年结伙犯罪,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3)多样化:甲涉及的犯罪类型包括盗窃、勒索、抢劫等,作案手段多样。

五、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建议1. 家庭教育(1)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行为。

(2)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2. 学校教育(1)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学生典型法律案例范文(3篇)

学生典型法律案例范文(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名15岁的中学生,因与同学发生纠纷,一时冲动,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将同学刺伤,造成对方重伤。

事后,小明对自己的行为深感懊悔,但法律的制裁是无法逃避的。

本案例将围绕小明的犯罪行为,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责任及其教育意义。

二、案例描述1. 犯罪过程一天放学后,小明与同学小李在回家的路上发生口角,双方情绪激动。

在争执过程中,小明从书包里掏出一把水果刀,朝小李腹部猛刺一刀。

小李倒地,鲜血直流。

周围同学见状,立即报警,并将小明控制。

2. 案件处理小明被公安机关抓获后,案件移交至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经审理,法院认为小明构成故意伤害罪,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

三、案例分析1.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伤害罪,致人重伤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本案例中,小明已满十四周岁,其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2. 犯罪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小明家庭环境较为复杂,父母离异,缺乏关爱,导致其心理发育不健全,容易冲动。

(2)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小明的心理问题。

(3)社会因素:社会风气浮躁,暴力文化侵蚀,使得小明模仿并实施暴力行为。

3. 教育意义(1)加强家庭教育:父母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2)完善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3)净化社会风气: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减少暴力文化的传播。

四、案例启示1. 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 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承担起教育责任,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预防犯罪的发生。

3.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力武器,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要依法予以严惩。

4. 加强法治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使其明白违法的严重后果,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总之,本案例提醒我们,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不容忽视。

关于青少年热点法律案件(3篇)

关于青少年热点法律案件(3篇)

第1篇近年来,随着我国青少年群体的不断壮大,青少年法律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

从校园霸凌到网络暴力,从偷盗抢劫到毒品犯罪,青少年热点法律案件层出不穷,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针对几个典型的青少年热点法律案件进行分析,探讨法律在保护青少年权益、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的作用。

一、校园霸凌案件校园霸凌是指在学校或学校周边,一方或多方通过言语、肢体等手段对另一方实施欺凌、侮辱、恐吓等行为,造成对方身心伤害的现象。

近年来,校园霸凌案件频发,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案例一:2018年,山东某中学发生一起校园霸凌事件,一名男生被多名同学围殴,导致其头部受到重创,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此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校园霸凌问题的深思。

分析:校园霸凌案件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青少年自身心理、生理发育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存在缺失,导致青少年无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学校、家庭、社会应当共同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制止校园霸凌行为。

二、网络暴力案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暴力逐渐成为青少年犯罪的新趋势。

网络暴力是指通过网络平台,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恐吓等行为,造成对方心理或精神伤害的现象。

案例二:2019年,一名15岁少女因被同学在网络平台上散布侮辱性言论,导致其心理承受不住,跳楼自杀。

此案引发了人们对网络暴力问题的关注。

分析:网络暴力案件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部分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对网络道德的敬畏;另一方面,网络平台监管不力,导致网络暴力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我国《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加强网络内容建设,防止网络暴力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三、偷盗抢劫案件青少年偷盗抢劫案件也是近年来较为突出的法律问题。

这些案件不仅给受害者带来财产损失,还可能对青少年自身造成不良影响。

案例三:2017年,广东某市发生一起青少年团伙抢劫案件,涉案青少年年龄在13至17岁之间。

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

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

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青少年违法犯罪是社会治安问题中的一大隐患,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和家庭教育方式的改变,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呈现出逐渐年轻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以下将通过几个案例来展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些典型表现,以期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案例一,未成年人盗窃案。

小明,17岁,家境贫寒,父母离异,长期由奶奶独自抚养。

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小明在学校成绩不理想,缺乏自信和自尊心。

在一次偶然机会下,小明结识了一伙青少年犯罪团伙,他们经常在放学后聚集在一起,进行盗窃活动。

小明受到团伙成员的影响,也参与到了盗窃行为中。

在一次盗窃行动中,小明被抓获归案,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

案例二,未成年人吸毒案。

小红,15岁,家境优渥,但父母长期在外忙于工作,缺乏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

小红在学校成绩优秀,但因为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怀,她逐渐迷失了自己。

在一次校外活动中,小红结识了一些吸毒的同龄人,她受到他们的诱导和影响,开始接触毒品。

渐渐地,小红沉迷于毒品之中,甚至因此产生了违法犯罪行为,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案例三,未成年人暴力伤人案。

小刚,16岁,性格孤僻,长期受到同龄人的欺凌和排斥。

在一次校园冲突中,小刚因受到同学的侮辱和挑衅,失去了理智,持刀对对方进行了暴力伤害。

这一举动不仅给受害人造成了严重的身体伤害,也给小刚自己的未来蒙上了阴影。

这些案例反映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些普遍特点,家庭教育不善、心理问题、社会环境影响等。

面对这些问题,社会应该重视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加强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提高对青少年的关爱和关注。

同时,也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健康成长,远离违法犯罪的泥沼。

青少年法律案例即分析(3篇)

青少年法律案例即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突出。

其中,盗窃犯罪尤为严重。

本文以某市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为例,对青少年盗窃犯罪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

(一)案件基本情况2019年5月,某市一名15岁的中学生李某,伙同另外两名未成年人盗窃了一辆停放在小区内的摩托车。

三人将摩托车盗走后,将摩托车卖掉,得款共计5000元。

案发后,李某等三人被公安机关抓获。

(二)案件处理结果经审理,法院认为李某等三人构成盗窃罪,依法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元。

另外两名未成年人因年龄较小,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二、案例分析(一)未成年人盗窃犯罪的原因1.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缺失、家长监管不力是导致未成年人盗窃犯罪的重要原因。

在案例中,李某的父母忙于工作,忽视了对他的教育和关爱,导致他形成了不良习惯。

2. 社会因素:社会不良风气、网络诱惑等因素对未成年人产生了负面影响。

案例中,李某在网络上接触到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信息,受到不良影响。

3. 个人因素:未成年人心理发展不成熟,道德观念淡薄,自制力差,容易受到外界诱惑而走上犯罪道路。

(二)未成年人盗窃犯罪的法律问题1. 刑事责任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在本案中,李某已满十四周岁,其盗窃行为构成盗窃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2. 刑罚适用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第七十三条,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同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

在本案中,法院依法对李某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犯罪从轻处罚的原则。

3. 刑罚执行问题: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执行,应当注重教育和挽救。

青少年违法工作案例剖析

青少年违法工作案例剖析

青少年违法工作案例剖析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给社会治理和青少年成长带来了巨大压力。

了解并剖析一些典型的青少年违法工作案例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办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对几个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并探讨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处理青少年违法行为。

一、案例一:未成年人盗窃案1.1 案件概况该案件涉及一名17岁男孩,为满足自己追求时尚和享受高消费生活的需求,多次盗窃他人财物。

1.2 原因分析该案中,主要原因是未成熟的个人认知导致他对非法行为缺乏正确的辨识能力。

同时,在家庭环境中缺乏父母监护和正确引导也是其逐渐走上犯罪道路的诱因之一。

1.3 解决方案针对此类情况,应加强校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

家庭和学校应共同努力,加强对青少年行为规范的培养,并建立有效的监护制度。

二、案例二:未成年人酒驾案2.1 案件概况该案件涉及一名16岁男孩,在未取得驾驶证的情况下酒后驾驶车辆,并造成了重大交通事故。

2.2 原因分析在这种案例中,主要原因是个体道德观念的淡薄以及对后果缺乏清晰认知。

此外,社交媒体上一些宣扬违法行为的信息也可能误导青少年产生酗酒和违反交通规则等之类行为。

2.3 解决方案针对此类情况,应该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教育。

学校可以加强学生参与道德实践活动和引导健康网络使用。

同时,警察部门也需要加强巡逻,打击违法行为并提高其可见性,以确保公共安全。

三、案例三:未成年人网络犯罪案3.1 案件概况该案件涉及一名15岁男孩,利用网络进行非法活动,包括网络诈骗、非法入侵他人隐私和传播违法信息等。

3.2 原因分析这种犯罪行为往往源于青少年对网络世界的兴趣以及对自身技术能力的过分自信。

同时,缺乏足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约束,使得他们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和影响。

3.3 解决方案应提供更全面的网络安全教育,强调网络行为规范与个人隐私保护。

家长应关注并引导孩子正确使用和认识互联网,并加强与学校、社区等相关部门合作,共同打击网络犯罪行为。

初中生典型法律案例(3篇)

初中生典型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诈骗案件层出不穷,青少年成为诈骗犯罪的主要受害者之一。

本案例以一起初中生网络诈骗案为切入点,旨在通过分析案件,引起社会各界对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视。

二、案情简介小明(化名),一名14岁的初中生,因为好奇与陌生网友聊天,被对方以高额回报为诱饵,诱导其参与网络刷单诈骗活动。

小明信以为真,按照对方指示进行操作,最终被骗走自己辛苦积攒的5000元。

事发后,小明父母报警,警方迅速介入调查,将涉嫌诈骗的犯罪嫌疑人抓获。

三、案件分析1. 犯罪嫌疑人分析犯罪嫌疑人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利用小明的好奇心和贪图小便宜的心理,诱导其参与网络刷单诈骗活动。

犯罪嫌疑人手段狡猾,利用网络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逃避法律制裁。

2. 小明分析小明作为一名初中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对网络诈骗的认识。

他盲目追求物质利益,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容易上当受骗。

此外,小明所在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其法治观念薄弱。

3. 家庭和学校教育分析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本案中,小明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问题,父母对孩子的网络使用缺乏监管,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小明的错误行为。

学校教育方面,法治教育课程设置不足,导致学生法治观念淡薄。

四、案例启示1. 加强法治教育,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使其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避免上当受骗。

2. 家庭教育要重视,加强亲子沟通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同时,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3. 学校教育要重视法治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学校要充分发挥法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将法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教育活动。

同时,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法治教育质量。

善用法律_青少年案例(3篇)

善用法律_青少年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日益严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面对这一严峻问题,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法律在预防和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以几个典型案例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善用法律来预防和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

二、案例一:校园暴力事件【案例简介】某中学发生一起校园暴力事件,一名学生因与同学发生矛盾,持刀将对方刺伤。

事发后,受害者家长将涉事学生及其家长告上法庭。

【案例分析】此案中,涉事学生因法律意识淡薄,导致悲剧发生。

家长在事件发生后,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体现了善用法律的重要性。

针对此类事件,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加强法制教育:学校应将法制教育纳入日常教学,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让他们明白违法行为的严重后果。

2. 完善校园管理制度:学校应建立健全校园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防止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3. 强化家校合作:学校与家长应加强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4. 加大法律惩处力度:对校园暴力事件中的施暴者,依法严惩,起到警示作用。

三、案例二:网络诈骗事件【案例简介】某中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冒充家长身份,骗取同学家长的钱财。

事发后,被骗家长将涉事学生及其家长告上法庭。

【案例分析】此案中,涉事学生因法律意识淡薄,触犯了法律。

家长通过法律途径维权,体现了善用法律的重要性。

针对此类事件,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防止网络诈骗事件的发生。

2. 完善网络监管制度: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严厉打击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3. 强化法律意识教育:学校和家庭应教育学生,让他们明白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的严重后果,自觉抵制网络犯罪。

4. 加大法律惩处力度:对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严惩,起到警示作用。

四、案例三:未成年人犯罪事件【案例简介】某中学生因参与盗窃团伙,被公安机关抓获。

少年犯罪法律定责案例(3篇)

少年犯罪法律定责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严重,不仅对社会治安造成了严重影响,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为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我国法律规定了相应的定责标准。

以下是一起典型的少年犯罪法律定责案例。

二、案例简介2019年,某市某中学一名15岁的学生小李(化名)因盗窃同学财物被学校发现。

经调查,小李曾多次在学校附近的小卖部、文具店等地盗窃,涉案金额共计人民币5000元。

小李的父母因家庭困难,无力赔偿受害者损失。

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小李被追究刑事责任。

三、案例分析1. 法律依据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小李15岁,犯盗窃罪,未达到负刑事责任的年龄。

2. 法律定责标准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小李作案时不满十八周岁,属于未成年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 案件审理结果法院审理后认为,小李犯盗窃罪,鉴于其作案时不满十八周岁,且认罪态度较好,悔罪表现明显,决定对其从轻处罚。

最终,小李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00元。

四、案例启示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成长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 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3. 加强社会关爱社会各界应关注青少年成长,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对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要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避免其走上犯罪道路。

4. 完善法律体系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相对严格,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洞。

有关部门应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打击力度。

五、总结本案充分体现了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宽容与关爱。

未成年人犯罪典型案例

未成年人犯罪典型案例

未成年人盗窃案例:2024年市发生了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涉案的是三名15岁少年。

三人利用寒假期间,通过破坏别人家门锁来盗窃现金和贵重物品。

这个案例暴露出未成年人盗窃问题的尖锐性。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是家庭教育不善,家长缺乏对孩子行为的关注和引导,以及没有对盗窃行为的法律后果进行足够的警示和教育。

未成年人吸毒案例:2024年,市发生了一起未成年人吸毒案件。

一名17岁少年尝试了新型毒品,并逐渐上瘾,为了获取毒品资金而进行抢劫和敲诈勒索等犯罪行为。

这个案件揭示了未成年人吸毒问题的严重性。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包括好奇心和追求刺激、朋友之间的不良影响、不良社会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

未成年人网络犯罪案例:2024年,市发生了一起未成年人网络犯罪案。

一名16岁少年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诈骗,冒充他人身份进行网络购物消费。

这个案例引发了人们对未成年人网络犯罪问题的关注。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未成年人缺乏正确的网络使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也可能是家长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行为缺乏监管和引导。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案例:2024年,市发生了一起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案。

一名14岁少年在学校内对一名同学使用暴力,造成严重伤害。

这个案例引发了社会对未成年人暴力行为的关注。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心理问题,如情绪不稳定、攻击性等,同时也可能是家庭环境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因素。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而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给予更多的关注、教育和帮助,以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稳定。

中学生违法案例

中学生违法案例

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分析及对策--法制专题教育月材料中学生违法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具有它本身的特点。

下面结合几起青少年违法行为的案例,简要的分析下青少年犯罪的一些特征案例1:今年暑假三位初中女生因无聊到某舞厅玩,碰到年龄相仿的一群青少年,为首的是女孩A某,因一言不合,A某指使随她来的几个男少年,劫持三位女生到某宾馆进行轮番殴打折磨,其中一女生在A 某的同意下还遭到了强暴,手段令人发指。

这一案例突出了青少年犯罪的突发性、团伙性、动机单一性和手段残忍性.追溯他们犯罪的原因,A 某父母离异,她曾混入社会后受骗失身.随后破罐破摔,成为害群之马中的为首分子,称王称霸,惹是生非。

三位受害女生也开始出入舞厅,追求高档消费,她们有的缺乏家庭温暖,有的缺少管教,自我保护意识差,到舞厅寻刺激,嘴巴不饶人,终因势单力薄而受害.从中可以看出,青少年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差,在心理尚未成熟的前提下,受到外界不良的因素侵蚀之后,意志颓废,又有虚荣心理作祟,想在同伙面前“扎台型”,往往容易不计后果,做出令常人无法想象的事情。

案例2:某一中学生在上学路上骑自行车撞倒一老太,他开始表现不错,即送老太进医院,并表示愿赔偿医药费。

经交通警察处理,裁定赔偿经费后,老太的丈夫逼他再增一倍赔偿费。

该生的父母是瞎子,经济拮据,他被逼后想不通,用酒把自已灌醉,产生了“杀死老头”的想法,借着酒胆,他冲到老头家用榔头砸死了老头。

上述案例纯属突发事件.该男生平时并无劣迹,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这也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偶发事件中,他们往往意气用事,不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容易想不通而走极端。

案例3:某高一女生与邻居海员谈恋爱,当海员出海后又遇到另一俊男追求,她沉迷这一男子,不听父母劝告,并逃学.该男青年把她带到表哥嫂处过夜,当晚,男青年翻出表哥家的2万多现金,她未作阻止,第二天逃离后挥霍游玩。

回家被抓后男青年推说自已有前科,要女生顶罪。

审判时,男青年把全部责任推到该女生身上,致使女生重判,二审时,女生才说出实情而改判.此案可以看出,由于受年龄、文化水平的制约,未成年女性认识客观事物往往凭自已的主观愿望片面地认识问题,有时形成错误的道德观和世界观。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例及分析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例及分析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例及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对青少年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也对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构成威胁。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例层出不穷,其中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吸毒、欺凌等各种违法行为。

下面将结合具体案例,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进行分析。

首先,盗窃是青少年常见的违法犯罪行为之一。

以小明为例,他因为家境拮据,经常在商场、超市等地盗窃商品。

虽然他每次盗窃的物品价值不高,但是频繁的盗窃行为给商家和社会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盗窃行为的背后,往往是青少年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同时也可能受到了家庭、社会等方面的不良影响。

其次,抢劫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之一。

比如小红和小刚因为好奇和冲动,对路人进行抢劫,造成了严重的社会恶果。

抢劫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包括缺乏法制观念、缺乏家庭教育、追求刺激感等。

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故意伤害案例也屡见不鲜。

比如小华因为与同学发生矛盾,用刀将同学伤害,造成了严重后果。

故意伤害行为的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包括情绪管理能力不足、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等。

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另外,青少年吸毒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比如小杰因为好奇尝试吸食毒品,导致身体和心理受到严重伤害。

青少年吸毒的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包括对毒品的错误认知、对自身健康的漠视等。

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青少年欺凌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比如小明因为在学校遭受欺凌,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欺凌的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包括心理问题、家庭问题、学校环境等。

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综上所述,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例层出不穷,背后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的。

我们需要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个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青少年犯罪法律案例(3篇)

青少年犯罪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李某,男,17岁,初中文化程度。

2019年5月,李某因家庭矛盾与父母产生争执,离家出走。

在流浪过程中,李某为了解决生活所需,产生了盗窃的念头。

2019年6月15日,李某在夜间潜入某商场,盗走现金人民币5000元。

案发后,李某被商场保安抓获,并由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

二、案件处理过程1. 侦查阶段: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立即展开侦查工作。

通过调取商场监控录像、走访周边群众等方式,迅速锁定了嫌疑人李某。

在确凿的证据面前,李某对其盗窃行为供认不讳。

2. 起诉阶段:检察机关对李某的犯罪事实进行了审查,认为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3. 审判阶段:人民法院依法开庭审理了此案。

在审理过程中,李某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并表示悔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法院认为李某犯罪时未满18周岁,属于未成年人,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三、案件判决结果人民法院经过审理,认为李某盗窃他人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鉴于李某犯罪时未满18周岁,具有自首情节,认罪态度良好,悔罪表现明显,依法对其从轻处罚。

最终,法院判决李某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四、案例分析1.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本案中的李某属于未成年人犯罪典型案例。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走上犯罪道路。

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2. 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规定:本案中,李某犯罪时未满18周岁,属于未成年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这是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的具体体现。

3. 犯罪预防与教育:本案的发生,提醒我们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关于青少年相关法律案例(3篇)

关于青少年相关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然而,在成长的过程中,青少年往往由于缺乏法律意识,容易陷入法律纠纷。

本文将通过剖析几个典型的青少年法律案例,旨在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法律守护提供借鉴。

二、案例一:校园暴力事件【案情简介】某中学初二学生小明(化名),因一次误会与同学小刚(化名)发生争执。

在冲突中,小明持刀将小刚刺伤,导致小刚重伤住院。

事后,小明被公安机关抓获。

【案例分析】校园暴力事件在青少年中较为常见,此类事件往往源于青少年间的误会、矛盾。

本案例中,小明因缺乏法律意识,未能妥善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本案中,小明持刀故意伤害他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启示】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尊重他人,宽容待人。

在遇到矛盾时,应寻求合理、合法的解决途径,避免采取暴力手段。

三、案例二:网络侵权事件【案情简介】某高中生小李(化名)在网络上发表了一篇侮辱某知名人士的文章,引起公愤。

文章发表后,小李受到众多网友的指责和谩骂。

某知名人士的律师团队发现后,将小李告上法庭。

【案例分析】网络侵权事件在青少年中较为普遍,青少年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也容易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本案例中,小李在网络上发表侮辱性言论,侵犯了知名人士的名誉权。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五条,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本案中,小李侵犯了知名人士的名誉权,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启示】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自觉遵守网络法律法规,尊重他人合法权益。

在发表言论时,要注重言辞,避免侵权行为。

四、案例三:盗窃事件【案情简介】某初中生小张(化名)因家庭贫困,产生盗窃心理。

一天,小张潜入邻居家中,盗取了价值5000元的财物。

事后,小张被公安机关抓获。

真实青少年法律案例(3篇)

真实青少年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2019年6月,某市某中学初二学生小李(化名),因家境贫困,长期受到同学的欺负。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李得知同学小明(化名)家中有大量贵重物品,心生贪念。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小李伙同其他两名同学,潜入小明家中,实施了偷盗行为。

三人共盗得现金人民币1万元、笔记本电脑一台、平板电脑一台以及若干金银首饰。

二、案件经过1. 案发当晚,小李、小张(化名)、小王(化名)三人商量好作案计划,决定在深夜潜入小明家偷盗。

2. 当晚23时许,三人悄悄翻墙进入小明家。

小李负责寻找贵重物品,小张和小王则负责放风。

3. 经过一番搜寻,小李在客厅沙发旁的茶几上找到了一个黑色手提包,包内装有1万元现金。

小李将其拿走。

4. 同时,小李还发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台平板电脑以及若干金银首饰。

三人将这些物品分赃后,逃离现场。

5. 次日,小明发现家中被盗,立即报警。

警方通过调查,迅速锁定嫌疑人小李、小张、小王。

6. 经审讯,三人对自己偷盗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三、法律分析1. 刑法相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本案中,小李、小张、小王均为未成年人,且不满十八周岁。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本案中,小明因被盗财物遭受了物质损失,有权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四、判决结果1. 法院审理后,认为小李、小张、小王三人构成盗窃罪,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法律中学生案例分析(3篇)

法律中学生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在中学生群体中,由于年龄、认知水平、法律意识等方面的限制,可能会出现一些法律问题。

本案例通过对一个中学生涉嫌盗窃案件的分析,旨在探讨中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预防和解决此类问题。

二、案例背景某中学高一学生李某,因家庭经济困难,产生了盗窃的想法。

一日,李某发现学校图书室内有一部手机,遂趁无人之际,将手机盗走。

得手后,李某将手机卖给了校外的一名收赃者。

然而,李某的盗窃行为很快被学校发现,并被警方抓获。

三、案例分析1. 李某的行为性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在本案中,李某盗窃手机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首先,李某的盗窃行为具有故意性,即明知是他人财物而仍实施盗窃;其次,李某的盗窃行为具有非法性,即未经财物所有人同意,擅自占有他人财物;最后,李某的盗窃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即破坏了社会秩序,侵害了他人合法权益。

2. 李某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李某已满十六周岁,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对于李某的盗窃行为,应当依法判处相应的刑罚。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 案例启示(1)加强中学生的法律教育。

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中学生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明白违法犯罪的危害性。

(2)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家庭和学校应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防止他们因心理问题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完善校园安全管理。

学校应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提高防范意识,防止类似盗窃事件的发生。

(4)加强家校合作。

家庭和学校应加强合作,共同关注中学生的成长,共同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学生犯罪真实法律案例(3篇)

学生犯罪真实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5月,某市某中学发生一起学生抢劫案。

犯罪嫌疑人李某,男,15岁,初中一年级学生。

因长期受到校园欺凌,李某产生了报复心理。

在一天放学后,李某与同班同学张某(男,14岁)结伙,持刀抢劫了该校初三学生王某(男,16岁)的财物。

作案后,两人将赃款平分,随后各自逃走。

不久,公安机关根据线索将两人抓获。

二、案件分析1. 案件性质本案是一起典型的校园抢劫案。

犯罪嫌疑人李某和张某在作案过程中,实施了暴力行为,严重侵犯了被害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本案中,李某和张某的行为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

2. 犯罪动机李某作案的动机主要是报复。

他在校园中长期受到欺凌,导致心理扭曲,对被害人产生了强烈的报复心理。

这种心理状态使得他在作案过程中,不顾后果,采取极端手段,侵犯他人权益。

3. 犯罪手段李某和张某在作案过程中,采用持刀抢劫的手段。

这种手段具有极高的暴力性,对被害人的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抢劫罪的暴力手段包括暴力、胁迫以及其他方法。

本案中,李某和张某的行为符合抢劫罪的暴力手段。

4. 犯罪后果本案给被害人王某造成了财产损失和身心伤害。

同时,李某和张某的行为也严重扰乱了校园秩序,影响了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

三、法律适用1. 犯罪嫌疑人李某和张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抢劫罪的刑罚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二)抢劫财物数额巨大的;(三)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恶劣的。

2. 由于李某和张某系未成年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未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青少年违反犯罪典型案例及分析

青少年违反犯罪典型案例及分析

青少年违反犯罪典型案例及分析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仅对国家、社会和被害人及其家人造成危害,也会对自己和家人造成危害,代价往往是极其沉重的。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微妙关系,时刻保持警惕。

了解一些典型案例,可以帮助我们学法、知法、守法、用法,认识到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之间只有一步之遥。

在实施任何行为时,我们都应该冷静思考,想想是否合法,如果不合法,就不要去做。

我们应该牢记:恶伤害自己,品德扶正自己,法律规范自己;父母养育自己,老师教导自己,国家关怀自己。

我们要靠自己的努力,不断成长进步。

案例1:手表指针仍跳动,少女生命已逝据XXX调查,网络传播的色情信息对青少年有很大的诱惑力。

一些青少年由于“尝试”色情刺激而发展到实施性犯罪。

例如,19岁的XXX结识了一位18岁的女性网友“冷心女”,见面后趁醉酒之机将其强奸并掐死,并抛尸河中。

类似的案例还有河南省东部两名初中女生被诱骗到家中,强奸后杀害,并将尸体埋藏在自家院内。

这些案例表明,网络情爱的浪漫追求也可能成为青少年犯罪的诱因。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被网络中的“狼外婆”欺骗。

案例2:了解网络才明白,“这些孩子怎么能对同龄人下那么狠的毒手”有些青少年在网络上欺凌同龄人,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了解网络的特点和危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

我们应该认识到网络欺凌的严重性,积极参与反欺凌活动,同时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成为欺凌者。

一名山西少年因为每次上网都被母亲阻止,发帖雇凶杀母。

几天后,一名同样沉迷网游的初中生为了200元“报酬”成为凶手,他们联手将这位母亲砍死。

郑州青年小威沉迷网游几乎疯狂。

2006年10月3日,在“作战”过程中,游戏对家小威的“女朋友”被“杀死”。

XXX找到在另一家网吧上网的游戏对家,并将其活活打死。

远在合肥市新站开发区的XXX,年仅16岁,在网吧玩一种用刀捅人的暴力游戏时,由于技术欠佳,每次都被别的玩家“捅”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违反犯罪典型案例及分析前言:近些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十分突出,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仅会造成对国家、社会、被害人及其家人的危害,也会造成对自己和家人的危害,代价往往是极其沉重的。

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

青少年违法犯罪会改写自己的人生,埋葬自己的前途,自己付出的代价是最为沉重的。

很多时候违法犯罪离我们并不遥远。

作为青少年,要牢记一句古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同学们,了解一些典型的案例可以帮助我们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可以认识到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仅仅是一步之遥,如果让不良行为任其发展,必然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实施每一个行为时,一定要冷静思考,想想是不是违法?若违法即止步。

请同学们记住几句话:恶习伤害你,品德扶正你,法律规范你;父母养育你,老师教导你,国家关怀你。

路在脚下,成长进步,关键要靠你自己去努力。

【案例1】手表指针仍跳动,少女生命已逝根据济源市检察院的调查,由于网络传播信息形象直观,无论是赤裸裸的色情影视画面,还是充满挑逗性的文字,对青少年都充满了诱惑,一些青少年由“尝试”色情刺激发展到实施性犯罪。

19岁的杨小帅,是河南省太康县人,初中毕业后便在外闯荡,经常在网吧上网聊天。

2006年4月,他结识了一位18岁的女性网友“冷心女”,聊了几次后他们相约见面。

见到身材苗条的“冷心女”后,杨小帅趁醉酒之机将其强奸。

受辱后,“冷心女”说要报案,于是杨小帅将其活活掐死,并抛尸河中。

同样悲惨的命运,也降临在了河南省东部两名初中女生身上。

通过网上交友聊天,两名案犯先后将她们诱骗到家中,强奸后杀害,并将尸体埋藏在自家院内。

一年后案件被侦破,两名女生的尸体被挖出时,其中一名死者戴的手表指针仍在跳动,但如花的生命却永远凝固了。

后来,这两名案犯被枪决。

“追求浪漫,这是网络情爱的一种时尚,几行文字、几个符号,便能使青年男女们爱得死去活来。

然而,我们不能不警惕那些‘温柔的陷阱’,别被网络中的‘狼外婆’撕毁了理想中的爱情梦幻。

”李宏民说。

【案例2】了解网络才明白,“这些孩子怎么能对同龄人下那么狠的毒手”“她让我没有一点上网自由,我恨她,请帮我除掉她,愿意者请与我联系。

”这是一个山西少年在网上雇凶杀母的帖子,只因为每次上网都受到母亲的阻止。

可悲的是,几天后山西省运城市一名同样沉迷网游的初中生,为了200元“报酬”成为凶手,他们竟联手将这位母亲砍死。

郑州青年小威沉迷网游几乎疯狂。

2006年10月3日,在“作战”过程中,游戏对家将小威在网游中的“女朋友”“杀死”。

一怒之下,小威竟找到了在另一家网吧上网的游戏对家,并将其活活打死。

无独有偶,远在合肥市新站开发区的胡某,年仅16岁,在网吧玩一种用刀捅人的暴力游戏时,由于技术欠佳,胡某每次都被别的玩家“捅”倒。

而坐在一旁的同龄少年也在玩同一种游戏,他忍不住对胡某冷嘲热讽了几句。

在网上“杀”红了眼的胡某当即火冒三丈,抽出半尺长的防身刀具,捅向同龄少年的胸口,导致他当场死亡,而胡某则又坐回电脑前,依旧沉浸在暴力游戏中。

直到警方赶到现场,胡某才惊醒:“我是不是杀死人了?会不会坐牢?”据济源市检察院调查,大部分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作案的诱因、作案的勇气甚至作案方式都来源于游戏。

一些网络暴力游戏从2D升级为3D,动画效果极其逼真,游戏人物杀人或被杀时,血光四溅。

这样长期的、无数次的“杀人”训练使玩家变得情感丧失,对生命麻木,血腥而直观的画面加上充满挑逗性的文字,极大地刺激了他们的模仿欲,使他们由“网上搏杀”到“仿效杀人”,由网络游戏高手演变成为现实中的凶犯。

“我以前就想不明白,这些未成年的孩子,怎么能对同龄人下那么狠的毒手!”济源市检察院检察长李宏民说,“了解了网络游戏,我才明白,他以为人被杀死之后,可以像游戏里的人物一样,在下一局中死而复生,继续厮杀!可生命哪里有下一局啊!”【案例3】看不顺眼施暴力三未成年人被判刑三名未成年人只因对一少女看不顺眼,便决定“教训”对方,对其进行殴打、辱骂。

日前,三名施暴者分别被判处不同刑期。

2006年2月中旬的一天凌晨,中学生黄某、陶某和罗某一起来到网吧上网,看见同在网吧上网的同龄人小芳(化名)极“不顺眼”,三人便将其挟持到河滨公园内进行殴打、辱骂,并强行让小芳脱光衣服坐在啤酒瓶上,其间,罗某还抢走了小芳身上的70余元现金。

由于被公园管理人员发现,三人才扔下小芳仓皇而逃。

几天后,黄某等三人被南明警方抓获。

区检察院分别以侮辱妇女罪、抢劫罪对三人提起了诉讼。

南明区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黄某、陶某以暴力胁迫方式侮辱这名妇女,其行为已构成侮辱妇女罪。

罗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暴力威胁手段强行劫取他人财产,其行为已构成抢劫罪。

考虑到三被告均未年满十八周岁,根据《刑法》相关规定,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处黄某三年有期徒刑,陶某两年有期徒刑,罗某有期徒刑两年并处罚金。

【案例4】少男少女集体吸毒三好生沦为卖淫女----市公安局戒毒所有关负责人说,无知好奇、追求刺激,是青少年染上毒品的两大主因。

长沙某中学高中生斌斌(化名)在父母和邻居眼中,一直是个乖孩子。

今年10月17日,是斌斌16岁生日。

斌斌提出要和自己的好友一起过生日,父母答应了。

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儿子当天晚上竟与12名同学、好友一起吸毒!斌斌过生日那天当晚,斌斌和他的10多名好友、同学齐聚贺龙体育馆附近一酒吧内。

经过一番唱歌跳舞、喝酒嬉戏后,有人提出这种玩法不刺激,要买点K 粉、摇头丸来助兴。

这一提议竟得到了大家的附和。

13名少年男女凑了数百元,从一名经常出没于酒吧的贩毒人员王某手中,买来了一些K粉和摇头丸。

在酒精的刺激下,他们开始吸食……很快,少男少女们的目光开始迷离,身体开始扭曲,沉浸在疯狂之中。

不久,他们被市公安局治安支队侦查大队的民警带回了治安支队。

经审讯得知,13人均为长沙市在校中学生或大学生,最小的才14岁,其中还有7名女学生。

他们中的大多数此前曾多次吸毒。

据市公安局治安支队侦查大队有关负责人熊海军介绍,与斌斌一道被抓的这13名学生中,有几名学生的家长早就发现了自己孩子出现过反常行为。

其中一名学生的母亲,还是一名医生。

在事发前,这名母亲曾注意到,孩子的举止有异,甚至注意到孩子的尿液颜色发生了明显改变。

可她压根儿就没想到孩子已染上毒品。

【案例5】少年为上网疯狂盗窃摩托车电池因上网成瘾,为筹集上网费用,五名未成年少年竟疯狂盗窃摩托车电池。

日前,这五名嫌疑少年被江门市新会警方抓获,并当场缴获被盗摩托车电池十九块。

据了解,十月九日凌晨四时许,江门新会一一零指挥中心接到群众报警,称几名少年在市区一大厦附近鬼鬼祟祟,怀疑在盗窃摩托车。

巡逻民警迅速赶到案发现场,抓获五名嫌疑少年,并当场缴获被盗摩托车电池十九块。

经初步审查,五名少年男子(十三至十六岁,其中四名为在校学生)供认,自今年初,上网成瘾,为筹集上网费用,有分有合,乘夜深人静,盗窃停放在路边的摩托车电池,卖给流动收废品人员或废品收购站。

目前,这五名少年和涉嫌非法收购废旧物品的人员已依法受到处理。

【案例6】“蛊惑仔”引诱学生犯罪一名年仅16岁的女中学生露露听说有个低年级的同学骂她,就叫来几个朋友,把那个女孩暴打一顿;另一名18岁的女生燕子参与5起抢劫,抢钱近5000元。

问起她们这么做的原因,她们竟然回答说:“当班长、学习尖子远不如当大姐大威风!”据燕子和露露说,为什么要选择用打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呢?因为她们看到电视、录像里都是这样,挺牛的,相比于单调乏味的课本上的说教和家长的唠叨,她们当然更喜欢情节生动的电影故事,看得多了,就觉得,认“干哥哥、干姐姐”比友谊重要,电影里的“老大”都用拳头自己解决问题,找老师、报警都是小角色。

在电影中,那些大哥、小弟动不动就挥刀冲上街头,都是让人佩服的英雄……正是由于这些电影电视的“蛊惑”,一些家庭幸福、在校表现良好的学生开始“出轨”。

不良的社会环境目前已经成为未成年人形成犯罪心理的重要外部原因,有关部门必须加大扫黄打非的力度,消除环境给青少年带来的不良刺激,这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分析鉴于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的增多的现象,给我们法学界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因此认真研究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对于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大的意义。

现对青少年违法犯罪成因分析归纳如下:1、不良动机的影响例如,经不住金钱诱惑的拜金主义会产生贪污、贿赂等犯罪;不劳而获、不思进取、贪图享受的享乐主义可以诱惑青少年去盗窃、抢劫;复仇的报复心理可以导致杀害、伤害别人;赌博、吸毒不良习气等均可以引发大量刑事案件的发生。

2、自身素质低,抵御能力差由于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学文化的关键时期,加上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其涉世未深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不良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各种文化糟粕的影响一些“黄色”书刊和不良“网络游戏”的毒害,一些新闻媒体播放的暴力等影视制品和暴力游戏的影响,都导致一些青少年效仿而犯罪。

4、婚姻、家庭因素的影响一些青少年因恋爱、婚姻的不成功,造成与恋人或夫妻反目为仇,进行暴力、凶杀等报复。

有一些因父母感情不好或离异造成性格孤癖、内向、不好交往、憎恨男性或女性等不正常心态导致犯罪,还有的因父母溺爱,不良影响(如赌博、吸毒等)而失足犯罪。

5、学校教育的片面当前,有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而忽略了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法制教育不够,导致许多青少年学生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不知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头脑中没有辨别是非的标准,不懂法、不知法,也就谈不上遵纪守法,这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6、各种社会因素和舆论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容易产生高消费意识的盲目膨胀,追求物质金钱的欲望及腐朽思想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时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重新抬头,另外经济收入的差距加大,造成了青少年心理上的不平衡,诱发青少年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使得一些青少年为获不义之财疯狂作案。

三、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分析——现把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原因归纳如下:1、好奇心理的驱使青少年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这是他们的天性。

本应成为求知欲望的资本,促使成才的心理保障,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有时对好坏良莠缺乏全面正确的判断,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随心所欲,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2、盲从意识的作祟在一些团伙共同犯罪案件中,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根本没有完全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不知道所犯罪行的严重性,而只是盲目跟随其他成员做事,人云亦云,并没有明确的犯罪动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