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探析
[摘要]贫困大学生是高校校园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心理问题的易发人群。文章分析了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原因对策
随着高校收费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个由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合理承担高等教育培养成本的机制已经逐步形成,但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是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随之增加。据有关部门统计,1996年在校大学生中特困生有几十万人,1999年有100.5万人,2000年增至142万人。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截至2005年8月,全国有贫困大学生405万人,贫困生约占大学生总数的26%。社会各界在关注贫困大学生问题时,往往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救助方面,而忽视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由贫困所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与就业,是高校和社会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环节。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负担沉重,心理发展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自卑是指自我评价偏低、自愧无能而丧失自信,并伴有自怨自艾、悲观失望等情绪体验的消极心理倾向。自卑是贫困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城镇下岗失业家庭、农村和偏远地区,经济背景的差异带来明显的心理差异。特别是同学之间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悬殊,对贫困生的刺激很大,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多愁善感、行为畏缩、瞻前顾后。
2.依赖。多数贫困生在面对贫困时,有积极的心态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但部分贫困生在面对贫困带来的挫折时,容易产生退避的心理反应,缺乏战胜贫困的勇气和毅力,把解决贫困的任务全部推给学校和社会,一味地指望政府、社会和学校的资助,甚至将他人的捐助用于大吃大喝或购买奢侈品,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依赖心理。
3.封闭。封闭是指个人将自己与外界隔离,很少或没有社交活动。部分贫困生由于经济上、心理上的原因,不能融入集体中去,把自己当做“另类”看待,在心灵深处设置了一道屏障,有意无意地与同学疏远,不愿与同学、老师交往,掩盖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欲望。因此,其内心经常处于封闭状态,内心矛盾加剧,严重影响学习与生活。这样就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障碍,妨碍其成长和成才。
4.焦虑。焦虑是个体没有达到预定目的或预感即将发生某种不幸,或在感到孤独和存在矛盾冲突的情况下产生的。它是一种因内在紧张在一定预期内反复出现的痛苦的复合型负性情绪,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体验。过重的经济压力、激烈的竞争和人际关系的不适,使贫困大学生经常处于精神紧张、烦躁不安的焦虑情绪之中。这种焦虑状态持续下去,就会损害正常的心理活动,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
5.嫉妒。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嫉妒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它会限制人的交往范围,压抑人的交往热情。贫困大学生的嫉妒心理是和周边同学相比较而产生的。在嫉妒心理的支配下,贫困大学生给自己造成不良的人际关系氛围,在心理上感到孤独、寂寞。
此外,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还有虚荣、攀比、偏激、逆反等,由此所带来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着他们身心的发展。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所承担的心理压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经济贫困因素。经济原因是导致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因素。据调查显示,从家庭收入来看,贫困生家庭的平均年收入在4100元左右,而平均每个学生每年的学费是5400元左右。贫困生的生活费平均每月是217元,在大城市,这217元只能满足吃饭等基本需求,还有17%的家庭不提供生活费。而其他非贫困生平均每月开支在576元左右,是贫困生的两倍。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农村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他们长期处于巨大的经济压力中,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将自我封闭起来,造成心理脆弱、敏感、焦虑等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影响。贫困生的“心理贫困”与其青少年时期的人格发展有密切关系。家庭教育是早期人格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贫困生来自贫困家庭,这些贫困人群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形成了相应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定式。其中的一些负面因素,如思维方式的封闭性、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敏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等都影响着贫困生的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进入大学后,经济压力加大,非智力因素的竞争增多,这些都使贫困生内心的矛盾、焦虑和自卑感加重,也使他们在人格方面的弱点凸显出来。
3.学习压力。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他们进入大学后,由于经济原因,不能和其他学生一样拥有现代化的学习工具,课余时间还要寻求勤工助学机会,因此,在学习上的投入比其他学生要少得多。同时,他们又期望通过努力学习获取高额奖学金以改变自身经济困境。这就使他们经常处在一种想勤工助学又怕耽误学习、想学习又需要勤工助学的矛盾心理冲突中。一旦因勤工助学影响学习成绩时,这种矛盾冲突就会显得更加激烈。久而久之,这种无法解除的矛盾、冲突就会引发诸多心理问题。
4.人际交往压力。贫困大学生和其他同学一样都有强烈的交往需要,但由于整日为学习、生活奔波,而且缺乏扩大交往的经济实力,使贫困生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并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有些贫困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拒绝师生善意的同情;有些不愿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封闭;还有些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
5.择业、就业的压力。当今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为了保证顺利就业,在大学期间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如考证、培训、考研等,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而这些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贫困生如果要获得同样的机会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时,社会转型期间就业市场中存在部分不正之风,这都会使贫困大学生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有学者认为,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的情况下,来自农村和城市低保家庭的贫困大学生往往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