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位置和疆域教学设计
初中中国疆域教案
初中中国疆域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范围。
2. 让学生掌握中国的行政区划和各级行政单位的名称。
3.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海域及分界线。
教学重点:1.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范围。
2. 中国的行政区划和各级行政单位的名称。
3. 中国的海域及分界线。
教学难点:1.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范围的描述。
2. 中国的行政区划和各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的记忆。
3. 中国的海域及分界线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准备:1. 地图:中国政区图、中国疆域图。
2. 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中国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范围。
2. 提问:中国的地理位置在哪里?它的疆域范围包括哪些地方?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范围。
2. 让学生根据教材,总结中国的行政区划和各级行政单位的名称。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范围,让学生理解并记忆。
2. 讲解中国的行政区划和各级行政单位的名称,让学生理解并记忆。
3. 讲解中国的海域及分界线,让学生理解并记忆。
四、课堂练习(1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关于中国疆域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2. 让学生在中国政区图上标出各级行政单位的名称。
五、总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中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范围、行政区划和海域及分界线。
2. 强调重点内容,让学生记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阅读教材、讲解和练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了中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范围、行政区划和海域及分界线。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也要注意巩固学生的记忆,加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位置和疆域 教学设计
第一节位置和疆域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我国的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使学生学会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二)过程与方法1.动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2.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二、学法指导通过“领土四端点”“濒临的海洋”“邻国”等知识点的教学,指导学生把地名落实地地图上和借助地图获取有关信息的学习方法。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二)难点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四、课时按排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录音机、投影、地球仪。
六、师生互动设计教师指图引导学生看、读、想、讨论等,并不断对学生的发言进行鼓励,评价归纳。
学生通过看图、读图、填图发言等加深对中国疆域知识的认识。
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课前向学生介绍本节的素质教育目标及重难点,使学生心中有数。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人新课] 播放《大中国》,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第一节位置和疆域一、从世界看中国[挂图]“世界地图”。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线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线为西经20°和东经160°。
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我国位于北半球。
中国的疆域教学设计
中国的邻国和海洋
1. 能够在地图上指出中国的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1. 地图法:利用地图展示中国的邻国和海洋分布情况
1. 通过课堂问答和地图指认,检查学生对中国邻国和海洋的掌握情况
2. 了解中国濒临的海洋和主要岛屿
2.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任务
2. 根据小组合作的成果和表现进行评价
2. 根据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和表现进行评价
中国的疆域教学设计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
1
中国的地理位置
1. 掌握中国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1. 讲授法:教师详细讲解中国的地理位置特点
1. 通过课堂问答和测验,检查学生对中国地理位置的掌握情况
2. 了解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 地图法:利用地图展示中国的地理位置,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 根据学生的记忆情况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5
中国的地理位置优越性分析
1. 分析中国地理位置在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上的优越性
1.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
1. 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和分析深度进行评价
2. 了解中国地理位置优越性对经济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影响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中国地理位置优越性对经济发展和国际交往的积极影响2.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 Nhomakorabea度进行评价
2
中国的疆域范围
1. 记住中国的领土面积和四至点
1. 记忆法:通过反复诵读和记忆,帮助学生记住中国的领土面积和四至点
1. 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中国疆域范围的记忆情况
2. 了解中国领土的辽阔和重要性
《中国的疆域》教学设计
《中国的疆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中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并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读图说出领土面积和中国的疆域四至,以及领海、内海,半岛、岛屿还有海峡的分布。
3、读图说出我国的临国。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分析归纳中国的地理位置特点。
2、学会估算中国东西跨经度差、南北跨纬度差,培养读图和析图能力。
三、情感看法和价值观通过对中国位置优越,疆域广阔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产生民族自豪感,形成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分析归纳中国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优越性。
2、熟记中国邻国的位置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评价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引导归纳。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由多媒体播放视频《我爱你,中国》导入,视频中展示中国有代表意义的自然风光、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大江大河以及建国以来的发展成就。
(提问): 1、同学们知道我们国家名字的全称吗?2、视频中出现了我国的母亲河,是哪条河?3、我国疆域辽阔,陆地面积排世界第三,同学们知道我们国家陆地的总面积吗?(老师归纳)视频中我们看了中国的大江大河,高原雪山壮美秀丽,民族建筑大气磅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必要了解祖国母亲的方方面面。
首先,我们来了解她的位置和疆域。
二、讲授新课。
(1)伟大的祖国(活动)多媒体显示教材第2页图1-1 “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图,布置学生读图探讨下列问题:1、描述中国的地理位置。
2、在世界政治地图上,找出日本、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巴西四个国家,对比说出中国与这四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差异。
3、综合上述分析,说一说中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其有何优越性?(2)辽阔的疆域(活动)多媒体显示教材第3页图1-2 “中国的疆域图”图,布置学生读图探讨下列问题:1、说出中国的疆域四至点。
2、估算中国东西跨经度差,南北跨纬度差,并判断是东西宽还是南北长。
3、思考中国东西跨经度大有什么影响?南北跨纬度广又有什么影响?(活动)多媒体显示教材第5页图1-5 “中国濒临的海洋”图,布置学生读图探讨下列问题:1、说出中国的陆地面积和海域面积。
中国的疆域教学设计
我国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优势?.
1,我国东部濒临海洋,有利于海洋交通,海水养殖.
2,东部靠近海洋,有利于夏季风带来大量的降水.
3,我国西北部和亚洲的内陆相联.可以通过陆地和亚洲各国实行经济贸易活动.
学生阅读地图找出我国的邻国.14个邻国.6.
三,巩固练习
1,我国的地理位置,从半球位置上,位于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从海陆位置上位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了解我国的四至:
最北: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北纬53度,
最南:离赤道附近的北纬4度.曾母暗沙.
最东: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交汇处.东经135度附近..
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东经73度.
我国的最北端和最南端按照1纬度111千米算,南北距离近50度,我国南北距离相差将近5500千米.
我国南北距离跨纬度大,跨了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没有寒带.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板书Biblioteka 题:(1分)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二,展示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了解我国是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了解我国的四至,以及濒临的海洋.
3,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三,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地图1-1,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找出我国在世界上的地理位置.
学生议论:
从半球位置看,我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从海陆位置看,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学生活动:
比较四个国家,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日本,巴西的地理位置.说说它们的地理位置差异.
《第一章第一节疆域》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疆域》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中国疆域的基本概念,包括疆域的地理位置、面积大小以及行政区划的基本情况。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我国疆域的分布特点,认识到我国疆域辽阔、资源丰富、民族多样的基本国情,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国家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中国疆域的地理位置和主要行政区划,理解我国疆域的分布特点和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地图和实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疆域的广阔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信息整合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与教具:准备初中地理教材、地图册、投影仪及中国地图等教具。
2. 课件与资源:制作包含中国疆域分布、行政区划、地理特点等内容的PPT课件,准备相关地理图片和视频资源。
3. 学生预习:布置学生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了解我国疆域的基本情况,收集相关地理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时,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地理知识,如中国的地理位置、主要地形等。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疆域辽阔,都有哪些省份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疆域》这一课。
”通过这样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新课展开(一)了解疆域概念教师首先向学生解释疆域的概念,包括疆界、国土面积、地形地貌等。
通过图示和文字描述,使学生对疆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中国疆域的概述通过幻灯片展示中国疆域的概况,包括领土面积、东西南北的边界、海岸线等。
让学生了解中国在亚洲乃至世界的位置和重要性。
(三)主要省份介绍1. 分类介绍:将中国省份按照地理位置、经济特点等进行分类,如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内陆地区等,并逐一介绍每个地区的代表省份。
2. 互动学习:利用中国地图,让学生自己指出每个省份的位置,并回答一些关于该省份的简单问题。
例如,学生可以分享该省份的特色美食、名胜古迹等。
3. 视频教学:播放关于中国各省份的短片或图片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各省份的风土人情。
八年级地理教案 中国的疆域9篇
八年级地理教案中国的疆域9篇中国的疆域 1教学目的:1.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我国领土的范围和面积。
了解并记住我国濒临的海洋,我国的领海和内海、半岛和岛屿、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国家的分布。
2.教会学生识读和使用“中国疆域和行政区划”图,并能在空白的“中国疆域和行政区划”图上填注邻国、领海及濒临的大洋名称。
3.通过教授有关我国疆域的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激励学生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节重点是我国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我国的疆域和国土面积。
难点是记住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国家的名称和分布。
教学方法主要应用谈话法。
教具“世界地形图”、“中国政区图”、“中国疆域和邻国示意图”(自制投影片)、“中国地形图”。
课时 1.5~2课时。
讲授提纲一、我国的地理位置1.半球位置2.海陆位置3.经纬位置二、我国的疆域和面积1.疆域的概念2.面积三、我国濒临的海洋1.我国的海洋2.我国的领海3.漫长的海岸线及众多的岛屿四、我国的陆界和邻图1.漫长的陆界2.陆上邻国3.隔海相望的国家五、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1.从纬度位置看2.从海陆位置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收听歌曲“歌唱祖国”的录音]“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宽广美丽……”,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会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
我们伟大的祖国国土究竟有多大呢?它在地球上的位置如何呢?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以便更深入地认识我们可爱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学习新教材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板书]第一节中国的疆域[板书]一、我国的地理位置[板书][读图练习]指导学生看“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让学生说出我国所处的半球位置。
1.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板书][读图练习]看“世界地形图”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2.海陆位置:位于亚洲东部,在太平洋西岸。
初中地理中国的位置教案
初中地理中国的位置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掌握中国所处的半球、时区、温度带等基本信息。
2. 掌握中国的疆域范围,包括陆地和海洋。
3. 了解中国的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 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中国的地理位置特点。
2. 中国的疆域范围。
教学难点:1. 对中国地理位置的理解和记忆。
2. 对中国的疆域范围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准备:1. 地图:中国政区图、世界地图。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中国政区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这是哪个国家的领土?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了解自己的祖国在世界上处于怎样的位置吗?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范围、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2. 学生结合教材,完成预习检测题目。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根据教材,讲解中国的地理位置特点,如半球位置、时区位置、温度带位置等。
2. 教师讲解中国的疆域范围,包括陆地和海洋。
3. 教师讲解中国的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批改练习题,给予学生反馈。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中国疆域图,标注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2. 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地理位置和疆域范围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中国政区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自主学习环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范围、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在课堂讲解环节,教师详细讲解中国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疆域范围,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通过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在总结与拓展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年级地理上册《疆域》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我国疆域的四至点,掌握我国领土面积、海岸线长度等基本地理知识;理解我国行政区划的层级关系,掌握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位置、简称及行政中心;认识我国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特征及其对疆域形成的影响。
-话题包括:我国疆域的特点、行政区划的意义、地形气候对疆域的影响等;
-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做好记录,为课堂分享做好准备。
2.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疆域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与疆域知识相关的练习题,如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兴趣。但由于年龄较小,生活经验有限,对我国疆域知识了解不足,空间概念和地理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在学科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地理概念和地图知识,但在行政区划、地形气候等方面的基础较为薄弱。此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存在一定差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在此基础上,本章节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2)结合地图,识记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位置、简称及行政中心;
(3)总结我国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特征,并分析这些特征对疆域形成的影响。
2.提高作业:
(1)选取一个感兴趣的省级行政单位,了解其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主要地形和气候类型,撰写一篇简要介绍该行政单位的地理概况的文章;
(2)思考我国疆域的形成与变迁的原因,结合时事政治,分析我国疆域稳定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中国的领土教案
初中地理中国的领土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范围和领土特点。
2. 通过地图和图表,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和地理信息素养。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中国的地理位置2. 中国的疆域范围3. 中国的领土特点4. 中国的地理分区教学重点:1.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范围。
2. 中国的领土特点。
教学难点:1. 对中国地理位置和疆域范围的理解。
2.对中国领土特点的把握。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地图和图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范围。
2. 学生分享对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范围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范围和领土特点。
2. 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内容,讲解中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范围和领土特点。
2. 教师通过地图和图表,展示中国的地理分区。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中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范围和领土特点。
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五、练习与巩固(10分钟)1.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
2.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对中国地理位置、疆域范围和领土特点的认识。
2.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教学延伸:1. 学生进行中国地理考察,深入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
2. 学生撰写考察报告,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图和图表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范围和领土特点。
通过课堂讨论和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范围,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和地理信息素养。
同时,通过教学延伸,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
2024年《中国的疆域》地理教案(精选6篇)
2024年《中国的疆域》地理教案(精选6篇)《中国的疆域》地理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记住我国的面积、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知道我国的陆疆、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能力目标: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巩固学生的比例尺相关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我国疆域辽阔、地理位置优越等基本国情的认识,激发爱国热情,增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责任感。
教学建议关于“中国的疆域”的教材分析本节中国的疆域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教材首先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认识中国,把握中国的位置、范围。
本节知识是学习中国地理的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学习中国的疆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教会学生从空间上认识地理事物特征的方法,借以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能力。
教材还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地理位置给中国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这部分内容是体现地理学科应用价值的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切入点。
因此该节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能力和地理意识的养成。
从知识结构看,“从世界看中国”明确中国的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我国的疆域”明确中国的国土面积、范围,利用经纬度确定我国的四端,即经纬度位置;“我国濒临的海洋”进一步明确海陆位置关系及海陆组成特点;“陆界和邻国”明确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相对位置关系。
知识点:从世界看中国→明确地理位置我国的疆域→明确国土面积、领土四端我国濒临的海洋→明确领海、内海、濒临的海洋、海岸线及隔海相望的国家、岛屿和半岛陆界和邻国→陆界和邻国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是本节知识的重点;读图用图是能力培养的重点。
难点:分析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关于“中国的疆域”的教法建议在本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联系学生在以前学过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方法,运用分析、比较、读图、谈话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用。
中国的疆域教案-【经典教育教学资料】
教学设计(首页)初中英语定语从句专项练习精题一、用适当的关系词填空:1. I still remember the night _______I first came to the house.2. I'll never forget the day________ we met each other last week.3. Mr Black is going to Beijing in October, _______is the best season there.4. I will never forget the days _______I spent with your family.5. I'll never forget the last day______ we spent together.6. This is the school ______I used to study.7. Do you still remember the place______ we visited last week?8. Do you still remember the place_______ we visited the painting exhibition?9. Have you ever been to Hangzhou,_____is famous for the West Lake?10. Have you ever bee to Hangzhou, ______lies the West Lake?11. Tom will go to Shanghai,______live his two brothers.12. I live in Beijing,____is the capital of China.13. There was a time ______there were slaves in the USA.14. It is the third time ______you have made the same mistake.15. It was in the street _____I met John yesterday.16. It was about 600 years ago____the first clock with a face and an hour hand was made.17. The moment _____I saw you, I recognized(认出)you.18. This is the very novel about____we've talked so much.19. This is the way____he did it.20. Who is the student _____was late for school today?21. Who _____knows him wants to make friends with him?22. What else was there in my brother____you didn't like?23. He lives in the room____window faces to the south.24. He lives in the room, the window_____faces to the south.25. This is Mr. John for____son I brought a book yesterday.26. This is Mr. John for_____I bought a book yesterday.27. This is the hour_____the place is always full of women and children.28. And there is one point ______I'd like your advice.29. Winter is the time of year______the days are short and nights are long.30. I hope you will find this valley a beautiful place____you may spend your weekend.二、历届中考定语从句单项选择题集锦1. Don’t talk about such things of __________ you are not sure.A. whichB. whatC. asD. those2. Is this the factory __________ you visited the other day?A. thatB. whereC. in whichD. the one3. Is this factory __________ some foreign friends visited last Friday?A. thatB. whereC. whichD. the one4. Is this the factory __________ he worked ten years ago?A. thatB. whereC. whichD. the one5. The wolves hid themselves in the places __________ couldn’t be found.A. thatB. whereC. in whichD. in that6. The freezing point is the temperature __________ water changes into ice.A. at whichB. on thatC. in whichD. of what7. This book will show you __________ can be used in other contexts.A. how you have observedB. what you have observedC. that you have observedD. how that you have observed8. The reason is __________ he is unable to operate the machine.A. becauseB. whyC. thatD. whether9. I’ll tell you __________ he told me last week.A. all whichB. thatC. all thatD. which10. That tree, __________ branches are almost bare, is very old.A. whoseB. of whichC. in whichD. on which11. I have bought the same dress __________ she is wearing.A. asB. thatC. whichD. what12. He failed in the examination, __________ made his father very angry.A. whichB. itC. thatD. what13. We’re talking about the piano and the pianist __________ were in the concert we attended last night.A. whichB. whomC. whoD. that14. The girl __________ an English song in the next room is Tom’s sister.A. who is singingB. is singingC. sangD. was singing15. Those __________ not only from books but also through practice will succeed.A. learnB. whoC. that learnsD. who learn16. Anyone __________ this opinion may speak out.A. that againstsB. that againstC. who is againstD. who are against17. Didn’t you see the man __________?A. I nodded just nowB. whom I nodded just nowC. I nodded to him just nowD. I nodded to just now18. Can you lend me the novel __________ the other day?A. that you talkedB. you talked about itC. which you talked withD. you talked about19. Is there anything __________ to you?A. that is belongedB. that belongsC. that belongD. which belongs20. ---- "How do you like the book?”---- "It’s quite different from __________ I read last month.”A. thatB. whichC. the oneD. the one what21. Mr. Zhang gave the textbook to all the pupils except __________ who had already taken them.A. the onesB. onesC. someD. the others22. The train __________ she was travelling was late.A. whichB. whereC. on whichD. in that23. He has lost the key to the drawer __________ the papers are kept.A. whereB. in whichC. under whichD. which24. Antarctic __________ we know very little is covered with thick ice all the year round.A. whichB. whereC. thatD. about which25. It’s the third time __________ late this month.A. that you arrivedB. when you arrivedC. that you’ve arrivedD. when you’ve arrived26. It was in 1969 __________ the American astronaut succeeded in landing on the moon.A. thatB. whichC. whenD. in which27. May the fourth is the day __________ we Chinese people will never forget.A. whichB. whenC. on whichD. about which28. We are going to spend the Spring Festival in Guangzhou, __________ live my grandparents and some relatives.A. whichB. thatC. whoD. where29. The hotel __________ during our holidays stands by the seaside.A. we stayed atB. where we stayed atC. we stayedD. in that we stayed30. Is it in that factory __________ “Red Flag” cars are produced?A. in whichB. whereC. whichD. that31. It is the Suez Canal __________ separates Asia __________ Africa.A. which, toB. where, fromC. that, fromD. that, with32. Under the bridge, however, almost directly below, __________ was a small canoe, with a boy in it.A . there B. where C. it D. which33. He is not __________ a fool __________.A. such, as he is lookedB. such, as he looksC. as, as he is lookedD. so, as he looks34. Is that the reason __________ you are in favor of the proposal?A. whichB. whatC. whyD. for that35. He must be from Africa, __________ can be seen from his skin.A. thatB. asC. whoD. what36. He has two sons, __________ work as chemists.A. two of whomB. both of whomC. both of whichD. all of whom37. I, __________ your good friend, will try my best to help you out.A. who isB. who amC. that isD. what is38. He is a man of great experience, __________ much can be learned.A. whoB. thatC. from whichD. from whom39. ---- Do you know the town at all?---- No, this is the first time I __________ here.A. wasB. have beenC. cameD. am coming40. I don’t like __________ you speak to her.A. the wayB. the way in thatC. the way whichD. the way of which41. The two things __________ they felt very proud are Jim’s gold watch and Della’s hair.A. about whichB. of whichC. in whichD. for which42. The dinner was the most expensive meal we __________.A. would haveB. have hadC. had never hadD. had ever had43. Do you know which hotel __________?A. she is stayingB. she is staying inC. is she stayingD. is she staying in44. There is only one thing __________ I can do.A. whatB. thatC. allD. which45. Who can think of a situation __________ this idiom can be used?A. whichB. thatC. whereD. in that46. I have many books, some of __________ are on chemistry.A. themB. thatC. whichD. those47. They were interested __________ you told them.A. in whichB. in thatC. all thatD. in everything48. The astronaut did many experiments in the spaceship, __________ much help for knowing space.A. which we think it isB. which we think are ofC. of which we think isD. I think which is of49. The great day we looked forward to __________ at last.A. comeB. cameC. comingD. comes50. I like the second football match __________ was held last week.A. whichB. whoC. thatD. /初中英语定语从句专项练习精题一、用适当的关系词填空:1. I still remember the night _______I first came to the house.2. I'll never forget the day________ we met each other last week.3. Mr Black is going to Beijing in October, _______is the best season there.4. I will never forget the days _______I spent with your family.5. I'll never forget the last day______ we spent together.6. This is the school ______I used to study.7. Do you still remember the place______ we visited last week?8. Do you still remember the place_______ we visited the painting exhibition?9. Have you ever been to Hangzhou,_____is famous for the West Lake?10. Have you ever bee to Hangzhou, ______lies the West Lake?11. Tom will go to Shanghai,______live his two brothers.12. I live in Beijing,____is the capital of China.13. There was a time ______there were slaves in the USA.14. It is the third time ______you have made the same mistake.15. It was in the street _____I met John yesterday.16. It was about 600 years ago____the first clock with a face and an hour hand was made.17. The moment _____I saw you, I recognized(认出)you.18. This is the very novel about____we've talked so much.19. This is the way____he did it.20. Who is the student _____was late for school today?21. Who _____knows him wants to make friends with him?22. What else was there in my brother____you didn't like?23. He lives in the room____window faces to the south.24. He lives in the room, the window_____faces to the south.25. This is Mr. John for____son I brought a book yesterday.26. This is Mr. John for_____I bought a book yesterday.27. This is the hour_____the place is always full of women and children.28. And there is one point ______I'd like your advice.29. Winter is the time of year______the days are short and nights are long.30. I hope you will find this valley a beautiful place____you may spend your weekend.二、历届中考定语从句单项选择题集锦1. Don’t talk about such things of __________ you are not sure.A. whichB. whatC. asD. those2. Is this the factory __________ you visited the other day?A. thatB. whereC. in whichD. the one3. Is this factory __________ some foreign friends visited last Friday?A. thatB. whereC. whichD. the one4. Is this the factory __________ he worked ten years ago?A. thatB. whereC. whichD. the one5. The wolves hid themselves in the places __________ couldn’t be found.A. thatB. whereC. in whichD. in that6. The freezing point is the temperature __________ water changes into ice.A. at whichB. on thatC. in whichD. of what7. This book will show you __________ can be used in other contexts.A. how you have observedB. what you have observedC. that you have observedD. how that you have observed8. The reason is __________ he is unable to operate the machine.A. becauseB. whyC. thatD. whether9. I’ll tell you __________ he told me last week.A. all whichB. thatC. all thatD. which10. That tree, __________ branches are almost bare, is very old.A. whoseB. of whichC. in whichD. on which11. I have bought the same dress __________ she is wearing.A. asB. thatC. whichD. what12. He failed in the examination, __________ made his father very angry.A. whichB. itC. thatD. what13. We’re talking about the piano and the pianist __________ were in the concert we attended last night.A. whichB. whomC. whoD. that14. The girl __________ an English song in the next room is Tom’s sister.A. who is singingB. is singingC. sangD. was singing15. Those __________ not only from books but also through practice will succeed.A. learnB. whoC. that learnsD. who learn16. Anyone __________ this opinion may speak out.A. that againstsB. that againstC. who is againstD. who are against17. Didn’t you see the man __________?A. I nodded just nowB. whom I nodded just nowC. I nodded to him just nowD. I nodded to just now18. Can you lend me the novel __________ the other day?A. that you talkedB. you talked about itC. which you talked withD. you talked about19. Is there anything __________ to you?A. that is belongedB. that belongsC. that belongD. which belongs20. ---- "How do you like the book?”---- "It’s quite different from __________ I read last month.”A. thatB. whichC. the oneD. the one what21. Mr. Zhang gave the textbook to all the pupils except __________ who had already taken them.A. the onesB. onesC. someD. the others22. The train __________ she was travelling was late.A. whichB. whereC. on whichD. in that23. He has lost the key to the drawer __________ the papers are kept.A. whereB. in whichC. under whichD. which24. Antarctic __________ we know very little is covered with thick ice all the year round.A. whichB. whereC. thatD. about which25. It’s the third time __________ late this month.A. that you arrivedB. when you arrivedC. that you’ve arrivedD. when you’ve arrived26. It was in 1969 __________ the American astronaut succeeded in landing on the moon.A. thatB. whichC. whenD. in which27. May the fourth is the day __________ we Chinese people will never forget.A. whichB. whenC. on whichD. about which28. We are going to spend the Spring Festival in Guangzhou, __________ live my grandparents and some relatives.A. whichB. thatC. whoD. where29. The hotel __________ during our holidays stands by the seaside.A. we stayed atB. where we stayed atC. we stayedD. in that we stayed30. Is it in that factory __________ “Red Flag” cars are produc ed?A. in whichB. whereC. whichD. that31. It is the Suez Canal __________ separates Asia __________ Africa.A. which, toB. where, fromC. that, fromD. that, with32. Under the bridge, however, almost directly below, __________ was a small canoe, with a boy in it.A . there B. where C. it D. which33. He is not __________ a fool __________.A. such, as he is lookedB. such, as he looksC. as, as he is lookedD. so, as he looks34. Is that the reason __________ you are in favor of the proposal?A. whichB. whatC. whyD. for that35. He must be from Africa, __________ can be seen from his skin.A. thatB. asC. whoD. what36. He has two sons, __________ work as chemists.A. two of whomB. both of whomC. both of whichD. all of whom37. I, __________ your good friend, will try my best to help you out.A. who isB. who amC. that isD. what is38. He is a man of great experience, __________ much can be learned.A. whoB. thatC. from whichD. from whom39. ---- Do you know the town at all?---- No, this is the first time I __________ here.A. wasB. have beenC. cameD. am coming40. I don’t like __________ you speak to her.A. the wayB. the way in thatC. the way whichD. the way of which41. The two things __________ they felt very proud are Jim’s gold watch and Della’s hair.A. about whichB. of whichC. in whichD. for which42. The dinner was the most expensive meal we __________.A. would haveB. have hadC. had never hadD. had ever had43. Do you know which hotel __________?A. she is stayingB. she is staying inC. is she stayingD. is she staying in44. There is only one thing __________ I can do.A. whatB. thatC. allD. which45. Who can think of a situation __________ this idiom can be used?A. whichB. thatC. whereD. in that46. I have many books, some of __________ are on chemistry.A. themB. thatC. whichD. those47. They were interested __________ you told them.A. in whichB. in thatC. all thatD. in everything48. The astronaut did many experiments in the spaceship, __________ much help for knowing space.A. which we think it isB. which we think are ofC. of which we think isD. I think which is of49. The great day we looked forward to __________ at last.A. comeB. cameC. comingD. comes50. I like the second football match __________ was held last week.A. whichB. whoC. thatD. /。
疆域 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疆域(一)疆域与行政区划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从半球来看,我国位于半球和半球;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大陆的东部, __洋的西岸,从纬度位置来看,我国大部分位于带,没有 _带。
纬度位置的优越性表现在:南北跨纬度大, _差异大,光热条件好,为发展多种业生产提供有利条件。
海陆位置的优越性表现在:部地区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对外贸易;部地区深入大陆内部,便于陆上与中亚、西亚及欧洲各国友好往来。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陆地领土面积平方千米,是仅次于、加拿大的世界第三大国,东临(自北向南)海、黄海、东海和海及太平洋,我国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
陆上国界线达万多千米与个国家为邻;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与个国家隔海相望,其中和既与我国的陆邻国又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是我国的内海。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我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划分为、、三级,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其中个省,个自治区,个直辖市,2 个特别行政区。
二、人口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人口增长,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增长。
为控制人口,提高人口,我国把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2.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以黑龙江至云南省一线为界,人口多少。
三、民族3.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族,民族分布特征是、、。
初中地理中国疆域教案
初中地理中国疆域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2. 掌握我国领土范围,包括四个端点及经纬度;3. 知道我国濒临的海洋、邻国和岛屿;4. 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素养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我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2. 我国领土的范围和边界。
教学难点:1. 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和经纬度;2. 我国濒临的海洋、邻国和岛屿。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图;2. 教学PPT或黑板;3. 教学素材(如图片、地图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或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的地理位置;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吗?谁能描述一下我国的大致位置和特点?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领土的范围,包括四个端点及经纬度;2. 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濒临的海洋、邻国和岛屿;3.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如半球位置、温度带、时区等;2. 详细讲解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包括经纬度;3. 讲解我国濒临的海洋、邻国和岛屿的分布及特点;4. 结合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疆域的广阔和美丽。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标注经纬度;2. 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我国濒临的海洋、邻国和岛屿;3. 教师点评学生练习情况,并进行讲解。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我国疆域的特点;2.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我国的疆域有什么认识和感受?;3.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我国疆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延伸:1. 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我国疆域的资料,进行阅读和分享;2. 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我国疆域的美丽和广阔。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了解了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濒临的海洋、邻国和岛屿。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1.1.1 疆域(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同步实用高效备课课件(人教版)
第一节《疆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领海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他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二)综合思维目标1.通过图释导学,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归纳总结我国的地理位置,提高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对照地图指出与我国陆地上相邻和隔海相望的国家以及我国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有学生通过读图找位置记顺口溜填图等方式,熟悉并尝试记住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位置、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三)地理实践目标运用地图描述我国的地理位置,并能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四)人地观念目标通过认识我国有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和难点1.运用地图,归纳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图文结合记忆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三、教材设计思路要认识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以及区域分异和区际联系,理解我国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首先要认识我国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范围。
它们是谈论和了解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理解自然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也是认识我国基本国情的重要前提。
而空间位置和空间范围需要放到特定的空间背景去认识,即整个世界背景。
所以,在教材开篇第一章设计了“从世界看中国”,在第一节设计了“疆域”,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范围。
地理位置是构成国家综合实力的最基本要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国拥有多样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也决定了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努力奋斗下,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美好前景。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播放音乐《大中国》。
问题引领:1.听了《大中国》这首歌,你有什么感想?2.中国哪些方面让你感到自豪?教师小结: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灿烂的文化、辽阔的疆域、壮丽的山河、悠久的历史。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一节《中国的疆域》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一节《中国的疆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国的疆域》是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四至点、行政区划以及地理位置的特点。
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全面认识中国疆域的基础知识,为后续学习中国地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空间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中国疆域广阔,地理位置复杂,学生对部分内容可能仍存在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四至点、行政区划等基本信息。
2.使学生掌握中国地理位置的特点,提高地理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中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2.中国行政区划的概念及划分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理位置特点。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地区为例,讲解行政区划的划分及意义。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我国疆域的认识和看法。
六. 教学准备1.中国地图及相关资料2.PPT课件3.教学视频或图片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疆域的范围,提问:“你们对中国疆域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内容做铺垫。
2. 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四至点等基本信息,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地理位置的特点。
同时,通过PPT展示中国行政区划的划分及意义,让学生初步了解行政区划的概念。
3. 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根据地图,找出中国的四个四至点,并说明其地理位置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答案。
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巩固(10分钟)教师以具体地区为例,讲解行政区划的划分及意义。
例如,分析四川省的行政区划特点,让学生了解行政区划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5.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疆域广阔,地理位置复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学习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地理空间观念。
初中地理疆域教案6
教案6:初中地理《中国的疆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领土的四至点,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半球位置。
2. 使学生能够描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并能够分析与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3. 加深学生对我国疆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 掌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
2. 学会分析与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地理事物空间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幅《中国政区图》,让学生辨认这是哪个国家的领土。
然后提问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他们是否知道我国在世界上处于怎样的位置,具体面貌如何。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从这节课开始了解自己的国家。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中关于我国疆域的内容,了解我国领土的四至点,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半球位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课堂讲解(1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课堂讲解。
讲解我国疆域的特点,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及如何分析与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
四、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优越性进行国家发展。
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
五、练习巩固(10分钟)学生利用填充图册中的《中国疆域图》,填注出我国的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东部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我国疆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疆域的基本情况。
在自主学习和课堂讲解环节,让学生掌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学会分析与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通过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练习巩固环节,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一课,主要介绍了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行政区划以及各省级行政单位的地理位置和概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疆域辽阔,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行政区划的具体内容仍较模糊,对各省级行政单位的地理位置和概况了解不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实际事例来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行政区划,以及各省级行政单位的地理位置和概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实际事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行政区划,以及各省级行政单位的地理位置和概况。
2.难点:各省级行政单位的地理位置和概况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实际事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案例教学法:以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为例,分析其地理位置和概况,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图:准备我国行政区划图、各省级行政单位地理位置图等。
2.图片:准备各省级行政单位的标志性建筑、特色景观等图片。
3.案例:准备与各省级行政单位相关的事例,如经济、文化、历史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行政区划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范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各省级行政单位的地理位置和概况,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实际事例了解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特点。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1节《位置和疆域》教学设计1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1节《位置和疆域》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1节《位置和疆域》主要介绍了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范围。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初步了解,也是培养学生对国家地理位置和疆域的认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和文字,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特点。
二.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理位置和疆域的概念理解不深,需要通过实例和地图进行具体讲解。
此外,学生对地图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也有所不同,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范围,掌握我国的主要地理位置和疆域特点。
2.培养学生对地图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增强国家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范围。
2.难点:地理位置和疆域的概念理解,地图的阅读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问题。
2.使用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范围。
3.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材和教学PPT。
2.准备相关地图和案例资料。
3.准备教学道具和教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我国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范围。
提问:“请大家观察这幅地图,你能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范围吗?”2.呈现(10分钟)呈现我国地理位置和疆域的相关知识点,包括经纬度、邻国、海域等。
讲解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如东经、北纬等。
讲解我国疆域的范围,如东北、华北、华东、西南等。
3.操练(10分钟)分发地图,让学生阅读和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和疆域范围。
提问:“请大家根据地图,说一说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范围。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回答。
4.巩固(10分钟)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地理位置和疆域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复习课教案
课题: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运用中国政区图归纳确定我国范围的方法,描述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运用中国政区图通过定范围、找位置,说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记住我的领土面积。
3.运用资料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4.通过练习,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应用,达到学会的水平。
(二)教学重点:确定范围的方法,描述
(三)教学难点:描述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和温度带吗?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梳理:
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东、北半球)
纬度带和温度带
7.设疑:从我国的经纬度范围来看,你对我国领土的特点有什么认识?
针对学生的回答,强调我国领土辽阔,陆地领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是个陆地大国。
8.设疑:中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中,哪个国家比我国更寒冷?哪个国家草原非常辽阔?哪个国家拥有热带风光,信奉印度教?
8.设疑:从中国的邻国和隔海相望国就知道了我国的什么位置?
归纳:邻国和隔海相望国——相对位置
9.设疑:从描绘的海岸线中,你能读出哪些信息?你读出的信息说明了什么?
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
临海和大洋——海洋大国
追问:从读出的临海和大洋中,你就能读出中国的什么位置?——海陆位置
知识梳理:见板书纬度,大部分处于北温带、一小
部分处于热带
5.思考并说出从我国的经纬度
范围可以看出,我国领土面积辽
阔
6.思考并说出俄罗斯比我国更
寒冷,蒙古草原特别辽阔,印度
拥有热带风光,且信奉印度教
6,说出从我国的邻国隔海相望
国就知道了我国的相对位置
7.思考并说出能读出4个临海和
太平洋,说明我国海域面积辽
阔,是个海洋大国。
点。
培养学生的逻辑
思维能力,从范
围认识我国领土
的特点,是个陆
地大国。
从读图分析推理
中认识我国的海
陆位置以及我国
是个海洋大国的
特点。
构建知识体系,
认识学习国家范
围和位置的方法
实战练习
那么如何更好的内化、吸收这些知识,
更好的把握这三条考试说明要求呢?还
需要我们实战练习。
布置任务,组织学生完成任务二
完成学案任务二强化行政区划的
等级和界线意
识。
巩固
练习布置作业完成学案中的巩固练习
强化对本部分内
容和方法的运
用,巩固本节复
习的知识。
三、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