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间脑和端脑
合集下载
小脑间脑端脑解剖
![小脑间脑端脑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fe773b1d55270722192ef778.png)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大脑半球的髓质
联络纤维 联系同侧半球内各部分皮 质的纤维
连合纤维 连合左右半球皮质的纤维 投射纤维 大脑皮质与皮质下各中枢 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联络纤维
弓状纤维 钩束 上纵束 下纵束 扣带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连合纤维
胼胝体 前连合 穹隆和穹隆连合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大脑皮质颞横回
(二)后丘脑
外侧膝状体
视觉传导中继站
传入纤维: 视束传递来的双眼的视觉纤维
传出纤维: 视辐射 内囊后肢 大脑距状沟两侧的皮质
(三)上丘脑
位于第三脑室顶部周围 包括松果体、缰三角、缰连合、 丘脑髓纹、后连合 脑沙
(四)底丘脑
为中脑被盖和背侧丘脑的过度区 底丘脑核—半身舞蹈病
(五)下丘脑
影响运动起始、计划和协调 确定运动的力量、方向和范围
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1、不会引起随意运动丧失(瘫痪) 2、运动障碍在同侧 3、共济运动失调、眼球震颤、意向性震颤 原小脑综合症:①平衡失调,表现为站立不 稳,行走两脚叉开,左摇右晃;②眼球震颤。 新小脑综合症: ①肌张力降低; ②共济运 动失调,不能准确指鼻,不能快速做交替动 作;③意向性震颤。
扣带沟
楔叶
胼 胝 体 距状沟 舌回
嘴 膝 干 压
(一)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半球底面的主要沟回
钩 枕颞沟 海马旁回 枕颞外侧回 枕颞内侧回 嗅球 嗅束 嗅三角
前穿质
海马沟
侧副沟
(一)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海马结构
海马 hippocampus
齿状回 海 马
齿状回
侧脑室
海马旁回
四讲:间脑、小脑和端脑
![四讲:间脑、小脑和端脑](https://img.taocdn.com/s3/m/6257dec6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10.png)
间脑(jiānnǎo)、 小脑
和端脑
第一页,共34页。
间脑(jiānnǎo)的分部
• 背侧丘脑(qiūnǎo) • 后丘脑(qiūnǎo) • 下丘脑(qiūnǎo) • 上丘脑(qiūnǎo) • 底丘脑(qiūnǎo)
第二页,共34页。
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外侧(wài cè)核
三叉丘系
脊髓(jǐ suǐ)丘系、内侧 丘系
岛叶
第二十七页,共34页。
尾状核头
内
背侧丘脑
囊
(qiūnǎo)
(n
与
è i 豆状核
ná
nɡ
)
豆状核
皮质(pízhì)
脑干束 皮质脊髓束
丘脑皮质辐射
第二十八页,共34页。
听辐射
视辐射
右侧内囊膝部损伤后,病人 (bìngrén)的表现:
右侧内囊(nèi nánɡ)膝部
右侧皮质核束
左 侧 (zu ǒ cè)
第三十三页,共34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间脑、小脑 和端脑。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外侧核。脊髓丘系、内侧丘系。脊髓丘系和内侧丘系。1、第一躯体
No 运动(yùndòng)中枢(4、6区)。3、投影区的大小与脏器大小无关,而与脏器运动(yùndòng)精细
程度有关。3、投影区的大小与脏器大小无关,而与脏器感觉敏感程度有关。3、听觉中枢(41、 42区):颞横回。4、视觉中枢(17):距状沟上、下的皮质。大 脑 皮 质 的 机 能 定 位(二) 。大 脑 皮 质 的 机 能 定 位。投 射 系
第八页,共34页。
新小脑(与大脑 (dànǎo)联系)
旧小脑(xiǎonǎo)(与脊 髓联系
第九页,共34页。
古小脑(与前庭(qiántíng)蜗 器联系)
和端脑
第一页,共34页。
间脑(jiānnǎo)的分部
• 背侧丘脑(qiūnǎo) • 后丘脑(qiūnǎo) • 下丘脑(qiūnǎo) • 上丘脑(qiūnǎo) • 底丘脑(qiūnǎo)
第二页,共34页。
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外侧(wài cè)核
三叉丘系
脊髓(jǐ suǐ)丘系、内侧 丘系
岛叶
第二十七页,共34页。
尾状核头
内
背侧丘脑
囊
(qiūnǎo)
(n
与
è i 豆状核
ná
nɡ
)
豆状核
皮质(pízhì)
脑干束 皮质脊髓束
丘脑皮质辐射
第二十八页,共34页。
听辐射
视辐射
右侧内囊膝部损伤后,病人 (bìngrén)的表现:
右侧内囊(nèi nánɡ)膝部
右侧皮质核束
左 侧 (zu ǒ cè)
第三十三页,共34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间脑、小脑 和端脑。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外侧核。脊髓丘系、内侧丘系。脊髓丘系和内侧丘系。1、第一躯体
No 运动(yùndòng)中枢(4、6区)。3、投影区的大小与脏器大小无关,而与脏器运动(yùndòng)精细
程度有关。3、投影区的大小与脏器大小无关,而与脏器感觉敏感程度有关。3、听觉中枢(41、 42区):颞横回。4、视觉中枢(17):距状沟上、下的皮质。大 脑 皮 质 的 机 能 定 位(二) 。大 脑 皮 质 的 机 能 定 位。投 射 系
第八页,共34页。
新小脑(与大脑 (dànǎo)联系)
旧小脑(xiǎonǎo)(与脊 髓联系
第九页,共34页。
古小脑(与前庭(qiántíng)蜗 器联系)
001神经系统脑干小脑间脑端脑
![001神经系统脑干小脑间脑端脑](https://img.taocdn.com/s3/m/caeca3bdd1f34693daef3e1c.png)
人脑的短期记忆
(二)大脑皮质
人脑长期记忆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人脑切片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人脑切片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人脑水平切
(三)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 表面----大脑皮质 深面----白质(髓质) 白质中藏有基底核。 端脑的内腔为侧脑室。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的腔隙,两侧
二、脑
脑干
脑 小脑 分 部 间脑
端脑
13:40:14
(一)脑干
延髓 脑 干 的 脑桥 组 成
中脑
10:38:07
脑干背、腹侧面
10:39:24
一端 脑1,2对二脑间神脑经三连腹脑四部背位在中脑 五六七八在脑桥 最后四对延髓找
七一 面嗅 八二 庭视 九三 舌动对 咽眼脑
神 十四经 迷滑名 副五称 神叉 舌六 下外 全展
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内侧丘系交叉
交叉后的纤维上 行成内侧丘系上 行止于丘脑腹后 外侧核
中央管
19:21:45
延髓平锥体交叉横切面
2
于在束的 )
背一与温 侧起脊、 丘,髓痛传
脊 髓
脑组投、导 。成向触对
脊上觉侧
丘 系
髓丘的躯
丘的脊干
系纤髓及
,维丘四
脊髓丘脑束 终 合 脑 肢
19:22:37
3
脑干、间脑端脑横切面
) 三 叉 丘 系
16:56:36
(2)脑干的白质
2)下行(运动)传导束
①锥体束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脑桥束
19:27:07
(2)脑干的白质
除上述传 导束外还有: ①脊髓小脑前 束;②脊髓小 脑后束; ③ 前庭脊髓束; ④内侧纵束。
(二)大脑皮质
人脑长期记忆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人脑切片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人脑切片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人脑水平切
(三)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 表面----大脑皮质 深面----白质(髓质) 白质中藏有基底核。 端脑的内腔为侧脑室。
(三)端脑的内部结构
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的腔隙,两侧
二、脑
脑干
脑 小脑 分 部 间脑
端脑
13:40:14
(一)脑干
延髓 脑 干 的 脑桥 组 成
中脑
10:38:07
脑干背、腹侧面
10:39:24
一端 脑1,2对二脑间神脑经三连腹脑四部背位在中脑 五六七八在脑桥 最后四对延髓找
七一 面嗅 八二 庭视 九三 舌动对 咽眼脑
神 十四经 迷滑名 副五称 神叉 舌六 下外 全展
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内侧丘系交叉
交叉后的纤维上 行成内侧丘系上 行止于丘脑腹后 外侧核
中央管
19:21:45
延髓平锥体交叉横切面
2
于在束的 )
背一与温 侧起脊、 丘,髓痛传
脊 髓
脑组投、导 。成向触对
脊上觉侧
丘 系
髓丘的躯
丘的脊干
系纤髓及
,维丘四
脊髓丘脑束 终 合 脑 肢
19:22:37
3
脑干、间脑端脑横切面
) 三 叉 丘 系
16:56:36
(2)脑干的白质
2)下行(运动)传导束
①锥体束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脑桥束
19:27:07
(2)脑干的白质
除上述传 导束外还有: ①脊髓小脑前 束;②脊髓小 脑后束; ③ 前庭脊髓束; ④内侧纵束。
小脑间脑端脑
![小脑间脑端脑](https://img.taocdn.com/s3/m/efb8c1b4fd0a79563c1e728f.png)
间
脑
位置:脑干与端脑之间 分部:
背侧丘脑(丘脑) 后丘脑(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 下丘脑 上丘脑 底丘脑
丘 脑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后丘脑
下 丘 脑
组成: 视交叉 灰结节 乳头体 主要核团: 视上核 室旁核
视 上 核 室 旁 核 漏 斗 核
端
脑
telencephalon
端脑(telencephalon)
主要包括
左、右大脑半球
皮质 髓质 侧脑室 基底核
大脑裂
大脑纵裂 大脑横裂 胼胝体 终板 前连合 透明隔
端脑的外形
外侧沟 中央沟 顶枕沟
额叶 顶叶 颞叶 枕叶 岛叶
端脑的外形
额叶
中央前沟、额上 沟、 额下沟 中央前回 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
上外侧面
顶叶
中央后沟 中央后回 顶内沟 顶上小叶 顶下小叶 缘上回、角回
脑 水 平 切 面
脑冠状切面
锥 体 束
视束和视辐射
大脑皮质
古皮质:海马和齿状回 旧皮质:嗅脑 新皮质:端脑皮质其余部分
• 在哺乳动物中,进化等级越高者,新皮质愈发达
• 古、旧皮质的细胞和纤维排列是3层结构 • 新皮质基本可分6层
• 人类的新皮质高度发达,约占全部皮质的96%
细 胞 构 筑 分 区
端脑(Telencephalon)
• 端脑telencephalon主要包括左、右大脑 半球。每个半球表层的灰质,为大脑皮 质cerebral cortex 。皮质深面为白质, 位于白质内的灰质核团称为基底核 basal nuclei。大脑半球内的腔隙,称为侧脑室。
大脑半球外形和分叶
脑干、小脑间脑和端脑
![脑干、小脑间脑和端脑](https://img.taocdn.com/s3/m/46a26dda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cb.png)
小脑由两个半球组成,每个半球又分为三个叶:绒球叶、小结 叶和蚓叶。
02
小脑的主要神经元是浦肯野细胞,它们位于小脑皮层的表面,
并与其他神经元形成复杂的连接网络。
小脑与脑干、脊髓和其他脑区之间有丰富的神经纤维连接,以
03
实现信息的传递和整合。
小脑与运动控制和平衡的关系
01
小脑通过接收来自肌肉、关节和前庭器官的信号,来控制和 协调身体的运动。
程需要大脑的不同区域协同工作。
02 03
情感
虽然情感反应主要与边缘系统相关,但端脑也是情感调节的重要区域。 例如,杏仁核是处理情绪反应的关键区域之一,而前额叶则负责调节情 绪反应。
意识
端脑是意识的主要区域。意识是指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包 括感知、记忆、思考等过程。
THANKS.
下丘脑在视觉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影响我们的视觉感知和注意力。
听觉
间脑对听觉信息进行加工,帮助我们理解声音的来源和意义。
端脑
04
端脑的定义和功能
定义
端脑是大脑半球中最重要的部分,负责接收、处理和解释来自身体和环境的信息,并控制身体的运动 。
功能
端脑具有多种功能,包括感知、记忆、语言、思维、意识等。
端脑的解剖结构
02
小脑对运动的控制涉及到对肌肉收缩的精确调节,以确保运 动的准确性和协调性。
03
小脑还参与前庭系统的功能,调节身体姿势和平衡,以维持 身体的稳定和平衡。
间脑
03
间脑的定义和功能
定义
间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位于 大脑的中间区域,连接着脑干和端脑。
功能
间脑参与了多种重要的生理和行为过 程,包括体温调节、睡眠-觉醒周期、 情绪和动机等。
临床基础系统解剖学14-小脑、间脑
![临床基础系统解剖学14-小脑、间脑](https://img.taocdn.com/s3/m/ab0e299d2af90242a895e5b4.png)
解剖教研室 秦丽华
telencephalon 端脑 一、 Diencephalon的位置
间脑
diencephalon
脑干
brain stem
脊髓spinal cord
cerebellum
小脑
median sagittal plant
间脑
脑 的 底 面
二、Diencephalon 的分部
背侧丘脑 Dorsal thalamus 后丘脑 Metathalamus 上丘脑 Epithalamus 下丘脑 Hypothalamus 底丘脑 Subthalamus
温度不敏感 神经元
结论四 5-HT通路在低雌激素状态下发生改变 1.下丘脑视前区5-HT1AR、5-HT2AR表达升高
SHAM OVX E2 ICR
室周带
中间带
外侧带
四组大鼠下丘脑视前区5-HT1AR表达
乳头被盖束→中脑被盖
③至垂体,影响内分泌活动
HAVE A REST
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
视上核分泌加 压素(抗利尿 激素)、室旁 核分泌催产素
至垂体,调控
内分泌活动:
至垂体后叶:
室旁垂体束 视上垂体束
至垂体前叶:
结节漏斗束(下丘 脑分泌的释放和抑 制因子)
垂体门脉系
垂体门脉系 hypophysial portal system
MGB 颞横回
视束的纤维
LGB
距状沟两侧皮质
内侧膝状体
下丘
外 侧 膝 状 体
听觉传 导通路
切片大约部位
②.非特异性核团:正中核和板内核
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传入纤维,与网状结构 的纤维联系和功能有关。
③.联络性核团:丘脑前核、背内侧核和 外侧核群的背层
telencephalon 端脑 一、 Diencephalon的位置
间脑
diencephalon
脑干
brain stem
脊髓spinal cord
cerebellum
小脑
median sagittal plant
间脑
脑 的 底 面
二、Diencephalon 的分部
背侧丘脑 Dorsal thalamus 后丘脑 Metathalamus 上丘脑 Epithalamus 下丘脑 Hypothalamus 底丘脑 Subthalamus
温度不敏感 神经元
结论四 5-HT通路在低雌激素状态下发生改变 1.下丘脑视前区5-HT1AR、5-HT2AR表达升高
SHAM OVX E2 ICR
室周带
中间带
外侧带
四组大鼠下丘脑视前区5-HT1AR表达
乳头被盖束→中脑被盖
③至垂体,影响内分泌活动
HAVE A REST
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
视上核分泌加 压素(抗利尿 激素)、室旁 核分泌催产素
至垂体,调控
内分泌活动:
至垂体后叶:
室旁垂体束 视上垂体束
至垂体前叶:
结节漏斗束(下丘 脑分泌的释放和抑 制因子)
垂体门脉系
垂体门脉系 hypophysial portal system
MGB 颞横回
视束的纤维
LGB
距状沟两侧皮质
内侧膝状体
下丘
外 侧 膝 状 体
听觉传 导通路
切片大约部位
②.非特异性核团:正中核和板内核
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传入纤维,与网状结构 的纤维联系和功能有关。
③.联络性核团:丘脑前核、背内侧核和 外侧核群的背层
脑干、小脑、间脑
![脑干、小脑、间脑](https://img.taocdn.com/s3/m/953c32a80029bd64783e2cfd.png)
眼外肌运动神经元 躯干肌运动神经元
• 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2、脊髓小脑(旧小脑)
•小脑蚓 •小脑半球中间部 • 顶核 •中间核 ( 球状核、栓状核 )
控制四肢及躯干肌的肌张力。
协调肌肉运动。
脊髓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脊髓小脑束
小脑下脚 小脑上脚
小脑蚓 顶核 前庭神经核 脑干网状结构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背侧丘脑腹外侧核 齿状核
红核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红核
• 控制四肢肌精细运动的计划和协调
间 脑(diencephalon)
背侧丘脑 后丘脑 分部 上丘脑 下丘脑 底丘脑
延髓横切面 (经锥体交叉)
延髓横切面 (经内侧丘系交叉)
延髓横切面 (经下橄榄中部)
延髓横切面 (经下橄榄上部)
脑桥横切面 (经面神经丘)
脑桥横切面 (经三叉神经运动核)
中脑横切面 (经下丘)
脑桥横切面 (经上丘)
小 脑(cerebellum)
小脑蚓
原裂
小脑的外形
1、小脑蚓 2、小脑半球
•原裂
脑束和橄榄小脑束。
(一) 小脑分叶和机能分区
前叶 后叶
小脑分叶: 前叶—原裂以前的部分
后叶—原裂以后的部分
绒球小结叶
小脑体
小脑 (上面)
前叶
绒球小结叶
后叶
小脑 (下面)
小脑的机能分区
脊髓小脑 (旧小脑) 蚓部 半球中间部 前叶
大脑小脑 (新小脑) 半球外侧部
后叶
前庭小脑 (原小脑)
绒球 小结
绒球 小结叶
(二) 小脑皮质的细胞构筑特点
分子层 梨状细胞层 粒层 白质
(三)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小脑间脑脑干》PPT课件
![《小脑间脑脑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aa11daa52d380eb63946d86.png)
功能:控制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
-11-
3、新小脑(大脑小脑): 小脑半球外侧部,原裂后部
皮质脑桥束 脑桥核 前角运动神经元
背侧丘脑腹前核 红核 齿状核 新小脑皮质
-12-
皮质脑桥束 红核 至下橄榄核
脑桥核 前角运动神经元
大脑皮质运动区 皮质脊髓束 背侧丘脑腹中间核
新小脑皮质 齿状核
皮质脊髓束
-13-
山坡 水平裂 蚓结节
蚓锥体
蚓垂
3.后叶: 新小脑 大脑小脑
次裂 后外侧裂
小叶 小结
中央小叶翼 方形小叶 上半月小叶 下半月小叶 二腹小叶 小脑扁桃体
绒球
-4-
小脑皮质结构模式图
颗粒细胞
普氏细胞
高尔基细胞
兰状细胞 平行纤维
星状细胞 苔藓纤维 普氏细胞轴突 祥缘纤维
分子层 梨状细胞层 粒层 白质
-5-
(3)中脑: 大脑脚 脚间窝 后穿质
尾状核头
视交叉
视束 大脑脚
脚间窝 脑桥
面神经 小脑中脚
锥体 舌下神经
橄榄 锥体交叉
内囊
视神经 垂体 灰结节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三叉神经 基底沟 展神经 前庭蜗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前正中裂
-15-
脑干腹侧面共有9对脑神经相连: ① 动眼神经(Ⅲ):中脑 → 脚间窝 → 出脑 ② 有4对脑神经连于脑桥:三叉神经(Ⅴ)→脑桥基底部
(二)小脑的内部结构 1.小脑皮质: 颗粒层 梨状细胞层 分子层
2.小脑核(小脑中央核): 顶核 球状核
中间核 栓状核 齿状核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6-
3. 小脑髓质(白质):由3类纤维构成
1)小脑下脚(绳状体): 连于小脑和延髓、脊髓之间 传入纤维 传出纤维
系解课件--小脑 间脑 端脑
![系解课件--小脑 间脑 端脑](https://img.taocdn.com/s3/m/b38e35b8770bf78a652954e8.png)
D.上丘 √
E.后丘脑
练习
4.关于外侧膝状体,正确的是() A. 属于背侧丘脑的一部分 B. 接受来自下丘臂的纤维 C. 属于中脑结构
D. 发出纤维至视觉中枢 √
E. 损伤后可致对侧听觉障碍
端脑
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中枢
四、端脑(大脑) 脑的最高级部位,由胚胎时的前脑泡演 化而来 (一)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二)小脑的内部结构 包括:皮质、小脑核、髓质
1、小脑皮质
位于小脑表面,并向内部深陷形成沟,将小脑表面分成许多大致平行的小脑叶片
即:灰质,由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组成。 细胞结构由深至浅:颗粒层、梨状细胞层、分子层
2、小脑核(小脑中央核)
位于小脑内部,埋于小脑髓质内。
即:小脑皮质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形成的团块。
乳头体区包括乳头体及其背侧灰 质,核团有乳头体核和下丘脑后 核。
乳头体核
下丘脑的主要核团
(1)视上核:视上区,
分泌抗利尿激素(血管加压素) →垂体后叶。
(2)室旁核:视上区,
分泌催产素→垂体后叶。
(3)漏斗核(弓状核):结节
区。包含许多重要神经元群,
如:神经内分泌细胞、
(4)乳头体核:乳头体区
漏斗
1.左侧小脑半球大范围损伤将导致() A. 身体左侧半反射亢进 B. 身体左侧半意识性本体感觉丧失
C. 左侧肢体共济失调 √
D. 左侧肢体偏瘫 E. 右侧肢体偏瘫
练习
2.属于旧小脑的结构是() A.绒球 B.小结 C.小脑扁桃体 D.绒球脚
E.蚓锥体 √
练习
3.不属于间脑的结构是() A.上丘脑 B.下丘脑 C.底丘脑
下面(凹凸不平):
与小脑半球对应的前内侧,各有一突出称小脑扁桃体。 小脑扁桃体的前方有一对绒球。 与小脑蚓对应的下方(前→后):
E.后丘脑
练习
4.关于外侧膝状体,正确的是() A. 属于背侧丘脑的一部分 B. 接受来自下丘臂的纤维 C. 属于中脑结构
D. 发出纤维至视觉中枢 √
E. 损伤后可致对侧听觉障碍
端脑
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中枢
四、端脑(大脑) 脑的最高级部位,由胚胎时的前脑泡演 化而来 (一)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二)小脑的内部结构 包括:皮质、小脑核、髓质
1、小脑皮质
位于小脑表面,并向内部深陷形成沟,将小脑表面分成许多大致平行的小脑叶片
即:灰质,由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组成。 细胞结构由深至浅:颗粒层、梨状细胞层、分子层
2、小脑核(小脑中央核)
位于小脑内部,埋于小脑髓质内。
即:小脑皮质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形成的团块。
乳头体区包括乳头体及其背侧灰 质,核团有乳头体核和下丘脑后 核。
乳头体核
下丘脑的主要核团
(1)视上核:视上区,
分泌抗利尿激素(血管加压素) →垂体后叶。
(2)室旁核:视上区,
分泌催产素→垂体后叶。
(3)漏斗核(弓状核):结节
区。包含许多重要神经元群,
如:神经内分泌细胞、
(4)乳头体核:乳头体区
漏斗
1.左侧小脑半球大范围损伤将导致() A. 身体左侧半反射亢进 B. 身体左侧半意识性本体感觉丧失
C. 左侧肢体共济失调 √
D. 左侧肢体偏瘫 E. 右侧肢体偏瘫
练习
2.属于旧小脑的结构是() A.绒球 B.小结 C.小脑扁桃体 D.绒球脚
E.蚓锥体 √
练习
3.不属于间脑的结构是() A.上丘脑 B.下丘脑 C.底丘脑
下面(凹凸不平):
与小脑半球对应的前内侧,各有一突出称小脑扁桃体。 小脑扁桃体的前方有一对绒球。 与小脑蚓对应的下方(前→后):
神经系统--小脑、间脑、端脑--解剖学
![神经系统--小脑、间脑、端脑--解剖学](https://img.taocdn.com/s3/m/2bda40829b6648d7c1c746f5.png)
• 与听觉、视觉冲动有关。
2021/6/7
背侧丘脑
14
枕
内 侧 膝 状 体
外 侧 膝 状 体
2021/6/7
后外侧核 内侧核群 前核群
外 侧 核 群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15
下丘脑
位于:背侧丘脑的下方,组成第三脑室侧壁的下半和底壁
主要结构:
视交叉 灰结节 乳头体
漏斗
垂体
功能:
1. 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 的皮质下中枢
(相对性:运动区也接受感觉,感觉区也产生运动冲动---故某区损伤----并不使人永远丧失该区的功能,经 治疗和锻炼可由其他区来代偿之)
大脑皮质功能区
1. 第Ⅰ躯体运动区 2. 第Ⅰ躯体感觉区 3. 视觉区 4. 听觉区 5. 语言区
1)第Ⅰ躯体运动区
位置:
中央前回和中央 旁小叶前部; 功能: 管理对侧半身骨 骼肌运动
1. 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层,称大脑皮质 2. 深部的白质又称髓质 3. 位于白质内的灰质团块为基底核 4. 大脑半球内的腔隙为侧脑室
(1)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是人体活动的最高中枢
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大脑皮质的不同部位逐渐形 成了接受某些刺激,完成某 些反射活动的相对集中区, 称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10
间脑
2021/6/7
11
位置 脑干和端脑之间,大部分被大脑半球所掩盖。
2021/6/7
12
分部
2021/6/7
13
背侧丘脑
• 是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
• 在背侧丘脑灰质的内部有 一由白质构成的内髓板, 在水平面上此板呈“Y” 字形,它将背侧丘脑大致 分为三大核群:前核群、 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后 端外下方有一对隆起,分 别称为内侧膝状体和外侧 膝状体。
2021/6/7
背侧丘脑
14
枕
内 侧 膝 状 体
外 侧 膝 状 体
2021/6/7
后外侧核 内侧核群 前核群
外 侧 核 群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15
下丘脑
位于:背侧丘脑的下方,组成第三脑室侧壁的下半和底壁
主要结构:
视交叉 灰结节 乳头体
漏斗
垂体
功能:
1. 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 的皮质下中枢
(相对性:运动区也接受感觉,感觉区也产生运动冲动---故某区损伤----并不使人永远丧失该区的功能,经 治疗和锻炼可由其他区来代偿之)
大脑皮质功能区
1. 第Ⅰ躯体运动区 2. 第Ⅰ躯体感觉区 3. 视觉区 4. 听觉区 5. 语言区
1)第Ⅰ躯体运动区
位置:
中央前回和中央 旁小叶前部; 功能: 管理对侧半身骨 骼肌运动
1. 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层,称大脑皮质 2. 深部的白质又称髓质 3. 位于白质内的灰质团块为基底核 4. 大脑半球内的腔隙为侧脑室
(1)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是人体活动的最高中枢
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大脑皮质的不同部位逐渐形 成了接受某些刺激,完成某 些反射活动的相对集中区, 称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10
间脑
2021/6/7
11
位置 脑干和端脑之间,大部分被大脑半球所掩盖。
2021/6/7
12
分部
2021/6/7
13
背侧丘脑
• 是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
• 在背侧丘脑灰质的内部有 一由白质构成的内髓板, 在水平面上此板呈“Y” 字形,它将背侧丘脑大致 分为三大核群:前核群、 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后 端外下方有一对隆起,分 别称为内侧膝状体和外侧 膝状体。
第一章 脑生理解剖概述1
![第一章 脑生理解剖概述1](https://img.taocdn.com/s3/m/3c5ffb16964bcf84b9d57b25.png)
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位于颅腔内,低等脊椎动物的脑较简单,人和哺乳动物的脑特别发达,可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脑包括端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分布着很多由神经细胞集中而成的神经核或神经中枢,并有大量上,下行的神经纤维束通过,连接大脑,小脑和脊髓,在形态上和机能上把中枢神经各部分联系为一个整体,脑各部内的腔隙称脑室,充满脑脊液。
一:端脑:(大脑)
1:主要包括左,右大脑半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人类的大脑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思维和意识的器官。大脑半球的外形和分叶,左、右大脑半球由胼胝体相连,半球内的腔隙称为侧脑室,它们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每个半球有三个面,即膨隆的背外侧面,垂直的内侧面和凹凸不平的底面,背外侧面与内侧面以上缘为界,背外侧面与底面以下缘为界,半球表面凹凸不平,布满深浅不同的沟和裂,沟裂之间的隆起称为脑回,背外侧面的主要沟裂有:中央沟从上缘近中点斜向前下方;大脑外侧裂起自半球底面,转至外侧面由前下方斜向后上方,在半球的内侧面有顶枕裂从后上方斜向前下方,距状裂由后部向前连顶枕裂,向后达枕极附近。这些沟裂将大脑半球分为五个叶:即中央沟以前、外侧裂以上的额叶,外侧裂以下的颞叶,顶枕裂后方的枕叶,外侧裂上方,中央沟与顶枕裂之间的顶叶,以及深藏在外侧裂里的脑岛(岛叶),另外,以中央沟为界,在中央沟与中央前沟之间为中央前回,中央沟与中央后沟之间为中央后回。
2:两个半球除了脑梁与透明中隔相连以外完全左右分开,半球表面布满脑沟,沟与沟之间所夹细长的部分称为脑回,脑沟并非是在脑的成长过程中随意形成,什么形态出现在何处都完全有规律(其深度和弯曲度因人稍有差异),每一条脑沟在解剖学上都有专有名称:脑沟与脑回的形态基本左右半球对称,是对脑进行分叶和定位的重要标志,比较重要的脑沟有外侧沟,起于半球下面,行向后上方,至上外侧面,中央沟 起于半球上绿中点稍后方,斜向前下方,下端与外侧沟隔一脑回,上端延伸至半球内侧面,顶枕沟位于半球内侧面后部,自下向上,在外侧沟上方和中央沟以前的部分为额叶,外侧沟以下的部分为颞叶,枕叶位于半球后部,其前界在内侧面为顶枕沟,在上外侧面的界限是自顶枕沟至枕前切迹(在枕叶后端前方约4cm处)的连线,顶叶为外侧沟上方,中央沟后方,枕叶以前的部分,岛叶呈三角形岛状,位于外侧沟深面,被额,顶,颞叶所掩盖,与其他部分不同布满细小的浅沟(非脑沟)
一:端脑:(大脑)
1:主要包括左,右大脑半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人类的大脑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思维和意识的器官。大脑半球的外形和分叶,左、右大脑半球由胼胝体相连,半球内的腔隙称为侧脑室,它们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每个半球有三个面,即膨隆的背外侧面,垂直的内侧面和凹凸不平的底面,背外侧面与内侧面以上缘为界,背外侧面与底面以下缘为界,半球表面凹凸不平,布满深浅不同的沟和裂,沟裂之间的隆起称为脑回,背外侧面的主要沟裂有:中央沟从上缘近中点斜向前下方;大脑外侧裂起自半球底面,转至外侧面由前下方斜向后上方,在半球的内侧面有顶枕裂从后上方斜向前下方,距状裂由后部向前连顶枕裂,向后达枕极附近。这些沟裂将大脑半球分为五个叶:即中央沟以前、外侧裂以上的额叶,外侧裂以下的颞叶,顶枕裂后方的枕叶,外侧裂上方,中央沟与顶枕裂之间的顶叶,以及深藏在外侧裂里的脑岛(岛叶),另外,以中央沟为界,在中央沟与中央前沟之间为中央前回,中央沟与中央后沟之间为中央后回。
2:两个半球除了脑梁与透明中隔相连以外完全左右分开,半球表面布满脑沟,沟与沟之间所夹细长的部分称为脑回,脑沟并非是在脑的成长过程中随意形成,什么形态出现在何处都完全有规律(其深度和弯曲度因人稍有差异),每一条脑沟在解剖学上都有专有名称:脑沟与脑回的形态基本左右半球对称,是对脑进行分叶和定位的重要标志,比较重要的脑沟有外侧沟,起于半球下面,行向后上方,至上外侧面,中央沟 起于半球上绿中点稍后方,斜向前下方,下端与外侧沟隔一脑回,上端延伸至半球内侧面,顶枕沟位于半球内侧面后部,自下向上,在外侧沟上方和中央沟以前的部分为额叶,外侧沟以下的部分为颞叶,枕叶位于半球后部,其前界在内侧面为顶枕沟,在上外侧面的界限是自顶枕沟至枕前切迹(在枕叶后端前方约4cm处)的连线,顶叶为外侧沟上方,中央沟后方,枕叶以前的部分,岛叶呈三角形岛状,位于外侧沟深面,被额,顶,颞叶所掩盖,与其他部分不同布满细小的浅沟(非脑沟)
人体解剖学:小脑间脑端脑
![人体解剖学:小脑间脑端脑](https://img.taocdn.com/s3/m/a3417533ec3a87c24128c407.png)
小脑扁桃体
分叶:
1.前叶 2.后叶 3.绒球小结叶
后叶
前叶
原裂
绒球小结叶
后外侧裂
小脑的内部结构:
皮质: 由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组成 髓质: 由神经纤维组成 小脑核: 位于髓质内的神经核团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小脑脚
功能分区: 绒球小结叶:原小脑/前庭小脑 蚓部+半球中间部:旧小脑/脊髓小脑 半球外侧部:新小脑/大脑小脑
额上沟 额下沟
额上回
中 额中回 央
前 回
额下回
外侧沟
中央前沟 中央沟
顶枕沟
枕前切迹
32
顶叶: 中央后沟 中央后回 顶内沟 顶上小叶 顶下小叶 缘上回 角回
半球上外侧面
中央沟 中央后沟
中
顶上小叶 顶内沟
央
后 缘上回
回
角回
顶枕沟
外侧沟
枕前切迹
33
颞叶: 颞上沟 颞下沟 颞上回 颞中回 颞下回 颞横回
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大脑沟 大脑回 每个大脑半球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 半球内有三条恒定的沟:外侧沟、中央沟 和顶枕沟
中央沟
中央沟
顶枕沟
顶枕沟
外侧沟
每侧大脑半球分为额叶、顶叶 、枕叶、颞叶 和岛叶 5叶
中央沟
额叶
顶叶
顶枕沟
外侧沟
颞叶
枕叶 枕前切迹
额叶
顶叶
岛叶 颞叶
枕叶
半球上外侧面
额叶: 中央前沟 中央前回 额上沟 额下沟 额上回 额中回 额下回
躯体感觉中枢
位置:中央后回、 中央旁小叶后部
功能:接受丘脑腹后核传来 的对侧半身的痛、温、触、 压以及位置觉和运动觉
人体解剖生理学11第五章 第3节 间脑、小脑和端脑的形态结构
![人体解剖生理学11第五章 第3节 间脑、小脑和端脑的形态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ab164a18ff00bed5b9f31dca.png)
四、脑、脊髓被膜
(由外向内):
硬膜:
硬脑膜:大脑镰、
小脑幕
硬脊膜:
蛛网膜:蛛网膜颗粒 软膜: 脉络丛
五、脑的血液供应
1.动脉来源: (1)椎动脉 (2)颈内动脉 2.动脉分布特点: (1)在脑的腹面形成大脑动脉环(WILLIS 环) (2)大脑的动脉分为皮质支和中央支,分别分布于皮质 和髓质。 3.脑的静脉: 脑的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可分为浅深两种。浅静脉位于 脑的表面,收集皮质和皮质下白质的静脉血,深部静脉 收集大脑深部的静脉血。深浅静脉均注入附近的硬脑膜 静脉窦。由静脉窦汇入颈内静脉出颅。
蛛网膜下腔
蛛网膜颗粒 上矢状窦 中央管
脉络丛:软脑膜及其 血管被室管膜包绕, 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 具有分泌脑脊液的功 能。 蛛网膜颗粒:蛛网膜 突入上矢状窦形成的 结构,可将脑脊液汇 入上矢状窦。
脑屏障
1.血-脑屏障: 由脑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基膜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2.血-脑脊液屏障:脉络丛 内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基膜和脉络丛上皮(室管 膜上皮)。 3.脑脊液-脑屏障:由室管 膜上皮、神经胶质细胞构 成。
大脑前动脉
前交通支 大脑中动脉 颈内动脉
后交通支
大脑后 动脉
椎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后动脉
小结脑的血液供应
1.动脉来源: (1)椎动脉 (2)颈内动脉 2.动脉分布特点: (1)在脑的腹面形成大脑动脉环(WILLIS 环) (2)大脑的动脉分为皮质支和中央支,分别分布于皮质 和髓质。 3.脑的静脉: 脑的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可分为浅深两种。浅静脉位于 脑的表面,收集皮质和皮质下白质的静脉血,深部静脉 收集大脑深部的静脉血。深浅静脉均注入附近的硬脑膜 静脉窦。由静脉窦汇入颈内静脉出颅。
神经系统(脑)
![神经系统(脑)](https://img.taocdn.com/s3/m/de66d67e31b765ce0508147b.png)
大脑皮质
机能定位 6
4
31 42 2
大脑皮质某一特定的部位只与某种 主要中枢的位置 特定的纤维相联系,形成若干不同 的功能区,称为 × ×中枢。 1.(第一) 躯体运动中枢(4、6 区)
41
2.(第一) 躯体感觉中枢(3 、 1 、2 区) 3. 听觉中枢 (41、42 区) 4. 视觉中枢 (17 区) 64
基底部
小脑中脚
③中脑(midbrain) 腹侧: 大脑脚(cerebral peduncle) 脚间窝(interpeduncular fossa) 动眼神经 背侧: 上丘(superior colliculus) 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 滑车神经
视神经 视交叉
垂体
灰结节
1、背侧丘脑(dorsal thalamus) 又称丘脑,为间脑的背侧份,是一对卵圆形 的灰质团块。
背侧丘脑是皮质下的高级感觉中枢。它不近 是感觉传导路的中继站,而且也是一个复杂的 分析器,一般认为痛觉在丘脑即开始产生。一 侧丘脑损伤可引起对侧半身感觉丧失,过敏或 伴有剧烈的自发疼痛。
背侧丘脑: 下丘脑沟 背侧丘脑 丘脑间粘合 丘脑枕 第三脑室 前结节 丘脑枕
中脑 — 动眼神经副核 — 支配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 延髓 — 迷走神经背核 — 支配颈部、胸廓和大部分腹腔器官 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脑桥 — 上泌涎核
延髓 — 下泌涎核
— 下颌下腺、舌下腺、泪腺
— 腮腺
躯体感觉核:接受脑神经中的躯体感觉纤维。
脑桥 —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主要接受面部皮肤和口、 — 鼻腔黏膜的触觉冲动
③位于颞叶的有: 颞上回、颞中回、 颞下回、颞横回
④缘上回和角回,它们均属于顶下小叶, 前者环绕于外侧沟的后端,后者环绕与 颞上沟的后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