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石钟山记人教版第三册
《石钟山记》课件

相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 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
关
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时, 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
背
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 途经湖口县时, 游览了石钟
景
山后, 写了这篇文章。
了解文体“游记” 游记, 古代游记作为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 前人多把它归入“杂记 体”中。它是模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 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 名胜为内容, 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一般是作 者先描写自然景色, 然后再生发感慨, 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云霄间;
又鸟有鸣若声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或(
)曰此鹳鹤也。有余人方( )心动
( 正 )欲还内, 而心大惊声恐发于水上, 噌吰(
)形如容钟钟鼓鼓不的绝声。音舟
人大恐。徐而察之, 则山下皆石穴罅( ), 不知其浅裂深缝, 微波入焉, 涵澹
(
)澎湃(水波动荡 )而为此波也浪。相舟激回至两山间,
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 江河水流中央),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 窟 窿 ),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 击物声 )镗鞳(钟鼓声)之声,与向( 先前)之 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 知道 )之乎?噌吰者, 周景王之无射( 钟名)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 也! ” 请概括段意:_____记__叙__实__地__考__察__石__钟__山__, _得__以__探__明__其__名__由__来__的__经__过_。
(第三段)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 殆( 大概 )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 浅陋 的人 )乃(竟, 竟然 )以斧斤考击( 敲打 )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 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石钟山记备课资料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石钟山记备课资料《石钟山记》“与风水相吞吐”释义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版,必修)所选苏轼的《石钟山记》,课本未对“与风水相吞吐”中的“与”作注,常使学生难于准确理解,笔者建议给它加上注解。
“与”应释为“以”。
这种用法不乏其例,如,《礼记.玉藻》:“大夫有所往,必与公士为宾也。
”《辞海》就把这句中的“与”释为“以”。
这句话可译为:大夫要前往什么地方,一定让公士担任傧相。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简明古汉语字典》也选取了两条把“与”释为“以”的例子:①《韩非子.难一》:“将治天下,释庸主之所易,道尧舜之所难,未可与为政也。
”意思是:将治天下的时候,就阐释连昏庸的君主都认为容易明白的道理,谈论尧舜都感到难办的事情,不能够让这种人来主持政事。
②《史记.货殖列传》:“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与决断。
”意思是:智慧不足以随机应变,勇不足以果敢决断。
事实上,古诗文中“以”“与”互训的情况很普遍。
如:《论语.微子》“而谁以易之”,“某不与易也”,“以”“与”上下文异文同义。
又,柳宗元《梦归赋》:“罹摈斥以窘束兮”,“水汩汩以漂激”,“心回互以壅塞”。
“以”犹“与”,并列连词。
“以”“与”的用法极为灵活,具体翻译时可根据语境变通处理。
细察“与风水相吞吐”这句话,“吞吐”的主语不应是“风水”而应是前一句“空中而多窍”中的“窍”。
据此,“与”可训为“以”,解释为“把”,这句话也就可以解释为:(石窍)把风和水一起吞进吐出。
《石钟山记》中的“三笑”艺术《石钟山记》一文具体叙述了苏轼实地考察石钟山命名来源的经过。
课文中三次写到苏轼的笑。
每次笑的情感不同,作用也不同。
第一次,作者在实地考察前,送长子苏迈到德兴县上任,经过湖口的庙堂时,“寺僧使小童持斧,……余固笑而不信也”。
这一笑,表面上是笑寺僧和小童的举动,实质上是笑李渤见解的浅陋。
是对李渤之说的怀疑。
作者不信无稽之谈,因为“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寺僧使小童“以斧斤考击而求之”,并没有解决“此独以钟名,何哉”的疑问。
人教高中语文第三册石钟山记(3)

人教高中语文第三册石钟山记(3)人教高中语文第三册石钟山记(3)人教高中语文第三册石钟山记(3)分层导学方法。
1.强调自学:养成自学习惯,讲求自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2.分层要求: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做题目。
二.分层导学过程。
〔一〕作者及其文学成就。
苏轼,号东坡居士,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苏轼在诗、词、文三个领域均代表着北宋的最高成就。
另外,在绘画、书法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是中国文学史上百年难见的全才。
苏轼一生在散文方面用力最勤,是唐宋两代古文运动的集大成者。
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题材广泛,清新豪迈,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与南宋疒辛弃疾并称“苏辛〞。
〔二〕基础知识.1.给下列字注音。
聆〔〕听桴〔〕止钟磬〔〕铿〔〕然莫〔〕夜鹳〔〕鹤磔磔〔〕噌〔〕吰硿硿〔〕罅〔〕窾〔〕坎〔〕镗〔〕鞳〔〕彭蠡〔〕识〔〕之无射〔〕2.解释下列例句中“殆〞字的含义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③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④思而不学则殆〔〕3.找出下面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吾有一言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凡六百一十言B.自以为得其实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赵王以为贤大夫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C。
故莫能知 /至莫夜月明 /莫不响震失色 /遣之慎莫留D.臆断其有无,可乎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 /潭中鱼可百许头 /先生可留意矣4.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句〔〕A.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B。
桴止响腾,余韵徐歇C。
至莫夜月明 D.汝识之乎5.“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一句的正确译文是〔〕虽然大风浪也不能叫它发出响声啊B.即使有大的风浪也不能叫它发出响声啊C.即使刮大风起大浪也不能叫它发出响声啊D.虽然有大的风浪也不能叫它发出响声啊6.下列语句是判断句的有〔〕A。
得双石于潭上 B.有碑仆道 C.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D.余之所得也E.之铿然有声者 F。
《石钟山记》课件(精)

01 知人论世 02 初读课文 03 文本研读 04 拓展阅读
目录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 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 年号,1056~1063)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 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 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 府》等。
解
题
《石钟山记》
①石钟山,素有“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称,位于江西
省九江市湖口县城区,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
②记,游记,一种文体。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预习检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明确字音
函胡(hán hu) 磬(qìng)
鹘(hú)
磔(zhé)
窾(kuǎn)
镗(tāng)
桴(fú) 铿(kēng) 硿(kōng) 噌(chēng) 吰(hóng) 罅(xià) 鞳(tà) 射(yì)
相
关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
背
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
景
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
(今属江西)任县尉,途经湖口县时,游览
了石钟山后,写了这篇文章。
了解文体“游记”
游记,古代游记作为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前人多 把它归入“杂记体”中。它是模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 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 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一般是作者先描写自然景 色,然后再生发感慨,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 的则采用“议—叙—议”的方式,如苏轼的《石钟山 记》。
2021-2022年高中语文《石钟山记》导读说课稿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编排了四篇宋代散文。
教学重点有两个:1阅读重点——鉴赏宋代散文,感悟宋代散文的风格;2文言语法训练的重点——结合语境揣摩词类活用。
《石钟山记》是本单元自读课。
就文章本身来说,有两大特点:一是《石钟山记》是一篇带有考察性质的游记,缘事寓理,把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是宋代杂记的典范之作.。
一是文章对石钟山命名依据的探索体现出“目见耳闻”才能了解事物真相,做出正确结论的科学态度,闪现出不可轻信传说或妄加臆断的求实精神。
就作为自读课来说,《石钟山记》的教学,应该承担起整合本单元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的责任。
2教学要求:阅读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培养思维能力,潜在目标是陶冶情操,终极目标在于创造。
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从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教材编排的意图和文章本身的特点出发,我把《石钟山记》阅读课的目标确定为两个方面。
知识目标:⑴借助注释、工具书,盘活知识储备读懂文章⑵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了解其因事说理,前后照应的写法。
⑶领会文中阐发的人生哲理。
能力方面:学会积累点化旧知,沟通新知。
初步掌握通过类比触类旁通,整合所学知识的学习方法。
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养成大胆质疑,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培养注重调查、反对臆断的治学精神。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语言障碍不多,内容也不难理解,对词类活用这一知识点,学生在阅读理解课后知识短文的基础上,借助文言知识储备,通过课文自读、就能解决,因而,我把这一目标安排在预习时以练习的形式完成。
而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本文的特点及其作为自读课编排体例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定位为把课文作为例子,导之以渔。
把重点、难点确定为“一个中心,三个着力点”。
“一个中心”,就是以指导学生初步掌握自主阅读的学习方法为中心。
这是“教学生会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为今后阅读实践奠定基础,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个着力点”:一是指导学生运用注释、工具书,盘活知识储备读懂文章。
石钟山记苏轼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石钟山记苏轼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石钟山记苏轼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石钟山记苏轼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钟山记宋代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最新-高二语文《石钟山记》人教版知识精讲 精品

高二语文《石钟山记》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三册第五单元《石钟山记》二. 学习目的1. 理解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2. 重点掌握“鼓”、“是”、“遗”、“得”等实词的用法。
总结“而”的用法和否定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的规则。
三. 学习方法1. 学生抓住“二疑”、“三笑”、“一旨”,才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 本文在结构上采用以议展开,以疑入手,在表现手法上采用散文常用的修辞方法,这是本文重点掌握的内容;四. 作者简介苏轼(118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人。
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
嘉佑二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
苏洵、苏轼、苏辙,时称“三苏”。
人赞曰“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词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苏轼一生遭受政治磨难。
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具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有诗文集《东坡七集》等。
五. 题目提要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南边的叫上钟山,北边叫下钟山。
千百年来,关于名山的来历众说纷纭。
宋代散文家苏轼曾亲自到石钟山考证其得名的原由,并写了一篇被清代桐城派代表方苞、刘大魁等人赞誉为“坡公第一首记文”的《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游记。
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夏季,苏轼有黄洲赴任汝州的旅途中。
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石钟山记》贵在由名质实,实地考察,表明了苏轼不泥古而崇实的精神。
文章不虚耗笔墨,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结合记叙,即事明理,深入浅出地议论,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第三单元12石钟山记-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人教版)配套课件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课外•一起成长
精读课文·细揣摩 任务一 把握文章内容,分析文章思路
1.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作者对他 们的说法持什么态度?其依据是什么?
前人姓名 郦道元 李渤
得名由来
作者态度
作者依据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课外•一起成长
钟鼓不绝”“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并且两者相应
“如乐作焉”,这表现了水声如钟,符合人们对钟声的共识,所以,
石钟山应是以声得名。这与古人郦道元的说法“微风鼓浪,水
石相搏,声如洪钟”相符,所以说,“古之人不余欺也”。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课外•一起成长
任务二 理解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精神 1.本文写了苏轼的三次“笑”,请分析其“笑”的内涵。
课外•一起成长
山水游记 山水游记,借山水自然之美谈及生活之事,蕴含着丰富的 人生哲理。景为象,游为踪,感为魂。在写山水游记时,作者往 往会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或叙事 或抒发情感。其中,山水游记作品中常见的手法就是写景抒 情与议论,这两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的是先写景 抒情,后议论;有的是先议论,后写景抒情;有的是夹叙夹议。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课外•一起成长
3.苏轼自己实地考察发现了石钟山得名的由来,认为这证明了
“古之人不余欺也”,请分析这一论断的内在逻辑思路。
参考答案:“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
钟也。”这是古人描述的钟声的特点,也是人们对钟声的共识,
是认识的前提。苏轼实地考察发现:“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
课外•一起成长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石钟山记》【精品课件】

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
初读文本
疏通文意 问题探究
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及作者态度
得名 由来
作者 态度
郦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道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元 水石相搏说
人常 疑之
李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
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 余 尤
渤 余韵徐歇。
疑之
石头发音说
作者 依据
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 也,而况石乎!
但同样的,任何结论都不会是永恒的真理,苏轼即使设身 处地为此探游寻访,他的结论也并非一定是对的。后人也同样 可以“笑之”。
《石钟山记》真正的意义从不是“石钟山”名来由的真正 原因到底是什么,而是苏轼作为设身处地地从一件小事向我们 展现质疑与设身处地探索真相的巨大魅力。
而事实上,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便是 “勇于质疑”与“敢于探索”这两种优秀的品质。
体
知
识
游记
顾名思义,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古代游记作为古
介
代散文的一种,前人多把它归入“杂记体”。它是摹山范水、
绍
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
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
安石《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
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
相信,因此觉得可笑。
“因笑谓迈曰……”这是经过惊心动魄的夜 探而弄清石钟山命名由来之后的自得的笑。
“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对李渤 浅陋的说法和做法的嘲笑。
哈哈!…… 嘿嘿!…… 呵呵!……
李渤真的可笑吗?
李渤能对郦说指出质疑,并且考证他,得出新的结论,这 一行为本质上同苏轼这一夜探游是相同的。苏轼之“笑”更多 是在自己结论的基础上对自我认知中的“谬论”给予的否定。
高中语文人教普通版第三册第五单元第20课:《石钟山记》课件

书画:书法: “宋四家”——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行书、楷书
画:能画竹,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 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 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 造诣。
弟子:“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作品:《东坡乐府》《苏东坡全集》
美食: “东坡肉”
“东坡肘子”
烹饪经验:“黄 州好猪肉,价贱 如粪土,富者不 肯吃,贫者不解 煮。慢着火,少 着水,火候足时 它自美。” “东坡肘子”也 正是根据他的经 验烹制的一道肉 菜。
河东狮吼
拄忽谈龙 杖闻空丘 落河说居 手东有士 心狮夜亦 茫子不可 然吼眠怜 。,。,
石钟山,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被联合国列 为世界文化景观。耸立在鄱阳湖与长江交汇的九 江市湖口县双钟镇。 自古有上下石钟山之分,其南临匡庐,北镇 长江,俯瞰鄱阳湖,烟波浩淼;眺望长江,白浪 滔滔,江湖交汇,水分两色,天工造化,叹为观 止。 现开放的下石钟山,海拔57米,全山面积为 九万平方米,是喀斯特熔岩,第四纪冰川遗迹, 控江扼湖,为“八省通衢”。集亭、台、楼、阁、 塔、榭、舫、廊等20多种古典建筑为一体,是典 型的江南园林。联合国专家称石钟山集风光、古 迹、名胜、园林于一身,堪称世界之最。
C 4、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A.至莫夜月明 B.汝识之乎 C.周景王之无射也 D.长乐王回深父
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现在把钟磬放在水里,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声
2.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 自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
5.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因为 由于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高二语文上册石钟山记教案 人教版第三册

《石钟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辨析、积累文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辨析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把握通过记游揭示哲理的写法特征。
2、过程与方法:文言文是学生比较害怕的,但通过精心地层层设疑,能引导学生进行目的性明确的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小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质疑,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学会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章写法特色,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在质疑中对苏轼的评价。
教学过程:
附:
(一)预习、自学题:
1、借助老师提供的翻译,找出文中的活用字词和特殊句式;
2、对照文言词汇手册,总结“而”的用法;
3、整理作者的思路,体会文章的主旨;
4、读懂李渤的《辨石钟山记》。
)
(二)、幻灯检测题:
指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余固笑而不信也
下列有名词作状语现象的是
1、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土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3、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罅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A、得双石于潭上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E、今以钟磬置水中
郦道元:人常疑之
质疑
李渤:余尤疑之
白天小童择乱石扣之
(固笑而不信也)解疑实地考察
莫夜以小舟泊绝壁下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
总结不可臆断其有无
写文章的目的。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版第三册:20 石钟山记1

20 石钟山记●从容说课《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季,苏轼由黄州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为线索,共三段。
第一段,写石钟山得名缘由中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及其可疑之处.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引《水经》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引起下文.第二层,提出六朝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
接着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
并由此导出唐人李渤的说法.第三层,提出李渤的说法并质疑。
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
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点明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
第二层,写访问寺僧。
第三层,写月夜考察游石钟山的经过.在这一段,作者以自己的目见耳闻,证实并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进一步否定了李渤的说法,为末段的议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
又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以反问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的意思,点明了全篇的主旨.第二层,从两方面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
第三层分承上面所说的两个方面,点明写这篇游记的目的: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文章围绕一个中心,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叙述为了议论,论述又紧依叙述。
叙述时简练清晰,生动形象;议论时又透彻周全,恰当有力。
叙与议,都是紧紧围绕中心议题:探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文章散而不乱,层次清楚。
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作者用动的眼光来观察静的事物。
用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如写绝壁的森严,说“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再者大量的拟声词读起来铿锵有力,使文章具有音乐美。
本文语言障碍不多,内容也不难理解,尽可能放手让学生根据注解自己解读课文。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石钟山记课件2

所 郦 元 ——言之不详 (叹)
以 士大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肯夜泊绝壁下
不 传
(惜) 渔工水师 ——知而不能言
陋者(李渤)——考击以求 (笑)
研习、思考
得名 由来
作者 态度
作者 依据
郦 道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人 常 元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疑 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 也,而况石乎!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所阐发的人生哲理,学习作者反对臆 断、重视考察的精神。
2.积累文言常用词语,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背诵全文。
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彭蠡(lǐ) 桴(fú)止响腾 寺僧(sēng ) 郦(Lì)
钟磬(qìng) 铿(kēng)然有声
磔磔(zhézhé)噌吰(chēng hóng)
《游褒禅山记》 先记游,后议论
《石钟山记》 议论—记游—议论
记游
扼要概括
较叙事描写交相烘托
议论 深入阐释,充分论说
不加阐释
象 鼻 山
兼因因 而声形 有得得 之名名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怎样看待作者的观点
富有哲理,体现了观察点的变化,而所得结果各异的 哲理。认识事物而陷入其中正是阻碍人们捕捉事物全貌的 原因。微观有利于局部的细致观察,却不利于对事物作整 体判断。
(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动词)
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问题
1.《水经》是谁的作品?是一部什么书? 《水经》也叫《水经注》,是郦道元的作品, 他是记载我国山川地理概貌的游记。
2.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 以浪打岸石,声如洪钟命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钟山记
一、教材分析
《石钟山记》是一篇名文,历来选者、注者、论者甚众,因此各种教材版本都似乎对它割舍不下。
它以一个“疑”字,一个“声”字贯穿全文,可谓结构严谨,层次清楚,丝丝入扣,中心突出。
它的语言初读起来是很平常的,但如果仔细研读,认真推敲,就会发现其中有丰富的内涵,很不平常。
如前文对郦道元的“常疑之”、对李渤的“尤疑之”与后文对郦道元的“叹”、对李渤的“笑”,可谓是遥相呼应,用得极为准确与讲究,却丝毫不见雕琢之嫌。
至于第二段景物描写极尽绘形绘声之生动鲜明的妙处,就更不用说了。
因此,它的文本魅力是非凡的。
但是,文章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它那显而易见的优点中,其实也体现在人们对它的众说纷纭上。
它的体裁(与普通山水游记的区别)、它对石钟山命名的结论以及“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看法,都是值得人们思考和议论一番的。
此文在新教材中又被编入,而且是被编入“山文化”系列中,我想,使“石钟山”和其它山一起作为人类审美理想或哲思的一种寄托而让我们去感受、去汲取教益,这可能是编者的用意吧。
不过《石钟山记》所能给我们的教益,应该不只是作者提倡目见耳闻,反对主观臆断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也不只是石钟山夜景描写给我们带来的身临其境的享受,它更可以是在作者对前人的质疑中,我们对作者的质疑中所能培养出来的一种科学精神。
二、学生情况
我们普通高中的学生经过市重点、区重点和民办高中三层选拔后,被戏称为“第四世界”,学生语文基础很差,而且还缺乏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而且他们对文言文除了有一种畏惧感之外,更有一种误解,认为“文言文就是死记硬背”,所以对学习文言文向来是兴趣缺乏,更有甚者还会到深恶痛绝的地步。
根据我们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课堂要求要做到面面俱到甚至是求全责备是不现实的。
加上新教材内容多、课时紧,所以我们就要对一些内容进行大胆的舍弃,做到一堂课有尽量多的收获就可以了。
我这个班级的学生,在我一个多学年的训练下,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已经形成习惯,有一些学生也能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但是,有不少的同学是喜欢钻钻牛角尖的。
我准备以“质疑”贯穿主要教学过程,就是考虑到了这一部分同学,我想让他们在“过把瘾”的过程中体会到“质疑”其实是一种非常严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识与技能:辨析、积累文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辨析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把握通过记游揭示哲理的写法特征。
2、过程与方法:文言文是学生比较害怕的,但通过精心地层层设疑,能引导学生进行目的性明确的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小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质疑,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学会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
教学重点确立为: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章写法特色,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确立为:在质疑中对苏轼进行全面的评价。
四、教法、学法以及理论依据
1、检查学生的预习这一步必不可少,这是由我们普通高中的校情、学情
决定的。
我校的校情是:学生不住校,不晚修,教师无法了解学生课余的学习
情况。
我校的学情是: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极差,教师要加强督促。
加上新教材课时紧的特点,就更要教师把好预习关,提高预习效率。
2、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
精神。
这节课,我主要是通过布置、检查预习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的。
而在对文本的体验中,学习、感悟作者对前人的质疑精神和对作者进行质疑将是这节课的主旋律。
3、学习语文的一个重点是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强调,并做好示范
作用。
因此,我在本课的开头注重了文言知识点的积累,在拓展讨论部分注重了课外阅读的积累。
4、教学中的比较是一种智力技能,比较出真知。
实践证明,比较学习法是一种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减少头绪、加深印象、深化理解的好方法。
因此我在课堂中安排了多处比较思考练习。
5、语文来源于生活,也必将运用到生活中。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
生活体验非常重要。
因此,我在课堂后面安排了“谈自己的体会”的环节和写作训练,这既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6、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
因此,我为有条件和有兴趣的同学提供了互联网信息来拓展他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