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时期的文化精神(1)
汉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汉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汉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汉朝和唐朝两个时期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汉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更新换代,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一、汉唐文化的继承汉朝是中华文明史上的黄金时代,尤其是西汉时期,对后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汉朝的文化既吸收了周朝的文化遗产,又强调了道德伦理和儒家的思想,全面推广儒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
同时,汉朝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历史文物收集和整理,保存了许多书籍、文献和艺术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最开放、最繁荣的王朝之一。
在文化方面,唐朝倡导了以“道、教、佛”为主要信仰的三教合一,提倡玄学思想,儒家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推广。
唐代诗歌、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对全球艺术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汉唐文化的发展在对汉唐文化的传承之上,汉唐文化同样也在不断的演变与发展。
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社会制度变迁随着政治、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制度也在不断变化。
汉唐文化中的封建道德和宗教信仰逐渐被打破,社会伦理随之发生变化,人们开始重视个人利益,强调各种东西的实用性和效益性,文化也逐渐呈现多元化。
这种变化与当时全球文化变革的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2. 文学艺术风格更新汉唐文化中的文学和艺术时刻处于不断更新和升级的状态。
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说,均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汉时以文言文为主,唐时开始使用白话文,文章意境也更加讲究表现手法和艺术性,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也更加完善、精湛,甚至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3. 自我认同和精神文化随着时代的变革,汉唐文化在不断更新,同时,人们对文化的认同和价值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扩张,汉唐文化的对话、沟通和交流也得到了强化,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氛围。
而这种氛围,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文关怀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结语汉唐文化继承于传统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唐文化的特征
汉唐文化的特征中国历史上汉唐时期以来,各色文化趣味兴盛发展,形成一个以汉唐文化为主体,融合了传统文化的特征。
它的特点之一是充满活力的文化生活,为后世提供了灿烂的精神财富,影响着武侯到汉至今的文化发展。
汉唐文化的特征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文学。
文学是汉唐时期最重要的一种文化形式。
汉唐文学作品沿袭着上古文学的传统,通过塑造活跃的人物形象,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魅力,并影响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汉唐文学的著名作品有《西厢记》、《红楼梦》、《孔乙己》、《聊斋志异》等,这些作品描绘出真实的人物,抒发真挚的情感,写出了激情的情绪,清新的诗句,流淌着独特的汉唐文学氛围,将汉唐文学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除文学外,汉唐文化还有文献、建筑、书法、绘画、音乐等文化方面。
其中,文献是汉唐文化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汉唐时期的大量文献记录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为后世的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汉唐书法有着浓郁的文化色彩,具有深厚的传统内涵,以及精湛的技艺,被誉为“中国第一美”。
汉唐时期的绘画艺术也很出色,代表作有《五岳图》、《张择端画》等,极具艺术价值。
汉唐音乐也是一派繁华壮观的文化景象,其中有以“离骚”、“叹息”等民间传统音乐,也有较为雅致的宫廷音乐,都能引发人们的赞叹。
另外,在汉唐文化的发展中,还出现了许多宗教思想。
汉唐时期,中国正值众多宗教思想的发展期,出现过许多宗教流派,如佛教、道教、儒教等,这些宗教流派的发展为汉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推动力,也深深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发展。
总之,汉唐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种最重要的文化形态,它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是后世文人学者所崇拜和追随的一种文化模式。
汉唐文化的影响深远,其精神财富仍在延续,在当下也仍然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武威汉唐天马城观后感
武威汉唐天马城观后感【原创版3篇】目录(篇1)一、前言二、武威汉唐天马城的历史文化背景三、武威汉唐天马城的建筑风格与特色四、武威汉唐天马城的文化价值五、观后感正文(篇1)【前言】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闪耀着文化光辉的古城,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武威汉唐天马城,这座位于甘肃省武威市的古城,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建筑风格,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
【武威汉唐天马城的历史文化背景】武威,古称凉州,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汉唐时期,武威更是作为河西走廊的重镇,成为汉唐帝国与西域交流的重要窗口。
武威汉唐天马城,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武威汉唐天马城的建筑风格与特色】武威汉唐天马城,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古城的布局严谨,城墙高大雄伟,城楼巍峨壮观。
建筑风格融合了汉唐时期的建筑艺术,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此外,武威汉唐天马城的雕塑、壁画等艺术作品,也是不可忽视的文化瑰宝。
【武威汉唐天马城的文化价值】武威汉唐天马城,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更是一座文化的宝库。
它不仅见证了汉唐帝国的繁荣昌盛,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领略到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
【观后感】参观完武威汉唐天马城,我深感我国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厚重。
这座古城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
目录(篇2)一、前言二、武威汉唐天马城的历史文化背景1.武威的历史地位2.汉唐时期的天马文化三、武威汉唐天马城的景观特点1.城墙遗址2.天马雕塑3.汉唐文化博物馆四、武威汉唐天马城的意义和价值1.历史文化价值2.旅游开发价值五、总结正文(篇2)【前言】武威,位于我国甘肃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在这里,有一处充满汉唐风情的旅游胜地——武威汉唐天马城。
近日,我有幸游览了这座充满故事的古城,感受了它独特的魅力。
【武威汉唐天马城的历史文化背景】武威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博大、浪漫、古拙——汉代造型艺术的美学意义
R旧ci r cl el之术伦瑷博大、浪漫、古拙——汉代造型艺术的美学意义■TE X T/魏娜“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小拘忌,来允装饰的花纹”。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究竟毫末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被俘来一样,白f l j骄使.决不介怀”。
这些就是鲁迅先生眼中的汉代人。
汉代对秦代实行“焚书坑儒”而毁灭殆尽的文化典籍进行整理,继承并发展了先秦诸家的思想文化成果,其中包括北国的传统史化和以楚骚为代表的楚文化的浪漫精神,也吸取了秦代【自i对社会现实、解决现实M题的务实精神,逐步形成r统一的汉民族的文化意识和心理结构。
“作为这个文化心理结构的一部分,11I国古代的基本艺术特征在汉代完伞形成,并终j|.成为汉民族的意识传统”。
(李泽厚、刘纪纲《巾同美学史》)博大的胸襟汉代人之所以拥有至今震撼人心的造型艺术,与其博大的胸襟和包容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刚刚步入一统局面的汉代人,而对身外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和占有欲。
他们感到天地宇宙如此开阔和繁荣,在艺术创作中试图利用有限的形式表现出人地的无限。
汉代人博大的胸襟和气概主要表现为其包容性和开放性。
他们不拘泥,不小气,有着一种“‘f l-川I异流而皆归于海”的胸怀。
西汉早期,标榜“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流行朝野,成为一f J显学,这个黄老之学足以老庀的道家学说为基础的新道学。
他的新就表现在思想上的包容性,同时也体现了整体汉代人的包容性。
这个托名皇帝,渊源《老子》的黄老之学,已经容纳,阴阳,儒墨名法等各家思想。
武帝时期,以苇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应运而牛。
他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听起来这个卵论好像很唯一,很々断,但实际上这时的“儒术”与汉初的黄老之学一样,也是在综合性思维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儒学,其中尤以对“阴阳”“』£行”观念的吸收最具特色。
汉人博大的胸襟和包容的态度进一步表现在《淮南子》中对“大美”思想的阐述。
汉唐古典舞踏歌作品赏析
汉唐古典舞踏歌作品赏析【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汉唐古典舞踏歌的背景与历史1.汉唐时期的文化特点2.踏歌的起源与发展三、汉唐古典舞踏歌的表现形式1.舞蹈元素2.音乐元素3.服装道具四、汉唐古典舞踏歌的审美价值1.体现时代精神2.表现人体美学3.富有文化内涵五、结论正文一、引言汉唐古典舞踏歌作为中国古代舞蹈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本文旨在分析汉唐古典舞踏歌的背景与历史、表现形式以及审美价值,以期对该舞蹈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二、汉唐古典舞踏歌的背景与历史1.汉唐时期的文化特点汉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两个繁荣昌盛的朝代。
这两个时期的文化特点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时代精神。
汉代文化以雄浑大气、礼仪严谨著称;唐代文化则以开放包容、兼容并蓄为特点。
这些特点都在汉唐古典舞踏歌中得到了体现。
2.踏歌的起源与发展踏歌起源于汉代,最早的记载见于《后汉书·东夷列传》:“昼夜酒会,群聚歌舞,舞辄数十人相随,踏地为节。
”唐代时,踏歌在民间更为广泛地流传,成为一种重要的群众自娱性活动。
同时,踏歌也被改造加工成为宫廷舞蹈,出现了缭踏歌、踏金莲、踏歌辞等宫廷舞乐。
三、汉唐古典舞踏歌的表现形式1.舞蹈元素汉唐古典舞踏歌的舞蹈动作流畅优美,舞者们衣着古朴别致,韵味独具。
舞蹈节奏洒脱步均衡,重心微倾生新韵,充满动感。
2.音乐元素汉唐古典舞踏歌的音乐旋律优美,与舞蹈动作相得益彰。
音乐节奏与舞蹈动作紧密配合,使作品更具有表现力。
3.服装道具舞蹈中的服装道具也是表现舞蹈作品的重要元素。
汉唐古典舞踏歌的服装古朴别致,既体现了古代服饰的美感,又展示了舞蹈作品的时代特点。
四、汉唐古典舞踏歌的审美价值1.体现时代精神汉唐古典舞踏歌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体现了汉唐时期的时代精神。
舞蹈作品中充满了积极向上、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展示了这两个朝代的繁荣与昌盛。
2.表现人体美学汉唐古典舞踏歌通过舞者的舞蹈动作,展现了人体美学。
舞蹈作品中的舞者们婀娜身姿、翩翩起舞,展示了人体的柔美与力量之美。
汉唐时期的佛教艺术与信仰文化
汉唐时期的佛教艺术与信仰文化汉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的时代。
佛教艺术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中国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汉唐时期的佛教信仰文化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和文化。
一、汉唐佛教艺术1、佛教雕塑汉唐时期的佛教雕塑技艺达到了独具特色的高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佛教雕塑方面,汉唐时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造像”,即按照佛陀原貌来塑造佛像。
这种造像风格始于汉代,发扬于唐代。
汉代的佛像还比较朴素,唐代的佛像在基础上更具装饰性,呈现出美的风格。
二是“变相”,即将佛陀的故事、寓言或典故通过造型和比喻手法转化为佛像。
这种雕塑形式主要出现在唐代。
其特点是色彩绚丽鲜明,线条优美流畅,以及完美地表现了佛教思想的表情和动作。
2、佛教绘画汉唐时期的佛教绘画也非常发达。
其中出现最为著名的是“洛阳画派”,以及“敦煌壁画”。
洛阳画派主要表现为彩绘陶器,当时被广泛传播于中原地区和东亚地区。
这些彩绘陶器主要以佛教图案和人物绘制而成。
在绘画技法上,洛阳画派注重色彩鲜艳,线条深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敦煌壁画主要出现在敦煌莫高窟。
它们以描绘佛教题材世俗生活为主要内容,像是传说、经文、佛陀的生平故事以及众多的佛教造像,以及各色人物等。
敦煌壁画的风格多彩,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是中国最为著名的佛教艺术形式之一。
3、佛教建筑佛教建筑也是汉唐时期的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汉代的佛教建筑主要是寺庙的建筑,而唐代则是以佛塔为主。
唐代佛塔具有非常精致的雕刻和浮雕,在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也有很多相似的建筑形式。
二、汉唐佛教信仰文化佛教在汉唐时期传播迅速,不仅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还影响了汉族的信仰文化。
汉唐时期的佛教信仰文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佛教思想与哲学的融入汉族宗教文化汉唐时期,佛教成为了中国最受欢迎的宗教之一。
佛教的思想和哲学对汉族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对于社会教化、道德建立和人文主义等方面的思想,深刻启发和影响了中国的文化思想。
【高一历史课件】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4)统治者借助佛教、道教巩固 自身统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佛教、道教的盛行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
(1)佛教兴盛,广修寺庙, 耗费钱财;
(2)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 严重威胁政府利益;
僧南
尼北 数朝 量时 表期
佛 寺
(3)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
猥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
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 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货殚于土木。
——范缜《神灭论》
3.如何应对佛教盛行问题?
“三武一宗之厄”
北魏太武帝 北周武帝 唐武宗
后周世宗
范缜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是以形存则神存, 形谢则神灭也。
韩愈 儒学复兴运动
(四)儒学发展
2.其他方面:
(1)唐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 大都会。 (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 多使节和留学生。 (3)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 口城市定居。
中华文化圈
(二)基本特点 阅读《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指出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1.交流范围广泛、国家众多; 2.交流领域全面、政经文教; 3.交往渠道众多、贸易佛教; 4.交流的双向性、兼收并蓄; 5.交流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
从三教鼎立到三教合一
韩愈痛感于儒学的衰弱,著《原道》一文一方 面竭力排佛,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学说中糅进了不 少佛学的成果,其“道统说”即是受到佛教定祖立 统的启发而提出的。除韩愈以外,李翱、柳宗元等 人也在致力寻求调和儒、释二家的途径,逐一汲取 佛教哲学的思辨成果来改造儒家学说。
——ト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书法
《地域文化》课程学习总结
《地域文化》课程学习总结第一章:总论通过对《长安汉唐历史文化》的学习,我对汉唐时期的文化有了很深刻的了解,该课程贯通我国汉唐历史文化发展,全面而重点地介绍汉唐历史文化的特色及其发展规律,包括汉唐历史文化沿革、汉唐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皇室文化、教育文化、城市文化、风俗文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为核心,遵循汉唐历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客观事实,吸纳了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各个学科的最新成果,以史论的形式展现汉唐历史文化,突出汉唐历史文化的特色,有利于学生对汉唐以及中国古今历史、文物遗存、名胜古迹、风俗文化的了解,增长知识、陶冶性情,从而使我对祖国民族历史文化有了一定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一、汉唐盛世汉唐盛世形成的原因:1、经济基础:无为而治,修养生息。
2、社会基础:以民为本,广施“仁政”3、政治基础:中央集权化4、道德文化基础:进取、包容、开放、昂扬的汉唐人文精神二、汉唐文化汉唐文化,是在两汉和唐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修养、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衍生于关中大地的汉唐文化,具有封建宗法社会农耕文明的显著特点,它的政治文化具有相当稳定的传承性。
与秦文化比较,汉唐文化更具有开放、吸纳、兼容的气量和能力,汉唐文化的文化表征及其特质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开放性。
无论是汉王朝还是唐王朝,毫无例外的都是以开阔的胸襟接纳外来文化,主动吸纳异域文化的营养;(二)兼容性。
汉唐文化深深地打上了道儒释的烙印第二章:长安汉唐文学1、了解汉唐文学的不同时期的特点;2、掌握汉代文学与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3、通过学习汉唐文学了解汉唐文化的基本特征2汉唐文化的当代意义和西安城市精神的形成;。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
二、文学艺术 1.文学 (1)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 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 各异的文学形式。 (2)唐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诗歌创作进入黄金 时代。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他们分别 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阅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 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观点:玄奘、鉴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 论述:玄奘以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求取佛经,他的足迹遍布 印度,影响远至日本、朝鲜以至全世界。鉴真东渡日本,传授 佛法,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像、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 活产生了全面影响,增进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因此,玄奘、 鉴真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受到后人的景仰。
——摘编自冯达文、郭齐勇主编《新编中国哲学史》
问题探究: (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隋唐儒学“暗而不彰” 的原因。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重新崛起”的途径。 提示:(1)汉唐经学的章句化,使其失去了对人心的感召力;来 自佛教和道教的挑战。 (2)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有益成分, 大力推动儒学复兴。
4.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 崇。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5.佛教盛行,广修寺庙,严重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这一时期, 不断有人出来反佛。其中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是最杰出的 代表。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但佛教的发展 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三、科技
1.魏晋南北朝时期 (2)经济: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土地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中国传统文化、
1、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①天人合一—和平和谐理念,传统文化中的“天人相应”、“天人统一”思想,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两个方面。
②阴阳五行学说—革新发展思想,阴阳互相包含和转化,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告诉人们:不断发展变化是事物的普遍规律。
③中和、中庸—宽容包容思想,一是要承认事物各有特色,人与人之间只应“和而不同”,不能一切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只有一种声音;二是要宽容、包容,要有忍让意识,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④修齐治平—进德修业理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以修身为根本。
孔子提出“成仁”,孟子讲究“取义”,都是对修身提出的极高标准。
提高自身价值要通过修身,通过进德修业,克服自身弱点,锻炼坚强的意志。
2、文化的定义、构成、特征、功能1)从广义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
从狭义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2)构成:文化的构成分为四个层面:物质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表层,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中层,精神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深层。
物质文化(表层),又称物态文化,是人类所从事的的物质生产活动及结果的总和。
制度文化(中层),又称社会规范,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建立的各种行为规范、准则的总和。
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经济、宗教的等制度。
行为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社会实践和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约定俗称的习惯性定势,是以民风和民俗形态出现的,见之于日常生活中的具有鲜明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行为模式。
精神文化(深层),又称心态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孕育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的总和,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3)文化的特征①时代性: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文化的时代性包括两方面内容:传承性与变异性。
②地域性: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历史传统和人的思维方式各不相同,自然就会产生不同的文化。
汉唐文化的辉煌时代
汉唐文化的辉煌时代汉唐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辉煌时代,汉朝和唐朝分别为中国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两个时期的文化成就在很多方面都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汉唐文化的概述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
这一时期有着较长的持续时间,其文化有着明显的韵味和特点。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则是中国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其文化成就更是让人惊叹。
二、汉唐文学的繁荣汉唐文化时期,文学得到了大力发展,并且留下了众多不朽的作品。
在汉朝,出现了《诗经》、《楚辞》等诗歌作品,这些作品在后来的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而在唐朝,更是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家和作品,如杜甫、李白等。
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丰富多样,内容涵盖了政治、爱情、自然等各个方面,独具魅力。
三、汉唐艺术的独特之处汉唐时期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在绘画方面,汉朝出现了宫廷画派,唐朝则以宫廷绘画和山水画为主。
这些画作既展示了时代的风貌和景观,又表达了艺术家的情感和理念。
同时,在建筑、音乐、雕塑等方面也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
四、科技与文化的交融汉唐时期,科技与文化相互交融,互相促进。
在农业方面,发展了灌溉技术和农耕工具,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在医学方面,汉朝的医学家著有《黄帝内经》等重要医学著作,唐朝的医学家孙思邈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医疗理论和药物方剂。
这些科技成就为当时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汉唐文化的传承与影响汉唐文化的辉煌时代为后世所传承和借鉴。
汉朝的孔子学派和儒家文化在后来的数千年里一直是中国的主流思想,对教育、道德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深远。
而唐朝的文化影响则更为广泛,中国的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与传统娱乐都受到了唐朝文化的熏陶。
综上所述,汉唐文化的辉煌时代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了丰硕的文化成果。
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科技,这两个时期都表现出了无穷的创造力和魅力。
我们应该珍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进一步研究和传承,将其发扬光大,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班级:A1111 姓名:李仕峰学号:28 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摘要: 文化为人类提供了不同种族之间的交流接触,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历史。
外来文化的进入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社会的变迁影响着我们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与社会现状决定着我们怎样看待外来文化,时代的发展决定着我们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取向关键词:文化交流传统走向近代中西合璧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中国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族文化的相互融会、相互渗透中得到发展,而且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
中国文化系统或以外来文化作补充,或以外来龙去脉文化作复壮剂,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外域文化系统也在与中国文化的广泛接触中汲取营养、滋润自身的肌体,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不断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
一、古代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1、古代文化与外域文化交流的状貌(1)秦汉宏阔的文化精神秦以前是中国本土文化起源与发展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文化在相互激荡中繁荣,本土文化初步形成。
从汉代开始,便进入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期。
先是西域(即中亚和西亚)文化,后是南亚次大陆文化。
秦汉帝国的盛大根植于新兴地主阶级的生气勃勃、雄姿英发。
由统治精神状况所决定的社会文化基调处于一种不可抑制的开拓、创新的亢奋之中,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
开拓进取、宏阔包容的时代精神作用于外部的广阔世界,则大大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
秦汉时代,中国文化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广泛交流,其中最著名的文化活动是汉武帝时期导致丝绸之路开辟的张骞通西域。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和技术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在这一时期佛教也开始传入中国,中国文化因此增添了灿烂的色调和光彩。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
19
4、忠孝传家,勤俭持家
所谓的忠孝之人就是对自己的国家忠心耿 耿,对自己的长辈是恭敬从命。
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一等人忠臣孝 子,两件事耕田读书。虽在草野,不忘诗 书。贫不废读,富则兴学。
忠贞的官员始终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 南宋抗金英雄岳飞背刺“尽忠报国”四字, 昭示爱国心迹,历来为人称道。
29
南宋钟相、杨么起义:等贵贱,均贫富。钟
相杨么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等 贵贱”的口号。这个口号不仅仅是经济问题, 还对政治地位问题提出了目标国历史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均田免粮”
的口号已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标志着当 时农民起义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意谓:天道运行刚劲雄健,相应于此,君子 应力求进步,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 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9
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他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孟子讲“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孟子·梁惠王》) 。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
25
传统的民为邦本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有两 个走向:一是表现于以封建帝王为代表的统 治阶级,他们将民众看做政权的基础,要 “保民而王”,利用民众力量为其统治效劳, 民众只是封建国家赋税兵役的来源,是工具, 是手段。二是表现于进步思想家,往往利用 民为邦本的口号,针砭时弊,劝诫统治者轻 徭薄赋,与民休息,甚而作为反对暴君苛政 的一种口号。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归根结 底,民为邦本的思想不是民主思想。民主思 想是在近代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产生、以法制 为基础的意识。
松有风骨雪难摧, 人有气节最可贵。
汉唐时期的文化精神
汉唐时期的文化精神1重评汉唐时期的文化精神兼论汉唐儒学的宇宙论冯达文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2005 年8 月24 日演讲于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相知论坛”很高兴有机会和朋友们一起,讨论讨论汉唐时期的哲学与文化精神。
一、问题的提出选取汉唐时期的哲学与文化作一番讨论,首先是出于这样一种情况先秦时期由于近十多年出土文献的不断增多,已经很自然地带动起学界的研究热潮,宋明时期则因海外新儒学的研究成果被引进,也激发了学界重新审视的兴趣。
相比之下,汉唐思想研究,就显得有些疏落了。
所以我有意鼓动年青学人提起劲头关切汉唐哲学及其体现的文化精神。
然而,选取汉唐思想作为话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汉唐社会发展的繁荣状况与对汉唐思想现有的许多评价有一个巨大的反差。
我们都知道汉唐为中国古典社会的繁荣期。
汉朝经“文景之治”后,至汉武帝时,其国力实际上超过了古罗马。
唐朝的长安更成为当时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
费正清撰写的中国传统与变迁称,长安市的人口总数达到196 万。
长安城墙周长有38 公里,布局井井有条,一派繁荣景象。
那时的中国,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
汉朝时中国与地中海地区还可以说并驾齐驱,而从唐朝开始的一千年中,中国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富裕和先进的国家。
1与汉唐时期社会的这种繁荣状况相比较,学界对汉唐之际的哲学思想与文化精神的研究与评价,却使人感到很不相称。
这种状况也许在近代已开其端,如章太炎就以为“汉得一人” ,只有一人可以值得称道的,就是王充。
2上个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因为汉唐流行的是宗教,故内地批判之声浪更甚;及八十年代,开始有所肯定,也只是觉得汉唐流行的宇宙论有系统论或科学认知的因素。
海外学者如牟宗三先生,所著历史哲学对“气论”与英雄人格的关联有不错的评价。
3然于中国哲学十九讲中,竟然没有用一讲专门讨论汉唐儒学。
其中涉猎“气论”或宇宙论的,也只肯定易传中庸一系,而并不看好董仲舒一系。
4唐君毅先生比较有宗教情怀,在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中,从比较宗教的角度认肯董仲舒与汉学有特色,但在价值评判方面着墨亦不多。
地域文化课程总结
地域文化课程总结通过对《地域文化》的学习,我对汉唐时期的文化有了很深刻的了解,该课程贯通我国汉唐历史文化发展,全面而重点地介绍汉唐历史文化的特色及其发展规律,包括汉唐历史文化沿革、汉唐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皇室文化、教育文化、城市文化、风俗文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为核心,遵循汉唐历史文化形成发展的客观事实,吸纳了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各个学科的最新成果,以史论的形式展现汉唐历史文化,突出汉唐历史文化的特色,有利于学生对汉唐以及中国古今历史、文物遗存、名胜古迹、风俗文化的了解,增长知识、陶冶性情,从而使我对祖国民族历史文化有了一定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一、汉唐盛世汉唐盛世形成的原因:1、经济基础:无为而治,修养生息。
2、社会基础:以民为本,广施“仁政”3、政治基础:中央集权化道德文化基础:进取、包容、开放、昂扬的汉唐人文精神二、汉唐文化汉唐文化,是在两汉和唐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修养、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衍生于关中大地的汉唐文化,具有封建宗法社会农耕文明的显著特点,它的政治文化具有相当稳定的传承性。
与秦文化比较,汉唐文化更具有开放、吸纳、兼容的气量和能力,汉唐文化的文化表征及其特质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开放性。
无论是汉王朝还是唐王朝,毫无例外的都是以开阔的胸襟接纳外来文化,主动吸纳异域文化的营养;(二)兼容性。
汉唐文化深深地打上了道儒释的烙印。
二、长安汉唐儒学的发展:中国儒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大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第二个阶段,是以董仲舒、《白虎通义》(班固)为代表的两汉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儒学;第三个阶段,是以程、朱、陆、王等为代表的宋、明、清时期的性理之学的儒学;第四个阶段,是从康有为开始的,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的近现代新儒学。
汉唐文化的特征
汉唐文化的特征
一、文学文化方面
汉唐时代的文学文化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出来:政治文化、社会文化、科技文化。
1、政治文化上,唐朝时期建立了完善的官制和法律体系,著名的“大唐盛世”下,唐朝国势昌盛,社会稳定,经济由封建经济转向社会市场经济,从而为文学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条件。
2、社会文化上,汉唐文学文化主要是积极性的,它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倡导人们“传统美德”,其精神是“君子以德治国”。
由此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具有传统特质的社会文化。
3、科技文化方面,汉唐时代的科技文化有自己独特的素养,如地理学、天文学等学科突飞猛进,至今仍被世界上的科学家所称赞。
二、艺术文化方面
艺术文化上,汉唐时期的艺术文化发展非常迅速,出现了许多艺术形式和作品,如诗歌、书法、园林、绘画、音乐、戏剧等,极富创意,集中体现出来的是表达人物情感的艺术审美。
三、宗教文化方面
宗教文化上,汉唐时期以儒家为主流,但受到佛教渐渐侵入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展出了历史上著名的“四教六说”,这使汉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成为中国宗教改革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中国文化之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
2、经学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 经学与教育。 经学与教育。
• 从汉代开始,学校教育、科举考试几乎都以经学 为基本内容和重要标准,经学成为封建统治者维 护其统治的精神支柱。 • 经学与学术。 • 从学术文化方面看,经学与中国的史学、哲学、 语言文字学、文献学、考据学都有密切的关系。
• 周予同先生在皮锡瑞先生的《经学历史》一书的 序中指出:“因经今文学的产生而后中国的社会 哲学、政治哲学以明,因经古文学的产生而后中 国的文字学、考古学以立,因宋学的产生而后中 国的形而上学、伦理学以成”。 • 这段话概括地说明了经学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 影响与关系。经学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巩固和延续, 起了巨大作用;也严重抑制了新思想的萌芽,阻 滞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文化统一措施
• 1.书同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统一文字。 • 2.车同轨:统一车辆形制。 • 3.度同制: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秦始皇把秦国的圆形方 孔钱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 • 4.行同伦:统一教化。 • 5.地同域:统一版图,将东至大海,西达陇右,北抵阴 山,南越五岭的辽阔版图统一于秦国之下。
• (3)二者的区别: )二者的区别:
• 表面区别:书写文字和读法问题 • 根本区别:传授的方法和对经义的解释 • 今文经学派主要是为现实政治服务,而古文经学 派主要是解释字义和考证名物制度,学风较为朴 实,对古代语言和历史学贡献较大。
(4)今古文经学之争的评价: )今古文经学之争的评价:
第一,经学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史料和文字的训诂考证材 料,为研究先秦政治、哲学、历史和语言提供了重要的思 想资料。双方在争论过程中互相辩难,在客观上对学术的 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二,经学,尤其是被统治阶层所扶植、为统治阶级服务 的“今文经学”,本质上是为论证统治政权的合理性服务 的。是文化专制的产物,也是文化专制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继承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广博的国家,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化就以其独特的特点、深刻的内涵、广泛的影响力在世界上广受好评。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继承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话题,他涉及到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也意味着着中国现代与未来的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1.1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开始相互竞争。
其中,儒家被誉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儒家思想强调了人伦道德的重要性,提出了“仁”、“义”、“礼”、“智”等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诸子百家思想的追求也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
1.2 汉唐时期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
在汉唐时期,中国文化无论是在社会制度、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佛教、道教进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成为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瑰宝。
在这个时期中,诗歌、书法、绘画等文化形式也得到了充分地发展和创新。
1.3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时期内,文化创新与传统融合开始成为了一个主要特点。
在文化创新方面,可展现于例如李时中、汤显祖、张岱等诗人和文化艺术家。
在文化传统方面,中华文化的传承使得中国文化在此阶段有效地保持了持续性,且不失为一个庞大的文化瑰宝。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家文化重视度的提升与文化万物互通互联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极高的重要性。
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延续,更是现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并在其基础上创新,对于实现国家文化的持续发展,具有无法估量的重要意义。
2.1 文化教育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培养新一代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和理解同样具备重要意义。
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诗书画刻争奇斗艳——核心素养落实
二、文学艺术
魏晋南北朝
文学
建安文学、田园诗、 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三教合一 一团和气——核心素养落实 一、思想宗教多元
梳理儒学的发展历程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
◎
春秋: 创立
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
韩
战国: 蔚然大宗
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
愈
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
秦朝: 焚书坑儒,遭受重创
子之情。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谏迎佛骨表》
光武帝:延续
)
诗书画刻争奇斗艳——核心素养落实 二、文学艺术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
诗书画刻争奇斗艳——核心素养落实 二、文学艺术
2.艺术——(2)绘画
①东晋:出现专职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
图》。
“以形写神”:追求外在形象兼内在精神本质的刻画
洛 神 赋 图
顾恺之《女史箴图》(摹本)
东汉末年兴起
传入中国(白马寺)
三教并行; 道教最受尊崇
魏晋南北朝 汉代 唐代 道教
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形成不 同宗派。(禅宗影响最大)
佛教 儒学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 张“贵儒”和“尊道”
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 思想,渐趋本土化
开始吸收佛、道理论,有新发展
正统地位
诗书画刻 争奇斗艳——核心素养落实
三纲五常
社会动荡, 道德沦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儒家的传统理 人们渴望寻 传统民族文化影响,人们 论受到挑战 求精神安慰 需要对生老病死的解释
佛教,道教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评汉唐时期的文化精神——兼论汉唐儒学的宇宙论冯达文(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2005年8月24日演讲于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相知论坛”很高兴有机会和朋友们一起,讨论讨论汉唐时期的哲学与文化精神。
一、问题的提出选取汉唐时期的哲学与文化作一番讨论,首先是出于这样一种情况:先秦时期由于近十多年出土文献的不断增多,已经很自然地带动起学界的研究热潮,宋明时期则因海外新儒学的研究成果被引进,也激发了学界重新审视的兴趣。
相比之下,汉唐思想研究,就显得有些疏落了。
所以我有意鼓动年青学人提起劲头关切汉唐哲学及其体现的文化精神。
然而,选取汉唐思想作为话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汉唐社会发展的繁荣状况与对汉唐思想现有的许多评价有一个巨大的反差。
我们都知道汉唐为中国古典社会的繁荣期。
汉朝经“文景之治”后,至汉武帝时,其国力实际上超过了古罗马。
唐朝的长安更成为当时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
费正清撰写的《中国:传统与变迁》称,长安市的人口总数达到196万。
长安城墙周长有38公里,布局井井有条,一派繁荣景象。
那时的中国,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
汉朝时中国与地中海地区还可以说并驾齐驱,而从唐朝开始的一千年中,中国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富裕和先进的国家。
①与汉唐时期社会的这种繁荣状况相比较,学界对汉唐之际的哲学思想与文化精神的研究与评价,却使人感到很不相称。
这种状况也许在近代已开其端,如章太炎就以为“汉得一人”,只有一人可以值得称道的,就是王充。
②上个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因为汉唐流行的是宗教,故内地批判之声浪更甚;及八十年代,开始有所肯定,也只是觉得汉唐流行的宇宙论有系统论或科学认知的因素。
海外学者如牟宗三先生,所著《历史哲学》对“气论”与英雄人格的关联有不错的评价。
③然于《中国哲学十九讲》中,竟然没有用一讲专门讨论汉唐儒学。
其中涉猎“气论”或宇宙论的,也只肯定《易传》《中庸》一系,而并不看好董仲舒一系。
④唐君毅先生比较有宗教情怀,在《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中,从比较宗教的角度认肯董仲舒与汉学有特色,但在价值评判方面着墨亦不多。
⑤及劳思光先生更说:自汉至唐末,中国文化精神之衰落及哲学思想之混乱,皆已至极可惊之程度。
两汉经术,为后世所称。
然按其实①参阅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121页。
②章太炎所撰《检论》卷三《学变》篇称:“董仲舒以阴阳定法令,垂则博士,神人大巫也。
使学者人人碎义逃难,苟得利禄,而不识远略。
……(王充)作为《论衡》,趣以正虚妄,审乡背。
怀疑之论,分析百耑。
有所发擿,不避上圣。
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
至于今,亦鲜有能逮者也。
”(见《章太炎全集》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44页)章氏此间即极力贬斥董仲舒而挺王充。
③参阅牟宗三:《历史哲学》第三部第一章《天才时代之来临》,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第149-163页。
④牟宗三称:“依儒家的立场来讲,儒家有《中庸》、《易传》,它可以向存在论那个地方伸展。
它虽然向存在方面伸展,它是道德的形上学(moral metaphysics)。
他这个形上学还是基于道德。
儒家并不是metaphysical ethics,像董仲舒那一类的就是metaphysical ethics。
董仲舒是宇宙论中心,就是把道德基于宇宙论,要先建立宇宙论然后才能讲道德,这是不行的,这在儒家是不赞成的,《中庸》、《易传》都不是这条路。
”(《中国哲学十九讲》,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版,第76页)牟氏于此即贬斥董仲舒。
⑤参阅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第十六章第四节:《董仲舒之天人关系、及受命论》,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第568-579页。
情,则儒学大义已乖,儒学似兴而实亡。
孔孟心性之论及成德之义,皆湮没不彰,这是中国哲学之一大劫。
①依劳先生所说,汉唐哲学与文化精神不值一提。
一方面,我们都得承认,汉唐社会为古典社会的盛世;另一方面,学界又往往指谪,汉唐哲学与文化精神不值一提,这就是巨大反差。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反差呢?正是这一点,尤其引发了我们研究汉唐的浓厚兴趣。
我自己的一个粗浅的看法是,学界以往对汉唐哲学与文化精神的评价甚低而带出的与社会繁荣的落差,大体上是因为我们以往所持的评价标准,为理性或价值理性的。
以理性或价值理性作标准,先秦之儒、道、墨等,都有许多值得称许;宋明心性之学,在理性分析方面来得甚为精微,也都使人敬服。
而汉唐之学,各家使用的名言词谓,不是认知抽象的产物,它们的背后都隐含有一种信仰;名言词谓的关联,也不具逻辑推演的意义,它是借信仰的整合建构起来的。
也就是说,汉唐时期的许多论作,是不可以以“理喻”的。
因而,汉唐思想没有理由被看好。
如果对汉唐思想的评价之差,问题真的就出在这里,那么值得我们思考的便是:理性是不是评价思想的唯一标准?这一点对于古典社会与古典思想,尤为尖锐。
我在这里的努力,就是想重新评估汉唐时期由宗教或具有宗教意味的诸种思潮所缔造的文化精神的特质与价值,亦兼有检讨理性特别是认知理性判准的局限的向度。
二、汉唐文化精神的总体特质关于汉唐的哲学与文化精神是什么,是怎样的,我这里先给出一个看法,然后才予说明。
我这里所说的文化精神,是指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一个特定时期,人们(尤以知识精英为代表)呈现出来的精神气质(内在的)、社会流行的普遍风尚(外显的),和日常生活所取的格调与方式(实践的)。
那么,汉唐时期,人们的精神气质、社会风尚与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呢?从与前期的战国和后期的宋明之际推重理性精神的情况相比较,那么,汉唐人显然更多地带有浪漫的色彩。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只以“浪漫”指涉魏晋新道家。
因为他把“浪漫”与“风流”相联系,确认那是一种放浪形骸、自由自在的生活风貌或俊雅旷达的精神气象。
②我把视域放大一点,从与理性精神相比较的角度来予以介说。
战国末年与宋明之际的理性精神的特点,是把思想的空间压缩在日用的或日常的范围内,通过找出在日用或日常中,由各种现实的确定性关系给出的事理或伦理,来确认人的行为的正当性。
如荀况“唯圣人为不求知天”的提法,韩非“因可势、求易道”的提法,所突出的就是日用事理;朱熹把仁义礼智视为“天理”,即把“天理”拘限在日常伦理中;阳明子指“心即理”,只承认以内省为的矢的道德意志的正当性,则把“心”的才情与想象的一面给消解了。
与这种“理性精神”(工具的或价值的)相比,汉唐时期的“浪漫精神”,凸显的是人的天生才情,人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才情驱使人们超越日常的既定伦理;好奇心、想象力诱使人们超越日常既定事理。
汉唐人个性的肆无忌惮的敞开与张扬,汉唐人对天外世界的天真烂漫的敬仰与追寻,都使那些时代的人们更外向,更野性,更具激情与活力,更富创造性与开拓欲。
汉唐时期的这种浪漫精神,其思想来源不是别的,就是儒、释、道三教(学)。
它是由儒、释、道三教(学)共同营造的。
儒家在浪漫精神建构中所起的作用,我们下面再详细展开。
道家在汉唐时期以魏晋玄学为代表,王弼主张不以“形名检物”,立意就在破去知识理①参阅劳思光:《中国哲学史》第二卷“前言”,香港友联出版社,1981年第三版。
②参阅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二十章《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赵复三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11-217页。
性的限制;郭象宣扬“玄冥独化”,用心在于打掉世俗生活的因果锁链。
他们推重的,就是个性与激情。
宗白华曾把魏晋时代士人的精神风貌称为“是最哲学的,因为是最解放,最自由的”。
①这种精神风貌不仅影响南朝,后来还融汇于唐代,构成为唐代浪漫精神的重要源泉。
被归入道家的还有道教。
道教以长生不老的神仙追求著称。
这种追求提供的意义在冲破生命的有限性,打破神与人、天与地的分隔,为人们的想象力叩开了另一重空间,为人的生命力的延续与张扬提供了某种理论的说明。
因而道教也在营造着人的浪漫精神。
佛教则以三世轮回说为基本信念。
这种信念提供的意义就在引导人们超越今生与肉身。
它以“业感缘起”说、“性空缘起”说,化解了今生肉身的利欲追求,因而同样使人们得以超越有限,走向无限,同样丰富了人们的冥想力与好奇心,而把人的追求带向另一重世间,成就人的浪漫追求。
显见,汉唐时期的道、佛二家,它们构成为那个时期的浪漫精神的思想资源,这是不成问题的。
那么,儒家如何呢?我们怎样去看待与评论汉唐儒学呢?这是我们下面要着重讨论的问题。
三、汉唐儒学的宇宙论建构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汉唐儒学与先秦儒学有所不同。
先秦儒学以孔子、孟子为创始人,它们是从人的心性及其反省,开启出“天道”的。
所谓从人的心性出发,就是从人的不安之心、恻隐之情,点拨出“为仁之道”。
这样点拨出的“仁道”,本为人一主体的,何以有“客观”的意义呢?那就需要讲“反省”。
要知道,“不安之心”,也就是一种“不容己”之自省心。
在“不容己”中,“己”指“个己”、“主观个我”;那“不容己”的,便获得一种超越“个己”的“客观”的意义,而可被视为“天道”。
按儒家的说法,人人的“本心”都有一个“天道”,才会发生不安、不容己的情感来。
孔孟儒学由此确立的“天道”,就是从“反省”得来的。
牟宗三也称为“逆觉体证”。
②然而,这样的“天道”,既然是从“反省”证成的,也就还是主体价值的,不具有“存在”的意义。
汉唐儒学的不同,也就是它的发展,就在于从主体情感、主体价值走出,走向客观存在,借宇宙论为先秦儒学的价值论提供根源性的说明。
什么叫宇宙论呢?所谓宇宙论,就是从宇宙的起源与变迁,说明与解释现有事物与人类生活的正当性与否的一种理论。
宇宙论学说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很早。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一书,《管子》一书中的《四时》《五行》篇,《礼记》一书中的《月令》篇,《易传》、《吕氏春秋》,都讲宇宙论。
只不过,那个时期宇宙论没有构成主导地位。
来到汉代,经董仲舒和《白虎通义》的努力,宇宙论才与儒学有更好的结合,成为直至唐代儒学的形上学。
宇宙论学说,不同的儒家学者,会有若干不同的表述。
大体而言,是说的宇宙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就是元气;元气一分为二,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交感起伏,带出了四时;阴阳交感,四时更替,又与方位、方向相关,于是有五行。
天地宇宙就在阴阳交感、四时更替、五行生克中,“品物流行”,化生出千差万别的人人物物。
董仲舒有个提法:“天地之气,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所描述的就是宇宙由元气到万物的生化过程。
这种宇宙论在解释万物的生化与差别的形成时,有非常复杂的种种说法,我们这里无法一一介绍。
我们只需要注意的是如下两点:①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83页。
②参阅牟宗三:《心体与性体》第一册第一部分《综论》第四节《宋明儒之分系》,台湾正中书局,1968年,第42-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