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思想感情一) 学案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学案怀古诗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学案:怀古诗编制:房伟高考题回顾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金陵晚望金陵图高蟾韦庄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答: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
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
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
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什么是怀古诗怀古诗又称怀古咏史诗,它一般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抨击社会现实,或抒发沧桑变化的人生感慨。
风格一般雄浑壮阔。
1、咏史怀古诗的类别:A、咏古迹B、怀古人C、忆古事古迹——怀想与该古迹有关的人、事古事——借古讽今借古伤今古人——A、借古人自比(相似之处)B、与古人对比(相反之处)2、思想内容:A、感慨盛衰(世事)无常B、感慨国运衰微C、抒发爱国情怀D、评价历史是非E、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抑郁不得志F、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3、常用手法:对比,用典故高考怀古诗常见题型(一)、从情感角度:“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005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初中生制定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标。
“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的内容,这样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初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对增强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无裨益。
那么,作为一个重要的考点,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有效地复习,有哪些对应的复习策略?<考试大纲>诗词鉴赏考点要求:1、根据作品相关背景、正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和诗歌意境2、从遣词和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理解诗句含义3、体会诗歌韵律、节奏,理解常用写法作用4、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这一要求的具体内涵:“初步”意味着难度不会太大;“鉴赏”意味着不同于一般的阅读,即:要在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上,能从诗词鉴赏的角度,对主题、形象、情感、语言等进行赏析;“浅易的”意味着所选篇目会比较短小、易懂,如五绝、七绝等。
基于这样理解,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阶段可重点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掌握课本内容,打实基础要培养起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首先必须学好课内的古诗词。
与过去的古诗词学习相比,我们不仅要能多读成诵,准确无误地理解作品内容,还要能有意识的用鉴赏的眼光去品赏作品,并把有关鉴赏的知识在课本中点划圈钩,以便日后复习。
学好课内的古诗词,绝对是形成鉴赏能力的基础,特别是对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定要做到重点把握。
比方类似下面的这些古诗词,就很值得我们在学习时细细地品读,并认真记录、积累相关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文化。
古诗分类:古体诗(古风):古诗、楚辞体、乐府诗、歌行体。
《长歌行》诗绝句《江南春》《泊秦淮》近体诗(格律诗)起承转合(五言、七言)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黄鹤楼》1、按音律形式分婉约派:代表李清照《醉花阴》词:有单双调之分,都有词牌。
诗歌鉴赏(学案)
2011届高三诗歌鉴赏(学案)一、整体鉴赏1、(10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2、(10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7分)好事近①陆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
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4分)(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分)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碧寻宴上有怀知己曹邺获花芦叶满溪流,一簇笙歌在水楼。
金管曲长人尽醉,玉簪恩重独生愁。
女萝力弱难逢地,桐树心孤易感秋。
莫怪当欢却惆怅,全家欲上五湖舟。
[注释]①一各蔓生植物。
②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功成之后游于五湖。
(1)诗歌描写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画面?通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2)诗的颔联和颈联分别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具体谈谈。
4、(10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8分)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学案一高考题型研究课件
解读下面影响诗歌语意理解的词语
①醉落魄: “一斛珠”,词牌名,正体双调五十七字,仄韵。
.
正月初七,约提刑官应懋之同游南山。提刑,
指提点刑狱公事,简称提刑官,是中国宋代特
②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有的一种官职名称。相当于法官兼检察官。 .
③苦: 形容执着地追求。
四、[2022·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4~15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解读下面影响诗歌语意理解的词语
(一)
①啭:
鸟婉转地啼叫。
.
②随意:
随着自己(鸟)的心意。
解读下面影响诗歌语意理解的词语
③昌亭旅食年:
“昌亭”句:用典。《史记·淮阴侯传》记载:韩信没有做官以前很贫穷,行为 又不检点,不能被推选去当个小官吏,他又不能做买卖设法自谋生计。因此,韩 信经常去别人家吃闲饭,人们都讨厌他。他曾去南昌亭长家里吃饭,吃了几个月, 亭长妻子不高兴。一天早晨,亭长家在草席上吃饭,韩信去了,亭长妻不给安排 饭食。韩信看出人家讨厌他,很生气,马上离开亭长家。“昌亭”句出于此。意 思是说寄人篱下。昌亭,是南昌亭的省略词。
.
④箫、鼓、笛: 乐器名,此用以形容节日歌舞之盛。
.
解读下面影响诗歌语意理解的词语
⑤祈麦祈蚕: 祈求农事丰收,麦、蚕代指诸多农事。
.
⑥趁元正七: 趁:趁着,就着。元正七:农历的正月初七。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⑦扶掖:
指用手搀扶别人的胳膊,此指孙子搀扶祖父。
诗歌鉴赏学案
专题复习:古诗鉴赏——探究意象、鉴赏手法学习目标:1.探究古诗的意象,体悟情感。
2.鉴赏古诗的艺术手法。
3.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感情。
一、课前准备1.从所学过的古诗中,找出你喜欢的古诗诵读,并准确捕捉意象,体悟情感。
2.回顾常见的诗歌艺术手法。
二、课内探究(一)探究意象1.自主复习学生回顾梳理已学古诗,复习捕捉意象,体悟情感。
2. 合作提高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思考:诗文借什么意象抒发怎样的一种情怀?3.精讲点拨4.巩固提升白梅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思考:诗文的意象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二)鉴赏手法1.自主复习结合具体诗歌简要赏析常见的艺术手法。
2. 合作提高(1)示例:(2)赏析以下古诗的艺术手法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登科后(唐)孟郊昔日龌龊①不足夸,今朝放荡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释】①龌龊: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局促。
②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孟郊两次落第,46岁那年进士及第,他按捺不住自己得意喜悦的心情,写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
3.精讲点拨4.巩固提升鹧鸪天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思考:多角度赏析词的艺术手法。
(三)课堂小结诗歌鉴赏口诀三、课后提升1.归纳整理鉴赏诗歌的知识。
2.尝试撰写诗歌鉴赏心得。
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 学案
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学案高三2010-11-05 16:14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学案一、【考点分析】中国古代诗歌说到底就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这就要求古代诗歌语言精炼、含蓄、富于形象感和感染力。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这些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进一步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
古代诗歌的的语言一般具有“简练、新奇”的特点。
所谓“简练”就是用最少的字表达出最丰富的内涵,分析诗歌的语言,除了理解语言字面的意义,还要体会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进而把握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
诗歌里的所谓“诗眼”就是这类,比如苏轼的《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一个“清”字,既写出了天空和地面的的洁净、月光照射万物所形成的澄明清朗的境界,也写出了作者虽仕途坎坷、被贬黄州但随遇而安、开朗乐观、心净无尘的心灵世界。
所谓“新奇”就是用特殊的词法、句法,取得一般用法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分析诗歌语言,除了分析语言的用法,也要分析这种表达效果,进而把握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
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都是这种“新奇”的语言。
高考题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往往注意这些“简练”而“新奇”的语言,语言用得好也在于此。
既要注意它的多重意义,也要注意它的语言特点和达到表情达意的效果。
二、语言特色简介1、著名诗人的语言风格陶渊明的朴素自然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温庭筠的绮丽香艳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维的诗画一体李清照的缠绵悱恻辛弃疾的慷慨悲壮高适的悲壮苍凉陆游的悲壮爱国苏轼的豪放旷达2、语言特色类1、豪迈雄奇: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教学园地11-05 2320: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一)编写:吉青云审核:高三备课组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2. 明确古代诗歌鉴赏的难点一、古代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1. 古代诗歌的古典诗歌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
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
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
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2. 古代诗歌的流派和文学运动在我国文学史上,诗人词家多若繁星,他们或因风格相近,或因时代相同,或因同乡好友,或因父子师生,而各自被归人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有前有后,有大有小,地位也有高有低。
了解和熟悉它们,对于诗歌欣赏是大有裨益的。
诗人词家虽多,但如果从创作方法上来划分,大致有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以及形式主义等几个流派。
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流派。
(1)现实主义派流。
现实主义流派的成员,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那些现实主义诗篇的无名。
之后,就是创作汉、魏乐府中现实主义作品的无名。
诗歌鉴赏专题学案
诗歌鉴赏专题学案编制:刘国强李华张曰新田晓燕时间:2010-2-23使用说明: 整体把握诗歌常识,梳理总结鉴赏规律,通晓常见题型的问答模式,掌握塑造形象的常见手法,灵活运用鉴赏语言常用术语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习惯用语与解题思路。
一复习备考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一)立足课文高中语文教材所选都是古代经典的诗词,这些诗词所体现出来的鉴赏技巧和思维方法很典型,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和借鉴性。
这些诗词绝大多数指定要背诵,如果在背诵的同时,能够对其鉴赏的技巧了如指掌。
那么枯燥的鉴赏概念就会变得有血有肉、生动具体了。
(二)把握常识1.了解诗词的基本体式类别。
(1)从体裁上分:有古体诗和近体诗(即格律诗。
注意时代,唐以前只有古体诗,唐以后古体诗,近体诗并存)和词。
(2)从表现方式分:有抒情诗,叙事诗。
(3)所选题材分:有山水田园诗、军旅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咏物诗、怀古诗、哲理诗等。
2.掌握一定术语,鉴赏时能说较规范的“内行话”。
(1)反映诗歌风格方面:雄奇、刚健、悲壮、旷达、洒脱、苍凉、恢宏、奔放;沉郁顿挫、缠绵悱恻、婉约清丽、明丽清新、含蓄有致、生动活泼、幽默恢谐等。
(2)反映诗歌结构方面:开门见山、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等。
(3)反映诗歌表现手法方面: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对比映村、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白描勾勒、浓墨重彩等。
(4)反映诗歌语言特色方面:质朴清新、句式整齐、音节和谐、对仗工整、有节奏感、声情并茂、凝练简洁、犀利老练等。
(5)反映诗人情感方面:愉悦、欢快、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激昂、奔放、乐观、豁达、淡泊、闲适等。
(6)反映诗歌总体效果方面:真挚感人、耐人寻味、催人泪下、扣人心弦、发人深思、意境高远、即景生情、即景自况等。
3.了解诗人思想性格,把握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
鉴赏时善于对比揣摩,推此及彼。
(1)从诗歌表现的不同内容上把握。
诗歌鉴赏导学案
高三语文学案“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复习篇目】《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复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苏轼、辛弃疾诗词的风格,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2、掌握切入点,快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3、由点带面,全面准确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复习检测】名句填空:1、,,。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2、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谈笑间,。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
4、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5、,。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7、可堪回首,,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文本探究】1、《念奴娇·赤壁怀古》(1)“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感情基调切入点: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都写了那些人物?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感情基调切入点:3、补充篇目卜算子①辛弃疾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李蔡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
万一朝家举力田③,舍我其谁也?【注】①这首词是辛弃疾因力主抗金遭贬,赋闲在江西农村时所作。
②李蔡:李广堂弟,才能平庸,元朔五年被封为乐安侯。
③力田:汉代掌管农事的小官。
简析词中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分析诗歌的感情基调切入点:总结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切入点:【跟踪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①陆游桐叶晨飘蛩夜语。
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
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
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
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②。
【注】①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
②《长杨赋》:汉代杨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而作。
《诗歌鉴赏之——送别怀人诗》教学案
对应课文页数,自主学习“内容情感、常用技法”部分。
【评】
评
教学指导
送别诗常见的几大意象:长亭古道这类驿站旁的送别场景;水,比如江边渡头,古人长途时没有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有的是水陆的船舟等,或者依靠步行;酒,古人一般设酒宴饯别;柳,与“留”谐音,通过折柳相赠,表达对友人、亲人、爱人依依不舍之情;月,送别之后往往睹月思人。长亭、南浦、柳、芳草、酒、月等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往往被作家们交织在同一首作品中,共同负起烘托、渲染或写照、象征离愁别恨的使命。
自主
合作
探究小组合作完成课本{应用体源自}部分的练习。【评】评
重难点突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首句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以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出柳枝随风轻拂、婀娜动人的姿态。
考情分析
考纲解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通过学习诗歌题材,学生能够读一首诗,知一类诗。
考情分析:学生基础差,理解能力弱,未养成良好的阅读诗文的习惯。
知识链接
【教学过程】
导入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人、恋人、友人......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正如江淹《别赋》所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践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李白提到姓名的赠别诗就有400多首。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与思想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与思想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与思想课题: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与思想教材版本: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与思想。
2、能够理解古代诗人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3、自觉感悟生活,对待生活积极、乐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朗读、解读古诗,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难点:带领学生理解古代诗人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听、说、读、写、朗读。
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是古代的诗歌,其中包括唐诗、宋词等。
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并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我们先进行适当的导入,例如播放优美的古代音乐,或者讲述一些有趣的故事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看图说话,结合诗歌中的场景,让学生先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义。
1、《登鹳雀楼》刘禹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古代的楼阁、山水是诗人们最常写的题材之一。
刘禹锡的这首《登鹳雀楼》就是以“登楼望远”为主题。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作者在心情上的变化,如诗的前两句写的是亲眼所见,言辞简约,想必诗人此时心情是舒畅的。
但到了后两句,语气突然转变,并且表现出一种追求的意思。
学生可以先围绕作品中的山水图片,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感受,再进一步的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并分析“更上一层楼”的意义,领会诗人的追求心情。
2、《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杯空对月。
这是“诗仙”李白的《将进酒》。
教师可以让学生跟着课文的节奏,一起朗读《将进酒》。
让学生感慨中国大好河山,广袤的黄河幅员大地。
再通过人物的形象描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在岁月沧桑中的心情变化,感悟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意义。
学生可以和伙伴们一起探讨,生活中我们如何才能实现“得意须尽欢”的理想,如何使人生不留遗憾。
3、《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分析】【考情分析】综观近几年新课标考情,可发现有以下规律和趋势:(1)考查热点和重点。
考查的作品以唐宋诗、词为主,作品体裁以近体诗和词为主,但是其他时期的作品也会考查。
(2)考查涵盖面广。
对古诗歌的考查,考点分布比较全面,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观点态度、思想内容均有不同程度的考查。
(3)题型稳定,难度值相对固定。
全国新课标卷2010、2011和2012年都是提供一首古代诗歌,设两个问答题,属主观题,分值是11分。
今后,新课标高考将仍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但是会更加开放。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开放性题目可供考生选择的角度较多,赏析能够体现考生的个性化。
【学习方法指导】反复吟咏悟诗歌魅力我国古代文学遗产丰富,古代诗歌(诗、词、曲等)是其中璀璨的明珠。
阅读古代诗歌,有助于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丰富语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可谓好处多多。
那么,怎样阅读古代诗歌呢?一、反复吟诵,品味诗词的韵律美诗歌的美,在读时才能感受到。
因为语言是有声音、有节奏的,不同的圣音、节奏能表达不同的情感。
所以,要反复吟咏,感知诗的意味,提高感知美的能力。
二、联想想象,再现诗歌创设的画面诗歌是最精练、最纯粹的语言艺术,它以语言描绘一个个意象,通过读者的想象,即可组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美不胜收,言简而义丰,妙不可言。
如范仲淹的《苏幕遮》:诗人借意象把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读者借助联想想象把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再现出来,使诗歌的内容通过感知得到补充,使自然与人得到和谐统一。
解读诗歌时的联想与想象,实际上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读诗时的联想想象,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是合乎情理。
三、涵泳画面,缘景明情悟情感诗歌之所以能产生极强的艺术魅力,是因为它具有优美的意境。
意境是合景与情而言,古人有所谓“诗情缘景发”“意与境合”的说法,诗歌欣赏要由“境”入“意”。
要完成由“境”到“意”的升华,把诗人浓缩的生活还原,把诗人结晶的感情展示出来,需要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感情抱负及诗人写诗的社会背景和心理背景。
《古代诗歌四首》学案1
⑵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3.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①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Leabharlann 高地挺立。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准确朗读并默写。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重点
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自
主
互
助
学
习
内
容
1.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语文科学案纸(2010—2011年度)
课题:《古代诗歌四首》
重点
难点
处理
措施
1.朗读法。本课所选的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活动设计】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决的再有教师点拨。
教学
反思
“诗言志”《观沧海》是借景抒情,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学案1.设问方式①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某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③比较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④某一意象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答题步骤第一步:整体感知。
关注诗歌中的意象,确定诗歌体裁,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准确判断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失落等。
第二步,具体分析。
结合某联进行阐释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
第三步:概括情感。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表达的主旨或情感。
3.参考句式这首诗(词)通过()的描写(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歌的内容),表达(或“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明确古诗歌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两考查角度”考查角度一分析思想情感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
准确把握并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古代诗歌的目的和前提。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全面深刻把握古诗词的思想情感。
(一)抓景语悟情语1.揣摩所写景物的特点,包括声、色、形、态、味、虚、实、时令方面的特点,进而把握情感,这里尤其需要注意从景物色彩中揣摩情感。
景物是情感的载体,我们可以通过景物的冷暖色调或时令色彩等来揣摩作者的情感情绪。
明丽绚烂的景色一般表现愉悦的心态,而色彩暗淡的景物往往表达伤感之意。
当然也有特例,作者以悲景写乐情或以乐景写悲情,这种情况要结合诗作具体内容另当别论。
景物也有时令色彩。
一般而言,早春之景给人的感觉是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抒发喜悦、向上的情感;暮春之景衰败纷乱,抒发感伤、惋惜之情;秋冬之景给人以凄凉萧瑟之感,抒发悲哀惆怅之情。
2.善于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
3.把握景与情之间的内在关系。
景与情的内在关系有两种:一是情与景之间的一致性(相似性),即通常所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二是情与景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所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部编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预习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预习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一、预学单(课前)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诗。
如本课的《》。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诗、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和《》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言律诗、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2.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cāng)海(jié)石(sǒngzhì)归(yàn)水何(dàn)(xiāo)(sè)3.了解作者作品。
①《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__________见称。
②《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__________,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______。
③《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他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
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二、课堂练习《观沧海》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诗歌借诗人见到的沧海之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首句中写飘落的“杨花”,哀啼的“子规”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意回答。
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次北固山下》1.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天净沙·秋思》1.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思乡绝唱”,请结合诗歌,谈谈原因。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学案【学习目标】1、分类掌握古代诗词的思想内容和鉴赏要点;2、积累常用的鉴赏术语,掌握鉴赏的基本方法;3、培养学生赏析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能力。
题型一: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考向探究】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的总和,是诗歌赖以表现作者情感和作者观点的关键,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事物、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关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一、设问方式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4、请给这首诗某几句拟一个标题。
二、解题方法1、要知人论世2、要结合时代特点 3、要利用暗示信息三、典例分析(2008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试题:分别概括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四、答题步骤:第一步,确定诗歌体裁,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第二步,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XX句(联)写了XXX”。
第三步,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感情。
【巩固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淮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清朝·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①郑板桥:清代诗人,画家,书法家。
作画题诗时任山东淮县县令。
②年伯:古时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对同年的父亲或父亲的同年称年伯。
包大中丞括,包括,曾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大,表尊敬。
试题:试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三)题型二: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典例分析】(2007年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完成问题武夷山中(谢枋得)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情感篇:诗言志兮歌咏情-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黄金学案(1)
情感篇:诗言志兮歌咏情“诗言志,歌咏情”,任何人写作总有一个目的,都是为宣传某种思想,造成一种舆论,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为,这种作者通过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表达出来的某一思想意见,就是作品的思想感情。
而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是阅读文学作品的终极目的。
所以高考把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的思想倾向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作为重点考查对象。
第一节诗人情怀和情感类型一、古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怀观察那些写诗吟词的古代诗人,就会发现他们的人生经历、思想感情都有共同之处:1.人生理想与人生道路古代诗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和“功成身退”。
“儒”和“道”成了诗人的两大思想主流。
“穷”即政治失意,人生不得志,怀才不遇;“达”即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其中,“独善其身”,可视为身退,就是出世人生;“兼济天下”,可视为功成,就是入世人生。
古人“身退”的前提是“功成”,但有作为的诗人大多不能“功成”,只好走三条路:其一,愤世嫉俗,郁闷伤感(多信奉儒家思想),如屈原、杜甫;其二,黯然退隐,悠然闲适(多信奉道家思想),如陶渊明、孟浩然;其三,愤世嫉俗,不得不退隐,却又心有不甘,饱受出世与入世矛盾的煎熬(多信奉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如李白、苏轼。
“身退”后,不再关注天下,而是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品性,在“未功成”和“退隐”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2.喜怒哀乐的缘由古代诗人的情感无非就是“喜怒哀乐”四字,同常人一样。
但引起这些情感的缘由却与众不同:(1)喜乐。
这种情感在古诗中很少见,让他们“喜乐”的大致有三方面因素:①自然。
祖国各地大好河山优美多姿。
②国家。
国家太平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③人生。
隐逸生活闲适、自由;政治得意,功业有成。
历经战乱后暂得安宁,亲人、友人团聚,回归故乡。
(2)悲愤。
这种情感在古诗中最为常见,有人说,中国古代诗词是用“愁”做成的,让他们悲愤、忧愁、痛苦的因素较为丰富、复杂:①国家。
报国无门,山河沦丧,小人当道;统治者穷兵黩武,当权者昏庸腐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思想感情一、预习提示: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一)忧国伤时类揭露、讽刺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荒淫误国:如李商隐《马嵬》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同情百姓的疾苦:如白居易《观刈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二)建功报国类建功立业的渴望:如陆游《书愤》奋死杀敌、保家卫国的决心:如李贺《雁门太守行》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山河沦丧、国家灭亡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李煜《相见欢》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勇担重任的英雄气概: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三)思乡怀人类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思念亲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商隐《夜雨寄北》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四)生活杂感类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世事沧桑的感慨: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五)送别留别类依依不舍的离愁:如柳永的《雨霖铃》深厚友谊的留恋:如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赠汪伦》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诗歌的主要题材及思想感情古诗浩如烟海,从题材上看大致有山水田园、边塞军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羁旅思乡、赠友送别等。
同题材的诗,大致有共同的思想感情。
分清类别,可以基本定位作品的思想内容。
(一)山水田园诗: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二)边塞征战诗:①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朝无能)。
②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讽刺)③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三)咏史怀古诗:①表达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或者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四)别离贬谪诗:①依依不舍的留念;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坦陈心志的告白;④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五)思乡怀远诗:①羁旅愁思:张继《枫桥夜泊》②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③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④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六)咏物诗:①内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书写自己的政治仕途及高洁的个人节操;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②常用手法:托物言志。
象征、比喻、拟人、对比、烘托。
(七)闺怨诗:①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情感,歌颂真挚爱情。
②表达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或对丈夫、家人的思念。
③对虚度光阴、青春易逝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
④因被丈夫冷落、抛弃之后的怨情,或借此表示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八)社会讽喻诗:①表达对劳苦大众艰辛生活的深切同情。
②表达对社会不合理现象或权贵的讽刺与不满。
③表达对统治阶级腐朽、贪婪、残暴的深恶痛绝。
④表达对当权者的讽谏规劝。
三、对点练习(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积雨辋川庄①作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②。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③注①辋川庄:王维在辋川的宅第。
②饷东菑:往田里送饭。
③野老:指作者自己。
末联连用两个典故。
一见《庄子·寓言》:杨朱从老子学道时,旅店中的客人都争相给他让座,学成归来后客人不再让座,却以与之争座为乐,说明杨朱此时已无心机,与人无隔膜了。
二见《列子·皇帝篇》:海上有人与鸥鸟亲近,互不猜疑,每日有百来只鸥鸟与他相游。
一天,他父亲要他把鸥鸟抓回家去,他再到海边时,鸥鸟都在天上飞舞,不肯停下。
说明他心术不正,破坏了他与鸥鸟的关系。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登洛阳故城许浑①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
鸦噪暮云归古堞②,雁迷寒雨下空壕。
可怜缑岭③登仙子,犹自吹笙醉碧桃。
注①许浑:晚唐诗人。
②古堞:城上的矮墙。
③缑(Gōu)岭:缑氏山,在今河南偃师东南,距洛阳约百里。
传说东周灵王的太子晋修仙得道,在缑氏山头骑鹤升天而去。
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③,我心悬旆④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①杜牧写此诗时,宦海浮沉,很不得意;而裴坦刚中进士,春风得意。
②九华山: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③的的:明亮、鲜明的样子。
④旆:旗帜。
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方干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诉衷情欧阳修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①。
思往事,惜流芳②。
易成伤。
拟歌先敛,欲笑还颦③,最断人肠。
[注]①故画作远山长:故意把双眉画成长长的远山形状,表示离恨的深长。
②流芳:一作“流光”,义同,均指流水年华。
③颦:蹙眉,表示愁情。
词的下片刻画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心理?答:(八)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问题。
伤田家聂夷中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最后两联是诗人的陈情,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