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学案导学—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案-统编版高中文学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案-统编版高中文学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统编版高中文学选择性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 了解《论语》十二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掌握《论语》十二章的重点段落和经典语录;- 能够分析《论语》十二章的思想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论语》第一章:学而《论语》第一章:学而- 阅读《学而》章节,了解孔子对研究的理解和态度;- 分析《学而》中的经典语录,如“学而时之,不亦说乎”等;- 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
2. 《论语》第四章:里仁《论语》第四章:里仁- 阅读《里仁》章节,理解孔子对仁爱的追求和内涵;- 分析《里仁》中的经典语录,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探讨仁爱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实践。
3. 《论语》第七章:为政《论语》第七章:为政- 阅读《为政》章节,了解孔子对政治的看法和主张;- 分析《为政》中的经典语录,如“君子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等;- 探讨孔子的政治思想和对治国理政的建议。
4. 《论语》第九章:道《论语》第九章:道- 阅读《道》章节,理解孔子对道德和行为的要求;- 分析《道》中的经典语录,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 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道德。
5. 《论语》第十章:公冶长《论语》第十章:公冶长- 阅读《公冶长》章节,了解孔子对修身养性的看法;- 分析《公冶长》中的经典语录,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 探讨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修养。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每章的内容进行小组互动,共同分析理解;- 阅读解析:引导学生紧密围绕经典语录,进行深度解析和思考;- 视听材料: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相关视频或音频,提升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课堂演讲:鼓励学生进行课堂演讲,展示对《论语》思想的理解和个人见解。
四、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讨论质量和思维深度等;- 作业评定:布置相关作业,包括阅读笔记、写作或小组讨论报告等;- 测验考核:设置相关测验考题,检测学生对《论语》十二章的掌握程度。
语文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2019年新编)5-1《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资料中本课相关文学常识,了解孔子其人及《论语》的主要思想。
2.通过学习课文,借助工具书,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复习学过的《论语》篇章导入(板书)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思想。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三、学生自学,独立思考1、学生认真读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找出自己疑难问题并作出标记。
2、提问检测四、自学指导一(2 分钟)阅读资料中有关本课作者、作品的知识讲解,掌握相关文化常识。
自学指导二(8分钟)大声朗读前六章: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前六章文章内容。
2、概括前六章的主要观点。
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自学展示一:了解作者: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精讲点拨一:《论语》思想: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自学展示二:主要观点:1、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2、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3、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4、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义利上的不同态度。
5、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思齐的重要性。
6、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要配合适当精讲点拨二:观点点拨:1、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
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
第5.1课《〈论语〉十二章》学案-高二语文教学练“四案”大课堂(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学案【整体感知】●第一章研读: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食:动词,吃饭敏:勤勉有道: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译文:概括主题:●第二章研读: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而:表假设,如果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其如土石何?)译文:概括主题:1.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礼”和“乐”?根据孔子的观点,“仁”与“礼”“乐”是什么关系?●第三章研读: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闻道:知道、懂得真理译文:概括主题:2.如何理解孔子所追求的“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体现了孔子什么观点?●●●第四章研读: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喻:明白,通晓,这里也可译为“懂得”。
译文:概括主题:●第五章研读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齐:与……看齐。
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译文:概括主题:3.“见贤思齐”与第一则提及的“就有道而正”有何异同?如何理解孔子在后半句表达的意思?●第六章研读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质:质朴、朴实文:华美、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为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译文:概括主题:4.孔子所说的“质”与“文”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君子要“文质彬彬”呢?●第七章研读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士:读书人。
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已:停止。
译文:概括主题:4.你从此章中感受到曾子怎样的思想感情?●第八章研读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譬:比喻,比方篑:盛土的竹筐。
《论语》十二章导学稿(学生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导学稿(学生版)一、课题:《论语》十二章二、课时:2课时三、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预习案一、知人论世1、《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
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2、《〈论语〉十二章》主要阐述了孔子关于贫富、义利、自我要求等方面的观点,以及孔子重视《诗》的教育作用,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二、文言知识1、通假字知者不惑(知,同“”;翻译:)2、古今异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古义:野,;史,。
今义:野,;史,)一日克己复礼(古义:日,。
今义:日,)请事斯语矣(古义:事,。
今义:事,)小子何莫学夫《诗》(古义:小子,。
今义:小子,)3、词类活用就有道而正焉(正,)见贤思齐焉(贤,)4、特殊句式①敏于事而慎于言()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如礼何()④小子何莫学夫《诗》()探究案一、分别概括十二章主题第1章:第2章:第3章:第4章:第5章:第6章:第7章:第8章:第9章:第10章:第11章:第12章:二、文本探究1、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2、在《雍也》篇中,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3.文中都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4、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我们可以发现孔子非常看重对《诗》的学习,那么《诗》真的是一个人提高修养所必须研读的吗?训练案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可以兴,可以观兴:激发人的感情B.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C.文胜质则史史:虚饰,浮夸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知晓,明白2.完成《金牌学案》中对应练习。
《论语》十二章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论语》十二章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学习目标】1、翻译《论语》在本课选取的每一章;2、探究每一章所包含的儒家关于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3、联系与之有关的内容,拓展所学范围。
4、背诵《论语》十二章。
【重点】1、翻译《论语》十二章的每一章,并达到字字落实。
2、探究每一章所包含的儒家关于立身处世、修心养性的规范性原则;难点】1、拓展与每一章相关的内容,并挖掘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和“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2、背诵《论语》十二章。
【课时安排】两课时(每六章为一课时)【过程】【学习方法】1、结合注释或者查找资料翻译每一章,并抓住重点实词和虚词,积累文言常识。
2、每一章要有延伸和拓展,不拘泥于课文选取的内容,学会融汇贯通。
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①,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①有道:。
正:。
【翻译】【赏析】第二章【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注释】①如礼何:【翻译】【解读】第二章【拓展】【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注释】①季氏:②八佾(yì):③忍:。
【翻译】【解读】第三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本章为《论语》:里仁篇【原文】子曰:“朝闻道①,夕死可矣。
”【注释】①道.【翻译】【解读】【拓展】【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注释】①里:。
②知:。
【翻译】【解读】这是关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理。
第四章【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注释】①喻:【翻译】第五章【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
”【注释】①贤:。
齐:。
②省.。
【翻译】【解读】第六章【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本章为《论语》:雍也篇【注释】①文质彬彬(bīn):【翻译】【解读】【拓展】子曰:“雍也可使南面①。
”【注释】①南面:【翻译】【解读】孔子“曲线从政”第七章【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022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第5课 篇目(1)《论语》十二章 (含解析)
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语文素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百家争鸣: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领略先秦诸子的思想魅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1.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
2.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
3.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的论说方法,体会其妙处。
4.学会准确审题,发散思考,提炼观点,确定作文立意,撰写文章。
[单元寄语]先秦思想的价值先秦诸子之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源头,其中尤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知识分子的影响更大,在某种意义上,它们为中国社会结构提供了思想基础,同时,也为传统知识分子人格与生存方式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因此,对诸子百家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对中国传统社会和思想的把握。
在社会理想方面,儒家认为老有所依、幼有所养,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与现代社会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墨家提倡节用、兼爱,国家提倡的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政策也同样体现了墨家的思想;法家的主旨是以法为本、以法为教,社会主义中国提出构建法治社会,依法治国,这些都体现着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
在人与社会,即个人与群体关系方面,儒家提倡入世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道家提倡无为观,注重追求个人精神自由;墨家强调对社会的义务,提倡兼爱,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无不体现着他们的思想。
通过个体价值的实现,将个人与社会、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建设个人道德准则,以个体价值的实现推动社会稳步向前。
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更是深刻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以和为贵”,“和”具有最高的价值。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们在与人相处时相互忍让,保持克制,与人为善,推己及人。
这些思想已经深刻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基因里,时时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诸子百家的思想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骨血里,现代社会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时都充分运用了他们的思想。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语文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10.《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文字资料、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课时安排:3课时备课教师:备课时间:授课时间:2016-9-9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着,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二、作家、作品简介《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着,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5.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语文学科导学案课前测试(限时5分钟)高分 = 目标 + 积累课堂教学(35分钟)【思考7】研读第十章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②一日:一旦③归:称赞,赞许④目:条目,细则⑤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⑥事:实践,从事,做。
《答司马谏议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活动二:问题探究1.孔子认为实现“仁”的关键是什么?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思考8】研读第四章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①喻: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
君子喻于义:状语后置,“君子于义喻”释义: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活动二:问题探究1.孔子阐明了君子和小人怎样的义利观?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思考9】研读第六章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①质:质朴、朴实②文:华美、文采③野:粗野、鄙俗④史:虚饰,浮夸⑤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翻译活动二:问题探究分析“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三、深入思考君子的理想人格:文质彬彬?学案答案【思考5】研读第二章活动二:问题探究1.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
强调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
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以回环往复的叠句造势,突出“仁”在礼乐中的重要性。
【思考6】研读第七章活动二:问题探究1.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
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
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戮力奋斗。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4.1《论语》十二章 学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3.理解文意,理解各章所表达的要旨二、预习检测1.文学常识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2。
借助工具书,通读选文,标注字音,解释生词。
3。
熟读选文.三、课堂导学(一)自主学习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
(二)文本探究1。
请概括各章内容的要点。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2。
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谈个人的感受。
我们在现代社会,应该怎样看待“仁”“礼”?(三)拓展:查阅资料,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四、课后巩固(一)基础检测:1.解释下列词语贫而无谄.谄:如工如磋.磋:其.斯之谓与其:其斯.之谓与斯:始可与言.《诗》已矣言:告诸.往而知来者诸: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不以其道.得之道:不处.也处:恶乎..成名恶乎:造次..必于是造次:颠沛..必于是颠沛:颠沛必于是.是:君子喻.于义喻:从者病.病:莫能兴.兴:君子固.穷固:小人穷斯.滥矣斯:君子求诸己诸: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行:子亦有异闻.乎闻:又闻君子远.其子也远:《诗》可以兴.兴:可以观.观:可以群.群:可以怨.怨:2。
翻译下列语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二)阅读理解率真孔子我读孔子,感受到的是他的率真。
在无数个深夜,我坐在桌前捧读《论语》,感觉这个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就坐在我的面前。
他的深邃目光,穿越2500多年的沧桑岁月,慈祥地注视着我.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站起身来,慢慢地走向不可知的远方。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论语十二章》导学案4.1《论语》十二章一、研究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
二、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勤于归纳。
借助相关工具书,掌握本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把握其规律,活学活用。
2.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论语》的知识,了解孔子思想的精髓。
3.联系旧知,温故而知新。
联系之前所学的有关XXX的思想内容,结合儒家思想的基本要义,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三、知识拓展1.作者简介XXX(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XXX,XXX,字XXX,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XXX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曾带领部分弟子XXX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XXX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XXX被后世统治者尊为XXX、至圣、至圣先师、XXX 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背景资料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
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
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
除了以XXX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
以XXX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
3.XXX解读《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XXX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XXX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XXX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2课时)(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学习目标】1.[审美鉴赏及创造] 了解孔子及其《论语》思想2.[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 -公元前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修订了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等。
后来《乐》亡佚了,便成为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文学常识:《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言行而编撰的记言为主的语录体,全书共20篇,492章。
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它与《大学》《中庸》《孟子》等合称为四书。
《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一、导入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中到底讲了哪些内容,人们为什么会对它有如此高的评价?我们今天学《论语》又有什么意义呢?下面咱们走进课文中的《十二章》,从中窥知一二。
二、阅读自读课文,说说《论语》十二章主要涉及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学习提升;修身立德。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出示学习目标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朗读课文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 ài)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逾矩(yújǔ)箪(dān)好(hào)肱骨(gōng)笃(dǔ)三、赏读课文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5.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学校在线学习平台,发布《论语》十二章的预习资料,包括PPT、视频和精选文献,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仁”的概念,设计问题如“你认为‘仁’在现代社会有何意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7. 《论语》十二章的思想价值与历史影响
- 儒家思想对后世文化的影响:文学、哲学、伦理学等
- 《论语》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东西方文化交流、儒家思想的国际传播
典型例题讲解
1. 解释下列句子中“仁”的概念: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克己复礼为仁。”
- “仁者爱人。”
答案: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的“仁”指的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即不将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强加给他人。
- 儒家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全面素质教育、个性化教学
板书设计: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 仁
- 义
- 礼
- 智
- 信
二、《论语》十二章的重点语句及解读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君子不器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 仁爱精神
- 仁:爱人、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义:正义、合宜、忠诚
- 礼:周礼、礼节、礼仪、礼制
- 智:智慧、学识、判断力
- 信:诚信、信任、信仰
3. 《论语》十二章的重点语句及解读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的乐趣与持之以恒的态度
《论语》十二章学案导学—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学案导学—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部编《论语》十二章学案导学一、学习目标1.[审美鉴赏及创造] 了解孔子、《论语》以及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语言建构与运用] 翻译文句,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3.[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各章所表达的要旨,了解孔子仁、义、礼等学说的基本内涵。
4. [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考十二章《论语》对于个人生活和学习的启示意义。
二、预习检测1.文学常识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学派创始人。
《》,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借助工具书,通读选文,标注字音,解释生词。
3.熟读选文。
三、课堂导学(一)自主学习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
(二)文本探究1.请概括各章内容的要点。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答案:各章内容要点:一、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
二、礼、乐以仁为基础三、执着追求“道”四、君子重义而轻利五、虚心学习,自我反省六、文质彬彬,方为君子七、以“仁”为己任,要意志坚强八、持之以恒九、智、仁、勇是完美人格必备十、克己复礼为仁十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二、《诗》对人和社会的作用2.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谈个人的感受。
我们在现代社会,应该怎样看待“仁”“礼”?(三)拓展:查阅资料,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四、课后巩固(一)基础检测:1.解释下列词语贫而无谄.谄:如工如磋.磋:其.斯之谓与其:其斯.之谓与斯:始可与言.《诗》已矣言:告诸.往而知来者诸: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不以其道.得之道:不处.也处:恶乎..成名恶乎:造次..必于是造次:颠沛..必于是颠沛:颠沛必于是.是:君子喻.于义喻:从者病.病:莫能兴.兴:君子固.穷固:小人穷斯.滥矣斯:君子求诸己诸: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行:子亦有异闻.乎闻:又闻君子远.其子也远:《诗》可以兴.兴:可以观.观:可以群.群:可以怨.怨:参考答案:基础检测:1.谄:奉承,献媚磋:磨治其: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大概”。
选择性必修上论语十二章教案
选择性必修上论语十二章教案教案标题:选择性必修上论语十二章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论语》的背景、作者、内容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 熟悉《论语》中的十二章的核心思想和重要观点;3. 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能力,促进他们对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的理解和思考。
教案步骤:第一步:导入(15分钟)a. 引导学生回顾《论语》的基本概念和背景知识,例如《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或弟子记录下来的言行录;b. 激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例如分享一些与《论语》相关的名言警句或故事,如“不学礼,无以立”、“温故而知新”等。
第二步:介绍十二章的核心思想(30分钟)a. 分析每一章的标题和摘录,并解释它们的含义和重要性;b. 解读每一章的核心思想和重要观点,帮助学生理解并思考其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c.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举例子来探讨每一章的现实意义和应用。
第三步:小组活动和讨论(20分钟)a.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章或两章进行深入研究;b. 每个小组讨论并撰写关于他们选择的章节的重要观点和现实应用的报告;c.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全班讨论。
第四步:个人思考和作文(20分钟)a.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选择一章或两章中的一个观点,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b. 要求学生以作文形式表达他们的思考和理解,可以是议论文、感想或是与自身经历相关的故事。
第五步:总结和反思(15分钟)a. 提醒学生重温当堂课所学的核心思想和观点;b.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本课中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思考方式或价值观是否产生了哪些影响;c.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他们的反思感受。
教学资源:1. 《论语》的教材或选段;2. 论语相关的资料和图片;3. 小组讨论和报告的评价标准;4. 学生笔记和作文的评价标准。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导入环节的参与程度和对《论语》的基本概念的理解;2. 监督小组讨论和报告的过程,评估学生对于所选择的章节理解的深度和广度;3. 评估学生的作文,包括他们的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4.1 论语十二章》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附教学设计)
《4.1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材分析】《<论语>十二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一篇文章。
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受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
而这篇节选自《论语》的课文,焦点就在于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深入浅出,要言不烦,精辟隽永。
学习这篇文章时,要在理解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也要再研习中,注意把握这些经典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的巧妙之处。
【素养目标】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教学重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从牙牙学语到经天纬地,我们以古典文化为土壤,不断的成长前行。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
二、文化常识1.了解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孔子轶事圣人也会犯错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
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论语>十二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用法。
3、理解各章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4、能够联系实际,将《论语》中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重点字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各章的主旨大意。
2、难点(1)领悟《论语》中的哲理,并能进行批判性思考。
(2)将《论语》中的智慧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指导自己的行为。
三、知识链接1、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 551 年-公元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2、《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曲肱而枕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点词。
(1)学而时习之时习:_____(2)吾日三省吾身三省:_____(3)为人谋而不忠乎忠:_____(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_____(5)传不习乎传:_____(6)三十而立立:_____(7)四十而不惑惑:_____(8)五十而知天命天命:_____(9)六十而耳顺耳顺:_____(10)不逾矩逾矩:_____(11)学而不思则罔罔:_____(12)思而不学则殆殆:_____(13)人不堪其忧堪:_____(1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_____(1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_____(16)饭疏食,饮水饭:_____(17)曲肱而枕之肱:_____(18)不义而富且贵义:_____(19)于我如浮云于:_____(20)逝者如斯夫逝:_____ 斯:_____五、课堂探究1、第一章(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章主要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2)“学而时习之”中的“习”仅仅是指复习吗?(3)“有朋自远方来”,为什么会“乐”?(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2、第二章(1)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进行自我反省?(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三个问题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3、第三章(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学习重难点】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自主预习(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
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①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②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词类活用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旧的知识”、“新的理解”)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3)古今异义①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②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4)一词多义乐不亦乐乎(高兴)回也不改其乐(乐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2.重点句子的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论语》十二章学案导学一、学习目标1.[审美鉴赏及创造] 了解孔子、《论语》以及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语言建构与运用] 翻译文句,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3.[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各章所表达的要旨,了解孔子仁、义、礼等学说的基本内涵。
4. [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考十二章《论语》对于个人生活和学习的启示意义。
二、预习检测1.文学常识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学派创始人。
《》,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借助工具书,通读选文,标注字音,解释生词。
3.熟读选文。
三、课堂导学(一)自主学习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
(二)文本探究1.请概括各章内容的要点。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答案:各章内容要点:一、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
二、礼、乐以仁为基础三、执着追求“道”四、君子重义而轻利五、虚心学习,自我反省六、文质彬彬,方为君子七、以“仁”为己任,要意志坚强八、持之以恒九、智、仁、勇是完美人格必备十、克己复礼为仁十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二、《诗》对人和社会的作用2.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谈个人的感受。
我们在现代社会,应该怎样看待“仁”“礼”?(三)拓展:查阅资料,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四、课后巩固(一)基础检测:1.解释下列词语贫而无谄.谄:如工如磋.磋:其.斯之谓与其:其斯.之谓与斯:始可与言.《诗》已矣言:告诸.往而知来者诸: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不以其道.得之道:不处.也处:恶乎..成名恶乎:造次..必于是造次:颠沛..必于是颠沛:颠沛必于是.是:君子喻.于义喻:从者病.病:莫能兴.兴:君子固.穷固:小人穷斯.滥矣斯:君子求诸己诸: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行:子亦有异闻.乎闻:又闻君子远.其子也远:《诗》可以兴.兴:可以观.观:可以群.群:可以怨.怨:参考答案:基础检测:1.谄:奉承,献媚磋:磨治其: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大概”。
斯:这言:谈论,讨论诸: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之”,本文用于代替“子贡”,第三人称而:如果信:信用道:方法,这里指正当的方法处:享有,所有恶乎:哪里造次:慌忙,仓促颠沛: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
是:这,指仁德喻:知晓,明白病:指因饥饿而身体极度虚弱兴:起身固:固守斯:就诸:之于行:实践闻:听到的事情,这里指听到的教导远:疏远,这里指不偏爱兴:兴起,这里指激发人的感情观:观察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怨:在礼的准则下怨刺时政2.翻译下列语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参考答案:2.好比加工象牙和骨头,切了之后还要磨治,好比加工玉石,用刀雕刻之后还要打磨。
做人如果没有信用,我不知道他怎么可以。
君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就会胡作非为。
君子什么事都依靠自己,小人什么事都责求别人。
《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怨刺时政。
3、默写: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
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自勉。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3.朝闻道,夕死可矣。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二)阅读理解率真孔子我读孔子,感受到的是他的率真。
在无数个深夜,我坐在桌前捧读《论语》,感觉这个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就坐在我的面前。
他的深邃目光,穿越2500多年的沧桑岁月,慈祥地注视着我。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站起身来,慢慢地走向不可知的远方。
我的眼前,顿时幻化出一片烂漫的充满书香气息的杏林。
我的思绪在漫长的时间隧道里穿梭,眼前的场景在变换,仿佛又回到了2500多年前的某一天。
那一天,孔子把他的弟子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召集到身边,让他们尽情地抒发自己的人生理想。
子路说完,他只是微笑了一下;冉有和公西华说完,他没有表示任何意见,但似乎皱起了眉头。
轮到曾点了,他在老师的鼓励下轻声说道:“莫春着,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就是这一段轻声地描绘,引来了孔子高声地感叹和赞许:“吾与点也!”“只有曾点的说法符合我的心愿啊!”孔子的感叹和赞许,至今依然深深地撞击着我的心扉。
千百年来,有多少人把他打扮成一个不苟言笑、循规蹈矩,而且一开口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闭口就是“仁”、“礼”、“忠恕”、“孝悌”之类的“至圣先师”,殊不知他始终怀着“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童心童趣。
岂止是童心童趣啊,暮春时节,穿着新做的春服,五六个朋友一道,带着六七个孩子,在沂河里畅快地沐浴,在求雨台上迎接浩荡的春风,然后一路唱着悠扬的歌曲回去,难道不是孔子的人生理想吗?这是一个多么可爱、多么率真的孔子!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自然始终怀有强烈的政治热情、政治抱负和政治追求;但作为一个“士”,他更有知识分子思想纯洁和崇高的一面,不会为了某种政治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独立人格。
他30多岁的时候,因为对鲁国“三桓”的骄横跋扈不满,来到了齐国。
他对齐景公讲了一番治国安邦的道理,齐景公好像很乐意接受。
但他似乎又太直率了,他敏锐地看到齐国最大的危机是宫廷的奢侈,并且坦率地指出了这一点,引起了景公的极大不满。
他冷冷地对孔子说:“我已经老了,也不可能有什么大作为了。
以您的才能,在我这里实在太委屈了。
”对于这样的逐客令,《论语》中没有记载孔子的反应,只是说了一句“孔子行”。
但就是这样一句“孔子行”,使我看到了他面对景公的凛然的表情。
以孔子的温文尔雅,他不会怒斥一个自己认为不值得怒斥的人,他当时一定是“色勃如也”,一脸严肃地转身离去;“趋近,翼如也”,脚步越走越快,像鸟儿舒展开了自己的翅膀。
这就是有着率真个性、独立人格的孔子啊!我同时隐约地感到,孔子作为一个凡人,内心也有着复杂的情感,思想深处也有着复杂的矛盾,有时甚至会陷入一种痛苦的矛盾斗争之中。
特别是在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心里真比黄连还苦。
在他快50岁的那一年,眼看着壮志难酬,内心的急切终于表现在了一次差一点成为现实的冒险行动上。
那一年,鲁国“三桓”之一季桓子的一个家臣发动叛乱,占据了鲁国的费城,并想以此来对抗鲁国。
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威,他特意邀请孔子参加自己的反叛行动,这一次孔子真的沉不住气了,竟然想去参加叛军。
子路急切地来劝他,他自知理亏,但又为自己无望的前程悲哀,于是理屈词穷地抢白子路:“他们召我去,难道我会白去吗?如果他们是真心用我,我可以帮助他们建设一个我梦想的东周王朝啊!”孔子当然没有成行,但即使只是这样一种想法,也引起了后人的激烈论争。
在他死后2500多年的时间里,不知有多少人为他的这次冒险行为辩解,他们认为“圣人”孔子是绝对不会有这样的想法、说出这样的话的。
但我却相信这是真的,因为我知道,孔子也是食人间烟火、吃五谷杂粮的,都快50岁了还一事无成,能不着急吗?我在今天可以想象孔子当时那种急切的样子,想象他面红耳赤地训斥子路的情景,不仅没有感到损伤了孔子形象的一分一毫,反而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孔子:太率真、太可爱、太伟大了。
大哉孔子!1.读完全文,作者是怎样评价孔子的?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论述孔子的“率真”的?请简要概述。
3.从文章的第三、四自然段孔子与他的弟子们畅谈理想的事例中,你读出了孔子怎样的人生理想?4.作者写到孔子到齐国劝说齐景公的事例,阐明了什么观点?参考答案:1.孔子是一位率真、可爱、伟大的人。
(答对一点得1分)2.作为政治家的孔子,他具有政治热情、政治抱负、政治追求;作为思想家的孔子,他思想纯洁、崇高,具有独立的人格;作为一个凡人,他率真、可爱、具有常人的情感。
3.希望社会安定和谐,人民乐业,生活幸福。
4.阐明了孔子具有率真的个性,不会为了某种政治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独立人格。
【参考译文】第一章: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第二章: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第三章: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第四章: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第五章: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六章: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第七章: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
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第八章: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
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第九章: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第十章: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
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
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
”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第十一章: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第十二章: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