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地质解释总复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层序分析

不整合面的分类:

1)按地层产状特征分类:

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两大类

A 平行不整合:地质标志为冲刷面,底砾岩,古土壤层,赤铁矿,钙质结核等。

B 角度不整合:受地壳运动的影响使岩层发生倾斜或褶皱。

2)按成因分类:

1.内动力作用不整合,因构造等内动力活动是地层产状发生变化造成时间缺失的不整合。包括:a .褶皱不整合:由于褶皱作用而地层弯曲遭受剥蚀

b.掀斜不整合:由于掀斜作)用而使抬升一侧的地层遭受剥蚀

c.块断不整合:因差异升降而使断凸遭受剥蚀形成的不整合

d.抬升不整合:因整体抬升而形成,一般为平行不整合

e.岩浆侵入不整合:因岩浆岩后期侵入形成时间反转(相当于逆断层),形成的不整合。

f.塑性岩侵入不整合:因塑性岩层侵入造成界面间出现时间间断,形成的不整合。

2.外动力作用不整合:在没有构造变动的情况下,主要由于沉积、侵蚀等外动力地质作用造成地层中的时间缺失而形成的不整合。包括:

a.河谷下切不整合

b.海底峡谷下切不整合

c.淹没不整合:因海平面快速上升从而使碳酸盐台地停止发育而形成的不整合。

*

d.沉积过路:海平面相对静止时期,形成沉积物的进积作用,在沉积基准面附近,沉积作用与侵蚀作用达到动态平衡,即形成沉积过路。

e.沉积间歇:沉积间歇是规模较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的沉积间断。无明显地层侵蚀造成沉积间歇的原因可以是水平面的高频相对变化界面。范围小到中等。

(3)按分布范围分类

1、区际不整合:多个相邻盆地同时发育

2、区域不整合:在盆地内大部分地区发育

3、4、局部不整合:在盆地内局部发育

不整一界面(5种):

削截,视削截,顶超,上超,下超

]

#

地震相

地震相标志

(1)地震反射结构:包括其视振幅、视周期(视频率)和连续性三个方面;

(2)地震反射构型:指同相轴的形态和叠置关系;

(3)地震反射外形:地震相单元的总体形态。

4 .2.1 地震反射结构

沉积结构是指沉积岩的基本组分——碎屑颗粒、杂基与胶结物的特征。如粒度碎屑颗粒的形态和表面特征、杂基性质、胶结物类型及胶结方式等。

?

地震反射结构是指地震剖面的基本组分——同相轴的特征,包括其视振幅、视周期(视频率)和连续性三个方面。

分级为:振幅:强、中、弱

频率:高、中、低

连续性:好、中、差

视振幅、视周期(视频率)和连续性的地质意义:

视振幅:对厚层主要反映了与之对应岩层界面的反射系数的大小。进而反映界面上下岩层的波阻抗差的大小。波阻抗与岩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视振幅的大小最终可归结为界面上下岩性差别的大小。

视频率:反映了反射界面之间间距的大小。间距越大,则它们各自产生的反射波之间的时间差越大,即相当于视周期越大。反之间距越小则视周期越

小。(当界面间距小于入射地震波的1/4主波长时,两个界面形成的反射波将相互叠加成为一个复合波,从而无法将两个界面区分开,这就是地震波的垂向分辨率。)

·

连续性:指同相轴的视振幅、视频率在横向上的稳定程度。本质上反映的是界面上、下岩性差别或界面间距在横向上的稳定程度。

地震反射结构的描述和命名方法

当地层内部三个方面特征上、下都比较均匀时,可直接按“视振幅+视频率+连续性”的顺序进行描述和命名,例如“强振幅高频高连续性反射结构”,

当地层单元内部以上特征上、下不均匀时,则可在上述命名基础上加上垂向上的变化特点进行描述和命名,例如“振幅向上增强反射结构”。

典型的地震反射结构(4种)

1)杂乱反射结构(强振幅低连续结构)

基本特征:振幅很强,但又不连续,故显得很杂乱。

`

振幅强意味着界面上下岩性差异大,而连续性差则意味着岩性或岩层厚度横向变化剧烈。

发育于冲积扇,海底扇重力滑塌体、底辟核中。

2)无反射结构(极低振幅中连续性结构)

基本特征:振幅极低,几乎看不出同相轴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评价连续性的好坏,故笼统地称之为中连续性。

形成无反射结构的根本原因是岩性均一、形不成反射界面,这与岩性本身无直接关系。

发育于巨厚的深湖相泥岩,滨海相砂岩、陆棚相灰岩、白云岩以及泥质沉积很贫乏的辫状河砂岩。

3)三高反射结构(高振幅、高频、高连续性结构)

基本特征:振幅、频率、连续性都很高。

振幅高意味着界面上、下岩性差异大。频率高意味着层厚较薄且频繁交替,连续性高则意味着岩性和岩层厚度横向上很稳定。

发育于浊积砂发育的深海相、深湖相、薄煤层稳定发育的浅湖沼泽。

4)向上增强反射结构

基本特征:振幅在下部较弱,而向上显著增强。

这表明在下部岩性较均一,而向上岩性差别增大。

通常在反旋回的沉积相组合中,如三角洲、海退期陆棚沉积。

4.2.2 地震反射构型

插入补充:

主要的地层叠加型式

( 1 )加积(aggradation):逐渐变年轻的准层序,层层向上沉

积而没有大的侧向移动,即反映了沉积体系不断地垂向加积的过程,

@

其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接近或等于沉积速率。

加积的亚类

1)均匀加积:沉积速率在横向上大体相等时的产物,地层厚度横向稳定。

2)不均匀加积:同一地层单元内的岩性横向上变化较大,岩层厚度也不稳

定,但总体上沉积速率较接近。

3)楔状差异加积:在差异构造沉降的背景下,由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的横向上变化,导致岩层厚度侧向变化而成。

4)局部快速加积:因生物礁等特殊沉积作用,在局部地区以明显高于周围

地区的速率垂向加积。

( 2 )前积(进积)(progradation):逐渐变年轻的准层序逐层向盆地方向沉积并可延伸较远,即反映了沉积体系不断向盆地方向进积的过程,其沉积速率比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大。

(3)退积(retrogradation):逐渐变年轻的准层序,以阶梯状后退方式逐层向陆方向沉积和延伸,其沉积速率比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小。尽管在退积准层序组中,每个准层序是向前加积的,但该准层序组在“海侵型式”中是向上加深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