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地质解释总复习

合集下载

地震复习——精选推荐

地震复习——精选推荐

第二章1. 选择题(1)地面与地下反射界面都是平面,界面以上介质为均匀介质,则地面上纵直测线观测的转换反射波的时距曲线为:A .抛物线B .高次曲线C .双曲线D .直线(2)在)1()(0z V z V β+=连续介质中,反射界面深度为H ,如果要观测到该界面的反射波,那么入射波的最大穿透深度max z 应为:A .max z <HB .max z =0sin 1αβ B .max z =⎪⎪⎭⎫ ⎝⎛-0sin 11α C .max z ≥H(3)当地面和地下反射介质为平面时,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极小点处的视速度为:A .界面速度B .波传播的真速度C .无穷大D .零(4)相同激发点,同一倾斜反射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沿界面倾向方向观测)的极小点与反射波时距曲面极小点:A .在界面下倾方向重合B .在激发点处重合C .在界面上倾方向不重合D .在界面上倾方向重合(5)激发点位于断点在地面的投影点处时,所观测的相同深度界面上的反射波时距曲线与绕射波时距曲线的斜率:A .仅在激发点处相同B .处处相同C .没有一处相同D .在远观测点处相同(6)如果地震波以临界角i 入射到倾角为ϕ的折射界面时,在地面上观测到该界面的折射波,需满足:A .i +ϕ >90B .i +ϕ <90C .i +ϕ =90D .任何情况2.判断下列说法对否?并说明理由。

(1)上覆为非均匀介质,单一平面界面,纵直测线观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是一条光滑的双曲线。

(2)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正常时差只随炮检距的变换而变化。

(3)只有测线方向与地层方向垂直时,射线平面与铅垂面重合。

(4)对折射波来说只要有高速层存在,就产生屏蔽现象。

(5)近炮点观测的水平层状介质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乎双曲线状。

3.回答下列问题(1)如何从波动方程过渡到几何地震学基本方程?几何地震学基本方程的适用条件为何?(2)反射波时距曲线有哪些特点?(3)试说明速度随深度呈线性变化的连续介质中,地震波的射线、波前面的传播特点。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1)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1)
地质分层等资料 地震资料(二维包括叠加、偏移剖面) 速度资料、VSP资料 前人研究探区内成果等
实用文档
13
地震资料解释
收集基础资料 地震剖面解释(层位标定) 构造解释 岩性解释
实用文档
14
地震剖面
实用文档
15
T0 T1
T2’ T2
T3
T6
地震剖面上为强弱不同的同相轴,解释工作就是通过地质
资 料


(合成记录)确定地质层位


研 究
层位解释
组合断层
剖面解释
作T0 图
储层预测
沉积构造

发育史研究

时-深转换

… … 构造图
储层厚度图
油藏分布图

含油气远景评价、目标优选、提供钻井井位
地震常规解释实用流文程档 图
综合解释 12
收集基础资料
测线位置资料 探井资料:钻井、录井、测井、试油、
地震正演、测井约束反演、分频反演、地震属性分析等算法,不能很好
断块圈闭评价
实用文档
70
2、上第三系曲流河砂体油气藏
地质分析
立体显示
构造解释
曲流河砂体油气藏 评价
实用文档
71
桩106井区上第三系河道砂体立体透视图
实用文档
72
河道砂振幅图
实用文档
73
3、火成岩油气藏
地震相
立体显示
层拉平技术
识别火成岩
吸收系数
瞬时振幅剖面
波阻抗剖面
火成岩油气藏评价
实用文档
74
实用文档
31
地震资料精细解释
2、根据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原则,从标 定的过井剖面开始,建立起全区大的解释 框架,在其基础上进行4(线)×4(道) 网格初步解释,最终加密测网。

地震资料解释 2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学

地震资料解释 2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学
状图上的盐
层和速度曲 线上的R8一 R9段有密切 联系。
为什么 会这样?
同一地点得到的地质柱状图、速度测井曲线和地震记录
爆炸尖脉冲的变化示意图
复习地震记录的面貌
是怎样形成的。爆炸时 产生的尖脉冲,在爆炸 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 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 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 渐稳定,此时的地震波 被称为地震子波(c和 d。)地震子波在继续 传播过程中,其振幅会 因各种原因而衰减,但 波形的变化却可以认为 是很小的,在一定条件 下可以看成不变。
现地震勘探阶段,主要是研究纵波反射波,最后成 果是水平叠加和偏移地震数据,在界面倾角不大时,可以 近似认为是垂直入射。在垂直人射的情况下,将会使问题 简化,纵波入射时将只考虑产生的反射纵波和透射纵波的 情况。这时界面的反射系数定义为:
在制作人工合成地震记录时,反射系数就是由 测井提供的速度和密度根据公式计算的。
提供优化开发方案所需的三维数模模型
构造模型
岩石物理模型
孔隙度模型
渗透率模型
油藏剖面模型
油藏饱和度模型
1.2 与解释有关的基本概念
1.2.1 地震子波
波是振动的传播。人工激发地震波,一般是采用炸 药、可控震源、气枪(海上)等方式激发振动,该振动 的传播形成地震波。
定义:
在震源附近,地震波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 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此时的地震波被称为 地震子波。
当地震波传播到两地层的分界面时,能否产生反 射波不取决于两地层岩性是否不同,而是取决于两地 层间是否存在着波阻抗差。并且从理论上可以推导出 明确的反射波、透射波振幅与波阻抗的关系。例如, 当地震波垂直入射到两地层的分界面时,反射系数 (反射波与入射波振幅之比)等于?
反射系数(反射波与入射波振幅之比)等于两地 层的波阻抗差与波阻抗和之比。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

名词解释:1.褶积模型: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是当今地震勘探中三大环节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正演、反演和子波处理。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 ,即:式中:w(t)为系统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示褶积运算。

2.分辨率:分辨能力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能力。

度量分辨能力强弱的两种表示:一是距离表示,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二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时间间隔 dt 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

时间间隔 dt 的倒数为分辨率。

垂向分辨率是指沿地层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

横向分辨率是指横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宽度。

3.薄层解释原理:Dt<T/4 或 Dh 在 l/8 与 l/4 之间,合成波形的振幅与 Dt 近似成正比,可用合成波形的振幅信息来估算薄层厚度,这一工作称之为薄层解释原理。

4.时间振幅解释图版:我们把层间旅行时差Δ t 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 T 的关系曲线以及薄层顶底反射的合成波形的相对振幅Δ A 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 T 的关系曲线统称为时间-振幅解释图版。

5.协调厚度:在相对振幅ΔA 与实际地层时间厚度ΔT 的关系曲线上,ΔA 最大值所对应的地层厚度称为调谐厚度。

协调脉冲。

6.波长延拓:用数学的方法把波场从一个高度换算到另一个高度,习惯上称之为波场延拓。

7.同相轴:各接收点属于同一相位振动的连线。

8.波的对比:根据反射波的一些特征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工作,方法:相位对比、波组或波系对比、沿测网的闭合圈对比、研究异常波、剖面间的对比。

9.剖面闭合:相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反射波的 t0 时间应相等,是检验波的对比追踪是否正确的重要方法。

10.广义标定:是指利用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义 (岩性、层厚、含流体性质等) 和地震属性参数(如振幅、波形、频谱、速度等)之间的对比关系,判别或预测远离或缺少井控制区域内地震反射信息 (如同相轴、地震相、各种属性参数等)的地质含义。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第5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层序划分与对比 [兼容模式]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第5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层序划分与对比 [兼容模式]

综合练习:不整一界面的识别2 地震层序分析•2.1 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2.2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2.3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2.4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成因及区分•2.5地震层序划分对比2.5 地震层序划分对比• 2.5.1层序划分对比的主要依据• 2.5.2层序地层单元的分级• 2.5.3不同级别层序界面的地震识别• 2.5.4不同级别沉积旋回的地震识别• 2.5.5井震结合的层序综合划分对比方法• 2.5.6地震与钻井的桥式地层对比• 2.5.7地震反射界面的年代地层意义123退积式准层序组进积式准层序组123砂泥砂2旋回特征1、界面特征2.5.1 层序划分对比的主要依据(1)基于旋回周期性的分级系统•2.5.2 层序地层单元的分级(2)基于基准面变化规模的分级系统(1)基于旋回周期性的分级系统在旋回C结束时,二级最大海退面叠加在一级最大海泛面上。

不同级别旋回滨线迁移的叠加模式(2)基于基准面变化规模的分级系统层序界面为什么要强调“以不整合面及对应的整合面为界”推荐采用的层序级别及其特征•巨层序(一级层序,沿用Vail术语):与大陆泛旋回对应•超层序(二级层序,沿用Vail术语):与大洋中脊扩张旋回对应•构造层序(新增术语):以区际不整合面为界,表现为盆地演化完整旋回,与盆地旋回对应。

•层序组(新增术语):以区域不整合面为界,表现为盆地演化的特定阶段,与盆地演化的阶段相对应,•层序(三级层序,沿用Vail术语):以超覆不整合面及对应的整合面为界,表现为一个沉积旋回,与盆地规模的基准面旋回相对应。

不同层序组中的三级层序在层序结构,沉积体系配置特征上有显著区别。

•体系域(四级层序,基本沿用Vail术语):以首次水进面和最大水进面为界,表现为特定的地层叠置模式特征,与基准面旋回的特定阶段相对应,相当于体系域。

通常体系域与准层序组对应,但有时一个体系域也可能包含多个准层序组,在低位域尤其如此。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七章自然灾害第20讲地质灾害及防治课件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七章自然灾害第20讲地质灾害及防治课件

1.我国的地震灾害 (1)我国地震灾害多发的原因。 中国的四个地震多发区和南北地震带都位于板块交界处或板块内部的构造断裂带。
(2)我国地震分布特点。 分布广;地区分布不均,西多东少;呈带状分布,地震带多与活动性断裂带的分 布一致。 (3)地震灾害的特点。 东重西轻,原因是我国东部人口、城市密集,经济较发达,地震灾害严重。特别 是华北地区及台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4)地震灾情的变化。 ①人员伤亡有所减少。原因:科技进步,防震、抗震设施逐步趋于完善。 ②经济损失呈加重趋势。原因: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
答案:3.A 4.C
名称
考点二 滑坡和泥石流 滑坡
泥石流
图示
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 定义 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
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 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 块的特殊洪流
续上表
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 地势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 自然
[特别提醒]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多个烈度的原因 震级反映地震本身能量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由于一次地震释 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而烈度不仅与地震本身的大小(震级)有关,也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及地震波通 过区域的介质条件、地面建筑等多种因素有关,是根据地面受震动的各种现象综 合评价的。所以在震中距相同的地方,地震烈度有时相差很大。
地震可能引发海啸,C正确;潮汐周期由天体引潮力决定,地震不会改变其周期,
D错误。故选C。
答案:1.B 2.C
北京时间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29.2°N,105.34°E)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 度10千米。下图为泸县及周边区域简图。读图,完成3~4题。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复习题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复习题

地震解释基础 复习题1.为什么并非每一个地质界面都对应一个反射同相轴?子波有一定的延续长度,若地层很薄,相邻分界面的信号可能会重叠到一起形成复合波,导致无法分辨界面。

所以一个反射同相轴可能包含多个地质界面。

2.影响地震资料纵向分辨率的因素有哪些?提高分辨率的实质是什么?1)激发条件——激发宽频带子波——井深、药量、激发岩性、虚反射、激发组合2)接收条件——检波器类型、地表岩性、检波器耦合、组合方式、仪器响应3)近地表低降速带的影响4)大地滤波作用、地层速度实质:提高主频,拓宽频带3.提高横向分辨率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它能提高横向分辨率?偏移是提高地震勘探横向分辨率的根本方法提高横向分辨率的核心是减小菲涅尔带的大小,菲涅尔带的极限 :h=0,所以菲涅尔带减小到极限L=λ/4,所以偏移能提高横向分辨率。

4.地震剖面的对比方法1)掌握地质规律、统观全局在对比之前,要收集和分析勘探区的各种资料。

研究规律性的地质构造特征,用地质规律指导对比解释。

了解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的方法及相关因素,以便准确识别和判断出剖面假象。

2)从主测线开始对比在一个工区有多条地震剖面,应先从主测线开始对比工作,然后从主测线的反射层延伸到其他测线上去。

(主测线:指垂直构造走向、横穿主要构造,并且信噪比高、反射同相轴连续性好的测线。

它还应有一定的延伸长度,最好能经过钻探井位。

)3)重点对比标准层对某条测线而言,可能有几个反射层,应重点对比目标层(或称为标准层,标准层:具有较强振幅、连续性较好、可在整个工区内追踪的目标反射层。

它往往是主要的地层或岩性的分界面,与生油层或储集层有一定的关系,或本身就为生油层、储油层)。

4)相位对比反射波的初至难以辨认,采用相位对比。

若选振幅最强、连续性最好的某同相轴进行追踪,为强相位对比。

在各个剖面上对比的相位应一致,否则会造成错误的解释。

反射层无明显的强相位,可以对比全部或多个相位,为多相位对比。

也可用整个波组的所有相位对比,提高解释的正确度。

地震解释总结

地震解释总结

地震资料解释总结1. 地震资料解释是将地震信息转换成地质信息。

核心就是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和地震信息,应用地震勘探原理和地质基础理论,赋予其明确的地质意义和概念模型2. 地震解释的发展阶段: 地震构造解释阶段----在构造地质学和地震成像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确定地下主要反射界面的埋藏深度,落实和描述地下岩层的构造形态特征,为钻探提供有力的构造圈闭是其主要目的。

地震沉积解释阶段----以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思想方法)为基础,以落实隐蔽油气藏、描述地下储层空间几何形态为主要目的.地震资料综合解释阶段----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一切可能获得的资料(包括地质、钻井、测井以及地球化学和其他地球物理资料),合理判断和分析各种地震信息的地质意义,以达到精确重现地下地质情况。

3. 地震子波:震源激发时产生尖脉冲,在激发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2-3个相位,60-100ms的波)称该时刻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4. 地震剖面的种类:时间剖面有两种:一是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简称水平剖面;二是叠加偏移时间剖面,简称偏移剖面。

时间剖面的显示:波形剖面,变面积剖面,变密度剖面,波形加变面积剖面,彩色显示剖面,5. 时间剖面的特点:时间剖面由图头和记录两部分组成。

图头部分:位于剖面的起始部分,用以说明剖面的工区、测线号、起止桩号、剖面性质、野外施工参数和处理方法与流程,其显示容由处理人员提出。

记录部分:是时间剖面的主要部分。

横轴:代表共中心点叠加道的位置,一般用CDP点号和相应的测线桩号表示。

CDP点距为道距的一半,通常为25m。

桩号SP,单位为米或千米。

纵轴:双程反射时间T。

单位为秒。

速度谱:每km一组显示于剖面上方地形线: 显示于剖面上方或下方。

基准面:统一或浮动的,多选在低速带之下。

地震剖面上0秒所对应的海拔。

视周期:相邻波峰(谷)之间的时间长度视主频:视周期的倒数。

主频指频谱图上最大能量对应之频率。

地震概论复习题

地震概论复习题

名词解释:1、地震:是复杂的地质现象,根据引起地震的原因不同,可将其分为人为地震和天然地震。

2、震中距离: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离、3、地震波走时:地震波从震源到观测点所需的时间4、地震预测:是根据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地震前兆异常和环境因素等多种手段的研究成果综合地震前兆监测信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进行预测的现代减灾科学。

故称其为地震综合预测。

5、地震预警: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

6、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

7、基本烈度:是具有一定发生概率的烈度值,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得来的综合烈度,表明一个地区发生这个地震烈度的可能性比较大。

8、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构造应力作用使地壳地质构造产生运动,从而导致地下岩石断裂错动引起的地震。

9、断层:地壳岩石因受力超过岩石的抗控或拉剪程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或强线性流变带称为断层。

10、弹性回跳理论:由里德提出,此学说认为地震波是由于断层面两侧岩石发生整体的弹性回跳而发生的,来源于断层面。

11、零级地震:伍德—安德森标准地震仪在震中距等于100km处,如果记录的两水平分向最大振幅的算术平均值是1μm,那么此次地震的震级为零级。

论述题1、为什么说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第一,地球的不可入性。

大家知道上天容易入地难,我们对地下发生的变化,只能通过地表的观测来推测;•第二,地震孕育规律的复杂性。

通过专家多年的研究,现在逐渐认识到地震孕育、发生、发展的过程十分复杂,在不同的地理构造环境、不同的时间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都显示出相当复杂的孕律过程;•第三,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

大家可能都感觉到,全球每年都有地震发生,有些还是比较大的地震。

但是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地震发生的重复性时间是很长的,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而进行科学研究的话,都有统计样本。

《地质学基础》期末总复习.

《地质学基础》期末总复习.

《地质学基础》期末总复习.《地质学基础》总复习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2.大地水准面3.矿物4.造岩矿物5.晶体6.同质多像7.类质同象8.沉积作用9.机械沉积分异作用10.沉积岩11.沉积相12.变质作用13.岩浆岩的产状14.地层15.岩层16.地层层序17.地层划分18.平行不整合19.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20.产状21.岩相对比定律22.生物层序律23.将今论古24.地温梯度25.岩石孔隙度26.地质构造27.断裂构造28.地下水29.承压水30.含水层31.透水性32.成矿作用33.矿床34.矿石35.矿产资源36.外生矿床37.解理38.节理39.断口40.岩浆41.岩浆作用42.岩浆岩43.变质岩44.风化作用45.剥蚀作用46.搬运作用47.成岩作用48.变质岩49.构造运动。

50.新构造运动51.褶皱52.断层53.风化壳54.构造旋回55.地层层序律56.构造体系57.软流圈58.地槽59.地台60.地盾61.转换断层62.变质作用63.克拉克值64.浊流二、填空1、地质学主要研究地球的、及其规律。

2、根据气温的变化和密度状况,可将大气圈进一步分为、、、和。

3、常见的地层接触关系有:、和三种。

4、岩层之间的是划分地层的重要标志。

任何类型的(和)都代表岩层的不连续现象,反映了地理环境的重大变化。

5、地史上第一次形成广泛陆相沉积的时代是。

6、地球的内部有两个最重要的地震波速度变化界面,是和,据此可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和。

7、是指岩浆冷凝过程中由于重力作用发生分异使同一种岩浆冷凝成成分不同的岩浆岩。

8、在野外地质工作中,只要测出岩层的就可求知岩层的。

因为两者始终是的关系。

9、风化作用发生以后,原来高温高压下形成的矿物被破坏,形成一些在常温常压下较稳定的新矿物,构成陆壳表层风化层,风化层之下的完整的岩石称为,露出地表的基岩称为。

10、沉积作用按沉积环境可分为与两类;按沉积的方式有、和三种。

中国海洋大学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复习资料

中国海洋大学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复习资料

绪论:1.什么是地震解释?地震解释是将地震信息转换成地质信息。

其主要核心就是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和地震信息,应用地震勘探原理和地质基础理论,赋予其明确的地质意义和概念模型。

2.地震地质综合解释的意义?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一切可以获得资料(包括地质、钻井、测井以及地球化学和其他地球物理等资料)合理判别和分析各种地震信息的意义,以达到精确重现地下地质情况。

3、处理解释一体化的含义?要使技术发展与进步和地质任务以及勘探效益结合起来,必须采用处理解释一体化的研究模式,否则研究的活力将会受到损害。

因为在这个领域内,方法研究的应用效果几乎只有通过解释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同时也只有通过解释才能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针对这个阶段的数据处理技术,其方法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发展目标是:处理结束了,解释也就结束了;解释停止了,处理也就停止了。

第一章: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1、名词解释:(1)地震子波:在震源附近,地震波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此时的地震波被称为地震子波。

(2)波阻抗:波在某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与介质密度的乘积定义为该介质的波阻抗。

(3)信噪比:所谓信噪比,通俗地讲就是有用的地震波与无用地震波的能量(振幅)之比。

(4)振幅:质点振动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幅度)称为振幅。

(5)频谱:组成一个复杂振动的各个谐振动分量的特性与其频率的关系的总和,就称为这个振动的频谱。

其中,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振幅谱,横坐标为频率,纵坐标为振幅(按一定比例表示不同频率分量的振幅)。

一个是(初始)相位谱,除纵坐标为相位外其余同振幅谱。

2、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叠加速度的含义平均速度:在研究水平层状介质时距曲线时定义的,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该界面以上各层的总厚度与总传播时间之比。

11n i i n i i i hv h v ===∑∑ 式中:hi ,vi 分别是每一层的厚度和速度。

地震勘探原理总复习

地震勘探原理总复习

4. 什么是折射波的盲区? 当波振动以临界角入射时,接受不到折射波的区域叫做盲区,如图: 盲区为
OA 2h tgc
5. 什么是虚震源原理?
由反射定律,如上图做出虚震源 O*。波由 O 点入射到 A 点再反射回 S 所走过的路程,就好 像波是由 O*点直接传播到 S 点一样。在地震勘探中把这种讨论地震波反射路程的简便作图 方法称之虚震源原理。 6. 试叙述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点。 纵波的传播过程中,介质的振动的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一致;
1
吐血版巨献<地震总复习>-----------资料总结 BY:胡大哥、小付升升、龙哥
重力勘探根据密度差异 地震勘探 根据弹性差异 磁法勘探 根据磁性差异 电法勘探 根据电性差异
2
一、 名词解释 1. 地震波运动学 研究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 即研究波的传播规律,以及这种时空关系与地下地质构造的关系。 2. 地震波动力学 研究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波形、 振幅、 频率、 相位等特征的及其变化规律, 以及这些变化规律与地下的地层结构,岩石性质及流体性质之间存在的联系。 3. 地震波 一种在岩层中传播的, 频率较低(与天然地震的频率相近)的波, 是弹性波在岩层 中传播的一种通俗 4. 地震子波 爆炸产生的是一个延续时间很短的尖脉冲,这一尖脉冲造成破坏圈、塑性带, 最后使离震源较远的介质产生弹性形变,形成地震波,地震波向外传播一定距离后,波形逐 渐稳定,成为一个具有 2-3 个相位(极值) 、延续时间 60-100 毫秒 5.波前 振动刚开始与静止时的分界面,即刚要开始振动的那一时刻。 的地震波,称为地震子波 6.射线 是用来描述波的传播路线的一种表示。 在一定条件下, 认为波及其能量是沿着一条 “路径”从波源传到所观测的一点 P。这是一条假想的路径,也叫波线。 7. 振动图和波剖面 某点振动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称为振动曲线,也称振动图。地震勘探 中,沿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也称波剖面 8. 折射波 当入射波大于临界角时, 出现滑行波和全反射。 在分界面上的滑行波有另一种特 性,即会影响第一界面,并激发新的波。在地震勘探中,由滑行波引起的波叫折射波 (refractions) ,也叫做首波(Head Wave)。 9.滑行波 由透射定律可知,如果 V2>V1 ,即 sinθ 2 > sinθ 1 ,θ 2 > θ 1。当θ 1 还没 到 90º 时,θ 2 到达 90º,此时透射波在第二种介质中沿界面滑行 此时这种波称之为滑行波。 10.同相轴和等相位面 一组地震道上整齐排列的相位, 表示一个新的地震波的到达, 由地震 记录上系统的相位或振幅变化表示。 在介质中,位于一个面 S 上的各个点,同时开始振动,同时结束振动,他们的振动是同相位 的,这个面称为等相位面。

地震、地质、地理、网络、gis专有名词解释

地震、地质、地理、网络、gis专有名词解释

搜救中心应急响应系统总集方案专有名词解释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3月10日目录一、GIS专有名词 (6)1.1 SIMS多源空间数据无缝集成技术 (6)1.2 PND便携式自动导航系统 (6)1.3 标记语言(Keyhole Markup Language)KML (6)1.4 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7)1.5 SIMS多源空间数据无缝集成技术 (7)1.6 空间数据 (7)1.7 空间数据库技术 (7)1.8 地理坐标系 (8)1.9 OpenLS (8)1.10 三维GIS (8)1.11 Desktop GIS (9)1.12 Realspace GIS (9)1.13 GML (9)1.14 WMS (10)1.15 DEM (10)1.16 DRG数字栅格地图 (10)1.17 数字线划地图DLG (11)1.18 数字正射影像图DOM (12)1.19 DTM数字地面模型 (12)1.20 UGC共相式GIS内核 (13)1.21 WEB-GIS网络地理信息系统 (13)二、地质学专有名词 (13)2.1 地质作用 (13)2.2 地质营力 (14)2.3 大地水准面 (14)2.4 矿物 (14)2.5 岩石 (14)2.6 岩浆岩 (14)2.7 沉积岩 (14)2.8 变质岩 (14)2.9 地质年代 (15)2.10 地层 (15)2.11 构造运动 (15)2.12 地质构造 (15)2.13 新构造运动 (15)2.14 褶皱构造 (15)2.15 断层构造 (15)2.16 节理 (15)2.17 向斜 (16)2.18 背斜 (16)2.20 地槽 (16)2.21 地台 (16)2.22 大地构造 (16)2.23 板块 (16)2.24 风化作用 (17)2.25 土壤 (17)2.26 重力地质作用 (17)2.27 崩塌 (17)2.28 滑坡 (17)2.29 蠕动 (17)2.30 地下水 (17)2.31 岩溶 (18)2.32 风成地貌 (18)2.33 雅丹地貌 (18)2.34 冰川 (18)2.35 雪线 (18)2.36 冰期 (18)2.37 潮汐 (18)2.38 海岸带 (19)三、地震学专有名词 (19)3.1 构造地震 (19)3.2 主震 (19)3.3 前震 (19)3.4 余震 (19)3.5 有感地震 (19)3.6 无感地震 (20)3.7 破坏性地震 (20)3.8 震级 (20)3.9 地震烈度 (20)3.10 火山地震 (20)3.11 小震、中震、强震、特大地震 (20)3.12 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距、震源深度 (20)3.13 极震区、等震线、宏观震中、地震波 (21)3.14 同相轴 (21)3.15 相位 (21)3.16 纵波 (21)3.17 地震子波 (21)四、遥感技术专有名词 (21)4.1 遥感 (21)4.2 电磁波 (22)4.3 干涉 (22)4.4 衍射 (22)4.5 电磁波谱 (22)4.7 太阳光谱辐照度 (22)4.8 散射 (22)4.9 大气屏障 (23)4.10 大气窗口 (23)4.11 镜面反射 (23)4.12 时间效应 (23)4.13 空间效应 (23)4.14 航空平台 (23)4.15 遥感平台 (23)4.16 航天平台 (23)4.17 轨道参数 (24)4.18 地心直角坐标系 (24)4.19 卫星运行周期 (24)4.20 卫星重复周期 (24)4.21 陆地卫星 (24)4.22 合成孔径雷达(SAR) (24)4.23 小卫星 (24)4.24 全景畸变 (24)4.25 采样 (25)4.26 量化 (25)4.27 BSQ (25)4.28 BIL (25)4.29 TIFF (25)4.30 BMP (25)4.31 ERDAS (25)4.32 PCI (25)4.33 遥感图像的构想方程 (26)4.34 传感器坐标系 (26)4.35 地面坐标系 (26)4.36 图像(像点)坐标系 (26)4.37 全景摄影机影像 (26)4.38 遥感图像几何变形 (26)4.39 静态误差 (26)4.40 动态误差 (27)4.41 内部误差 (27)4.42 外部误差 (27)4.43 全景面 (27)五、地理学专有名词 (27)5.1 黄道 (27)5.2 极移 (27)5.3 赤道 (28)5.4 纬线 (28)5.5 纬度 (28)5.7 经度 (28)5.8 岛屿 (28)5.9 高原 (29)5.10 平原 (29)5.11 丘陵 (29)5.12 山地 (29)5.13 盆地 (30)5.14 背斜 (30)5.15 雪线 (30)5.16 断层 (30)5.17 板块 (31)5.18 地堑 (31)5.19 地垒 (31)5.20 三角洲 (31)5.21 河漫滩 (32)5.22 丹霞地貌 (32)5.23 雅丹地貌 (32)5.24 喀斯特地貌 (32)六、网络专用名词 (33)6.1 互联网 (33)6.2 海事卫星 (33)6.3 局域网 (33)6.4 无线网络、无线公网 (33)6.5 3G无线公网 (34)6.6 路由器 (34)6.7 交换机 (34)6.8 防火墙 (34)6.9 机柜 (35)6.10 机房 (35)6.11 服务器 (35)6.12 磁盘阵列 (35)6.13 磁带机 (36)6.14 双绞线 (36)6.15 光纤 (36)6.16 数据库 (36)6.17 操作系统 (37)一、GIS专有名词GIS即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以提供管理、决策等所需信息的技术系统。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地震反射标志层答案:指波形特征突出、稳定且分布广泛、地质层位明确的同相轴或波组。

一般具备两个条件:①容易识别且能广泛追踪;②地质意义明确,能反映盆地内构造-地层格架的基本特征。

2、波组与波系答案:同相轴是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相同相位的连接线。

波组是相邻若干个有一定特征且横向稳定的同相轴的组合。

一般由一两个强振幅与若干弱振幅波组成。

波系是相邻若干个有一定特征且横向稳定的波组的组合。

3、不整合面答案:不整合是指地层序列中上下两套不同时代地层之间出现过沉积间断或地层缺失的地层接触关系。

当上下两套地层之间呈不整合接触时,该接触面则称为不整合面。

4、顶超答案:界面之下的同相轴呈切线逐渐终止于该界面下,界面之下地层单元的厚度在横向上变化不大。

常与三角洲等进积显著的沉积体相伴生,与沉积过路面相对应。

5、层序(三级):以局部不整合面及对应的整合面为界,表现为一个沉积旋回,与盆地规模的基准面旋回相对应。

不同层序组中的三级层序在层序结构,沉积体系配置特征上有显著区别。

7、同相轴:指地震时间剖面上相同相位的连接线,一般指波峰或波谷。

8、构造样式:是指在剖面形态、平面展布、排列和应力机制上有着密切联系的相关构造的总体特征,是了解特定构造变形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系列构造变形的总体概貌。

9、上超:界面之上的同相轴由盆地原始的低部位向高部位逐个终止于其下倾角更大的同相轴之上,是超覆不整合面的表现。

10、地震反射构型:指同相轴的形态和叠置关系。

11、地震反射结构:地震反射同相轴的物理地震学特征,包括其视振幅、视周期(视频率)、波形和连续性四个方面;12、地震反射连续性:指同相轴的视振幅、视频率在横向上的稳定程度。

本质上反映的是界面上、下岩性差别或界面间距在横向上的稳定程度。

13、不均匀加积:同一地层单元内的岩性横向上变化较大,岩层厚度也不稳定,但总体上沉积速率较接近。

14、进积:逐渐变年轻的准层序逐层向盆地方向沉积并可延伸较远,即反映了沉积体系不断向盆地方向进积的过程,其沉积速率比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大。

高考地理复习热点专题梳理、泸定地震知识总结及习题

高考地理复习热点专题梳理、泸定地震知识总结及习题

一:泸定地震1、泸定地震的基本状况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2 年9 月5 日12 时52 分在四川泸定县(29.59°N,102.08°E)发生M S6.8 地震,距离此次地震震中最近的活动断裂为鲜水河断裂带。

鲜水河断裂是四川地震史上一条最长最活跃的地震带,该地震带西起甘孜东谷北,向东南延伸,经炉霍、道孚、康定,南达石棉,长约400 km。

这条断裂带地震活动频繁,震级大,破坏烈度强。

自1725 年以来,在这条地震带上共发生7 级以上地震7 次。

此次地震位于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附近,距离安宁河断裂带、丽金—小金河断裂带和大凉山断裂带三岔口地区不远。

(摘录:2022 年9 月5 日四川泸定MS6.8 地震矩心矩张量解*汪贞杰1)2、政府紧急预案及伤亡情况: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地震局立即启动二级地震响应,成立应急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同时,指派当地防震减灾工作部门及地震监测中心站前往震区调查核实震情、灾情,协同当地政府抗震救灾。

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将二级升为一级,截止于9月12日18时。

截止2022年9月11日17时,地震已造成93人遇害。

3、泸定地震产生原因及其诱发的次生灾害:此次地震震中最近的活动断裂为鲜水河断裂带,初步震源机制解显示为走滑型破裂。

次生灾害:主要包括地面开裂、山体滚石坍塌、山体滑坡、地基失效和地表塌陷,因滑坡造成堰塞湖继而垮坝造成水灾,或由于地震后,山体物质变得松散酥脆,再加上降雨的水流冲刷或裹挟滑坡体物质形成泥石流。

.4、地震波与地震预警: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四周传播。

地震波有纵波(P)和横波(S)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远远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发出的警报。

2011 年3月11 日,东日本大地震M9.0 的地震预警(日本称为紧急地震速报),让东京地区(距震中400 余千米)在强烈震动的S 波到达之前大约60 s 收到地震警报,引起了全球关注,让全世界更加认识了地震预警。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地震资料地质解释》期末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1、地震反射标志层答案:指波形特征突出、稳定且分布⼴泛、地质层位明确的同相轴或波组。

⼀般具备两个条件:①容易识别且能⼴泛追踪;②地质意义明确,能反映盆地内构造-地层格架的基本特征。

2、波组与波系答案:同相轴是地震剖⾯上反射波的相同相位的连接线。

波组是相邻若⼲个有⼀定特征且横向稳定的同相轴的组合。

⼀般由⼀两个强振幅与若⼲弱振幅波组成。

波系是相邻若⼲个有⼀定特征且横向稳定的波组的组合。

3、不整合⾯答案:不整合是指地层序列中上下两套不同时代地层之间出现过沉积间断或地层缺失的地层接触关系。

当上下两套地层之间呈不整合接触时,该接触⾯则称为不整合⾯。

4、顶超答案:界⾯之下的同相轴呈切线逐渐终⽌于该界⾯下,界⾯之下地层单元的厚度在横向上变化不⼤。

常与三⾓洲等进积显著的沉积体相伴⽣,与沉积过路⾯相对应。

5、层序(三级):以局部不整合⾯及对应的整合⾯为界,表现为⼀个沉积旋回,与盆地规模的基准⾯旋回相对应。

不同层序组中的三级层序在层序结构,沉积体系配置特征上有显著区别。

7、同相轴:指地震时间剖⾯上相同相位的连接线,⼀般指波峰或波⾕。

8、构造样式:是指在剖⾯形态、平⾯展布、排列和应⼒机制上有着密切联系的相关构造的总体特征,是了解特定构造变形条件下所产⽣的⼀系列构造变形的总体概貌。

9、上超:界⾯之上的同相轴由盆地原始的低部位向⾼部位逐个终⽌于其下倾⾓更⼤的同相轴之上,是超覆不整合⾯的表现。

10、地震反射构型:指同相轴的形态和叠置关系。

11、地震反射结构:地震反射同相轴的物理地震学特征,包括其视振幅、视周期(视频率)、波形和连续性四个⽅⾯;12、地震反射连续性:指同相轴的视振幅、视频率在横向上的稳定程度。

本质上反映的是界⾯上、下岩性差别或界⾯间距在横向上的稳定程度。

13、不均匀加积:同⼀地层单元内的岩性横向上变化较⼤,岩层厚度也不稳定,但总体上沉积速率较接近。

地震、测井和地质资料的综合解释

地震、测井和地质资料的综合解释

图4-3-6
2)声阻抗反演模拟-ROVIM
ROVIM(ρv Inversion Modeling) 是 法 国 CGG公司的非线性波阻抗反演算法,是通过多
道处理实现零炮检距偏移地震剖面向波阻抗剖 面的转换。本方法的输入是偏移剖面、地震子 波和初始模型。初始模型包括宏观模型、微观 模型和模型参数三部分。
模式识别的主要步骤包括: (1)确立已知模式; (2) 提取特征参数; (3) 对黑箱式映射的模拟或进行标准样本学习; (4) 根据模拟或学习得到的推理规则,对其它
样本作判别分类; (5) 对判别分类结果作地质解释并验证。
3、地震岩性模拟
地 震 岩 性 模 拟 (Seismic Lithologic Modeling-SLIM)是用正演的思路把地震剖
油藏描述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 地质描述旨在建立油藏的总体概念;
• 地震描述是要提供油藏构造和储集体 几何形态等方面精细的解释成果;
• 测井描述最终提交井位点处精确的各 种储层参数;
• 综合评价则需要完成油藏总体的定量 描述成果。
油藏描述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 油藏静态描述:研究油藏的类型、结构 特点、岩性、砂体的分布,厚度、储量 计算、评价等。
验的地质信息或数理统计关系; (2)层位追踪对比; (3)地震属性分析,形成若干种沿层属性参数数
据文件;形成研究区内所有井的井旁地震属 性参数文件; (4)建立井内先验信息和井旁地震信息之间的某 种对应关系或判别模式; (5)判别与综合解释,包括编制相应的图件; (6)检验。
制作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
图4-3-7
原始剖面 Jason反演剖面
3)井约束的地震波动力学储层参数反演技术-PARM

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含习题及参考答案)

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含习题及参考答案)

绪论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发展历史及演化规律,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主要是资源与环境条件的评价;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第一章地球概述一、名词解释1、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2、岛弧与海沟:岛弧是呈弧状分布的火山列岛,它延伸距离长达数百到数千公里,常发育于大陆架的边缘;岛孤靠大洋一侧常发育有深度超过6km的长条形陆地,叫海沟。

3、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的温度。

4、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5、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6.重力异常:地球的重力一般指地球对地表和地内物质的引力,但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致所测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

分为正异常和负异常。

(重力勘探)。

7.校正方法:一:只考虑海平面与测点之间高差影响,而未考虑物质影响称为自由空气校正。

有自由空气异常。

二:将自由空气校正后的值减去岩石和地形产生的重力值,称为布格校正,有布格异常。

8: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夹角;磁倾角:磁针与所在地水平面夹角。

9:地磁特征: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位置不一致,并且磁极的位置逐年都有变化,磁极有向西缓慢移动的趋势;地面上每一点都可从理论上计算出他的磁偏角和磁倾角。

如两角与理论值不符时叫地磁异常;地球磁场的磁力线由于太阳风的影响,被压缩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内,这个区域叫磁层;地球磁场形成的原因假说众说纷纭。

10:地热:地球内部储存的巨大热能。

(常温层,地热增温级与地热梯度)主要来源: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

抗震复习资料

抗震复习资料

第一章地震与抗震的一般知识本章重点关键词——震级、烈度(多遇烈度、基本烈度、罕遇烈度)、设防类别、设防目标、概念设计掌握以上关键词的定义;了解地震成因、地震波;了解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地震分组;了解震害规律:烈度相同,震中距大的对自振周期大的高柔结构的破坏比震中距小的影大;相反,震中距小的对自振周期小的刚性大的结构破坏比震中距大的影响大。

一、名词解释(1)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2) 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是按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而定的等级;(3)地震烈度:表示地震时一定地点地面振动强弱程度;(4)基本烈度:在设计基准期(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

(5)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权限批准的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6)震中:震源正上方在地表的投影(7)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8)震源:发生地震的地方;(9)概念设计:是指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首先着眼于结构的整体地震反应,灵活运用抗震设计准则,合理选择结构方案等。

(10)非结构部件:指在结构分析中不考虑承受重力荷载以及风、地震等侧向力的部件二、填空题1.地震按其成因可划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诱发地震)四种类型。

2..地震按震源深浅不同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3.地震波可分为(体波)和(面波),造成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面波)为主。

4.地壳深处释放能量的地方称为( 震源)。

5.一次地震能量大小称为( 震级),地震对各地影响的强度称( 烈度)。

6.地震强度通常用(震级)和(烈度)等反映。

7.一般来说,离震中愈近,地震影响愈(大),地震烈度愈(高)。

8.建筑的设计特征周期应根据其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来确定。

9.设计地震分组共分(三)组,用以体现(震级)和(震中距)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层序分析不整合面的分类:1)按地层产状特征分类: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两大类A 平行不整合:地质标志为冲刷面,底砾岩,古土壤层,赤铁矿,钙质结核等。

B 角度不整合:受地壳运动的影响使岩层发生倾斜或褶皱。

2)按成因分类:1.内动力作用不整合,因构造等内动力活动是地层产状发生变化造成时间缺失的不整合。

包括:a .褶皱不整合:由于褶皱作用而地层弯曲遭受剥蚀b.掀斜不整合:由于掀斜作)用而使抬升一侧的地层遭受剥蚀!c.块断不整合:因差异升降而使断凸遭受剥蚀形成的不整合d.抬升不整合:因整体抬升而形成,一般为平行不整合e.岩浆侵入不整合:因岩浆岩后期侵入形成时间反转(相当于逆断层),形成的不整合。

f.塑性岩侵入不整合:因塑性岩层侵入造成界面间出现时间间断,形成的不整合。

2.外动力作用不整合:在没有构造变动的情况下,主要由于沉积、侵蚀等外动力地质作用造成地层中的时间缺失而形成的不整合。

包括:a.河谷下切不整合b.海底峡谷下切不整合c.淹没不整合:因海平面快速上升从而使碳酸盐台地停止发育而形成的不整合。

*d.沉积过路:海平面相对静止时期,形成沉积物的进积作用,在沉积基准面附近,沉积作用与侵蚀作用达到动态平衡,即形成沉积过路。

e.沉积间歇:沉积间歇是规模较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的沉积间断。

无明显地层侵蚀造成沉积间歇的原因可以是水平面的高频相对变化界面。

范围小到中等。

(3)按分布范围分类1、区际不整合:多个相邻盆地同时发育2、区域不整合:在盆地内大部分地区发育3、4、局部不整合:在盆地内局部发育不整一界面(5种):削截,视削截,顶超,上超,下超]#地震相地震相标志(1)地震反射结构:包括其视振幅、视周期(视频率)和连续性三个方面;(2)地震反射构型:指同相轴的形态和叠置关系;(3)地震反射外形:地震相单元的总体形态。

4 .2.1 地震反射结构沉积结构是指沉积岩的基本组分——碎屑颗粒、杂基与胶结物的特征。

如粒度碎屑颗粒的形态和表面特征、杂基性质、胶结物类型及胶结方式等。

?地震反射结构是指地震剖面的基本组分——同相轴的特征,包括其视振幅、视周期(视频率)和连续性三个方面。

分级为:振幅:强、中、弱频率:高、中、低连续性:好、中、差视振幅、视周期(视频率)和连续性的地质意义:视振幅:对厚层主要反映了与之对应岩层界面的反射系数的大小。

进而反映界面上下岩层的波阻抗差的大小。

波阻抗与岩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视振幅的大小最终可归结为界面上下岩性差别的大小。

视频率:反映了反射界面之间间距的大小。

间距越大,则它们各自产生的反射波之间的时间差越大,即相当于视周期越大。

反之间距越小则视周期越小。

(当界面间距小于入射地震波的1/4主波长时,两个界面形成的反射波将相互叠加成为一个复合波,从而无法将两个界面区分开,这就是地震波的垂向分辨率。

)·连续性:指同相轴的视振幅、视频率在横向上的稳定程度。

本质上反映的是界面上、下岩性差别或界面间距在横向上的稳定程度。

地震反射结构的描述和命名方法当地层内部三个方面特征上、下都比较均匀时,可直接按“视振幅+视频率+连续性”的顺序进行描述和命名,例如“强振幅高频高连续性反射结构”,当地层单元内部以上特征上、下不均匀时,则可在上述命名基础上加上垂向上的变化特点进行描述和命名,例如“振幅向上增强反射结构”。

典型的地震反射结构(4种)1)杂乱反射结构(强振幅低连续结构)基本特征:振幅很强,但又不连续,故显得很杂乱。

`振幅强意味着界面上下岩性差异大,而连续性差则意味着岩性或岩层厚度横向变化剧烈。

发育于冲积扇,海底扇重力滑塌体、底辟核中。

2)无反射结构(极低振幅中连续性结构)基本特征:振幅极低,几乎看不出同相轴的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评价连续性的好坏,故笼统地称之为中连续性。

形成无反射结构的根本原因是岩性均一、形不成反射界面,这与岩性本身无直接关系。

发育于巨厚的深湖相泥岩,滨海相砂岩、陆棚相灰岩、白云岩以及泥质沉积很贫乏的辫状河砂岩。

3)三高反射结构(高振幅、高频、高连续性结构)基本特征:振幅、频率、连续性都很高。

振幅高意味着界面上、下岩性差异大。

频率高意味着层厚较薄且频繁交替,连续性高则意味着岩性和岩层厚度横向上很稳定。

发育于浊积砂发育的深海相、深湖相、薄煤层稳定发育的浅湖沼泽。

4)向上增强反射结构…基本特征:振幅在下部较弱,而向上显著增强。

这表明在下部岩性较均一,而向上岩性差别增大。

通常在反旋回的沉积相组合中,如三角洲、海退期陆棚沉积。

4.2.2 地震反射构型插入补充:主要的地层叠加型式( 1 )加积(aggradation):逐渐变年轻的准层序,层层向上沉积而没有大的侧向移动,即反映了沉积体系不断地垂向加积的过程,@其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接近或等于沉积速率。

加积的亚类1)均匀加积:沉积速率在横向上大体相等时的产物,地层厚度横向稳定。

2)不均匀加积:同一地层单元内的岩性横向上变化较大,岩层厚度也不稳定,但总体上沉积速率较接近。

3)楔状差异加积:在差异构造沉降的背景下,由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的横向上变化,导致岩层厚度侧向变化而成。

4)局部快速加积:因生物礁等特殊沉积作用,在局部地区以明显高于周围地区的速率垂向加积。

( 2 )前积(进积)(progradation):逐渐变年轻的准层序逐层向盆地方向沉积并可延伸较远,即反映了沉积体系不断向盆地方向进积的过程,其沉积速率比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大。

(3)退积(retrogradation):逐渐变年轻的准层序,以阶梯状后退方式逐层向陆方向沉积和延伸,其沉积速率比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小。

尽管在退积准层序组中,每个准层序是向前加积的,但该准层序组在“海侵型式”中是向上加深的。

(1)平行(亚平行)反射构型,以同相轴彼此平行或微有起伏为特点。

它是沉积速率在横向上大体相等的均匀垂向加积作用的产物。

在陆棚、深海盆地、深湖或浅湖、沼泽等许多相带中都可发育,因此多解性很强,但反映了在稳定条件下的均匀沉积这一点是相当明确的。

(2)波状反射构型其特征为各同相轴之间在总体趋势上是相互平行的,但细看都有一定程度的波状起伏。

它是不均匀垂向加积作用的产物,同一地层单元内的岩性横向上变化较大,岩层厚度也不稳定,通常在冲积平在冲积平原、滨浅海(湖)以及总的沉积速率相对比较缓慢的扇体。

(3)发散反射构型其特征为同相轴之间的间距朝着一方逐渐减小,其中一些同相轴逐渐消失,从而使同相轴的个数也朝一方减少,与之对应的地层单元的厚度也相应减薄。

但这种地层厚度减薄并不是由于在地层单元顶、底界发生削蚀或上超所造成的,而是由于各同相轴的间距向一方减小而造成。

当两根同相轴的间距减小到地震垂向分辨率的极限时就合并成为一根,从而使同相轴的数量减少。

~它是在差异沉降的背景下,由于沉积速率的横向上递减,导致岩层厚度向一方变薄而造成的。

在箕状断陷中、陆坡上、盆地的构造枢纽带上以及同生断层下降盘上都可以发育这种反射构型。

(4)丘形反射构型其特征是地层单元在局部突然增厚,向上凸起而被上覆地层所围绕。

其同相轴的间距、数量均比同期周围地层要大,地震反射结构一般也有显著不同,其间的突变界限十分显著。

成因:一种是由于生物礁的生长作用而截然高于同期地层之上,随后被后期不同性质的沉积物所掩盖;另一种是由于塑性地层或侵入岩体所形成的底辟构造。

(5)峡谷水道充填反射构型其特点是地层局部突然增厚,向下侵蚀充填于下伏地层之中,地震反射结构与围岩有明显区别,同相轴的间距也往往不同,与围岩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但地层的产状与围岩并无很大区别。

它是局部性的水下侵蚀河道的典型标志,通常发育于陆棚、陆坡和海底扇上,反映了海平面的相对下降。

(6)前积反射构型(又分为6种)1)定义:一套波组相对于其顶部或底部的层序界面或体系域界面,各同相轴表现为倾斜并向前推进的特征。

前积是由于沉积物的进积作用形成的。

@主要发育于斜坡背景下,其沉积速率明显大于周边地区。

前积构型是三角洲、扇三角洲、各种扇体以及大陆坡、碳酸盐台地边缘斜坡的典型标志。

2)前积构型的形态分类:前积层,顶积层,底积层。

①前积层的成因前积层是进积速率大于加积速率的产物,其坡度取决于(1)进积速率/加积速率的大小、(2)沉积表面破坏与保存趋势的平衡、(3)受粒度特征及流体介质特征控制的休止角的大小。

高差则反映了最小古水深的大小。

②顶积层成因反映了可容空间增长速率/沉积物供应速率(A/S)的大小。

有顶积层:可容空间增长速率>沉积物供应速率无顶积层:可容空间增长速率<沉积物供应速率③底积层的成因底积层:是细粒沉积物的表现,底积层发育说明沉积物中细粒组分丰富,并且改造作用相对较弱。

根据前积层的形态特点以及顶积层、底积层的发育程度可进一步将前积构型细分为6种基本类型。

虽然它们之间有着种种差别,但都具有前积层,都是沉积物进积的产物,都反映了古水流的方向。

----------------------------------------------------------①S形前积特征:上段:水平或倾角很小,与地震相单元的上界面呈顶超-整一关系。

中段:一般比较厚,倾角较陡。

下段:极低的角度逼近地震相单元的下界面,随着地层的尖灭或变薄,在地震上表现出下超-整一。

沉积条件(成因):可容空间增长速率>沉积物供应速率含较丰富的细粒沉积,一般解释为相对低能的三角洲沉积环境、前积陆坡!②下超型前积特征:上段:水平或倾角很小,与地震相单元的上界面呈顶超-整一关系中段:一般比较厚,倾角较陡。

缺失底积层;前积层以较高角度下超于底界;沉积条件(成因):可容空间增长速率>沉积物供应速率沉积物较粗③顶超型前积(切线斜交前积)特征:·缺乏顶积层;前积层具有明显的顶超终止现象;前积层向下倾方向变薄尖灭。

下段:极低的角度逼近地震相单元的下界面,随着地层的尖灭或变薄,在地震上表现出下超-整一。

沉积条件(成因):可容空间增长速率<沉积物供应速率,相对海平面静止不动。

含较丰富的细粒沉积一般解释为相对低能的三角洲沉积环境、前积陆坡,处于相对海平面静止时期④斜交型前积(平行斜交前积)特征:缺乏顶积层;前积层具有明显的顶超终止现象;缺失底积层;前积层以较高角度下超于底界;沉积条件(成因):盆地缓慢或者没有发生沉降,海平面静止不动。

相对高的沉积物供应速率。

代表一种相对高能的环境。

—⑤叠瓦状前积特征:平行的上,下界面,薄层,通常仅相当于1-2个同相轴的间距;极缓倾的平行斜交内部反射;以顶超和下超方式终止。

沉积条件(成因):水平面相对静止;水深较浅、坡度缓。

发育在浪控三角洲、坳陷湖盆三角洲、缓坡碳酸盐台地等环境中。

⑥帚状前积特征:外形呈扫帚状,内部反射从根部向下倾方向发散,沉积角度高;@下超于底界之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