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综合-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一)
西医综合(血液系统疾病)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西医综合(血液系统疾病)历年真题试卷汇编5(总分:150.00,做题时间:150分钟)一、A3/A4型题(总题数:1,分数:10.80)女性,25岁,未婚,半年来乏力,面色苍白,l周来加重,既往有十二指肠溃疡病5年。
化验血Hb 75g/L,RBC 3.5×1012/L,WBC 5.5×109/L,PLT 325×109/L.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分数:10.8)1.(2007年第172题)下列致病原因中,最不可能的是(分数:5.4)A.月经过多B.消化道失血C.偏食D.需铁量增加√解析:2.(2007年第173题)该患者最不适宜的处理是(分数:5.4)A.口服琥珀酸亚铁B.肌肉注射右旋糖酐铁C.口服稀盐酸√D.浓缩红细胞输注解析:(1)该患者为未婚患者,患缺铁性贫血。
既往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
其缺铁原因可能是月经过多、十二指肠溃疡病致消化道失血,也可能是由于女性偏食,而最不可能的是需铁量增加。
因为需铁量增加主要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而该患者为非妊娠的成年人。
(2)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应去除病因、补充铁剂。
补铁可以口服,也可以肌肉注射,重度贫血(Hb<60g/L)时可输注浓缩红细胞。
口服稀盐酸有利于铁的吸收,但是由于该患者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故最不适宜口服稀盐酸。
二、A3/A4型题(总题数:2,分数:32.40)男性,45岁。
逐渐乏力、心慌2个月来诊,病后偶有上腹部不适,进食正常,体重略有下降,大小便正常,既往体健。
查体:贫血貌,皮肤未见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巩膜无黄染,心肺腹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化验Hb 78g/L,MCV 75fl,MCHC 29%,WBC 7.2×109/L,分类见中性粒细胞70%,淋巴细胞30%,PLT。
260×109/L。
粪便隐血阳性。
(分数:16.2)3.(2014年第105题)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分数:5.4)A.缺铁性贫血√B.铁粒幼细胞性贫血C.慢性病性贫血D.肾性贫血解析:4.(2014年第106题)下列检查中,对诊断意义最小的是(分数:5.4)A.尿常规√B.血清铁和铁蛋白测定C.骨髓细胞学D.消化道内镜解析:5.(2014年第107题)下列符合该患者铁代谢异常的结果是(分数:5.4)A.骨髓细胞内铁减低、外铁增高B.骨髓细胞内、外铁均减低√C.骨髓细胞内铁增高、外铁减低D.骨髓细胞内、外铁均增高解析:(1)患者中年男性,检查结果显示Hb78g/L,MCV75fl,MCHC29%,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1)
内科学-⾎液系统疾病(1)⾎液系统疾病笔记2020.8.1整理内科学-⾎液系统疾病贫⾎诊断思维为什么学习这门课?⼀:贫⾎的普遍性1.最常见的⾎液系统疾病表现形式2.可能涉及内、外、妇、⼉多个学科⼆:贫⾎的复杂性:原发性⾻髓疾病、原发性红细胞疾病、免疫性疾病、造⾎营养物质缺乏等三:深⼊学习其他⾎液系统疾病的基础第⼀章如何识别贫⾎?第⼀节什么是贫⾎?如何判断有没有贫⾎以及贫⾎的严重程度?贫⾎的定义:贫⾎(anemia)外周⾎红细胞容量(volume)减少。
以下3个指标来反映1.⾎红蛋⽩含量(Hb)最为常⽤贫⾎的诊断标准2.红细胞计数(RBC)3.红细胞压积(HCT)1972年WHO标准(海平⾯)6个⽉~6岁⼉童<110g/L;6~14岁⼉童<120g/L;成年男性<130g/L;成年⼥性<120g/L;孕妇<110g/L我国贫⾎标准(海平⾯):成年男性<120g/L,成年⼥性(⾮妊娠期)<110g/L,孕妇<100g/L贫⾎严重程度分级如何从临床上发现贫⾎?贫⾎常见的临床表现(⼀)1.⽪肤黏膜苍⽩、萎黄(⽪肤黏膜)2.⼼悸、乏⼒、⽓促(⼼⾎管、呼吸)3.头昏、⽿鸣、眼花(神经、精神)4.⾆苔光滑与⾷欲减退(消化)5.脾肿⼤6.出⾎⽪肤黏膜表现1.再⽣障碍性贫⾎时⽪肤苍⽩常带有萎黄2.巨幼细胞性贫⾎时可伴有黄疸(柠檬黄⾊或深黄⾊),巩膜黄染3.重度贫⾎常出现下肢⽔肿常⽤检查部位:眼睑(上)、⼝唇(中)、⼿掌(下)⼼⾎管、呼吸系统1.劳⼒性呼吸困难(爬楼梯、搬运重物)2.因贫⾎导致缺氧发⽣在⼼⾎管和呼吸系统的表现常常是贫⾎患者就诊于⼼⾎管或呼吸内科的主要原因;严重时静息状态下呼吸困难,查体可见脉压增⼤、⼼前区收缩期杂⾳,⼼电图可见ST段压低和/或T波低平或倒置;⼼脏扩⼤、⼼⼒衰竭神经、精神1.头昏、⽿鸣、眼花(包括起⽴时眩晕)2.倦怠、嗜睡、失眠、易怒3.⼉童易表现为注意⼒不集中4.巨幼细胞性贫⾎时有周围神经病变(⼿套袜套样感觉障碍)消化系统(⾆苔) ? 消化系统(⾷欲)1.⾷欲减退⼏乎是所有慢性贫⾎患者中最常见的症状,⾸诊于消化内科2.⾷欲减退可以是营养性贫⾎的病因,也常常是由于其他病因导致的贫⾎的症状3.吞咽困难和异物感(影响到上⽪细胞功能)4.⼉童IDA 患者可有异⾷癖⾏为脾肿⼤1.常常伴有脾肿⼤的贫⾎:溶⾎性贫⾎(HA )、巨幼细胞性贫⾎(MA )和脾功能亢进2.HA 中,尤以⾃⾝免疫性溶⾎性贫⾎(AIHA )、疟疾和遗传性球形细胞增缺铁性贫⾎(IDA )单纯表现为⾆乳头萎缩(镜⾯⾆)(上)巨幼细胞性贫⾎(MA )为⾆苔光滑和⾆质绛红(⽜⾁⾆),部分患者还伴有灼痛感(⼝炎)(中)MA 的胃粘膜标本(下)正常对照多症等慢性溶⾎性贫⾎最为常见,且在发作时明显增⼤并与病情消长有平⾏关系?出⾎1.出⾎常常贫⾎的伴发症状,如再⽣障碍性贫⾎(AA)、阵发性睡眠性⾎红蛋⽩症(PNH):酱油⾊尿或浓茶⾊尿2.出⾎也可以是导致贫⾎的病因或基础疾病:消化性溃疡、痔疮、⽉经过多导致的IDA⼩结——如何识别贫⾎?1.看⾎常规报告单,尤其注意⾎红蛋⽩含量(Hb)2.根据贫⾎诊断标准判断是否存在贫⾎–年龄与性别–⼥性⽣理状态(妊娠期和⾮妊娠期)3.根据⾎红蛋⽩⽔平判断贫⾎严重程度4.看临床表现与贫⾎及其严重程度是否相符–症状:⼼⾎管、消化、神经–体征:⽪肤黏膜、⾆苔、脾肿⼤病史采集要点既往史⼿术史,特别是胃肠道⼿术史1.胃⼤部切除术后:缺铁性贫⾎(IDA)和/或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MA)2.结肠⼿术后:IDA或慢性病贫⾎(ACD)3.⼼脏瓣膜置换术后:机械性溶⾎性贫⾎合并疾病史1.⾃⾝免疫性疾病2.恶性肿瘤3.内分泌疾病4.慢性肝病、慢性性肾病、慢性感染性疾病个⼈史1.饮⾷和服药史2.职业暴露和环境接触史3.籍贯和居住地迁徙史(地域性)饮⾷史1.易患缺铁性贫⾎(IDA):婴幼⼉(未及时添加辅⾷或添加不合理者)、青春期少⼥(同时控制饮⾷者)、孕妇、严格素⾷者、嗜好浓茶者2.易患巨幼细胞性贫⾎(MA):长期嗜酒或饮⾷过度烹煮者,易患叶酸缺乏性MA、长期不吃动物性⾷物的⼈,易患维⽣素B12缺乏性营养性贫⾎。
同等学力西医综合内科学考试重点
同等学力西医综合内科学考试重点内科学作为同等学力西医综合考试中的重要部分,涵盖了众多的知识点。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以下将对其重点内容进行梳理。
一、呼吸系统疾病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
常见病因包括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感染等。
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出现喘息和胸闷。
诊断主要依靠肺功能检查,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70%可确定存在持续气流受限。
治疗包括戒烟、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抗感染、氧疗等。
2、肺炎分类众多,如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等。
常见症状为发热、咳嗽、咳痰,有时伴有胸痛、呼吸困难。
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病原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胸部 X 线或 CT)。
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原体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3、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肺部传染性疾病。
临床表现可有咳嗽、咳痰、咯血、低热、盗汗、乏力等。
诊断依靠痰涂片和培养找结核分枝杆菌、胸部影像学检查、结核菌素试验等。
治疗原则为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使用抗结核药物。
二、循环系统疾病1、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
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
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体循环淤血。
诊断需要结合症状、体征、心脏超声等检查。
治疗包括改善症状(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和改善预后(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药物治疗,以及必要时的器械治疗和心脏移植。
2、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等。
常见症状有心悸、头晕、晕厥等。
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如抗心律失常药物)、电复律、射频消融术等,治疗方案取决于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内科学教学课件: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细胞外基质: 胶原、蛋白多糖、糖蛋白。 作用: 形成支架,粘附于细胞表面, 结合细胞因子。
第二章 贫血概述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 低于正常下限的一种临床症状。以血红蛋 白浓度(Hb)来计算。 我国 成年男性Hb<120g/L
铁的排出 通过肠黏膜脱落细胞随粪便排出,还有 汗液、乳汁等等。
缺铁性贫血病因
一 需铁量增加而慑入不足 婴幼儿、青少年、妊娠、 哺乳期妇女。
二 铁吸收障碍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 慢性腹泻、肠炎。
三 铁丢失过多 慢性胃肠道出血(溃疡、息肉、 肿瘤)、月经过多、肺部疾病出血。
临床表现
一 贫血的一般表现
六 泌尿系统 溶血时胆红素尿、血尿、肾衰等等。
七 内分泌系统 、生殖系统、免疫系统、血液系统(各论)
第三章 缺铁性贫血
体内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 储存铁耗尽,红细胞内铁缺乏,最终引起缺 铁性贫血(IDA)。主要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 贫血。
铁缺乏症(ID) : 流行病学 是最常见的贫血
发展中国家 经济不发达地区
淋巴系祖细胞—原始淋—幼稚淋—淋巴细胞
巨核系祖细胞—原始巨核——产板巨—血小板
根据受累细胞系列分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流行病学 我国发病率2.76/10万在恶性肿瘤所致死亡中,白血病 占第6位(男性)和第8位(女性),儿童占第1位。 病因、机制 一、病毒 成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EB病毒、HIV病毒。 二、物理因素 X射线、电离辐射。 三、化学因素 苯、氯霉素、抗肿瘤药物。 四、遗传因素
306西医综合考研血液病分类
306西医综合考研血液病分类血液病是原发于造血系统的疾病,或影响造血系统伴发血液异常改变,以贫血、出血、发热为特征的疾病。
造血系统包括血液、骨髓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凡涉及造血系统病理、生理,并以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都属于血液病范畴。
以下为血液病分类:一、造血干细胞病(一)再生障碍性贫血(二)骨髓增生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s)如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如难治性贫血、环形铁粒细胞性难治性贫血、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等。
(四)阵发性睡眠性血戏蛋白尿。
二、红细胞病(一)贫血如红细胞生成和成熟障碍、DNA合成障碍、血红蛋白合成障碍、红细胞破坏过多、红细胞丢失过多等。
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二)红细胞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三、白细胞疾病(一)白细胞减少各种原因所致的白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
(二)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和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三)白细胞质的异常粒细胞功能异常、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及恶性组织细胞病。
四、出血性疾病(一)血管壁异常过敏性紫癜、毛细血管扩张症。
(二)血小板疾病1.血小板减少原发及继发血小板减少症。
2.血小板增多原发及继发血小板增多症。
3.血小板质的异常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如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继发性血小板功能缺陷,如尿毒症。
(三)凝血功能障碍1.凝血功能低下各种原因所致的凝血因子减少(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血浆中抗凝物质增加。
2.凝血功能亢进DIC早期,血栓性疾病。
西医综合考试介绍考查目标西医综合考试范围为基础医学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学;临床医学中的诊断学、内科学和外科学。
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上述医学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内科学 血液系统疾病 总结 重点 笔记
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总结重点笔记1. 血液系统疾病概述血液系统疾病是指影响身体造血系统的各种恶性瘤、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肿瘤和各种贫血、出血性疾病等。
在临床中,我们通常以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为切入点来进一步明确诊断。
2. 贫血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输送氧气能力下降的一种症状,临床上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气短等。
贫血的病因很复杂,通常分为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普遍性贫血等。
3. 血栓与止血血栓和止血是指在发生损伤的情况下,身体能够快速形成血块来控制出血。
血栓包括静脉血栓、肺血栓和动脉血栓等。
常见的止血疾病包括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4. 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种由白血球体内的基因发生异常所导致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骨髓中白血球数目明显增多,血细胞发育异常。
白血病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白血病细胞有不同的形态特点。
5. 淋巴瘤淋巴瘤是指淋巴细胞和淋巴组织恶性肿瘤。
临床上,淋巴瘤的表现包括肿块、淋巴结肿大、贫血、乏力、发热、夜间盗汗等,常常需要通过淋巴结切除、肿瘤切除和化疗等方式来治疗。
在诊断血液系统疾病时,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等信息进行综合评估。
在进行治疗时,需综合考虑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患病部位、病因和治疗方案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通常需要结合药物治疗、放疗和手术等多种治疗方式,其中药物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式,主要通过化疗、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等方式来消灭肿瘤细胞或改善病情。
放疗和手术则主要用于肿瘤定位或病灶切除。
同时,术后生活护理和长期的随访也至关重要。
在治疗过程中,对于一些副作用较大的药物,需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时进行调整。
西内教学课件:血液系统疾病总论
AML的MICM分型
M
I
C
M
M0 DR、CD13、33、34
5/7、t(9;22)
M1 除CD15-/+外,余同M0
无一致发现
M2 DR、CD13、33,CD34少 t(8;21)
AML/ETO
M3 CD13、15、33 、DR-
t(15;17)
PML/RARa
M4 CD14、15、DR
11q23、InV(16)T(16,16) CBFB-MYH1
0.5
急性白血病免疫学积分系统
B系
CD79a CyCD22 CyIgM
T系
CD3 TCR
髓系
CyMPO
CD19 CD20 CD10
CD2 CD5 CD8 CD10
CD13 CD33 CDw65
TdT CD24
TdT CD7 CD1a
CD14 CD15 CD64 CD117
APL(M3)染色体和基因
表现为皮肤黏膜、各种腔道、内脏等出血。 不同疾病发病机制不同。
• 3.发热:各种病原体的感染性发热
恶性疾病肿瘤性发热。
• 4.肝脾淋巴结肿大:血液肿瘤侵犯、髓外造血、
溶血性疾病、类脂质储积病等。
• 5.黄疸:分别不同的黄疸类型以及查明原因,
血液病主要表现为溶血性黄疸。
四、诊断方法
• 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4.血细胞的生成:涉及造血干细胞、造血器官、造血微环 境、造血刺激因子等相互作用,维持着造血的平衡。
血液病定义与常见种类
• 血。
• 指原发(诸如白血病 • 2 粒细胞疾病 粒细胞缺乏症。
等)或主要累及血液 • 3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疾病 炎症性组
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总结重点笔记
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总结重点笔记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总结重点笔记贫血是指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
【分类】一、按红细胞形态特点分类类型MCV(fl)MCHMCHC疾病大细胞性贫血>100>3232t)、慢性粒一单核细胞性白血病(CMMl)。
几乎所有的MDS患者都有贫血症状,如乏力、疲倦。
约60%的MDS 患者容易发生感染,约有20%的MDS患者死于感染。
40%~60%的MDS患者有血小板减少。
【实验室检查】一、血象和骨髓象50%~70%的患者为全血细胞减少。
一系减少很少见,多为红细胞减少。
骨髓增生程度多在活跃以上,1/3~1/2达明显活跃以上,少部分呈增生减低。
外周血和骨髓常见的病态造血。
二、造血祖细胞体外集落培养 MDS患者的体外集落培养常出现集落“流产”,形成的集落少或不能形成集落。
粒一单核祖细胞培养常出现集落减少而集簇增多,集簇/集落比值增高。
第六章白血病第一节急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AL)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各种脏器,抑制正常造血。
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和浸润等征象。
【分类】国际上常用的法美英(FAB)分类法将AL分为ALL及ANLL(或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两大类。
这两类再分成多种亚型。
AML共分8型如下:M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
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M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中以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为主。
M4(急性粒一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中原始细胞占NEC的30%以上,各阶段粒细胞占30%~80%,各阶段单核细胞>20%。
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骨髓NEC 中原单核、幼单核及单核细胞≥80%。
ALL共分3型如下:L1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小细胞(直径≤12μm)为主。
硕士研究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内科学考点归纳+真题详解(血液系统疾病)
第5章血液系统疾病5.1 考纲要求1.贫血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4.溶血性贫血的分类。
常见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血红蛋白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发病机制、实验室检、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分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6.急性白血病和慢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7.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临床分期和治疗。
8.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及分型和分期、鉴别诊断和治疗。
9.出血性疾病概述:正常止血机制、凝血机制、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机制及出血的疾病分类、诊断和防治。
1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一、贫血1.贫血概述(1)定义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不能运输足够的氧至组织而产生的综合征。
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就有贫血。
(2)分类基于不同的临床特点,贫血有不同的分类。
①按贫血进展速度分分为急性贫血和慢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是正常细胞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②按血红蛋白浓度分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贫血,如表2-5-1所示。
表2-5-1 贫血严重程度分度③按骨髓红系增生情况分分为增生不良性贫血(如再障)和增生性贫血(除再障外的贫血)。
④按红细胞形态分分为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如表2-5-2所示。
表2-5-2 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分类注:MCV为红细胞平均体积,MCHC为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总结-重点-笔记
第一章贫血概述定义:贫血是指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
【分类】(一)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1.再生障碍性贫血。
2.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贫血。
3.缺铁和铁利用障碍性贫血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贫血。
(二)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
(三)失血性贫血。
第二章缺铁性贫血【铁代谢】人体内铁分两部分:其一为功能状态铁,包括血红蛋白铁(占体内铁67%)、肌红蛋白铁(占体内铁l5%)、转铁蛋白铁(3~4mg)、乳铁蛋白、酶和辅因子结合的铁;其二为贮存铁(男性l 000mg,女性300~400mg),包括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铁总量在正常成年男性约50~55mg/kg.女性35~40mg/kg。
正常人每天造血约需20~25mg铁,主要来自衰老破坏的红细胞。
正常人维持体内铁平衡需每天从食物摄铁l~1.5mg,孕、乳妇2~4mg。
动物食品铁吸收率高(可达20%),植物食品铁吸收率低(1%~7%)。
铁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
食物铁的状态(三价、二价铁)、胃肠功能(酸碱度等)、体内铁贮量、骨髓造血状态及某些药物(如维生素C)均会影响铁吸收。
吸收入血的二价铁经铜蓝蛋白氧化成三价铁,与转铁蛋白结合后转运到组织或通过幼红细胞膜转铁蛋白受体胞饮人细胞内,再与转铁蛋白分离并还原成二价铁,参与形成血红蛋白。
Fe2+吸收→Fe3+转运→Fe2+利用【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病因(一)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青少年偏食易缺铁。
女性月经过多、妊娠或哺乳,需铁量增加,若不补充高铁食物,易造成IDA。
(二)铁吸收障碍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不足且食物快速进入空肠,绕过铁的主要吸收部位(十二指肠),使铁吸收减少。
(三)铁丢失过多如慢性胃肠道失血(包括痔疮、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裂孔疝、消化道息肉、胃肠道肿瘤、寄生虫感染、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月经过多(如宫内放置节育环、子宫肌瘤及月经失调等妇科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医综合-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一)(总分:9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总题数:60,分数:96.00)1.下列选项中,可引起间接胆红素升高的是∙A.缺铁性贫血∙B.铁粒幼细胞贫血∙C.慢性病性贫血∙D.再生障碍性贫血∙E.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分数:1.50)A.B.C.D.E. √[解释] 血清间接胆红素升高见于溶血性疾病或溶血性贫血。
溶血包括血管内溶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血管外溶血(如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骨髓内的原位溶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由于病态造血常发生原位溶血,因此,可引起间接胆红素升高。
备选项中的其他疾病均不属于溶血,所以不会引起间接胆红素升高。
2.下列哪一个是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A.溶血性黄疸∙B.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C.Gilbert综合征∙D.Crigber-Najjar综合征∙E.Dubin-Johnson综合征(分数:1.50)A.B.C.D.E. √[解释] Dubin-Johnson综合征是肝细胞对结合胆红素、BSP、靛青绿等有遗传性分泌排泄功能缺陷的疾病,所以会发生高结合胆红素血症。
而溶血性黄疸、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Gilbert综合征和Crigber-Najjar 综合征则分别由于非结合胆红素来源过多、摄取障碍和因筒萄糖醛酸转移酶活力减低或缺如使非结合胆红素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发生障碍所致,故都是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疽。
3.下列有关贫血性心脏病的改变,哪一项不正确∙A.心脏扩大∙B.心尖部可闻及隆隆样杂音∙C.心尖部可闻及较粗糙的吹风样杂音∙D.心电图可呈现ST段降低,T波低平或倒置∙E.以上改变在贫血治愈后仍不能恢复正常(分数:1.50)A.B.C.D.E. √[解释] 贫血性心脏病可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尖部可闻及隆隆样杂音和较粗糙的吹风样杂音,心电图可呈现ST段降低、T波低平或倒置,但这些改变在贫血治愈后均可恢复正常。
4.下列关于急性白血病骨髓移植治疗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体骨髓移植应在第一次缓解期进行∙B.异基凶骨髓移植应在第二次缓解期进行∙C.异基因骨髓移植患者的年龄应控制在40岁以内∙D.从完全缓解到自体骨髓移植的时间间隔以6个月为佳∙E.白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较自体骨髓移植的造血功能恢复慢(分数:1.50)A. √B.C. √D.E.[解释] 自体骨髓移植在第一次缓解期进行效果较好,从完全缓解到自体骨髓移植的时间间隔以6个月以上为佳,而且自体外周血千细胞移植的造血功能恢复较自体骨髓移植快。
异基因骨髓移植除儿童标危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效果较好,不必在第一次缓解期进行外,均应在第一次缓解期进行,异基因骨髓移植病人的年龄应控制在50岁以内为妥。
5.关于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表现,下列哪项不正确∙A.感染发生率减低∙B.口角炎、舌炎、舌乳头萎缩较常见∙C.胃酸缺乏及胃肠功能障碍∙D.毛发无泽、易断、易脱∙E.指甲扁平,甚至“反甲”(分数:1.50)A. √B.C.D.E.[解释] 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除参加血红蛋白的合成之外,还参与体内的一些生物化学过程。
缺铁时由于髓过氧化物酶和氧化爆发活动性降低,致巨噬细胞功能和脾自然杀伤细胞功能障碍,所以缺铁性贫血病人感染的发生率不但不会减低。
6.下述哪种因子不存在于血浆中∙A.Ⅴ因子∙B.Ⅲ因子∙C.Ⅹ因子∙D.Ⅻ因子∙E.Ⅶ因子(分数:1.50)A.B. √C.D.E.[解释] Ⅲ因子是组织因子,血浆中不存在,只要有Ⅲ因子就会导致凝血。
7.下列哪种治疗向血病的药物不作用于S期∙A.长春新碱∙B.阿糖胞苷∙C.甲氨蝶呤∙D.羟基脲∙E.6-硫代鸟嘌呤(分数:1.50)A. √B.C.D.E.[解释] 凡是不影响DNA合成的药物均不作用于S期,其中只有长春新碱不影响DNA合成,不作用于S期,而是影响细胞的有丝分裂,作用于M期。
8.符合缺铁性贫血潜伏期的是∙A.血清铁蛋白下降∙B.血清铁下降∙C.转铁蛋白饱和度下降∙D.总铁结合力下降∙E.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分数:1.50)A. √B.C.D.E.[解释] 缺铁性贫血潜伏期是指体内贮存铁已明显下降,而血清铁仍在正常范围,贫血即将发生而尚未发生的一段时间,只有血清铁蛋白代表贮存铁,应该下降,而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和总铁结合力均应正常,并且不应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9.下列哪一型白血病最易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A.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B.急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C.急性红白血病∙D.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E.急性原始粒细胞性白血病(分数:1.50)A.B.C.D. √E.[解释] 均为急性白血病,都会因大量白血病细胞破坏后释放出组织因子促进凝血而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但由于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与其他四型白血病不同,细胞内含有大量颗粒,有更强的促凝活性,所以最易发生DIC。
10.下列有关国内HD的描述,哪项不正确∙A.HD仅占全部淋巴瘤的8%~11%∙B.淋巴细胞耗竭型最常见∙C.淋巴细胞为主型较为少见∙D.淋巴细胞为主型较易向其他各型转化∙E.结节硬化型不易转化(分数:1.50)A.B. √C.D.E.[解释] 在同内的HD中,淋巴细胞耗竭型较为少见,而以混合细胞型为最常见。
11.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血小板上升前出血症状即可改善∙B.停药后不易复发∙C.复发时再用无效∙D.主要作用是抑制抗体生成∙E.妊娠初期病人可以应用(分数:1.50)A. √B.C.D.E.[解释] 糖皮质激素可减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毛细血管的脆性,所以血小板上升前出血症状就可改善。
其余几项均不正确,停药后易复发,复发时冉用仍有效,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巨噬细胞吞噬破坏血小板,妊娠初期不宜应用糖皮质激素,必要时妊娠中期应用。
12.下列哪项检查对鉴别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无帮助:∙A.血浆游离血红蛋白∙B.血清结合珠蛋白∙C.血中破碎红细胞∙D.尿隐血试验∙E.尿Rous试验(分数:1.50)A.B. √C.D.E.[解释]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血中破碎红细胞、尿隐血和尿Rous试验异常均只见于血管内溶血,而血清结合珠蛋白改变既可见于血管内溶血,也可见于血管外溶血,所以对鉴别无帮助。
13.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分化诱导剂治疗,通常首选下列哪一种∙A.十三顺式维A酸∙B.全反式维A酸∙C.骨化三醇∙D.α-D3∙E.小剂量阿糖胞苷(分数:1.50)A.B. √C.D.E.[解释]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分化诱导剂治疗,通常首选全反式维A酸,缓解率可达85%。
14.引起ITP病人出血的机制中,下列哪项最不可能∙A.血小板破坏过多∙B.血小板生成减少∙C.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D.血小板第3因子异常∙E.血小板功能异常(分数:1.50)A.B.C.D. √E.[解释] ITP由于血小板破坏过多和可能同时伴生成减少引起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而且ITP病人有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及常伴血小板功能异常,也可导致出血,一般ITP病人的血小板第3因子无异常。
15.溶血性黄疸时,胆红素代谢主要特点是∙A.血清非结合胆红素增多∙B.血清结合胆红素明显增多∙C.血清凡登白试验呈直接反应∙D.尿胆红素阳性∙E.尿(粪)胆原减少(分数:1.50)A. √B.C.D.E.[解释] 溶血性黄疸时,血清非结合胆红素增多,尿胆红素阴性,尿(粪)胆原增多,而血清结合胆红素稍增多,不会明显增多,血清凡登白试验应呈迟缓反应,所以A是正确的。
16.关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下列哪项不正确∙A.骨髓和血中原始细胞一般为0.30~0.80∙B.不出现髓外原始细胞浸润∙C.大多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变∙D.20%~30%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变∙E.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终末期(分数:1.50)A.B. √C.D.E.[解释]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时,可以出现髓外原始细胞浸润,如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等。
17.哪一种贫血不是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A.海洋性贫血∙B.蚕豆病∙C.铁粒幼细胞性贫血∙D.镰状细胞贫血∙E.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分数:1.50)A.B.C. √D.E.[解释]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是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利用铁合成血红蛋白而导致的一种贫血,故不是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而其他各种贫血均属于溶血性贫血,都是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
18.关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一般可用泼尼松1~1.5mg/(kg·d)∙B.病情严重者可短期静脉滴注∙C.妊娠期可以应用∙D.复发时应用仍有效∙E.治疗缓解后通常需小剂量维持4~6个月(分数:1.50)A.B.C. √D.E.[解释]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妊娠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易诱发子痫和精神症状,所以妊娠期患者一般不用此疗法,尤其是妊娠初期。
19.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最后目标是∙A.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恢复正常∙B.血红蛋白及血清铁恢复正常∙C.血红蛋白正常及补足骨髓贮存铁∙D.红细胞形态恢复正常∙E.血清铁及血清总铁结合力恢复正常(分数:1.50)A.B.C. √D.E.[解释] 缺铁性贫血治疗的最后目标应该是血红蛋白正常,而且补足骨髓旷存铁。
20.含铁量最少的食物是∙A.蛋黄∙B.猪肝∙C.牛乳∙D.猪肉∙E.牛肉(分数:1.50)A.B.C. √D.E.[解释] 肉、蛋类食物中均含有较多铁,而乳制品则少,牛乳中含铁量最少毒。
21.以原因不明发热为主要起病症状的霍奇金病的特征是∙A.一般年龄较轻∙B.女性较多∙C.病变较为弥散∙D.常不累及腹膜后淋巴结∙E.多数都有局部或全身皮肤瘙痒(分数:1.50)A.B.C. √D.E.[解释] 以原因不明发热为主要起病症状者约占霍奇金病病人数的30%~50%,这些病人_般年龄稍大,男性较多,病变较为弥散,i常已有腹膜后淋巴结累及,仅部分病人可有局部及全身皮肤瘙痒。
女性,26岁,1周来无明显原因出现皮肤散在出血点,伴牙龈出血。
1天来出血加重。
急诊化验:Plt8×109/L。
临床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分数:4.50)(1).支持该患者诊断的临床表现是(分数:1.50)A.口腔溃疡B.面部蝶形红斑C.脾脏不大√D.肌肉血肿(2).该患者可能出现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是(分数:1.50)A.凝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良好B.出血时间可延长,血小板平均体积偏大√C.抗核抗体阳性,抗磷脂抗体阳性D.骨髓巨核细胞减少,产板型增多(3).对该患者应首选的治疗措施是(分数:1.50)A.血小板成分输注√B.静脉点滴长春新碱C.静脉点滴糖皮质激素D.急诊脾切除[解释]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