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无交叉线岔检调原理及方法

合集下载

京广高速铁路接触网普通无交叉线岔

京广高速铁路接触网普通无交叉线岔
1 3 2 0m m,侧 线 拉 出值 1 5 0 m m) ,受 电 弓工 作 面 最 外 端最 大 尺 寸 限界 1 1 2 5 m m< 1 1 7 0 m m; B柱 处 侧 线 接 触 线 距 正 线 线 路 中心 的 距 离 为 1 1 0 0 + 1 2 0 =
3 5 0 m m) ,动态最 大抬升量按 1 5 0 mm考虑 。
受电弓最外端允许工作部分的半宽为 1 4 5 0 / 2= 7 2 5( 1 / i a) r ,故受 电 弓工作 面最外端 最大尺 寸限界 为 7 2 5 + 2 5 0 + 1 5 0 = l 1 2 5( m m) 。受 电 弓沿 正 线高 速通 过
2 普通 无 交 叉线 岔 工作 原 理
京 广 高速 铁 路 无 交叉 线 岔设 计 参 考 国际 铁 路 联盟 ( U I C) 6 0 8 A n n e x 4 a 受 电弓标 准 。受 电弓宽 度
间距 1 2 0 m m处 ; 转换柱 c需满足道岔最小跨距要 求 ,安装形式与锚段关节转换柱相同。 定 位柱 A,道 岔柱 B和转 换柱 C均采 用 双腕臂 悬挂形式 ,即正线与侧线接触悬挂相互独立 ,确保 温度变化时两悬挂可独立纵向移动。为使受电弓由 侧线 驶入 正线 时 能带 动正 线接触 线 同时抬 高 ,线岔 始触 区外 5 5 0 mm ~ 6 0 0m m处 布置交 叉 吊弦 ,即在正
t  ̄

I I
5 1 / ; < 0 线 接 触 悬 挂
正线塑壁 壁
— — — — —
高2 0 a r m - 4 0 m m 。侧 线 比 正 线 接 触线 抬 高 4 0 0 i n / n 5 0 0 m l n后
铁 道技 术监 督

非标准无交叉线岔工作原理及检调方法

非标准无交叉线岔工作原理及检调方法

非标准无交叉线岔工作原理及检调方法程磊(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安全监察室,湖北武汉430000)摘要:高速站场内存在部分非标准无交叉线岔,结合受电弓通过无交叉线岔工作原理和运行特性,指出常规检调方法存在的问题,根据非标准无交叉线岔的工作特性和标准无交叉线岔的检调原理,提出非标准无交叉线岔检调步骤及方法,便于对高速铁路站场无交叉线岔的监测维护。

关键词:非标准无交叉线岔;运行特性;检调方法中图分类号:U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61X(2020)02-0107-06DOI:10.19550/j.issn.1672-061x.2020.02.107在各高速站场内现场测量复核发现,前期建设施工时一些无交叉线岔道岔定位柱未按照设计标准定位安装,造成一些竣工站场存在部分道岔柱定位不标准的无交叉线岔,非标准无交叉线岔在日常检修中缺少规范标准及技术支持。

对非标准无交叉线岔日常检修提出调整方法,作为高速铁路站场无交叉线岔监测维护的技术支持。

1无交叉线岔概述(1)1/18道岔。

目前高速站场内正、侧线股道的道岔一般采用1/18道岔(见图1)。

道岔全长L=69.000m,前端长度A=31.729m,后端长度B=37.271m,导曲线半径R=1099.282m[1]。

(2)动车组受电弓。

高速铁路动车组受电弓标准宽度为1950mm[2],弓头工作宽度为1450mm(见图2),受电弓动态包络线直线区段动态量为250mm,最大限位抬升量150mm[3];由参数计算得出:受电弓半弓动态限界值=(1950÷2)+250=1225mm。

(3)标准无交叉线岔。

为满足铁路正线高速行车,在1/18道岔上方需沿正、侧线股道架设两支无交叉接触悬挂[4-5]。

以武广高铁为例,车站两端1/18道岔处接触网正、侧线接触悬挂采用无交叉式布置,共设有道岔定位柱A(简称A柱)、道岔定位柱B(简称B柱)、道图1常见1/18道岔平面示意图作者简介:程磊(1988—),男,助理工程师。

接触网工程课程设计——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无交叉线岔设计

接触网工程课程设计——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无交叉线岔设计

1 基本题目1.1 题目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无交叉线岔设计。

1.2 题目内容根据高速电气化铁路道岔的要求,进行高速接触网无交叉线岔设计,并说明其工作原理,计算始触区位置。

2 高速线岔的基本要求(1) 保证行车安全、无硬点、接触网弹性满足受电弓高速通过;(2) 无论是正线行车或侧线行车,工作支接触线均应在受电弓的工作范围之内;(3) 高速列车受电弓的横向摆动量、侧向偏转和垂直抬升量比普速有所加大所以应保证无论受电弓从正线高速进渡线或从渡线高速进正线两支接触线在动态条件下均保证受电弓平稳过渡;(4) 道岔处接触网的布置应满足列车最高通过速度的要求;(5) 线岔结构简单,便于检调,维护工作量小。

3 方案设计3.1 无交叉线岔的平面布置标准定位时接触网支柱位于两线间距600mm处,正线支拉出值为400mm,站线支拉出值为350mm,站线接触线距正线线路中心为950mm,两接触线水平距为550mm。

交叉线岔与无交叉线岔平面布置上的一个明显区别便是两支接触悬挂是否相交。

由于交叉线岔两支接触悬挂相互交叉,平面布置相对复杂,施工难度大,事故状态下不易恢复,但无明显效果。

无交叉线的布置规则:(1) 侧线接触悬挂应尽量远离正线线路中心,使其处于从正线高速通过的受电弓的动态包络线之外,保证受电弓以最大允许抬升量和最大允许摆动量高速通过正线接触线时碰触不到侧线接触线。

(2) 正线接触悬挂应尽量靠近侧线线路中心,使受电弓能顺利地在正线接触线与侧线接触线间相互转换。

(3) 道岔区域上空的正线接触悬挂的技术参数和结构形式尽量与道岔区域外的悬挂一致,以保证受电弓在正线上的受流环境不产生变化。

(4) 为便于受电弓在正线接触线与侧线接触线间相互转换,侧线接触悬挂应按一定坡度布置,使侧线悬挂在道岔前端高于正线接触线,道岔后端低于正线接触线,保证受电弓无论从正线进侧线或从侧线进正线都是由低向高运行。

(5) 为降低外界因素对无交叉线岔的影响,正线接触悬挂和侧线接触悬挂的悬挂类型、线索和零部件型号、技术参数应尽量一致。

线岔作业指导书

线岔作业指导书

无交叉线岔检查作业指导书1范围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无交叉线岔检查作业程序、项目、内容及技术要求。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武柳南高速铁路无交叉线岔检查作业。

2引用规范性文件2.1 柳南施网2003 —隧外道接触网悬挂道岔柱安装图;3作业目的3.1 发现并整改无交叉线岔技术标准上的偏差;3.2 分析、调整无交叉线岔技术状态,保证接触网运行安全。

4作业程序4.1 封锁天窗作业时间内,使用激光测量仪对无交叉线岔技术参数进行测量。

4.2 封锁停电天窗作业时间内,使用车梯或作业车上网检查和调整无交叉线岔的状态。

5作业内容与要求5.1 使用激光测量仪测量技术参数(以正线18号道岔为例):5.1.1 人员要求:5.1.2 携带工具:5.1.3 在圭寸锁天窗作业时间内,作业人员标准化穿戴并按规定进行工具登记后进入防护栅栏,步行前往线岔安装地点,必须携带足够的照明设备并确认激光测量仪状态良好。

5.1.4 作业人员到达现场后首先应校正激光测量仪,检验方法:选择一根吊弦或定位点,将激光测量仪基准边(轨尺不可动端)放在一侧钢轨上,打点测量吊弦或定位点导高、拉出值,记录数据;再将激光测量仪基准边放在另一侧钢轨上,打点测量同一点吊弦或定位点导高、拉出值,记录数据;比较两次测量数据,误差在5mm以内不做校正,误差在5mm以上必须校正。

校正方法如下:在开机界面下翻页至“参数校正”选项,按对应的数字选择键进入校正状态,将激光测量仪基准边放在一侧钢轨上,按长光键将激光红点打在吊弦或定位点线夹上,然后按测量键;测量结束后,将激光测量仪基准边放在另一侧钢轨上,按长光键将激光红点尽量打在上一次测量的同一个点,然后按测量键;按“保存参数”退出校正界面。

校正完毕后,应按检验方法再次检验,确保激光测量仪工作良好,然后按“基本参数”进入正常测量状态。

5.1.5 测量开始,首先找到线岔定位柱的A柱(线岔开口方向两线路中心线间距约1.4m左右立杆定位的支柱即为A柱),测量定位点两工作支导高、拉出值并记录。

高速铁路无交分线岔原理分析及调整

高速铁路无交分线岔原理分析及调整

作 宽度 1 4 5 0 m m。
受 电 弓 Leabharlann 向 摆 动 量 : 正 线 2 5 0 mm, 侧线 2 0 0 m。 受 电 弓动 态 最 大 抬升 量 : 正 线 1 5 0 mm, 侧线 l O O m m。
1 . 2 关 键 技 术
以保证 列车正线 通过 时不会接 触 到
作 范 围
图 1 接触网 1 8 #无 交 分 线 岔 平 面 布 置 图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叭一 2 2
1 1 2 科 技 创 业 月刊
2 0 1 5 年 第 5期
高 速 铁 路 无 交 分 线 岔 原 理 分 析 及 调 整
无交叉线 接 触 网 立 面 示 意 图
高 的 要 求 很
高。
1 . 5 检 测 始 触

1 8 #道 岔
定义 受 电弓 中 心 相 邻 一 支 接 触 线 的 距 离 为
6 0 0 —1 0 5 0 a m r
图 2 接触网 1 8 # 无 交 分 线 岔 立 面 布 置 圈
的 范 围为 始 触 通过 C B O 时 .受 电 弓接触 正线 , 由
最低 计算 温 度 : T ai r n - 一 2 5 q C,
T o = 2 5 c I 二
线 中 线 的 水 平 距 离 大 于受 电 弓在
线 路 最 外 端 可 触 及 到 的 尺 寸 限界
( 受 电 弓 工作 区 6 2 5 m m+ 水 平 摆 动
如 图 2所 示 . C A O柱 侧 线接 触 线 比正 线 抬 高 2 0 am, r C B O 柱 侧 线 接触 线 比正线 抬 高 1 2 0 mm, C C O柱

接触交叉线岔【浅谈接触无交叉式线岔的工作机理及调整方法】

接触交叉线岔【浅谈接触无交叉式线岔的工作机理及调整方法】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接触交叉线岔【浅谈接触无交叉式线岔的工作机理及 调整方法】
1、交叉线岔 目前,我国电气化铁道的接触网在站场轨道道岔上方普遍接受限制管 将汇交于此的 2 支接触悬挂予以固定,这是现阶段主要的方式。这一固定
装置称为线岔(并称之为有交分线岔)。交分式道岔布置方式对侧向通过速
摘要:高速铁路进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要想快速的进展必需实 度有限制,经过多年的实际讨论发觉,这种方式能使之产生接触压力峰值,
施有效的建设方案,接触网无交叉式线岔的应用特别重要。本文在分析接 会导致严峻的后果,比方易发生拉弧现象,全部这种方式,不太适合在较
触网无交叉式线岔的工作机理的基础上,针对高速铁路的建设提出几点建 高速度(160km/h 以上)的线路上接受。
最大,现实其优势。
100nun(对正线)。
无交叉式线岔就是在道岔悬挂处,正线和侧线 2 支接触悬挂在平面上
2、工作原理的相关问题
不相交,由于这种方式的使用特别适用于高速铁路,其优点是正线和侧线
1〕正线通过工作原理。机车从正线通过时,机车高速通过正线道俞
2 支接触线不交叉、不接触、没有线岔设施。把正线在道岔处简化成一个 时,受电弓在与正线接触线接触的同时,还要与侧线接触线接触,在定位
设性意见。
2、三线关节式道岔定位
关键词:高速铁路;接触网;无交叉式线岔;工作原理
帮助三线关节式道岔定位在国外客运专线的实际运营效果令人中意,
无交叉线岔调整作为一项新技术,其开发是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平,要 对于高速铁路上的使用并不是常见的一种方式。由于该方式实质上接近锚
想提高铁路的效率必需加强这一项技术的利用。接触网道岔定位是关系行 段关节式的过渡原理,故弓网取流的质量和安全性最简单得到保证。但是,

接触网无交叉式线岔的工作原理和调整方法

接触网无交叉式线岔的工作原理和调整方法
关键词 : 接 触 网; 无 交叉 式 线 岔 ; 发展前景 ; 工作 原 理 ; 调 整 方 法
随着 现代 科 学技 术 的发展 ,我 们 的科技 水 平也 已经达 到 了一 个 差 的三 分之 一 。 高度, 这使得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 了改变 , 特别是我们在 日常 3 接 触 网无 交叉 式线 岔 的调 整方 法 生活的m行 。 在现代的高速公路发展迅速的情况下 , 我们的交通方式 接触网无交叉式的线岔的调整方法有很多种 ,每一种都有着不 也在逐渐趋向于多样化和具体化 ,我们 的交通不再仅仅局限于以往 同的作用 , 都能对工程和机车的行驶过程出到一部分的作用 。首先 , 无交叉式线岔标准定位调整方法有 ,将十二分之一的线岔安装在准 的步行或者马车 , 而我们 的交通方式也不再和过去一样 , 只是陆路和
柱相邻支柱腕臂拉 出值 ,保证非标定位腕臂柱处定位点正线拉出值 不大于某个要求的数值 3 . 2 调整支柱及支柱相邻柱腕臂使承力索高度 、 腕臂偏移符合设计
要求。 合 理 的设 汁需 要实 践 的支持 , 压 力 和承受 力 这些 因素 是在 调 整 的过程中所必须考虑到的问题 ,这也是实际T程中能够得到成功的 保证 。 _ 3 在侧线驶入正线时 , 须保证在始触区内正线上无任何线夹 , 如有 不能满足现在大部分国家的发展需求 , 我们需要有更方便 , 更容易执 3 行的一种方式来满足我们电气化铁路 的发展。 首先 , 我们应该 了解一 则须将 之 移 出始触 区。 好 的 准备 丁作 是实 验进 行 的基 础 。 始 触 区的 正 下什么是无交叉式线岔 , 也就是它的具体涵义是什么。 线是整个T 程建设 的重要之处 ,我们必须保证这方面的安全有效的 1 接触 网无 交 叉式 线岔 的基 本概 述 实行 , 我们 的实际1 . 程建设才能得到最好的开展 , 我们的机车才能得 无又 式线 岔 主要用 于 速度 值高 的线 路或 区段 ,这是 相 对 于 比较 到稳 定 的行驶 , 我 们 的安 全也 才 能得 到充 分 的保 障 , 这是 我 们设 计 T 交 又式线 岔 的结 果 , 交叉式 线 岔是 指 用于 速度 值 较低 的线 路 和 区段 , 程建 设 的根 本 目的 。 . 4 调 整正 线接 触 线高 度 , 在满 足设 计要 求后 , 按 无交 叉式 线 岔实 际 比如说普通铁路的车站 , 高速铁路的站线与站线问 , 编组场 , 动车场 , 3

接触网18号道岔原理及调整技术

接触网18号道岔原理及调整技术

接触网18号道岔原理及调整技术摘要:目前在我国高速电气化铁道中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18号交叉线岔和18号无交叉线岔。

在此通过对这两种线岔的原理及调整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供有关人员参考。

关键字:接触网、18号线岔、交叉、无交叉1 18号无交叉道岔原理对照平面布置图分析如下:1.1 无线夹区的确定。

对于200km/h的正线,接触线的变化坡度为0。

侧线由于速度较低,其坡度的变化应考虑受电弓在正线和侧线转换运行时,任何方向都应满足始触区范围内无线夹。

线路中心与相邻接触线投影的距离约为600~1050mm范围(因受电弓有效长度而异)为始触区的水平面,在此区域内接触线不得安装任何线夹,包括定位线夹、吊弦线夹、电连接线夹等。

1.2 无交叉线岔“三区”的确定。

无交叉线岔有两个始触区和一个等高区。

平面布置时,应使侧线接触线和正线线路中心的距离大于两接触线间的距离。

道岔处接触网的平面布置取决于道岔类型、受电弓工作宽度、受电弓的动态运行轨迹(最大摆动量和最大抬升量)。

以汉宜线的18号可动心轨高速单开道岔,德国DSA350SEK受电弓为例,受电弓最外端尺寸的半宽为625mm,摆动量为200mm(考虑200km/h速度),升高后的加宽为120mm。

所以受电弓在线路最外端可触及到的尺寸限界为:625+200+120=945(mm)。

汉宜线18号道岔无交叉线岔采用3根道岔柱定位,A柱在线间距1400 mm的位置进行定位,正线拉出值为﹣100 mm,侧线拉出值为+250,侧线导高比正线低20mm,所以受电弓在正线最外端的尺寸限界925 mm <1400—250=1150 mm,不会碰触侧线接触线,所以机车可以像区间一样高速通过18#道岔;B柱在线间距300 mm位置进行定位,正线拉出值+100 mm,侧线拉出值—150 mm,侧线抬高50 mm;C柱可理解为侧线下锚转换柱,正线拉出值—200 mm,侧线拉出值—400 mm,侧线抬高300 mm下锚。

高速铁路无交叉线岔检调原理及方法

高速铁路无交叉线岔检调原理及方法

高速铁路无交叉线岔检调原理及方法摘要:接触网的线岔是关系行车安全的关键设备之一,接触网在道岔区的平面布置,即要做到结构简单、便于检修调整、维护工作量少,又能满足接触网系统硬点、弹性等指标,保证受电弓从正线高速通过,从正线进入侧线、从侧线进入正线等过程中的行车安全和供电质量。

道岔处接触网的平面布置取决于道岔类型、受电弓工作宽度、受电弓的动态运行轨迹(最大摆动量和最大抬升量)。

经对宁杭高铁现场测量复核发现,因线路建设阶段施工原因,宁杭高铁站场存在大量道岔柱定位不标准的无交叉线岔,且非标准无交叉线岔检调在日常检修中缺少规范标准及技术支持,不利于日常检修及设备安全。

本文参照标准18号无交叉线岔检调标准,通过对无交分线岔运行特性进行分析,对非标准无交叉线岔日常检修提出检调方法。

关键词:宁杭高铁;无交叉线岔1 绪论1.1前言在电气化铁道上运行的列车通过道岔时,要进入两组或三组接触悬挂并存的接触网区。

道岔区接触网布置的研究集中在合理布置几组接触悬挂的空间位置,既要做到结构简单、便于检修调整、维护工作量少,又要能够满足接触网系统硬点、弹性等指标,保证受电弓从正线高速通过、从侧线进入正线等过程中的行车安全和供电质量。

1.2道岔区接触网布置类型道岔处接触网的平面布置取决于道岔类型、受电弓工作宽度、受电弓的动态运行轨迹(最大摆动量和最大抬升量)。

随着高速铁路建设的蓬勃发展,列车运营速度不断提高,通过对世界各国道岔区接触网布置的研究和借鉴,不断摸索道岔区接触网布置方式,逐渐形成我国的技术体系。

道岔处接触网布置方式主要分为交叉和无交叉方式,无交叉方式分为两支无交叉和带辅助锚段的三支无交叉布置方式。

2 18号无交叉线岔工作原理2.1 18#道岔简介宁杭高铁正线与侧线相交的道岔一般采用18#道岔。

如图1所示:道岔全长L=69.00m,前端长度A=31.729m,后端长度B=37.271m,半径R=1099.2825m。

受电弓平面示意图2.3 无交叉线岔工作原理2.3.1 动车组正线高速通过。

对哈大高铁无交叉线岔技术的探讨分析论文

对哈大高铁无交叉线岔技术的探讨分析论文

对哈大高铁无交叉线岔技术的探讨分析论文对哈大高铁无交叉线岔技术的探讨分析论文设计时速为350km/h的哈大高速铁路北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至辽宁省大连市,纵贯东北三省,哈尔滨西站至大连北站间运营里程921公里,是我国目前在最北端的严寒地区设计建设标准最高的一条高速铁路。

哈大高铁与正线相交的18号道岔采用无交叉线岔布置方式,站线18号道岔和12号道岔采用交叉线岔。

本文重点对18号道岔处无交叉线岔的原理及调整进行探讨。

1接触网道岔概述我国的普通线路上使用的是普通交叉线岔,而在武广、京沪、哈大等高速铁路接触网上,除部分交叉线岔外,大多数都采用高速无交叉线岔。

交叉线岔是我国电气化铁路创建之初便采用的结构形式,实践证明,这种线岔布置方式结构简单、便于施工和维修。

交叉线岔由于限制管的存在,当列车高速通过正线时,由于接触线抬升量较大,受电弓必然要接触两支接触线,在交叉点附近形成相对硬点是难免的,成为改善接触网弹性的制约因素,从而制约了高速电气化铁路的发展,为了适应电气化铁路提速的需要,无交叉线岔应运而生。

2哈大高铁无交叉线岔的布置2.1平面布置道岔柱C在道岔开口方向距离理论岔心不小于25m的位置,现场一般是在线间距1320mm处。

道岔柱B设置在靠近岔尖方向距离理论岔心10m-15m位置,现场一般位于线间距120mm处。

转换柱A满足相邻跨距差的要求。

在线间距1320mm定位处两线都往正线方向拉,正线拉出值150mm,侧线拉出值150mm。

在线间距120mm定位处,两线对拉,侧线往正线拉1100mm(对侧线),正线往侧线拉400mm(对正线)。

2.2立面布置A. B. C三个腕臂均采用双腕臂的悬挂形式,即两个锚段的接触悬挂相互独立,当温度变化时,两支悬挂可独立纵向移动。

正线永远是正常导高为5300mm,不设置坡度变化,保障了电力机车以时速350km/h通过道岔的设计目标。

侧线在线间距1320mm(支柱C)处抬高20mm,在线间距120mm(支柱B)处定位点抬高120mm,在线间距。

接触网技术报告高速电气化铁道接触网无交叉线岔分析与研究

接触网技术报告高速电气化铁道接触网无交叉线岔分析与研究

接触网技术课程设计报告班级:电气084学号:*****姓名:指导教师:2012 年 2月 26 日1.基本题目1.1 题目高速电气化铁道接触网无交叉线岔的分析与研究1.2 题目分析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广泛地使用交叉布置的线岔,这种线岔能较好地确保高速列车在通过线岔时无障碍通过。

无交叉线岔就是在道岔处,正线和侧线两组接触悬挂无相交点。

无交叉线岔的优点是正线和侧线两组接触线既不想交、不接触,也没有线岔设施,故既不会产生挂弓事故也没有因线岔形成的硬点,提高了接触悬挂的弹性均匀性,从而保证在高速行车时,消除打弓、钻弓及刮弓的可能性。

无交叉线岔应能保证正线高速通过时不受侧线接触悬挂的影响,同时在机车从正线驶向侧线或从侧线驶入正线时都能平稳顺利地过渡。

当电力机车从正线上通过道岔时,其受电弓在任何情况下均不与侧线的接触线相接触(这在高速情况下尤为重要),避免了普通线岔的不足(即产生打弓现象);而电力机车从侧线进入正线或从正线进入侧线时,受电弓能从侧线与正线接触线之间实现平稳过渡,不发生刮弓现象。

对于接触悬挂的结构而言,无交叉线岔主要表现为:道岔处两支悬挂线在空间是分开的,不像普通线岔那样有交叉点。

相对于有交叉线岔,无交叉线岔的安装调整比较麻烦,但它能够满足高速电气化铁路的要求,机车通过线岔时平稳良好的受流优越性是其他结构无法取代的。

本文将通过无交叉线岔与交叉线岔的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优缺点,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并对无交叉线岔的设置原则、平面布置、工作原理及始触区的确定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达到对无交叉线岔的全面掌握。

2.题目:高速电气化铁道接触网无交叉线岔的分析与研究2.1 高速受流对线岔的技术要求及无交叉线岔存在的必要性高速受流对线岔的技术要求如下:(1) 合理设计线岔结构和技术参数,使受电弓过岔时处于最佳受流状态。

(2) 合理选择两线交叉点(无交叉线岔为接近点)以及定位支柱位置,尽量减少线岔结构对高速受流的影响。

浅谈接触网无交叉道岔调整要领

浅谈接触网无交叉道岔调整要领

浅谈接触网无交叉线岔调整线岔调整是接触网施工中的一个难点,也是车站施工不同于区间施工的关键点。

合武线设计行车时速为250 km/h,接触网采用全补偿弹性链型悬挂,承力索张力20KN,接触线张力25KN,正线道岔采用1/18型号道岔,接触网采用无交叉式线岔。

一、道岔概述根据道岔用途一般分为单开道岔和复式交分道岔。

根据道岔的型号分有1/9、1/12、1/18、1/30、1/38等型号。

其中1/9和1/12道岔一般用于车站站线、专用线、低速区段的车站正线、机务段、车辆段等对行车速度要求不高的地方。

1/18、1/30、1/38道岔一般用于车站正线和高速线路的线路所等。

1/18道岔直向速度250km/h,侧向速度80km/h;1/30、1/38道岔直向速度250km/h,侧向速度140km/h。

二、道岔上方的接触网布置道岔处接触网的平面布置取决于道岔类型和受电弓的宽度,有交叉式线岔和无交叉式线岔两种。

采用交叉式线岔时,两接触线工作支在道岔处交叉,这也是接触网常用的布置方式。

当设计行车时速不大于160 km/h时,1/9、1/12道岔采用交叉式线岔。

当设计行车时速为250 km/h及以上,且侧向行车速度在80 km/h以下时,1/18、1/30、1/38采用无交叉式线岔。

无交叉线岔使两接触线相互平行,其方式类似于锚段关节内的接触网平面布置。

平行接触线的工作区段内两接触线是不交叉的。

只有当道岔较小且受电弓宽度允许接触线平行时才可实现无交叉。

一般在设计行车时速250 km/h及以上,侧向行车速度低于80 km/h,且受电弓有效工作范围不小于1200mm时,1/18道岔采用无交叉式线岔。

三、无交叉式线岔调整一般情况下只有1/18道岔才采用无交叉式线岔,因此本文仅对1/18道岔进行探讨。

1、道岔定位情况根据设计院提供资料,无交叉式线岔采用三根道岔定位柱来对道岔处接触网进行悬挂定位。

标准道岔定位柱为,在岔前方向线间距约190mm处一根定位柱,在岔后方向线间距423mm和1388mm处各一根定位柱。

浅谈关于接触网无交分高速线岔的原理及应用

浅谈关于接触网无交分高速线岔的原理及应用

浅谈关于接触网无交分高速线岔的原理及应用基于我国的电气化铁路开始向高速化发展的现状,人们相应的提高了对接触网的性能的要求,而能够对高速电气化铁路产生影响的线岔,作为接触网性能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也需要提高其自身的质量。

随着我国电气化铁路的运行速度不断提高,电力机车在行进过程中受电弓动态抬升的作用就越大,这极易导致铁路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交通安全事故。

标签:接触网;无交分线岔;原理;应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人们对交通运输的速度与安全性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人群较为密集,做好交通运输工作就显得尤为必要。

我国大交通运输近年来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在交通运输业激烈的竞争面前,高速电气化铁路因其具有快速、承载量大、经济和便利等优势成为了国家重点研究与发展的目标。

然而,由于高速铁路在行驶过程中存在打弓的现象,因此,安全性有着一定的欠缺。

1 接触网无交分线岔的工作原理无交分线岔主要是指正线和侧线的接触点在电气化铁路的岔道悬挂处的平面上不相交,这样做能够使铁路的接触悬挂点具有更加均匀的弹性,由于两支线路间没有接触和交叉设施,因此能够有效降低铁路弓网与悬挂物之间的碰撞,降低铁路事故的发生频率。

下面以铁路机车从正线和侧线两种通过方式来介绍接触网无交分线岔的工作原理。

1.1 机车从正线通过的工作原理当电气化铁路机车从正线高速通过时,机车的电弓不仅要和接触网的正线进行接触,与侧线也要进行接触。

在电弓的中心线与侧线之间相距1325毫米时侧线与受电弓之间是不会接触的。

然而,当电气化铁路机车开进始触区的范围之内时,受电弓会与侧线接触,与此同时受电弓由于其自身的弧度问题会致使正线的接触线升高,这时机车的交叉吊弦会相应的将侧线抬高,并逐步滑到受电弓上,达到电气铁路机车的受电弓在同时接触正线和侧线时的平滑过渡[1]。

之后机车正常前行,侧线将逐步脱离受电弓,而只留下正线在接触线上滑行,很好的实现了在岔道时受电弓的完美过渡。

50、高速铁路18#无交叉线岔检修作业指导书--四院设计

50、高速铁路18#无交叉线岔检修作业指导书--四院设计

编号:版本号:高速铁路18#无交叉线岔检修作业指导书-四院设计编制:××审核:××批准:××××××-××-××发布××××-××-××实施××供电段(章)修订记录高速铁路18#无交叉线岔检修作业指导书-四院设计1 适用范围1.1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高速铁路四院设计的18号无交叉线岔检测、全面检查保养作业。

1.2检测周期:6个月;检查保养周期:12个月。

2 编制依据2.1《高速铁路接触网安全工作规则》(铁总运[2014]221号)2.2《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铁总运〔2015〕362号)2.3《上海铁路局供电处关于公布供电系统班组专业台账样张的通知》(供安设函〔2016〕47号)2.4《上海铁路局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管理办法》(上铁供〔2016〕429号)2.5设计文件和安装图3 检测、检查保养项目3.1外观检查3.2参数测量3.3检调与更换4 关键安全风险卡控根据作业现场实际情况落实好触电伤害、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车辆伤害、作业车运行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等风险项点的防控措施,对设备检修过程中存在的关键安全风险提示如下:4.1作业人员不宜位于线索受力方向的反侧,并采取防止线索滑脱的措施;在曲线区段进行接触网悬挂的调整工作时,要有防止线索滑脱的后备保护措施。

4.2使用手板葫芦作业时,要有防止滑脱的安全措施。

4.3作业结束后,认真清点工具、材料,做到工完料清,防止工具、材料遗留在线路上。

5 作业流程图1 18号无交叉线岔检修作业流程图6 工具材料和人员表1 人员要求注:其他作业人员未一一列出。

表2 携带工具表3 材料准备7 作业内容及标准7.1 外观检查7.1.1支持装置外观检查检查支持装置各零部件外观状态,应无缺失、裂纹及腐蚀等现象,检查标准参照支持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执行。

接触网无交叉线岔检修作业指导书

接触网无交叉线岔检修作业指导书

接触网无交叉线岔检测、检查、维修作业1 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高速铁路接触网18#无交叉线岔维修作业2 准备工作及要求(1)工具(2)材料(3)资料:接触网平面图、无交叉线岔安装图、示意图。

3 作业程序1.测量线岔(1)用激光接触网检测仪(或测杆、线坠等)测量线岔区各定位点及吊弦处导高和拉出值等技术参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2)检查始触区是否符合技术要求,其范围内有无线夹。

(3)记录线岔对应的道岔号、现场测量数据及对设备的观察情况,整理后记录台帐。

2.维修线岔(1)检查各部件线夹及止动垫片。

(2)检查线岔处电连接器状态及有无测温贴片。

(3)必要时测量岔后曲线跨中处接触线偏移值。

3.线岔超标处理办法始触区范围内两接触线高差不满足要求或非支抬高不够。

在保证正线接触线高度的情况下,调整邻近吊弦的长度直至达到要求。

4 维修标准1.对1/18 无交叉线岔,其技术状态应符合以下要求:(1)岔心两端的定位柱距岔心的距离符合设计规定。

(2)在开口方向第一个道岔柱处正侧线接触线等高,第二个道岔柱处侧线导高比正线抬高80-120mm,第三个道岔柱处侧线导高比正线抬高500mm。

(3)腕臂顺线路偏移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20mm。

(4)两承力索交叉点处间距不应小于60mm。

(5)拉出值、导高应符合设计要求,任何情况下拉出值不大于450mm。

(6)正线接触线距侧线线路中心,侧线接触线距正线线路中心水平投影600~1050mm 范围为始触区。

始触区不允许安装除吊弦线夹以外的任何线夹类金具。

(7)当机车从正线驶入侧线,在侧线始触区范围侧线比正线导高高10-20mm,当机车从侧线驶入正线,在正线始触区范围正线比侧线导高高10-20mm。

(8)交叉吊弦应安装在正线接触线距侧线线路中心线,侧线接触线距正线线路中心线水平投影550~600mm 的范围内,两交叉吊弦间距一般为2m。

交叉吊弦与其他吊弦间距(始触区反侧)不大于6~8m;(9)交叉吊弦的承力索端采用滑动吊弦线夹时,绝缘垫块应安装正确,保证滑动灵活;交叉吊弦接触线端的吊弦线夹螺栓及载流环应朝向远离另一支接触线的方向,线夹倾斜角最大不得超过15°。

无交叉线岔施工调整方法

无交叉线岔施工调整方法

无交叉线岔施工调整方法谢海棠(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湖南长沙410116)摘要:本文主要针对高速铁路18号无交叉线岔,从线岔的参数设计和工作原理上入手,结合接触悬挂的弓网关系,阐述高速铁路18号无交叉现场施工调整方法。

关键词:高速铁路;18号无交叉线岔;弓网关系;施工调整中图分类号:U2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38(2015)50-0225-02引言随着国内外电气化铁路的高速发展,速度的提升对弓网关系的要求更加严格。

线岔作为接触网关键部位之一,对高速电气化铁路的安全运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线岔调整是接触网施工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弓网关系控制的关键点。

大西线设计行车时速为250km/h ,接触网采用全补偿弹性链型悬挂,正线道岔采用1/18型号道岔,接触网采用无交叉式线岔。

本文就1/18无交叉线岔的工作原理和施工调整做个简单的介绍。

1无交叉线岔布置方式和工作原理1.1无交叉线岔布置方式1/18无交叉道岔共设两个道岔定位柱,一个转换柱,其原理类似于三跨锚段关节。

标准定位:道岔柱定位柱A 设在道岔开口方向距理论岔心25m 左右,即两线间距1400mm 处;道岔定位柱B 设在道岔开口反方向距离理论岔心15m ,即两线间距150mm处。

侧线接触线过道岔柱A 、道岔柱B 后,由转化柱C 抬高下锚。

道岔定位柱A 、B 和转换柱C 均采用双腕臂悬挂形式,即正线与侧线接触网单独悬挂,在温度变化时可纵向自由移动,互不干扰。

具体如图1。

1.2无交叉线岔工作原理了解1/18无交叉线岔工作原理,我们要先了解清楚受电弓结构和道岔始触区。

大西线采用1950型弓,其受电弓轮廓如图2。

计算可知1950/2﹢75=1050(mm ),1050-450=600(mm )。

对于宽度为1950mm 的受电弓,道岔始触区范围为600 1050mm 。

1.2.1正线高速通过时工作原理列车在正线上高速行使时,通过道岔时保持高速通过。

无交叉线岔的工作原理(精编文档).doc

无交叉线岔的工作原理(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无交叉线岔的最大优点是保证机车能从正线高速通过,在平面布置时,应使侧线接触线位于正线线路中心以外999mm。

因为,机车受电弓一半宽度为673mm,考虑受电弓摆动200mm,富余量100mm,即运行机车受电弓在侧线侧最外端可触及到的尺寸限界为673+200+100=973(mm),其值小于999mm,如果受电弓向侧线反向摆动200mm,则673-200=473(mm),其值大于定位处拉出值333mm,因而机车从正线高速通过岔区时,与区间接触网一样受流,而与侧线接触悬挂无关系,如下图。

由于在悬挂布置时,已充分考虑了受电弓工作长度和摆动量,因此在正线通过时,可以保证侧线接触线与正线线路中心间的距离始终大于受电弓的工作宽度之半加上受电弓的横向摆动量,因而正线高速行车时,受电弓滑板不可能接触到侧线接触线,从而保证了正线高速行车时的绝对安全性,并且在道岔处不存在相对硬点。

当机车从正线进入侧线时,在线间距126~526mm之间为受电弓与侧线接触线的始触,如下图。

此时,因侧线接触悬挂被抬高下锚,侧线接触线高于正线接触线,过岔时,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高度以-3/1000坡度降低,因而,受电弓可以顺利过渡到侧线接触悬挂。

在机车由正线向侧线过渡时,由于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有较大的抬高,因此,受电弓不会接触侧线接触线而从正线接触线上受流。

随着机车的前进,由于在定位点处受电弓中心与正线接触线之间的距离较小,受电弓经过等高区后逐渐降低至正常高度。

因而,受电弓可以顺利过渡到测线接触悬挂。

当机车从侧线进入正线时,在线间距806~1306mm之间为受电弓与正线接触线的始触区,如下图。

此时,因正线接触线比侧线接触线高4/1000的坡度,过岔后,渡线被抬高下锚,正线接触线高度又低于侧线,因而,受电弓可以顺利过渡到正线接触悬挂。

在机车从侧线向正线开始过渡时,由于侧线低于正线,所以仍由侧线供电,受电弓进入正线接触悬挂的始触区,受电弓滑板的侧面与正线接触线开始接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速铁路无交叉线岔检调原理及方法
发表时间:2019-01-08T10:20:45.28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0期作者:杨殊伦
[导读] 本文参照标准18号无交叉线岔检调标准,通过对无交分线岔运行特性进行分析,对非标准无交叉线岔日常检修提出检调方法。

上海铁路局上海高铁维修段宁杭车间
摘要:接触网的线岔是关系行车安全的关键设备之一,接触网在道岔区的平面布置,即要做到结构简单、便于检修调整、维护工作量少,又能满足接触网系统硬点、弹性等指标,保证受电弓从正线高速通过,从正线进入侧线、从侧线进入正线等过程中的行车安全和供电质量。

道岔处接触网的平面布置取决于道岔类型、受电弓工作宽度、受电弓的动态运行轨迹(最大摆动量和最大抬升量)。

经对宁杭高铁现场测量复核发现,因线路建设阶段施工原因,宁杭高铁站场存在大量道岔柱定位不标准的无交叉线岔,且非标准无交叉线岔检调在日常检修中缺少规范标准及技术支持,不利于日常检修及设备安全。

本文参照标准18号无交叉线岔检调标准,通过对无交分线岔运行特性进行分析,对非标准无交叉线岔日常检修提出检调方法。

关键词:宁杭高铁;无交叉线岔
1 绪论
1.1前言
在电气化铁道上运行的列车通过道岔时,要进入两组或三组接触悬挂并存的接触网区。

道岔区接触网布置的研究集中在合理布置几组接触悬挂的空间位置,既要做到结构简单、便于检修调整、维护工作量少,又要能够满足接触网系统硬点、弹性等指标,保证受电弓从正线高速通过、从侧线进入正线等过程中的行车安全和供电质量。

1.2道岔区接触网布置类型
道岔处接触网的平面布置取决于道岔类型、受电弓工作宽度、受电弓的动态运行轨迹(最大摆动量和最大抬升量)。

随着高速铁路建设的蓬勃发展,列车运营速度不断提高,通过对世界各国道岔区接触网布置的研究和借鉴,不断摸索道岔区接触网布置方式,逐渐形成我国的技术体系。

道岔处接触网布置方式主要分为交叉和无交叉方式,无交叉方式分为两支无交叉和带辅助锚段的三支无交叉布置方式。

2 18号无交叉线岔工作原理
2.1 18#道岔简介
宁杭高铁正线与侧线相交的道岔一般采用18#道岔。

如图1所示:道岔全长L=69.00m,前端长度A=31.729m,后端长度B=37.271m,半径R=1099.2825m。

受电弓平面示意图
2.3 无交叉线岔工作原理
2.3.1 动车组正线高速通过。

(1)当动车组高速通过C柱时,侧线比正线导线抬高500mm;此处侧线不影响正线动车组通行。

(2)当动车组高速通过B柱时,侧线导线相对正线线路中心水平距离=1100+150=1250mm>1225mm(半弓动态限界值),B柱侧线导线比正线导线抬高80-120mm;此处侧线不影响正线动车组通行。

(3)当动车组高速通过A柱时,侧线导线相对正线线路中心水平距离=1400-150=1250mm>1225mm(半弓动态限界值);此处侧线不影响正线动车组通行。

综上即得:动车组正线高速通过时任何情况下都不与侧线导线接触。

2.3.2 动车组由正线进入侧线。

(1)C柱→B柱:因C柱侧线抬高500mm,B柱侧线抬高80-120mm;因此,受电弓不与侧线导线接触;B柱时,受电弓仍与正线导线接触取流。

(2)B柱→A柱:B柱→A柱间,侧线导线以2‰~3‰坡度降坡,侧线导线抬高量由80-120mm降低至等高点0mm,拉出值由1100mm 减少至150mm,在受电弓抬升量及交叉吊弦作用下,在B柱→A柱间两导线存在一个动态等高点,受电弓经过等高点后开始接触侧线导线并
逐渐远离正线导线;
在到达A柱前,受电弓运行到正线导线相对于侧线线路中心的水平距离大于1225mm(半弓动态限界值)的临界状态时,此时,受电弓完全脱离正线,动车组受电弓与侧线导线接触取流,完成正线到侧线的过渡。

2.3.3 动车组由侧线进入正线(即A柱→B柱)。

过程①:受电弓到达A柱时,两导线等高,受电弓与侧线导线接触取流。

过程①→②:受电弓通过A柱后,侧线导线以2‰~3‰坡度升坡,正线导线“之”字往侧线侧变化,受电弓逐渐与正线导线接近,到达始触区开口端1050mm处时,受电弓与正线导线即将接触。

过程②→③:受电弓于始触区内与正线导线初始接触,接触点位于受电弓导角H上半部分内,通过受电弓与线索横向力及交叉吊弦等作用下,使正线导线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受电弓导角引导逐渐滑向受电弓中心;此时受电弓同时与正、侧导线接触。

过程③→④:正线导线完全滑移至受电弓有效工作面内,受电弓同时与正、侧导线接触取流;
过程④→⑤:受电弓与正线导线接触取流,侧线导线以2‰~3‰坡度升坡并逐渐远离受电弓中心,在运行过程中持续抬升并脱离受电弓。

过程⑤→⑥:受电弓运行至B柱时,此时侧线导线抬高80~120mm,拉出值为1100mm,侧线导线完全脱离受电弓;此时受电弓与正线导线接触取流,完成侧线至正线转换。

B柱→C柱:侧线导线通过C柱抬高500mm下锚,受电弓与正线导线接触取流。

3 无交叉线岔检调方法简介
3.1无交叉线岔工作特性
特性一:列车正线通过道岔时,受电弓任何情况下不与侧线导线接触;即动车组正线高速通过时,侧线导线不在受电弓的动态包络线范围之内。

特性二:列车从正线进入侧线或侧线进入正线时受电弓能够平滑过渡,不发生刮弓、钻弓等不良现象。

特性三:因于始触区内受电弓为导角与导线先接触,导线与受电弓存在一定夹角;为防止零部件打弓,始触区内不得安装除吊弦线夹以外的任何线夹。

3.2无交叉线岔检调原理
原理:结合无交叉线岔运行特性,通过对A柱、B柱、始触区等关键点参数的控制(不按设计标准调整),从而满足无交叉线岔工作的三个特性,保障动车组受电弓正线能够高速通过和从正线进入侧线或侧线进入正线时受电弓能够平滑过渡。

原理一(动车组正线通过道岔时,受电弓任何情况下不与侧线导线接触)需具备条件:
1.正线A、B、C定位点拉出值小于450mm。

2.A、B柱正线定位点处,侧线导线相对正线线路中心的水平距离大于1250mm;经计算半弓动态限界值为1225 mm,即当正线对侧线导线拉出值大于1250mm时,即可保证受电弓正线高速通过时,任何情况下均不与侧线导线接触。

原理二(列车从正线进入侧线或侧线进入正线时受电弓能够平滑过渡)需具备条件:
1.主要为始触区控制:如图所示,受电弓导角垂直高度为360mm,满足特性二即需确保受电弓与另一支导线初始接触点应尽量处于导角的上半部分;即受电弓动态抬升量+侧线抬高≦H/2=180mm,可得侧线抬高值≦180-150=30mm。

考虑交叉吊弦对两导线抬升的联动效果,侧线抬高增量存在一定的调整裕值。

2.根据标准无交叉线岔线路始触区位置及坡度计算,始触区内应该满足侧线导线比正线导线抬高10mm至30mm。

道岔定位柱B定位点侧线导线比正线导线抬高80mm至120mm。

原理三(列车初始接触导线时不发生打弓、刮弓)需具备条件:
为使受电弓在初始接触正线导线时零部件不发生打弓现象,始触区内不得安装除吊弦线夹以外的任何线夹。

3.3无交叉线岔参数测量
(1)通过股道及线索下锚确认正线、侧线;测量顺序由无交叉线岔开口侧往闭口侧测量。

(2)测量A柱正线定位点导高、拉出值;侧线导高、拉出值;侧接导线相对正线线路中心导高、拉出值。

(3)始触区测量:测量1050mm及600mm处侧线导高、拉出值及正线导线对侧线线路中心导高、拉出值。

(4)测量线路中心间距720mm处侧线拉出值、导高;侧线对正线导线拉出值、导高。

(5)测量B柱正线拉出值、导高;正线对侧线导线拉出值、导高;
(6)测量C柱正线拉出值、导高;正线对侧线导线拉出值、导高;
(7)正线及侧线拉出值均需符合设计要求,即正线小于450mm;侧线小于350mm;
3.4无交叉线岔调整方法
1.根据测量数据,通过分析判断是否符合非标准无交叉线岔调整方法规定的参数标准,并确定需调整的数值范围。

2.经过现场调查,结合定位处调整余量,根据调整参数标准,利用几何公式计算各处需调整的量值及调整裕值。

3.根据计算的数值调整道岔定位柱导高、拉出值、抬高使之符合参数标准。

4.跨距内可通过调整吊弦对导高进行调整。

3.5无交叉线岔调整注意事项
1.如需调整的无交叉线岔处前后含有分段绝缘器或线岔时,调整时需考虑前、后分段绝缘器及线岔参数符合技术要求。

2.调整时需考虑定位器长度及受电弓动态包络线,防止定位器底座等部位侵入受电弓动态包络线。

3.调整无交叉线岔需考虑接触网系统整体要求,保障接触网导高、线路坡度、定位器坡度、腕臂偏移等各项参数符合技术要求。

4.经过调整后造成始触区位置偏移后,确保始触区内不得安装除吊弦线夹以外的任何线夹。

参考文献
[1]于万聚,刘润田.接触网设计及检测原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1
[2]钱立新.世界高速铁路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3]薛艳红,刘方中.接触网运行与检修[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杨殊伦.上海铁路局上海高铁维修段宁杭车间,助理工程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