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观测基础知识
地震勘探的一些基础知识.doc
接收条件received condition:指地震勘探中接收地震波的仪器的工作状态和条件。
广义地说, 接收条件包括地震检波器的安置情况、组合个数与方式,以及地震仪的各种因素等。
但通常将接收条件狭义地指地震检波器的安置情况。
地震资料的质量与接收条件有密切关系。
陆地工作中埋置检波器,海洋工作中使检波器处于水面下一定深度,都是为了避免风、浪等影响而改善接收条件。
界面速度interface velocity:指折射波沿折射界面滑行的速度。
界面速度主要反映折射界面以下地层中岩石的物理性质。
由于组成地层的岩石颗粒排列有方向性,通常界而速度大于层速度。
界面速度可通过折射波测得。
加速度检波器accelerometer:即“压电地震检波器”。
激发条件excited condition:地震勘探中将震源种类、能最、周围介质的情况总称为激发条件。
对于炸药震源来说,激发条件一般包括炸药量大小、药包形状,个数,分布方式及埋置岩性和沉放深度等。
对于非炸药震源,激发条件则包括装置的种类、能量、参数选择及安置情况等。
激发条件的选择是否适当,对地震勘探原始资料质量的影响很大。
一般认为,陆地工作中, 风化层下的含水可塑性岩层是有利的激发条件,因此往往采用井中爆炸,在海洋工作小,主要是以减小气泡影响作为合适的激发条件。
海洋地震勘探marine seismic survey:是利用勘探船在海洋上进行地震勘探的方法°其特点是在水中激发,水中接收,激发,接收条件均一;可进行不停船的连续观测。
震源多使用非炸药震源,接收常用压电地震检波器,工作时,将检波器及电缆拖曳于船后一定深度的海水中由于上述特点,使海洋地震勘探具有比陆地地震勘探高得多的生产效率,更需要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处理资料。
海洋地震勘探中常遇到一些特殊的干扰波,如鸣震和交混问响,以及与海底有关的底波干扰。
海洋地震勘探的原理,使用的仪器,以及处理资料的方法都和陆地地震勘探基本相同。
地震基本知识
构造地震几乎都发生在地壳范围内,特别是在 10—25㏎内最常见,由于它距地表近,对地面的 影响也最显著。一些巨大的破坏性地震都属于这 种类型,占地震总数的90﹪。因此它成了人们研 究和预防的重点。 (二)火山地震 地球的内热使深的岩石熔化而成为炙热的岩浆, 在强大的压力下,岩浆沿着地壳中的某些破裂或 薄弱部位,猛烈的喷出地表形成火山爆发。伴随 着岩浆向上运移猛烈冲击地面和火山爆发引起了 局部地震活动,这样的地震叫做火山地震。火山 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
地震的形成及其类型 .◆地震的形成 地球在起源和演化过程中,积累了巨大的能 量,并以各种形式释放出来,如山脉隆起, 火山喷发等,地震就是其中一种能量释放 形式。 天然地震主要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 陷地震等;人为地震主要由核爆炸、大型 水库引起。全球90%以上的天然地震都是 构造地震。由于地壳岩层破裂错动而引起 大地振动的现象称为构造地震。
3、地震灾害主要是由于建筑物和基它工 程设施的破坏引起的。提高建筑物和重要 工程设施的抗震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最 有效、最重要的途径。 减轻地震灾害工程性措施:避开软弱地基; 探明城市地下活动断层;严格按标准施工; 采用新技术、合理进行抗震鉴定与加固; 加强农村建房指导;对重大工程与生命线 工程的抗震设防。
南平市地处福建省内陆腹地,位于武夷山一侧的闽北 大盆地山区,根据地质构造和活动断裂特征分析,区 内有北东走向的政和——海丰和邵武——河源两大断 裂带通过,深大断裂切割、控制区内一系列北东向褶 皱和压性、压扭性断裂。随着区内活动构造运动的加 剧,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如1067年11月 18日(距今904年)南平51/4级、1467年7月22日(距 今640年)松溪43/4级、1659年12月25日(距今348年) 南平5级以及1797年10月13日(距今201年)邵武43/4 级地震等,2007年3月13日10点23分福建顺昌发生了 4.9级地震,损失1000多万元,现今仍有小震活动。 2005年12月26日江西省九江市5.7级地震和2006年2月 4日浙江省文成县4.5级地震,我市也有震感。
第一章 地震基本知识
第一章 地震基本知识1.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几种类型?按其震源深浅又分为哪几种类型?我国发生的地震大部分是浅源地震。
答: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1.火山地震2.陷落地震3.诱发地震4.构造地震震源的深浅可分为:1.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km ,85% 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60~300km ,12% 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km ,3% 2.几个概念: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震源距答:1.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 2.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3.震中距:建筑物与震中的距离 4.震源距:建筑物与震源的距离 3.什么是地震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两者有何关联? 答:1.地震震级: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度量2.地震烈度:地震对地表及工程结构影响的强弱程度3.两者关联:a.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b.从震中往外,烈度逐渐衰减。
c.对于发生频度最高的浅源地震来说,根据我国的地震资料,经验公式估计震中烈度I 0与震级M 之间的关系:58.05.1I M +=5.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答:1.震源M 2.传播途径与震中距R 3.场地条件S 4.其它6.地震波包含了哪几种波?它们的传播特点是什么?对地面运动影响如何?7.地震动的三要素是什么?答:1.地震动强度 2.地震动的频谱特性(周期) 3. 地震的持续时间 8.影响地震动特性的因素有什么?答:1.震源 2.传播介质与途径 3.局部场地条件9.世界的主要地震分布带。
答:1.环太平洋地震带2.欧亚地震带10.我国的主要地震分布带。
答:在这6个区域:1.台湾及附近海域2.东南沿海地带(福建、广东、浙江、江苏)3.华北地区(沿着太行山两侧经京津到冀东延伸到辽西)4.新疆的天山地区5.西藏喜马拉雅区主要(一直延伸到云南横断山)6.南北地震带(银川-兰州-成都-昆明)我国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1.频次高、强度大2.起伏式发展强烈地震的发生具有偶然性、突发性。
第一部分基本知识和理论第五章地震观测数据的应用(测震数据)
因此,对于剪切错动源,地震矩张量的6个独立分量中只
有4个是真正独立的。这等价于用 数加上M0来表示剪切错动源。
ФS、δ、λ这三个断层参
在上式中的标量M0称作标量地震矩,简称地震矩。地震矩与断层面 面积A和断层面上的平均位错D成正比:
M0 DA
式中为震源区介质的剪切模量。
事例之一(美国地调局快速矩张量解)
事例之二(中国地震局矩张量解)
本节需要了解的震源理论
(1) 震源模型与地震矩张量表示方法 (2) 地震断层与震源机制解 (3) 震源谱与相关的震源参数
(一)震源模型
天然地震是由于地球介质承受应力的能力骤然降低而自 然地发生于地球介质内的一种快速破裂现象。
一般情况下
135° 右旋走滑
180° -180°
-135°
逆断层 90°
-90°
45°
左旋走滑 0°
-45°
正断层
对于δ剪和切滑错动动角源λ,有地如震下矩关张系量:与描述断层错动的走向ФS、倾角
M11Mo(sindcolssin2s sin2dsinlsin2s)
M22Mo(sindcolssin2s sin2dsinlsin2s)
双力偶点源与剪切错动源的等价性
在均匀弹性介质中,若在一个小的平面断层上发生一 个突然的纯剪切错动(没有垂直于断层面的突然位 移),则会产生地震波辐射,这样的剪切错动源产生 的远场(震源距>>震源尺度)地震波与在震源处突然 有一个双力偶的作用产生的地震波相同,即剪切错动 源与双力偶点源在产生远场地震波的意义上是等价的。 因此,当可将震源近似看成点源时,双力偶点源模型 就成为描述剪切错动源的常用模型。利用双力偶点源 模型可以求出描述断层错位的参数ФS、σ、λ,此即 地震的断层面解(震源机制解)。
地震孕震和地震预报的基础知识
地震孕震和地震预报的基础知识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高能量运动导致的地表震动。
当地球的板块移动或板块之间产生剪切力时,就会引起地震。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灾害。
因此,预测地震非常重要,这需要我们了解地震孕震和地震预报的基础知识。
一、地震孕震地震发生前,往往会出现地震孕震的现象。
地震孕震是指地震前期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例如地表位移、地表变形等。
地震孕震是地震预报的一个重要依据。
地震孕震有以下两种类型:1. 前兆孕震:指地震发生前几秒、几分钟或几小时,在地表现出非规律性的变化,例如冷热、潮湿、光亮度和气压等。
2. 长周期孕震:一般是指地震前数天到数年的地球物理及环境异常现象。
比如,地球磁场的变化、地表的变形、地震波的放射等等。
二、地震预报地震预报是一种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预测地震发生时间、地点和影响范围的科学活动。
目前,地震预报主要分为观测法和分析法两种。
1. 观测法观测法主要依赖于地震孕震、地震活动和地震前兆等现象。
利用这些现象进行地震预报需要专业人员的精确地测并进行分析。
2. 分析法分析法主要是对地震的一些因素进行分析,包括地球物理、地质、地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分析。
通过分析各种因素可以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影响范围等。
三、地震预警除了地震预报,地震预警也是一种减少地震灾害的有力方法。
地震预警是一种预测地震的方法,可以使有关部门和人员在地震来临前获得充足的预警时间。
这样,人们可以采取措施来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不同,预警是通过实时监测地震波,再通过计算机系统提前预警,预测地震的到来时间。
一旦地震预警系统发出警报,人们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地震带来的伤害和损失。
总之,地震孕震和地震预报对于我们了解和预测地震都非常重要。
如果我们能够对地震孕震和地震预报的基础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那么我们就能够在地震来临前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地震的损失。
同时,地震学、地质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也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了地震预报的准确率。
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
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地震知识总结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地震知识总结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地震知识总结篇1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基础知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主要发生在地壳、软流层和地下深处。
地震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是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二、地震监测和预报1.地震监测:利用仪器和观察方法,对地震活动进行监测和记录。
2.地震预报:通过科学分析和预测,提前告知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和时间。
地震预报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地质、地球物理、地震学等。
三、地震灾害应对1.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寻找安全躲避位置,避免站在高处、大门口等危险地点。
2.地震后:如发现有受伤人员,立即寻求专业救援;遵循疫情防控要求,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协助相关部门进行地震灾区恢复工作。
四、家庭防震准备1.制定家庭防震计划:了解地震应对知识,确定应急物资储备,制定避难场所规划等。
2.定期进行家庭防震演习:提高家庭成员地震应对能力,熟悉紧急联系方式等。
五、地震相关法规和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政府、企业和公民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
2.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地震安全标准和规范,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保障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安全性。
地震知识总结篇2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前兆1.地震前动物异常动物是观察地震前兆的“晴雨表”,根据动物异常判断地震的预兆:震前12小时内,猪羊乱拱乱跳,马乱踏;震前8小时内,猫会离开老鼠;震前2小时内,鸡不进窝,乱飞乱啼;震前几小时内,狗乱咬,骡马嘶鸣;震前几天,牛羊不进圈。
2.地震前几天出现地光地光是地震前兆之一,它是地震前地壳内累计的正负电荷以及岩石中的应力在地震前一瞬间释放或改变方向时,产生的强电磁场与瓦斯混合燃烧所产生的。
地光出现的时间,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震前几小时到几天内,个别地震在震前一二分钟,甚至震前几秒钟即有地光出现。
测震学科的基本知识
主要内容
一、测震概述 二、测震台网建设(下关台网、台阵项目)。 三、地震观测系统。 四、数字地震学处理实例。
一、测震概述
地震观测的五大学科
测震观测
形变观测
地下流体观测
地磁、地电观测
重力观测
共计:800余测项
1、测震项目在监测预报工作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资源方面—地震波是照亮地球内部的一盏明灯(大量天然地震) 技术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测震仪器已经有较大
下关小孔径台网台站台基情况
名称
静态地脉 台址类 名 称
动噪声有 效值(RMS,
别
m/s)
静态地脉 台址类
动噪声有 效值(RMS,
别
m/s)
祥云象 2.52E-8 Ⅰ类 鼻
巍山自 4.74E-8 Ⅱ类 由
宾川彩 1.05E-8 Ⅰ类 凤
巍山叉 5.36E-8 Ⅱ类 河
蝴蝶泉 5.54E-8 Ⅱ类
下关团 5.64E-8 Ⅱ类 山
防震减灾—监测预报
云南省地震速报能力
地震速报时间: 10-30分钟 正采取各种措施,力争控制在 10 分钟以内。
防震减灾—监测预报
云南省强震监测台网
二、测震台网建设(组网方式、建设 要点和步骤)
测震台网的分类
1、全球台网 监测全球范围大震甚至固 体潮
2、国家台网 地震监测、地壳结构研究 3、区域台网 地震监测、区域地震学研
; SnsUnits D-Meteres,VMeters/Second,AMeteres/Second^2,G-Acceleration in g's Ch1SnsUnits=V Ch2SnsUnits=V Ch3SnsUnits=V ;Ch1Sens=BitWeight Volts Ch1Sens=1.589E-006 Ch2Sens=1.589E-006 Ch3Sens=1.589E-006 ;Ch1SnsVPU=Volts Per Unit Ch1SnsVPU=2000 Ch2SnsVPU=2000 Ch3SnsVPU=2000 Ch1Freq=0.01667 Ch2Freq=0.01667 Ch3Freq=0.01667 Ch1NZNP=2 5 Ch2NZNP=2 5 Ch3NZNP=2 5
地震基础知识
地震相关知识一、地震介绍1.别称:地动地震动英文:earthquake2.现象: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3.简介: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4.超级地震: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
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十分具有破坏力的5.介绍: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6.震源震中: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的地方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
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
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
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7.危害: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8.极震区: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9.震距: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10.震感: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
地震观测基础知识
1Hz ~100Hz
美国Geotech公司
机械摆,短周期地震计
KS-2000
0.01Hz ~ 50Hz
宽频带地震计
KS-54000
0.003Hz ~ 16Hz
加速度输出
观测频带对记录信号的影响 与速度成正比的宽带数字记 录波形,为MOX台站记录的 内华达核试验场的一次地下 核试验。正的初动位移在记 录BB中明晰可见,尽管信噪 比很低。
在地表以及井下不同深度的地震计阵列所得到 的短周期地震噪声记录〔左〕和信号记录〔右〕
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GB/T 19531-2004
台基噪声程度分级 观测点与干扰源之间的间隔 台基噪声测试与计算
干扰源
最小距离km
最小距离比例系数
Ⅱ级环境地噪声台站
其他级别环境地噪声台站
硬土和砂砾土
基岩
Ⅰ
0.20
大型输油输气管道
10.00
10.00
2.00
0.60
0.40
0.20
14层(含)以上高大建筑物
0.20
0.20
2.00
0.50
0.30
0.10
6层(含)以下建筑物 高大树木
0.03
0.04
2.00
0.80
0.60
0.40
高围栏、低树木、高灌木
0.02
0.03
2.00
0.80
0.60
0.40
注1:N级台站与干扰源之间最小距离=Ⅱ级台站与干扰源之间最小距离×N级台站最小距离比例系数; 注2:大型水库、湖泊:指库容量≥1010m3的水库、湖泊; 注3:重型机械厂:指有大型机械、往复运动机械的工厂; 注4:一般工厂:不产生明显振动感的工厂; 注5:地震台站与7~13层建筑物的最小距离根据地震台站与6层和14层的最小距离按层数内插。
地震知识总结
地震知识总结地震知识总结篇1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前兆1.地震前,动物多有异常反应。
如:狗在震前多有乱叫,常常躲在有盖的马槽里、杂物堆里;鸡多乱飞乱闹,鸭不进窝;猪不进圈;牛驴骡不进圈,或是乱找乱撞;鸽子成群惊飞,有的一飞就是几里地。
猫则乱抓乱挠,有的出走在外,平时较温顺的猫也抓主咬主,咬毛不止。
平时不生蛋的鸡,震前生下蛋来。
夜里抱在一起的鸽子,震前会互相争斗。
2.震前,有时还会出现重力异变。
如一幢新楼,刚建好时很牢固,但震前几小时,上下层错位,某块砖头无故移动,上面一层与下面一层互相换位。
3.地下水,井水等,震前异动。
有时混浊的井水,突然变得井水碧绿如油;有时井水本来碧绿如玉,但突然又混浊不清,有异味的发甜。
4.地面异动,有时如推上巨石之感,有时如蚁行平地,有时似磨石带动,有时感觉平地凸凹不平,有的地面还出现翻沙漏石等现象。
5.地面倾斜,或地面开裂。
6.感觉到地光,地热,地鸣,地声,地气等现象。
7.听到距震中很远的轰鸣声。
8.电磁反应,如:指南针,电灯抖动,雷雨天气突然闪电,打雷。
9.天气预报反应,如:地震前,当地的气候会异常。
二、地震发生时应注意事项:1.地震发生后,最重要的是要保持镇静,并采取应急措施。
2.地震如果发生在海底,引发的海啸将更为可怕。
3.当地震发生时,如果身处平房,而且靠近外墙,首先要离开外墙,跑到空旷处。
4.地震发生时产生的碎石瓦砾可能会堵塞家中通道,因此应该躲在坚固的家具下或桌子下。
5.如果住在高层建筑中,地震发生时千万不要试图通过楼梯逃生,因为楼梯可能是阻止人员撤离的障碍。
应该躲在内墙角落或坚固的家具下,或靠近门口。
6.如果地震发生时正好在户外,不要试图跑向建筑物,应远离高楼大厦、树木、电线杆等高大建筑物,并停留在空旷处。
7.如果地震发生时在汽车上,应立即停车,设法将车移开。
8.如果被埋压在废墟下,首先必须保持空气流通,其次如果能找到食品和水的话,应尽量补充,同时尽量保护好自己,等待救援。
地震学基础知识
地震学基础知识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现象,指的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导致的地表震动。
地震通常由地壳的断裂和岩石变形所引起,是地球上能量释放最为剧烈的地质现象之一。
地震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地震学作为一个专门研究地震现象的学科而出现。
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现象的传播和地震带来的地表破坏。
地震学家通过收集和分析地震数据,探索和预测地震的可能性和规律。
下面将对地震学的一些基础知识进行介绍。
1. 地震波地震波是地震时产生的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方式。
地震波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纵波(P波)和横波(S波)。
P波是最快传播的一种地震波,它在介质中通过压缩和膨胀而传播。
S波是另一种地震波,它以横向振动的方式传播。
地震波不仅能够传播在地球内部,在地表以上也可以传播。
2. 震中和震源地震发生时,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点被称为震源,震中则是地球表面正上方与震源最近的点。
震中是地震波最早到达的地点,因此通常也是地震造成的破坏最为严重的区域。
3. 震级和震源深度地震的能量释放大小被称为震级。
常用的震级计量方法有里氏震级、面波震级和体波震级等。
里氏震级是最常用的一种震级计量方法,它是根据地震波振幅的对数来定义的。
另外,震源深度是指震中与震源之间的垂直距离。
震源深度的不同会对地表破坏程度产生重要影响。
4. 地震烈度和地震震度地震烈度是用来描述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影响的一种度量标准。
地震烈度通常是根据地震造成的地表破坏程度和人类体感来评定的。
相比之下,地震震度则是用来描述地震波在特定区域内的能量释放大小的一种度量标准。
地震烈度和地震震度并不完全相同,地震烈度更注重地表破坏,而地震震度则更注重地震波能量的释放大小。
5. 地震带和构造板块地震带是地球上地震集中发生的区域,也是地震活动相对集中的地区。
地震带的分布与构造板块运动有关。
地球的外部被分成了许多大、小构造板块,这些构造板块之间发生相互运动,导致构造活动和地震的发生。
【初中地理】地震的基础知识
【初中地理】地震的基础知识地震的基础知识由地理网资料整理一、地震基础知识1、什么是地震?什么是地震灾害?答:地震是人们通过感觉和仪器感受到的地面振动。
就像风、雨和闪电一样,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自然现象。
强烈的地面振动,即强烈的地震,将直接或间接地造成损害并成为灾害。
所有由地震引起的灾害统称为地震灾害。
2、什么是地震三要素?答:地震的时间、震中和震级被称为地震的三要素。
地震发生的时间就是地震发生的时间。
地震发生的地方称为震中,通常用经度和纬度表示。
当然,也应该注明地点的地名。
地震的震级用米表示。
3、何谓震源、震中、震源深度?答: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稍平的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地球上每天都发生数以万计的地震。
这些地震发生在地壳和地幔的特殊部位。
我们称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为震源。
震源在地面的投影叫震中。
实际上震中是一个区域,即震中区。
从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根据震源深度可分为浅层地震(H≤ 70公里),中等地震(H=70~100公里)和深度地震(H>300公里)。
4、何谓地震震级?答:一定的地震震级是地震能量的量度。
它是根据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只与地震能量有关。
5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万吨黄色炸药(TNT)爆炸释放的能量。
震级差为1.0,能量差为30倍。
地震只有一级。
5、什么是里氏震级?答:里氏震级是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在1935年提出的。
它是根据距震中一定距离处观测到的地震波的振幅和周期,并考虑地震波从震源到观测点的衰减,通过一定的公式计算震源处的地震大小。
如果震级由地震面波计算,则用MS表示;如果震级是用地震体波计算的,则用毫升表示。
在20世纪60年代,里希特是美国最著名的地震学权威。
里克特善于与新闻媒体打交道,热情地回答公众提出的有关地震的问题,因此里克特震级很快成为衡量地震规模的一个众所周知的术语。
目前,世界上测得的最大震级为里氏8.9级(1960年智利地震)。
地震勘探的原理及相关基础知识
地震勘探的原理及相关基础知识《说说地震勘探那些事儿》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地震勘探这个听起来有点高大上的玩意儿,其实它的原理和基础知识没那么神秘,听我给你一一道来。
简单说吧,地震勘探就像是给地球做一次“B 超”。
你可以想象一下,地球就是一个超级大的“病人”,而我们勘探人员就是拿着特殊“探头”的“医生”。
我们通过制造一些震动,就好像在地球这个“大身体”上敲了敲,然后观察这些震动传回来的信号,以此来了解地球内部的情况。
你可能会问了,为啥要这么干呢?嘿,这可重要了去了!就好比你想买房子,你不得看看房子的结构好不好、地基稳不稳啊?地震勘探就是帮咱们了解地下有没有石油、天然气这些宝藏的重要手段。
地震波就是咱们的秘密武器啦!它就像是地球内部的“小信使”,跑来跑去给我们传递消息。
这些地震波可调皮了,它们在地下一会儿折射,一会儿反射,就跟小孩子在玩游戏一样。
我们这些勘探人员呢,就得通过各种高科技设备把这些“游戏过程”记录下来,然后好好分析分析。
再来说说野外作业,那可真是一场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你想啊,背着那些重重的设备,在荒郊野岭里走来走去,有时候还得和那些虫子、野草作斗争。
不过呢,咱勘探人可不怕,咱是冲着地下的宝贝去的!到了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泡面,聊着白天的发现,那感觉还挺有意思。
当然啦,地震勘探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
比如说地震波不听话,跑错了路,或者数据出现了一些奇怪的信号,让我们摸不着头脑。
这时候就得靠我们的经验和智慧来解决啦!就跟解谜一样,可好玩了。
总的来说,地震勘探虽然听起来很专业,但其实挺有趣的。
它就像是一场神秘的探险,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地球内部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下次如果你在路上看到一群背着设备、灰头土脸的人,说不定就是我们地震勘探人员哦!哈哈,让我们继续为了寻找地下的宝藏而努力吧!。
地震知识ppt课件
加强地震科普宣传
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识和应对 能力,加强地震预警信息的传 播和普及。
投资地震研究
加大对地震研究的投入,推动 地震监测、预测和减灾技术的
创新和发展。
04 地震案例分析
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严重的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 和财产损失。该地震发生在1976年,震级为7.8级,震中位于唐山市区附 近。
总结词
了解地震的分类和分布有助于更好地预 测和应对地震灾害。根据不同的分类标 准,地震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浅源地 震、深源地震、构造地震等。同时,地 震的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主要集中在 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等地区。
VS
详细描述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地震可以分为多种 类型。根据震源深度,地震可以分为浅源 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中源地 震(震源深度在60-300公里之间)和深 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根据 成因,地震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 、塌陷地震等类型。此外,根据地震的分 布规律,地震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 、欧亚地震带等地区,这些地区的地壳构 造活动较为活跃,容易发生地震灾害。
掌握应急避险技能
在地震发生时,应保持冷静,迅 速采取正确的避险姿势和避险措 施,如躲在桌子下、关闭火源等
。
学习自救互救知识
了解如何进行自救和互救,掌握 心肺复苏等基本的急救技能,以
便在地震后及时进行救援。
及时报警求助
在地震后应尽快报警求助,并告 知地震的地点、震级等信息,以 便专业救援队伍及时赶到现场进
唐山大地震造成了大量建筑物倒塌和损坏,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也遭 到了严重破坏。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和科技水平有限,救援工作面临很
大的困难。
地震勘探概念和基础知识
地震勘探seismic prospecting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在地表以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见地震),在向地下传播时,遇有介质性质不同的岩层分界面,地震波将发生反射与折射,在地表或井中用检波器接收这种地震波。
收到的地震波信号与震源特性、检波点的位置、地震波经过的地下岩层的性质和结构有关。
通过对地震波记录进行处理和解释,可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地震勘探在分层的详细程度上,以及勘查的精度上,都优于其他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震勘探的深度一般从数十米到数十公里。
爆炸震源是地震勘探中广泛采用的非人工震源。
目前已发展了一系列地面震源,如重锤、连续震动源、气动震源等,但陆地地震勘探经常采用的重要震源仍为炸药。
海上地震勘探除采用炸药震源之外,还广泛采用空气枪、蒸汽枪及电火花引爆气体等方法。
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
在煤田和工程地质勘察、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地震勘探也得到广泛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某些类型的金属矿的勘查也有选择地采用了地震勘探方法。
发展简史地震勘探始于19世纪中叶1845年,R.马利特曾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来测量弹性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
这可以说是地震勘探方法的萌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都曾利用重炮后坐力产生的地震波来确定对方的炮位。
反射法地震勘探最早起源于1913年前后R.费森登的工作,但当时的技术尚未达到能够实际应用的水平1921年,J.C.卡彻将反射法地震勘探投入实际应用,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首次记录到人工地震产生的清晰的反射波。
1930年,通过反射法地震勘探工作,在该地区发现了3个油田。
从此,反射法进入了工业应用的阶段。
折射法地震勘探始于20世纪早期德国L.明特罗普的工作。
20年代,在墨西哥湾沿岸地区,利用折射法地震勘探发现很多盐丘(见底辟构造)。
地震科普常识知识点总结
地震科普常识知识点总结地震是指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是地球内部构造活动的体现。
地震在地球上普遍存在,它是地球内部因素外震入体的自然现象。
对地球上的生物和环境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在地震发生时,较大的地震还会导致地震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一、地震的定义地震是指地球内部因素,如板块运动、火山活动、地球内部物质移动等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
在地震发生时,地下能量释放,会引起地表晃动,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形成强烈的地震波,传播到周围地区。
二、地震的成因地球的地壳是由多块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处于运动状态。
当这些板块相互挤压、摩擦、对撞时,就会引起地震。
此外,火山活动、地壳断裂、地球内部物质移动等也会引起地震。
三、地震的分类1. 按照发震的深浅来分,地震分为浅震、中震和深震。
2. 按照地震的能量大小来分,地震分为微震、小震、中震、大震、特大震。
3. 按照地震的发生地点来分,地震分为陆震和海震。
四、地震的预警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都是不确定的,因此很难对地震进行准确的预测,但是可以通过监测地震前兆信号来进行预警。
地震前兆信号包括地震云、地震动物、地震气体、地沟等,这些信号可能出现在地震发生前的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钟之前。
通过对这些前兆信号的监测,可以提前发出地震预警,从而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五、地震的灾害地震发生后,会产生地震波、地质滑坡、火山喷发、地裂缝、洪水等一系列灾害。
这些灾害会对建筑物、道路、桥梁、水库、电力设施等基础设施造成损坏,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六、地震的防护1. 在建筑设计上要有地震安全性考虑,建筑物要具备抗震能力。
2. 打击自然灾害,消除安全隐患,提高地震防灾能力。
3. 做好紧急救援准备,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4. 加强地震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七、地震科普知识1. 平时要注意观察地震前兆信号,如地震云、地震动物、地震气体等。
2. 平时要加强地震科普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的地震安全意识。
第一部分 地震学基础知识
1976年7月28日河 北唐山7.8级地震
死亡24万人
1996年2月 云南丽江7.0级地震
309人死亡 经济损失25亿元
城市—蕴藏重大震灾风险
1996年5月包头6.4级地震
包钢处于震中地区 公司生产一度全面瘫痪 经济损失达4.63亿元
包钢库房
不设防的农村—重大震灾威胁
1966年3月22日河北邢台7.2级地震
思考与讨论?
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
以东经105°为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 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 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 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 较少。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灾情却东重西轻。虽然我国西部 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 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 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 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开展对地震全过程、高密度、大动态、多学 科、多参数观测,获取高分辨率四维图像。 (1)首都圈地震动态预测预警实验场
(2)川滇强地震综合 监测预报实验
(3)天山地震动力学 观测实验场
大陆地震活动的构造动力环境
欧亚板块
我国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推挤,地震活动强烈
逆冲和 走滑
走滑 为主
走滑兼 正断层
• 2002年6月29日晨1:20发生于吉林的7.2级地震,震源深度为540km, 无破坏。
• 1960年2月29日发生于摩洛哥艾加迪尔城的5.8级地震,深度
为3km。震中破坏极为严重,但破坏仅局限在震中8km内。
§1.2 地震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观测发展情况
我国地震观测以模拟 观测为主:
400多有人值守台站 200个区域遥测子台
我国数字地震观测 迅速发展:
1000个数据传输台站 200套应急流动观测设备 600套科学观测台阵
CDSN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模拟观测台网
数字地震观测起步 数字观测快速发展
768工程的主要功能
能为中长期、短期,特别是临震预报快速提供连 续可靠的地震前兆和测震观测数据,并能对这些 数据进行快速自动处理,提供给分析预报人员, 为及时地作出地震预报意见提供依据。 国内外一旦发生破坏破坏性地震后,在震波掠过 整个台网的观测点后十分钟能快速地、较准确地 初步定出所发生地震的基本参数,并提供完整的 地震记录。 给地震预报的研究工作提供有关的基本数据和资 料。
–釆用了768工程的成熟技术 –主要承担京津唐张地区的地震速报、预报和震
情监视
全国地震数据库
数字地震观测
“八五”期间: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系统科技攻关研 究 “九五”期间: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建设
–国家数字地震台网( 48个台站) –20个区域数字遥测地震台网(267个台站) –100套流动数字地震仪 –首都圈数字遥测地震台网(107个台站)
768工程研制的专用设备
PTY-8地震遥测设备
延时慢速模拟磁带机
768型单路无线遥测设备 768型自动换纸墨水记录器
三分向短周期地震计(井 下)
脉冲调幅调频地震遥测设 备
768型晶体数字钟站
地震前兆遥测设备
SZ3磁带回放定位装置 地震数据予处理设备(开 关量输入) 地震井下信号电缆
768地震触发器
768技术系统在我国有可靠的技术基础。
768工程研制的设备不仅主导了我国此后近二十年 的模拟遥测地震台网设计、建设与运行,它创建 的总体联调与考核运行模式一直影响到我国的数 字地震台网工程的实施。
全国地震数据分析处理系统(837工程)
全国大震速报系统
–全国范围超大孔径数字化地震台网
京津唐张地震数据传输和处理系统
体波 近地震波勘探
非均匀性 各向异性
全球地震活动性 地方地震活动性
影响地震观测的环境因素
台站背景噪声
–地震观测台站的背景噪声限制了台站地观测能 力的提高
–风、寒潮、海浪、交通运输、人和动物的活动等
地球背景噪声谱
–美国USGS的J.Peterson及其研究小组观测和研究 了全球正常地球背景噪声,确定地球高噪声新模 型NHNM和地球低噪声新模型NLNM
768工程的七大分系统
地震前兆观测分系统 地震观测分系统
三分向短周期、中长周期、长周期、中强震
无线传输地震观测分系统 数字化地震观测分系统
具有前放、滤波、瞬时浮点增益控制的多路数字化地震遥测设备
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分系统
快速初定地震基木参数、常规处理、遥控和标定
遥控和标定系统 供电系统
太阳电池供电装置、大容量空气电池
重型机械厂、岩石破碎机、
火力发电厂、水泥厂
2.50
3.00
2.00
0.80
0.60
0.40
一般工厂、较大村落、 旅游景点
大河流、江、瀑布
768工程是我国模拟地震观测的顶峰
768技术系统采用了国内外先进技术,自行设计和 研制了多种专用设备和专用软件。在国内外地震 观测系统中居先进地位,技术上有独到之处。
768技术系统是根据我国大震速报和地震预报工作 的需要研制的,具有多种观测内容,系统功能也 比较完善。观测内容既有测震、又有前兆。测震 的短、中、长周期和各种放大倍数配套齐全。
《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 GB/T 19531-2004
台基噪声水平分级 观测点与干扰源之间的距离 台基噪声测试与计算
干扰源
Ⅲ级(含Ⅲ级)以上铁路 县级以上(含县级)公路
飞机场 大型水库、湖泊
海浪 采石场、矿山
最小距离km
Ⅱ级环境地噪声台站
硬土和砂砾土
基岩
2.00
2.50
1.30
1.70
3.00
区域电信传输地震台网观测分析处理系统(768工程)
1975年启动六大区域电信传输地震台网建设 国家地震局于1976年8月发出[76]震发台字第043号 文《关于组织电信传输地震台网专用仪器设备试制 攻关小组的通知》,决定地震部门派出44名技术人 员参加仪器设备试制攻关小组。在该文中正式明确: 为简化名称,今后电信传输地震台网专用仪器设备 的试制生产任务简称为768工程。
J.Peterson 1993
海拉尔地震台(CDSN)台基噪声谱 (J.Peterson 1993)
白家疃地震台(CDSN)台基噪声谱 (J.Peterson 1993)
乌鲁木齐地震台(CDSN)台基噪声谱 (J.Peterson 1993)
地 球 噪 声 模 型
NLNM J.Peterson 1993
768型编码遥控及标定器 数传机
768数字化地倾斜仪
三分向短周期地震计(地 面) 数字化地电仪 数控X-Y绘图仪
数字化核子旋进磁力仪
多路模数、数模转换器
三分向中长周期地震计 三分向中强震地震计 数字化气温、气压、湿度 测量仪
768数字化水氡仪
768数字化地应力仪 多路数字化地震遥测设备 无线数字传输设备
NHNM J.Peterson 1993
环境背景噪声(包 括海洋噪声)主要 表现为面波,其幅 度随深度呈现指数 衰减的特点。
德国Gorleben附近在地表(上)和井下300米处(下)的噪声记录所得的速度功率谱密度
在地表以及井下不同深度的地震计阵列所得到 的短周期地震噪声记录(左)和信号记录(右)
5.00
10.00
15.00
20.00
20.00
2.50
3.00
最小距离比例系数
其他级别环境地噪声台站
Ⅰ
Ⅲ
Ⅳ
Ⅴ
2.00
0.80
0.60
0.40
2.00
0.80
0.60
0.40
2.00
0.80
0.60
0.40
3.00
0.10
0.04
0.02
8.00
0.20
0.10
0.05
2.00
0.80
0.60
0.40
“十五”期间: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
地震观测的目的和任务
为大震速报和快速响应提供实时观测数据和依据 实现动态监测震情,为地震预报提供基本信息 监测地下核试验 为地震学基础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的数量
现代地震学的频率范围, 以及有关研究对象的带宽 和动态范围。
自由振荡 地震面波
地核 地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