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实验(2)

合集下载

最新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

最新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

最新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本报告旨在概述最近完成的一系列社会心理学实验的结果和发现。

这些实验旨在探索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行为模式、群体动力学以及社会影响对个体决策的影响。

实验一:群体决策与个体风险偏好在第一个实验中,我们研究了群体讨论如何影响个体的风险偏好。

参与者被分为小组,并要求在群体中讨论后作出一系列投资决策。

结果显示,群体讨论倾向于使个体采取更为保守的策略,与他们最初的个人选择相比,群体决策往往更为风险规避。

实验二:社会认同与合作行为第二个实验关注社会认同对合作行为的影响。

通过让参与者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进行合作游戏,我们发现强烈的群体认同感促进了更高的合作水平。

此外,当参与者认为自己的行为会为群体带来正面形象时,他们更愿意进行合作。

实验三:权威服从与道德判断第三个实验探讨了权威对个体道德判断和行为的影响。

参与者被要求执行一系列任务,在任务中他们被告知需要遵循一个权威人物的指示。

结果表明,即使任务涉及道德困境,权威的存在显著提高了个体服从的可能性。

实验四:社会影响与态度改变最后一个实验研究了社会影响对个体态度的改变。

通过展示一系列社会广告和公共信息活动,我们观察到参与者对特定社会问题的态度在实验后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表明社会影响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用于促进积极的社会变革。

总结:这些实验提供了对社会心理学中关键概念的深入见解,包括群体行为、社会认同、权威服从和社会影响。

这些发现对于理解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并可能对教育、政策制定和社会组织管理等领域产生实际应用。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这些现象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表现,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促进更加和谐和有效的社会互动。

社会心理学实验

社会心理学实验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第一节一、与穷人为邻你会更开心英国《独立报》报道,你是不是曾经想过要搬到一个高档社区,那里的人开着豪华车,经常出外度假。

如果有这种想法,你得再想一想,因为最新研究发现,与富人住在一起会引发失望情绪,而且会对邻居产生嫉妒心理,你的心情会比搬家前更糟糕。

美国的研究人员对邻里关系进行了一项长达两年的研究,发现不能“赶上邻居的生活水平”是导致人们产生不幸福感的一个主要原因。

美国国家经济调查局公布的着一条调查结果显示,富人会让那些结局的邻居对自己的住房、收入和休闲等各方面更加失望。

参与这项研究的哈弗大学经济学教授埃尔佐•卢特默说:“我们的幸福与我们的邻居的富裕程度成反比,如果你被富裕的邻居包围着,你就会感觉不幸福。

”搬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好事,预示着你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有所提升,进入到一个更高档、舒服的社区中。

可是人们很快就开始把自己的衣食住行与邻居比较了,最后会感觉到比搬家前跟不幸福。

这一研究结果解释了“巴克开特现象”巴凯特是英国广播公司的系列剧《保住面子》里的一个人物,她喜欢观察他的邻居们,看人家有什么收获,如果别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她就感觉不舒服,而他自己同时在邻居面前又有着强烈的优越感。

卢特默总结道:“如果我们的邻居都是穷人,我们的欲望也会低,反之如果邻居们都比我们富有,我们就会把自己的标准提高,一旦达不到目标,失败感就必然产生。

”第二章第二节一、环境温度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心理学家就采用相关研究:他们收集了几十个美国城市的气温资料和当时的犯罪记录,通过相关研究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比如20°—40°),随着气温的增高,犯罪率也在上升。

第三节一、印刻效应劳伦兹认为人类的侵犯冲动生来就有,且无法改变。

有趣的是,劳伦兹在对幼小生物印记(imprinting)行为的研究恰恰提供了本能影响动物行为的证据。

在对刚刚出生的小鸭的依恋(attachment)行为进行研究时,劳伦兹发现刚刚会走的小鸭会追随它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客体(有生命没生命均可,只要能够活动就可以),并与其建立起依恋关系,劳伦兹把这种现象叫做印刻。

社会心理学(二)

社会心理学(二)

社会心理学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界定(二)社会心理分类系统建立社会心理分类系统,是为了确定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围,明确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其与其它相邻学科的关系。

社会心理分类系统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1.表现为个体现象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心态。

如社会知觉、态度、价值观、社会性需要、成就动机、自我概念等等。

2.表现为人际相互作用现象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如人际沟通、吸引、爱情、人际关系等等。

3.表现为个人与群体相互作用现象的社会现象。

如从众行为、社会助长、去个性化、规范形成、领导等等。

4.表现为微观群体心理现象的社会心态。

如群体凝聚力、士气、心理气氛等等。

5.表现为宏观社会现象的非系统化社会心理倾向,如传统、风俗。

时尚。

阶级与民族心理特点、国民性等等。

6.表现为宏观社会现象的系统化社会心理思想。

如哲学、宗教、道德伦理、政治、法律等等。

(三)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试图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社会影响)来解释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而社会学、人类学、则侧重于从人的社会与文化属性,从群体的角度解释人的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背景中的个人,研究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并以个人为基点,考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社会影响,考察大社会背景与物理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

因此,归根到底,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社会的人,而不是社会本身。

社会心理学可界定为: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目标是科学地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社会行为。

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构成社会心理学的三个主要部分。

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一)一般倾向社会心理学起源于美国。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大都强调,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是人际相互作用与社会影响。

(二)G.W.奥尔波特的定义奥尔波特(G.W.Allort)1968年的定义:认为社会心理学是“试图理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为别人实际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的一门学科。

社 会心理学实验设计

社 会心理学实验设计

社会心理学实验设计一、实验背景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通过实验方法,可以更深入地探究社会心理现象的成因和影响机制。

本次实验旨在研究社会情境对个体助人行为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考察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个体的助人行为是否会有所不同。

具体而言,我们想要探究以下两个问题:1、旁观者数量对个体助人行为的影响。

2、紧急程度对个体助人行为的影响。

三、实验假设基于以往的研究和理论,我们提出以下假设:假设 1:旁观者数量越多,个体提供帮助的可能性越低。

假设 2:紧急程度越高,个体提供帮助的可能性越高。

四、实验方法(一)被试通过在大学校园和社区发布招募广告,招募了 200 名年龄在 18-60岁之间的志愿者作为被试。

被试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中。

(二)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 2×2 被试间设计,自变量为旁观者数量(多、少)和紧急程度(高、低),因变量为被试是否提供帮助以及提供帮助的及时性。

(三)实验材料1、实验场景的设置:在一个模拟的公共场所(如公园、商场等),布置不同的场景以体现旁观者数量和紧急程度的差异。

2、求助信号:设计明显的求助信号,如呼喊、手势等。

(四)实验程序1、被试到达实验地点后,先进行简单的培训,告知他们实验的大致流程和注意事项,但不透露实验的真正目的。

2、被试被随机引导到不同的实验场景中。

3、在每个场景中,当预设的求助信号发出后,观察被试的反应,并记录被试是否提供帮助以及提供帮助的时间。

五、实验结果预期如果假设 1 成立,我们预期在旁观者数量多的条件下,被试提供帮助的比例会低于旁观者数量少的条件。

如果假设 2 成立,在紧急程度高的条件下,被试提供帮助的比例和及时性都会高于紧急程度低的条件。

六、实验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一)被试猜测到实验目的为了避免被试猜测到实验目的,我们在实验前的培训中尽量模糊实验的真正意图,同时在实验场景的设置和求助信号的设计上尽量做到自然和真实。

社会心理学02练习题含答案

社会心理学02练习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认为西方社会心理学进行于____年。

( b )A.1936 B.1908C.1895 D.19122.麦独孤在《社会心理学绪论》中用____解释人的社会行为。

( b )A.学习 B.本能C.模仿 D.强化3.____和理解性是知觉的两大特征。

(d)A.观念性 B.能动性C.意识性 D.整体性4.在____表情中,目光接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 b )A.身段 B.面部C.言语 D.动作5.阿希印象形成实验中的中心特征是( a)A.冷淡 B.文雅C.粗鲁 D.聪明6.认识失调理论最早是由____提出来的。

( d )A.罗森伯格 B.勒温C.贝姆 D.费斯汀格( d)7.勒温于1939年提出有三种不同的领导风格,即____式、独裁式和放任式。

A.慈善B.协商C.集体参与 D.民主8.____是由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成员结成的集合体。

( c)A.群众 B.正式组织C.团体 D.观众群9.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力量取决于(c)A.目标效价 B.期望概率C.目标效价与期望概率 D.其他因素10.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1963年作了一项有关____的经典研究。

( a)A.服从 B.依从C.从众 D.威胁二、填空题11.麦克比与杰克林认为,女性的语言才能____高于____男性,男性的数学才能___高于_____女性。

12.心理现象不同于物理现象和生命现象,它是____精神____现象,带有_____主观__________性。

13.相关可分为____正相关____和___负相关_____两种。

14.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调查技巧有_____访谈法___和__问卷法______两种。

15.个体社会化的机制有依从、___自居_____和___内化_____。

16.利他行为是指___助人_____为乐而___不求回报_____的行为。

17.第一印象并非总是___正确_____的,但确是最鲜明、最牢固的,而且决定着以后双方___交往_____的过程。

04265社会心理学(二)内容整理

04265社会心理学(二)内容整理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领域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是: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

二、社会心理学的本质属性同物理、化学或生物、地理等科学学科一样,社会心理学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性的研究,属于科学研究的领域。

社会心理学的科学属性,充分表现在其研究的科学过程中,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过程,都是科学的,具有与其他科学学科同样的科学取向。

而有所不同的,是它们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

三、影响人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起因)1.他人的特点和行为人们的社会心理与行为,是与出现在人们社会情境中的他人密切相关的,他人的特点与行为,是引起人们相应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的重要因素。

2.人们的认知过程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因此,人们的认知过程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3.生态意义上的环境因素整个自然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意义上的环境,对我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如,噪音、空气污染、过分拥挤等对我们的心境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4.社会行为发生的文化背景人类的任何一种社会行为,都必然发生在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应该充分考虑社会行为所发生的文化背景。

5.我们的生物及遗传因素四、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是一种缓慢的过程。

为了研究的方便,本书将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新学科的出现(1908—1924)1908年,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社会学家罗斯(E.Ross)分别出版了取名为〈〈社会心理学〉〉的专著。

因此,有不少心理学家以此将1908年作为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924年,弗罗德.阿尔波特(F.Allport)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其以实验为基础和基调并注重在社会情境中来研究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正是社会心理学随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2.青春期的发展(30年代—60年代)1930年前后,一批热心而杰出的学者,集结于社会心理学的旗帜之下,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二》试卷及答案

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二》试卷及答案

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二》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Heider认为事件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下列属于内因的是()。

A.外界压力B.天气C.噪音D.情绪2.一旦觉得小王比较可爱之后,往往就会对她的性格、能力等有一个较高的评价,这种现象属于()。

A.正性偏差B.晕轮效应C.罗森塔尔效应D.蝴蝶效应3.侵犯与敌意的最大区别是()。

A.侵犯是直接伤害,敌意是间接伤害B.侵犯是身体性的伤害,敌意是非身体性的伤害C.侵犯受到明确的社会规范限制,敌意没有明确的社会规范限制D.侵犯造成实际伤害后果,敌意没有实际伤害后果4.社会心理学产生于()。

A.1895年B.1908年C.1924年D.1936年5.从社会知觉的偏差角度来看,“追星族”现象反映的是哪种社会知觉偏差?()。

A.积极性偏差B.晕轮效应C.证实偏差D.刻板印象6.库利认为儿童的自我概念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形成起来的()。

A.对象自我B.镜像自我C.主体自我D.客体自我7.一个人的犯罪心理倾向是()。

A.生理因素导致的B.社会环境造就的C.心理潜能导致的D.先天素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8.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称为()。

A.去个性化B.社会惰化C.群体极化D.社会助长9.在服从问题的研究上,影响最大的心理学家是()。

A.米尔格莱姆B.弗里德曼C.阿希D.津巴多1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强调了导致人际吸引的()。

A.个性品质因素B.熟悉性因素C.互补性因素D.相似性因素11.符号作用理论是由哪位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提出的?()。

A.米德B.米勒C.霍曼斯D.塔尔德12.不同的群体沟通结构有着明显不同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最有利于问题解决和领导的网络模型是()。

A.环式沟通B.链式沟通C.Y式沟通D.轮式沟通13.教育社会心理学诞生于()。

A.1913年B.1936年C.1969年D.1972年14.广告的遗漏可能性较小同时易保存的广告媒介是()。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社会心理学(二)试题社会心理学(二)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1.通俗心理学的关键是( )。

A.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B.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C.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的能力D.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一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2.在1966年,布雷姆提出了( )。

A.对抗理论B.去个体化理论C.个性理论D.群体压力理论3.群体内聚力与群体绩效间的关系受到( )的影响。

A.社会关系B.群体任务C.群体规模D.群体规范 4.领导的应变理论是由( )提出来的。

A.菲德勒B.坎贝尔C.亚当斯D.斯托纳 5.( )把失去控制的概念应用于拥挤。

A.奥尔特曼B.罗廷C.谢罗德D.格林伯格 6.从沟通的方式,可以把沟通分为( )。

A.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B.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C.当面沟通与非当面沟通D.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7.个体偏离群体的程度将受到( )的影响。

A.个体本身的特点B.群体本身特点C.社会因素D.信息因素8.贝克威茨在1965年提出了( )理论。

A.侵犯激起理论B.社会学习理论C.侵犯诱因理论D.挫折—侵犯理论9.( )是归因治疗的一个基础。

A.凯利的归因模型B.自我障碍模型C.习得无望模型D.自我服务模型10.社会规范与角色的区别在于( )。

A.社会性B.普遍性与特殊性C.社会学观点D.行为性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10分)1.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的标志是( )。

A.开始运用实验B.依靠生活经验C.从描述现象转向揭示和利用规律D.不再依赖神秘的观念E.用数量分析补充对现象的质量分析2.态度形成的条件是( )。

A.社会性B.需要C.外界环境D.社会实践E.社会化3.社会规范理论认为,与利他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主要有( )。

社会心理学实验题

社会心理学实验题

社会心理学实验题社会心理学实验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的方法。

通过对参与者进行不同条件下的观察和测试,社会心理学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们在特定社会情境中的行为和心理反应。

本文将介绍三个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并探讨它们对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

实验一:孟洛瓦社会顺从实验孟洛瓦社会顺从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于1961年设计的。

实验采用了一种伪装为“电击实验”的形式,旨在研究人们在权威压力下的顺从行为。

实验参与者被告知他们需要对一个学习者进行电击作为惩罚,而实际上学习者是一个配合实验者的演员。

结果显示,即使参与者听到学习者发出痛苦的呼喊声,仍有许多人继续给予电击,因为实验者以权威身份向他们施压。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们在社会压力下的顺从倾向,引发了对个体道德判断和责任的思考。

实验二: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齐姆巴多于1971年设计的。

实验以模拟监狱环境,将参与者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并观察他们在这个角色中的行为变化。

结果表明,两组参与者很快陷入了与其预期行为背离的角色表演中。

狱警表现出冷酷和权威,而囚犯则遭受心理压力和自卑感。

这个实验揭示了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巨大影响,并引发了对道德责任和个体意识形态的关注。

实验三:亲社会行为实验亲社会行为实验是一类多样化的实验,旨在研究人们的合作、互助和关怀行为。

例如,一项经典实验要求参与者在一个实验室游戏中进行互动,在游戏中他们可以选择合作还是背叛对方。

结果显示,尽管参与者互不相识,但相当比例的人选择合作,这表明人们对亲社会行为有一种内在的倾向。

这类实验揭示了人类的互助和合作本质,并对社会建设和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以上三个经典实验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心理学实验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这些实验将人们置于特定的社会情境中,通过对他们行为和心理反应的观察,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行为动机、社会行为规范以及道德判断等方面的问题。

社会心理学(2-11)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文档资料

社会心理学(2-11)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文档资料

人们在角色社会化过程中是十分主动的.它不是一种简单模仿式的学习, 而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特征的复杂活动,它通常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 (1)角色认知阶段: 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于与一定社会地位有关的权利和义务的认知 和了解,也就是对于一定的社会期望的了解.这是角色社会化的开始阶 段. (2)角色移情阶段: 角色的移情指不仅在认知水平上而且在情绪水平上体验到他人角色.这时 角色扮演者与角色的情感融为一体,即所谓进入了角色的境界,角色扮演 者不再有逢场作戏之感. (3)角色行为阶段: 角色行为是角色的表演方式,它是角色认知与角色移情的结果和表现形 式,它不仅随着个体角色认知和角色移情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还与一个人 的先天素质密切相关.例如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模仿能力、想象能力和记 忆能力等都会影响到个体角色扮演.
(二)角色的社会化
班图拉的理论主要解决的问题有两大方面: 1.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究竟是什么? 人的因素、行为和环境这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 2.包括角色行为在内的人的行为是如何获得的? 人们通过观察了解到新行为如何操作,在日后的情景中这一编码的信息 就能作为行动的向导. 注意过程:人在其所接触的大量示范性因素中选择什么进行观察,以及 在与原型的接触中吸取些什么; 保持过程:模仿发生的前提,主要依赖表象(童年早期)和言语编码 (童年后期发展出的)两种表征系统; 动作再现过程:即将已经编码的符号表象转译为相应的行为,这是模仿 学习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动机过程:这涉及观察向行为的转变动因.
(三)角色丛与角色冲突 冲突产生的可能性和个体体验到的角色冲突的强度,一般取决于两个 因素: 其一,社会期望的性质; 如果同一角色丛和角色库中的不同角色间的社会期望的差别越大,冲 突的可能性自然也就越大;反之,也就越小. 其二,个体的角色扮演能力的高低. 如果个人的角色扮演能力强,自然就比较容易处理因社会期望的相互 矛盾而带来的角色顺应的困难;反之,就难以处理这种困难.

社会心理学(2-9)群体心理

社会心理学(2-9)群体心理

2.群体内部人际关系的形成规律
(1)邻近律 在物理空间上的邻近能够导致人们之间的吸引与喜欢. (2)对等律 人们之间的喜欢往往是相互的.阿伦森所提出的著名的“得--失理 论”. (3)一致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中态度、价值观的相似尤为重要. (4)互补律 有着不同人格特征的个人相处,也可建立起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 (5)个人特征(外貌、人格)
(四)群体内聚力 1.群体凝聚力的含义
也称内聚力,指多数群体成员凝聚为一体,合力于群体或组织目标活动的 心理结合力. 群体凝聚力既指群体成员与整个群体的吸引程度,又包括群体成员之间的 吸引.当这种吸引达到一定强度,而且群体成员资格具有一定的价值时, 我们就说这是个具有高凝聚力的群体. 心理结合力是在围绕群体目标达成的活动和人际关系中表现的,它的表现 形式为态度和行为.但首先是态度,只有群体内部领导和成员、成员和成 员之间相互沟通和理解,相互关切和支持,相互间心理距离较近,能够相 互吸引,才能有表里一致的团结行为.
4.群体凝聚力的测定
测定凝聚力的方法: 请群体每一成员评定自己对其他各成员的感情,然后把这些评定 加在一起. 让群体成员评价整个群体或他们的归属感.这些评定需要采用心 理量表. 计算凝聚力的公式(多伊奇): 成员之间相互选择的数目 群体凝聚力=------------- 群体中可能相互选择的数目 另外,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也可以测定群体的凝聚力强度.
2.群体凝聚力的规定要素及条件
规定要素:
群体凝聚力是由群体特性和成员特性规定的.从群体特性来看,群体对其成员, 具有较高程度的吸引力;从成员特性看,成员对其群体所具有的吸引力给予感受和 反应,从而愿意参与群体活动.
条件要素:
从群体方面看,主要给其成员提供需要满足和分配公平,以及良好的气氛、群体 的知名度等条件.群体在总体上更多地代表本群体成员利益并在为其谋利益的活动 中不断达成群体目标,这是凝聚力形成的根本条件. 从成员看,群体成员在群体生活中努力养成与群体成就目标相一致的价值观念是 该群体内部凝聚力形成所不可缺少的条件.成员在为群体目标达成上的价值观念的 一致性,会增加相互之间的类似感和共同工作的兴趣,也有利于凝聚力的形成.

社会心理学实验

社会心理学实验

动物实验的替代方 法:寻找不涉及动 物的实验方法和研 究手段
人权问题:确保实 验参与者的人权得 到充分尊重和保护
知情同意:实验参 与者有权了解实验 内容并自愿参与
社会心理学实验的未来 发展
实验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心理学实验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对社会心理学实验的影响 大数据在社会心理学实验中的运用 实验设计方法的创新与改进
缺点:实验结果可 能受到实验对象的 影响,实验结果可 能不具有代表性。
实验结果可能受 到实验者主观因 素的影响。
实验成本较高,需 要投入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
社会心理学实验的类型
实验室实验
定义:在实验室内进行的可控性较强的心理学实验 目的: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和测量被试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优点:可控制实验条件,减少外部干扰,实验结果可重复验证 缺点:实验情境与现实情境存在差异,被试者在实验中的反应可能受到实验室环境的影响
实验的基本要素
实验对象:实验中被试者,接 受实验处理或实验条件的个体 或群体
实验变量:实验中需要控制或 改变的因子,包括自变量和因
变量
实验者:实验的发起者和组织 者,负责实验的设计、实施和 评估
实验设计:实验的具体计划和 安排,包括实验目的、假设、
操作方法等
实验的优缺点
优点:通过实验可 以控制变量,观察 实验结果,得出科 学结论。
添加 标题
未来社会心理学实验将更加注重伦理和隐私问 题,确保研究在合法、道德和负责任的框架内 进行。
实验方法与技术的普及与推广
实验方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制定 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确保实验结果 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实验方法的创新和改进:鼓励研究 者不断探索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提高实验的精度和可靠性。

社会心理学实验(2)

社会心理学实验(2)

社会心理学实验二实验六成就需要一、原理介绍成就需要理论是心理学家麦克里兰经过长期研究提出。

他认为在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的最主要的需要有成就需要、相互关系需要和合群需要三种,其中成就需要的高低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

人们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人们有了某种强烈的需要后,在心理上总会产生某种倾向性。

成就需要是指个人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力求达成的欲望。

所谓成就是相对的,是个人完成一件工作后与他人或自己的既定标准相比较所得出的结果。

成就需要包含的内容很多,如对于地位、名誉、声望等的需要,对于实力、绩效、优势等的需要。

研究表明,人们的成就需要不仅内容不同,而且其强度也因人而异,有些人的成就需要强烈,有些人的成就需要很弱。

成就需要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下列条件将会激发人们的成就需要:(1)能让个人独立负起责任来解决问题的那种环境气氛。

(2)能制订出中等成就目标并接受“可预测风险”的倾向。

(3)有关他们工作进展情况的详细而具体的及时反馈。

成就需要指追求优越感的驱动力,或者参照某种标准去追求成就感、寻求成功的欲望。

成就需要高的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有较强的责任感。

他们不仅仅把工作看做是对组织的贡献,而且希望从工作中来实现和体现个人的价值,因此对工作有较高的投入。

(2)喜欢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看到自己工作的绩效和评价结果,因为这是产生成就感的重要方式。

(3)倾向于选择适度的风险。

他们既不甘于去做那些过于轻松、简单而无价值的事,也不愿意冒太大的风险去做不太可能做到的事,因为如果失败就无法体验到成就感。

高成就需要者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更容易获得成功。

使用代表不同场合下不同表现的照片,让被试凭自己的想象分析照片中心人物的要求等的心理研究方法称为主题测验法。

麦克里兰等人进行过一系列与下述实验类似的研究,结果曾出现几种答案:其一,这是一位学生在写论文,他进修了高级课程,收集了丰富的资料,想用最新颖的笔法写出来;其二,这个学生可能由于某种原因,对老师询问的问题不会回答,感到失望;其三,他怀疑学习的内容是否有价值,他正在考虑是否继续学习下去,还是另找别的事做。

社会心理学实验整理

社会心理学实验整理

社会性心理学实验总结胡丽芬1、研究主题:共作效应;社会促进实验;研究进行相同活动的其他人在场,当事人的作业绩效是否会有所提高实验:安排40个儿童尽量快地摇动转轴绕线,结果发现,两两结伴绕线时的效果要明显好于单独绕线的情况。

2、研究主题:观众效应;实验:在做肌肉努力和疲劳试验时发现,注视的不期而入会导致房间内的被试举重物的速度更快,掷的更远;3、研究主题:从众实验;实验:谢里夫将游动现象用于遵从行为研究而进行的一项研究。

他利用游动错觉的特点。

首先告诉被试者黑暗环境下的光点在运动,然后让大家判断一个光点运动的距离。

由于人们一般没有游动错觉的知识,因而就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距离判断。

随后谢里夫再让一位实验助手以肯定性的口吻指出距离判断的尺度,结果发现经过几次实验之后,被试者的距离判断越来越接近于实验助手所作出的距离判断。

这一错判现象的社会心理学依据是:所有被试由于处在一种不能确信自己的情境中,因而,被试者只好慢慢地遵从他人的判断。

该实验结论是,人们在不知情况不能确信自己的情境中,出现了一种从众行为。

而这种从众行为是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所引起的,而不是盲目的服从。

4.研究主题:从众实验实验:阿希在校园中招聘志愿者,号称这是一个关于视觉感知的心理实验。

实验在一间房间内举行,形式非常简单,就是给被试呈现两张纸,一张纸上印着一条线段,被试需要在另一张上印有几条线段的纸上找出与刚才那条长度相同的。

实验需要测试多组不同的被试,7~9人一组,每组人要做18个测试。

当志愿者来到实验房间时会发现,屋子里的七个座位已经坐了6个人,只有最后一把椅子空着。

你会以为别人都来得比你早,但是你肯定没想到那6个人其实都是阿希的助手,来当托儿的。

接着好戏就上演了,如同图片显示的那样,测试的答案都是及其简单的,只要是智商正常没有喝多的人都不太可能答错。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被试们是按座位顺序一个接一个回答问题的,这样每次志愿者总是最后一个回答。

社会心理学从众实验实验报告2

社会心理学从众实验实验报告2

学生实验报告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制实验报告须知1、学生填写实验报告,请参照实验大刚规定的实验项目填写。

2、学生应该填写的内容包括:封面相关栏目、实验项目、时间、地点、实验性质、实验目的、内容、结果和分析总结。

3、学生完成的主要内容有:文档、表格、演示文稿、程序、数据库设计、操作过程、必要的截图等。

4、指导教师应该填写的内容包括:每次实验报告的成绩、评价并签名,最后实验最终成绩汇总签字。

5、教师根据每学期该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求,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

在课程结束后两周内将教学班的实验报告汇总教学办存档。

《大学生的从众现象》实验报告通过对重庆大学大学生各类从众现象的分析1、生动的了解及把握从众的含义;2、了解从众的分类;3、分析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4、学会评价并能适当引导从众行为。

二、实验主要内容及过程(一)主要内容:1.实验对象:重庆大学在校大一至大四学生各二十五名,总计一百名。

2.实验分工:小组成员 8人(1)参与调查问卷的实验形式:3人设计问卷:1人发放、回收问卷:1人分析、处理数据:1人(2)参与采访的实验形式:3人采访:2人记录并整理数据:1人(3)分析总的调查结果,并整理数据:1人(4)撰写实验报告:1人3.实验具体形式及过程:(1)调查问卷:设计问卷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一百份。

回收问卷:回收率97%,有效问卷达总问卷数的92%。

分析调查数据并回访本班从众典型的同学。

得出结论。

(2)采访:从回收的问卷中分别抽取大一至大四学生各2名,总计8名进行采访,并记录数据,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分析得到的数据,并得出结论。

4.实验结果:(1)大学生在小群体中有明显的从众现象。

(2)从众率跟大学生的年级有关。

(3)性别跟大学生的从众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4)群体凝聚力大小、意见是否一致对从众率有影响。

(5)群体规模对从众有影响。

(6)学生的性格特点对从众行为有着重大影响。

(7)时间因素,实验的不同的阶段对从众有影响。

社会心理学(二)非选择题部分考点汇总(考生整理)

社会心理学(二)非选择题部分考点汇总(考生整理)

自考社会心理学(二)重要考点整理说明:该内容是真题2010年10开始至2015年10月中出现的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部分知识背诵要点版。

另最后补充了最新16年10月考试中一个没有出现过论述题(注:该次考试中没有名词解释的题)。

个人整理,仅供参考。

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群体内聚力:指的是群体对其成员吸引力、成员愿意留在该群体内以及成员间互相交往的程度。

环境应激:指的是环境条件妨碍了人们最佳发挥功能,由此产生了人们对环境的应激反应.利他行为:是指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助人行为:是指一种为改进他人幸福的行为,不论助人者出于何种动机。

优先效应:也称为首因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

领域性:是指个体或群体对地域和物体的独特使用。

侵犯行为:是指直接达到伤害欲以避免的他人的目的的行为。

归因:指的是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做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习得的无助:是指在多次经历过消极体验之后,再面临同样或类似情境时个体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

遵从:也称从众,由于群体而产生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持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的和准确的评价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错误的决策。

服从:是指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中,低权力一方听从高权力一方的明确要求而完成一定行为的现象。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社会知觉:是指我们追求认识和了解他人的心理过程。

社 会心理学实验设计

社 会心理学实验设计

社会心理学实验设计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

以下是一个关于社会从众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实验设计。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个体在面对群体压力时的从众行为,以及影响从众程度的因素。

二、实验假设假设一:个体在明确的群体意见环境中更可能表现出从众行为。

假设二:个体的自信心水平与其从众行为呈负相关,即自信心越低,从众行为越明显。

三、实验方法(一)被试选取_____名年龄在 18 25 岁之间的大学生,男女比例均衡,均无心理学专业背景。

(二)实验材料1、一系列简单的视觉判断任务,例如判断线段的长度。

2、问卷,用于测量被试的自信心水平。

(三)实验设计采用 2(群体意见:一致/不一致)× 2(自信心水平:高/低)的被试间设计。

(四)实验程序1、首先,对被试进行单独测试,让他们完成一系列视觉判断任务,并记录其初始判断。

2、将被试随机分为四组。

第一组:面对一致的群体意见,且被试自信心水平高。

第二组:面对一致的群体意见,且被试自信心水平低。

第三组:面对不一致的群体意见,且被试自信心水平高。

第四组:面对不一致的群体意见,且被试自信心水平低。

3、在群体测试环节,每个小组的被试坐在一起完成相同的视觉判断任务。

在测试过程中,安排“假被试”(实验助手)先给出一致或不一致的错误答案,观察真正被试的反应和最终答案。

4、测试结束后,让被试填写自信心水平问卷。

四、实验结果测量1、记录被试在群体测试中的答案,计算从众行为的发生率。

2、比较不同组之间从众行为发生率的差异。

五、数据分析方法使用 SPSS 软件进行方差分析(ANOVA),检验群体意见和自信心水平两个因素对从众行为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

六、实验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1、问题:被试可能意识到实验的目的,从而影响其真实反应。

解决方法:在实验前对被试进行隐瞒,告知这只是一个普通的视觉测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实验二实验六成就需要一、原理介绍成就需要理论是心理学家麦克里兰经过长期研究提出。

他认为在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的最主要的需要有成就需要、相互关系需要和合群需要三种,其中成就需要的高低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

人们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人们有了某种强烈的需要后,在心理上总会产生某种倾向性。

成就需要是指个人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力求达成的欲望。

所谓成就是相对的,是个人完成一件工作后与他人或自己的既定标准相比较所得出的结果。

成就需要包含的内容很多,如对于地位、名誉、声望等的需要,对于实力、绩效、优势等的需要。

研究表明,人们的成就需要不仅内容不同,而且其强度也因人而异,有些人的成就需要强烈,有些人的成就需要很弱。

成就需要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下列条件将会激发人们的成就需要:(1)能让个人独立负起责任来解决问题的那种环境气氛。

(2)能制订出中等成就目标并接受“可预测风险”的倾向。

(3)有关他们工作进展情况的详细而具体的及时反馈。

成就需要指追求优越感的驱动力,或者参照某种标准去追求成就感、寻求成功的欲望。

成就需要高的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有较强的责任感。

他们不仅仅把工作看做是对组织的贡献,而且希望从工作中来实现和体现个人的价值,因此对工作有较高的投入。

(2)喜欢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看到自己工作的绩效和评价结果,因为这是产生成就感的重要方式。

(3)倾向于选择适度的风险。

他们既不甘于去做那些过于轻松、简单而无价值的事,也不愿意冒太大的风险去做不太可能做到的事,因为如果失败就无法体验到成就感。

高成就需要者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更容易获得成功。

使用代表不同场合下不同表现的照片,让被试凭自己的想象分析照片中心人物的要求等的心理研究方法称为主题测验法。

麦克里兰等人进行过一系列与下述实验类似的研究,结果曾出现几种答案:其一,这是一位学生在写论文,他进修了高级课程,收集了丰富的资料,想用最新颖的笔法写出来;其二,这个学生可能由于某种原因,对老师询问的问题不会回答,感到失望;其三,他怀疑学习的内容是否有价值,他正在考虑是否继续学习下去,还是另找别的事做。

显然,前者的成就动机高,后者的成就动机低。

二、目的测查人们成就需要的不同。

三、仪器材料一张图片,该图片中画有一位男性青年人坐在教室里似乎正在思考问题。

四、步骤(一)先让各个被试者看图片10秒钟;(二)让被试回答如下问题:1、图片上发生了什么事?2、图片中是什么人?他正在做什么?他在想些什么?3、根据图片想象主人公身上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和结果?五、结果与整理1、对被试的回答按社会意义的不同进行归类。

2、对归类的答案进行统计。

3、根据归类统计确定被试们的成就需要的高低。

六、思考问题1、分析每个被试的需要程度。

2、分析全体被试的需要类型和程度。

实验七社会动机在完成任务中的作用一、原理介绍社会动机又称精神性动机,是人的社会属性所引起的、经学习而获得的,它与个体的经验有关,与社会文化等因素有密切联系。

人类社会越发展,社会动机就显得越重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它所产生的力量会大大超过自然动机。

社会动机的基本类型有:(1)好奇动机。

当个体遇到新奇的事物或处于新环境中时,常常表现出注意、摆弄、探索等行为,促成这些行为的内在力量,通常称为好奇动机。

(2)社会赞誉动机。

人类有许多行为的动机是为了取悦于人、让别人称赞,这一类动机叫社会赞誉动机。

(3)成就动机。

个体去从事、完成自以为很重要或是很有价值的工作,并想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人类的不断进步及创造发明,大多有赖于这种内在力量的推动(4)亲和动机。

与人结群、交往,希望有人陪伴的内在推动力量。

(5)侵犯动机。

侵犯是一种习得的、达到个人目的的方式,是愤怒和挫折的表现。

但挫折不一定导致侵犯。

侵犯行为可因惩罚而受抑制,因放纵而增加。

(6)利他动机。

推动个体从事毫无利己考虑的行为的内在推动力量。

社会动机来源于两大方面,一是从生理性动机(或称生物起源动机,它包括觅食动机,性动机和探索动机,是动机分类中的一大类)衍生的;二是在周周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性动机的种类很多,如谦逊、成就、交往、攻击、自主性、反作用、防御、服从、支配、显露、避免伤害、避免损失尊严、养育、秩序、游戏、拒绝等。

只有高尚的社会性动机,才能使得行为具有稳固和完整的内容。

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之趋向某一目标的心理过程。

在人们活动动机中,社会动机可产生的行动的巨大力量。

心理学家费约用下述实验方法得到的不同动机下所完成工作的指验证社会动机在完成任务中的作用。

三、仪器材料测力计和3.4公斤砝码,记录纸若干张。

四、步骤(一)让被试用右手食指连续拉起测力计上悬挂的重达3.4公斤的砝码。

(二)实验者控制如下情境:1、对第一组被试不做本实验目的性的任何说明;2、对第二组被试要求他们表现自己的最高能力;3、对第三组被试则告之这种活动与一种重要的社会性任务有直接关系。

五、结果与整理1、计算三种情境下各组完成任务的次数。

2、比较三种情境下各组完成任务的次数的高低。

六、思考问题1、为什么各组完成任务的指标会产生差异?2、社会动机在完成任务中的作用如何?实验八表扬和批评在激发动机中的作用行为科学家斯金纳提出了一种“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

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

人们可以用这种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也叫做行为修正理论。

根据影响行为的性质和其是否再发生的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负强化以及惩罚等。

个体做出某种行为或反应,随后或同时得到某种奖励,从而使行为或反应强度、概率或速度增加的过程,这是正强化。

当有机体自发作出某种反应之后,随即排除或避免了某种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从而使此类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种操作即为负强化。

惩罚是当有机体自发作出某种反映之后,随即呈现一个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以期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为惩罚。

正强化的方法包括奖金、对成绩的认可、表扬、改善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提升、安排担任挑战性的工作、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

负强化的方法包括去除原有的不良刺激或情境等。

惩罚的方法有批评、处分、降级、给予不良情境等等,心理学家赫洛克采用下述实验方法获得的结果表明:受表扬组成绩连续上升,受批评组比受忽视组成绩好一些,控制组成绩最差。

这个实验说明,表扬能激发人们的工作动机,批评也能产生一定程度上促进工作动机的效果。

有表扬和批评,无论对优胜者还是失败者,都能进一步激发其工作动机;如果自己的工作与学习的成绩好坏,与他人相比有何高低上下都一概不知道,则无助于今后工作进一步的开展,亦即缺乏动力,尤其是缺乏其竞争性动机的推动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把表扬与批评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二、目的探讨表扬和批评在激发动机中的作用。

三、仪器材料5套15分钟能够做完的数学试卷。

四、步骤(一)实验对象:100名左右智能相当、文化程度比较一致的成人被试。

将被试分为4个组,人数大致相等。

(二)让其练习数学题5天,每天15分钟。

(三)控制如下条件:1、第一组为受表扬组,每次练习之后宣布被试的姓名,只要做对了就施予表扬和奖励;2、第二组为受批评组,抓住一点问题就点名批评;3、第三组为受忽视组,对他们的练习不管好与差,错与对,既不表扬也不批评,只让他们旁观静听其他两组受批评或受表扬;4、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单独练习,既不知道自己的成绩好坏,也不知道其他组的情况,不给他们提供任何外来信息。

五、结果与整理1、统计每组被试的单个成绩和平均成绩;2、比较不同激励条件下的成绩水平。

六、思考问题1、讨论表扬和批评所起的动机作用。

2、为什么控制组成绩最差呢?实验九态度对认识的影响态度是人们在自身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认知论者将态度看作是由认知的、情感的、行为的三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整体,是对态度对象的理解、情感和行为的相互关联的比较持续的、某一个人内部的系统。

认知成分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和评价,是人对于对象的思想、信念及其知识的总和。

情感性成分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绪的或情感性体验。

行为倾向成分是主体对态度对象向外显示的准备状态和持续状态。

这三种成分各有自己的特点,认知成分是态度的基础,其他两种成分是对态度对象的了解、判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感性成分对态度起着调节和支持作用;行为倾向成分则制约着行为的方向性。

认知成分反映出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赞同不赞同、相信不相信方面;情感成分反映出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喜欢不喜欢方面;意动成分反映着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行动意图、行动准备状态。

态度的认知功能表现为解释世界和加工新信息提供一个现成的基础,它赋予经验以意义并引导经验和行为。

态度是一种先有之见,被试者有思想准备和无思想准备,对刺激物的反应会不一样。

一个人对事物因果关系的认识,也受一个人对事物态度的影响。

下述实验的结果是:乙组学生尽管受到严格训练,动作标准,但全体学生对他们的评价仍认为有些动作是错误的;而全体学生则认为甲组的动作是对的。

该实验说明,错误与不受欢迎之间要比实际的情况更容易发生关联。

这个规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譬如在戏剧舞台上,观众渴望看到名角的表演心理也是一样的,尽管B角表演艺术水平并不比A角差,但人们还是愿意看A 角表演。

二、目的探讨一个人态度对认识的影响。

三、仪器材料所有被试可每人一份的评价表。

四、步骤(一)从本校学生中挑选出两组学生,甲组是由学校中最受大家欢迎的一部分学生组成;乙组是由学校中最不受大家欢迎的学生组成。

(二)让两组学生在全校学生面前表演体操。

实验前,对乙组学生进行严格的体操训练,使其动作完全合乎标准;对甲组学生则故意受一些错误的训练,使其动作不仅不标准,还有错误的动作。

(三)待两组表演完体操后,让全体学生进行评价。

五、结果与整理统计和分析全体学生对两个组的评价,注意发现评价中与事实不相符合的情况。

六、思考问题1、人们为什么会做出与实际情况相反的评价?2、态度对认识的影响如何?实验十逐步提出要求与态度改变一、原理介绍心理学家凯尔曼提出态度的转变过程应包括以下三个阶段:服从阶段是指人为避免惩罚或得到奖励,而从表面上接受社会和他人的要求,在行为表现上与他人保持一致的过程。

服从阶段是人的行为较大地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一旦外因消失,服从行为就会停止。

认同阶段是指人逐渐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和群体规范,使自己的态度与社会和他人的要求逐步接近的过程。

认同阶段中的行为不完全取决于外部因素,认同能否顺利实现有赖于个体对活动情感上的接近和活动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