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册期中语文试卷及答案(新高考)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答案
学年第一学期浙江“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期中联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参考答案1.( 分) 项“也折射了美国和西方国家疫情逐渐向好”; 项强加因果; 项“这家电商平台防控宣传到位,销售到位”错。
.( 分) 已然变未然.( 分)①完善防控机制,落实防控措施;②及时召开发布会,介绍秋冬季传染病多病共防情况;③并发出节假日出行、旅游、健康等提示;④各大景区严格按照“限量、预约、错峰”的要求,采取门票预约机制。
.( 分)①首先写西方各大媒体对中国黄金周人们出行的报道;②然后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中国经济的预期。
③进而写黄金周带来的象征意义和实质内涵。
④最后提出疫情时代的中国治理已成为全球的典范。
.( 分)①内容上,通过写我看到其他“通讯员”伤员想到了小通讯员,暗示“我”对小通讯员的关心、牵挂和惦念。
②结构上,为下文在包扎所里再次遇见受重伤的通讯员做铺垫。
③暗示通讯员的牺牲,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答出第①点得 分,后两点任意答一点得 分).( 分)①第一次“啊”:新媳妇认出重伤员就是通讯员时吃惊的心理,表现了她对通讯员的关心和挂念。
②第二处“啊”:通讯员的英勇行为给新媳妇带来强烈的震撼,表现了她的痛惜、歉疚、崇敬的心理。
(每点 分).( 分)①百合花图案的被子是联系着人物之间的关系一条重要线索,故事的后两部分都是围绕“借被子”“盖被子”而展开的;②百合花纯洁美丽象征着新媳妇的美貌和洁白无瑕的美好心灵;③新媳妇把自己唯一的嫁妆绣有百合花图案的被子盖在牺牲的小通讯员身上,象征了军民之间纯洁的感情。
(每点 分).( 分)示例:出身平凡的您,不惜牺牲自己换取乡亲的安全,您是千万个为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的缩影。
(经历、品德 分)今天,您的追求变成了现实,你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寄托哀思 分)作为当代青年,我们一定会继承和发扬您的大无畏精神,永葆国家和人民的安宁!(激励生者 分). 惑,糊涂. 而:表承接 之:代词,代雕刻的东西/复制代词,这些,这类 也:表判断/表感叹语气 者:代词,……的东西/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 应该是“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2023新高考I卷语文试题含答案【图片版】
2023新高考I卷语文试题含答案【图片版】2023新高考I卷语文试题含答案【图片版】小编带来了2023新高考I卷语文试题含答案,语文教学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新高考I卷语文试题含答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2023新高考I卷语文试题2023新高考I卷语文试题答案高考顺利的祝福语1、考试就像赛跑,临场发挥是运气加实力,正确报考是技巧,天热心不要燥急,安安心心把他找,名牌学校等你来,众里夺魁赛刘翔。
2、鲜花纷纷绽笑颜,捷报翩翩最灿烂。
绽在心头芬芳绕,合家共同甜蜜笑。
金榜题名无限好,不负十年多辛劳。
继续扬帆勤钻研,书写明天新诗篇。
3、鹏程万里今朝始,宏图大展正当时,十年寒窗奋展翅,豪情凌云遂壮志,书山勤磨剑锋利,学海苦游花香袭,祝君高考题金榜,前程似锦福迢递!4、轻嗅花香心灿烂,手捧捷报乐无限。
十年磨剑放光芒,今朝实现好梦想。
勇攀书山云深处,探求学海乐无数。
志向高远再远航,明朝学成是栋梁。
愿你前途一片光明。
5、考场归来笑满面,捷报到来绽笑颜。
喜气盈门合家欢,再入名校长才干。
十年梦想放光芒,锦绣前程伴花香。
继续努力扬征帆,长风破浪达彼岸。
愿你的未来更加美好。
6、开门,开门,阿里巴巴打开梦想大门,为你的勇敢和聪慧。
开门,开门,哆啦a梦打开成功大门,为你的坚强和执着。
祝你高考成功,打开人生辉煌之门,成就未来之梦。
7、校园里寂静无声,教室里聚精会神。
老师的脚步轻轻,学生的笔儿不停。
十年辛苦此时博,只愿金榜题名慰双亲。
全国高考日到了,愿你超常发挥创佳绩,成绩傲人开心笑!8、我知道,高考的日子里,虽然清苦,却很充实。
只希望你在记住课本的同时不要忘了我,我会在你背后默默的为你祝福,默默的等待你的佳音!9、高考到,眼直跳,心境紧张上下跳;一路走,一路想,脑海徘徊是试题;街边景,喧闹声,独自沉寂幻想中;迈开步,大声喊,紧张疲劳渐渐跑。
10、有志不怕年纪小,英雄不惧出身低。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含解析)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含解析)绝密★启用前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答案解析版)语文1.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横观现实有助于研究历史”错误,无中生有。
文章只在第二段引用李大钊的话“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时提到“横观现实”这一概念,“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
”但其中并没有提到“横观现实”与“历史研究”的关系。
2.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而想象力丰富与否决定了诗歌作品的质量”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单纯考察想象力是否‘丰富’,并不能决定文学作品的价值,重要的还是想象力的质量的高下”可知,想象力是否丰富不是诗歌作品价值的决定因素,想象力质量的高下影响诗歌的价值。
故选C。
3.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登太白峰》臆造人物、虚构境地,借助离奇的想象写作,属于艺术想象力。
故选C。
①用假想比附事实;②生造出所谓“隐”的人和事来。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文中“他可以有深入而巧妙的推论,但必须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以防止将事实纳入假想的框架。
《红楼梦》研究中曾有过‘索隐派’,他们借助离奇的想象,抓住书中的只言片语或某一个人物、情节,跟清代史事相比附,测字猜谜式地从中‘索’出所‘隐’的人和事来。
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可知,“索隐派”用假想比附事实,生造出所谓“隐”的人和事来。
能够将诗性的幻想和具体生存的真实性作扭结一体的游走。
如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就是将深刻体验到的生命、理念、立场、情感,倾注、融贯到精心选择的生命意象中,通过丰富的想象,雕铸成一幅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图画;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作者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
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新高考Ⅱ卷】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真题语文试卷(含答案)
【新高考Ⅱ卷】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真题试卷语文试卷本试卷共9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土星5号火箭升空了!它一点一点上升,庞大的身躯稳健有力.阿姆斯特朗、柯林斯和奥尔德林被巨大的推力紧紧摁在座位上。
火箭在他们身下持续上升,各级火箭按照预定程序点火,第一级火箭、逃逸塔、第二级火箭一一分离。
绕地球轨道飞行一周后,宇航员检查了火箭和飞船状况。
第三级火箭再次点火,把飞船推向更远的高空。
当地球被甩到身后,就是船箭分离的时候:第三级火箭前端打开,哥伦比亚号从顶端弹出。
鹰号(登月舱)在火箭顶端继续待命,这艘小飞船外形奇特,像一只蜷缩着的蜘蛛。
哥伦比亚号的驾驶员柯林斯,让飞船慢慢转身。
“哥伦比亚”与“鹰”对接成功。
宇航员告别土星5号的最后一级火箭,乘坐合成一体的两艘小飞船继续飞行。
终于抵达月球上空。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鹰号离开,向着月球越飞越近。
柯林斯驾驶着哥伦比亚号孤独地环绕月球飞行。
此时此刻,那些远在地球上的人,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时刻关注着、期待着……预定着陆区在哪儿?宇航员们全力搜寻。
但是意外忽然发生:当他们发现着陆区,鹰号已经飞过了头!数英里一闪而过,舷窗外的月球变得崎岖不平。
家园远在万里之外,更无法奢望什么援手。
此时此刻,他们能做的,只有保持镇定,平稳驾驶,继续飞行。
看到了,就在不远处,那里平整而干净!鹰号慢慢减速、缓缓下降。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试卷高三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的小说起源于说书,并不是什么高雅的事物。
高雅的人当时都去写诗了。
所以,小说自古以来地位低微,是“小道”“小技”,就连小说的作者本人,都羞于提及自己的写作,这就直接导致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白话小说,作者几乎都是存疑的。
现在普遍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的,但也有人认为证据不足,作者有可能是曹雪芹的父亲,或者别人;很多人认为《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但也有人认为不是。
《水浒传》《西游记》也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这些著名的小说,到现在都没弄清真正的作者是谁,就在于小说在古代是没有地位的,即便有人写了,也很少把作者的真实姓名署上去——说书、演戏、写小说,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不仅不能望重士林,甚至还会损及自己的声名。
这种局面现在已经彻底改观,文学界近年独领风骚的多半是小说家,但不等于说小说就成了多优雅的文体了。
说到底,小说还是俗物,也是和俗生活紧密相连的。
小说贴近日常生活的末梢,既描写人生中吃喝玩乐、喜怒哀乐的场景,也记录个体的经历、遭遇和命运。
一个没有俗生活之经验的人,往往写不好小说。
曹雪芹如果没有大户人家的生活经验和成长记忆,他是写不出《红楼梦》的。
因此,小说不应该拒绝俗事、俗生活,相反,只有以俗生活为底子,作家才能把一种人生写结实了。
古人云,“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这话说的就是小说,而非诗歌。
2024年新高考全国Ⅰ卷 语文试卷 (含答案)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Ⅰ卷)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 1(本题共 5 小题,19 分)材料一:(四五)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
(四六)于是问题和结论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必须是持久战。
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我以为是正确的。
(四七)讲到这里,亡国论和妥协论者又将跑出来说:由劣势到平衡,需要有同日本相等的军力和经济力;由平衡到优势,需要有超过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上述结论是不正确的。
(四八)这就是所谓“唯武器论”,是战争问题中的机械论,是主观地和片面地看问题的意见。
我们的意见与此相反,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
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如果中国人的大多数、日本人的大多数、世界各国人的大多数是站在抗日战争方面的话,那末,日本少数人强制地掌握着的军力和经济力,还能算是优势吗?它不是优势,那末,掌握比较劣势的军力和经济力的中国,不就成了优势吗?没有疑义,中国只要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其军力和经济力是能够逐渐地加强的。
而我们的敌人,经过长期战争和内外矛盾的削弱,其军力和经济力又必然要起相反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难道中国也不能变成优势吗?还不止此,目前我们不能把别国的军力和经济力大量地公开地算作自己方面的力量,难道将来也不能吗?如果日本的敌人不止中国一个,如果将来有一国或几国以其相当大量的军力和经济力公开地防御或攻击日本,公开地援助我们,那末,优势不更在我们一方面吗?日本是小国,其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孤立;中国是大国,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多助。
全国甲卷新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全国甲卷新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位诗人被誉为“诗仙”?A. 杜甫B. 李白C. 白居易D. 王之涣2.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A. 曹雪芹B. 吴承恩C. 罗贯中D. 施耐庵3. 下列哪个成语出自《左传》?A. 画龙点睛B. 亡羊补牢C. 退避三舍D. 纸上得来终觉浅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哪篇文章?A. 《论语》B. 《庄子》C. 《孟子》D. 《荀子》5. 下列哪个朝代不属于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A. 后梁B. 后唐C. 后晋D. 北宋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024-2025学年苏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期中监测试卷及答案
2024-2025学年苏教版高一语文上册期中监测试卷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潦水(liáo)浸渍(zì)窈窕(yáo)逸兴遄飞(chuán)B. 猗郁(yī)訾詈(zǐ)涸辙(hé)瓮牖绳枢(yǒu)C. 遒劲(qiú)逋慢(bū)踬仆(zhì)咫尺天涯(zhǐ)D. 侘傺(chì)惘然(wǎng)骖騑(fēi)落木萧萧(luò)答案:B解析:A项“窈窕”的“窈”应读“yǎo”;C项“逋慢”的“逋”应读“bū”,但选项中的“bū”与正确读音相符,可能是题目设计时的疏忽,故排除;D项“落木萧萧”的“落”应读“luò”,但此选项读音正确,但不符合“全都正确”的要求。
B 项全部正确。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在辩论会上总是默不作声,但据理力争的态度却令人印象深刻。
B. 听到父亲离世的消息,他如丧考妣,悲痛欲绝。
C. 这位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仍旧精神矍铄,每天还坚持读书看报。
D.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们众志成城,共同抵御,最终战胜了困难。
答案:A解析:A项“据理力争”指依据道理,竭力维护自己方面的权益、观点等,与“默不作声”相矛盾;B项“如丧考妣”意为好像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和着急,用于此处形容听到父亲离世的消息后的悲痛心情,恰当;C项“精神矍铄”形容老人有精神,老当益壮,与语境相符;D项“众志成城”意为万众一心,像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符合语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但耗电量也越来越高,这让消费者不得不一边给手机充电一边使用。
统编版高一上学期语文必修上册期中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一上学期语文必修上册期中试卷(含答案解析)统编版新版高一上学期语文必修上册期中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诗歌、绘画、书法、舞蹈等呈现井喷之势,形成了特殊时期的“抗疫文艺”现象。
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向中国美学精神礼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人文情怀;向抗疫现实靠拢,深入观察和把握党中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和显著成效,了解抗疫一线和身边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迹,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故事;向灾难书写的纵深掘进,努力探寻“抗疫文艺”独特的内在美学意味和特定表达形式,在艺术追求中凸显当代中国“抗疫文艺”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气派。
因此,应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国本,即一国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在观察感悟和艺术反映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实时,应自觉摒弃轻信谣言、恶意抹黑等创作歪风邪气,书写和记录这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疫情防控阻击的人民战争,彰显中国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精神,为国家抗疫奉献艺术力量。
人本,即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这次疫情来势凶猛、波及面广,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
艺术触角须与生命关怀、人性美善融入,才可能发现患者、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隔离在家中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绪,尤其是对逝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情感抚慰和精神激励,是文艺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现人道情怀的特殊价值所在。
“抗疫文艺”创作应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关心群众疾苦,通过“抗疫文艺”特有的感染力影响力,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凝聚起全民族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磅礴力量。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年湖北省高一11月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考试时间:2023年11月22日上午9:00-11:30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碰撞而契合的产物。
“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言。
东汉王充将“意”与“象”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概念。
曹魏时代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有“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一段文字,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从文学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欣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的“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
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
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
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了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
福建省平潭县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福建省平潭县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1. (2分) (2019高一上·运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珠海景色最美的滨海道路——情侣路上向东远眺,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蜿蜒腾越于一碧万顷的海面上。
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综合建设难度最大、最具挑战性的超级工程:在的外海搭建使用寿命120年的钢铁巨桥,在海底40多米深处建造最长的沉管隧道,穿越30万吨级航道和白海豚保护区……可以说,每一项挑战都。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的科技大桥,在这些世界级挑战的背后,是一系列创新攻坚和科技支撑的强力驱动。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表示。
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起,(),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
贝壳岛不简单。
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小岛,且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纪录。
传统沉管隧道都是‘浅埋’,但港珠澳大桥的沉管顶部荷载超过传统沉管5倍,如果按照国外经验,采用节段式管节(柔性),有可能存在接头抗力不足、接头漏水等风险。
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
这一方案与国外专家提出的“深埋浅做”方案相比,节省了工期。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提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结构新的方案。
B . 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创新提出“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
C . 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提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创新揭示了“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
D . 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结构新的方案。
新高考语文高一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畅快淋漓恣意妄为B. 毛遂自荐鸡飞蛋打C. 源远流长破釜沉舟D. 雪中送炭疯狂至极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在这次比赛中,他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
B. 他不仅成绩优异,而且多才多艺。
C. 老师批评了他在这次考试中的错误。
D.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我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那个地区资源丰富,吸引了众多投资者。
B. 他因为工作繁忙,无法参加这次活动。
C. 这个项目风险很大,需要谨慎对待。
D. 她为了参加比赛,放弃了休息时间。
4. 下列各句中,句式变换不正确的一项是()A. 原句: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
改句: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
B. 原句:他的声音很大。
改句:他的声音很响亮。
C. 原句:他学习很努力。
改句:他学习非常努力。
D. 原句:这个城市的发展很快。
改句:这个城市的发展速度很快。
5.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那朵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美丽。
B. 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C. 她的歌声如天籁之音。
D. 那座山像一条巨龙。
6. 下列各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水滴石穿:形容持之以恒,终能成功。
B. 一举两得:形容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C. 风马牛不相及:形容事物毫无关联。
D. 瞎子点灯——白费蜡:形容做了无用功。
7. 下列各句中,词语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个故事非常感人。
B. 他非常有耐心。
C. 这个方案非常实用。
D. 他非常健壮。
8. 下列各句中,词语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
B. 他非常有才华。
C. 这个城市非常繁华。
D. 他非常有能力。
9. 下列各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草木皆兵:形容草木都变成了兵。
B. 狐假虎威:形容借助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C. 鸡犬升天:形容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2023学年第一学期温州新力量联盟期中联考-语文答案(高一)
2023学年第一学期温州新力量联盟期中联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参考答案命题:白象中学李慧、余黎晓磨题:大荆中学林海华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B【解析】B.“推动了城市治理全方位变革”错误,未然当已然,原文“将会推动城市治理全方位变革”。
故选B。
2.A【解析】B.“如果……就能”说法过于绝对化,原文“如果在一开始就从伦理角度去审度,减少危害和风险,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C.“不惜牺牲用户的相关权利,这意味着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时,就做了利益权衡,综合了技术和伦理的复合性”信息杂糅,逻辑错误,原文“这意味着在进行创新时,需要做利益权衡,要综合技术和伦理的复合性”中的“这”指代的是“‘善’成为评估技术、产品、服务的重要价值和维度”,而选项中“不惜牺牲用户的相关权利”正说明没有综合伦理维度。
D.“不是要利用科技来直接解决社会问题,而是要从现有的产业体系和商业模式中,反思产品和服务带来的广泛社会影响”曲解文意,“不是……而是”表选择,而原文中是“并非仅仅是…….更关键在于”表递进。
故选A。
3.C4.①首先点明“科技向善”的话题。
(1分)②接着重点分析了科技给我国人民生活、社会治理及全球人类发展作出的贡献。
(2分)③最后论述了科技的两面性及其带来的问题。
(1分)5.①企业商家层面:要将“善”成为评估技术、产品、服务的重要价值和维度(1分),要做到利益权衡,综合技术和伦理的复合性(1分)。
②公众及媒体层面:应该有更强的权利意识,以及伦理道德上的价值敏感性(1分),对企业形成监督(1分)。
③个人层面:在使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时,要反思权利是否被侵犯或者自己的行为是否侵犯了别人的权利。
(1分)④社会层面:利用科技来直接解决社会问题(1分),要从现有的产业体系和商业模式中,反思产品和服务带来的广泛社会影响(1分)。
(写出其中任意6个小点,得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D【解析】A.“从中可见她始终将家庭放在首位”错,丈夫该回家了,孩子是否踢被子的想法只是“闪现了一下”,再从她做木盘、削橡皮,心理总想着怎样完成任务等看出,她后来很重视工作,正在“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努力。
统编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
统编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秋日里的温暖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
它不仅带来了丰收的喜悦,也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在这个季节里,人们总喜欢寻找一些温暖的故事来慰藉心灵。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一个发生在深秋的小故事。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小镇上的居民们都沉浸在了秋日的宁静之中。
在一条小巷深处,有一家小小的书店,店主是一位年逾六旬的老奶奶。
她的书店虽然不大,但却藏书丰富,从古典文学到现代小说,从科普知识到儿童绘本,一应俱全。
老奶奶对书籍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她总是耐心地向每一位顾客推荐好书。
这天,一位名叫小明的年轻人走进了书店。
他看起来有些疲惫,眼神中透露着迷茫。
小明正在准备一场重要的考试,压力让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无意间路过这家书店,他被橱窗里的一本诗集吸引了目光,于是推门而入。
老奶奶见状,微笑着迎了上来:“小伙子,选书可是一件乐事,慢慢挑,别急。
”小明点点头,开始翻阅起书架上的书来。
不一会儿,他被一本关于自然哲学的书深深吸引,书中的话语仿佛能够穿透心灵,给予他力量和希望。
就在小明沉浸于书中的世界时,窗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老奶奶走过来,轻声说道:“外面下雨了,不妨在这里多留一会儿,喝杯热茶怎么样?”小明感激地点点头。
于是,在这个温馨的小店里,他们聊起了各自的故事,分享了生活的点点滴滴。
小明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慰藉,也找到了继续前行的动力。
问题1.文章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季节背景?这个背景对于故事的情感氛围有何影响?2.小明进入书店前后的心理变化是什么样的?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3.老奶奶对待顾客的态度如何?这反映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4.文章中提到的“心灵的港湾”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何如此形容?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生活中处处有温暖”这句话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历史长河波澜壮阔,无数英雄豪杰以其卓越的才智和勇敢的担当,书写了一幕幕壮丽的历史画卷。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期中同步检测试卷及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期中同步检测试卷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镂(lòu)空漫溯(shuò)青荇(xìng)颓圮(pǐ)B. 桀骜(ào)尸骸(hái)百舸(gě)寂寥(liáo)C. 忸怩(ní)长篙(gāo)斑斓(lán)笙箫(xiāo)D. 浸渍(zì)彷徨(páng)叱咤(zhà)漫溯(sù)答案:B解析:A项,“溯”应读“sù”;C项,“怩”应读“ní”;D项,“溯”应读“sù”。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寥廓斑斓峥嵘凄惋B. 颓圮笙萧瓦菲寥落C. 凄清团箕荡漾纽扣D. 遒劲慷慨细腻放诞答案:D解析:A项,“凄惋”应为“凄婉”;B项,“笙萧”应为“笙箫”;C项,“团箕”应为“团窠”。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一到课堂上就变得振振有词,滔滔不绝,所以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
B. 泰山几千年来都是文人墨客们向往的圣地,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留下了众多颂扬泰山的诗词歌赋。
C. 他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又想报北大,又想报清华,总是见异思迁,半天拿不定主意。
D. 班主任老师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班里大小事情都让学生群策群力,然后集思广益。
答案:B解析:A项,“振振有词”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休,强词夺理,贬义词,此处褒贬误用;B项,“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正确;C项,“见异思迁”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此处不合语境;D项,“集思广益”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与“群策群力”意思重复。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19-2020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卷(含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考生须知:1.本卷共5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6分)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遒劲.(j ìng ) 脊.骨(j í) 颓圮.(p ǐ) 恣.意妄为(z ī) B.缱.绻(qi án ) 按捺.(n ài ) 给.予(j ǐ) 繁华酥.骨(s ū) C.慰藉.(ji è) 古刹.(ch à) 笔杆.(g ǎn ) 曝.背谈天(p ù) D.蠕.动(r ǔ) 嗥.叫(áo ) 门框.(ku àng ) 悄.无声息(qi ǎo )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 在北方,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迟,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蜇居异境。
B.在诗歌《六月,我们看海去》中,诗人潘洗尘如是写道:“有时对着脏衣服我们也嘻嘻哈哈发泻淡淡的忧伤。
”它给人一种“甜蜜的忧愁”之感。
C.真正的教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在与宇宙共震,生存于永恒之中。
D.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
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
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
他必须走,远走高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5分)【甲】富丽堂皇的建筑群,贵族老爷们养尊处优....的生活场所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唯独留下一座俭朴..的小屋,一幢小小的房舍。
这幢小屋既然..得以幸存,一定是受到了什么光辉的照耀或是某位神明的庇护,才能历尽沧桑,而未跟别的楼舍同遭厄运。
【乙】它也度过了自己的艰难岁月,有很长一段时间,谁也记不得什么人曾经在这里出生?然而,它一直保留了下来,不意竟在伶仃孤苦之中一跃而成了波兰人民所能享有的最珍贵的古迹之一。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新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新高考)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诗歌语言的成熟与时代的精神面貌是分不开的。
诗歌语言的成熟有其自身的内部规律,这要经过曲折的发展过程;唐诗的归真返璞,自然并不等于一味的素朴;所谓深入浅出更不就只是浅近而已。
没有建安以来四百年诗坛的发展,唐诗的语言也不会一下子就立地成熟。
但是时代的条件又决定着诗歌语言成熟得是否充分以及快慢如何。
没有唐代那种生气蓬勃的时代精神面貌,五七言诗究竟能取得多高的成就,绝句是否就那么风靡诗坛等,就都难免会打个问号。
所谓“盛唐之音”一下子就爆发出满园春色,展现出那么绚丽的奇花异果,这乃是诗歌语言自身的成熟与唐代社会发展成熟的共同产物。
这两个发展成熟的汇合,产生了唐诗的高潮与高峰,那波澜的壮阔,气象的高远,在古典诗坛上是空前绝后的。
在这空前绝后的诗坛上出现的一个引人瞩目的歌唱,那就是边塞诗。
唐诗的题材是非常广泛的,边塞题材也不过是其中之一。
其所以特别引人瞩目,就因为它仿佛是只属于盛唐的一个题材;盛唐之前既颇少见,盛唐之后乃几成为绝响;李益几乎就是边塞诗的最后一个诗人。
而盛唐时代却恰恰是边塞上最为平静的时刻。
边塞诗因此主要并不在于写战争,而是一种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充满着豪迈精神的边防歌。
唐代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击溃东突厥,收编其残部,贞观九年又大破吐谷浑之后,边塞上的形势基本上就稳定了下来,到开元年间就更为缓和;而一百年间唐代社会的蓬勃发展,国势不断走向鼎盛的高峰,边防上的威望这时也就与日俱增,实际上完全掌握了和平的主动权,边塞诗就正是在这样条件下的产物。
安史之乱后,边防的和平已如明日黄花,边塞诗也就随着唐王朝的鼎盛之成为过去而同时成为过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上册期中语文试卷(新高考)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
且举李、杜、苏、辛为例。
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
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
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
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
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材料二: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
”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蕙风词话》卷一)。
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
此话如何理解?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
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
”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
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
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
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
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1.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宋诗词成为我们首选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B.唐宋诗词体现的普通人价值观,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
C.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凡是能写出第一等真诗的诗人,他必然有第一等襟抱,也必然有第一等学识。
B.作者认为,陆机提出“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
C.古典诗歌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能提升读者的人格境界。
D.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诗歌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最佳途径就是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读人。
B.古代诗歌之所以具有现实价值,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读者须与古代诗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才能把诗读深读透。
D.唐宋诗词的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在这一点上,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
(4分)5.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简要说明。
(6分)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
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看戏侯发山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1951年的秋天。
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老乡,所以我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绝对没有添油加醋的成分。
听说郑州有唱大戏的,三个孩子嚷嚷着要去看戏。
小玉不到7岁,小香5岁,嘉康3岁。
看着这三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老张愁死了,甚至后悔把他们从西安的幼儿所接回来。
老张重重叹了口气,无奈地说:“孩子们,咱这里到郑州七八十里,远着呢,咋去?”嘉康扬着脸,天真地说:“姥爷,咱坐妈妈的汽车去。
”小玉嘟囔道:“咱妈把汽车卖了。
”说到这里,小玉的小嘴撅得能拴头驴。
小香歪着小脑袋想了想,说:“姥爷,咱坐火车去。
”那时,巩县有到郑州的火车,基本上都是货车,老百姓去外地,没钱坐客车,都是扒火车。
铁路就从家门口过,每次路过的火车的车厢上,全都坐满了人,好像车厢是个磁铁,把他们牢牢地吸在上面。
有一次,小玉问姥爷:“姥爷,火车跑来跑去,都去哪里啊?”老张说:“往东到郑州,往西到洛阳。
”“姥爷,哪里是东啊?”“日头出来的地方就是东。
落山的地方就是西。
”现在听说小香要扒火车出门,老张说:“就你们小屁孩?甭想。
”那一年老张的娘病了,老张到郑州买药,结果,车到许昌才停。
几天后等老张把药拿回来,娘已经死了。
邻居老周哥,从郑州回来,车到巩县不停,跳车时,一条大腿给摔断了,因没钱医治至今还瘸着。
忽然,小香“哇”地一声哭了。
老张忙拉过小香:“小香,好好的,哭啥呢?不看戏就不看戏呗?有恁委屈?”小香止住哭泣,说:“姥爷,我,我想回家。
”老张没好气地说:“你妈把房子都卖了,哪还有家?”闺女真憨,好不容易在西安买了一套房子,却把房子卖了。
小香不知道姥爷为什么生气了,哼唧道:“姥爷,我,我想妈妈。
”小香这一说不当紧,嘉康的嘴一咧:“姥爷,我也想妈。
”说罢,咧着小嘴哭起来。
几乎是同时,小香和小玉也哭起来。
一时间,老张束手无策。
说实话,他也想闺女。
可是,闺女在哪里,他也不知道。
不过,道听途说了不少消息,今天这个说在新乡,明天那个说在广州,还有的说在武汉。
你说说,一个女娃,三十岁不到,出去疯啥呢?就你中,就你能?看着三个孩子一个个哭得跟没娘孩子似的,老张眼角的泪也止不住流起来。
老张这么一哭,三个孩子倒吸溜着鼻子,不哭了。
小玉到底年龄大一些,说:“姥爷,俺不想妈了,俺也不去郑州看戏了。
”小香说:“姥爷,您不哭,俺不坐火车了。
”说罢,小香哭得更厉害了。
第二天早上,老张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三个孩子不见了!他回过神来,才明白他们离家出走了。
老张急忙起来寻找,先是在村里,后来到县城……那时候,没有交通工具,没有通讯工具,可以想象寻人的艰难。
老张用脚步丈量着巩县的每一寸土地,见人就打听,遇到水井就趴在井口看……就在老张在巩县疯一般找三个孩子的时候,他们已经到了郑州的街头。
头天晚上老张扯起呼噜后,三个孩子就溜出了家门。
他们不敢扒火车,害怕迷路,顺着铁路走。
小香说:“姐,到郑州能找到妈妈吗?”小玉说:“只要有唱戏的,找不到,也能打听到。
”天黑漆漆的,路边的秋虫此起彼伏,还有不知名的夜鸟,冷不丁地怪叫一声,小香带着哭腔说道:“姐,我害怕。
”嘉康“哇”地一声哭起来。
小玉也害怕,但谁让她是姐姐呢,她说:“不怕,小香,咱唱吧。
”“中。
”小香哽咽道。
嘉康记不住词,跟着两个姐姐也哼起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妈妈在家的时候,三个孩子经常听她唱这一段。
这一走,就是一个晚上。
他们的鞋子已经全都磨烂了,脚趾头都从里面露出来。
脸上花花搭搭的,是汗水、泪水和尘土的混合物。
小玉背着嘉康,小香搀扶着小玉,一步一趔趄。
好心人还是多。
以为他们是叫花子,有的给块馍,有的给碗水……在路人的指点下,他们来到了演出的地方。
幸好,小孩子是免票的。
他们挤过人群,站在观众席的最前边。
台上演出的是豫剧《花木兰》:“为从军比古人我好说好讲,为从军设妙计女扮男装,为从军与爹爹俺比剑较量,胆量好,武艺强,喜坏了高堂,他二老因此上才把心来放……”三个孩子看傻了,高兴得跟着现场观众一起拍巴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