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4原始资料: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治学思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材料3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
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
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 》
材料4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 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 是非哉?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 非耳”。
-----《焚书 》
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反对以“圣人” 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悟思想活跃之道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离经叛道直清廉 老年:入狱迫害致死
1、李贽反正统意识 材料1 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
故谓人有男主女张则男可女,谓平见等有男女岂可乎?谓见 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 又岂可乎? ------《焚书》
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清 三先生(或清初三大儒)。
黄宗羲的批判思想
材料一 “其(君主)既得之 (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 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 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 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思想主张
主旨:
材料一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 循天下
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之公
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材料二 “一姓之兴亡,私也, 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材料三 “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 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 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 哉!”
深刻揭 露历代 帝王把 天下当 作私产 的做法
4 、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 1644年,清兵入关,王夫之和友人一起在衡山 起兵抗清。兵败,逃到广东肇庆,效力于南明 桂王政权,对桂王政权里许多人结党争权深表 不满。不久,他见大势已去,辞职还乡,长期 住在湖南湘西苗瑶山区。晚年隐居在衡山石船 山麓,努力著述,人称船山先生。著作现存 《船山遗书》288卷,还有一部分已经散失。
人教版必修三历史专题一到三复习笔记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背景):①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诸侯争霸。
②经济上: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兴起(小农经济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
③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思想活跃,并受统治者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思想氛围宽松,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各种人才涌现。
2.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1)孔子的思想主张(春秋时期)①政治主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已复礼”,推行“德治”,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教育主张:主张“有教无类”(为不分社会等级,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③主张“贵贱有序”(强调了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秩序)(针对练习)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与其“贵贱有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B)[解析]在政治上,孔子主张“贵贱有序“,强调了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秩序。
而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社会等级,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
(2)孟子的思想主张(战国时期)出“民为贵,君为轻”的学说,,这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④提出“性善论”。
注:孟子是我国首个提出民本思想的思想家。
民本思想是“仁政”的重要表现(在政治上:重民意;经济上:重民生;思想上,重教化)(3)荀子的思主张(战国末期)为学习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④提出“性恶论”⑤立法并重。
(1)思想特点:①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
②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的思想:(哲学思想)①老子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
②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
(政治主张)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3)庄子的思想主张: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提出了“齐物”的观点,认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4.法家思想(思想特点是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1)代表人物:李悝、商鞅、韩非子。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孙晶晶(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1100)摘要顾炎武是明末清初提倡经世致用思想的重要代表,他做到了“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中国后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启蒙的作用。
经世致用思想的“原”与“源”是其思想产生发展的重要历史背景,经世致用思想蕴含的人性、治学、爱国情怀的是他理论中的光辉。
在这些鲜活、丰富的思想火苗的晕染下,造就了顾炎武,造就了一代伟人。
关键词顾炎武经世致用历史影响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顾炎武(1613—1682),江苏省昆山人,明清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一生的著作十分丰富,在学术上造诣颇深,有《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肇域志》等著作。
顾炎武在6岁时,习读《大学》;9岁,习读《周易》;14岁,便取得诸生资格,博览群书。
但他以“八股为害”“败坏人才”为旨,决然放弃科举考试。
27岁,在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的同时,亲身游历、以身犯险,研究了包括历史、地理、文学、哲学等各个领域。
他有着清代“开拓儒师”、清学“经学之祖”、“开山始祖”等美称,其经世致用的思想对我国思想界、学术界的影响十分深远。
1经世致用思想的“原”与“源”从发生学的理论视角来看,思想与文化的产生和出现都与思想文化本身的“原”与“源”,有关,“原”与“源”两者交互综合作用推动思想理论的成熟与完善。
“原”是指这种思想文化所产生的社会本原,包括社会现实的政治经济状况、阶级矛盾冲突及变革。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社会现实决定了这一思想文化的阶级属性、价值导向和朝代特征。
“源”则是这一思想文化产生的具有典型民族特点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
任何思想文化都是以其传统文化为既有前提,而后在此基础上生发建构形成。
“原”体现了思想文化的现实性。
“源”则彰显了历史演进与传承特点。
1.1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原”经世致用思想的“原”主要指的是顾炎武所处的时代背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课件知识点3_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典型试题】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解析】 材料信息说明顾炎武强调孔孟思想,而舍弃宋明理 学,C项正确。 【答案】C
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典型试题】 2.顾炎武在《与施愚山书》中说:“今之所谓理学……不取 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 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 知本矣。”根据顾炎武的认识,可取的是( ) A.不可尽信圣人之言 B.坚守理学教诲 C.儒学最终形成于宋代 D.发扬孔孟之道
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学者要走出书斋,进行社会调查,把活材料与死文字结合起 来,如中国社会经济史学主要奠基者之一的傅衣凌先生用社 会学的方法研究经济史,走出书斋进行社会调查,搜集散落 于村镇的账簿、碑刻、方志、地契、族谱等民间文献,并将 其作为研究对象,解剖中国古代社会。“走出书斋”,不是 “抛弃书斋”,迄今为止,文献仍然是人类知识传播的主要 载体。 北京学者研究明清经济史注重用正史史料,中山大学的梁方 仲教授和厦门大学的傅衣凌教授注重用民间文书。治学方法 的区别。 《天下郡国利病书》:古人喜用古称,以汉代郡国借代明朝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十三布政司。“利病”犹利弊、利害 ,主要指民生利弊。记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 历史地理著作。
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作者搜集文献和实地考察,历时20多年,行程2—3万里。 ②主张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目的) 不是解决个人的道德修养的实践问题,关注民生,不是关注 个人修养。 《天下郡国利病书》:书中对全国各地的形势、险要、卫所 、城堡、关寨、岛礁、烽堠、民兵、巡司、马政、草场、兵 力配备、粮草供应、屯田以及有关农民起义和其他社会动乱 等方面资料,无不详细摘录,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梁启超在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此书为“政治地理学”。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一、孔子与老子(一)孔子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2、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3、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2、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3、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二)儒家:孟子和荀子1、孟子①孟子的思想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2、荀子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A、被视作儒家异端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家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四)道家1、庄子与道家2、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五)法家1、韩非与《韩非子》2、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高二历史 必修三复习知识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经济上(根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崛起。
(3)阶级上: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4)思想文化上: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表现:诸子百家(1)概念:在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代表:①道家:老子、庄子;②儒家:孔子、孟子、荀子;③墨家:墨子;④法家:商鞅、韩非子。
3.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至圣。
(1)核心:“仁”。
①仁者爱人,即互相爱护,融洽相处;②推己及人,即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③为政以德,即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礼:即周礼,主张“克己复礼”,行为要符合礼的要求。
(3)教育上: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因材施教,“万世师表”)。
2.孟子(亚圣):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3.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4.影响: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①哲学思想:认为世界本原是“道”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都存在对立面并相互转化(朴素辩证法);②政治思想: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摘要】顾炎武作为明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影响深远。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贡献,同时对社会政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顾炎武的思想紧扣当时的时代背景,对理学进行批判并进行了创新,提出了治学、治学、治身的思想。
他的思想影响了当时社会,并对后世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顾炎武的思想持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他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当代社会也有着启示意义。
通过研究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我们认识和处理当代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顾炎武, 经世致用思想, 历史影响, 思想批创, 治学治身, 社会政治, 传统文化, 启示, 时代背景, 理学, 中国思想史1. 引言1.1 顾炎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顾炎武是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是深远而重要的。
顾炎武致力于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他坚持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国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柱。
在他的著作中,他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观点,为后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提供了重要参考。
顾炎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体现在他对经学的执着追求和对儒家思想的深刻理解上。
他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结合,主张“经世致用”,强调知行合一,提倡将学问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顾炎武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顾炎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和理念在当今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2 顾炎武对社会政治的影响顾炎武对社会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的政治理念和实践中。
顾炎武提倡“明义”、“廉洁”、“忠恕”、“勤治”的治国理念,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法治,倡导廉洁政治,重视忠恕之道,励志勤治国事。
摭谈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摭谈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作者:王予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22期摘; ; 要:经世致用思想盛行于明清之际,为多方面关注。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著述中重视这种求实之学。
《历代帝王宅京记》是顾炎武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历代都城的叙述,表现其爱国情怀,让后世吸取经验教训,体现了经世致用,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顾炎武; ; 经世致用; ; 《历代帝王宅京记》一、顾炎武简介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现江苏省昆山市人)。
本名绛,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因为仰慕文天祥的学生王炎午不屈不挠的品格,后改字为宁人,明亡后改名为炎武。
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又被后人尊称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经学家、音韵学家和史地学家,在很多方面颇有造诣。
顾炎武一生坎坷,明朝灭亡后,他一直积极从事反清复明的斗争,失败之后云游四方。
他一直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主张经世致用,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将其誉为“清学开山之祖”。
顾炎武学识渊博,一生著述颇多,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文集》《肇域志》《亭林诗集》《历代帝王宅京记》等,被世人称为“通儒”。
二、关于《历代帝王宅京记》《历代帝王宅京记》全书共分为20卷,前两卷为总论,后18卷主要辑录了从伏羲至元有关都城建制年月、布局、都邑、寺观、城郭、宫室等方面的内容,阐述了建都和封建政治关系,总结了历代王朝从鼎盛到衰落的经验教训。
《历代帝王宅京记》分论共18卷,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五二七册,全书主要分为:提要、总序上(卷一),总序下(卷二),卷三到卷七叙述关中地区,卷八到卷十一叙述洛阳,卷十二记载南阳(缺)、成都,卷十三记载邺城,卷十四记载建康,卷十五记载云中,卷十六记载晋阳、太原、大名,卷十七记载大梁,卷十八记载宋州、临安、临潢,卷十九记载幽州,卷二十记载辽阳、大定、会宁、开平。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整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道家:老子和庄子,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2、百家争鸣含义:①互相诘难、批驳②各家彼此吸收融合;意义:是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文化学术、思想道德发展史上是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孔子和早期的儒学、道家和法家时期学派人物主要思想春秋晚期儒家孔子 1.核心思想“仁”①爱人②待人宽容③为政以德(以德治民)2.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战国时期孟子①主张实行仁政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③性本善战国时期荀子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人之性恶春秋晚期道家老子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得运动,互相依存,不断转化战国末期法家韩非子以法治国战国初期墨家墨子“兼爱”、“非攻”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提出:(董仲舒)序号建议目的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②“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说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实行仁政③“三纲五常”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2、汉武帝尊儒措施①思想上:接受董仲舒建议,儒家思想成为当时主流思想②政治上: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③教育上:a.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教科书:《诗》《书》《礼》《易》《春秋》,设官“博士”b.兴办:“太学”,并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影响: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传统的主流。
第3课宋明理学1、隋朝,三教合一(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三教并行,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2、儒家思想的成熟:北宋儒学家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程朱理学(客观维心)时期人物思想北宋程颢、程颐①认为天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③“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南宋朱熹①“存天理,灭人欲”②“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著有《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作用: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统治3、陆王心学(主观唯心)时期人物思想南宋陆九渊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心”②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明中王阳明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②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李贽的离经叛道(明后期)①认为是非标准一招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②强调人正当的私欲;③抨击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强调男女平等,个性发展2、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明清之际)①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②“天下为主,君为客”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3、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明末清初),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等①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②主张保天下,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对儒学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升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发展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1、公元前5世纪,雅典,智者学派特别强调人的价值,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摘要】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提出的经世致用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顾炎武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重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
他在社会政治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当时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顾炎武的思想影响深远,对后人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著作被后人传世,经久不衰。
当代人们仍可从顾炎武的思想中汲取启示,特别在处理实践和理论关系、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顾炎武的思想启示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注重实践,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社会政治、历史影响、中国思想史、传世之作、当代意义、影响与启示。
1. 引言1.1 顾炎武简介顾炎武,字霖甫,号程君山,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
生于明末清初时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以及历史学家。
顾炎武自幼聪慧好学,深得父亲的倾注教导。
他曾先后任职于江苏、浙江等地的官职,然而在政治上屡屡遭遇挫折,最终辞官归隐,专心学问。
顾炎武在学术上兼通经史子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他又善于结合实际,注重社会问题的解决。
他提倡“经世致用”,主张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顾炎武一生著述颇丰,主要作品有《日知录》、《甲申杂识》等,涵盖政治、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思想被后人奉为经典,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顾炎武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一颗明星,其思想和成就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1.2 顾炎武思想概述顾炎武是中国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思想家,他被誉为“明清之际第一大儒”。
顾炎武思想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主张重视实践,强调经世致用。
他认为理论应该结合实践,不能脱离现实。
顾炎武提倡贤能治国,主张以德治国,注重政治伦理和道德建设。
他强调政治家应该有高尚的品德和才能,才能成为一位合格的领导者。
2023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历史复习资料必修Ⅲ一、中国老式文化主流思想旳演变1、懂得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重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旳重要意义;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旳重要奉献。
(1课)(1)儒家: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旳思想关键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惜,融洽相处;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旳局面。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旳思想,主张实行“仁政”,深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旳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旳著名论断。
荀子提出“人之性恶”。
(2)奉献: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取了某些其他学派旳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愈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旳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旳蔚然大宗。
(3)道家:老子是道家学派旳创始人。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旳本原是“道”。
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倡导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他提出“无为而治”旳政治主张。
老子有着丰富旳辩证法思想,主张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旳学说。
(4)法家:法家学派旳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旳韩非子。
主张君重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旳法治理论。
法家把君主旳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旳历史发展趋势。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5)“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旳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旳基础。
2、懂得“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旳史实。
(2课)(1)董仲舒旳思想主张:①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旳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旳主张。
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旳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②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课件知识点3_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D.用思
辨方式来对待理学
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典型试题】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解析】 材料信息说明顾炎武强调孔孟思想,而舍弃宋明理 学,C项正确。 【答案】C
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典型试题】
2.顾炎武在《与施愚山书》中说:“今之所谓理学……不取 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 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 知本矣。”根据顾炎武的认识,可取的是( ) A.不可尽信圣人之言 B.坚守理学教诲 C.儒学最终形成于宋代 D.发扬孔孟之道
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典型试题】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从“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 矣”的信息可以看出,顾炎武推崇圣人之语录,反对从事于 后儒,故A.B项错误;从“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 而但资(宋明)之语录”的信息,可知理学最终形成于明代 ,故C项错误;结合题干中“不取之‘五经’”“《论语》, 圣人之语录也”的信息可知圣人之语录指的就是孔孟之道, 故D项正确。 【答案】D
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①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重视实地调查研究(手段) 解决问题,是从实际出发,还是书本出发,这是两种对立的 思想路线和思维方式。前者实事求是,后者教条主义、本本 主义。 不是本本出真知,不是经典出真知。 早年毛泽东注重调查研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 个成果——毛泽东思想,其灵魂是“实事求是”。 顾炎武认为,凡社会风尚、民生利弊,必亲历体察;于地理 考证,不完全依赖文献,必须实地调查。
知识点3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 神
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顾炎武(1613年—1682年),苏 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号亭 林。认为明亡于理学空谈,理学 家过于偏重道德修养,对外部世 界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应对能力, 气节有余,能力不足。
亭林先生: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亭林先生: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导语:顾炎武,字宁人。
初名顾绛,字忠清,入学后改名为顾继绅,加入复社又复名顾绛。
清军攻占江南后,顾炎武投身于抗清斗争中,因为非常敬仰南宋时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欣赏他的品行,故改名顾炎武,又作炎午,字宁人,又字石户。
为了便于抗清斗争,又化名圭年,号涂中,学者称他为亭林先生。
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1613)出生于江苏昆山一个名门望族,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病逝于山西曲沃。
他的一生著作丰富,其中代表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记》等。
本文简要分析他的经世致用思想。
顾炎武1.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顾炎武出身于江南大族的家庭,他的高祖、曾祖和祖父都中了进士,担任官职。
顾炎武的高祖顾济是正德十二年(1517)的进士,历任行人、刑科给事中赠中宪大夫、江西饶州知府;他的曾祖顾章志是嘉靖三十二年(1553)的进士,先后担任贵州和山东的按察使、应天府尹、南京兵部右侍郎;他的祖父顾绍芳是万历五年(1577)的进士,曾做过翰林院检讨、经筵日讲官、知制诰等官职。
优越的家庭环境为顾炎武提供了安心读书的环境,家中丰富的藏书使他大大开阔了眼界,再加上祖父的悉心培养,顾炎武具有了丰富的学识。
他的祖父为官,给了顾炎武接触时局的机会,他的继嗣祖父顾绍芾十分关注当时的政局变化,从万历四十八年(1620)到崇祯九年(1637)的十七年间,他为了了解最近的时局信息,专门将这十七年间的政府公报《邸报》每一期的重要内容都抄写下来,每一张草书二千字,共装订成二十五册。
江苏昆山顾炎武故居顾绍芾的经世思想对顾炎武影响很大。
顾炎武在17岁时就加入了复社,复社的知识分子批评朝政,对抗宦官集团,以天下为己任,对顾炎武的思想影响很深,他在这里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陈子龙、归庄、方以智等,清军占领江南后,他先后参与南明弘光、隆武政权,积极组织抗清,但是在清军的血腥镇压下,这些抗清斗争全都失败了,残酷的现实给予顾炎武沉重的打击,使他静下心来对明朝灭亡的惨痛教训进行了反思。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4顾炎武生平
顾炎武生平顾炎武,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
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
汉族,南直隶(清改江南省)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早年求学顾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原为顾同应之子,曾祖顾章志,顾氏为江东望族,徐干学、徐秉义、徐元文三人是顾炎武的外甥。
顾炎武过继给去世的堂伯顾同吉为嗣,寡母是王逑之女,十六岁未婚守节,“昼则纺织,夜观书至二更乃息”,独力抚养顾炎武成人,教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忠义之节。
他14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同里挚友归庄共入复社。
二人个性特立耿介,时人号为“归奇顾怪”。
顾炎武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屡试不中,“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盛于咸阳之郊”,故退而读书,自27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崇祯十四年(1641)二月,祖父顾绍芾病故。
崇祯十六年(1643)夏,以捐纳成为国子监生。
南明抗清清兵入关后,顾炎武暂居语濂经,由昆山县令杨永言之荐,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须知六军出,一扫定神州。
”(《亭林诗集》一,《感事》)顾炎武把复仇的希望寄托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他满腔热忱,“思有所建白”(吴映奎《顾亭林先生年谱》),撰成《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即著名的“乙西四论”,为行朝出谋画策,针对南京政权军政废弛及明末种种弊端,从军事战略、兵力来源和财政整顿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
顺治二年(1645)五月,顾炎武取道镇江赴南京就职,尚未到达,南京即为清兵攻占,弘光帝被俘,南明军崩溃,清军铁骑又指向苏、杭。
其时,江南各地抗清义军纷起。
顾炎武和挚友归庄、吴其沆(字同初,上海嘉定人)投笔从戎,参加了佥都御史王永柞为首的一支义军。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1. 引言1.1 顾炎武及其思想的背景顾炎武(1613-1682),字耕莘,号荻庵,别号湘山,湖南衡阳人。
他是明末清初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顾炎武生于明末乱世,经历了明清交替的动荡时期,这种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思想和行为。
顾炎武自幼酷爱读书,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功底和独到的见解,尤其熟通经史子集,对儒学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与此顾炎武生活的时代也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混乱的时期。
明末清初,战乱频繁,封建统治岌岌可危,士人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顾炎武深受时代动荡的影响,他思考如何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如何挽救民族危亡,这些问题成为了他思想探索的重要动力。
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顾炎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世致用”思想体系,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主张,希冀以此来振兴国家、造福民众。
1.2 研究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必要性研究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必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顾炎武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经世致用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深入研究顾炎武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认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融汇了儒家、道家、佛家等不同思想流派的精华,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通过深入研究顾炎武的思想,可以拓展我们的思维边界,提高我们的学术修养和理论水平。
顾炎武的思想对当代社会和国家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他提倡的经世致用思想,注重实践和应用,追求真理和实用的结合,对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研究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必要性体现在对传统文化、学术价值、现实意义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影响,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和文化,也能够启迪我们的思维,指导我们的行动,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字数:250】2. 正文2.1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是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他强调实用主义和务实精神,主张将学问用于实际生活和社会管理中。
人教版必修三历史第4课
(2)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2、黄宗羲思想的影响
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 的思想武器,对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顾炎武,江苏人,明末清初儒学思想 家、诗人。青年时曾参加抗清武装斗争, 他学识渊博,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国 家典制、郡邑掌故等都有研究,其诗堪称 清诗冠冕。他能文能武,却不走科举之路, 明、清朝廷多次请他做官,他都坚拒。他 为人刚正,重视做人的品德修养,且擅长 理财,他在山西创办的票号钱庄经营成绩 卓越。他大力批判宋明理学,提倡“经世 致用”,主张理论为现实服务。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 思想家,了解明清儒家思想的发展。
一、明清儒学活跃的背景(封建社会晚期)
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政治腐败,封建 制度走向衰落。
2、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商品经济活跃(江南)
3、思想:传统理学维护封建统治,扼杀人性, 阻碍社会进步。(“存天理、灭人欲”)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源) 思想: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西学东渐,近代科技
传入中国
黄宗羲多才博学,于经史 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以及 释、道无不研究。而在哲学和 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最先 从“民主”的立场来抨击君主 专制制度者,真堪称是中国思 想启蒙第一人。他的政治理想 主要集中在《明夷待访录》一 书中。
3、评价李贽的“异端”思想:
有力地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 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 萌芽时期的要求。
明清“三大进步思想家”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他们共 同的时 代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资料: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治学思想
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
未得其精而己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
神州荡覆,宗庙丘墟。
——《日知录》故曰:“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
”夫春秋之作,言焉而己,而谓之行事者,天下后世用以治人之书,将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
愚不揣,有见于此,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而既以明道救人,则于当今之所通患,而未尝专指其人者,亦遂不敢以辟也。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人书三》。